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中国圣人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圣人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圣人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圣人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沧海月明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227748

ISBN:97875158089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5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中国圣人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圣人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他来自中国却影响着世界


看,大儒内心


悟,将者仁德


生,坎坷跌宕


死,此心光明


本书作者用生动犀利而略带调侃幽默的笔锋详实地刻画了王阳明与他所处的那个波云诡谲的时代,力图卸下圣贤的妆容,拂去历史的尘沙,为你展现一个真实鲜活、血肉丰满的旷世大儒,带你领略一段从凄苦入狱到悟道为圣的人生传奇。

序一


万古纠结一鸿儒:


王阳明的六张面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人们称为圣贤却又没于尘埃中的人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又最完美的圣贤,怕是非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一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一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人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王阳明不只是一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人物。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王阳明是一个传奇,他创造过无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心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有些许了解的人,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对待改革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一点上出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心研究过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而他更是世界的。


在“二战”后的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也十分浓厚。在那里,不仅记录着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广为流传,甚至狂热的西方学者们为了深入研究阳明思想,还一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序言的只言片语里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人的视角以六个人生侧面来阐释: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谏言入狱,千里逃亡,荒野求生,血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人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面孔。作为人物传记,从这些常人都能理解的人类情感的历史镜头切入,来了解这个复杂人物,无疑是个较好而又有趣的方法。


面孔一:没有人比他更励志


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时至今日,大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胸怀大志,一日他询问私塾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答曰:“第一等事必然是好好读书,求取功名!”王阳明却摇头道:“我看,这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


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小孩的无忌童言,但王阳明却已把背影留给了笑话他的人。此后他开始苦苦钻研圣贤之道——七日格竹,婚夜访道,九华寻仙……这些看似痴傻的行径,却都证明了王阳明对于成圣志向的执著。


后来王阳明做官,因进言触犯宦官刘瑾而被贬龙场。龙场穷山恶水,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当地官员的支援,王阳明吃野果住山洞,与土著为伍,生存环境艰难险恶。即便如此,他对于圣贤之道的思索也从未停止过。


也正是因为这股倔强与坚持,王阳明最终在龙场悟道,从而在儒学的大框架下创立了心学的分支,成为人人敬仰的王圣贤。


面孔二:没有人比他更纠结


王阳明在德行方面一直颇享声誉。在他面前,不论正派反派士官走卒都得恭恭敬敬,原因在于他从不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世人,他认为只要不是大奸大恶、心中全无善念之人,皆可教化。所以龙场悟道之后,他走到哪里,就讲学到哪里,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也常常在军营里一边给弟子上课一边指导将士作战。当时他的学子遍布天南地北,受众之多,举世罕见。


然命运弄人,他虽仁爱天下,却无奈要披上铠甲、骑上战马,为国家平乱治乱,屠戮千万。当他望着眼前漫山遍野的尸体与淋漓的鲜血时,他有何感想?虽是为了苍生而开杀戒,为大家而灭小家,秉持的是国家大义,但人心总是肉长的,何况是一个圣贤的仁者之心。


一袭青衣布袍,却要拿着滴血长剑。眉头紧皱,心中思量:杀还是不杀?谁能体会到他的纠结之苦。


面孔三:没有人比他更委屈


“大明军神”王阳明半生戎马,未尝败绩,是位名副其实的“东方不败”。南赣匪患,朝廷头疼不已,王阳明任职后,组织当地民兵,智勇并用,仅用了半年时间便把大明江山的这块顽疾祛除干净;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王阳明同样是不费吹灰之力,集结为数不多的兵力,在短短一周之内,便把宁王蓄谋了十几年的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如若不是王阳明力挽狂澜,当时正德皇帝的龙椅是否易主着实难说。因此,即使后来登基的嘉靖帝十分讨厌王阳明,也不得不因为这一功劳,而封他为新建伯。要知道,在当时的明朝,王阳明只是文人被封伯爵的第三例而已。


