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郑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郑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志斌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书籍编号:30216168
ISBN:97872141363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4880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序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入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月
第一章 从马和到郑和
一、元咸阳王的六世孙
明朝永乐年间,中国远洋航海事业曾经有过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而创造这一辉煌历史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的一名宫廷太监——郑和。
郑和本不姓“郑”,而姓“马”,是云南昆阳州(今属云南昆明晋宁县)回族人。明洪武四年(1371),此时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已有四年多,但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行省仍处在蒙元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统治之下。
这年一个普通的日子,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的一户马姓人家,随着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健康男婴降临这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家庭。新生男婴给全家人带来了很大的幸福和欢乐,也带来了希望。年轻的父母给他们这个小儿子取名“和”,乳名“三保”,祈求真主保佑他们的儿子马和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据《郑和家谱》记载,马和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中亚不花剌国(又称“普化力国”,位于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一带)的国王所非尔,他是马和十一世祖。相传,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因遭到邻国入侵,所非尔国王被迫“舍国适宋”,与弟弟艾尔砂和三个儿子,带领部属七万余人和七千余匹驼马不远万里来到北宋都城开封,归附北宋王朝。宋神宗对所非尔宠信有加,授职本部总管。宋元丰三年(1080),不花剌国内局势稳定后,不花剌国使臣阿力、蜜尔拾沙率文武官员在数百名骑兵的护卫下抵达北宋西京洛阳进贡,请求国王所非尔回国复职。宋神宗盛情挽留所非尔“驻京保国”,并加封“宁彝侯庆国公”,赐赤金200两、银5000两、丝1000匹,每年加俸500石。所非尔考虑再三,决定让弟弟艾尔砂带领不花剌国余众返国,主持不花剌国政。所非尔统领的本部护卫5300余人分散于山左、山右、淮泗之间从事农业生产,免征粮赋,听从宋廷调遣。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所非尔国王安然离世,享年97岁,宋朝廷赐赠“戎部总管、宁西域国朝奉王”称号。
元朝初年,著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所非尔六世孙、马和的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相传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二十六世孙,其全名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意为“长寿”。1220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兵西征灭西辽,占领了中亚布哈拉。当时,赛典赤·赡思丁的祖父、当地部族首领赛典赤率领骑兵千余人,带着花豹、白鹤迎降,少年赡思丁和父亲苦马鲁丁也一起归附了成吉思汗的西征军,并被编入宿卫部队,后任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成吉思汗常以“赛典赤”称呼赛典赤·赡思丁,而不呼其名,后来“赛典赤”也就成为其整个家族贵族身份的专称。
