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代名贤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扬州历代名贤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坦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01
书籍编号:30216204
ISBN:97872141084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4633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弁言
乙未之岁,序列金秋,乃扬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大庆之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务院明文昭告宇内,泱泱中华,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者,凡二十四家,扬州其一也。
斯誉者,前人成之,今人享之,尤宜珍之惜之。期能接武前贤,承辉百代,以张大其声闻,恢宏其业绩。身当其时,与有荣焉。余非本籍扬州,而一九五八年迄今,即攻读于斯,从教于斯,退养于斯;传衍三世,皆生息于斯。
感兹念兹,愧无以报也。今就春秋至清末,有殊功硕德于扬城并邦国者,谨录其姓氏一百又八人,相次歌以诗,附以事略,总为《扬州历代名贤录》。旨在纪其事功,颂其懿行,悉以晓于来者,使千秋万代,永志不忘也。
前贤往矣,来者可期。方今之时,中国梦呼唤扬州梦,扬州梦寻绎中国梦,待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正是扬州腾飞之时。谨以此书献给扬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献给锐意创新、与时俱进之扬州人民。
余闻见仄狭,又为学养所囿,疏漏舛讹处,幸乡邦贤达有以教之。
李坦写于瘦西湖畔养拙斋公元二○一四年仲夏日
凡例
一、本书收录历代名贤凡108人。名人重事功,贤者备德才,“名”与“贤”互为表里,皆显声于世者也。
二、名贤收录之年限,上始于春秋吴国,下讫于清朝末年。或有民国犹在世者,其平生过半之时必生活于清代。
三、名贤收录之地域,以今时扬、泰分治后扬州地域为主体,兴化为特例。五代杨吴置兴化县,属江都府。自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至清末,兴化隶于高邮州(军)凡700年。且兴化与高邮、宝应密迩相邻,地脉相通,文脉相连,若“扬州《文选》学”、“扬州八怪”、“扬州学派”蜚声于世之文化诸流派,皆有兴化学人预其事,故兴化之名贤悉予收录。
四、名贤之选录,一以业绩为依据。入选之人须于国家及扬州有重大历史贡献者,或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者。不因人设事,亦不因人废事。由帝王而优伶,无逾此例。
五、扬州文化为扬州人所主创,亦为热爱扬州之外省人、境外人所共创,故书中扬州人(含久寓扬州者)近十之七,外省及境外人逾十之三,以存扬州文化自主、开放、兼融之特色。
六、名贤之分布,既须兼顾朝代之广泛性,又须突出重点,尊重事实,以疏密相间为宜。唐宋为盛时,人数略多;清代于今年代相近,影响至钜,故人数为多,文字亦略详。
七、名贤姓氏之排列,以朝代先后为序;同一朝代者,以生年先后为序;
处易代之际者,以历代史乘所载为依据。
八、扬州得邗沟、运河之利,初荣于西汉,鼎盛于隋唐,丕显于清康乾之世。以是为分期:先秦至南朝为第一期,是谓邗沟文化期;隋、唐、五代、宋为第二期,是谓隋运河文化期;元、明、清为第三期,是谓元运河文化期。诸名贤依次为排列,先以赞词彰其行,复以事略述评纪其事。名贤赞词为七言绝句,用平水韵;事略述评用浅近文言,以利语境之统一,文脉之传承。
九、本书用简化字排印,有歧义者,字用繁体。字义生涩者,于字后加注,用括号标示之。行文之紧要处,或涉于学术者,引文须交代作者,注明出处。常见之引文,无须一一标明,以避繁琐。
十、本书名贤之事迹,皆采于正史、地方志、名人之传记或相关文献。书后列参考书目,以备查阅。
一、先秦至南朝时期——扬州邗沟文化期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是为扬州建城之始。邗地由村落杂处而演为巨邑,楚曰广陵,汉初曰江都,经济文化自西汉称盛,至南朝犹然,皆得邗沟之利所以兴也。此扬州之邗沟文化期,看点为:
邗城崛起,邗沟通流:夫差、伍子胥
铜盐孳利,文化振兴:刘濞
儒学南渐一宗师:董仲舒
万里和亲第一人:刘细君
扬人文坛称国手:刘细君、陈子回
治世能臣:张紘、刘颂、华谭
亲民良模:张纲、谢安
建安文学之星:陈琳
书坛泰斗:皇象
岐黄圣手:吴普
扬州园林之祖:徐湛之
一、夫差
城阙帆樯气象殊,君王旌旆出三吴。
扬人但饮邗沟水,指点春光入画图。
夫差(?一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姬姓,吴王阖闾子。
