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赵一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赵一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赵一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赵一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然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01

书籍编号:30231114

ISBN:978755000221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1178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cover

赵一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谁是赵一曼


赵一曼,其实不是她的真名。在她牺牲了差不多20年后,人们才知道她的真名叫李坤泰。


这还得从一部电影说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共产党在东北的武装部队接收了日本人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1946年10月1日正式把它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电影基地(1955年才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有一次,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担任当时的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冯仲云向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袁牧之等人建议,应该拍拍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事迹。他说:“冰天雪地里的英雄,是值得用电影来表现的啊!”并介绍了赵一曼的故事。不久,剧作家于敏被委派写《赵一曼》的剧本。


大家知道,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1931年9月18号,日本侵略者无耻地侵占了中国东北,部分原东北军(张学良将军的部下)、农民起义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76万日军,消灭日本侵略者18万人,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的“讨伐”,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著名将领有杨靖宇、赵尚志等数十人。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赵一曼》,正是表现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扮演赵一曼的演员叫石联星,凭借这部电影,她获得了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女演员。她创造的赵一曼形象,轰动了全国,给亿万人民群众以巨大的鼓舞。赵一曼那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让观众肃然起敬。


电影公映后,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真实的赵一曼究竟是谁,纷纷找到当年的抗联战士打听。但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为了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保护自己和远在异地的家人,当时很多人用的是化名。赵一曼是真名还是化名呢?当时她用过的名字还有李淑宁、李一超等等。所以就是当年的抗联战士、将领和地下党领导人也不一定知道赵一曼的真实身世,只知道她说话带四川口音。1952年三、四月间,曾在1931年任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省委代理书记的何成湘,还专门到四川调查赵一曼的身世,也没有结果。


同时,在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乱,终于迎来了和平安宁的日子后,许多活着的人都在寻找战争中离散的亲人。这其中就包括在四川省泸州市工作的李坤杰。李坤杰兄弟姐妹共有八人,她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50年任川南行署监察委员、川南区妇女干部。她深深地思念早年外出参加革命、离家多年的最小的妹妹李坤泰。她向党组织汇报:小妹李坤泰,在宜宾县城读书时叫李淑宁,在报刊发表文章时用笔名李一超。1926年冬,她经宜宾党组织推荐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春天被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录取。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不久,党中央派她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第二年与同学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天,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等处做地下工作。就在她到达上海后不久,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就在李坤杰寻找小妹的同时,电影《赵一曼》在全国上映了。李坤杰看了好几遍,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她并没有想到银幕上这个性格坚毅、威武不屈的女英雄赵一曼和她那瘦削而柔弱的妹妹李坤泰有什么联系。


1952年,川南行署撤销,李坤杰从泸州回到宜宾工作。一天,当年与李坤泰十分要好的女中同学郑双碧找上门来,将一张泛黄的两寸照片交给李坤杰,说:“二姐,这是淑宁在上海时寄给我妹妹郑易楠的照片,要我设法转交给你。”照片上,李坤泰端坐在照相馆的高靠背藤椅上,宁静美丽,气定神闲,怀中抱着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看着照片,泪水顿时模糊了李坤杰的双眼。她想起自己在重庆做党的地下工作时,外地党组织派来四川工作的罗特生、苟永芳曾经跟她说:“你妹妹从莫斯科回国后,到了我国某一地方,为躲过敌人的搜查,不敢乘车,曾步行30多里的雪地。她找了些假发来挽髻,衣服也改了装,成了一个阔女子。她怀有身孕,走路有困难,由同志们搀扶,终于到了目的地。如果她将来回四川工作,你们姐妹有见面的机会呢!”


