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去圣贤化去神仙化去妖化,解开7个谜团,写给真正爱三国历史的人
作者:南门太守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230126
ISBN:97875180209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048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内容提要
诸葛亮是一位被圣贤化、神仙化甚至被妖化了的历史人物,尤其是经过小说《三国演义》及电视剧的艺术化后,更是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同时,也有人对诸葛亮提出了批评和异议。本书作者以严肃、客观的态度,以正史记载为依据,加以合理推论、分析,但不虚构、不戏说,尽可能完整地展现接近历史真实的诸葛亮的一生。作者经过了缜密的考证和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分析,又引入了前人研究诸葛亮的诸多成果,针对争议性话题进行了一一解读。与“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小说及电视剧相比,本书更多地是在还原一个普通臣子形象的诸葛亮。这对于真正想了解三国历史及诸葛亮其人的读者来说,具有较高的价值。
说不尽的三国 说不尽的诸葛亮(代序)
诸葛亮,从一名乡村青年成长为蜀汉帝国的丞相,他的人生堪称成功和完美,无论庙堂之上还是市井之间,关于他的史实和传说早已家喻户晓,在中国人千百年的集体记忆中他具备着超人的能力和品质,在忠君、智慧、勤政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但是,围绕着他并非没有争论,在歌颂他的同时,批评之声也始终存在,有些批评还相当尖锐。
《三国志》在肯定诸葛亮的治政才能、对他公正勤勉给予大力称赞的同时,说他“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原因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对他的军事才能评价不高。《华阳国志》称他“虽资英霸之能,而主非中兴之器”,晋代史学家孙盛批评他刑法峻急,宋代“三苏”认为他北伐决策失当、制定的治蜀政策存在明显不足。
南北朝崔浩《论诸葛武侯》掀起了对诸葛亮的全面批判,不仅认为诸葛亮军事才干平平,而且认为他不合时宜,看不清当时的大局,同时又严威切法,在个人品德方面也乏善可陈。
近现代以来,诸葛亮仍是最受关注和热议的古代人物之一,随着讨论和研究的深化以及新观念、新研究方法的引入,又掀起了一股“重新认识”诸葛亮的潮流,有人甚至提出把诸葛亮拉下所谓的神坛。归纳此类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生目标存在误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他们二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国家并未统一,管仲、乐毅的才能体现在帮助诸侯争雄争霸上。诸葛亮生活在国家统一的东汉,助蜀汉割据,是抗拒统一的历史潮流。
——隆中对策有天然缺陷。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规划核心是跨有荆、益二州,之后两路出击曹魏,但其前提是曹魏内部发生变化,这些条件未免太多,对刘备来说很难达到,作为战略规划书可操作性才是关键,蜀汉最终失败与诸葛亮的规划缺陷有关。
——执意北伐不自量力。在北伐战略上,诸葛亮无视国力不足的现实连年北伐,给蜀国带来了极大负担,百姓苦不堪言;在北伐战术上,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主张奇兵突袭,认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唯一手段,但诸葛亮不采纳,把攻击的重点放在祁山和陇右,导致大功未成。
——用人方面存在失误。诸葛亮不注意新人培养,平时又不授权,事必躬亲,不利于人才成长,所以他死后蜀汉人才凋落。刘备提醒他马谡不能重用,他力排众议给予重用,结果酿成大祸,魏延、李严等是刘备生前欣赏的人才,诸葛亮不予重用,有排斥异己的嫌疑。
——通过计谋害死了关羽。诸葛亮考虑到后主接班后关羽不好控制,所以借孙吴之手除掉关羽,关羽兵败,诸葛亮坐视不救,导致关羽被杀。关羽死后,诸葛亮又劝刘备杀刘封,意图相同。
——对夷陵战败负有责任。夷陵之战是蜀汉国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该战虽然由刘备发起和指挥,但诸葛亮身为丞相,有匡正得失的职责,他不竭力阻止,没有尽到责任。
这些观点,有的有一定道理但以偏概全,有的貌似有理但缺乏历史依据,有的则混淆了历史和现实、史实和传说。但如果对诸葛亮的一生没有客观和系统的了解,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判断非常困难。
因此,确实有必要对诸葛亮进行重新认识,在三国这个宏大历史背景下,按照史实和科学的方法,沿着诸葛亮的生命轨迹梳理他的一生,逐一厘清那些有争论的话题,还原一个权威、全面又真实的诸葛亮。