公元前496年,吴攻越,败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受指伤,竟不治而卒。明年,太子夫差立,誓报父仇,公元前494年败越于夫椒(太湖中山名,一说即洞庭西山,一说夫、椒为二山;又一说在浙江绍兴北),又围勾践部5000人于会稽山(主峰在今浙江嵊县西北),勾践使大夫文种入吴,卑辞求免。夫差将许之,伍子胥谏曰:吴越世为仇雠,今克而弗取,乃违天意,待其复振,终为吴害,再图争霸中原,必不可行。时吴太宰噽受越贿赂,乘机中伤子胥,夫差竟不听子胥之言。勾践得脱,乃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暗中蓄其精锐,伺机图吴。夫差则以为越既归服,心患已除,此后十余年间,屡次带兵北上,企图问鼎中原。
公元前489年,吴师伐陈。次年,吴、鲁会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北),吴向鲁强征百牢(牢,祭祀用的牺牲,周礼最多用十二牢),鲁被迫遵行。后一年,夫差为邾攻鲁,由山地进军,克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等地,进至泗上,以鲁求和而返。公元前485年,子贡奉鲁公之命,出使吴、越,说吴伐齐。夫差率军北上,与鲁、邾、郯诸军合,伐齐南疆,胜之。明年,吴又联鲁攻齐,败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夫差由是益骄。此后二年,复会合诸侯,与晋争霸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越王勾践乘虚攻吴,入吴都,俘太子友及王孙弥庸。夫差闻报,秘而不宣,与晋争盟后,匆忙南归,向越求和。公元前475年,勾践大举攻吴,围城三年。夫差遣使求免,大夫范蠡谏越王曰:“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勾践从其言,拟将夫差移置甬东(今浙江舟山群岛),夫差羞愤自杀,在位二十三年。
夫差虽寡仁斗狠,然生前行事,亦尝有益于世人。公元前486年,因争霸中原运粮之需,夫差于邗邑筑邗城,于城下穿邗沟,江淮之间水路遂通。《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今或曰末口,在淮安北)入淮,通粮道也。”此为扬州建城之始。自此之后,扬州控扼江淮,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为百业兴旺之地,文章奥府之区,虽迭经变乱,历千百年而终不衰替。夫差创始之功,未可忘也。扬人感念其恩,为建邗沟大王庙,塑像奉祀。以其鲜于仁,残害忠良,又重杀戮,故庙门北向。后庙毁,今又重建。
《全上古三代文》收其文7篇。
二、伍子胥
岂堪须白又添愁,忠谏遭谗罹祸尤。
吴楚恩仇终是恨,只将心血付邗沟。
伍子胥(?—前484),名员,春秋后期楚国人。
楚平王时,因奸臣费无忌构陷,父奢、兄尚皆被处死。子胥流亡宋国,又由宋入郑,以同行者无礼于郑,为郑人所杀。子胥惧,不得已而奔吴。相传至昭关(今安徽巢湖市含县北)时,关吏图像缉拿,穷愁间一夜须发尽白,遂得出关,行至今仪征胥浦渡江入吴。入吴后,助吴王阖闾谋得王位,官行人,后为相国,与孙武共谋国事,吴国自是日强,进而争霸中原。史谓“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公元前507年,吴伐楚,乘胜攻入郢都,时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报得家仇。阖闾死后,夫差继立,信用太宰嚭,日疏子胥。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攻齐,子胥谏曰:“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彩,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夫差怒,赐子胥剑,逼令自杀,且以皮革盛其尸,浮之于江中。可惜一代英才,竟遭此横厄。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当年阖闾在世时,子胥曾受命筑吴城(即苏州古城,又名阖闾城),周四十七里,水陆城门各八。又筑小城,周十里,南、北、西各有门,独不开东门,以明绝越交通。及至“吴城邗沟”,夫差为一国之主,固然决策此事,亦未必亲临。而子胥身为相国,又曾修筑吴城,于斯道轻车熟路,自当膺此重任。郦道元《水经注》卷30载:“(广陵)县有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也,子胥但配食耳。(嘉靖《惟扬志》云:祠在江都。)岁三祭,与五岳同……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细揣文意,江水祠主祀江神,子胥从祀,而民间径呼为“伍相庙”。扬人重礼义,凡前人有隆恩于郡民者,皆世代礼敬之。邗沟大王庙祀夫差、刘濞,正谊祠祀董仲舒,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禛,史公祠祀史可法,皆为明证。所谓“伍相庙”者,必以子胥有大恩于斯地,众皆感念其德,奉之与神灵同祀。自先秦以来,此俗相沿不改。明王原吉有诗云:“熟闻灵胥庙,岁祭莫敢黩。”可见郡民奉祀之诚。由是推知,伍子胥当为“筑邗城”“掘深沟(邗沟)”之规划者与指挥者。果如是,宜在今邗沟大王庙前,重建伍相庙。
