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吴松林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01

书籍编号:30224808

ISBN:978751710137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521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cover






前言


这是一个传奇的女人,当你听到她的名字时,随之想到的还有“铁娘子”“撒切尔主义”“撒切尔革命”“撒切尔时代”等一系列专属于她的概念名词——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Thatcher)。一个创造了英国历史上最多第一的人。


她是英国保守党这块“男人的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领袖;


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她是连任三届、长达11年,本世纪任期最长的首相。


她更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其所推行的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一个小杂货商人的家庭。1979年至1990年,她担任英国首相11年。她出身平民,从最底层的贫民窟中走出来,靠着自身不断的努力和顽强的奋斗,终于在英国这个讲究门第、资历的国度里,在被视为“男人的领地”的政治领域里,一步一步沿着成功的阶梯攀登,最终达到权力的巅峰。她和她领导的政府在英国刮起了一场“撒切尔旋风”,挽救了战后英国衰颓的经济、稳固了战后英国日趋没落的国际地位,使英国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受她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一位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保守派人士的影响,撒切尔夫人从青少年时代就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在自传《通往权力之路》里写道:“我的本性和教养注定我是一个‘真正的’保守党人。”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她对政治的热情甚至超过了对她本专业化学的热情。不久她参加了保守党协会并成为主席,18岁时她说,“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


参加工作以后,她更是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政治活动上,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群众大会等活动。1948年保守党年会上她因代表牛津毕业生保守党协会发言影响巨大,被当时保守党领袖米勒提名为达特福选区的议员代表。


后来的政治生活中接踵而来的竞选失败没有使她灰心气馁,她不断地努力,终于在34岁时(1959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名女议员。随后,在长达20年的岁月里,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经历工党与保守党的不断的权利争夺和保守党内部的领导权力争夺中,她终于胜出,入主唐宁街10号,成为英国的第一位女首相。


从平民姑娘到首相,这期间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当撒切尔夫人功成名就时,有记者问她,她的成功是否得益于欧洲正在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她说,有些妇女在被解放之前就已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是的,她完全有资格这么说:她的成功完全是她自强不息、对政治贯穿始终的热情和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惊人毅力与决心带来的。她更是一位知行合一的政治哲学家,她和她领导的政府所开创的“撒切尔革命”“撒切尔主义”,完全是她一生所秉持的哲学思想的应用,而不仅仅是行政纲领的履行。


在熟知她的人眼里,玛格丽特并不是一个十分聪颖的人,但她的勤奋、毅力和勇气却弥补了这一点。她行事果断,看问题直指核心,在她执政生涯的11年里,她以绝不退让、百折不挠的“铁腕”作风推行她所坚定信奉的政治哲学。人们评价她,说她是“男人中的女领袖”,是一位“铁娘子”。


诚然,我们在关注她的政治成就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忽略她也是一位优雅的女士,一位贤妻、一位慈爱的母亲。但她的成功之处则在于她十分擅于将自己身为女性的优势融入到她的政治生活中。她的细心和亲和力、她在面对一群男人时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所展现的女王般的魅力,就算是那些最固执最刻板的保守派上层领导人都不得不为之心折!据她的同僚回忆:一次,撒切尔和经济大臣因预算问题争执不下。随后的一个晚上,撒切尔喝了些酒回到唐宁街,发现经济大臣们开闭门会议,撒切尔推门而入,踢掉鞋子,盘腿坐下,接着说:“先生们,现在我们就把这件事解决了,怎么样?”这位官员称,当时的撒切尔“如女王面对群臣般气势强大”。内阁大臣们窃窃私语“她非常性感”。而事情就按撒切尔的意思解决了。


在男人的世界里搏出一番前程,人们普遍会把撒切尔想象成是个比男人还要男人的怪胎,但事实上,她却将世俗观点中自己的性别弱势巧妙地转化为了自己的优势。然而,倘若你就此把她想象成花瓶的角色,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撒切尔当政期间,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机,抓住最有利的机会,给对手以致命一击。她针对战后英国社会的“百病缠身”,开出自己的改革处方,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当遇到挫折,社会舆论期待她会转变时,她说:“那些期待U型大反转的人,我只有一句话奉上:要变随你便,女士不会变。”在英国内政上,她醉心于维多利亚时代价值社会的重建,为此她不惜一切代价地抑制工会的权力,消灭国有企业,推行私有制,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推行新的货币政策。这一切在后来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英国社会经济逐渐好转。