1229年,元太宗窝阔台即汗位后,赛典赤·赡思丁以战功出任丰、靖、云内三州(今大同、呼和浩特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政绩突出,后升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和燕京路断事官。1251年元宪宗蒙哥汗时,任燕京路总管和采访使,负责燕京军政事务,督查地方官员的政绩优劣。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他又先后出任燕京路宣抚使,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赛典赤·赡思丁为官多年,政绩斐然,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发、治理云南,对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274年,为整治云南乱局,忽必烈特派年过花甲的赛典赤赴云南担任平章政事,他也成为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在六年任期里,他兴利除弊,协调当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先后开垦田地二十余万亩,广设驿站,重视文化教育,修建了云南历史上第一座孔庙——文庙,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统一与联系。由于他为政宽厚仁义,深受百姓爱戴。1279年,赛典赤·赡思丁病逝昆明后,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前来哀悼。史称,赛典赤·赡思丁被安葬于昆明东北二十余里的松花坝,送葬时“百姓巷哭”、“号泣震野”,旁观者也无不为之动容。为了纪念他,当地民众又在昆明北郊给他修了一座衣冠冢。不久,元朝廷追封赛典赤·赡思丁“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咸阳王”,谥号“忠惠”。此后,人们常以“咸阳王”代称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死后,其子孙后代大多数留居云南,有的承袭封爵,有的成为当地有名望的缙绅。其后裔繁衍为云南回族的几个大姓,马和祖辈即为其中之一支。赡思丁的五个儿子,个个文韬武略,身居要职:长子纳速剌丁,曾任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云南行省左丞、右丞和平章政事;次子哈散,曾担任广东道宣慰使和都元帅;三子忽辛,曾任兵部郎中、陕西行台御使中丞、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曾任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曾官至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马速忽为郑和的五世祖,袭封滇阳侯。由于长时间与汉族士民共处,因而改从汉俗,以名中首字为姓,定姓马氏,因此马和之姓即源于此。
经过多年的探究,史学家们基本理清了马和家世的渊源:所非尔→撒严(所非尔次子)→苏祖沙(撒严长子)→坎马丁(苏祖沙长子)→马哈木(坎马丁长子)→赡思丁(马哈木长子)→马速忽(赡思丁五子)→马拜颜(马速忽长子)→察儿米的纳(马拜颜长子)→马哈只(察儿米的纳长子)→马和(马哈只次子)。
马和家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曾祖马拜颜、祖父察儿米的纳和父亲米里金(汉名“马哈只”)等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朝觐过,在昆阳地方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元末明初,交通运输条件十分落后,马和的先辈们要前往遥远的天方麦加朝觐,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漂洋过海,沿途充满各种风险,同时还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这些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当时能平安抵达麦加并完成朝觐之旅的穆斯林很少,所以在云南曾朝觐过麦加的人普遍受到当地穆斯林的羡慕和敬重,尊称他们为“哈只”(阿拉伯语,意为“朝觐归来者”)。据史料记载,当时云南一带的穆斯林到麦加的路线大致为:先由云南昆明和大理出发,出境到缅甸曼德勒,乘船由伊洛瓦底江南下抵达仰光,再由此地漂洋过海,先抵达印度的加尔各答,换乘海船出孟加拉国湾,绕过斯里兰卡岛,横渡阿拉伯湾进入亚丁湾,再通过红海抵达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最终到达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圣城麦加,这条朝觐之路一直是数百年来云南穆斯林的朝觐路线。
马和父亲本名米里金(1344—1382),后改称汉姓“马”,人称“马哈只”。马和的祖、父辈都曾是元朝的封疆大吏,祖父被元廷封为“滇阳侯”,父亲米里金曾担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并袭封滇阳侯。马哈只身材魁梧,性情豪放,为人正直。人有过错,他总是当面指出,毫不隐瞒。平时在乡里,扶危济贫,乐善好施,遇见贫困、孤独无依的人总是尽力帮助和救济。因此,他在乡间民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深受当地百姓的尊敬。
