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冯梦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冯梦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马步升,巨虹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书籍编号:30216169
ISBN:97872141173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1578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序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入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月
第一章 苏州府冯氏的书香梦
一、籍贯之争
《苏州府志》中有一篇关于冯梦龙的小传,言简意赅:“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虽然明清文献中关于冯梦龙的籍贯问题有着并不一致的记载,但仔细核对相关记载,我们还是能得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结论:冯梦龙是苏州人。众所周知,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历史文化辉煌灿烂的锦绣水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郁蓝生的《曲品》、王国维的《曲录》、吴梅的《顾曲麈谈》等书中都记载冯梦龙为吴县人,而在朱彝尊的《明诗综》、黄文旸的《曲海总目提要》以及佚名《苏州诗抄》等书中,却记载他是长洲人。《苏州府志》之中的两处记载也不统一,《人物传》里说他是吴县人,《艺文志》里他又成了长洲人。但是他的籍贯属于苏州,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争议在于冯梦龙到底是吴县人还是长洲人。冯梦龙在自己编选和创作的作品中,姓名之前所签署的籍贯也比较纷乱,“姑苏”“东吴”“古吴”“吴国”“吴门”“吴趋”都曾出现过。陆树仑考证得出:“凭此,不仅知道冯梦龙是长洲人,且可以知道是住在葑门附近。所以,冯梦龙是长洲人,可成定论。”(《冯梦龙研究》,第4页)陈曦钟指出“冯家居住在苏州的葑门附近,属长洲县所辖”(《冯梦龙》,第2页)。傅承洲认为“冯梦龙家住长洲县,户籍应在长洲,故自称长洲县人,吴县籍很可能是其祖籍。历代文献或说他是吴县人,或说他是长洲人,都能成立,但说他是长洲人更准确一些”(《冯梦龙与侯慧卿》,第2页)。
在冯梦龙自己写就的志书《寿宁待志》中,他于卷下的《官司》部分介绍寿宁历任知县时自称是“直隶苏州府,繇岁贡于崇祯七年任”,其中的“吴县籍长洲县人”让人确实有一点费思量。他是籍贯在吴县、居住在长洲县的人吗?我们继续追寻答案。在已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的《曲律叙》中,冯梦龙的署名为“天启乙丑春二月既望,古吴后学冯梦龙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古来葑溪知何处?所谓葑溪,位于苏州府城东南角,另有葑门,本为春秋时吴国的都门,即后来苏州府的东城门。根据冯梦龙的好友董斯张在《吹景集》卷五《记葑门语》中的记录,冯梦龙家就住在苏州府的葑门、葑溪一带。唐万岁通天年间设置了长洲县,在此之前,葑门、葑溪归吴县管辖;在此之后,葑门、葑溪划归长洲县管辖。那么,我们认同傅承洲的研究结论,冯梦龙应该是祖籍吴县,户籍与生活生长全过程都在长洲县的人。当然,从他主要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而言,说他是长洲人似乎更加准确一点。
苍龙巷冯梦龙故居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风景秀丽之外,苏州府自古以来便地灵人杰。文学史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一个个才冠当时的人物,给苏州添上了照耀古今的光芒。苏州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阖闾大城,是三国时东吴的都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那位因创作《节妇吟》《野老歌》而妇孺皆知的中唐诗人张籍是苏州人,他留存下来的乐府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独行独坐亦独酌,独玩独吟还独悲”,《独夜》诗里这位孤寂孤傲的江湖散人,就是擅长诗歌与小品文创作的晚唐作家陆龟蒙,他也是苏州人,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为当时的那个“暗世界”增添了几许亮色,揭露时弊而锋芒毕露,《野庙碑》《怪松图赞》都是他的优秀作品;《岳阳楼记》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宋代苏州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词作境界开阔,为苏轼的豪放派词导夫先路;“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的叶梦得,是南北宋之交的苏州吴县词人,也是辛派词人的先驱之一;“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这种静谧温馨夏日田园生活的记录者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也是吴郡(苏州)人,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为其赢得田园诗人的称誉,而日记《揽辔录》和出使金国的七十二首纪事诗则体现了他身为主战派的爱国壮志与情怀。