而后王阳明重病在身,却依旧领命前去广西平乱,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田州乱民,又用兵如神,把大藤峡与八寨的乱民剿杀干净。可以说,在建功立业方面,明朝的所有文官武将都无法望其项背。


即便如此,王阳明的仕途依旧坎坷艰难,十分不顺。有功不奖,无功便罚,这百年委屈,如何能轻易消解。


面孔四:没有人比他更郁闷


在言论传播上,王阳明弟子千千万,心学之火燎遍大江南北,所著之《传习录》等著作,不仅在明朝中后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在近代乃至现在,也是影响深远,被中外诸多学者名人细细研究。


可惜的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心学在岁月的流淌中日渐式微,到了近代,内忧外患加重,心学更显没落,甚至被倾覆。王阳明虽用毕生心血开辟大学问之道,但能踏上其道者疏寡若无,如若他还在世,心中必然苦闷郁结。


面孔五:没有人比他更孤寂


王阳明一生颠沛凄苦,为正义而入牢狱,为寻真理而居石棺,为纠理学之错而被整个文化界的舆论所袭击,为苍生而从戎,最后病逝于一叶孤舟之上。


一个屡立战功之臣,在一生的仕途中,一直被当权者所构陷与迫害,其原因无外乎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甚至在他身死之后,还要给他扣上伪学邪说传播者的身份,让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伯爵,死时格外萧疏冷清。


这份孤寂,就像一个人在幽暗逼仄的长弄堂里一直前行,好不容易走到了拐角,结果拐过来一看,面前是一条更长的弄堂,象征着厄运与绝望的乌鸦扑飞在弄堂之上,黑黑的羽毛引来昏沉沉的夜。


但王阳明并不惧怕黑夜,他知道黎明总会到来。


孤寂的人往往站在真理这边。


面孔六:没有人比他更完美


如果向着中国历史大喊一声:大学问家在哪儿?肯定会跳出一大群人来。大军事家呢?同样也会有一大群。但如果对着他们问: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大教育家和大书法家在哪儿?恐怕能跳出来的只有王阳明了。


不论从文治武功,还是从文学艺术,乃至于从德行操守来审视,王阳明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德才兼备之人。


古往今来,历史上能够拥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美誉的人寥寥无几,或许至今为止也只有两个半。


这个三不朽的美称,其实就是最完美人物奖。


评奖结果是:曾国藩是亚军,王阳明与孔子比肩,并列为冠军。


六张不同的面孔重叠起来,汇聚成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可能读者会有疑问——为什么王阳明这样一个有很大历史分量的人物,在当今中国却鲜为人知?想要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大家对王阳明的人生历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毕竟关于一个人的因果,都流淌在他或湍急或平缓的人生长河中。

序二


王阳明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杜维明 哈佛大学教授


佛家说,苦痛和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相,王阳明的传奇一生似乎也在印证这句至理箴言。


王阳明一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却颠沛流离,一生建功立业无数却也几经大悲大喜:作为军事家,他足智多谋、屡立奇功,却仕途坎坷、屡遭不测;作为思想家、学问家,阳明心学开一代学术新风,他本人却孤独、寂寞,难与人说;作为教育家,他生前弟子无数,死时却格外萧疏冷清……


但值得高兴的是,贬谪、受诬、辞官、病老,这些都没有让王阳明堕入黑暗。逆境中、绝望中的王阳明始终在思考:“如果是圣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办法呢?”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依靠自己的心力,才能解决世人心中过不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锤炼出一套上可以称为“圣人功夫”,下可以称为“俗世智慧”的功法,也就是所谓的“阳明心学”。


实际上,正如王阳明所困惑和破解的,所有的人文学术、励志经典也都在回应同样一个问题:面对苦难、困境、祸患、欲望、不得志、不顺遂……人这种既伟大又渺小的生灵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还能怎么办?


