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包玉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我的爸爸包玉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包陪庆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书籍编号:30226366
ISBN:978731314450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7726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此书献给
丈夫苏海文
妹妹陪容、陪丽、陪慧
子女马苏黎敏、包文刚、苏文骏
Yasmin,Kai,Alex and Leon
缅怀
几年前就听陪庆说要编写一本纪念她爸爸包玉刚先生的书,现在这本书终于问世了,十分高兴。
我和包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认识了,是经卢绪章先生介绍的。当时我们正在对解决香港问题进行调研,为此专门拜访了包先生,听取他的意见。包先生听了我们的来意后,当即表示香港的回归是大势所趋,但希望我们在回归后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使香港能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以便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他特别强调了要设法稳住外资,防止资金和人才外流。最后他一再表示,他愿意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后来的事实证明,在香港回归过程中,包先生确是起了独特的作用。他利用他和英国政府上层的特殊关系,在幕后做了不少穿针引线的工作,对中英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起了沟通和推动作用,正像书中所讲的,包先生不愧为中英之间的“民间大使”。
包玉刚先生和“一国两制”的创始人邓小平曾有多次会晤。
早在1978年年底包先生第一次回到祖国,小平同志就接见了他,向他介绍了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交换了对国际和香港形势的看法。
后来,两人成了挚友,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当然香港问题总是谈话的重点。小平同志向他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同时也听取了他的意见。后来,在讨论我们草拟的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时,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保护英资在香港的利益,我想很可能是接受了包先生的建议。
包玉刚先生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他虽然是个大忙人,但是逢会必到,从不无故缺席,每次会上他都积极发言。由于他对香港的情况最了解,因而提出的意见都很中肯,使我们受益多多。会上会下和他接触时,觉得他平易近人,说话很风趣,没有大老板的架子。谈到他的宁波普通话引起的一些误会,他说他有一次到北京来开会,住在北京饭店,忘了带剃须刀,就告诉服务员请他代买一把“胡须刀”。等了好久,酒店的经理带了服务员端了一把大刀进来,他莫名其妙,经理说“你不是要买一把武术刀吗?”,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包玉刚先生对于国家的四化建设,特别在教育方面,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兆龙饭店是北京早期的合资企业之一,开幕时罕见地请到了邓小平亲自出席剪彩。他还出资设立了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基金,资助并会同两国政府创立了中英友好奖学金,捐赠设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资助创建宁波大学。
此外,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有不少的捐赠。
遗憾的是,包玉刚先生离开我们太早,没有能亲眼目睹香港的回归和他生前捐赠、支持的各个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包先生的事迹虽已有大量报道,但显得分散零碎。现在陪庆终于不负众望,把她父亲奇迹般的经历汇编成书,应该祝贺。借此机会写上几句,以示我对包先生的缅怀。
鲁平
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
包玉刚实验学校理事
2008年10月4日于北京
爱国爱港的典范 功绩卓著垂千古
闻名遐迩、世界公认的船王包玉刚先生是我在学生时代就仰慕的华裔前辈。无巧不成书,我从1985年到1991年调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助理兼经济部部长等公职。期间与包老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深受教益。知悉他高风亮节、光照中华、实业报国、怀乡助贫、济世惠民、扶掖良才、热心公益等美德;了解他作为包青天第29代嫡系子孙如何勤奋创业,1955年靠旧船“金安”号起家,建立了全球海上王国——环球航运集团,到1978年拥有200多条船,2000多万吨的大船队。接着又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天空。1978年,成功地收购和控股英资九龙仓,1985年,再成功收购英资会德丰,建起陆上商业王国。1985年7月,他牵头筹组的港龙航空公司宣布成立,包玉刚先生出任公司主席,使港英当局正式批准成立港龙航空公司。1990年,他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中信集团。