马和的母亲温氏是一个贤惠妇女,勤劳善良,共生育了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马和排行第三,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名叫马文铭。马和自幼聪明伶俐,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额头,人见人爱。母亲温氏很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专门请老师辅导他们的学习,所以马和从小就跟着哥哥姐姐学习文化知识,诵读诗词,七八岁时就能阅览诸子百家的著作,史称“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当然,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少年时期的马和已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修养当属无疑。
童年的马和特别爱听长辈们讲故事,尤其是听他们讲述“朝天方”的故事。祖父和父亲作为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都曾不畏艰险赴伊斯兰圣城麦加朝觐,见多识广。平日里,父亲马哈只常向孩子们介绍伊斯兰教教义,讲述他们“朝天方”途中与惊涛骇浪搏斗的经历、沿途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趣事。这些故事使少年马和从小了解到许多伊斯兰教常识,对异域和远洋航海充满了好奇心,立志长大后要远航大海,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朝天方”,朝觐心目中的伊斯兰教圣地。
明人祝允明在《前闻记》中说,幼时的马和喜欢用纸折成船放在水中游戏,用嘴吹动,纸船在水上飘浮前行,直到水浸纸船沉入水中,游戏才停息。马和家乡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邻近的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向往航海的小马和常和伙伴们一起到滇池中游泳、驾船游戏,平静的湖面上,时常可看到马和与小伙伴们的身影。稍长大后,马和又让大人用木头做成一条小独木舟,每到夏日,便与伙伴们一起到滇池里划独木舟,在湖水中尽情地游戏。由于马和水性好、驾船本领高,深得小伙伴们的拥戴。马和俨然一个老练的水手,挺着胸脯,指挥伙伴们在滇池中划船冲浪。
关于少年马和,其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一个“马和智斗乡绅”的故事。传说,马和家乡有一乡绅平时为人十分霸道,常仗势欺人。他见马和常和小伙伴经常到滇池游泳、驶船,便贴出告示,声称“滇池沿乡一带,均归本乡管理,未经本乡绅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下湖行船、游泳”。然而,倔强的马和毫不理睬,对小伙伴们说,不要管它,照游不误。但其他孩子的父母亲害怕得罪乡绅,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去滇池玩,马和只好一个人去滇池游泳、玩船。为防乡绅使坏,每次到湖中游玩时,他都要随身携带一根芦苇,以防不测。乡绅见马和拒不服从,为教训马和,暗中派人跟随马和,乘其不备,将他推入湖中,一阵大浪打来,马和竟被打得无影无踪。
马和落水后,迅速将芦苇衔在口中,把芦苇口伸出水面进行呼吸,最后平安游到岸边,悄悄回了家里。次日,乡绅见到马和,大吃一惊。马和说道:“昨日,滇池水怪把我拖走了,送到了龙王那里,龙王知道我是被坏人推入湖中,大怒,要我回来转告想害我的人,若再生歹念,就要把他全家拉到湖中喂鱼虾。”乡绅听后十分害怕,再也不敢阻挠马和及小伙伴们到滇池游泳、划船了。
这件事在村中传开后,人们都说马和福大命大,是被龙王送上岸的,不是凡童,将来必成大器。
二、燕王府里的小侍童
在风景秀美的滇池湖边,在平静安逸的家庭环境中,马和逐渐长大,转眼间成长为一个翩翩英俊少年,故乡的山水和小伙伴给少年马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然而,好景不长,在洪武十四年(1382),马和的人生发生一次重大变故,这场变故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一生命运。
宋代,云南为白族首领段氏建立的大理国所统治。元宪宗三年(1253),元灭南宋前,忽必烈远征云南,灭亡大理国。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置云南行中书省,立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镇守西南边疆。忽哥赤死后,其子松山袭封梁王,继续镇守云南。大理国的最后一任国王段兴智则被任命为第一任大理总管,此后段氏子孙世袭大理总管。元顺帝至正年间,把匝剌瓦尔密(?—1382)袭封梁王,驻守中庆路(治今云南昆明)滇中地区。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派遣万胜、邹兴等分兵进攻云南中庆路,占领中庆城(今云南昆明),梁王兵败退守楚雄一带,向盘踞在大理地区的大理总管段功求援。段功出兵援救,挫败大夏军队,暂时保住了云南地盘。梁王重新回到中庆,恢复了统治,升段功为云南平章政事,并将女儿嫁给段功作为援救的奖赏。然而,梁王与段氏分别占据滇池和洱海地区,双方力量旗鼓相当,矛盾重重。