越是人们熟知的人物越难写,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诸葛亮。本书以诸葛亮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详尽展示诸葛亮的生平,尤其在他54年人生中的若干次重大转折点上着力更多。在讲述的同时,也试图走进诸葛亮的内心,既看到他的智慧、成就,也试图揭示他曾经面临的矛盾、痛苦和遗憾。
本书坚持了严肃、严谨的写作态度,以正史为依据,不混淆进传说和印象,更不虚说、枉说,针对史料零乱且常互为矛盾的情况,抽丝剥茧,认真对比和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为便于阅读,本书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对史书中枯燥难懂的地名、官名,在考证的基础上均用直观的方式进行了诠释,力求通俗、可读。为了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原貌,本书在叙述重要事件时适当引用了一定的史书原文,这些原文主要出自《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后汉书》《晋书》《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考虑到阅读的流畅性,这些引文以括号加楷体字的形式标出,不一一列举其具体出处。
本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揭示诸葛亮内心成长轨迹方面尽管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但仍感到不够,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人物形象仍然不够饱满和生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史料有限而写作时又不愿加入虚构的成分;另一方面是本人学识和写作水平的不足,希望今后有机会再加以改进吧。
这是写作本书的初衷。
南门太守
2015年8月
生不逢时、备经磨难,并未影响他远大志向的确立。在一片看不清的乱局中,他自愿成为一名乡村青年,抓住一切机遇拼命充实和提高自己,他知道未来都用得上。
1.汉末的“80后”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是公元2世纪的“80后”。
这一年曹操27岁,已经当过好几年县级官员,目前在朝廷是品秩六百石的议郎;刘备21岁,刚刚结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关羽和小两岁的张飞,在家乡涿郡一带伺机而动;周瑜6岁,司马懿2岁,孙权还没有出生……
与“50后”的曹操、袁绍和“60后”的刘备、吕布等人相比,“80后”的诸葛亮出生得有些晚,但与同辈人司马懿、孙权相比还不算太迟,总算赶上了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其时,天子名叫刘宏,即汉灵帝,东汉倒数第二任皇帝。他的前任是汉桓帝刘志,他的后任是汉献帝刘协。这三位都是倒霉皇帝,在历史上的名声都不太好,尤其是前两位。
多年后诸葛亮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他每次与人聊起桓帝、灵帝来都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莫不痛恨),在他看来,后汉之所以倾颓以至灭亡,主要缘于桓帝、灵帝两位当权者亲小人、远贤臣。
的确,这不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宦官当权,奸臣阻道,正义得不到伸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民变频起,国家风雨飘摇。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恐怖的时代,延续数百年的两汉政权正日薄西山。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阳都,琅琊是郡国的名称,阳都是个县城。东汉全国分为13个州,今天苏北、鲁东南一带那时归徐州,琅琊本是徐州下面的一个郡,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京为琅琊公,建立琅琊公国,后来刘京晋爵为琅琊王,建立琅琊国,这个“国”相当于郡,治所在开阳县,下辖琅琊、诸县、阳都等13个县。
有两条大河从琅琊国穿境而过,一条叫沂水,一条叫汶水,两河交汇之处就是阳都县城,其故城遗址仍在,属山东省沂南县。
汝颖多奇士,山东出大汉。古代山东为东夷之地,据考证,东夷人可能是介于白种人与黄种人之间的一类人,他们普遍身材高大。诸葛亮成年后就是个大高个儿,史书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代一尺合今0.235米,照此计算诸葛亮身高约1.88米,在平均身高低于今人的汉末,诸葛亮往人群里一站,显得非常突出。
唐代有本名叫《姓源韵谱》的书,里面有对诸葛亮相貌的进一步描写,说他身材很好,如松柏挺拔,皮肤有点粗糙,但文理很清晰(形细如松柏,皮肤枯槁,但文理润泽)。《姓源韵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学者张九龄,尽管他距诸葛亮时代也有几百年了,但应该不至于瞎编,可能他看到了某些我们现在已无法看到的史料。一般公认的是,成年后的诸葛亮个子挺高,不胖,身材修长,喜欢穿流行于汉末士人中的那种便装,有风度,有气场。
