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马云,一路这样走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马云,一路这样走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马云,一路这样走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马云,一路这样走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好莱坞式的人间活剧,荡气回肠的创业内幕,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千金难买的成功秘籍

作者:李亮著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215955

ISBN:978722112787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190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cover

马云,一路这样走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路上的兄弟


耿立


当我离开故乡择珠海而居的三年时光里,故乡的人、事还时常萦怀,有时在电话微信里,还像在故土时候,天天聚会: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一天,接到李亮弟电话,他说他写了一本马云的书,想让我看一下。对于他的亲近文化,我是知道的。在二十年前,我们曾创办《牡丹文化》刊物,后来也都曾在抢救菏泽民俗方面着力。我们曾在一个沉沦在底层的乡村写史者的病床前,答应出版他一辈子心血的作品,后来书出来前,这个长者却去世了。当他女儿来接收李亮弟出版的民俗书时,我们对那长者的女儿说:在你爸爸坟前烧一本书,算是告慰。


李亮一直热衷文化,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和谢孔宾先生与郭满禄先生雅聚,而李亮弟的办公室就是谢孔宾先生书写的作品。那是一副内乡县衙名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所谓近朱者赤,在与诸位高手相处的日子里,李亮弟的审美鉴赏也突破原先固有的识见,开始了一种涅磐后的重生。


故当他把马云的稿子传给我阅读的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想起李亮身上传奇的种种。


李亮和马云一样出身底层,但他们身上有一种共通的东西,就是“折腾”。这是一个中性的词,我认为人生就是上帝叫你折腾的。


我们看马云的命运轨迹,那也是折腾的主儿。马云曾反复参加高考,连续三次才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偶然上了本科学校。


但我们可以发现,命运的偶然,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云毕业后做老师,但他不满足仅仅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她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后而成立海博翻译社,但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全部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为了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礼品。


我想,冰心的诗最能诠释马云的成功: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呢?


敢于尝试,心怀梦想,是马云身上的特质,马云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家穷人从亚洲到澳洲去,那是他们经过了几年的省吃俭用才攒够去澳大利亚的下等舱船票的钱,他们准备去澳洲淘金,他们买了船票再没有多余的钱,妻子在上船之前准备了许多干粮。


在船上,孩子们看到船上豪华餐厅的美食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够吃上一点,哪怕是残羹冷饭也行。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舱门口,不让孩子们出去。孩子们就只能和父母一样在整个旅途中都吃自己带的干粮。


父母何尝不想和孩子一样渴望吃到美食,只是他们自己空空的口袋让他们打消了这奢侈的梦想。


旅途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了,可是这家人带的干粮已经吃光了。实在被逼无奈,父亲只好去求服务员赏给他们一家人一些剩饭。这时服务员吃惊地说:“为什么你们不到餐厅去用餐呢?”父亲回答说:“我们根本没有钱。”


“可是只要是船上的客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餐厅的所有食物呀!”


如果他们当时尝试着问一句也就不至于这一路上憋屈着啃干粮,是什么限制了他们?是心中的胆怯。那胆怯如毒素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因为一个人内心的孱弱和胆怯,人们失去的机会何止万千?虽然你尝试了、折腾了,最终也不一定成功,但毕竟你尝试了,一个战士最大的荣耀是战死而不是吓死。还没到战场就吓得屁滚尿流的主儿,注定是当不了将军的。


我以为,凡是成功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梦,这是一种白日梦,是可以尝试的白日梦,这梦不是幻觉,不是梦呓,是一种招引的力与美。


因为有梦,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才可能去看海;


因为有梦,才有了如今的登月和探险。


梦不是虚幻,是一种隐约的寄托和对未来的瞩望。


马云在德国的一次演讲中说:


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梦想。如果是科技改变了世界,我不会在这儿。我没有被训练成一个科技专家,我对电脑一无所知,我对互联网也了解得不多。但是我有一个强大的梦想,我要帮助中小企业。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的,所以伟大的成功者,没有一个不是追梦人。


