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译自1940年甘地亲自校订本。普通人体验真理、成为圣雄的生命历程

作者:(印)M.K.甘地(MahatmaGandhi),吴晓静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221699

ISBN:97872221324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620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解脱:Moksha,梵语,一种超脱生死的境界,类似于英语中的“救赎”(salvation)。——德赛注
  • 至富(Vasishtha)和妙友(Vishvamitra)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两个仙人。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妙友曾经是一位国王,他看上了神赐予至富的一只能够满足一切愿望的神牛。在索要未果的情况下,妙友决定出兵去抢,但是被至富的神力轻易击败。他的军队被如意神牛产生的无数士兵消灭,一百个儿子被至富的诅咒烧成了灰,从天神那里借来的各种武器和法宝也被一一化解。此时,这位来自刹帝利阶层的国王终于意识到了婆罗门阶层的神力,于是决定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开始苦修,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的种姓。
  • 索达斯:Surdas,印度十五世纪的诗人、圣人及盲人乐师。他创作了众多以歌颂“黑天”为主题的乐曲。

    作者自序


    四五年以前,几个和我最亲密的同事建议我写一部自传,我同意了。但是在我刚刚开始写作,尚未写满一页纸的时候,孟买发生了暴动,这项工作就因此搁置下来。此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情,最终导致我被囚于耶罗达监狱。在那里,我的狱友杰朗达斯先生建议我暂时先把其他事情放到一边,专心写完自传。但是那时我已经制定了一个自学计划,在完成之前,恐怕都没有心思做其他事情。其实,如果在耶罗达监狱服刑期满,我是可以写完自传的,只需再多一年的时间即可。现在,斯瓦密·阿南德再次提出让我写完自传,鉴于我已经写完了《南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也就欣然同意了这一提议。斯瓦密希望我可以写一本独立的书,但我没那么多时间。我只能一周写一章,反正我每周都要给《新生活》写些东西,何不就写自传呢?斯瓦密同意了这个办法,于是我辛苦写作的日子开始了。


    但是,在我沉默的这段时间里,一个敬畏神灵的朋友对我的做法提出了疑虑:“你怎么写起了自传呢?写自传是西方人特有的做法,除非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从没听说过哪个东方人还会写自传。而且,你要写什么内容呢?要是你否定了今天奉为圭臬的准则,或者改变了今天的计划,不就误导了那些将你的所言所写奉为权威,并据此行事的人吗?不要写任何自传性质的东西,至少现在暂时不要写,你不觉得更为妥当吗?”


    这种说法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部真正的自传,而只是想将我探索真理的众多故事讲述出来。我一生都致力于探索真理,因此将这些故事放在一起来看,好像有点像自传。但是,只要本书的每一页都在记录我探索真理的故事,我倒并不介意采用什么形式。我相信,或者说以这样的信念激励自己,将这些故事连续地讲述出来,对读者也是有帮助的。我在政治领域的尝试,现在不只在印度广为人知,一定程度上,在整个“文明”世界都受到了关注。对我个人而言,它们的意义不大,由此获得的“圣雄”称号则更加不值一提。这个称号常常使我陷入痛苦,并且在我的印象中,也从未给我带来片刻欢愉。当然,我更想分享的是我自己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这些探索只有我自己知道,也是我在政治领域奋斗下去的动力。如果这些探索真正是属于精神层面的,那就没什么好自吹自擂的,反而只能使我更加谦卑。因为,越回望过去,我越能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的局限。


    这三十年来,我竭尽全力探求的是自我实现,是和神的直接沟通,是“解脱”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我存在、生活以及上下求索的全部意义也都在于此,我所说所写,以及在政治领域的一切尝试也都是为了追寻这一目标。我一直坚信,如果我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人人都能实现。因此,我的探索都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并且我坚信,这样做完全无损于这些探索的精神价值。当然,有些交流只发生在个体生命和造物主之间,这些感悟是无法言传的,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一类的体验,而是精神层面乃至道德层面的体验,因为宗教的本质在于道德。