在他爱国爱港爱民的辉煌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对国家发展、教育改革、香港经济起飞和顺利回归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身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副主任,他逢会必贡献真知灼见,充耀着智慧光芒。例如在讨论“基本法第五章——经济”这章时,他强调不要把内地“计委”、“经委”、“外经贸委”的管理方式搬过来,应让香港继续做会生金蛋的金鹅,努力保护香港繁荣稳定,发挥香港作为中国大陆通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保持住“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独立的税收制度”、“单独的关税地区”、“低税政策”、“货物、无形资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等特色。
又如1988年在他向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下,把宁波市列为计划单列市,“十五”期间宁波市GDP年均增长13.8%,“宁波一舟山港一杭州湾大桥一上海金山区”一体化,带动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快速发展。
拜读了包陪庆博士的《包玉刚——我的爸爸》书稿后,首先感谢作者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整理出包玉刚前辈的珍贵史迹,它为世人留下了丰盛的知识遗产,全球华人会永远缅怀他。我作为读者,既看到包玉刚家族三代人的“中国心”,又感受到包玉刚先生虽于1991年9月23日仙逝,但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爱心传中华、精神昭后人。当时邓小平同志发给包玉刚遗属的唁电是:“惊闻包玉刚先生病逝,深为悼念。先生热心祖国建设,为实现“一国两制”,身体力行,功在国家。希家人节哀珍重。”
江泽民同志在唁电中说:“惊悉包玉刚先生病逝,深感悲痛。先生生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统一大业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他的逝世,我谨向先生的家属表示深切哀悼。”美国总统布什及英国、日本、新加坡首相等各国政要人士均发来唁电。1991年10月3日的追悼会上,时任汇丰银行主席浦伟士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马临分别用英、中文致了悼词。青山悠悠,绿水长流,包老英灵,护佑神州。
谭茀芸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副主席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第八届主席
包玉刚实验学校理事
2008年10月8日于香港
记得以前我在美国读大学时,您要我每星期都写一封中文信给您,而且无论长短,您总是亲笔给我回信。可惜,这封信再也没有您收信的地址,我只能祈求仁慈的上帝带信给您,希望您能读到,并可以回复我,指导我。
爸爸,您一手创办的环球轮船公司,2005年已经成立五十周年了。我们已经在各个有分公司的地方举行庆祝活动,海文已将环球的五十年历史写成书,分送给朋友和业内人士。借此机会,我也写这本书纪念您,亲爱的爸爸。
爸爸您放心,苏海文——您这个外国女婿干得不错。2000年他购买了瑞典最后的一家大船公司Nordstrom & Thulin Argonault(N&TA),2003年又收购了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公司贝格森(Bergesen)。环球现在拥有2200万吨船,在您之后,再一次让环球轮船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队。而且现在我们不但有油轮,还有了世界上最新型的天然气运输巨轮,更在2006年将贝格森在全球上市,另又发展了离岸油气平台的第三块业务。其中您的长外孙文刚,也费了不少精力协助父亲推动业务。您听了一定很欣慰吧!
爸爸,您的长外孙包文刚,那个在您生前已过继给您当孙子的包文刚,现已37岁。他高大英俊,继承了您的生意头脑。当他出生时,您还怪我这个“不孝”女儿,将爸爸的名字放在最后,假若您现在能见到他,您会觉得他名符其实是您的后代,文武双全,性格刚直,完全继承了您的魄力和魅力。
爸爸与孙儿包文刚,及外孙女苏黎敏。
文刚也学着您,每天运动、游泳。他把您给他题的字“再接再厉”挂在他家客厅,好让他每天想起您的训言。
是的,爸爸,文刚已加入环球六年了。他能吃苦、勤俭、敏捷、认真、果断。您会为他感到骄傲。他帮海文收购贝格森时,很不容易。贝格森股东起初很抗拒,当时挪威报纸这样登出:“东方的贼来偷我们的国旗!”文刚以极谦虚的态度亲自到挪威,住三星级酒店,走路上班,又和每个职员握手打招呼。数月后,挪威报纸再登出这样的消息:“苏海文家族非常低调、友善和平易近人。”文刚和他父亲海文,在一个月里认识了所有职员,他们都说:我们欢迎这位新老板。
爸爸,您看,这不都是您教我的吗?现在连第三代,也以您为榜样,具备您的性格:低调、实干、有效益。
海文已于2015年退休,文刚现在是公司的主席,掌握运输天然气,把船务提升转型,他跟韩籍美国妻子Doris,育有两个儿子。
妈妈自从您离世后,日子过得很艰难。现在她回到您的身边,又能安份守己做一位贤妻了。她最后的几年,幸好四个女儿经常在她身边,外孙女黎敏也常常带了她的一对儿女来看太婆婆。妈妈走的那个月,黎敏又添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黎敏的丈夫,就是您的老朋友Sandy Marshall的儿子。James Marshall现在继承了您的油轮及散货运输生意。爸爸,我望着桌上您的照片,笑眼舞睛,有如在跟我们沟通,又有如笑我们不会做人。我们都非常怀念您,恨不得把您拉回我们的身边,坐一下,谈两谈,笑三声。我们传承了你的家教,勤俭建业,持恒健身,孙辈都成家立业,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
