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两岸三地资料详实、传记版本。作者持续跟踪采访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图片与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此书

作者:李忠海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199217

ISBN:97875125069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面线巷五号,李嘉诚诞生的地方。右边灰色小楼为改建后的李宅。门前的这条小巷长不过十余米,宽仅容两人侧身而过。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背山面海的深水湾道79号,李嘉诚与庄月明的爱巢,现已扩建。(李忠海摄)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参观家乡潮州开元寺。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与原潮州市市长骆文智在广济桥修缮动工典礼后合照。“我离开潮州六十多年,家乡的美丽景色与广济桥一样,长在我的心怀。”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出席捐建的沙田门诊部揭幕典礼。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吴光正出席健康创繁荣推广活动。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香港中大医学院院长霍泰辉教授致送纪念品予李嘉诚,感谢其对医疗教育的支持。


“如果有一天,假如我事业可以达到跟今天大不相同环境的话,那么以后要牢牢记住,教育、医疗都是最重要的。”

  • 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和理工大学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

    仁为己任 善与人同


    代序


    对世间芸芸众生来说,李嘉诚先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企业领袖,一个家喻户晓和令人景仰的名字。历史学者李忠海博士这部巨著,为大家详尽地介绍了李嘉诚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勤奋坚毅的性格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办事精神,与他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人和后辈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李嘉诚先生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他那深厚的善根和他那“仁为己任,善与人同”的精神。世间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和富人,但如李先生这样善心和至诚的着实不多。


    李先生深信:人需要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重。单是物质财富并不足以令人快乐,助人才是快乐之本。因此,他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大幅地长期资助教育、医疗及慈善事业。


    李先生曾说过: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为了基金会的工作,劳心劳力,任劳任怨。他亲自去跑中国西部贫困的山区,深入苗寨及村校等去了解情况,以便提供有效而实质性的帮助。


    李先生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为此,他大力资助教育。他亲手创办了汕头大学,并大幅资助海内外无数大学,包括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伯克莱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他对医疗服务及医学研究的关心及大力支持,也是众所周知的。他亲自创办的宁养服务(善终服务),闻者无不动容,感动莫名。


    我所认识的李嘉诚先生,是个极富悲心愿力,坐言起行,全情投入,亲力亲为的大慈善家;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菩萨。愿他那闻声救苦的菩萨精神及善行,能感染世人,共同把苦难的世间建成快乐自在的人间净土。


    李焯芬


    (国际著名工程学家、香港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广济桥承载了许许多多潮汕父老乡亲的许许多多的梦。(李忠海摄)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嘉诚的父母亲李云经先生与庄碧琴女士。(香港保良局历史博物馆图片)


    李嘉诚:峥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潮州开元寺,成为潮州文化的一个象征与缩影。(李若芊摄)

    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一位影响香港现代社会经济与历史发展进程的新生命——商圣李嘉诚,诞生于潮州北门街面线巷一个书香门第的世家里。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的韩江中下游,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古揭阳县算起,单就直接行政管辖而言,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古潮州濒临南海,自隋以降,因潮水往复激荡,潮起潮落,奔腾不息而得盛名。潮州的历史文化,更是在两千年的文明史中,随波逐流,绵绵流长。古时民间相传潮州曾有凤来仪,飘然来贺,垂幸这方山水,因而别号凤城、凤楼城。


    潮州是南粤大地的一颗璀璨闪烁的明珠,汇聚岭南青山绿水之妩媚,整合华夏文化之精华,沉淀中国历史之和硕,凝聚韩江波涛之灵气,以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人文超卓、人杰地灵、书卷深沉、山明水秀、世风淳朴、民心向善、男孝女贤、爱国爱乡、不甘现状著称于世,素有“海滨邹鲁”、“岭南名邦”之盛誉。


    北宋真宗朝宰相陈尧佐有诗赞曰: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潮汕地区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曾发生过三宗镌刻在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千五百年前的盛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力弹佛门,与皇争执,枉被小人陷害,贬黜潮州,留下那首向华夏大地展示迷人风光、醉人心弦、令人向往的岭南名镇潮州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妆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稍有些许文化的潮州男女,甚至去过潮州,在那里暂短沐浴潮汕文化的人,皆能朗朗上口地道出韩夫子的这首七律。