    本书只收录那些无论老幼都能理解的宗教体验。如果我可以用冷静而谦卑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众多其他的探索者将会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当然,我认为我的探索还远非完美。如同一个科学家,尽管他竭尽全力地保证实验的准确、细致及预见性,却从不敢宣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就是定论,而是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同样,虽然我做过深刻的自我反省,不断反思自己,并观察分析了自己的每一个心理状态,但是我绝不敢说自己的结论就已经是板上钉钉、万无一失的了。我唯一敢说的是:这些结论对我而言是绝对真理,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可以说是定论。因为若非如此,我就不能把它们作为我行动的依据。我人生的每一步,或接受或拒绝,都依据这些原则做出判断,再根据判断行事。只要这些行为符合我的理智和内心意愿,我就必须坚持我最初的结论。


    如果只是探讨一些学术性的原则,我当然不应该尝试采用自传体。但是我写作的目的是想探讨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因此我给本书计划写作的各章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体验真理的故事”,这些体验当然包括非暴力、独身,以及其他还称不上是真理的行事原则。对我而言,真理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包含着很多其他的原则。真理既指言论真实,也指思想真实;既指精神层面的相对真理,也指绝对真理、永恒原则,即“神灵”。关于“神灵”有无数种说法,因为“神灵”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现。这些显现让我惊奇、敬畏,甚至一度感到惶恐。然而,我只把神灵当作真理来崇拜。我还没有找到“神灵”,但是我一直在寻找。在追寻的过程中,我随时准备着牺牲我最宝贵的东西,即使需要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只要还没有探寻到绝对真理,我就必须先坚持已认识到的相对真理,并让它们成为我的指引和庇护。尽管探寻真理的道路狭窄陡峭如刀刃,对我而言,这仍然是最快、最简单的方式。如果我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即使是喜马拉雅山般的大错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这一道路可以让我免于愁苦,向着最终的光亮一直走下去。在我探寻的过程中,我常能依稀窥见绝对真理和“神灵”的一点光辉,并日益确定,“神灵”是绝对真实的,而其他都是虚妄。我希望告诉那些想要了解的人,我是如何渐渐认识到绝对真理的;并且,如果可以的话,让他们分享我的体验和信仰。我越来越有理由相信,那些可以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甚至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探寻真理很难,但是也可以很简单。对于一个傲慢的人来说,可能难于登天;而对于一个无知的孩童来说,可能却轻而易举。追寻真理需要低到尘埃里。世界将泥土踩到脚下,但是真理的追寻者却需要谦卑到可以为泥土所践踏。只有那时,也直到那时,才有可能一窥真理的面容。至富和妙友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的对话就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都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如果本书所写的任何东西让读者感到我有一丝自傲,那么我对于真理的探寻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对于绝对真理的感知也不过只是海市蜃楼。那就让成百上千像我这样的人消失吧,让真理得以显现。千万不要因为我这样一个犯错的凡人,而降低了哪怕一丁点儿真理的标准。


    我希望并恳请大家不要把下面各章节的建议奉为权威。文中记叙的探索可以被当作一个示例,据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探索。我相信,在一定范围内,这些示例还是相当有帮助的,因为对于任何值得提到的丑事,我都不会刻意隐瞒,或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我希望让大家完全了解我的错误及偏颇,我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描述我在“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下的探索,而非宣称自己的美德。我将以真理般的严苛来审视和评判自己,因为我希望别人也能够如此。如果用上述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话,我不得不和索达斯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一起惊呼:


    哪里有一个可怜虫,


    像我一样邪恶而令人生厌?


    我已抛弃我的造物主,


    成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我离神灵仍然那么遥远,这带给我无尽的痛苦。因为我完全知道,“他”赐予了我生命,并主宰着我生命的每一次呼吸。我深知,我的邪恶欲望让我无法更接近“他”,但是目前我还无力摆脱。