在国际上,撒切尔与美国总统里根一同出演了“南北乱世情”,两人联手将“大棒与金元”政策诠释得淋漓尽致;单方面撒切尔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也保持了亲切友好的关系,说“有机会可以和他一起做生意”。面对与英国国家利益有直接冲突的阿根廷,她则毫不犹豫地下令开战。马岛战争胜利后,她意气风发挟战胜国之余威来到中国,试图以“撒切尔旋风”迅速果决地解决中英香港问题,不幸的是,她遭遇了“邓氏强硬”让她铩羽而归。最后中英经过22轮谈判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创造性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开国际先河,让她再一次在国际政坛上大放异彩。


人们惊叹于她的辉煌,但也慨叹于她的黯然落幕——撒切尔遭遇其政治事业上的“滑铁卢”之役,则是其对于当时的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前身),她坚持自己独特的判断,尤其在关于欧盟一体化的问题上,她与她所在的政党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并因此遭到了严重的背叛,被迫受“逼宫”下台。


诚然,撒切尔并非完人,世人对她赞成支持者有之,唾骂指责者有之,但正如她自己所说争议是其形象的一部分,而且无可否认的是,在她以后的英国执政党,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在并将继续受她的政策影响。她无愧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名伟大的女性。


本书参考了撒切尔自传回忆录、现代撒切尔传记、社会舆论评价等资料,精心编撰,剔除政治枯燥数字和条文陈述的部分,还原撒切尔从童年时代价值观雏形到青年时代步入政坛政治哲学构建过程、到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并最终成为首相的思想经历,力求给大家展现“铁娘子”立体而鲜活的一面。因为她“不是一座纪念碑,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撒切尔原话)。


徐玲玲


2013年4月17日 北京

cover

蛇与梯子:又被称为蛇棋,游戏源自古印度,棋盘绘有多条长短不一的蛇和梯子,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游戏。


1.“我出生在一个讲求实际、严肃认真、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


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中北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镇。林肯郡位于英国首都伦敦以北约200公里,格兰瑟姆,是林肯郡南凯斯蒂文区的一个集镇,坐落于威瑟姆河畔,常住人口约35000人。


这是一座古老的小镇,小镇内的圣沃尔夫拉姆教堂,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世纪英国凯斯蒂文区的最高建筑。使这座小镇闻名的不仅仅是它历史上宗教文化的繁荣,更因为在这里出过两位影响巨大的名人:物理学家牛顿爵士曾在这里读过中学;另一位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她在18岁以前都居住在这里。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祖上四代都是北安普敦的鞋匠,当时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制鞋业中心。因为家境的原因艾尔弗雷德13岁辍学,又因为视力的原因无法继承家业。他到一所名叫欧德尔的私立学校去做工,后又陆续在一些食品行业工作,直到1913年他当上了格兰瑟姆镇一家食品店的经理。


在食品店工作的4年,据后来的撒切尔夫人回忆录里写道:“他(父亲)那时一星期挣14先令,12先令用于食宿、一先令积攒起来,剩下的一先令才用来零花。”虽然生活困顿,但仍然磨灭不了艾尔弗雷德的爱国热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至少6次报名参军,但每次都因为他的健康原因被拒绝。4年后,艾尔弗雷德在当地的卫理公会教堂认识了比阿特里斯·埃塞尔·斯蒂芬森,并于1917年在他们相识的那座教堂结婚。随后,他们的两个女儿陆续出世,一家人开了一个小杂货店,过着“楼下开店楼上安家”的艰辛生活。这里靠近贫民窟,生意只能说是勉强维持,而且一天到晚地必须有人守在店子里,哪怕是深夜和周末。


玛格丽特·撒切尔一家都围绕着这个杂货店打转,当时她家既没有房前的花园、浴室和厕所,也没有热自来水,家具都是一些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笨重家伙,厨房面积也很小。与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英格兰平民家庭一样,罗伯茨先生的家没有世袭贵族的头衔和可供炫耀的祖先功绩,但罗伯茨先生和罗伯茨夫人却给了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撒切尔夫人提起自己的家境时说,“我出生在一个讲求实际、严肃认真、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