明代的苏州籍文学家就更多了。“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这首气势豪迈而挥洒自如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留存了两千余首诗的苏州籍明初第一诗人高启众多作品之中的一首代表作,高启也是明初“吴中四杰”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到了明代中叶,苏州更是活跃着一批多才多艺的文人名士:吴门画派之首,热衷山水画且自成一家的沈周是苏州人,他的诗作语言通俗而含义隽永,可谓诗画双绝,一首《煮粥诗》,尽得平凡淡泊生活的无尽滋味:“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至于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等“吴中四才子”,即是今日热闹非凡地反复呈现在影视剧中的“江南四大才子”,他们也都是苏州人,其中徐祯卿是吴县人,而其他三人都是长洲人。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名士”风度更加明显,人生的噱头更多,名士风度不仅风靡他们生活的时代,且透过历史的烟云,风靡数百年后的今世。他们才华横溢,他们能诗善画擅长书法,他们追求个性自由,他们淡泊名利,他们放荡不羁,他们不拘小节,他们风流潇洒,以“唐伯虎点秋香”为代表的,与他们有关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改编附会,不仅津津乐道,且相率景从,隔代模仿,使他们成为永远的名士。“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的这首《言志》诗,算是说出了三人共同的志向与心声。徐祯卿中过进士,是明代“前七子”的中坚力量,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史》用“熔炼精警”来概括他的诗风。“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他的这首《在武昌作》,语言清丽而情韵隽永,代表了他的一贯诗风。
一个地方的文学氛围与文脉的传承非常重要,其地域特色也与其文学发展及文学家的出现息息相关。徐朔方在《汤显祖评传》中曾经说过:“正如元代杂剧作家大都是北方人,明清传奇作家的籍贯集中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四周,即苏州、常州、松江、南京、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稍远的浙东、皖南、赣东北是它的外缘。汤显祖的家乡不在苏州,而在赣东北。这对他的戏曲后来受到吴江沈璟、长兴(湖州)臧懋循、长洲(苏州)冯梦龙的非难和改编大有关系。如果汤显祖连江西人也不是,那他成为一代传奇大家就难以想象了。”这段话是有关汤显祖的籍贯及其戏曲创作的,我们可以借此证明地域与文学家之间的密切关系。通俗文学大家和出版家冯梦龙出生在苏州,貌似偶然,其实却是必然。
二、冯氏的书香梦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首诗堪称对苏州的一幅素描,出自晚唐诗人杜荀鹤之手,题为《送人游吴》,自然与人文的无限魅力,一诗尽括之。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平,肥沃的土地,适宜各种花草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春秋以来,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甚至成为历代朝廷的粮仓。名列粮仓,自然就有伸手取粮人,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经济的繁荣富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苏州所在的江浙一带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土地兼并严重、课税最重的地方。根据《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一的记载,苏州、常州等号称沃野的地方,在明朝初期,已经是“农作之民日耗,不得已而弃其本业,去为游手末作”。士农工商的排序在此非常森严,迫于形势,农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本业——农业,去从事被整个社会视为“末作”的工商业,苏州等地也是我国最早向工商业化社会发展的地区。