    只能暂时搁笔了,我将从下一章开始讲述我的故事。


    M.K.甘地


    艾哈迈达巴德,沙巴玛第学院


    1925年11月26日

  • 甘地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班尼亚:Bania,位居印度四大种姓第三位的“吠舍”种姓中的一支,原来的职业是务农或者经商。
  • 在莫卧儿王朝的行政体系中,帝万(Diwan)在纳瓦布(Nawab)的下面分管地方的民事及税收。
  • 政治监督官:Political Agent,印度殖民地时代,总督派到印度其他较小土邦的官吏。
  • 查土摩斯:Chaturmas,共持续四个月。在四个月的雨季中,许下禁食或者半禁食的誓言,有点类似于基督教的四月斋节。——德赛注
  • 昌德罗衍那:Chandrayana,一种随着月亮盈亏而改变食量的禁食方法。——德赛注
  • 尼什库兰纳德:Nishkulanand Swami,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印度著名的宗教领袖、圣人,主张人应该摒弃对外物的不必要的欲望,曾创作了很多圣歌。
  • 七步礼(Saptapadi)是指在印度教的婚礼中,新郎和新娘一起走七步,并同时宣誓互相忠于彼此,互敬互爱。这个仪式之后才算正式成婚。——德赛注
  • 卡萨:Kansar,一种小麦制品,由夫妻在婚礼之后一起分食。——德赛注
  • 派士:pice,印度旧时的货币单位,四派士等于一安那,十六安那等于一卢比。
  • 派:pie,印度旧时的货币单位,三派等于一派士。
  • 1纳玛德:全名为Narmadashankar Lalshankar Dave(1833-1886),古吉拉特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和公众演说家。他极力反对宗教狂热和正统思想,提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提出的“自治”概念比甘地和尼赫鲁要早近五十年。
  • 非暴力:Ahimsa,字面上指“不伤害”。——德赛注
  • 禁欲:Brahmacharya,字面上指“通往神性的行为”,此处专指“自我控制”,特别是指对性欲的控制。——德赛注
  • 阿育吠陀:Ayurvedic,梵语,意为“关于生命的知识”,是印度传统医学,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强调植物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 哈基姆:Hakim,阿拉伯世界的医生或智者。
  • 《罗摩护》:Rama Raksha,意思是“罗摩的庇护”,是由吠陀时期的圣僧克乌士卡(Kaushika)创作的一组赞美诗。
  • 避罗树:Bilva,印度教徒的圣树,被看作是“护摩”(火供)的薪木。
  • 杜勒西达斯:Tulasidas,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印度著名的诗人、改革家和哲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将梵语版的《罗摩衍那》改编为阿瓦德语的《罗摩功行录》(Romcharitamanasa)。阿瓦德语是印度北部阿瓦德地区使用的方言,属于印地语。
  • 叶卡达西:Ekadashi,在印度太阴历中指满月和新月后的第十一天,为印度教徒的断食日。——德赛注
  • 摩奴是印度的一个立法者。《摩奴法典》,Manusmiriti,即“摩奴的法律”,其中包含很多支持宗教的言论。——德赛注
  • 2自我克制:brahmachari,可以完全实现自我控制的人。(另见:第七章,注解二)——德赛注
  • 神灵给弱者以力量:Nirbal ke bala Rama,索达斯赞美诗中的一句叠句,全文是“神灵给无助者以帮助,给弱者以力量”。——德赛注
  • 达尔:dal,一种带辣味的印度菜,由蚕豆、豌豆或小扁豆制成。——德赛注
  • 孟豆:mung,一种印度的豆子。
  • 托蒂:dhoti,印度男子的传统服饰,是一块长四米左右,下长及膝,甚至及脚的长方形布料,穿着时缠在腰间。
    第一章 出生与家世
    甘地家族属于班尼亚种姓,据说曾经是杂货商人,但是自我祖父那一代以来,家族中出了好几任卡提亚华德的行政长官。我的祖父尤他昌德·甘地,又名尤他·甘地,想必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他原本是波尔班达的帝万,后来因政治斗争被驱逐,到居那加德居住。在那里,他用左手对当地的纳瓦布致敬。有人注意到了这一明显的不敬之举,问其原因,他解释说:“我的右手只效忠于波尔班达。”
    祖父因丧偶而再娶。第一任太太生了四个儿子,第二任太太生了两个。童年时期,我从未感受或察觉到这几个儿子并非一母所出。六个儿子中,排行第五的名叫卡拉姆昌德·甘地,又名卡巴·甘地;排行第六的名叫图尔西达斯·甘地。两人先后做了波尔班达的行政长官。卡巴·甘地即是我的父亲。他曾是王府法庭的成员。这一组织现在已经消失,但当年在调解宗族首领和族人之间的纠纷方面曾有很大影响。他也曾先后担任过拉吉克德和万卡那的行政长官,去世之前还一直从拉吉克德领取退休金。
    父亲先后有四位妻子,每一次都是因丧偶而再娶。大女儿和二女儿分别是第一任和第二任太太所生。最后一任太太普特丽白生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我是最小的儿子。