两汉时期琅琊国一带绝非穷乡僻壤,受沂水、汶水的滋养,此地十分富足,且文化昌盛,名儒经师辈出,它是黄老之学的发祥地和全国知名的易学中心,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重镇。儒家思想对人们影响至深,形成了厚道直爽、重仁信义的民风。
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爱夸自己家乡好,一是山西人,爱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再一个就是山东人,爱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如果有人说山东不好,山东人就会跟他急。齐鲁也出好汉,《水浒》一出,无人争锋。
齐鲁不仅崇儒学,还兴兵家,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等著名兵家均出自这里。宋代官修《武经七书》作为兵家的必读经典,其中《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等四部最重要的兵书的作者都来自齐鲁地区。
诸葛亮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虽然早年事迹大都不可考,但山东汉子身上共有的自然基因和齐鲁文化留下的人文基因对他无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为他的成才和性格形成都打下了基础。
据《吴书》记载,诸葛亮的祖籍本是同郡的诸县,即今山东省诸城市,后来迁移至阳都。秦末,葛婴随陈胜吴广起义屡立战功,但是被陈胜听信谗言后杀害,汉文帝时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就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但这只是阳都县诸葛姓氏起源的一种说法,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们出于葛姓,在伯夷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来居住在琅琊郡诸县的葛氏一支迁往同郡的阳都县,因为阳都县已有葛姓,为了区别就把后迁来的葛姓称为诸葛氏;二是说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的,总是被读为诸葛,以后干脆改称诸葛氏。
不管怎么说,阳都诸葛氏都是有来历的大姓,而《三国志》里提到的诸葛丰,就是这个家族的骄傲之一。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初年人,以刚直著称于世,在汉元帝时担任过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很显赫,相当于清代的直隶总督。两汉时期历任司隶校尉中当数诸葛丰名气最大,因为他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深得百姓尊重。所以,诸葛丰仅仅凭着担任过司隶校尉的资历就在《汉书》里有了自己的传记。
曹操年轻的时候在洛阳、顿丘和济南等地当地方官,他想有一番作为,也干了一些实事,某些方面就是受诸葛丰的影响。曹操统一河北后邺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曹操曾经为找不到合适的官员而苦恼,感叹道:“到哪里能找到像诸葛丰这样的人才呢?”
虽然诸葛氏出于名门,但还算不上望族。汉末是一个门阀渐起的时代,像汝南郡袁氏、颍川郡荀氏、弘农郡杨氏、太原郡王氏那样威名显赫、几世几公的巨族纷纷涌现,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左右时局,与他们相比,诸葛氏家族要逊色多了。
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郡丞,品秩六百石,是品秩二千石的郡太守的下属。东汉的一个郡介于现在的省与市之间,大郡相当于一个省,小郡相当于现在一个或若干个市。汉末之前,郡太守地位很高,当时朝廷里部长级的九卿品秩也是二千石,所以郡太守相当于“省部级”官员。
郡太守一般有两个助手,郡丞和长史。郡丞是太守的副手,相当于“副太守”,长史相当于郡政府秘书长。诸葛亮的父亲虽然品秩不高,但地位也不算低,至少相当于“副市长”。
不过,郡丞的职守很重要,其政治地位却很一般。因为严格地说,郡丞并不算“官”,而只是“吏”。在古代官僚政治中,官和吏有着严格的分野。官是那些通过国家选拔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吏是官府聘任的协助长官办事的人员。官由朝廷考核,决定升迁;吏由长官考核,决定去留。
诸葛珪能做到郡丞,说明他有才干,就像先祖诸葛丰那样是个实干型人才。而他只做到了郡丞,说明他虽然有才干,却缺少背景,或者缺少飞黄腾达的机遇。
泰山郡不属于琅琊国所在的徐州,属于相邻的兖州,不过泰山郡与琅琊国相邻,由泰山郡郡治奉高到阳都县并不太远,只有100多公里。史书并没有记载诸葛亮幼时是否随父亲到泰山郡生活,但两地路途不远,即使诸葛亮一直生活在故乡,父亲也可以经常回来探望。
诸葛珪的长子诸葛瑾,少游京师,对《毛诗》《尚书》《左氏春秋》有研究。作为诸葛氏家族的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唯一的目的只能是求学,目标很有可能是太学。
