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董乃斌著

出版社: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284506

ISBN:978750638014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5321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参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 刘攽《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287页。
  • 《旧唐书》卷一九0下《文苑传》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5078页。
  • 《新唐书》卷二0三《文艺传》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5793页。

    楔子


    北宋初年,朝廷沿袭唐制,设置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秘书省),收纳一批最有学问和文才的人士,号为“馆职”。这些身任馆职的士子平时以阅读、校勘图书和整理史料文献为务,过着悠闲清雅的生活。实际上,他们是国家储备的政治人才。由馆职往往可进而成为中禁词臣,被任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担任为皇帝起草诏敕或为政府撰拟文书的事务。如果顺利,也就有可能从这里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位。馆职们地位清贵,待遇优渥,前途看好,接近皇帝的机会多,皇帝既会不时对他们有所咨询,也常常会在宫中赐宴款待。有时宴会之后还有优人的表演和戏弄,气氛相当轻松活跃。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下面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馆职们的一次宴会上。


    这是一次颇为隆重的宴会,几位当时最负盛名的馆阁名人,如已当了翰林学士的文坛领袖杨亿以及后来先后当上翰林学士的钱惟演、刘筠等,都出席了。


    宴会已进行了一些时候,轮到优伶登场献上馀兴了。


    只见一个中年男子姗姗走来,他最显眼的特征是那一身破破烂烂的衣衫。


    “请问足下是哪一位啊?”与他搭档的伶人故意冲着他大声问话,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啊呀,你连我都不认识吗?!在下便是唐人李义山哪!”


    “李—义—山?你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李义山?”搭档夸张地大叫起来。


    听到李义山的名字,正在饮宴的馆职们“唰”的一下把目光全都集中过来。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那一身破烂衣衫的伶人背起双手向前一步,朝着众人傲然道:“惭愧,不才正是李义山。”


    “那您……您的衣服是怎么回事啊?”搭档用手提起义山一片破烂的衣襟,故意颤抖着声音问。


    “这个嘛,”李义山就地转了一圈,用手指着酒席上的诸公,“我是被诸位馆职挦扯割剥得这般模样的啊!”


    此语一出,立刻引发哄堂大笑。在座的馆职们,特别是杨、钱、刘几位,马上就明白了:原来优人是扮演了李义山来调侃他们——谁都知道,他们是李义山诗的崇拜者,以他们为代表的“西昆体”诗人,作起诗来,无不宗尚李义山,既有格调上亦步亦趋的模仿,更有遣词造句上的窃取和袭用。优人用李义山的衣衫被挦扯割剥得七零八落来做比喻,实在是形象而逼真,十分巧妙有趣。


    西昆体因袭割剥李义山,这已是当时诗坛的公论,即使杨、钱、刘诸公自己也并不否认。优人今日的表演不过是把这公论做了个比拟并且化作了舞台形象而已。


    好在优伶戏谑嘲弄在场观众以博一粲,甚至借以批评或进谏,乃是此类演出的惯例。这也是中国优伶自古以来虽地位低下却拥有的一项特权,加上杨、钱诸位都很豁达大度,这场表演和宴会遂以众皆欢笑告终。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故事讲完了。很明显,在这个故事里,主角并不是杨亿,也不是钱惟演和刘筠,而是被他们挦扯割剥得衣衫褴褛的李义山。


    李义山是谁?他就是本书主人公,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


    商隐是他的名,义山是他的字。


    他还有两个自取的号,一个叫玉谿生,一个叫樊南生。


    李商隐—李义山—玉谿生—樊南生,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他的许多诗篇,尤其是那些歌唱爱情、缠绵悱恻的无题诗,那些忧伤而深情的歌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等,至今活在我们的心中和口头。


    他最早的传记见于《旧唐书·文苑传》和《新唐书·文艺传》。这两部正史的《文苑(艺)传》分别为一百零四位和七十九位唐代文学家作传,诗人如“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以及沈、宋,盛唐的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均在其中,这些人的特点是文学成绩斐然而没做过什么大官,有的甚至一生布衣。李商隐能够厕身这些人之中,可以想见他的文学创作在唐宋人心目中的地位。


    李商隐的这两篇“本传”,后来的学者指出其中有许多不实之处。但它们毕竟提供了不少有关他的基本资料,成为后人继续研究的出发点。而它们最大的价值乃在于记载了当时权势者和主流社会对李商隐的看法,使我们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他一生困厄的状况和缘由。


    如《旧唐书》李商隐本传记述他以文才得令狐楚青睐,颇受其提携,后因入王茂元幕并娶其女,而被牛李党争波及,楚子令狐绹“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即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人品糟糕。此传照录令狐绹的话而未作说明,显示史官是同意此话的。下面又以史官口吻作客观叙述道:李商隐的文名与同时人温庭筠、段成式相齐,“而俱无特操,恃才诡激,为当途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为当途者所薄”也就是被当权者瞧不起,这是事实,是他们仕途不顺、屡遭打击、一辈子沉沦下僚的原因,而根子则在于他们恃才傲物、性情诡激。史官的言下之意是他们命运不佳实乃咎由自取。实际上,恃才傲物可能是有一点,性情诡激不过是当权者和主流舆论加给他们的恶评罢了。