    我父亲爱民如子,忠诚勇敢,慷慨大方,脾气却不太好。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还结了第四次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似乎有点沉溺于肉欲。家族内外事务中,他都以公正廉洁、忠于本邦而著称。有一次,一个助理政治监督官出言莽撞,冲撞了拉吉克德的贵族,我父亲立即对此表示不满。监督官大为震怒,要求我父亲道歉。父亲不肯,还被关了好几个小时,监督官在看到父亲的固执之后,也只好把他放了。
    我父亲对敛财从未有任何野心,所留给我们的财产也不多。
    父亲经验丰富,但是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他的古吉拉特语最多达到五年级的水平,对于历史地理也知之甚少。但他实践经验丰富,不管问题多么错综复杂,他都能找到解决方法,同时管理几百人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他接受的宗教训练少之又少,但是和很多印度教徒一样,他定期去寺庙祭拜,听人讲经,也获得了一些宗教文化的浸染。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在一位博学的婆罗门世交的推荐下,他开始阅读《薄伽梵歌》,并在每天做礼拜时大声朗读其中的一些片段。
    母亲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圣洁。她拥有极深的宗教情怀,吃饭前必定要祷告。她每天都要去一个名为哈瓦里的毗湿奴神庙参拜。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未错过任何一个“查土摩斯”。她总是许下最严苛的誓言,并坚决执行。我记得曾经有一次,她在执行“昌德罗衍那”的过程中病倒了,但是即使如此,她仍然没有中断。连续禁食两到三次对她来说不算什么。在“查土摩斯”期间,她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但是她仍不满意。后来,在某个“查土摩斯”期间,她隔一天才吃一顿。有一次,她甚至立下誓言:未见太阳,绝不进食。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几个孩子总是站在那里,仰望天空,等着告诉母亲太阳出来了。大家都知道,在雨季之中,太阳总是不肯屈尊露面。我还记得有几次,太阳忽然出现,我们立即跑去告诉她,但是等她跑出来,想要亲眼确认一下的时候,变幻莫测的太阳早就不见了,她也因此失去了吃饭的权利。“没关系,”她总是开心地说,“是神灵不想让我今天吃饭。”然后就回去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母亲有丰富的常识,对本邦的所有事务都非常熟悉,那些宫廷里的贵族妇女也对她的才智有高度评价。孩童时期,我总是伴随她左右,至今还记得她和王公的寡母之间进行的许多生动而有趣的谈话。
    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1869年10月2日,我在波尔班达(又名苏达马普里)出生,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我记得自己后来开始上学,费了很大的劲才学会乘法表。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和其他男孩一起给老师们起各种各样的外号。这件事情也充分证明,我那时一定是一个不太聪明、记性也不大好的学生。
    第二章 童年
    在我大概七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波尔班达,去拉吉克德的王府法庭任职。我在那里开始上小学。那时的生活我至今记忆犹新,甚至记得教我的老师叫什么之类的很多细节。在那里,我的学习成绩和在波尔班达一样乏善可陈。一直以来,我只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学生。后来,我转到了一所郊区的学校。十二岁的时候,我升到了中学。在这段短暂的时光中,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同学,我从没说过一句谎话。我曾经非常害羞,总是独来独往,只有书本和功课为伴。我每天都是踩点到学校,一放学就立刻跑回家。我真的是“跑”回家,因为我不敢和任何人说话,唯恐有人会取笑我。
    中学一年级考试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我认为值得一提。当时,督学盖尔斯先生来学校视察,他给我们出了五个单词来考察大家的拼写。我写错了其中的一个词——“壶”,老师就用靴子尖儿踢我,想要提醒我,但我没有领会到老师的用意。我一直以为老师是在那里监督我们作弊的,所以万万没想到他是想提醒我抄旁边同学石板上的正确答案。考试的结果是,除了我以外,其他所有同学的拼写都完全正确。只有我一个人“犯傻”了。老师后来还试图向我解释,我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傻气”,但是完全没有任何效果。我永远也无法学会抄袭这门“手艺”。