是的,李亮弟就是一个追梦人。他从少年时代怀着一颗挣扎奋斗的心,一路走来,他的行囊就是梦,无论风也好,雨也好,他只是前行,前面是什么,也许没有清晰的路标,他就是走,他知道前面有梦想实现的可能。


是为序。

马云,一路这样走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梦想总会在现实中遭受挫败,但无论如何,实现梦想的激情是不能被打败的。刚开始做互联网,能不能成功我也没信心。只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虽然由于环境与信仰的不同,世人对成功的定义也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向往着成功。

第一场赌博:中国黄页


美利坚惊悚历险


马云在自己的人生走到30岁出头时,已经处在生命的转折点上,只等着他再向前迈出那最关键的一步,这时候他接触了互联网。涉足网络世界,对于马云来说纯属偶然,用马云自己的话说就是:“简直可以成为好莱坞电影故事。”


在1995年初的时候,杭州市政府正在修杭州通往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这是政府招商引资的一个项目,当时一家美国的投资公司参与了这个项目,虽然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杭州方面也开始动工,但工程进行了一年多之后,美国这家投资公司却迟迟没有按期支付合同金。


于是,杭州方面决定派人再去和美国这家公司沟通一下,为了能够确保沟通顺畅,让美国这家公司尽早支付合同金,有人提议,让马云出面完成这次任务。当时的马云刚刚开始创业——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虽然业务开展得并不很多,但名声在外,很多政界、商界的人物都听说过他,要知道那时候马云号称“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


就这样,马云带着数千民工的期待和政府的委托,担任起了这次前往美国翻译和协调的工作。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本以为一次简单的工作之旅,却差点成了“有去无回”的惊悚历险。


到了洛杉矶之后,对方绝口不提合同金的事情,反倒是给马云安排了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他们派人带着马云四处吃喝玩乐,马云被安排在一家富丽堂皇的别墅里住着,美国公司派了专门的人负责照顾马云的起居饮食。虽然一日三餐什么也不缺,可马云却坐不安席。他想出去走走,没想到,门口两个保镖模样的人将他推了回来。


“对不起,你一个中国人,单独出去不安全。为了保证你的安全,你哪儿也不能去。”


两个保镖态度蛮横,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马云岂能服他们,自幼练就的散打功夫让他跃跃欲试。大概有一个保镖看出了他的意思,“刷”的一声,从腰间抽出一把手枪,那黑洞洞的枪管在马云眉心处压印了几个圆圈。于是,一股冷森森的感觉透入骨髓。这里是大洋彼岸,这里是异国他乡,这里他举目无亲——马云的理智告诉自己:不行,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无奈,他只好退进房内。


负责接待马云的人看到马云实在无聊,便提议马云去一个更刺激的地方玩儿。得到马云同意后,那个人便带马云去了拉斯维加斯。马云站在沙漠环绕、热闹非凡的拉斯维加斯,一点赌博的兴致都没有,他只是玩了玩“电子游戏”——老虎机,就跟接待他的人出去了,接着他们去看了表演。


从赌城回来后不久,美国公司就向马云摊牌了:他们要马云和他们一起合作,欺骗中国方面来诈取钱财。原来,这是一家骗子公司。等马云恍然大悟的时候,为时已晚。身处异地的马云被软禁了起来,如果不答应合作,就会被干掉。


杭州方面也发现了这是个骗局,但鞭长莫及。可怜的马云,势单力薄落在“虎穴”里,只能靠自己的智慧来逃脱了。被看管了几天后,马云意识到自己根本逃不掉,便假装答应要和对方合作,这才换取了自由。为了能够回国,马云借口要回国考察一些其他的项目。那时的中国,互联网还是个陌生的名词,但马云在美国的这些日子,多多少少对这个高科技名词有了些了解,所以,他对那个美国公司的老板谈起了要在中国发展互联网行业。就这样,马云被“放行”了。


在机场,马云没钱买机票。正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到了候机厅里的老虎机。那台老虎机张开大嘴,无情地吞噬人们的钱币,没有笑容,也没有眼泪,不感动也不激动。马云将他仅有的25美分陆续地扔进老虎机的嘴里。一美分,又一美分,老虎机不为所动,眼皮都不眨一下。


马云身边的孩子看着他笑,头上的灯光一闪一闪。


第23个美分又是有去无回,马云的手中只剩下两个了。他愤怒地投出仅有的两个美分中的一个,突然,机器乱叫,灯光闪烁,身旁的孩子们大叫:“中了,中了!”