李时人在《金瓶梅新论》一书中曾说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人资本,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资财,成为世界史上的特异现象。虽然历代王朝都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仍然未能阻止商业的发展。”(李时人:《金瓶梅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到了明代中叶以后,苏州的工商业已经发展得极为繁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特征最为明显的地区。
苏州的老百姓们也慢慢转变了轻视商业的传统观念,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去,“多以货殖为急”,即使是士大夫家庭,也大多热衷参与到纺织业等商业活动中去。苏州逐渐成为明代纺织业的中心,朝廷还在苏州设置了织染局。到了嘉靖时期,苏州织染局已经拥有织机一百七十多张,各类相关工匠六百多人,民间的机户已经多得数不胜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苏州已经非常普遍,正如蒋以化的《西台漫记》卷四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苏州市民不再依靠传统农业为生,而是把生活来源主要寄托在纺织业上,《西台漫记》中所说的大户与小户,其实就是指机户与机工互相依存,“相资为生”的雇佣关系。
随着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与之相伴的商业也迅速发展,苏州城内各色商店密布,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热衷于开店铺、做买卖,一门心思发家致富。在这股重商潮流之下,一批大手工业主和大商人出现了,江南的小城镇也普遍兴起,一个随着经济繁荣而出现的新阶层——市民阶层出现了。与往昔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同,市民阶层能紧跟、引领甚至创造时代潮流,拥有许多专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是明代中叶以至晚明社会最主要的有活力的社会力量。当然,总体而言,当时的封建传统势力依然强大,市民自身传统的积累还为时尚短且程度较浅,加上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相当有限,市民阶层自然也不可能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成为改革社会的中坚力量。
市民的出现对当时的苏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市井的文人化与文人的市井化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市民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也逐渐产生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期盼能找到适合他们欣赏趣味的精神食粮。与此相适应,文人们不再只重视那些有助于给他们带来功名富贵的八股时文,也不再仅仅执著于可供做官后应酬之用的作诗填词。生活在市民之中的苏州文人,他们的思维和志趣渐渐地与下层市民有了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味等方面与市民达到高度一致。当然,由于文人们受过正规并且系统的文化熏陶,在受到市民气息熏染的同时,他们更是市民的精神导师,引领并且创造着城市文化生活。随着市民们对通俗小说及戏曲作品的喜好与追捧,苏州的刻书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
据冯保善在《明清江南小说文化论》一文中说:“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迄于明朝灭亡,凡52年,去其重复,新刊小说约72种,小说生产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具体分析,万历、泰昌年间新刊小说约40种(建阳刊27种,金陵刊5种,苏州刊4种,其他地区4种)。小说作者(或题评点者),南直以南京、苏州为主,约9位,编写(或评释)小说9部;江西约6位,编写(或校正)小说8部;浙江约5位,编写小说5部;福建3位,编写小说6部;广州1位,编写小说1部;其他不详。……天启、崇祯两朝,新刊小说约32种(杭州刊11种,苏州刊11种,建阳刊5种,南京刊4种),江南已经明显超越建阳,成为小说刻印中心。从作者来看,江南作家分布于苏州、杭州、湖州、扬州、南京,约17位,编写小说24部;其他不详。小说编写队伍,也已集中于江南,江南并成为通俗小说创作编写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第15—29页)
苏州还是戏曲创作、演出与研究的中心,昆山腔即是发源、演出、流行于苏州地区后来经魏良辅等人的改造而走向全国的清曲小唱。明代中后期以来,苏州的剧作家最多,作品最丰富,戏班及达官贵人的家班几乎不可胜数,这一切都离不开市民及市民文化的出现与繁荣。