她立即给在西安工作的郑易楠写信,打听小妹的消息。


郑易楠的回信是这样的:


“在上海的时候,我和淑宁经常见面,帮助她解决过不少生活上的困难。她从宜昌回到上海住在离我住地不远处,那段时间几乎天天上午她都要抱着她的孩子,提着菜篮子,借买菜的机会到我们屋里打个转身。我们一边抱着孩子玩儿,一边和她摆龙门阵。她经常提到周恩来的名字,总是‘恩来’长、‘恩来’短,说个不停。我们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捂住她的嘴巴,请她小声点。有一次,有半个多月不见她来了,我们正担心她出了什么事,她突然抱着孩子闯进屋来了。只见她满头大汗,神色慌张,把孩子往我怀里一塞说:‘我患虎烈拉了(暗语,暴露了身份,被敌人追捕),要马上住医院。’说完她转身就走了。”


“孩子才半岁多,我和秀石姐姐都不会带孩子,孩子要妈妈、要吃奶,哭个不停,我们就喂稀饭、炼乳和糖开水,他越来越乖,越来越逗人喜爱了。一个多月后,淑宁回来把孩子抱走了。党中央又派她去南昌江西省委机关工作,以后就失去了联系。”


后来,李坤杰又知道小妹李坤泰在离开上海前,将孩子托付给了丈夫陈达邦的堂兄陈岳云、周菊芳夫妇。陈岳云夫妇收养了这个孩子,他们后来去了南京,再后来又去了重庆。他们也不知道孩子母亲的下落,只听说她已改姓赵,很早就在东北牺牲了。即使这样,李坤杰也没有把小妹和赵一曼联系起来。为了赶跑日本侵略者,牺牲了多少仁人志士啊。


两三年过去了,事情仍没有很大的进展。期间李坤杰还直接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打听,周总理将原信转给了全国妇联主任蔡畅,请她帮助查询。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坤杰访问到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当初,李坤泰正是和陈琮英的哥哥陈达邦结的婚,也就是说,陈琮英是李坤泰的小姑子。当时,陈琮英也正在找李坤泰。李坤杰终于知道了小妹李坤泰的爱人陈达邦在中南海工作,他们的儿子陈掖贤(即照片上的那个小男孩)已经20多岁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


一天,李坤杰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她打开一看,正是外甥陈掖贤写来的——


姨妈:


我在13岁时就知道妈妈名叫李一超。当时还在养父家里,和家里其他人合不来,曾隐隐约约地听人说我是野孩子。后来他们才不得不把真实情况告诉我,说我是八叔(陈掖贤一直称陈达邦八叔——编者注)的孩子过继给他们的,我妈妈早就死了。后来,又听说妈妈是共产党。1947年,四姐陈志贤从北方到南京(我当时在南京)告诉我说,我妈妈叫赵大姐,是做过许多革命工作的(这是她在一个地下党员卢大姐处听来的)……


八叔和妈妈分手后就到法国去了,慈姑(指陈琮英——编者注)后来和妈妈失去了联系(我到养父家还是慈姑跟妈妈一起送去的)。他们也知道李一超同志曾用姓赵的化名,在东北牺牲。虽然也想到李一超同志可能就是赵一曼同志,但是找不到证据。1951年碰到文士祯同志(同八叔一起在法国工作,回来后又在东北工作过),他说:“李一超的事迹与电影上赵一曼的事迹有相似处,可能《赵一曼》这个电影写的就是赵大姐(李一超)。但文士祯也仅仅是认识我妈妈,并没有同她一块工作过。他说李即赵不过是出于揣测……”


侄:陈掖贤上


李坤杰读后,悲喜交集。她看到了希望。


李坤杰和外甥陈掖贤联系上了,才得知妹夫陈达邦直到1942年才回国。原来,莫斯科中山大学在1929年解散后,陈达邦仍留在那里,任莫斯科外国出版社中国印刷部主任,专门负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印刷业务。后来又调到巴黎去主持印刷业务,任《救国时报》印刷部主任,兼印刷厂厂长。陈达邦熟悉印刷业务,又懂法语,很快结识了不少巴黎印刷界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救国时报》的印刷质量,为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达邦回国后,辗转来到重庆,在堂兄陈岳云家中见到儿子(小名宁儿)。父子团聚后,曾四处打听李坤泰的下落,但是没有任何消息。他们一起去看电影《赵一曼》,当时也根本没想到赵一曼就是李坤泰。


陈达邦自己也是个传奇人物。1949年后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刷局任综合科科长,具体负责人民币的印刷工作。他在制版过程中调整题写的汉字书法一直沿用到第三、四、五套人民币,至今仍清晰可见。