    潮州不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钟灵毓秀,而且是人文荟萃、藏龙卧虎之风水宝地。仅唐宋两代,就有十位宰相由于各种原因来到潮州,带来中原文化,兴利除弊,为潮州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也因此,他们的大名与潮州盛名一齐世代传颂下来。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这里留下了“为官八个月,江山易姓韩”的美谈。清康熙二十三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参拜韩文公祠时,题诗勒石,其诗谓: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明清两代,潮州更是人才辈出。才子佳人,个个风流倜傥;骚人墨客,竞相金榜题名;有志之士,人人漂洋过海。真道是灿若星河,蔚然成风。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将潮州市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自古以来就是历代郡、州、路、府治所在地,为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因此也荟萃了历代人文之精髓,成为岭南有名的礼仪之隅,文化之畿,商业之镇。


    更因此,沉淀了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当中原历史文化在历史沿革中不断浸润、变异、嬗变、异化之时,潮州成为保存华夏古文化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传承演绎了原汁原味的中原历史文化,使得华夏古文明能够非常意外地保留一处奇葩。


    从地理来看,潮州必是一个卧虎藏龙的绝妙仙境,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世外桃源。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韩祠橡木、北阁佛灯、西湖渔筏、金山古松、鳄渡秋风等潮州八景,更令人神往,令人流连,令人痴迷,令人陶醉,令人忘我,令人遐想。或许,更令潮州人自豪。


    令人不解的是,如此绝佳的山水,居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不辞辛苦,离妻别子,漂洋过海,远走他乡,群下南洋的特殊的社会景象。贫困动荡的年代如此,兵荒马乱的年代如此,安定发展的年代亦如此。就好像,只有离开潮州的潮州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潮州人。遗憾的是,作者并非潮州人,只能雾里探花,难以感同身受。


    当然,当作者一次又一次前来这里探微寻幽,踱步广济桥,凭栏遥望韩公祠,举目凤凰塔,沉湎开元寺,流连面线巷,置身这风景如画的三山一水之时,沉思冥想,恍恍惚惚间,仿佛又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在华夏古文化的发酵下,梦游周公,诚惶诚恐之间,居然与韩愈有一面之缘,荡漾韩江,把盏论诗呢。


    可不是么,当你置身潮汕大地之时,在你的面前,随时都可能有唐音隋乐的余音绕梁,悠悠袅袅,更恍惚间,韩愈悄然来到你身边。不吟诵几句,真的不知道自己曾经读过几年圣贤书呢。又或,仅仅因为这一面之缘,灵感大发,诗兴顿起,一首千古绝唱,令你名垂青史也不一定呢。一杯土酒,两行热泪,忧国忧民,豪情万丈,牢骚满腹,仅此而已。


    话说当年,又有多少文人骚客,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儿女情长。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多少千古绝唱般的脍炙人口的感天动地的绝妙篇章。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讲,韩愈已经无缘一面,更是茶余酒后,不足挂齿。本书主人公李嘉诚,才是最实际最实在最实用最实质最实情实效的。只是不好意思直截了当地承认罢了。秀才也罢,商贾也罢,政要也罢。


    自然,在今天潮州的大街小巷,人们议论最多的必是李嘉诚。在今时今日的潮州街头巷尾,如果你问李嘉诚是何许人也,则无人不晓,或妇或孺,或翁或妪,那自豪的神态,就好像昨天还与李嘉诚一起喝过功夫茶呢。


    潮州文物古迹遍布城中城外城郊的每个角落。城东的广济桥是与赵州桥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此桥远没有赵州桥那样因为入选小学课本而威名远播,但是,它所拥有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与独具匠心的科学设计,确可以名列四桥之首,仅此一点,就可以让后人对广济桥刮目相看。


    真正的专家,大体都知道,广济桥的独特,在于它汇聚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精华,是中国当时乃至整个世界的筑桥技术的最高杰作与典范。李嘉诚曾动情地说:


    童年的时候,我也曾经走过广济桥,它是潮州文化一座主要的历史地标,不仅是我们潮汕乡亲故土的回忆,也连接着我们的中华文化。先民建造广济桥时,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发挥建筑的智慧,桥下的流水日夜奔腾,桥上的脚印奔向古今,广济桥常在,中华的人文精神长存。我离开潮州六十多年,家乡的美丽景色与广济桥一样,长在我的心怀。