这标准的英文,马云当然听得懂,他睁大了眼睛,喜出望外。果然,老虎机一阵颤抖,大概它也心痛,一阵“哗哗”的响声,老虎机竟然给马云吐出了600美元。


天哪!奇迹果然出现,马云用他仅有的25美分赢来了600美元。抱着这600美元,马云看到了回国的希望。


但就在他排队买票的时候,心里渐渐感到不是滋味:带着杭州人民的希望来到美国,却这样狼狈地回去,实在太不甘心了。马云越想越窝火,他干脆走出买票队伍,重新思考起下一步的计划来。


在去还是留的痛苦抉择中,忽然之间,马云脑海中闪现出他为了脱身,对那个美国公司老板找的借口。互联网这个新奇的事物,马云知晓的甚少,但他在国内的时候,曾听一个外教同事提过自己的女婿在西雅图和人合伙搞互联网。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回去!马云扛起行李,踏上了前往西雅图的路程。虽然互联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马云凭着天生敏锐的嗅觉,知道这一定是能够带来改变与转机的事物。


梦想总会在现实中遭受挫败,但无论如何,实现梦想的激情是不能被打败的。马云虽然在美国经历了这样大的一个惊险,但他实现梦想的心依旧执着,凭着对梦想的激情,马云迈出了下一步。


虽然由于环境与信仰的不同,世人对成功的定义也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向往着成功。面对成功,有些人十年磨一剑,蓄势待发;有些人则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姜太公80岁始遇文王;刘备漂泊半生,47岁才遇见诸葛亮……一切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等到一切条件都成熟,按中国的古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比起上面这些人,马云算是“少年得志”了,然而他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包括知识、心态、人脉方面。当一个人有了充分的积累,他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发现了一个宝藏


到了西雅图之后,按照同事给他的地址,马云找到了那个外教女婿所在的公司。那家公司非常小,大概只有5个员工。在小小的办公室里,马云看到几个年轻人在电脑前做着他完全不懂的事情,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那个外教的女婿叫萨姆,萨姆待马云很热情,带马云参观了自己的公司。他对马云简单介绍了一下电脑的使用,还告诉马云在搜索栏里输入想搜索的关键词,就可以出现他想看到的内容。马云尝试着输入了“beer”,结果真的出现了美国啤酒、日本啤酒和德国啤酒等内容,但唯独没有中国的。马云又尝试着输入了“Chinese”,结果屏幕上显示出:no data(没有数据)


互联网在中国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这让马云兴奋起来,他就势委托萨姆将他的海博翻译社做成一个网页发到了互联网上。当然,这个匆忙做出的网页很丑陋,很一般,连个像样的图片都没有,有的仅是文字说明,内容是海博的员工和业务,充其量就是一个简单至极的文字广告。


这是漫不经心的一招,就如太极中似乎随随便便的一拳击出。可就是这随随便便的一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网站上午9点登陆,中午12点萨姆就给马云打来电话:快来看看吧,已经有5封邮件。马云正在逛街,听到消息急忙跑回去,果然是5封邮件。有来自美国本土的,也有来自日本和欧洲的,有公司也有留学生。信上说道:你们是我发现的第一家中国网站,你们在哪儿?我们要和你们谈生意。


马云的心中如浪潮在撞击,他能感受到胸口激烈的撞击声。虽然看上去是漫不经心,实则从他知道互联网开始,互联网就如同他脑海上空的一只鹰一样始终在盘旋。今天,经过实地接触和运作,这只鹰落在了他的臂弯。他能看到它闪亮的羽毛、灵活的眼睛,他甚至可以听到那只鹰在和他说:来吧,马云,我会驼起你飞过浩瀚的大洋,在这世界的上空盘旋。


“这就是我想要的。”嗅觉灵敏的马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将改变世界!