科举落第,仕途不顺,贬谪贵州,遭遇追杀、污蔑……历经无数磨难之后的王阳明用他的人生体悟和毕生心血给后来者一个最好的回答,每个人似乎都能从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中找到破解困惑的答案。也许这就是王阳明留给后人、留给世界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得以万世流芳、享誉海内外的根本所在。


王阳明在中国


如果要赋予王阳明一个头衔,我们只好称他为明朝中叶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大教育家和大书法家。众多的头衔标志着他是全能的,事实上,王明阳也绝对配得上人们给他的这些称谓。


从明代开始,王阳明的学说思想便开一代新风,影响了很大一批人。写《牡丹亭》的汤显祖,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冯梦龙,维新变法人士康有为,甚至近现代的孙中山、陶行知都曾深受王阳明的影响。不仅如此,清朝严复也曾戚戚然说,如果让王阳明来处理近世乱局就不会这么不可收拾;本是标榜笃信程朱理学的曾国藩最后也给人留下了“入而讲学,出而戡乱,酷似阳明”的印象……


即便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从政者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找到经世治国的方法,商界精英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找到成为儒商的智慧,教育家们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学到因材施教的理念,学子们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学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普通人依旧可以从阳明思想中学到面对各种困境时的解决之道……


王阳明在日本


王阳明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到外国办过学堂、讲过学,但他的思想、学说却不胫而走,传至日本,并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王阳明对日本的影响要远胜于其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记录王阳明言行的经典著作《传习录》在中国整理完毕不到100年,在日本就已经正式刊印。日本还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学派,以致在日本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都深受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影响和启发。


王阳明在西方


20世纪初,在南京大学执教的传教士弗雷德里克·古德里奇·亨克经过苦心研究,最后写成论文《王阳明的生平与哲学》。此后,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加上他翻译的《王阳明年谱》《传习录》和《大学问》,合辑为《王阳明哲学》。1916年,这本书在芝加哥出版,成为阳明著作最早的英译本。它能在当时的美国出版发行,受到西方人的瞩目和青睐,让他们重新对中国哲学思想刮目相看,足见其魅力与意义。


“二战”后,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越来越浓,研究学者也越来越多。于是,王阳明一举跻身世界著名哲学家的行列。此后,阳明学说几十年不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研究阳明思想,并因此有了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和刊物。


虽然也曾历尽磨难,备受冷落、诽谤和质疑,但是,最终历史和时间证明了阳明哲学的价值。这是真理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更是对王阳明,对其思想的最大肯定!


说到这里,有读者肯定要问,为什么一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我们中国人自己却对其知之甚少呢?


的确,放眼中国,由于中国历史以及现实的各种原因,阳明哲学并不如孔孟思想一样广为人知,对阳明哲学的研究也并不尽如人意。而这也成为了一个值得中国人思考的问题。


有思考就该有觉醒。作为阳明哲学的诞生地,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该保护本来就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财富,继承、理解、运用、发扬、创新,让古老的思想重新散发青春的活力,让蒙尘的明珠重现光彩。


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本书作者在多年研究王阳明的基础上,以文学的笔调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披露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和瞬间,再现了王阳明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功绩。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王阳明的离奇出生,也能见识到一代军神的铁血与权谋;不仅能领略到一种热血澎湃,也能感受到一种鸟瞰众生、高屋建瓴的睿智与深邃。


此外,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酣畅淋漓的当年明月式的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本激励人生斗志、让人内心澎湃的励志传记。当然,不论是作为传记人物的厚重、深邃,还是作为励志人物的激情、完美,王阳明两者兼具。冰鉴、权谋,一个铁骨铮铮、不为权贵折腰的硬汉,一个神一样的男人!是英雄,是强者,在明朝高度集权的皇权社会体制中,他的功绩永远是一个难以复制的传奇!而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真实的王阳明,真实得让人爱、让人敬仰,更让全世界都无法忽视的王阳明。


看完这本书,我们有理由相信,您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您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各种谜底,更是一个男人的伟岸与不屈、胸怀与能力,一个军神的铁血与铁腕、理想与远见,以及一幅曲折跌宕的历史画卷,一个王朝的辛酸,一个英雄的生命历程。