    李嘉诚为广济桥的重修工程认捐了720万元,兴建了六座楼台亭阁。幼时的李嘉诚,尚在为温饱烦恼,就算居住之地距离广济桥不过咫尺之遥,偶尔穿梭桥上,相信不曾踱步流连广济桥,发思古之幽情。也许,外行人到此一游只是看看古朴典雅,落落大方,玲珑剔透犹如南粤大地的美女般娇小精美娴静的广济桥而已。


    家族身世


    潮州韩江东岸的凤凰塔,据有关记载,凤凰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修长玲珑,八面石砖,高四十六米,空心七层,塔顶是万斤铜葫芦压顶,建塔时潮州知府郭子章写下对联,概括了塔之气势:


    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


    清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多有墨宝。此外,潮州还有韩文公祠、开元寺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十三处。


    唐宋以降,随着中原人口逐渐南迁、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历代官员被贬至这个所谓化外的荒山野岭之地,岭南大地开始注入历史活力。当然,南迁的人群中,除去因战乱避祸的苦难百姓外,有相当部分的人是当地有头有面、财雄势大的士大夫,对朝政不满的异见人士,还有官场的失意者,而这些人恰恰是历朝历代的精英。


    正是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中原文化与潮州当地文化的水乳交融,也可能潮州文化是水,也可能中原文化是乳,总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潮州文化。当然,潮州古文化的核心,依然是华夏音伦。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潮州赫然其中。


    潮汕商业社会的形成,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得益于汕头的开埠,更是得益于潮商的诚信经营,得益于潮汕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


    本书的主人公——商圣李嘉诚,就是生长在这样的一个人文沉淀的商业社会环境中。


    我们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李嘉诚没有离开潮州,相信国学深厚满腹经纶的他,或许会成为名垂青史的诗人或文学家、历史学家。总之,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家”是很自然的事情。那时,我们耳中听到的,就不是现在的3G之声,而是李嘉诚的之乎者也。


    李嘉诚的先祖原为中原河南焦作人士,因避灾荒民乱,明末,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南徙福建莆田。清初满人入关极力排汉,尤其是扬州屠城十日后,李氏一世祖李明山为躲避战乱,率全家由福建莆田,迁徙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定居城内北门面线巷,这里也就成了李嘉诚的降生之地。


    1993年8月18日,《福建日报》头版报道,李嘉诚在会见福建省省委书记陈光毅时说道:“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


    夏萍著《李嘉诚传》一书曾语焉不详地描述了李嘉诚在潮州的世系。书中写道:“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这块土地(粤东潮州府海阳县)上居住了约有十代,其中经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联、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鹏万、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晓帆,传至九世有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父亲李云经、叔父李云松,直至李嘉诚恰居第十世。”


    传到李嘉诚,在潮州延续的李氏家族恰届有案可稽的十世。莫非,李嘉诚真的应验了十代兴衰的历史轮回?


    李嘉诚的一世祖李明山又是从哪里迁居过来的呢?夏萍《李嘉诚传》中写道:“李嘉诚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徙迁居福建莆田。”“时值明末清初年间,再因狼烟四起,战火连绵……由一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居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定居于潮州城门北门面线巷。”


    资料显示,李嘉诚先祖在莆田白塘洋尾居住,据《陇西李氏宗谱》所载,白塘洋尾李氏诗礼传世,家学渊源,人才辈出。李嘉诚在莆田的祖居地白塘洋尾,毗邻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湖——白塘湖。这里一年四季水绿波平,沿岸垂柳依依,水竹挺拔,碧水倒映亭台,岸上曲径相连,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更因李氏数百年来人文鼎盛,留下不少古祠堂,古牌匾,古桥梁,古民居,民风淳朴,民俗奇特,处处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古文明的气息。洋尾村于2003年被福建省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成为莆田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白塘洋尾族谱上的李明山一支是否就是潮州李嘉诚祖先一世祖李明山?也是否为由河南焦作南迁的李明山一支?便成为李氏族系延续的关键。