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罗伯茨与小女儿玛格丽特的合影


50多年后,当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首相,搬进了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邸时,她一再表示:她的信仰和使她获胜的信念与父亲的教诲和罗伯茨家族保守主义的价值观的影响息息相关。她甚至深情地说道:“我把我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的父亲。”而当她的影响日趋扩大,在国际上声名显赫时,她仍然对自己在故乡格兰瑟姆镇的童年生活念念不忘。是她的父亲“正直诚实的品德”、“坚定的信仰,对待关键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态度”才使她获得成功的。


在撒切尔撰写的自传回忆录里,撒切尔对父亲的一些话记忆犹新,例如她因不想去教堂为唱圣歌的小孩子伴奏钢琴,对父亲说,她的小朋友们不去教堂,他们能够出去散步。父亲回答说:“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这是他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一直深深地融入她的思想里,体现在她后来的行动中——撒切尔个性中的坚定和独立思考意识我们可以从此处找到根源。


玛格丽特的父亲总是坚持他的原则。但是,他也不主张在应用这些原则时影响别人的生活。只要合情合理,他的高度原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这些作风影响了后来的撒切尔,也告知了我们后来的“铁娘子”政治手腕中的灵活机动、审时度势并不与其一贯的坚持信念冲突是有深刻原因的。


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童年时的玛格丽特(左)和姐姐穆里尔


在罗伯茨家里,有很好的阅读氛围。罗伯茨先生戴着一副角质架的眼镜;他靠做礼拜和阅读书籍来丰富他的头脑。他广泛阅读政治类书籍,平时还爱看传记和历史方面的书。从传记到历史及政治,他阅读能碰到的任何一本书,但是从不读小说。当玛格丽特稍大些时,每星期六通常要去图书馆,走大约半英里的路程,为她父亲选一本新书,为母亲挑一本小说。


玛格丽特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严谨的英国传统女性,她吃苦耐劳,操持家务,是一位贤妻良母。同时,她又非常能干,结婚之前做过裁缝。结婚后,她既要在杂货店里干活,还要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和女儿们的生活。罗伯茨夫人对丈夫惟命是从。她总是将她的头发束成一卷并全撩在后面,衣着穿戴整洁简单。她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女人,十分仁慈,从不张扬。


在这样的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玛格丽特从小就表现得极为自律。她学习勤奋,5岁时就被送进初级小学念书,但不是送到附近的公立学校,而是送去离家较远的亨廷顿托尔路小学,每天来回四趟,要步行4英里多的路。她每周还要去上三次钢琴课。班上有40个孩子,两两一桌按照机械的方法学习。在她那个年龄的孩子当中,玛格丽特是比较聪明的学生,不久就被推为榜样。玛格丽特回家是不允许玩孩子的游戏的,必须认真做功课。她被寄予很高的期望,父亲不能容忍她说“我不会”或“这太难了”之类的词。11岁时,玛格丽特通过了县中学的奖学金考试,正式升入凯斯蒂文女子中学,这是一所在萨顿路上的地方语法学校。


玛格丽特的家境好起来以后,父亲罗伯茨也成为了格兰瑟姆镇的议员,他请了两名助手来协助他管理商店,还雇了一人替他在市镇边上的小邮政支局做事。那时的街头商店购进货物,不像现今的商店那样是已经包装好了的成品,而是大袋大袋的面粉和糖、小扁豆、豌豆干和大麦粉粒,成桶的糖浆和果酱,成箱的茶叶、成包的咖啡豆、成听的饼干和水果干,整块的黄油、人造黄油和猪油等等,都是散装运进商店的。店主还须进行重新分割、称重、包装,每样东西必须非常仔细地过磅、计量,然后装入较小的容器和褐色的纸袋里。罗伯茨家的孩子们也经常在后院的库房里帮忙。店铺里始终离不开人,因此全家人很少能够坐在一起吃顿饭。这种缺少真正的家庭生活而又能保持家庭的紧密性的情形很少见,当以后玛格丽特成为一个有职业的妻子和母亲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她也重现了这种情形。