转眼到了1954年元月。那边,李坤杰听说同是宜宾人的四川省监察委员江子能要到北京开会,便立即前去向江说明情况,恳请对方在北京开会期间向与会者打听打听李坤泰的下落。在会议即将结束的头天晚上,当时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的何成湘来看望江子能。何成湘是江子能的老乡和入党介绍人之一。他们有20多年没见面了。


江子能向何成湘提及李坤杰寻找妹妹李坤泰的事。何成湘一听,马上说:“巧了,我也正想告诉你,电影《赵一曼》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姓李,也是四川人,但具体是哪里的就不太清楚了,我在满洲省委工作时领导过她。”“1933年4月赵一曼和一个姓曹的同志领导了哈尔滨300多名电车工人大罢工后,由于身份暴露,老曹同志被捕牺牲。组织上决定把她的关系转移到珠河游击区工作。转移时是我代表省委找赵一曼谈的话。为了能更隐蔽,我当时建议她改姓李,她说她本来就姓李。到了游击区,老百姓都叫赵一曼‘瘦李’。后来,她在游击区干得很出色,不仅建立了非常好的群众关系,而且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要不咋会有那个电影呢?”“我今天来拜访你,也是请你回去查一查,四川是否有赵一曼这个人?”


江子能很高兴,便把他所知道的李坤泰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江子能回到宜宾,立即把得到的情况告诉了李坤杰。李坤杰边听边掉眼泪:“赵一曼?我的小妹妹会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么?”她立刻把那张照片给何成湘挂号寄去。


8月末,李坤杰终于盼来了何成湘的回信。何成湘在信中说:


坤杰同志:


一超同志在哈尔滨工作时,我同她见面较多。派她去做游击工作时,还是我和她谈话后派去的。以后她在游击区的英勇斗争,引起了日寇的严密注意。她的活动曾轰动一时,“赵一曼”声名大振……


你寄来的照片很好,来信也好。但我希望你将一曼的情形再详细告诉我,以便介绍和宣传……


1956年,《工人日报》的记者受何成湘的委托,拿着这张照片,来到了赵一曼曾经战斗过的黑龙江省一些地方进行采访、核证。他们找到驾着马车送赵一曼进山的董老汉。又找到了当年赵一曼从医院里出逃时用马车送她往山上跑的那位车主魏玉恒。他们看了照片,立刻大声说:“是她,是赵一曼,没错。”当记者来到赵一曼当年领导过游击战的珠河地区,乡亲们看了照片,都惊喜地喊道:“瘦李!她就是瘦李!”地下党领导人雷炎说:“别看她人瘦小,胆子可真大。”“瘦李”就是同事们对赵一曼的爱称。乡亲们还向记者叙述了赵一曼如何精明能干,说话时声音很大,常露出四川口音,能文能武,枪打得准……


尤为重要的是,在黑龙江省档案馆的日伪档案中,发现了一份又一份的审讯记录。它们用日、汉两种文字记载了赵一曼被捕后的全部情况。还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赵一曼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被日本人拍了下来,其面容和记者手里的照片一模一样。


由此可以断定,赵一曼,就是出生在四川宜宾的李坤泰!


李坤杰终于找到了小妹,找到了成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的小妹妹赵一曼!


陈邦达知道自己的妻子就是革命英雄赵一曼后,悲喜交加,他亲手抄写了赵一曼给宁儿的遗书。陈掖贤则来到母亲的出生地四川宜宾,抱着二姨李坤杰痛哭不已。他在自己的左手臂上刺上了“赵一曼”三个字。当组织上通知他去领母亲的抚恤金和烈士证时,他说:“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赵一曼,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我不要烈士证和抚恤金。”


至此,人们才可以把赵一曼烈士的革命之路渐渐勾勒出来。

不驯的童年


1905年10月25日深夜,赵一曼出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叫白杨嘴的地方。


那年是一个平年(即阳历没有闰日或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是农历乙巳年(蛇年);同时,也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当年1月,日俄战争中驻守旅顺的俄军向日军投降。不久,东京中国留学生开会,请朝廷立宪。俄国爆发“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不断发生——诸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直接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第二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实行多党制。那年,写下赫赫有名的被称作“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的《革命军》一书的邹容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0岁。8月20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正式成立同盟会。9月2日,清廷下诏废除延续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不久后,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出版,在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2月8日,留日学生、著名青年革命家陈天华投海自尽,以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