    2007年7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唐村发现了一块宽0.5米,高1.52米,厚0.12米的青石墓碑。碑文清晰明确地引出了李嘉诚祖先。该碑文拓本上注有: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陈氏,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康熙六年(1667年),(碑文)为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所立,(其)子李允、李牟、李参。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碑文中注有李牟的儿子叫李怀功,字明山,孙子叫李朝客。李明山一脉后迁往福建省莆田,之后又迁往潮州府。碑文内容清晰可辨,碑首刻有“流芳”二字,左右饰有精美的龙图案,上覆莲叶,下饰莲花底座,碑的四周饰以五福献寿、梅寿连年等富贵图案。碑文竖行,楷书阴刻,正中间为墓主的名讳,右有铭文,左为奉祀人,碑文中载有“曾孙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文。即李氏一族自河南焦作经福建莆田迁往广东潮州。


    翻查《李氏家谱》详载:李明山之父李牟字沐,婚配汤氏,生子怀功,字明山,庠生。牟文武双修,明崇祯七年(1634年)随父李自奇往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李自成起义军)营为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遭闯贼误杀,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徙莆田又迁潮州府。


    李牟何许人也?李自成军中的李牟是李自奇(又作李之奇)之子。《博爱县志》1035页记载:“自奇配陈氏,行五。生三子:长李允;次李牟;三李参。庠生,拳师,文武双修。崇祯年山西、陕西传拳。”


    康熙元年(1662年),李自奇因钱粮紧绌,无银周转,将其地一段六分地卖予司马伦名下,其卖地文契于今尚存,上有立契人李自奇的画押。依时间推算,彼时其孙李明山一支已经举家迁往福建莆田。


    李牟的基本情况是:字沐,配汤氏,行二。生一子怀功字明山。李牟仲昆三人,他是老二。长兄李允,字涞,配陈氏,行一,生一子怀德字泰山,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三十二年,卒于康熙十三年,享年七十岁,耕樵卖煤为生。弟李参字浴,配王氏,行三。生一子怀贡字金山,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康熙二十六年。


    李牟有一子,名怀功字明山,配汤氏行一,拳师,生于崇祯元年(1627年)。其父李牟1644年遭李自成杀害后,17岁的李明山靠李仲济养,避浙江李俊府书社助业,武堂习拳成师。此时正是大明渐亡,清朝初兴,战乱频仍,时年17岁的李明山避战乱辗转迁徙福州莆田传拳为生,后迁居潮州府。


    据河南焦作博爱唐村清康熙年间《李氏家谱》、地契、碑记、墓志、《博爱县志》与《陇西李氏宗谱》等文物史料互为参证,李嘉诚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原怀庆府河内县)。往博爱进一步考证,在唐村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先生家,见到征集来的清代康熙年间三份地契。三份地契均是白绵纸,薄如蝉翼,墨写文书。其中康熙元年李公自奇的卖地契,长46厘米,宽26厘米。虽然经年已久,纸色变黄,且有溃烂之处,但上面的文字保存基本完好。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明山出生于崇祯元年(1627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及康熙元年(1662年),为加强对汉人控制,强令沿海居民内迁。时年三十有五的李明山携眷从莆田迁往潮州时,已成家生子十多年,李朝客已有18岁左右。若依博爱墓志铭文,李氏南迁是在李朝客出世以后,则李明山一支在莆田生活约为十八年。


    文与物互为佐证,可说明李嘉诚先祖确为河南焦作人士。唯先祖李公自奇往陕西传拳,亦自陕西颠沛流离定居河南博爱,故莆田李氏族谱冠以陇西李氏族谱,相信此说较为公允。又,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之后裔,凡李氏之后皆以陇西人自居,故有陇西族谱之谓。历史给潮汕大地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潮汕五千年历史沉浸在河南焦作人韩夫子的“文章随代起”的韩水韩山之时,又一个河南焦作世家、商圣李嘉诚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未来“财富逐代兴”的千年盛世。