公假日成了玛格丽特难得的节日,那天的下午一家人常常乘车旅游,到诺丁汉看一场电影,或者在圣诞节看一场童话剧。她也盼望海滨消夏,但不像公假日,商店还是照常营业,所以双亲只得在不同的时间休假。在学校放假期间玛格丽特和姐姐穆里尔通常和她们的母亲一起外出一星期,住在城里某个供伙食的旅店,在那里她们自己动手做饭。与此同时,艾尔弗雷德则是在下半年遇到滚木球比赛周时才休假。罗伯茨夫人操办家里所有的煮饭烧菜工作。她一星期要做两次面包,一次是在星期四下午,每逢周四打烊时间较早;另一次是在礼拜天早晨,这是她惟一的休假日,那一天天一亮她就起床,赶在做礼拜前把面包做好。她每天工作很长时间,要管理家务和商店,要熨洗衣服,不用说还要为两个女儿缝制衣服。此外,她还要花时间参加“妇女扶轮社”的活动和教会活动。


玛格丽特从未纵情享受过属于孩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商店后院没有花园可供玩耍,也没有车子可骑,这不是因为她父亲买不起花园和自行车,玛格丽特渐渐长大了,她父亲变得越来越富有,有了两家商店,生意兴隆。但他花钱总是小心审慎,每一便士非得花在点子上。家里没有热自来水,没有洗澡间和室内盥洗室,热水得靠人提到浴盆旁。罗伯茨先生和他的妻子在家虽这么节俭,对别人则很慷慨。除有时捐一些钱给扶轮社俱乐部(艾尔弗雷德当过一年的俱乐部主席),罗伯茨夫人还送一些面包和糕点给穷苦人,两个小姑娘也受命把多余的钱奉献给教会慈善机构。玛格丽特曾回忆道:“大人们一直鼓励我去实际地帮助别人,而不是仅限于对经济情况较差的人只在公开场合表示一番同情和进行一番抗议就算尽了义务。这是在逃避义务、是在推卸责任。随时准备把你微薄的收入掏出一部分来救济人,这才是关键。”


礼拜天一整天都是在教堂度过的。在大部分礼拜天,玛格丽特和穆里尔要在从家到芬金街的卫理公会教堂之间往返四趟做礼拜,每次要走10分钟左右。上午10点上主日课,一小时后与双亲一起做早礼拜;然后回家吃午饭,下午2点30分再上主日课,有时玛格丽特负责主日课钢琴伴奏;最后,在晚上6点做晚祷。


礼拜天任何报纸和娱乐用品是不许进屋里的,当然也不准两个小女孩与朋友们玩耍,甚至不许玩纸牌或蛇与梯子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的游戏。外祖母菲比·史蒂芬森甚至不让姑娘们在礼拜天做针线活。这是一个侍奉上帝的日子,这个日子是用来进行宗教意义的反思和讨论的。


艾尔弗雷德·罗伯茨是一个“获许在当地布道的教友”(在圣公会被称为“业余传教士”),在星期日,他通常都要到邻村走访。开始,他常骑马或徒步去,后来教会考虑到他是这个地区最受欢迎的两个教友之一,便派给了他一辆出租汽车。他是一个优秀的雄辩家但缺乏创见性,具有一种能发表长篇演说而几乎不用讲稿的稀有才能,这一天才他遗传给了小女儿。


芬金街教会机构有许多活动,都十分庄重,诸如演奏会、圣乐和资金筹措联欢会之类的。罗伯茨夫人参加每个星期三的缝纫集会。玛格丽特有时放学后也跟着父亲一起去,她和姐姐穆里尔偶尔还参加周五青年协会之夜的活动和宗教游戏。


因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起初玛格丽特当然认为所谓的生活就是工作、教会和文化这三者结合。直到她上学的时候并到了一定的岁数,她才逐渐看到其他孩子在生活中是那样欢乐、自由,能够互相串门、玩耍、骑车,在礼拜天搞野餐。对这一切,她曾询问过父亲。她父亲则回答道:“玛格丽特,决不要做或想去做那些只因为人们都做过了的事情。拿定主意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说服人们遵循你的方式。”他这一番话像他所有的教诲一样,注入玛格丽特的心田。多年后,当玛格丽特的女儿卡罗尔问出类似的话时,她就听到了相同的一番回答。

2.“我和我父亲的共同兴趣也许是对政治知识和公众事务的渴望。”


从撒切尔夫人后来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那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决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钢铁意志,正是她终生敬仰爱戴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带给她的影响。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位时,对这位出身平民的英国女首相评价道:“一个杂货商之女成了一国首脑,还真是不可思议啊!”后来,同样是这位总统惊呼:“撒切尔夫人将和丘吉尔一起并列为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首相。”关于她的卑微出身,撒切尔夫人在其政治生涯中从未有过自卑,相反,她总是以自豪和怀念感恩的语气提及自己的童年,尤其是父亲对她的影响和教育。