    但是,这件小事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老师的尊敬。我总是本能地忽视长者的错误。甚至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其他很多缺点,却依然对他尊敬有加。我早就学会了要执行长者的命令,而非审视他们的行为。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两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我对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都不太感兴趣。我每日有必做的功课,因为我既不喜欢被老师批评,也不想欺骗他们。但是做作业时,我常常心不在焉,作业做得马马虎虎,更别提有什么机会阅读课外读物了。但是,我无意中看到父亲买的一本《施瓦那孝顺双亲》,就兴味盎然地读了起来。碰巧的是,我们这里来了一些街头艺人,其中一个表演就是关于施瓦那用绳索背着失明的双亲去朝圣的故事。书和表演都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对自己说:“这就是你要学习的榜样。”施瓦那死后,他父母那悲痛的挽歌,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凄婉的曲调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还用父亲买给我的六角手风琴演奏过这首曲子。
    另一件事也和戏剧有关。那时,我刚刚获得父亲的允许,可以去一家剧院观看戏剧。《哈里斯昌德》这部剧就深深地迷住了我,让我百看不厌。但是,我多久才可以去看一次呢?我时刻想着这部剧,自己也演了无数次。我成天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人人都像哈里斯昌德那样正直呢?”我同时还萌生了一个理想,想要像哈里斯昌德那样追寻真理、历经磨难。每次想起这部剧,我都忍不住落泪。尽管现在我根据常识判断,哈里斯昌德不可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但是我仍然相信《哈里斯昌德》的字字句句都是真真切切的。直到现在,哈里斯昌德和施瓦那对我来说都是鲜活而真实的,我确信,如果现在再看到这两部剧,我仍然会深受感动。
    第三章 童婚
    尽管非常不愿意写这一章,但是我深知,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苦涩经历需要我讲述出来。既然自居为一个追求真理的人,那么对此,我别无选择。虽然不愿承认,但我确实是十三岁结的婚。现在,每当看到和我当时年纪相仿的小辈,生活在我的照顾之下,我都会想到自己的婚姻,不禁为自己感到惋惜,也为他们能够幸免于我所遭受的苦难而感到庆幸。在我看来,这荒谬的童婚制度是极不道德的。
    读者请不要搞混:我当时确实是结婚,而非订婚。因为在卡提亚华德,订婚和结婚是两种不同的仪式。订婚只是父母有意让孩子们结婚的初步约定,是可以解除的。男孩如果不幸过世,女孩也没有义务要守寡。订婚只是父母之间的协定,和孩子们毫无关系。很多时候,孩子们对此都毫不知情。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好像订过三次婚。听说前面两个和我订婚的女孩都相继去世了,所以我猜测我应该订了三次婚。我好像依稀记得,第三次订婚是在我七岁那年,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好像没人告诉过我这件事。本章要说的是我结婚的事,这件事我当然记得。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家有三兄弟。大哥已婚,长辈们决定让我二哥、我的一个堂哥还有我同时成婚。我二哥大概比我大两三岁,堂哥大概比我大一岁。这样做既没有考虑我们的意愿,也并非为我们的幸福着想,仅仅是为了方便和省钱。
    印度教徒的婚礼很麻烦。新人的父母亲常常都搞得身心俱疲,他们得花费大量的财力,并投入大量的时间来筹备婚礼。准备工作常常耗时数月,包括制作衣服首饰、筹办酒席等等。在婚礼宴会上,人人都想菜色的数量和种类比别人家的多。女人们,不论是否有演唱天赋,都扯着嗓子拼命歌唱,总要唱到嗓子干哑,甚至生病之后才会停下来,常常搞得邻里鸡犬不宁。这些混乱和喧嚣、不洁与污秽,以及这场盛宴带来的其他种种不便,邻居们都默默地忍下了,因为他们知道,总有一天,他们自己也得这么折腾一回。
    长辈们认为,如果把三次婚礼放到一起举行,一次性经历这些麻烦,不仅婚礼总体花费较少,还可以办得更豪华。要是把三次婚礼的钱放到一次来花,花起钱来也可以少些顾虑。父亲和叔叔都上了年纪,而我们三个是小辈中仅剩的未婚青年,他们大概也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好好地欢喜一场。基于以上种种考虑,他们决定给我们办一个三人集体婚礼。当然,准备时间长达数月。
    在这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我才渐渐感受到,自己是真的要结婚了。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婚礼不过是穿漂亮衣服,鼓乐齐鸣,列队迎娶,然后在大吃一顿之后,多了一个陌生女孩一起玩耍。肉体欲望是后来的事了。除了几处必要的细节,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会提及以外,我认为关于此事可以略过,以成全我的羞耻之心,况且有些事情和本书的中心思想关系也不大。