我们老三文骏年37,现在非常投入教育,传承了您以教育强国的精神,刻苦耐劳,十年来在上海办了包玉刚实验学校,是一所非营利的双语学校。注重人格培养,全人发展,融合了中国课程及国际课程。我一直每星期飞上海帮忙,牌子可算是造出来了,1200名学生,供不胜求。由于每日的段炼、身高英俊,精神抖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您看见他,定会感到骄傲。
二妹的大女儿宗明已有四个可爱的小孩。二女宗恩跟英国丈夫生了一个甜美的女儿。与文骏同年的宗权,现成为会德丰的主席。而三妹的长子建成继承了日本的贸易公司,和他的日本妻子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婴,另一个将在年底出生。幼子建雄替陪丽一手创办的开发公司工作。四妹的儿子成然也刚结婚,妻子是一位朴实的江苏姑娘。女儿嘉碧亦在她父亲身边工作。
爸爸,请告诉妈妈,包家已成为一个“联合国”了,孙媳妇及孙女婿拥有不同国籍,热闹万分。四妹一样会说笑,连她的美国伴侣也是非常幽默。请您放心,我们四姊妹非常和谐。三位妹妹还非常支持我办学,共同捐赠了以妈妈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及游泳池。
爸爸,您当日怀着赤子之心,支持邓小平实现中国改革开放。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您跟邓小平都有眼光、有远见、有智慧、令中国迈出复兴的步伐,有如卧虎藏龙,中国能在北京于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举世瞩目,空前成功。
在上海亦举办了世博,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称赞及认同。中国现在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引擎。
爸爸,您阅读此书后,多多指正。我亦希望此书给下一两代青年学习您的敬业、专业及爱国之心。
敬祝 爸爸
安乐自在!
2016年春节
第一节 打手心好痛
爸爸总说我是个机灵鬼,专挑好日子来到这个世界。
你看:日本军用飞机在重庆满天扔炸弹的日子,你不出生;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天,陪都重庆的夜空,漫天的烟花爆竹,庆祝抗战胜利的晚上,你呱呱落地了。
新生婴儿的哭声为胜利更增加了喜庆!
生于陪都,庆祝抗战胜利,于是,“包陪庆”成了我的名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的父母从四川重庆回到上海,入住法租界一座三层并附有小花园的洋房,红色的斜坡屋顶,欧式外观颇为精致。这里,寄托了我们四年美好的回忆。二妹陪容也是在这里出生。房子的第二层是舞厅,一片光亮的木板地。墙角里放置着一架大钢琴。在我的记忆中,我坐在小姑姑的膝盖上静听琴声,熏陶着我对音乐的迷情。
爸爸妈妈刚到香港时摄(1948年)
1949年我们一家搬来香港,生活环境大大改变,住房难以与上海的洋房相匹敌。香港的新家坐落于西摩路,是一幢三层的小楼房,我们只租了一层,里面有一厅四室。祖父和祖母住一间,爸爸和妈妈住一间,二妹陪容和我住一间,第四间则由我们未婚的小姑姑住着。三妹陪丽四妹陪慧出世后,我们四姐妹同住一间房。
爸爸在我三岁生日时所摄照片上亲笔留字
如果要与妹妹们相比,我不如陪容美丽,不如陪丽聪明,也没有陪慧睿智。但作为老大,父亲总是最重视对我的管教,尤其是当他还没有开始做运输生意之前,对我严格的要求毫不放松。妈妈告诉我,她和爸爸结婚七年后才有我,所以,他们对我的出生充满了喜悦,对我的成长也充满了期待。在妹妹们陆续出生后,爸爸就不断提醒我:“你是大姐,必须成为妹妹们的榜样。”
假如我早知道所有的中国家长,都会对他们的长子或长女,有如此严格的教育和管束,我也许不会把爸爸的严厉太当一回事。但忆及当时,我必须服从这样的管教,好在让我养成了对自己丝毫不减的高标准要求,每分每秒都不虚度。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男女分工泾渭分明——男子立业,而女子“无才便是德”,要做贤妻良母,尤其是宁波女子更是如此。虽然父亲成长于一个极其传统的社会,但他从不墨守成规,有其独特的思维,更有其远见卓识。
爸爸曾对我说:“陪庆,在这个世界上,男也好,女也好,都要学会独立,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光靠父母或家庭背景,更不能依赖丈夫和别人为生。要做到这点,你必须多读书,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增强智慧,得以日后谋生立业。”
爸爸还教育我,不要学妈妈,因为妈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从未接受过任何高等教育,生活中没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妈妈的朋友圈子极小,不外是上海的一些亲友。除了家人和这个小圈子,她对外部世界并不怎么关注。
我的妈妈叫黄秀英。她对爸爸及四个女儿可说是关怀备至,在我们都上班及上学后她才会和几个朋友一起打打麻将。她的世界就局限在家中的几个房间里,连她的座椅都永远是同一张。妈妈操持和管理家务井井有条,要求家中佣人日常开支节俭,环境整洁。
爸爸是我们的游泳老师。1950年在香港深水湾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爸爸创办了一间小型的贸易公司,祖父及几位来自上海的老朋友亦参与帮忙。那时候他还没那么忙,回家比较早。他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的功课。他听我背诵课文,查看我的数学作业,背漏一个字,或做错一道数学题,爸爸就要用木尺打手心,还严肃的要求我:重复、重写、重读几遍。有时候我会委屈地嘟囔:“爸爸,我在班里考第二,为什么还要处罚我?”他说道:“记住,爸爸对你的要求,都是争取第一!”