太学是朝廷官办的最高学府,来这里求学不仅是拿张文凭和找寻一条晋身官场的阶梯,而且也是为了自己得到深造和提高,因为这里是各路精英荟萃之所,据史书记载,袁绍上过太学,曹操也是从这里毕业的。
诸葛珪把长子送到洛阳读书,说明他有眼光,也说明他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如果天下没有大乱,如果家里没有出现后面的那些变故,诸葛亮长大后想必也会到太学求学,成为一名学者,或者由此走向仕途吧。
可是,乱世改变命运,家庭的变故也会重新规划人生。
据史料记载,诸葛瑾长诸葛亮8岁,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名字和年龄均不详,弟弟名叫诸葛均,小诸葛亮3岁。
诸葛亮的母亲去世得很早,为了照顾他们姐弟的生活,远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续了弦,这位继母姓氏不详,但孩子们对她都很孝顺,尤其是诸葛瑾,因为孝顺继母而为人称道(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不幸的是,诸葛亮8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原本幸福的一家接连遭到如此打击,这些都深深烙在了少年诸葛亮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性格的形成。
2.留在心里的阴影
父母去世后,诸葛亮所能依靠的是兄长诸葛瑾。此时诸葛瑾已从洛阳回到故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其实,即使父母仍健在,诸葛瑾也要回来,因为天下已不太平,洛阳成了动乱的中心。
诸葛亮4岁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天下响应,万众影从,京师为之震动。灵帝召集群臣商议,决定解除党禁,发天下精兵镇压民变。黄巾起义改变了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后来黄巾起义总算扑灭了,但朝廷元气大伤,社会更加贫困和动荡,政治更加黑暗,外戚和宦官的争斗更为剧烈,灵帝管不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公开卖官鬻爵。
诸葛亮9岁时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拥立皇子刘辩继位,紧接着发生了董卓等外兵入京事件,何进被杀,董卓鸩杀刘辩,改立另一位皇子刘协登基。为反抗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人联络十余位刺史、太守结盟起兵,开始了讨伐董卓之战。
诸葛亮11岁时,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迁都到了长安,后又被王允、吕布等人发动政变杀死,天下已完全进入群雄割据的混战时代。
诸葛亮13岁时,在兖州站稳脚跟的曹操借父亲遇害之名三次进攻徐州,其中第二次路过了诸葛亮的家乡。综合各种史料的记载,曹军早期的军纪比较差,这大概与曹军早期的构成有关,曹操起兵初期,收编了大量地方武装,还有相当多的黄巾军旧部,作战虽然勇猛,但纪律性较差,屡次留下屠城和残杀百姓的记录。
原本是避难之所的琅琊国,现在每天都有大量民众外逃。作为诸葛家长子的诸葛瑾,看着继母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不得不思考生存和安全问题。好在诸葛亮和诸葛瑾还有一个叔父,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了帮助。
他的叔父名叫诸葛玄,是个有本事的人,早年在洛阳为官,具体担任什么职务不详,应该不是特别高级的官职,因为史书没有关于他在朝廷任官的任何记载。但地位也不会特别低,从他在洛阳的交游情况看,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少上层人士,其中包括刘表和袁术。
刘表是汉室宗亲,袁术是世家子弟,诸葛玄跟他们非亲非故,也不是同乡,但关系处得很好,说明诸葛玄身上有着山东人所特有的崇信重义、好结交朋友的特点。就在诸葛玄回到家乡之前,刘表和袁术的事业各自有了很大发展,一个占据着荆州,一个占据着扬州,都是雄霸一方的割据军阀。
汉末群雄中数袁术野心最大,他到了扬州,但势力主要在长江以北。当时扬州下辖六个郡,江北只有两个,江南有四个,袁术一心向江南发展,他派孙策到江东,同时把目光盯上了江南的豫章郡,此时豫章郡太守周术死了,袁术觉得是个机会,他想起了诸葛玄,让人捎信给在阳都的老朋友,说自己想表奏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
袁术想到诸葛玄,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他们的关系确实很好;二是此前诸葛玄的官位不会太低;三是诸葛玄是个有能力的人,袁术觉得把这件事交给他没问题。
诸葛玄接到袁术的信,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其实,这是一次充满了各种未知的赴任,因为袁术虽然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后将军,但他并没有权力任命郡太守。袁术的任命是非法的,这种做法在汉末叫作表奏。朝廷已迁往长安,被凉州军人挟持,各地人事任命,往往由地方上的掌权者把拟任官员的情况写一道奏表,向长安方向遥拜一下,念一遍,再将挟持天子的军阀们大骂一通,表一下忠心,程序就算完了。