    李氏家族乃地地道道的书香世家,在动荡的明末,也不乏安身立命的拳脚功夫。如果从他们在潮州的历史上溯更久远的宋元,乃至盛唐,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世代书墨飘香、家学深厚的清流望族。说句庸俗的话,在李嘉诚的血管里,流淌承袭着地道的皇家贵胄的贵族血统。话虽如此,毕竟仍觉得此为大胆立论,小心求证之结果。当然,许多人都说当今河南人喜欢造假,不过就上述碑铭地契等文物考证确乎为真。河南人似乎用不着开这样的天大玩笑来引诱首富投资。


    其一,李嘉诚自言祖辈曾在福建莆田生活过几代,若依上述考证之时间推算,李明山迁入莆田,但于彼地停留不久,约为十八年即迁往潮州。


    其二,福建谱牒专家考证,福建李氏乃大唐江王李元祥后裔在当地开枝散叶之延续,若然如此,或应包括莆田李氏在内。又或,若包括莆田李氏,其中的一种可能是,李嘉诚远祖曾外出为官,迁离福建,世居中原,至清初再迁返故居。


    其三,莆田白塘洋尾李氏应该早于李明山迁来时,已经有隆盛之家族繁衍,而李明山南下白塘洋尾,很大的可能是投亲靠戚,近亲结盟,寄人于自己血缘最近的李氏一支。否则,李明山一支很难在乡风排外的福建立足求存。


    上述疑问,当需更多资料进一步求证,于此抛砖,期能尔后假以时日,以求石出。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为大清每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伯祖父李起英(旭升)是清朝贡生。这在当时,也算是名头不小的荣誉。也由此,李家在潮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清流望族。


    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三米高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当年的街坊邻居每每走过这碑座,都是毕恭毕敬,崇拜有加。依当时的环境,路人相过,莫不诚惶诚恐,至为敬仰,几乎顶礼膜拜。这里不过是二十米深,两人迎面而过都要侧身的杂草丛生的残旧小巷,周围环绕驸马府、贡院、孔院,从历史的沧桑沉淀中,还是可以感受到当年这个地方不同一般的显赫尊贵。


    李氏家族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达礼,家学厚重,颇有名望,极受左邻右舍尊重,故地位很高。伯父李云章负笈扶桑,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故里,服务乡邻,报效故土。但是,动荡的时局,令忧国忧民的他,空有满腔热血,最后也只能是默默耕耘,默默奉献,默默终老。真个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怀才难遇,抱恨终天。


    虽然李嘉诚再三强调不应有怀才不遇的怨言,但实情确实是怀才不遇。如果当时……那么……所以,有关李家这位名头响当当的东洋博士,并没有太多的文献资料可资传世。至少,没有太多的可以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让我们一同着墨,缅怀追思。特别是历来低调的李嘉诚,也绝少提及李家的过往辉煌。


    叔父李云松曾任隆都后沟小学校长。


    父亲李云经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先生少年时聪颖好学,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按照今天的行话,那绝对是一所名校,其在教育界的名头犹如今日香港的皇仁中学。


    毕业后,因家境清贫,无力上大学,应聘在莲阳懋德学校教书。当时的大学,那绝对是有钱人的玩意儿。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及家族渊源中,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先生别无选择地走上了经史治国的坎坷清贫老路。


    这是一条漫长无尽头的曲折凄凉的旧路土路,艰辛之路。数年之后,李云经先生出人意料地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只身下南洋,在爪哇国一间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以图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腰缠万贯,衣锦还乡。


    不久,因南洋时局动荡,华人谋生殊为艰难,几经掂量,乡情缠绕的李云经先生决定放弃梦想,打道回府。回到潮州的李云经先生,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


    据国学大师饶宗颐忆述,当年的李云经先生,身穿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马褂,时常往饶家名下的钱庄交收,与饶家多有来往。饱读诗书的饶老对当年斯文含蓄的李云经印象颇深,称李做事一丝不苟,公事公办,不苟言笑。他甚至纳闷叹惜:这人明明是个做学问的料,怎么不务正业,跑来与钱打交道?