那是一个旧制度风雨飘摇,新思想正待蓬勃发展的年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夜晚。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边。它东临泸州市,南接云南省昭通地区,西靠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连自贡市。面积1328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4.3平方公里。酒都宜宾具有2180多年的建城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城市之一,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那个时候,宜宾还叫做叙州府。虽然宜宾一向有“填不满的叙府”之美誉,但当时的宜宾仍然是一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统治的社会。赵一曼出生的地方是叙州城东边一个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思想都很闭塞的山区,离叙州城有120多里路。


不知宜宾的丹霞地貌是否造就了赵一曼热烈、倔犟的性格。神奇的丹霞地貌如同朝霞映着天空一般,鲜红一片。赵一曼出生的白杨嘴村其实并没有一棵杨树,有的只是翠羽丹霞,竹林掩映。在山区,每户人家相互离得比较远,白杨嘴村就拉拉杂杂地分为上、中、下三处,村子背靠丹壁青山,面向沟谷平川,村前还有一条河床布满了石头的小河。赵一曼家在中白杨嘴,是一个每年可收租70余担的富有人家。她父亲李鸿绪自学过中医,还花钱捐了个监生(这是当时富裕人家流行干的事情),母亲蓝明福慈祥贤惠,操持家务有条有理。李鸿绪夫妇共生有六女二子,赵一曼排行第七,是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生下来的时候,父亲给她取名淑端,因此又叫端女。大概是希望她将来贤淑端庄吧。后来她上学时又起了个学名叫坤泰,再后来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时叫李一超或李淑宁。赵一曼则是她到东北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时用的化名。


李家的房子建在高高的半山腰上,屋前屋后栽满了竹子和绿树。一条结实漂亮的青石板路顺着山势而上,通向屋子。很安静的院落。院子很大,正对坝场的是三间堂屋,堂屋的左右都是厢房。赵一曼就出生在东边的厢房里。站在坝场举目望去,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


一方面,赵一曼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吃穿不愁,母亲慈祥温柔,兄姐疼爱。从她会走路时起,母亲就让她随便到竹林、田野去玩,养成了无拘无束的性格。她经常从屋后的小道直接爬到山巅。但另一方面,父亲的古板守旧,又让她经常受到呵斥,并不快乐。当然,当时她还不知道封建礼教为何物。据说她小的时候,经常有人到家里来告状,每次告状都是因为她为别人打抱不平去打架。她性格倔犟,认死理,与别人打架时,也不管对方的个子多高多大,都不怕,一副与人拼命、从不肯让步的架势,直到对方服输她才罢休。


童年时的赵一曼就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五岁那年,按照当时的习惯,母亲准备好了缠足布和绣花尖尖鞋,要赵一曼缠足。赵一曼不肯,母亲叫来了大嫂。两人齐用力,才把赵一曼的脚缠上。可是,她们刚一走开,赵一曼便气愤地解开了缠足布,剪碎了尖尖鞋。这是她第一次反对缠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一曼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新的知识,了解社会。比如为什么小树会长高长大?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尤其是,为什么有的人生来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过优裕的生活,而很多人整天奔波劳累却吃不饱穿不暖?各种各样的问题挤在脑海里,要她去寻找答案。


好在她父亲也是个重视知识的人。八岁那年,她父亲李鸿绪在家里立了私学。一位先生教七八个学生,就像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村里不重视读书的人就取笑,把它叫做“鸡婆学堂”。


赵一曼很聪明,老师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她很快就背了下来,虽然那些字她还不认识。但是,时间长了,她的好动的本性又冒出来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搞小动作。最讨厌的是,老师总爱搜学生们的抽屉。有时翻出一盒正在吃桑叶的春蚕,有时又找出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激发了她的逆反心理,便索性跟老师玩起恶作剧来,一会儿从抽屉里放出一只蝴蝶,一会儿从书包里拿出一只蜻蜓。有一次她甚至把一只小青蛙放进了老师的衣领里,吓了老师一跳。有一次,她书包里竟传出知了嘹亮的“歌声”。老师回转身,严厉地问道:“谁在玩知了?”虽然没人做声,但知了依然嘹亮的“歌声”还是把答案告诉了老师。老师气得发抖,挥着教鞭,对赵一曼说:“太不像话了,罚你明天早上背诵《增广贤文》,背不下来别想吃饭!”