为了对付大夏军队的进攻,他们暂时联合起来对外,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除。后来,梁王借故杀掉段功,此后与大理段氏长期失和,彼此攻战不断。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割据政权。洪武四年(1371),明朝军队平定了明玉珍的四川大夏政权后,有人建议乘胜进军拿下云南,消灭仍然割据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朱元璋考虑到云南复杂的地理、历史环境,认为“云南僻远,不宜烦兵”,决定采取先礼后兵的招抚政策。明朝廷多次派遣使臣前往云南招降梁王,试图以和平方式统一云南,但均无功而返。洪武五年(1372)六月,朱元璋又派翰林院侍制王祎携带诏降书不远万里来到云南,规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奉版图,归职方”。梁王拒绝了明廷诏谕,坚持割据一方,奉元正朔,不久杀死明使节王祎。洪武八年(1375)八月,朱元璋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招抚梁王,结果吴云又在云南沙塘口被杀。
政治招降、和平统一云南的策略失败后,经过数年准备,朱元璋决定用武力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任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分任左、右副将军,统领30余万大军分路出征云南。大军出师之日,长江之上,旌旗蔽日,鼓乐喧天,朱元璋率文武百官为远征的将士们饯行。
傅友德统率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南京龙江出发,溯江而上,进入湖广,然后兵分两路,从东、北两方面夹击云南。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5万明军由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进逼乌撒(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这里为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东路军由傅友德与蓝玉、沐英等率领由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进军贵州。东路军连克普定(今贵州安顺)、普安(今贵州盘县特区)及其附近地区,招抚了当地罗罗(彝)、苗、仡佬等少数民族,进逼曲靖。曲靖乃云南东部水陆交通要地,明军占据了曲靖,便扼住了云南的咽喉。梁王得知明军占领普定、普安等地后,立即派司徒平章达里麻调集精兵10万防御曲靖北郊的战略要地——白石江。明军日夜兼程,也先后抵达白石江的北岸,沐英一面虚张声势,令明军鸣金击鼓,摆出一副要渡江作战的态势,一面派出少量精锐部队渡江绕到敌军后方。明军吹起号角,擂响战鼓,在山林到处竖起大旗伪装兵营。达里麻果然中计,急换后军为前军助战,仓促回撤部分江边守军,掉头对付背后的明军。傅友德、蓝玉、沐英乘势指挥明军大举渡江,抢登南岸。顿时,矢石炮铳齐发,杀声震天动地。沐英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奋力拼杀。明军取得了战斗胜利,俘获梁王士兵数万人,达里麻最后也被生擒,云南曲靖遂为明军占领。白石江之战是明军平定云南的决定性战役。
接着,明东路军再分两路:一路由蓝玉、沐英率领,进军昆明;一路由傅友德率领挥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北路军。明军攻入云南曲靖后,由于梁王与大理段氏长期交恶,此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蓝玉、沐英统领的明军直扑中庆城,梁王见势不好,携妻带子弃城逃往晋宁忽纳砦(今云南晋宁新街乡梁王村),右丞相观音保等举城投降明军。很快,明朝大军跟踪尾追梁王至昆阳,两面夹击梁王及其残部,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降临到马和家乡。激战中,梁王见大势已去,绝望地驱赶妻儿投滇池而死,然后自己与部下一起自杀而亡。此后,明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克大理、鹤庆、丽江等地。经过半年多的激战,明军平定了云南全境。明廷在云南建立了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沐英统领出征云南的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部分士兵屯守南疆。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经营云南达260余年,直至明朝灭亡。
在明军平定云南的战争中,马和的家庭遭到战争的沉重打击。马和父亲马哈只作为元梁王统辖下的滇阳侯,在战争中只能站在梁王一边,支持梁王与明军决一死战,最后马哈只也血洒疆场,年仅39岁。作为梁王重要部下的后代,11岁的马和也被明军当成战利品抓进军营,做起了杂役。
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诏令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马和随明军来到都城南京,并被明军当作征服云南的胜利礼物送给朱元璋,进入皇宫当了一名侍童。