子胥著《兵技巧》10篇、图1篇,已佚。《全上古三代文》收其文2篇。
三、刘濞
广陵驻节号吴王,山海铜盐惠一方。
黎庶不闻皇室事,至今香火奉刘郎。
刘濞(前215—前154),西汉刘仲子,高祖刘邦侄。
濞生禀异质,年二十,以勇力称。时淮南王英布反,击杀荆王刘贾,兼有其众,又渡淮谋楚。刘邦怒,亲自将兵往讨,濞以骑将从,数接战,大破之。
高祖十二年(前195)封吴王,领三郡五十三城,都广陵。
文帝时,濞子刘贤入长安,侍皇太子游,因博弈起争执,皇太子用博具击杀贤,乃遣其丧归葬于吴。吴王怒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其丧葬于长安。以是心生怨望,每每称疾不朝。文帝生性宽厚,知其以丧子故,不忍责罚,乃赐吴王几杖,终老不朝。
景帝即位后,晁错为御史大夫,力主削藩。景帝前元三年(前154),诏削楚东海郡,吴鄣郡、会稽郡。吴王濞、楚王戊与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北诸王,遂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举兵叛,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以周亚夫为太尉,率师平叛,仅及三月,击破吴、楚军,刘濞逃至东越,被杀。其余诸王,或自杀或伏诛。吴王立国凡四十二年,至是国除。
刘濞不臣,咎由自取,然当年治吴,亦非乏善可陈。吴有鄣郡铜山,濞招致流民铸钱,又东煮海水为盐。以是国用丰足,而积年“百姓无赋”。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吴国有铸钱煮盐之利,故百姓不别徭赋也。”濞又变行徭役“践更”之法,以市惠国人。汉初戍卒无常员,三月一更,应值者可月出二千钱,雇乡里贫民服其役,谓践更。刘濞欲得人心,贫民受雇服役者,悉由官府另颁新例给钱,此即《史记·吴王濞列传》所谓“卒践更,辄与平贾(价)”也。
濞更岁时存问茂才(德才兼备之人),赏赐闾里,以其顾恤民生,故四十余年能使其众。濞亦兼行文治,招揽四方才学之士如吴人庄忌、齐人邹阳、淮阴人枚乘等齐聚广陵,并以文辩鸣于世。庄忌之《哀时命》为骚体杰构,邹阳之《上吴王书》,历来为传颂名篇;而枚乘之《七发》,乃反映扬州风物之最早作品,其“曲江观涛”一节,尽现广陵临江之壮丽景色,文中侈陈衣食声色之美,车马畋猎之乐,亦曲折反映广陵此时之经济发展。濞又自茱萸湾至海陵仓,开运盐河,以利运输,遂致盐业繁荣,商旅如织。广陵称盛之日,即始于此时。鲍照《芜城赋》:“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
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其繁华鼎盛,于此可见一斑。
吴王为治之绩,自是彰显一方。后人不忘其功,奉其像于邗沟大王庙,与吴王夫差合祀庙中。
《全汉文》收其文2篇。
四、董仲舒
正谊明道有鸿儒,能教天人合一途。
传语当年为相日,辛劳最是董江都。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目不窥园。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林皆师尊之。
武帝时,以贤良对策称旨见重,拜江都相,佐易王刘非。易王骄横好勇,仲舒悉心扶持,匡以礼义,进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谊”
者,人所宜也,与“义”同义。义乃行为规范,利为宝货财物;义可养其心,利徒养其身。故“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君子守义以明道,小人重利而贪功。此所谓“义利之辩”,乃儒家修身之本,亦君子与小人之分际也。易王受教称善,从此稍自谦抑,竟无事,以寿终。仲舒后因言灾异事下狱,当死,不久赦免。再出为胶西相,自恐久而获罪,便告病家居,“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每有大事,常遣使就其家咨询。
仲舒平生论学,推尊儒术,贬黜百家,倡言天人感应,阐释大一统思想,开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宗之局。《汉书·董仲舒传赞》曰:“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儒学能尊显百代,仲舒贡献尤多。以后历代儒师,皆莫能出其右。西汉此时,儒学已呈南渐之势,而江、淮儒学兴,仲舒有力焉。著有《春秋繁露》80篇,《举贤良对策》3篇及《士不遇赋》、《山川颂》等,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举贤良对策》有云:“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乃中国思想史之重要文献,其文纲目清晰,首尾一贯,尤为后世朱熹等人所推重。