老师满以为第二天可以好好教训一下赵一曼了。一上课,老师就拿起教鞭叫赵一曼站起来背《增广贤文》。小伙伴们都为她捏着一把汗,可是她站起来,不慌不忙背诵了一遍。老师把教鞭放下,叹了口气,说:“还是要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或许是老师的督促起了作用,她对读书还真的渐渐喜欢起来。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的那些文章,她还偷偷到父亲的书房里,偷出一些“好玩”的书来看。她喜欢读唐诗宋词,觉得它们比那些内容枯燥的《三字经》之类好读多了。有一次,她正在父亲的书堆里翻着,被父亲撞了个正着。不过父亲并没有责骂她。哪个做父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好学呢。这时她父亲身体已经不是很好,老是咳嗽,自己配了草药,让母亲煎给他喝,书房里便经常弥漫着一股中草药的味道。这时,父亲伸出枯瘦的老手,摸了摸赵一曼的小脑袋,感慨地说:“端女,你身为女孩子,却有着男孩子的性格和志向啊!”


两年后,她父亲李鸿绪去世了,大哥李席儒当家后,不再让她上学了,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同时叮嘱母亲严加管教她,说,不然,照这样野下去,将来怕是没人敢要了。等等这些,都让赵一曼感到屈辱。她第一次意识到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平等的,即使在自己这样的富裕人家。不久,母亲又要她裹脚。母亲把她叫到跟前,说:“端女,你已经十岁了,再不裹脚,人家都要笑话你了。”


赵一曼说:“妈,我不缠足,缠足有什么好,你看你,两只小脚,只有三四寸长,走起路来颤巍巍的,不但走不快,还容易摔倒。”的确,她不止一次看到母亲摔倒在地。村里那些贫穷人家的女人,到地里干活还要带上一只专用的“锄凳”,不然根本干不了活。小一曼不明白,这不跟一个人自断手足差不多吗?这时候,她已经间接地接触到了一些外面的知识。她想,人家外面人为什么敢欺负我们中国,他们的女人肯定是不缠足的,而我们缠了足,就是敌人赶来,跑也跑不快的,更别说转身杀敌了。


母亲叹了口气,说:“有什么办法?女孩子都要裹脚,这是祖辈留下的规矩。千百年来我们女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啊!”


赵一曼说:“我不缠!”


母亲说:“不裹也得裹!缠足虽然很痛,可将来可以嫁个好婆家,能过上幸福生活。”


赵一曼说:“那我就不嫁人!”


母亲不做声。到了夜里,赵一曼忽然被惊醒,母亲和大嫂还有女佣人王妈几个人合力把她按倒在床上,不由分说地把她的脚裹了起来。一层层的裹脚布,把她的两只脚勒得很痛。但赵一曼还是找到了剪刀,把裹脚布剪开。第二天,母亲进门,见白色的裹脚布扔了一地,气得浑身哆嗦,她从来没打过赵一曼,这次却狠狠打了她一顿。消息在村子里传开,大家都笑话起来。这是村子里没有过的事情。家族的长辈们都来训斥她,叫她母亲好好管教她。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母亲一次次地逼她裹脚,她一次次地奋起反抗,最后干脆以绝食来抗议,不吃饭,也不喝水。母亲慌了手脚,只好叫赵一曼的大哥来管教她。自从父亲死后,大哥李席儒就成了家长。可她的这个大哥,不但没有父亲行医抓药的本事,反而成天赌博抽鸦片,还要天天摆着家长的派头。大嫂也受了影响,两口子三天两头吵。在这种家庭环境里,赵一曼受到了极大的憋屈,忍无可忍中,她再次向大哥提出:“这样活着实在太没意思了,我要出门读书去!”大哥只顾抽烟,头也懒得抬,说:“不行,我没钱供你!”这时见屋内一片狼藉,他板着脸大声喝道:“你裹不裹脚?”“不裹!”“你到底裹不裹?”“我就是不裹!”小一曼的话刚一出口,大哥的巴掌已经打过来了。一曼被打倒在地,嘴角流出了鲜血,可她仍然倔强地爬起来,更坚定地冲着恼羞成怒的大哥说:“你打死我我也不裹脚!”大哥果真野蛮地抡起拳头继续挥打起来,站在一旁的母亲看不下去,还是拼着力气把大哥拉开。大哥稍一用力,母亲就摔在地上。母亲默默爬起来,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大哥的拳头。