马云马上意识到互联网是自己的机遇,更是一口很深的井,这里有一座富矿。不安分的马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理清楚思路之后,马云对萨姆说:“我们合作,你在美国负责技术,我回国内去,做一个网页在网站上宣传。没过几天就会有很多人有兴趣,有很多人知道这事儿。”当时马云就已经将这个项目的名字起好了——中国黄页(China Yellow Pages)


打算在中国做网络的马云,回国后召集了他之前所有的弟兄,他首先讲了自己在美国的各种经历,什么“赌场大战”、“被绑架”、“第一次看见电脑”等等。他的弟兄们一个个听得目瞪口呆,他们没有出过国,也不知道马云讲的是不是真的,他们只是听热闹。


马云一番大论后,宣布了他要辞职,并自主创业的消息。弟兄听完后一商量,除了一人外,其他人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觉得马云说得太离谱了,“因特耐特”(Internet)是什么玩意?没听说过!再则说,政府方面都没有说搞什么“因特耐特”呢,你马云为什么做?老老实实地经营翻译社吧!反对之声哗然一片。


马云的想法虽然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但是还有一个人是支持马云的,他就是马云的大学同学何一兵,也是一位老师。他对马云说:“你要真想做的话,那就试试吧。”马云根本就没想到他会支持自己,也没想要和何一兵合伙做生意。在这个时候何一兵站在了他这一边,马云觉得很欣慰,也很惊讶。


尽管马云当时的提议被大多数人否决了,但他依旧下定了做网络的决心。于是,马云东拼西凑搞到了10万元启动资金,拿着这笔钱,怀揣着自己伟大的理想,马云踏上了创业之路,而且从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了。


马云只要认准了一样东西就很难被别人推翻。30年的成长和积累,使他自信与勇敢的性格越发成熟。他的自信与他的勇气让我们知道,他的成功之处不在于选择了一个职业,而在于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成功者的素质。在提起当时的情形时,他说:“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因此,他的坚定、自信与勇气都说明他已经是一个成功者。


“试一试”往往是成功者的做法,而平庸者经常采取的做法是“看一看”,成功者在“试”的时候已经胜利地迈出了第一步,而平庸者在“看”的时候与成功还有千里之遥。当然,任何“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只有去“试”才可能成功,而不“试”则永远无法成功。


成功对于有些人来说就如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成功者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首先让自身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即养成了自信、勇敢、果断、敏锐等品质,当外部各种条件成熟时,他便能够比别人更迅速地抓住机遇,因此成功对于他来说就顺理成章了。

“骗子”平反记


1995年4月,马云、张瑛、何一兵三人为主,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这就是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网站,马云在此开创了先河。


中国黄页在创办之初,规模虽然很小,但体制十分健全。马云和他的妻子出资8万元成为其中最大的股东,占有80%的股份;何一兵和另一个人各出资l万元,各占有10%的股份。马云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何一兵为副总经理,两个人一起负责业务,马云的妻子张瑛负责内勤工作,收发邮件等。


公司是创办起来了,但要怎么收费从而实现赢利呢?中国黄页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企业,简单来说,将企业的主页做出来,放在电脑上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企业因此付钱给马云。然而在国内,众多企业对网络并不知晓,得知在上面做宣传还需要付费,而且根本不知道会不会起到宣传的效果,并未表现出兴趣。马云清楚,筹集的资金除了缴纳房租外,再减去其他费用,基本没有剩余,如果这样下去的话,自己的中国黄页确实要“黄”了。


杭州有一家四星级宾馆——望湖宾馆。马云觉得应该给它做一个网页,于是就跑去和那家宾馆的老板商讨。望湖宾馆的老板认识马云,和他也有些交情,但是掏钱做广告不是儿戏,不能因为有交情就拿钱。马云为此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好说歹说总算是拿下了这笔只有2万元人民币的单子,但是对当时的马云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这2万元马云只拿到了8000元,剩下的都得给萨姆所在的那家美国公司。马云不是傻子,他把这件事牢记在心,等待着自己“一手抓”的机会。