不过诸葛玄来不及思考这些,看着曹操大军很快又要卷土重来,琅琊国将陷入灭顶之灾,为了一家人逃命,他决定冒一次险。
诸葛玄与诸葛瑾、诸葛亮哥俩商量后决定分成两路,自己先带领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他们的两位姐姐去豫章郡上任,诸葛瑾留在家乡照顾继母,照看家中的产业。就这样,大约在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一起离开生活了14年的故乡阳都,开始了新的未知旅程。
豫章郡管辖范围与今天江西省大致相当,郡治南昌县,即今江西省南昌市。
由阳都到南昌县路途遥远,诸葛亮随叔父赴任,可能走的路线是:由阳都南下进入东海郡,过郯城,再过彭城、下邳、梁国,转道汝南郡,由那里直向南,沿着南方大道过长江,到达豫章郡。
郯城、彭城、下邳、梁国都是当时各方势力反复争夺的战场,尤其是彭城,此前不久,曹军曾在此屠城,泗水为之断流。这是诸葛亮第一次走出家乡,虽然他才14岁,但心智已经成熟,一路上所见所闻,势必加深他对战争的认识和对苦难的理解。
一路上,当看到曹军留下的累累暴行时,诸葛亮的内心自然会生出许多厌恶和反感,留在心里的这种阴影将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有人说他后来宁愿投奔刘备也不愿意追随曹操,与此有很大关系。
接下来发生的事,史书有不同记载。
一个是《三国志》所说,远在长安的朝廷听说周术死了,正式任命了一个叫朱皓的人来当豫章郡太守,这样豫章郡便有了两个太守。面对这种情况,诸葛玄决定放弃,但他没有回老家阳都,也没有到袁术那里,而想到了另一位老朋友刘表,便去了荆州,依附于刘表(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另一个说法来自《献帝春秋》,朝廷得知周术已死,袁术私自委任诸葛玄为太守,便派朱皓来代替诸葛玄。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来兵,攻打诸葛玄,诸葛玄不敌,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正月,西城发生民变,暴民杀了诸葛玄,把首级送与刘繇(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
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说法影响更大,很多书上都采用这个说法。
《献帝春秋》相传作于汉末,作者失考,也有说它是西晋学者袁晔所撰,由于成书时间很早,所以是记录汉末三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但看样子这部书并非出自大家手笔,裴松之一向对它很轻视,斥它轻弄翰墨、妄生异端,中间充满了秽杂虚谬,甚至认为它是“史籍之罪人”。结合后面发生的事,前一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袁术任命诸葛玄当太守,看似挺风光,其实风险很大。《襄阳记》有一条记载,说襄阳城里有个牵羊坛,每有新任刺史到任,必先来此坛,牵着一只羊绕坛走,看它能走几圈,走几圈往往预示该刺史能干几年。
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刺史不好当,太守很难干,说走人就得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更何况诸葛玄的这个太守并非名正言顺。所以,当朝廷正式任命的太守到任后,诸葛玄没有理由跟他对抗到底,弃官是他的正常选择。
自动放弃了豫章太守一职后,诸葛玄没有回到家乡,是因为家乡的战乱更甚于之前,曹操果然发起了新的南征徐州之战,侄子诸葛瑾后来也携继母离开了阳都,远赴江东避难。
诸葛玄也没有选择回到袁术那里,一来袁术交给自己的事是这样的结局,他不想再去见袁术,二来听说袁术的野心越来越大,社会上到处流传,说袁术已经暗中做着僭越称帝的打算。在这种情况下,去投靠离豫章郡不远的故友刘表就是诸葛玄自然的选择。
如果诸葛玄在豫章郡被杀了,诸葛亮姐弟四人如何到的荆州,又如何依附的刘表,就成了很大问题。
而且,《献帝春秋》认为诸葛玄赴豫章郡上任不是袁术所任命,而是刘表任命,这又不符合逻辑。豫章郡属扬州,袁术自认为扬州是自己的地盘,还自兼扬州牧,所以会任命豫章郡太守。刘表是荆州牧,突然想起任命扬州的官员,不太可能。
换成袁绍、公孙瓒、袁术这样的人,这也许是可能的,但刘表一向表示忠于朝廷,是一名模范的地方大员,在别人都不太搭理天子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年年向天子进贡,深得朝廷好感,让他越权任命不属于自己辖区的官员,不太能说得通。所以,正如陈寿所言,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他后来去了刘表那里。
3.成为乡村青年
大约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这一年他16岁,这与《献帝春秋》所载的时间不太相符。
刘表对老朋友的到来十分欢迎,把他们一行接到襄阳居住。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形成了多次难民潮。为躲避战争,人们开始向边境地区大规模迁移,起初,只要没有战事的地方都成为迁移的目的地,后来战火越燃越广,大家只好拼命往远处跑,包括辽东、益州、荆州以及更远的交州,其中逃往荆州的人最多,因为相对而言这里与内地的交通最为便利,而且刘表主政后,荆州很少再起大规模的战事,相对安宁。