冯梦龙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物质与精神条件都相当成熟的地方,他能成长为一个通俗文学方面的大家与旗手,与他出生并长期生活于斯的沃土苏州息息相关。
关于冯梦龙的家世,现存的资料不多,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他的父亲及兄弟相关的材料。陆树仑在《冯梦龙散论》一书中考证出:“至于其家世,根据王仁孝的《俟后篇》、冯氏的《麟经指月》、曹溶(1613—1685)的《明画录》、董斯张(1586—1628)的《吹景集》、沈自晋(1583—1665)的《南词新谱》及辑者不可考的《苏州诗抄》,知冯氏父亲与以孝子、大儒旌于吴下的王仁孝交契。”(《冯梦龙散论》,第27页)
陆树仑早在《冯梦龙研究》一书中就对王仁孝的事迹及其与冯梦龙父亲的关系作了介绍与梳理:“文震孟《王仁孝传》、彭定求《重刻王仁孝先生俟后编小序》谓王仁孝,长洲人,名敬臣,字以道,号仁孝,学者称谓少湖先生。是阳湖知王庭之子,以孝子而成大儒,世占吴中儒籍。冯梦龙父亲既与王仁孝父子交厚,并是通家之关系。那么,冯梦龙父亲亦应当是儒冠中人,当非平常家庭可比。”(《冯梦龙研究》,第9页)
冯梦龙的家人与吴中大儒——少湖先生王仁孝家人的来往时间并不短,王仁孝的《俟后编》一书收有《杜陵冯先生跋》,根据陆树仑在《冯梦龙研究》一书中的考证,这里的“冯杜陵”,就是冯梦龙的弟弟、诗人冯梦熊,杜陵是他的字。冯梦熊在这篇跋文里记载了,王仁孝的父亲早就与冯梦龙的父亲引为知交;冯梦熊每次见到王仁孝先生,他们的父亲冯老先生都会以王先生为榜样对他作一番耳提面命:“这位就是孝子王先生,他是饱读圣贤书的谦谦君子,你们这些后学小子都要勤勉地向他学习啊!”在跋文的后部,冯梦熊称自己为“通家后学”,则冯氏家族与王氏家族的互相赏识与通家来往自然是确凿无疑的了。当时王氏家族是世代被列入吴中儒籍的诗礼之家,冯氏家族能与他们保持几十年的通家友好关系,那么,他们的出身也不会太差,绝非一般的引车卖浆者可比,起码应该是读书人,或者热衷于儒学的人。
冯梦龙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他们都是比较有影响的文人,被人们合称为“吴下三冯”。他的兄长名叫冯梦桂,是一位画家,“冯梦桂,字丹芬,长洲人”,这是明末清初人徐沁所编写的明代画史《明画录》中留存的有关冯梦桂的简短的小传。冯梦龙的弟弟就是前文已经提到的冯梦熊,佚名《苏州诗抄》中有他的小传:“冯梦熊,字杜陵,长洲人。”关于冯梦龙兄弟二人的小传中都记载他们为长洲人,这也成为冯梦龙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洲的两个旁证。
弟弟冯梦熊号师之,是一位太学生、诗人,曾经受业于冯梦龙,可惜留存下来的作品不多,陈济生在《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里收录了冯梦熊的十首诗,其中有一首题名为《哭通家侯仲子文中茂才》。标题中说到的侯文中,就是嘉定侯岐曾的第二个儿子侯玄洵,也即华亭夏完淳姐姐的女婿。侯家可是当时嘉定地区地位超然的显宦之族,侯岐曾的大哥侯峒曾与徐石麟、陈洪谧并称“南部三清”,侯岐曾与自己的两个哥哥更是并称“江南三凤”,张岱曾称赞他“以文章满天下”。侯氏家族既然是冯氏家族的另外一个通家之好,冯家自然不会是一般门第了。
侯氏家族的老大,侯岐曾的大哥侯峒曾曾经为冯梦熊的作品集写过序,侯峒曾《忠节公全集》卷一《友人冯杜陵梦集序》云:“呜呼,此余故人杜陵冯君之作也。君初名梦熊,字非熊……往予兄弟与杜陵同事笔墨者累年。知其为人率略似狂,癖狂似狷。谭谐舞笑,动与俗疏。时时有所激昂诋讥,皆传会书史,以发其侘傺无聊不平之气。自余辈交知十数子,临觞接席,非君不欢,而为爰居之者亦不少,故所知多迕。然其为人,有独立之行。尝贫病不能出门户。其友某为关白于有司,得若干金。君明日尽以散诸贫族,身困如故。盖君之狷介若此。所为诗文亦矜奇迈俗。万历辛壬之间,名满江左。主司佹得而失之。自是而后,渐益诘曲世间,不逐时好。为诸生蹷者屡矣,竞以穷死。死且无子,殡于萧寺。僧举一被覆之,仅乃得无暴体,闻者悲之。”从中可进一步看出侯氏家族与冯氏家族的交往很密切。
我们来读一首冯梦熊的诗,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他的作品“矜奇迈俗”“诘曲世间”的一面。诗题为《渡剑浦》:“南平峭险削芙蓉,剑浦风生起二龙。晦暝忽疑雷电绕,飞腾聊腻鹈封。千年终合张华识,百怪南藏欧冶锋。何日延津破空去,干将补履斗间逢。”一位没能登上仕途,隐居山林而品节不凡的孤高、纠结的诗人形象,隐然其间,读之令人心生沉重。
冯氏家族既然是这样一个以儒学传家,热衷读书的家庭,一代一代的冯家人心中,自然积聚起了浓得化不开的书香梦。即使当时的苏州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机户、机工、商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市民阶层已经成为一个人数众多势力雄厚的群体。不过,在冯氏家族人们的心目中,尤其在冯氏兄弟的父亲冯老先生那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教育子弟,让他们通过读书中举而走上一条封建文人应该走的“正道”,借以光耀冯氏门庭,仍然是冯老先生的梦想,也成为冯氏三兄弟的梦想。这份执著的书香梦有没有实现呢?