仲舒为江都相时,有住宅一区,宅内有水井,曰董井。后作军营。明洪武间,改为两淮盐运司公署。宣德间,运使何士英建正谊祠,祀董子。正统间,迁祠于厅事之后。弘治间,毕亨于运司西(今北柳巷内)建正谊书院,后又崇其制,子弟之俊秀者,择明经士为之师。正德间,运使毕玺徙正谊祠于书院内。每岁春秋之分,由运司官致祭,府县并儒学师生俱陪祭。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烨帝御赐“正谊明道”匾额,正谊祠遂改为董子祠。郡人名近祠之街为贤良街,沿街诸巷,街北有正谊巷,街南有大儒坊,皆为纪念董子之重要标志。
五、刘细君
万里和亲弭塞尘,乡思无计对晨昏。
此身只合穹庐老,一阕悲歌动紫宸。
刘细君(前140?—前87),汉江都王刘建女。武帝时,刘建谋反未遂,事发,畏罪自杀。细君留居江都,人称江都公主;以其远嫁乌孙,又称乌孙公主。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从张骞“结交乌孙”、“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兄弟,以制匈奴”议,诏封细君为皇室公主,遣嫁乌孙王昆莫猎骄靡。西行前,为解“行道思慕”之苦,细君自度音律,命匠人制作琵琶。后人将琵琶归属于王昭君,皆诗人词客随兴而发,不足信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当为确论。
细君至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后从当地习俗,下嫁昆莫孙、王位继承人岑陬军须靡,生一女,名少夫。细君坐主后宫,襄佐两朝,风仪所向,举国钦服。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匈奴怒乌孙亲汉,出兵攻袭。乌孙遣使向汉朝求援,汉发兵15万骑,分五路进击匈奴。乌孙昆弥率5万骑从西方突入,成合击之势,匈奴遭重创,乃远遁漠北。汉朝北方边境,自是始得稍安。
细君能诗,在乌孙所作之《悲愁歌》,为《汉书·西域传》所录载,诗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全诗以爱国思乡为主调,从生活起居说到化鹄思归,一以“悲愁”贯之。“悲愁”者,抒情也。细君之前,上溯自战国以来,“言志”诗已长期主宰诗坛,高咏功利,封闭情思,为诗歌发展之极大障碍。待《悲愁歌》出,如清空鹤唳,乃引领诗歌向抒情回归。
晋人陆机于《文赋》中倡言“诗缘情”而作,开其先声者,细君《悲愁歌》也。此诗传到长安,立刻在文人中引起震动,武帝阅后也为之动容。《汉书·西域传》载:“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与感人之深。
征诸史册,能与刘细君相比匹者,当是唐代之文成公主,细君在新疆,文成在西藏,为民族间之融合与团结,为我国多民族国家之形成与统一,竭尽心力,功莫大焉。刘细君之名字与业绩,实乃扬州人之光荣与骄傲,理应塑像立碑,永为纪念。而今扬州一商家,某室有所谓十二钗者,细君居十二钗之首,为其商业行销作宣传。如此侮嫚先贤,践毁文明,逐其利而失其聪,精神自残而不自知,直为当事者惜之。
六、陈子回
子回俊彦当时选,辞赋声隆比孟坚。
何必广陵寻往事,论衡自有案书篇。
陈子回,东汉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明帝永平间(58—75)前后在世,著名辞赋家。
赋为汉代最流行之文体,先后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小赋诸目。
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大赋已进入鼎盛时期。其之为体,以铺张扬厉、辞藻华美为主要特色,陈子回即是此时期之重要作家。王充《论衡·案书篇》云:“广陵陈子回、颜方,今尚书郎班固,兰台令杨终、傅毅之徒,虽无篇章,赋颂记奏,文辞斐炳。”据此,知当时五人名声相侔,而子回居首。班固、杨终、傅毅三人中,除杨终治《春秋》外,班固、傅毅二人为辞赋名家,班固之《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傅毅之《舞赋》,皆传诵百代,影响至远,却仍屈居子回后,则子回之成就自不待言。
《论衡·案书篇》又云:“当今未显,使在百世之后,则子政、子云之党也。”王充为班固之父班彪弟子,博学多闻,尤重操守,所论应可采信。王充从成就影响而言,视子回、班固等人与刘向、扬雄为同一层级。子政即刘向,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学者、辞赋家。当年之刘向与扬雄,犹今世之茅盾与巴金也。回观东汉以来,扬州学人雄于文坛且逾于子回者,确有之,亦屈指可数而已。人或难之曰:《论衡·案书篇》所列诸子,班固、杨终、傅毅之文皆得传世,而子回独无,何哉?要知明帝之时,尚无造纸之术,遑论印刷之具,纸之为用,在和帝后也。子回之世,文字皆书竹帛。班固三人身居官位,文章或藏于册府;子回乃一介布衣,谁为藏之?竹帛既毁,文亦不存,又何足怪哉!