荆州气候适宜农业发展,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这些都吸引着大量逃难的人来此定居,其中包括大批的士人和官吏。人力资源历来都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国力、军力的重要体现,没用几年时间,刘表就发展成为“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割据势力。在当时,其综合实力仅次于袁绍集团,比早期的曹操集团还略胜一筹。
如果把“治世能臣”的称号给刘表应该没有问题,刘表在地方治理方面确实有一套,他来荆州之前,这里并不是一片净土,人多好斗,贼寇作乱,到处不安定(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经过他的治理,这里变成了“万里肃清”之地,俨然是东汉帝国最后一片乐土。
《后汉书》说,刘表在荆州的治理很有成效,做到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官民们都很高兴而且感到佩服(大小咸悦而服之),这应该不是溢美之词。
诸葛玄到了襄阳,并没有在老朋友刘表手下任职,推测起来,最大的可能是他的健康出了问题,因为就在一年之后,他病逝于此。
诸葛玄的去世,对诸葛亮姐弟四人又是一次新的打击,诸葛亮那时不过17岁,弟弟诸葛均才14岁,他们的哥哥诸葛瑾携继母去了江东,由于通信艰难,也不知道他们那里的具体情况。下一步将何去何从,诸葛亮面临着新的人生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叔父临终前对他们姐弟的生活已作了精心安排,在叔父的主持下,诸葛亮的两位姐姐分别完成了婚事,她们所嫁的对象,都是荆州本地赫赫有名的家族。
荆州有七大家族,分别是蒯氏、蔡氏、庞氏、黄氏、马氏、习氏和杨氏,这些家族是刘表占有并稳定荆州所依赖的主要对象,诸葛玄为两位侄女挑选的婆家,都是七大家族成员。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祺。蒯祺出身于襄阳附近中卢县蒯氏家族,有个说法是,蒯祺与蒯越是兄弟关系,但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刘表占有荆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员多在刘表手下任职,至刘表死时,蒯祺任房陵郡太守。
蒯越在洛阳与刘表是挚友,诸葛玄也是在洛阳结识的刘表,可能诸葛玄与蒯越也相识,诸葛亮大姐这门亲事,就是在诸葛玄撮合下完成的。
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出身于襄阳本地的庞家,其父是荆州名士庞德公。山民疑似诸葛亮这位二姐夫的字,其名为何,不详。
接下来,诸葛亮可以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他可以和弟弟依附两个姐姐生活,以两位姐夫随便哪一家的实力,他们的生活肯定都不会差。或者,也可以利用两位姐夫家的影响力到刘表手下谋一份职,诸葛亮已经17岁,可以出来做事了。
襄阳城南有一所学业堂,据考证其遗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湖宾馆一带,在当时这里北靠城墙,南面是西南诸峰,山、水、城相环绕,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襄阳,便在学业堂读书。
经过认真思考,诸葛亮作出了决定,他既没有随姐姐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也没有到刘表手下谋一份差事,他决定继续读书。为了静心学习,他还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
诸葛亮心中的这个地方应该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最好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
这个地方还不能离襄阳城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想随时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按照这些条件,诸葛亮终于在荆州城西北20里处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叫隆中。
这是一处山村,山的名字叫万山,不高,冈峦起伏,其间风景优美,四季松柏常青,鸟语花香,水声潺潺,周边山形环绕,势若盘龙,登临高处,可以远眺汉水,在这里读书耕种,是再好不过了。
在当时这里还有点偏僻,襄阳城里的权贵或大户人家,习惯把别墅盖到城南顺着汉水往宜城的方向,那里被称为冠盖里,这个襄阳以西的偏僻山村,平时人烟比较稀少。
这正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他不想到冠盖里那种地方凑热闹,他喜欢这里的安静。于是,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二人来到隆中,在这里修建了一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