随后,马云凭着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艰难地敲开了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大门,让他们这些中小企业在网站上有了一席之地。然而,马云的磨难远远没有结束,一场更大的考验正等待着他。


当初马云在给望湖宾馆做网页的时候,承诺说让望湖宾馆的老板看到“样本”。也就是说,马云会让萨姆所在的公司将制作出来的网页打印出来,然后邮递到中国,让望湖宾馆的老板审阅。


虽然最后望湖宾馆的老板看到了这些样本,而且一段时间后,一些国外的公司也发传真与望湖宾馆进行业务商谈,但是望湖宾馆的老板觉得那些传真都是马云自己“弄出来”的,并不真实。换句话说,望湖宾馆的老板觉得马云像是一个“骗子”。马云虽然一心一意地为众多中小企业做着各种宣传,但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还落得个“骗子”的称号,这让马云十分伤心。


所谓“物极必反”,当马云沉浸在被“恶语”中伤的窘境当中时,中国的一批“仁人志士”觉醒了,慢慢地意识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1995年7月,当时中国最高电信主管部门——邮政部电信总局,批准了上海请求开通44K的互联网专线的申请。这一下,中国黄页的未来到了,马云“平反”的机会也到了。


马云很聪明,他为了洗清自己的“罪名”,特地找来了当时杭州明珠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像,并将望湖宾馆的老板也一同叫去,马云的目的就是要当着他们的面演示一遍什么叫“网络”。


据说,当时气氛是十分凝重的,马云先是将电脑摆在摄像机前面,然后将电话打到上海,说明杭州要联网的事情。一会儿的工夫,网络连接上了。接着,马云将Mosaic(马赛克)浏览器打开,在里面输入了中国黄页的网址:http//www.chinapages.com。


马云做完这些后,众人都屏住了呼吸,盯着电脑屏幕静静地看着。可是令他们失望的是,电脑屏幕上的图片并不是马上就显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经过三个小时的等待,杭州望湖宾馆的主页总算是下载了下来。


指着从美国西雅图传回来的图片和简介,马云对在场的所有人尖叫:“看哪,这就是我们的网页!望湖宾馆的网站!”这下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极了,但最兴奋的还是马云和他的伙伴。经过四个月的煎熬,他们终于从网上亲眼看见了自己的网页,终于摆脱了“骗子”的骂名!那一刻,马云和在场的团队成员欢呼雀跃着,他们长久以来压抑在心中的“积怨”一下子喷薄而出,泪水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


与上海联网成功,让马云洗去了“骗子”的嫌疑,而且电视台也变相地为中国黄页做了一次宣传,算是还了马云一个公道。


看过这些经历后,我们发现马云也是个普通人,然而他与普通人不同的是敢于追随自己的决定。就是这点小小的差别,却把大部分世人挡在了成功的门外,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人要有所作为,就应该敢于做出决定,并坚持下去。凡是该做的事,不能因为存在危险就退缩;更不应在还未迈出第一步时就被自己击倒。战胜自己,我们将没有敌人。

打压下坚持到底


1995年9月,有几个从深圳来的生意人找到了马云,提出想当中国黄页深圳地区的总代理,同时开出了相当诱人的价码。马云之前没见过这种大场面,当即表示同意合作。


那几个生意人在与马云谈完合作后,提出想知道中国黄页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技术方面的问题。马云见这几个生意人很有诚意,也没有设防,就把关于中国黄页的一切全都告诉了他们。随后,马云为了表示自己对此次合作的看重,特地将公司里的骨干人员派到了深圳,让他们帮对方把需要的设备安装好。等这一切都结束后,那几个生意人说三天后会再次回杭州与马云签合同,并承诺投资20万元人民币。马云十分高兴,安安心心地在杭州等消息。


一连几天过去了,可是马云没有接到深圳那几个生意人的答复。马云坐不住了,他不知道深圳方面到底出了什么状况。有一天,马云突然收到消息:深圳那几个生意人已经成立了一家与中国黄页极为类似的商业网站,并召开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消息对马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马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刚刚摆脱了“骗子”的罪名,却遇到了真正的骗子。这件事让马云感悟颇多,同时让他的中国黄页也备受打击。在这种打压下,马云选择了坚持到底。