显声一代之人,历千百年世事推移,固有为历史所隐没,而绝不可为故乡所遗忘。子回不幸,迄今两千年来,作品早已散佚,姓氏亦寂寂无闻,幸赖王充秉笔存言,方始得见昔日风采。今宜彰其姓氏,显其声名,使荣于乡里,昭于后世。
与子回同时且齐名者,尚有同邑颜方,亦汉赋之大家。此日声闻天下者,举世止五人,惟广陵独占其二,不亦壮乎!足见汉代文坛,扬州作家已演成群体之势,而扬州文化之繁荣,亦当始于汉代。
七、张纲
埋轮誓欲翦豺狼,祸亦相随谪此方。
始见风清人已去,万民扶椁哭张纲。
张纲(98—143),字文纪,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
少明经学,守正自持。顺帝时为侍御史,凛凛有风节。汉安元年(142),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奉命分巡州郡,时人号为“八俊”。其中七人皆老儒名宿,多历显位,惟纲年最少,官最微。七人旨下即赴任,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锋芒所向,直指朝中权奸。于是上书奏劾皇后兄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等奸恶十五事,京师为之震动。自是以后,“埋轮”一词,亦屡见于后人诗文,以喻无所畏惧,而勇于抨击权奸者。梁沈约《奏弹王源》:“虽埋轮之志,无屈权右;而狐鼠微物,亦蠹大猷。”
宋苏轼有诗云:“纵未家生执戟郎,也应世出埋轮守。”果如苏轼所言,世代皆出张纲,则豺狼之辈,何逃于形!
时广陵张婴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捕杀贪官,历经十余年,朝廷忧患终日,征讨无方。梁冀为排除异己,授意亲信荐张纲为广陵太守,借此设下陷阱,伺其稍有失误,即予加害。用心之险毒,可谓尽人皆知。然张纲为官,务求克尽职守,为朝廷分忧,纵有千难万险,亦必以身赴之。莅任之后,仅率十余吏卒,亲至张婴军中存恤安抚,申明原太守贪暴,百姓怀愤相聚,罪在太守。张婴等皆感激为泣下,遂受招降。受降日,张婴率部众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出营。纲乃单车入婴垒,命解其索,与盛会,置酒为乐。部众遣散为民,纲亲为卜宅置田,子弟有吏才者,皆予荐引。以是人情悦服,举郡晏然。朝廷论功当封,为梁冀所阻。顺帝嘉其行,欲予擢用,张婴等上书乞留,许之。
纲在郡一年,忽染疾不起,终不治,卒年四十六。当是日,百姓老幼相携,至府衙吊唁者不可胜数。归葬之日,张婴等500余人治服行丧,跋涉数千里,送至犍为,负土成坟。纲初罹疾时,吏民咸为祠祀祈福,且相与拥泣,曰:“千秋万岁,何时复见此君。”如此得人心者,古往今来,鲜矣哉!是知爱民者,非徒宣于口,在于行也。后人为纪念张纲,名其所开之渠为“张公渠”,名渠所在地为张纲镇(今扬州江都区境内)。世代仰念张公,至今犹然。
《全后汉文》收其文2篇。
八、张紘
太学研经治术殊,抱才乘势入东吴。
两朝开济三分局,一介寒儒抵万夫。
张紘(152—211),字子纲,三国吴广陵(今扬州)人。
少游京师,入太学,习《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礼记》并《左氏春秋》。还本郡,举茂才,大将军何进、太尉朱隽、司空荀爽三府召辟,皆称疾不就。后避难江东,值孙策创业之初,往从,表荐正议校尉,与张昭参与谋议,策引为腹心。每有征讨,常令一人从征,一人居守。后吕布袭取徐州,慕紘之才,又嫉其为孙策佐,乃追举茂才,移书召紘。紘心甚恶布,耻为之屈,终不为所动。
建安四年(199),策遣紘奉章许都,曹操留为侍御史,孔融等皆与亲善。
紘每见公卿旧友,咸言孙策材略绝异,既已平定三郡,而德化所至,如风行草偃,加之忠敬谦抑,心在王室,诚为股肱之臣。曹操知紘之能,擢为九江太守。紘不忘孙策旧恩,辄思返吴复命,固以疾辞。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死,其弟孙权继立。曹操欲因丧伐吴,张紘力谏,谓乘人之丧,“非古义”,“不如因而厚之”。操从其言,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出紘为会稽东部都尉,东吴遂得脱此一厄。权每有异事密计,章表书记,乃至与四方交结,常令紘与张昭草创撰作。紘亦悉心辅佐,助权平定江外,建立大业。紘曾为曹操所用,有人乘间挑之,权神色如常,但一笑而已。
后权以紘为长史,紘进言“任贤使能,务崇宽惠”,且建言迁都(原都京口)秣陵(今南京),以固基业,权日后皆行之。南京为六朝古都,首其事者,张紘也。刘备亦进斯言,在其后矣。以紘有镇守之劳,权每欲论功加赏,紘厚自抑损,不敢邀恩蒙宠,权益加礼敬之,每于群臣之前,但呼“东部”而不名。东部者,张紘当年为会稽东部都尉,于权尤有匡扶之功,权念之以示不忘也。建安十六年(211),孙权令紘还乡迎家室,道中染疾卒,年六十。生前有遗书,紘子靖持以奉权,中有“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闇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云云。权省读良久,不禁泫然涕下。紘佐孙策、孙权二世,竭忠尽力,巨细无遗,其如助兴业、解厄难、议迁都诸事,皆身当人先,终成魏、蜀、吴三分之局。其襄佐定策之功,较张昭、鲁肃辈犹有过之。