一家大小在香港:祖父、父母及我、陪容、陪丽、陪慧
回想少年时,姐妹中恐怕只有我一人挨过爸爸打手心,难受时不由得找妈妈流泪诉苦。妈妈捧着我的手吻了几下说道:“陪庆,你爸爸是为了你好。你是老大,一定要成为妹妹们的榜样。如果你不想再被爸爸打手心,就要加倍努力。”
手心的疼痛早已消散,但长女争第一的观念则在我心中牢牢扎根。
第二节 与打牌、搓麻将终生为仇
小时候,祖父母跟我们住在一起,家中客厅里摆开一张麻将桌。祖母经常和她的朋友们搓麻将到深夜,爸爸虽不赞成,但他孝顺,不会阻止。
记得有一次,爸爸在检查我的功课时,客厅里传来打麻将的声音。他叹了口气,狠狠地说:“我很讨厌打麻将,既浪费时间,又耽误事情,尤其是赌钱,害了不少人。”
“耽误什么事情?”我不解地问道,“阿娘(宁波人对祖母的称呼)成天没事做,不会耽误事情嘛。”
说到这里,爸爸皱起眉头,讲了他小时候在宁波的一段经历。
那天傍晚爸爸从学校放学回来,未进院门,就听到堂屋里搓麻将的噼里啪啦声音。进门一看,阿娘手里搓着麻将,脚踩动着摇篮,摇篮里躺着几个月大的小姑,但她完全顾不上小姑哇哇的啼哭。爸爸正想去抱他的妹妹,突然闻到厨房里一股烧焦的味道,奔进去一看,原来阿娘只顾搓麻将,忘掉厨房在烧的米饭。米饭全都烧焦了,只好全部倒掉重新再煮,那天全家直到很晚才吃到饭。
这件事令爸爸痛恨搓麻将,暗自发誓一辈子不搓麻将。
爸爸虽然自己做到了不碰麻将,但还是默许了妈妈打麻将。因为爸爸认为妈妈是个很传统的人,她的朋友圈子很小,且对外界事物没有多大兴趣,用搓麻将打发时间也是一个理想的办法,不至于令生活过于沉闷。何况妈妈玩牌有节制,有分寸,爸爸亦无从反对。
我们四个女儿都没有碰过麻将,但都理解妈妈。而妈妈也很清楚爸爸的一片用心。她知道爸爸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回到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一到五点半,无论麻将搓到什么程度,都会准时停下来,送走朋友,静候爸爸六点回家。
妈妈的麻将朋友大都是从内地来的爸爸同事的妻子。每当爸爸批评妈妈因为打麻将而缺乏运动锻炼时,妈妈总能以此作为托词:“我只不过是为了让你同事的妻子们消遣愉快,也是为了你的事业顺利嘛!”