三、苦吟神鬼愁
明万历二年(1574),冯梦龙出生了。我们知道这个年份,并不是因为我们查到了他当年的户籍记录,也不是因为冯梦龙已经有名到入了《明史》文苑传或其他历史典籍,这是我们从他的部分作品的相关署名中推算出来的。遥想当年,冯老先生虽然怀着浓浓的书香梦,想让儿子们能通过读书做官而光宗耀祖,但他应该料想不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冯梦龙没有位列明王朝的股肱良臣,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声名。也许,要是能料想到二儿子冯梦龙会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他的父亲冯老先生会在当时认真记录好他的生辰八字,不会让后人再去费事查找推算。不过,当时的通俗文学虽然发达,但并不被大多数主流文人士子所认可和看重,冯梦龙的有生之年,也许并没有完全知晓并了解到自己编选、创作、刊印这些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死后的成就与荣光,只能留给有志于此的后学们去整理和追寻了。
言归正传,我们如何从冯梦龙自己的著作序跋中推算出他的生年呢?《甲申纪事叙》是冯氏晚年的作品,署名“七一老臣冯梦龙识”,甲申年为1644年,当时冯梦龙已经七十一岁了,根据这条记载逆推,那么冯梦龙自然是生于万历二年(1574)。当然,我们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孤证,还可以在冯梦龙的《中兴伟略引》中寻找到类似的证据:“诏谕彰明,招贤纳士,待天下之清,协扶幼主中兴大务,恢复大明不朽之基业,在兹举矣。是为引。七十二老臣冯梦龙恭撰。”(《冯梦龙全集》第17卷,第1页)《中兴伟略引》作于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的乙酉年(1645),这一年冯梦龙已经七十二岁,逆推可得他的生年为1574年。
除了他自己的作品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与他有交往的钱谦益的一首诗中寻找到旁证。在冯梦龙七十岁生日时,钱谦益(1582—1664)写了《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为他贺寿:“晋人风度汉循良,七十年华齿力强。七子旧游思应阮,五君新咏削山王。书生演说鹅笼里,弟子传经雁瑟旁。纵酒放歌须努力,莺花春日为君长。”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他是明代万历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这首诗见于钱谦益《初学集》卷二下《东山诗集》四,他的《东山诗集》以时间顺序编排,给冯梦龙贺寿的这首诗的前后两首诗都写于癸未年(1643),可知癸未年冯梦龙为七十岁,这与他作品中的记载相一致,所以,冯梦龙的生年为万历二年(1574),可以说是确定无疑的了。
老人自己有过切身教训。欲成大器者,就该步上金殿,接受天子面试,若连孔庙的门槛也未踏进去,当然不得拥有儒生的称谓,当然不得擅自进入大成至圣先师的殿堂了。面对自己坎坎坷坷的人生历程,老人家怎不希冀二倌(指冯梦龙)有朝一日受皇封、食君禄,就本人而言,死亦瞑目矣!老人听着巧凤(冯梦龙的大嫂)对二倌未来的断言,更是恨铁不能成钢地要冯梦龙发奋读书。故而像慈祥的母亲一样说道:“自古念书成人只有一个秘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