名人点评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杜维明 当代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


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阳明之文有光明俊伟之象。


曾国藩 清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日本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皆具独立尚武的精神,救四千五百万人于水火,成就大功。


孙中山 中华民国创始人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纪晓岚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王阳明)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我推崇王阳明,是因为他在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正统的环境下,提出心学,有革命性的意义。


林毅夫 著名经济学家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当年明月 网络作家

引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每当我们备受生活的折磨,总会想起这句圣贤给我们的励志铭,总会用这句带有强烈励志色彩的话来安慰自己疲惫的心灵,虽然人人都爱念叨,只怕没有几人真会相信其中的原理——经历艰辛磨难,便能成就大事。


浮躁的社会让大部分人都丧失了理想与信仰,对于活在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可能30岁之前能够买车买房娶老婆生孩子就是最伟大的成就,而那些事业稳定的中年人,更是抱着平淡是福,工作不出错,家里不乱套的祈愿过生活。


人各有志,活着诚然无比重要,但活不明白的人如此之多,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文化淡漠的当今社会,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少之又少,一些专家都像“砖家”,一些学者都像学徒,一些人的生活目标混成一句话,居然都是同样的:混口饭吃罢了!


很多中国人不再喜欢传统文化,不再追求先贤理念。但无论如何,有些老祖宗的东西是不能忘的。比如那些千古圣贤,和他们创造出来的伟大学说。毕竟我们还站在这片他们曾经成长与奋斗过的土地上,时光虽无情,但神州依旧在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圣贤的光辉会照耀着人们的前程,当然,前提是你愿意被照耀。


活在当下,压力山大。巨压之下,焉有完卵,绝大多数的都市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不少人还有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这个时候,人如果看看中国古代的那些历经千百年时光流转仍流芳于世的圣贤,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读读他们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心灵也许会得到些许抚慰。


华夏圣贤有很多,他们的故事也大都让人耳熟能详,不过我要说的却是一个让大家感觉较为陌生的面孔的故事,他是一个被人为遮蔽光辉但其功绩与自我价值却足以与孔孟比肩的人物。我想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给很多人带来反思与鼓励。

中国圣人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生伏首拜阳明


明朝中叶,中国版图中有一个叫龙场的地方。这个鸟不拉屎的弹丸之地,本来早该被历史的洪流卷走,不复当初的地名与古迹,但偏偏现在我们还可以知道它,还可以找到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载入了史册呢?只因为一个仕途失意的年轻人。这个青年本是京城的官员,跟所有的电视剧里所演绎的那般,因得罪了朝中奸佞而被贬于此。当初说好了,让他来龙场做地方官,可来此之后,青年发现这里穷山恶水,人迹罕至,环境恶劣,完全是不毛之地。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他终于明白,自己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都经历了。于是,天要降大任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躺在石洞中的他突然睁开了闪耀着无尽光芒的双眼,心中的大智慧终于觉醒,他开悟了,自此一门全新的学说——心学——横空出世,福泽苍生。


百年之后,他的门徒满天下,他的盛名传遍大江南北,他的学术研究者成群结队,他的传奇故事在街头巷尾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千古圣贤王阳明。


隐忍十载,用心学里的智慧除掉权奸严嵩的徐阶,是他的再传弟子;那个架空皇权,以力挽狂澜的政治改革将即将覆灭的大明延续了五十余年的不世奇才张居正,也是靠了心学理论的支持与启发才有了这一番作为。


《牡丹亭》的作者,江西文人汤显祖,也是拜了心学传人罗汝芳为师。更别提诸多写手在心学的影响下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


日本和尚了庵桂悟从中国“引进”了心学。而后在日本,心学一度被奉为“显学”,对其革新运动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为明治维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


东乡平八郎是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在日俄战争中,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战功累累,被日本天皇任命为海军军令部部长。他从战场归来后,日本天皇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宴会上,东乡平八郎沉默良久,然后从怀里拿出一块腰牌,大惑不解的众人一看,上面刻着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蒋介石也是王阳明的崇拜者。在逃亡台湾后,他将自己在台北的居住地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并要求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和被长期囚禁的张学良也研究心学,这种致力于拓展王阳明学习者队伍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人人都说王阳明高,都说心学好,心学到底是个怎样的学问?它有何魅力?为什么我知道儒学、道学、程朱理学,就是没听说过心学呢?