成功之路总是艰难的,一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与坎坷,只有排除万难走下去才有成功的机会,而因为害怕挫折,早早放弃的人,注定看不到成功的影子。牛顿说过:“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5分钟的时间中得来的成功。”


果然,到了1996年的时候中国黄页发展得已经相当不错了,也给马云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


马云的黄页虽然有了起色,但因为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他还无法摆脱对美国公司的依赖。在不久之后,马云收到一份简历,他叫这个投简历的人来面试,面试结果还比较满意,马云让他试着研究网页设计。本来马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没想到一个星期之后,这个人真的做出了一个网页,这个人就是李琪,后来在阿里巴巴担任过首席运营官。


看到这个网页,虽然挺简陋,也不美观,但马云还是高兴坏了,毕竟能够自己做网页,这样就不用和美国公司合作了。过了一段时间,马云便解除了与美国公司的合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费用上的考虑,那时候每做成一个网页,美国公司就要收60%的钱,如果自己能够做网页,这么大的一笔钱就能省下来。


虽然能将赚来的钱都放进自己的腰包,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马云决定北上去寻找更大的发展机遇。1995年,马云带了一些文章去了北京,找北京媒体的一些朋友发表,为中国黄页造势。


但那时的媒体并不是很活跃,对于新闻的灵敏度也不高,马云找了很多人,但带去的文章没发表几篇。后来,马云的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北京青年报》的一个司机,马云将文章交给那位司机,说不管这些文章发表在什么媒体上都可以。没过多久,《中国贸易报》的头版便刊登出了其中一篇文章。


没想到那位司机能够有这样的活动能力,更没想到《中国贸易报》的主编能有这么超前的眼光。马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到那位主编,和他谈了互联网。那位主编虽然不懂,但他觉得互联网非常神奇,他帮马云联络了一批媒体朋友,让马云在媒体记者面前做一个小型的演讲。


冬天的北京风总是很大。就在北京很冷的一天,马云耗资3万元在北京外经贸部隔壁的一个俱乐部请来了30多位记者编辑。


那一天可真把马云激动坏了,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媒体朋友。马云给这些记者们讲了两个小时,谈什么是互联网,谈网络有什么好处。那些记者们虽然听得懵懵懂懂却也热血沸腾,他们说:“好,我们开始宣传互联网。”


努力不会白费,马云对自己的演讲非常自信,他期待着这次演讲之后,媒体的报道会接踵而至。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在第二天,大家几乎都收到了一个文件,上头说不要宣传互联网。据说当时的一些工程院院士对网络的前景不是很看好,说对当时的国情来说太先进了。


马云觉得这纯粹是无稽之谈,他觉得气愤透顶,而他也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头一天被马云“洗脑”的媒体老总们,给马云出了新主意:“如果你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网的话,我们就可以报道了。”


让《人民日报》上网?谁有这么大能力啊!这是一个似乎无法攻克的难题。但不服输的马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从不向困难低头,永不退缩的他决定继续坚持下去——要一直坚持到最后!


明末清初诗人申涵光说:“无事如有事时警惕,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很镇定果敢,他们把危险看作一次决斗中的敌手,他们计算它的动作,研究它的进攻,他们后退只是为了喘一口气,并不是表示怯懦。他们懂得一切于自己有利的地方,能一举杀死敌人。”他们殊途同归地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应解决心态问题。


马云在自己的创业生涯中正印证了那句“无事如有事时警惕,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在中国黄页刚有些起色就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时,他沉着镇定,选择坚持。在面临危局时最能看出一个创业者的心态,马云在中国黄页陷入危局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已是成熟的王者气质。

搞定《人民日报》


成功之路可能并不平坦,而过于顺利地获得的东西常常不能给人带来真正成功后的快乐。“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种争取成功的心态,它告诉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时保持镇定,在成功前不气馁、在成功后不骄傲。


就在1995年那年的冬天,马云开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