紘能文,亦善书。有《张紘集》1卷,已佚,《全后汉文》卷86收其文5篇。
工小篆、飞白,兼善楷书。尝自书《与孔融书》,融遗书曰:“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一时传为佳话。
九、陈琳
孔璋书檄拟神工,能愈阿瞒脑疾风。
饮马长城真健者,名垂七子亦豪雄。
陈琳(?—217),字孔璋,东汉广陵射阳(今扬州宝应境内)人。
汉灵帝末年,为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遂召四方猛将入京,以胁太后。琳切谏劝阻,何进不纳,终致事败被杀。陈琳避难冀州,入袁绍幕。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
建安五年(200),袁绍攻伐曹操,琳草《为袁绍檄豫州》文,历数曹操罪状,诋斥及其父祖。谓操祖父故中常侍腾“饕餮放横,伤化疟人”,父嵩“乞丐携养,因臧买位”,而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及至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所俘。曹操谓陈琳曰:“卿昔日为本初(袁绍字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琳谢罪。操爱其才而不咎,并以琳、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琳、瑀所作。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奉操,操向患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忽一跃而起,曰:“此愈我病。”因数加厚赐,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染病卒,归葬广陵之射阳村。唐温庭筠曾经此地,有《过陈琳墓》诗,诗云:“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零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亦怜君。石麟埋没藏秋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仰望凭吊之情,溢于言表。
陈琳诗、文、赋皆工,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为“建安七子”之一。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璉、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与曹氏父子相羽翼,俱为建安文学之开拓者。其所为文,雅好慷慨,感伤乱离,针砭时弊,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即所谓“建安风力”,于后世影响既深且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诗,写劳役伤民,沉重痛切,颇具建安风力,于五言诗发展良有贡献。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皆文气贯注,走雄放一途。辞赋壮阔闳肆,其《武军赋》、《神武赋》同为当时名篇。
陈琳原集有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得《陈纪室集》1卷。《全后汉文》卷92收其文19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其诗5首。
一○、皇象
皇公篆隶本殊伦,章草随心妙入神。
且向青州为牧尹,仁风化育一方人。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三国吴广陵(今扬州)人。曾为青州刺史,颇具仁声。官终侍中。
少习书,及长尤工。时有张子并、陈梁甫能书,陈字偏瘦,张字过峻,象斟酌其间,甚得其妙。又师法名家杜度,悉心琢磨,终得自家风神。其书法八分雄逸,篆体精妙,最工章草。象《与友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