其实心学很简单,先说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吧。


一天,两个和尚望着寺庙迎风飘扬的佛幡,开始论佛法。一个和尚说:“你说这到底是风在动呢,还是幡在动呢?”另一个和尚思索了片刻,说道:“这可不好说。如果没有风吹着幡,那幡怎么会动呢?但如果没有幡本身的存在,那风又怎么能把幡吹动让我们看见呢?”


就当这两个人纠结于此时,拥有大智慧的六祖慧能出现了。他笑道:“你们看,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其实,王阳明心学简单来说,即心存万物,万物在心;天理便是人欲,人欲在心,所以天理也在心。


王阳明生前一直被大明朝廷构陷污蔑,死后其学说还一度被当时的统治者列为“伪说”、“邪说”。好在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也不会永远被埋没。随着时间的流逝,王阳明当年所受到的污蔑早已经被澄清。既然风雨能吹去所有的欺骗与谎言,那我们有理由相信,阳明心学终会被广大世人所发现,所掌握。无他,只是因为他是圣人,他终该映古照今。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他来映古照今呢?很简单,当下的社会需要阳明心学的救赎。阳明心学里有一种很励志的观念,即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这种观念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在近年很多心灵励志书中都出现过。浮躁的社会,痛苦的人群,心灵励志书籍的持续畅销也说明了人们内心不够强大,渴望借助一些文字和思想来抚慰自己的心灵。而阳明心学,实则是一剂最古老也是最浓郁的“心灵鸡汤”。领悟了心学,不敢说能够治国平天下或者腰缠万贯,但修身齐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它能让你超凡脱俗,在精神领域里达到一个可供他人仰望的高度。


因为王阳明就是一个供人仰望的人。古往今来,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者,寥寥无几,而王阳明便是能够达成这三者的不朽之人。我在想,要从一个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更好、更完整地把这个不朽之人的传奇故事说得更动听呢?


也许,从分析他的基因开始,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遗传是只看不见的手,总是拨弄人于“冥冥之中”。即便圣人,也不例外。

驻颜有术是王纲


元末明初,是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生活的时代。王纲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一开始,他只是个落魄的文人。在那个天下大乱、山头林立的特殊时期,本来像王纲这样的人是能够在乱世中求声名,建功立业的,但偏偏他没有野心,不求功名,只知道陶醉于山水之中。


照理说,像王纲这种比陶渊明隐得还深的人是很难被人发现并且被请入世的,但奈何他交友不慎,偏偏有个刘伯温这样的“最佳损友”。历史上对于这两人的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两人是老乡,小时候一起捉过螃蟹钓过鱼,偷过西瓜挨过打,所以交情比较好;另一种是,两人是在一次算命中相识的。但不管哪一种,都不影响刘伯温“坑友”的事实。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在辅佐朱元璋之前,刘伯温就出过一次山。当时大元朝拿在南方作乱的海盗方国珍毫无办法,便请他去对付。刘伯温刚把方国珍逼上绝路,方国珍就派人送了金银给京城里的大官。结果,大官很有大官的样子,拿了银子,直接把方国珍从海盗变为了国家公务员,而且职位比刘伯温还高。刘伯温知道情况不妙,在方国珍回来找自己麻烦前就悄悄溜走了。逃跑途中,刘伯温误入王纲所在的那片山林。那时候他与王纲大概有20年未见,结果一看到王纲,吓了一大跳——王纲赫然还是20年前与他分别时的模样。


王纲和刘伯温说起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原来他早年曾跟终南山隐士学习《周易》里的卜筮法和相面术,所以不仅能够容颜永驻,而且卜算命运也是一绝。


刘伯温一听,像所有人对于算命的态度那般,说:“算命这事能信吗?有本事你算给我看。虽然你是我朋友,但在这事上我可是六亲不认的!”