    不久,恒安银庄又倒闭了。李云经先生再次痛苦地面对失业了。从李云经存世的仅有的几张照片中的忧郁眼神,可以想见当时无可奈何的环境与其内心的苦楚无奈。满腹经纶,居然食不果腹,衣难全温,何其酸楚。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面对嗷嗷待哺的子女,只好别无选择地重返教坛,再执教鞭,在隆都后沟学校做教书匠。教书育人成了李云经先生在故乡潮州最后的职业。正是这最后的职业,才使李云经先生颠簸浮躁的心境渐渐平复下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已经很难准确考证李云经先生弃教从商的心路历程。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生活所逼的不得已的现实选择。很多书上说:李云经先生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才从商。或许,李云经先生天生就缺乏经商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虽有地利,缺乏天时,在一个动荡的国家,动荡的世界,要想成就自己的志愿,犹如骆驼穿针眼儿,谈何容易。


    经商,绝非乱世出英雄那么简单直接。或许,李云经先生的兄长李云章负笈扶桑,获取博士之功名的现实,促使不甘为后的李云经先生有一种必须成功的压力动力冲力张力毅力。


    李云经先生生活在潮州这个大的重商文化氛围中,接受的虽是传统家教,但他不可能不受潮州大气候的影响。尤其是读书人的心高气傲,读书人的愤世嫉俗,读书人的侠义忠胆。还有,读书人的忧国忧民,读书人的好高骛远。


    在潮汕,作为一个移民堆积,不安现状的文化圈,处处传颂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动人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梦幻多于现实,即使清苦更甚彷徨,仍构成潮汕人涉海闯荡,走向天涯的原动力。因为,他们的先民就是这样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不言放弃,梦里淘金的倔强汉子。从中原到闽南再到岭南,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跋山涉水走过来了吗?


    历史如此,今日亦然。


    不管李云经先生最初下南洋的动机如何,他在这方面确实是出师未捷。最终,李云经先生还是在这动荡的社会现实中,身不由己也好,心甘情愿也好,不得不回到现实中,默默无闻地去实现他的经史治国的远大理想。


    当然,他已经把这一远大理想潜移默化地转嫁移植到他的弟子身上。当然,最多最直接的传承者,就是与自己朝夕相处耳熏目染的儿子李嘉诚。现实永远都是这样残酷,为了等米下锅的老婆孩子,必须无条件地面对这残酷无情的现实。


    但是,现实又能怎么样?除了能够较平常人稍微幸运地获得一日三餐之外,凄苦的心灵,又靠什么来抚慰?彷徨的精神,又靠什么来寄托?罢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云经先生天生是个教书匠。重执教鞭后,孜孜不倦,因材施教,诲人至上,因教学有方而声誉日隆。未几,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


    经历了多年的奔波闯荡,李云经先生更加重视家庭的温馨与快乐。虽然不甚得志,郁郁寡欢。但是,每当回到尚可温饱的家中,李云经便全然忘却外面世界的烦恼,展露难得的笑容,与妻庄碧琴相敬如宾,和风沐雨。闲暇时,更是与子女嬉戏一番。甚或,带同李嘉诚到咫尺之遥的韩江河畔钓鱼捉虾。


    1937年,李云经先生被转聘为庵埠郭垄小学校长。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内地渐渐陷入日本人的铁蹄蹂躏之中。李云经先生则是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积极进行抗日宣传,亲自编写许多通俗易懂、热情奔放的抗战话剧与歌谣。在课堂上也多番讲述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李云经肯定不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员,但是,做人的良知与多少年来先贤诗书的浸淫,使得他毫不犹豫地举起爱国义旗。在他先后任教的崇圣小学和郭垄小学,出现了唱抗日歌、演抗战剧、谈抗战事、为前线募捐的爱国义举。


    求知


    李嘉诚5岁入学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后,他就悄悄进入长辈们用以藏书的茅草书屋,看他能看懂的书。甚至,也看他不能看懂的书。总之,凡是白纸黑字,他就看。


    看官大可不必惊讶,在李家的书屋,除了经世致用方面的书,并无其他。


    看了有关岳飞、文天祥的书,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风亮节所感染;他也沉浸在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氛围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更幻想着他日跃马扬鞭,奔驰疆场,弯弓射雕,驱倭逐寇,还我山河。相信,李嘉诚那时想都未想过,会成为财倾天下的超级富豪。


    从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李嘉诚深深懂得了民族国家的尊严,也深深懂得了故土之于生命,祖国之于人民,人格之于人生,拼搏之于命运的内涵。


    童年时代的李嘉诚的一部分时光,就是在长辈们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