就这样,赵一曼在和封建礼教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保留下一双大脚,争得了用健康的双脚走路的自由。日后她要用这双脚去丈量东北的白山黑水,丈量抗日革命的道路。


所以说,一个人的叛逆性,应该是从小就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很多人的这一宝贵的个性,在小时候就被完全抹杀掉了。这样的人,将来又怎能担当起改革社会的重任?!

引路人


那时,赵一曼最盼望来家的人是大姐夫郑佑之。


大姐夫郑佑之是李家明星般的人物。每次来,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他,围着他转。许多事情也由他处理或征求他的意见。因为他见多识广,性子也耿直。他不抽大烟,不嗜酒,不赌博更不逛窑子(这是当时很多富家子弟的毛病)。他和赵一曼的大姐李坤俞结婚后,因大姐受不了婆婆的刁难,他便把大姐接出来另过。这在当时是很要勇气的。许多男子成婚后,都把妻子看管得严严实实,郑佑之却从不阻拦妻子的活动自由。别的男人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郑佑之却教妻子读书识字。别的男人对妻子动辄拳脚相加,郑佑之对妻子却是谦和平等,相敬如宾……在赵一曼眼里,大姐夫就是个不一般的人。这时赵一曼还不知道郑佑之的真实身份——中共四川早期有名的革命者,是中国共产党宜宾地方组织的创始人。早在1912年,郑佑之考入成都农业学校后,还没等到毕业,便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护国军讨袁。袁世凯倒台后,他回乡积极宣传革命。他不同意私塾先生教赵一曼他们学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经常也教赵一曼他们学算术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那时,赵一曼最喜欢听大姐夫讲故事,如林则徐虎门禁烟,邓世昌黄海抗倭。赵一曼印象最深的是大姐夫给他们讲的鉴湖女侠秋瑾投身革命英勇就义的故事。她觉得秋瑾好像是她的姐姐,或者说,另一个自己。赵一曼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那样的人。她十分佩服秋瑾那种不顾一切冲破樊篱投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大姐夫在讲秋瑾的故事时,还讲读了秋瑾所作的诗词。那时赵一曼虽然对“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样的诗句还似懂非懂,但她依然被里面的英雄豪气所感染。试看: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样的诗句,她是很喜欢诵读的。听大姐夫讲了秋瑾的《剑歌》,她也用竹子削了一把竹剑。后来,赵一曼投身革命后,也像秋瑾那样写诗言志,表达自己矢志抗日、驱除强寇的决心。比如初到东北时,她曾在一首题为《滨江抒怀》的诗中写道:“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后人品味这些铿锵诗句、铮铮豪言,觉得也颇有鉴湖女侠秋瑾的那种气势!


虽然大哥李席儒不再让赵一曼上学,但大姐夫暗暗鼓励她自学。他给赵一曼送来了一套教科书和一本新字典,这极大地培养了赵一曼独立思考的能力。她每天上午自学课本,下午做作业,晚上写日记,把时间安排得紧紧的。父亲去世时给她留下了一块怀表,她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看着怀表,按钟点分科进行学习。到了周末,她把写好的作业、日记和学习中的问题让弟弟李绍唐捎给大姐夫。郑佑之有时候在城里,有时候在乡下,但再忙,他也会认真地批改和解答。那时候,农村里很少有人学外语,大姐夫还教她学外语。


1917年,世界上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这年的11月7日(俄历十月)下午,2万名赤卫队员和士兵包围了临时政府冬宫。晚上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开始炮轰冬宫。赤卫队员和士兵经过艰苦地拼杀于次日凌晨2点攻陷冬宫,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