说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先生只是一个小杂货商人还是贬低了他的。事实上,罗伯茨先生自学成才,在玛格丽特·撒切尔两岁时,罗伯茨就成了格兰瑟姆自治议会的议员;在她11岁时,罗伯茨又成为这个市镇上最年轻的参议员,以后又历任议员财政委员会主席、格兰瑟姆的国家储蓄委员会主任和治安官,1943年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担任格兰瑟姆市市长。所以说,开杂货商店只是罗伯茨先生起家的开始,罗伯茨一生的主要兴趣还是在政治上。在罗伯茨先生的眼里,政治生活既有权力的诱惑,又闪耀着奉献的光辉,不仅可以满足他不懈奋斗的蓬勃野心,又符合他那圣卫理公会教徒的责任感与道德观念。


父亲对政治生活如此热衷,不能不使玛格丽特很早就对政治生活萌发了兴趣。“我和我父亲的共同兴趣也许是对政治知识和公众事务的渴望。”撒切尔如是说道。在罗伯茨家,每天都会阅读《每日电讯》,每周都会阅读《卫理公会纪实》、《邮画》、《约翰·奥伦敦周刊》、《泰晤士报》。还是孩童的玛格丽特,会另外阅读《儿童报》。后来家里有了一台收音机,家里人收听收音机广播的新闻和一个时事点评的栏目。无线电对重大事件的广播非常及时,特别是关于战况的广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玛格丽特14岁,她通过多种渠道紧密地跟踪了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小学时期的玛格丽特


读书时,在努力学习并积极参与校内各项活动的同时,玛格丽特还是她那闭塞的小镇同学中关心时事、参加社会活动最多的一个。她经常跟父亲一起探讨一些问题。而随着玛格丽特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父女俩思想交流的层次也愈来愈高,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因此我们不妨说这位小商人、业余传教士和地方政治家不仅是这位未来女首相的父亲,同时也是她思想品德和人生志向方面的导师。


罗伯茨经常带自己的小女儿去听那些来到格兰瑟姆访问的政治家的谈话,并与他们会晤。这使玛格丽特很早就摆脱了女孩子的腼腆,敢于在人前大大方方地言谈。1935年英国议会选举,使仅有10岁的玛格丽特为保守党候选人维克多·沃伦德爵士折好竞选讲稿。她还与其他议员的孩子一起,在投票站的点票员和竞选委员会的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帮助传递投票人的号码,在上面作记号以便进行查对。这是玛格丽特头一次接触到国家级的政治活动,并实际投身于选举委员会的事务。


除了对政治活动感兴趣之外,玛格丽特对法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经常跟随担任市治安官的父亲一道去地方法院;进入中学高年级后,玛格丽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旁听法庭的案件审理。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在当选为议员之前即通过了法律考试,成为一名专业律师。这就为她后来向政治巅峰攀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格兰瑟姆镇,除了古老的圣沃尔夫拉姆教堂以外,最具特色的建筑还有金碧辉煌的市政厅以及耸立在它前面的伊萨克·牛顿爵士的塑像。童年时的玛格丽特经常在市政厅的大厅里从窗口观看外面的群众游行。


12岁时,玛格丽特去了伦敦。当时伦敦给她的第一个印象是令人头晕目眩:国王十字架车站像一个巨大的人群熙攘的山洞;城市的其他部分令人眼花缭乱,呈现出一派工商业和帝国大都会的景象。她父亲的个人理想从没有超越出本市镇,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抱有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生性就好说教,他把这种兴趣强加在他的小女儿身上,从玛格丽特记事起,她的父亲就一直在格兰瑟姆自治议会里任议员,因此游说和拉选票便成了她的第二爱好。这样的事每隔几年就要做一次,直到1936年她父亲成了一位市镇参议员(他是这个自治市镇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再也不需要参加选举为止。后来,他又获得了议会财政委员会主席这一荣誉;二次大战期间他是一位粮食官员,地方上的国家储蓄委员会主席和治安官,并于1943年荣任了格兰瑟姆市市长。