入宫前,13岁的马和接受了残酷的“净身”手术。“净身”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惨无人道的野蛮肉刑,受害者在生理、心理上遭受严重摧残和极大伤害,少年马和也不幸成为这种酷刑的受害者。“净身”就是生殖器官的阉割手术,手术多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医官或刀匠主刀,医官先让男童喝一杯乌头酒(古代中医常以此作为麻醉剂),懵懂不知情的男童喝下后很快昏迷不醒。刀匠用盐水和辣椒水小心把男童下身清洗一遍,然后把阴囊连同睾丸一起切掉,用桑白皮丝结扎,然后把阴茎包皮提起来,露出龟头,将龟头切掉,创面敷上军功散(专治刀伤,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尿道插上麦管。“净身”手术后,男童要在一个四周既密不见光、又不透风的“蚕室”中静卧100余天,伤口才能逐渐愈合,许多男童由于感染等原因在净身手术不久便痛苦地死去。
历经百余日地狱般的煎熬后,马和幸运地活了下来。
“净身”手术的痛苦和屈辱没使马和消极沉沦,反而促使他性格和思想更加早熟,使他的思想和言行较同龄人更为沉稳。大多被阉割的男童成为宦官,主要供宫廷和皇族役使。现在,人们常把宦官都统称作“太监”,其实是不确切的,太监只是人们对宦官的尊称,就像人们把医生、护士、卫生员都尊称为“大夫”一样。明代宦官分为四等:一等叫太监,官阶正四品;二等叫少监,官阶从四品;三等叫左右监丞,官阶正五品;四等叫侍童,官阶不一。洪武十八年(1385),明将领傅友德、蓝玉率部调防北平府,协助燕王朱棣加强中国北方的军事防御,作为宦官侍童的马和也随军来到北平。在此后的几年里,马和跟随傅友德军队转战漠北、辽东等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傅友德军队划归燕王辖制,19岁的马和因少年老成、长相英俊、聪明能干被燕王朱棣选中,进入燕王府中服务,伺候燕王朱棣的起居。
明朝正史记载,燕王朱棣(1360—1424)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而实际上朱棣亲生母亲碽氏是一个蒙古族女子,是朱元璋的第六位夫人。传说,因怀疑碽妃与他人私通,朱元璋赐其“铁裙”(用铁片做成裙子),将她放置火上活活烘烤而死。按照封建礼制,皇位“传嫡不传庶”,有嫡子在,庶子绝对不能继承皇位,否则就是篡权夺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朱棣当上皇帝后,为维护皇位的合法性,指使御用文人篡改《太祖实录》,将自己描写成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生第四子,极力掩盖庶子的历史事实。后来,朱棣在南京修建了壮观的大报恩寺塔,表面上是为报答父皇母后之恩,而实际是为报生母碽氏的生育之恩。然而,一直到死,朱棣都未公开承认生母碽氏的身份。
洪武三年(1370),11岁的朱棣被父皇朱元璋分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21岁的朱棣正式就藩北平。当时,蒙元的残余势力虽已被赶到了漠北蒙古草原一带,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时常南下骚扰、劫掠明朝北方边境地区。北平作为明朝北方军事重镇,对于巩固北方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棣多次奉命以燕王身份统帅明军北征蒙元残余势力,这一方面锻炼了他的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在明廷朝野的影响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元月二日,朱元璋命晋王朱棢、燕王朱棣率军队分路讨伐逃至塞外的元军残部。三月初,朱棣率师行进至塞外古北口一带,远望茫茫无边的黄土沙丘,却不见敌人的踪影。他便派出骑哨四处侦查敌人踪迹,最终获知元军乃儿不花所部驻扎在迤都(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以北)一带。此时的塞北春寒料峭,朱棣指挥明军冒着严寒如天降神兵杀到迤都,将元军乃儿不花部包围。朱棣恩威并施,最后明军以微小的代价迫使乃儿不花率部众数万人投降了明朝。捷报传至南京,朱元璋大喜过望,笑对众臣道:“此次肃清漠北之敌,燕王功不可没。”随即派人给燕王部队送去赏银钞100万锭,奖赏燕王将士。此后,朱棣获得朱元璋的信任,逐步掌握了明朝北方军队的指挥大权,成为诸王中实力最强大的藩王。
侍奉燕王朱棣是个十分辛苦的活儿,一天到晚,要随叫随到,少年马和因贪睡,时常因此误事,没少挨打。后来,有好心人告诉他多喝茶能够少睡觉,于是他就开始喝燕王朱棣的剩茶。小孩子嫌茶水太苦,就放了糖去喝。果然喝了甜茶,就不爱睡觉了。燕王朱棣也逐渐喜欢上这个聪明勤快的侍童。特别是在随侍燕王北方征战期间,马和的谦虚好学、聪明能干等品质得到朱棣的欣赏,被选为贴身侍卫。为了提高内侍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朱棣还选派了一些博学儒士到燕王府给他们辅导文化。此外,元灭南宋后,南宋朝廷的大量图书由海路运至元大都(即北平),加上后来元朝宫廷的藏书,朱棣入主元朝旧宫后,这些藏书都成为燕王府藏书。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