    为了举行婚礼,我和哥哥从拉吉克德回到了波尔班达。临近婚礼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浑身都涂满了姜黄膏,此处略去不提了。
    我们的父亲是一个帝万,可再怎么说也还是一个仆从,由于深得王公的眷顾,就更得要唯命是从了。王公直到最后一刻才放父亲离开,走的时候还为他订好了几辆特快马车,可以提前两天到家。然而,命运似乎对此另有安排。波尔班达距离拉吉克德有一百二十英里,乘马车需要五天的时间,父亲只用了三天,但在最后一段路的时候,马车翻了,父亲也受了很严重的伤。他到家的时候,浑身都缠满了绷带。所有人对婚礼的热情都因此大打折扣,但是婚期无法更改,仪式还得照常举行。或许是因为当时我还小,在婚礼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对父亲的伤势感到十分难过。
    我全心全意地孝顺父母,对肉体的欲望也不亚于此。当时我尚未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孝顺父母,我应该准备好牺牲自己全部的幸福和快乐。像是上天要惩罚我纵情欢愉,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的事情,将会在后文中详述。尼什库兰纳德曾在歌词中写道:“摒弃某物,而未摒弃欲望,即使百般尝试,亦无法持久。”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或者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那痛苦的往事就会涌入脑海,使我陷入深深的羞愧之中。
    尽管受伤了,父亲仍然表现出很坚强的样子,全程参加了婚礼。即使今时今日回想起来,我脑海中还可以清晰地记得父亲在婚礼上的诸多细节,甚至他坐的地方都还历历在目。当时,我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埋怨自己的父亲,在我这么小的年纪让我娶妻。婚礼当天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恰当而美好,我自己甚至也急于成婚。我当时还远未能看清父亲的过错,所以对婚礼上的事情才记得这么清楚。我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新婚的小夫妻坐在婚礼宣誓台上,举行了“七步礼”;我们还互相把甜卡萨喂到对方嘴里;婚后我们开始生活在一起。噢,对了,还有新婚之夜的事情。两个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这么被投入了生活的洪流之中。我嫂子曾仔细地教了我第一夜的种种做法,我不知道谁教过我的妻子,我从未问过她,现在也不打算问。读者们一定可以想象我们如何紧张到无法面对彼此,我们确实都很害羞。我该怎么和她说话,又应该说点什么呢?嫂子的教导并没有说这么多。但是在这件事上,教导其实是没什么用的,前人留下的经验已经让一切教导显得毫无必要了。我们渐渐对彼此熟悉起来,可以随意地交谈了。我们一样大,但很快我就以丈夫自居了。
    第四章 做个丈夫
    我结婚那段时间,曾发行过一种仅售一派士还是一派的小册子,具体价格我记不清了,上面常常讨论一些夫妻之爱、节俭、童婚之类的话题。一看到这种小册子,我都会从头到尾地翻看一遍,并习惯性地忘掉那些我不喜欢的东西,只挑我喜欢的事情去做。这些小册子中反复提到,作为丈夫应该对妻子忠诚一生,这个观念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追求真理是我天性使然,加之年纪尚小,对她不忠对我来说绝无可能。
    然而,忠于妻子的想法也产生了不幸的后果。我对自己说:“如果我发誓忠于妻子,那她也理应如此。”这一想法让我变成了一个善妒的丈夫,我轻易地把妻子忠于丈夫的义务转化成了对她提出诸多要求的权利,并时刻警惕着,要求妻子必须保持忠诚。我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妻子的忠贞,但是嫉妒让我完全丧失理智。那时我时刻关注她的去向,未经我允许,不得擅自外出。我们为此争执不休。事实上,这样的规定形同监禁,而卡斯特白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忍下这种事情的女孩,她清楚地表示,她想要随时随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管得越多,她就越我行我素,我也越生气。于是我们两个新婚的孩子开始天天冷战,谁也不理谁。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件事情上,卡斯特白完全没错。我怎么可以限制一个内心坦荡的女孩子去神庙参拜,或是去会见朋友呢?如果我可以要求她这样做,那她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这样要求我呢?这些道理我现在都清楚,但是当时我只想着要行使丈夫的权利!
    读者们请不要误以为我们的婚姻是一场永无天日的苦难。我之所以这么苛刻,完全是出于爱情,我想让她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度过纯粹的一生,学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