与其他宁波女人一样,妈妈生活简朴,吃饭时总是让丈夫和女儿们先吃,自己吃些剩菜。她亲自为我们姐妹缝制衣服,甚至毛衣毛袜都是她灵巧的双手编织出来的。妈妈尽管从未学过编织技术,但她极具创意,常能编织出不同花样、不同款式的毛衣。妈妈还能利用废物做成可爱的小玩意儿。她常常教导我们:“许多事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一定要用钱来解决嘛。有脑袋万事可通。”
妈妈曾对我说过宁波女人如何自己做布鞋子,通常用黑色布做鞋面,白色的边角布料纳成鞋底,拿粗针一针一针把鞋面和鞋底缝合成鞋。有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妈妈为女儿们缝制衣鞋,正是体现了这种深切的母爱和真情。
妈妈的作风真诚、朴实,绝不会追逐潮流,更不会因自身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有所改变。虽然她的丈夫是有世界影响的名人,与总统、首相、女王握手时,在旁的妈妈总是保持低调,但不失礼貌。
她会将别人送的一些礼物,例如漂亮的真丝睡衣存放起来,平素穿着打补丁的内衣。她常说:“穿着不是为别人,自己舒适就可以了。”妈妈对名牌从不热衷,但她很在乎衣着搭配大方得体。
第三节 做人要正直、勤俭、富有同情心
妈妈不让我们四姐妹浪费,不允许各人碗里有剩余的饭菜,如果餐桌上有吃不完的菜,第二天妈妈会自己吃。妈妈还说,穿补过的衣服并不出丑,只有穿不干净的衣服才丢人。妈妈也经常“化腐朽为神奇”,将旧布料改做成睡衣、睡裤。确实,节俭是美德。她教导说:“母亲为孩子缝制的衣服穿在身上最美,因为它体现了深情的母爱。”
小时候爸爸不允许我们小孩去差使佣人,要求我们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譬如自己盛饭。我们家里有位叫阿英的女佣,在上海时来我家谋生,跟我们到香港,三十多年一直为我们服务。后来为了与儿子团聚,才离开我们回到上海。但她命运多舛,多年的积蓄被儿子尽数耗光,后来儿子又不幸染病身亡,阿英只好和她的姐姐相依为命。至今,我们姐妹如果到上海,都会抽空去看看阿英,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爸爸的司机老李,来自天津,亦跟我们一起到了香港,负责开车送我们上学,由于我不希望别的同学看到我有司机接送,一般都让司机在半道让我下车或上车,自己步行一段路到校或回家。老李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我的普通话就是跟他学的。老李退休以后,爸爸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去世。
妈妈严格“做人家”(意为省吃俭用),把宁波人的省俭本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把我不合身的衣服留给二妹穿,没穿坏的三妹、四妹接着穿。妈妈还会把包装礼品的旧纸、盒子丝带等留起来,装订成作业本,或改做成麻将盒,或做成包书纸。把窗帘改制成高尔夫球包,做到了物尽其用。
当我上小学时,眼见同学有新鞋子穿,于是跟爸爸提出要买新鞋。但是爸爸无动于衷地说:“你只有一双脚,只能穿一双鞋子,买多了也没用。鞋子是用来穿的,不是摆阔的,一双就够了。”爸爸自己也十分节俭,他常穿着补过好几次的旧毛巾衣去游泳,因为最轻便最舒服,虽然衣柜里放着好几件女儿送的名牌新毛巾衣。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对物质上的要求低,受名牌影响小,对平常的生活容易满足。父母虽然自己节俭,但对朋友、亲戚及国家却慷慨帮助,默默奉献。爸爸教导我:“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帮助人,就要帮。”他身体力行,捐助香港不少基层社团,如儿童福利会、妇女会、弱童会,以及香港大学、中文大学、香港艺术馆、香港游泳池等等,亦尽力支持中国的开放发展。
父母的教导也使得我十分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把他们的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积极回报社会,成了我的一份责任。
记得在1963年,香港和记公司英国老板的太太Lady Clague带我去探访香港铜锣湾穷人住的木屋区。我看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父亲因工伤失去双手,母亲外出打工,小女孩不得不肩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背着瘦小的弟弟,肩挑两桶水,右手扶着担子,左手拉着三四岁的小妹妹,赤着脚,爬上山路回家,还要给一家五口煮饭吃。
这就是香港20世纪60年代的木屋区,常常满山野火事故频发。山上没有水电和卫生设施。当时香港没有义务教育以及禁止童工的政策,更不用说劳工保障。此情此景令我有深刻难忘的记忆。从那以后,我对社会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心想为改革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尽点绵力。
早在1962年的夏天,在Lady Clague的介绍下,我到九龙一间女童院(专门拘留犯罪女童的机构)做暑假义工。为了了解犯罪女童的家庭背景,我经常需要去家访。其中有个女童,住的是天花板上的阁楼,人根本无法站直,只能席地而坐或平卧。她一家六口每月收入只有300—400元港币。当时香港没有节育的观念,很多家庭越穷孩子越多。
在认识了社会基层人群的贫困生活后,我对港英政府袖手旁观的态度非常不满,也为当时住山顶大屋的英国人与住在木屋区的中国人,有如此大的贫富差距感到不平。
1971年,爸爸请新上任的港督麦理浩到家里吃饭,妈妈不会英语,由我代替她作陪。桌上的菜肴十分丰盛,有龙虾、苏尾鱼、佛跳墙等,可我脑海里却想着那个挑着水的小姑娘以及蜗居的六口之家。只有十七岁的我鼓起勇气,用英语激动地跟港督说:
“港督先生,您可知道,我们今天这桌饭所花的钱,可供一家六口至少吃上一个多月吗?”