像镇上其他主要商人一样,玛格丽特的父亲也是扶轮社成员。扶轮社的信条是“服务至上”,这一点铭刻在他的心里。他在扶轮社的集会上经常讲话,而且善于雄辩。罗伯茨不仅参加教会发起的募捐,而且作为市议员还以个人名义参加募捐。小时候,玛格丽特最喜欢参加的是圣诞儿童救助团募捐,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已经为走入社会,为公众服务的事业打下了心理基础。


罗伯茨先生先后担任市议员、市财政委员会主席、高级参议员,最后于1945—1946年担任市长。这样玛格丽特有机会听到大量的本镇发生的事情以及了解有关的人。从那时起,玛格丽特就意识到“参与政治是市民的义务,而政党的重要性是次要的。”罗伯茨的一些关于政治政党的观点,诸如“政治是有限度的”“要有个人责任感”“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等,这些他所笃行的信条,一丝不苟地传给了小女儿。


罗伯茨在1952年落选了,他发表声明说:“尽管我摔倒了,但我并没有趴下。我的自我感觉是,进入市政会和离开市政会,我都处之泰然。”玛格丽特感伤地回忆道:“许多年以后,类似的情况在我身上发生了,那时我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我把他离开公众生活时的做法作为我的榜样。”

3.“我的本性和教养注定我是一个‘真正的’保守党人。”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她的执政生涯中,汲汲营营热衷于恢复某些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念,并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在这个社会里:


“每个人都自尊自爱,自力更生。永远想着帮助他人、永远想着改善自己,并且通过勤奋工作来达到这一点。他们应决心成为这个社会出类拔萃的成员,这并不是有什么人要他们必须这么做,而因为那是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对自己的家庭负起责任,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如果这一切都做到了,那对我来说就是具备了一种优良社会的基础了。”不出所料,玛格丽特·撒切尔从小就培养起了这种价值观念,这些从她童年的生活里可以找到充足的印迹。


罗伯茨家严谨、严肃而又精打细算的作风让玛格丽特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同时外祖母那维多利亚式的严谨、崇尚廉洁和一丝不苟地工作的思想也对她的生活带来难以磨灭的影响并支配着她的生活,尽管这种思想显得有些过时。在玛格丽特生命的最初10年中,她的外祖母与她家一起生活,外祖母一有机会就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她的外孙女们。这位严肃的老妇人深深影响了玛格丽特价值观念的形成。


在父亲罗伯茨从政之初,他是一个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议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就成了保守主义分子。玛格丽特11岁时进入凯斯蒂文学校,学校里保守而严格的校规制约着这里的学生。如:学生着装冬天规定穿没有领结的女式蓝罩衫,藏青色哗叽束腰外衣和又厚又长的黑色长筒袜;夏天穿蓝色棉布衣服。每天步行上下学时都得戴帽子,冬天戴蓝毡帽,夏天戴草帽。女式上装或运动上衣在夏天则不太提倡。全年都禁止穿开襟绒线衫和无袖套领罩衫。穿得最多的,连身体虚弱怕冷的人也能接受的服装要属运动上衣了,但校方不鼓励这样做。


铁娘子撒切尔:二战后英国中兴之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罗伯茨一家全家福,左边为玛格丽特


所有姑娘都要彬彬有礼,遵守纪律并能讲一口流利精准的英语。还要求她们惟命是从,在那些靠奖学金上学、对校方是否给予机会非常关注的学生中间这种情形尤其突出,她们对学校制度的反抗远不如当今的姑娘们强烈。她们中有少数人敢于在放学回家路上与皇家学校的男孩一起玩耍(这在那时是一种犯忌的行为),有些人把帽子折成古怪的样子,有些人站在化学实验室里的搁脚凳上跳舞或扮演音乐家“父亲布朗”。玛格丽特班上,一次在达顿小姐上的生物课上有人偷偷带了一条狗进教室。但是这一切都没做得太过火,玛格丽特对这些事则总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有时显得有点假正经,她的朋友们认为这可能是她怕父亲对此会作出什么反应。


由于这所学校受到资助。(学生家长通常只需付一半学费),很多女孩靠奖学金读书——大约人数为总人数350人的四分之一,她们的背景多种多样。学校还有很大一部分住读生。在那些日子里,学校有一个被称作“金多”的预备班,尽管那时离校年龄规定在14岁,而绝大部分学生是11岁进的中学,到15岁才领到结业证书离校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