王纲当下没接话,而是端详了刘伯温半天。在刘伯温开始怀疑自己脸上是否有饭粒时,他才开口说道:“你呀,以后会有大机遇,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但是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情——等你有了身份地位,切记不要想起我!”


刘伯温听后顿时热泪盈眶,心想:这人多好啊,既给了我美好的祝愿,又要求我发达时不要惦记他,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啊,我一定会记得你的,放心吧!


果不其然,后来朱元璋起义,把刘伯温召了过去帮忙打天下。经过折腾,气数已尽的元朝终于被朱元璋给终结了,大明时代到来。这新朝刚立,百废待兴,政权还不稳定,边境地区强盗匪寇猖獗,朝廷急需人才。朱元璋就对刘伯温说:“小温啊,招聘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你给我找点儿能干的人来!”


提到人才,刘伯温脑子里马上浮现出了王纲的名字。于是,他说道:“有一个隐居山林的神人,就是不知道死了没。上次与他相见是50岁,这一别又20年了,他若在,必定也是七十高龄,恐怕也没什么战斗力了。”


话虽如此,刘伯温还是去找了王纲。谁料王纲不仅健在,而且容貌与20年前无甚差别,乍一看就如一个二十出头的帅小伙。王纲一见刘伯温,就知道坏了。先前给自己卜卦,卦象显示自己70岁有凶兆,之前千叮万嘱让他不要惦记自己的刘伯温果然还是来了。罢了,该来的躲不过,凡人不能逆天改命,便只好跟着他去了朝中,当了个兵部郎中。


但王纲在这个职位上没待多久,就变成了广东参议,负责去广东各地催缴粮款,说白了,就是一要账的。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你王纲,20多岁的小伙子,正是历练的时候,当什么兵部郎中啊!


年已古稀的王纲只好欲哭无泪地带着自己仅十余岁的孩子王彦达赶赴广东。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宝刀虽老锋芒仍在。王纲到了广东之后,讨债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各地的粮款交得很齐很迅速。


王纲的业务能力如此之强,不仅让朝中的文武百官很高兴,也让广东地区的苗民强盗很高兴。于是在王纲父子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正准备荣归故里的时候,一群苗民流寇半路拦截了他们。苗民头子是个文化强盗。他对王纲说:“王先生啊,我看得出,您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如果由您来当我们的头儿,那我们肯定能够大有发展啊!”


王纲说:“你这胡扯呢,我是朝廷命官,正派人士。你们是流寇土匪,邪派人士。我怎么可以带领你们去为非作歹呢!”


苗民头子还没说什么,队伍里没文化的强盗们却不高兴了。可王纲丝毫没意识到,依旧数落着强盗平时的种种恶行,直到一个脾气暴躁的强盗实在听不下去了,跳出来喊道:“你才是邪派人士!”喊完一刀就把王纲给杀了。王彦达愣了一秒,然后嚎啕大哭。


苗民头子无奈摆摆手,对那个强盗说:“哎呀,做人不要这么冲动。这王纲是个人才,被你这样结果了实在可惜。我平时教导你们没事的时候多读点书,就算做强盗也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强盗,你们就是不听。罢了,罢了,给这孩子一张羊皮,让他裹了父亲的尸首回去吧!”


一个强盗还在嘟囔:“老大,这斩草不除根……夜来风雨声……”话音未落,苗民头子一个大嘴巴子扇了过去:“我让你斩草不除根!让你夜来风雨声!武侠评书听多了吧?这王家是书香世家,能跟你们这群草莽一般见识啊!是不是还要来一句‘君子报仇十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