爸爸打断了我,想转换话题。但麦理浩港督向我爸爸摆摆手,说道:“童言无忌,安娜,你接着说。”
于是我把自己所见山边木屋的蜗房等穷困生活情况说了出来:“港督先生,香港太缺乏社会保障和儿童保障了。英国产业革命已超过一个世纪,可是到20世纪香港仍然没有儿童义务教育,亦没有禁止童工法令,没有最低工资规定,也没有工作保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谢谢你的意见,安娜。”麦理浩说,“我会去探访这些底层民众。”然后他转过脸来跟我爸爸说:“您女儿的意见很有启发性,她很关心基层市民的生活,恭喜您有个好女儿。”
我担心这次莽撞的行为会令爸爸不开心,但后来他反而让我陪伴去很多类似的场合,说明他对我有所认同。爸爸从来没有夸过我,如果他要表示对我的认可,只会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或者对我点点头,说句“蛮好”。
这次谈话对港督可能有些影响。当年麦理浩爵士在香港首次考察木屋区,亦是首位为香港基层民众建设廉价房、解决穷困市民住房问题、促成中产阶级而得到港人的称赞与尊敬的港督。
第四节 男孩子可干的,女孩子也能干!
1955年爸爸买进他的第一条英国制造有28年船龄的旧船,是8201吨位。这艘船已经转了三次手,爸爸为它起名叫“金安”(Golden Alpha)号。Alpha是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象征着爸爸开发航运业的第一艘船。名字也很贴切,确实给爸爸带来Golden(黄金般的)的赚钱机会。
一天,这艘船在香港停泊,爸爸带我上船参观。我们要先乘坐Wala Wala(注:Wala Wala为香港水上小渡船,形容其在水上摇摆而得名。)靠近大船,然后要攀着绳梯爬上大船。绳梯飘忽不定,随着海风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当时十四岁的我十分害怕,担心一旦掉下去,落入大船和小船中间的水里被两船夹死。但爸爸指着正在攀爬的男水手说:“男孩子可干的,女孩子也能干。”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吃力地爬上大船。而今,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仍激励着我前行。
也是在我十四岁那一年,爸爸对我说:“老大,你妈妈不擅长社交,英语也不好,我不强求她跟我外出。但是,我的生意需要大量社交活动,你得替代妈妈跟着我,不仅有机会提高英文,还可以拓宽视野。”
在爸爸的词典里,没有“如果”或“假使”这个词。他并不喜欢冗长的解释,而是直接而明确地下达命令,要我跟随。
作为长女,应该要协助父亲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但是在情感上我有时会很抗拒。我初次参加商务晚宴时,完全不理解谈话主题,更不熟悉商务用语,爸爸事先也未做解释,让我很困惑。因此,事后我对爸爸直说,感到社交场上的觥筹交错、逢场赔笑很无聊。爸爸简单的回答说:“你需要了解我们所做的生意,客人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他们国家的经济情况甚至政局,这样你会学得更多。”“你投入功夫越多,学得越多,就会越感兴趣。”
那一年,爸爸打算在日本大量造船,因而每逢假期爸爸总要带我去日本与租用我们船只的客户交往。为客户安排的晚餐一般都十分丰盛,还有艺妓载歌载舞,一顿饭往往要吃上几个小时。席间交谈都使用日语,爸爸为做生意已学会了日语,而我完全不懂,枯坐乏味,尤其是有的日本客人酒后失态,实在令人难受。
一次餐后在回酒店的路上,我很生气,但一直强忍着,直到进了酒店房门才忍不住爆发出来。我紧握拳头,泪如泉涌,浑身不由自主地发抖,大声对爸爸说:“爸爸,你还是中国人吗?日本人南京大屠杀就杀害了我们三十万同胞。现在倒好,你请他们吃饭,还安排他们花天酒地,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