    《新唐书》李商隐本传说:“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绹以为(商隐)忘家恩,放利偷合,谢不通。……绹当国,商隐归穷自解,绹憾不置。”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这里的叙述也是含着恶评的。


    李商隐在世时,就是这样被指责被嘲骂,而在历史上也就被如此定格。


    从李商隐逝世到今天,一千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读着他的诗,被他感动,受到美的熏陶,渴望贴近他的心灵,我们不能不问一声:李商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同时代的权贵们和作为国史的两《唐书》对他的评判是公平的吗?


    本书将把李商隐放在他生活的晚唐时代之中,展现他饱经忧患、充满艰难困厄而奋力抗争的一生,叙述他四十多年有限生命和燃烧这生命所发出的烨烨光华,探索他的心灵,尽力还原李商隐的真实面貌,以纪念这位为中华文化与文学作出不朽贡献的杰出诗人。

  • 李商隐《祭处士房叔父文》,见《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以下凡引李商隐文未注出处者,皆出此书。
  • 李商隐《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
  • 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
  • 《祭徐氏姊文》作于会昌三年(843),李商隐三十三岁。《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悰)》作于大中元年(847),李商隐三十七岁。
  • 李商隐《请卢尚书撰故处士姑臧李某志文状》。
  • 以上所述根据李商隐《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祭裴氏姊文》等文。
  • 李商隐《祭裴氏姊文》有“浙水东西,半纪漂泊”之语,可见其父在浙江东西幕府流连的时间。古以十二年为一纪,半纪便是六年。
  • 李商隐《上令狐相公状(二)》。
  • 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3—34页。
  • 商隐弟名羲叟,字圣仆。“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见《旧唐书·李商隐传》)。

    第一章 衰门弱族的希望


    李商隐一生遭人误解,生活中充满了艰难与困厄,而这艰难与困厄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不相信宿命论,不承认冥冥中有什么神明在摆布着人的命运。但有一点我们不能不承认,那就是任何人都无法选择他的父母和他出生的家庭,而任何人又都不能不受到这些先决条件的深重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商隐一生的艰困,其实有一部分是在他出生之时就已注定。


    让我们先来看看李商隐的家世。


    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李商隐出生在一个衰门弱族之中。衰门,是李商隐无从选择的家世背景;弱族,则决定了他无从选择的先天条件和遗传基因。


    所谓衰门,是说李商隐的家族经历了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早在李商隐祖辈,他家已是久衰难振,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泽底名家,翻同单系;山东旧族,不及寒门”了。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据李商隐的文章,我们知道他家根系于陇西李氏,如果往上追溯,他家乃是李唐皇族姑臧房一支的后裔:“昔我先君姑臧公以让弟受封,故子孙代继德礼,蝉联之盛,著于史谍。”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所以李商隐也曾在诗中自称“我系本王孙”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如果查一下史料,像《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我们便知道李商隐先祖所属的姑臧房与唐皇室确是同宗,他们都是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唐皇室出自李暠第二子,姑臧房则出自第八子。如此说来,李商隐的远祖与唐皇室的祖先本来确实是很亲近的兄弟关系。在唐代,陇西李氏与博陵崔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等几大家族都是著名的豪门大姓。


    然而绵延数百年之久,文献已然无征,李氏亲族分支既多又繁,自李商隐的高祖李涉起,就不能从谱牒上查到与当今皇室或宰相有何关系了。而且从李涉开始,他们也从未当过什么高官大僚,与曾经身份显赫的祖先相比,他们这支落籍于怀州河内(唐怀州属河南道,下辖五县,河内县是州治所在,其地为今河南沁阳市、博爱县)的李氏家族实际上一直处于日趋衰微的态势中。


    到李商隐出生时,李家至多只能算是个小官僚家庭了。后来李商隐在《祭徐氏姊文》中说到自己的处境,有“伏以奉承大族,载属衰门”的话。在向外兄(姑表兄)杜悰求助的献诗中又有“弱植叨华族,衰门倚外兄”的句子。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弱植”、“衰门”都是商隐自指,意思是说自己软弱无能,更兼家门衰微,要靠身为华族和高官的外兄多多提携照顾。在这里,“弱植”显系谦词,“衰门”却是实话。


    李商隐自称“弱植”固然是希求贵人援手的自贬语,但我们说他出于“弱族”却是事实。


    李商隐家族不但缺少男丁,无人当过高官,而且几代主要继承人又都是体弱早逝,以致造成几代孤寡,要由祖母抚育孙子长大的状况。所谓弱族,说的就是这家族成员体质的孱弱。


    李商隐高祖李涉,字既济,官做到美原令(正六品下),享年几何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并不是一个长寿者。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旧唐书·李商隐传》简要地记载了他自曾祖至父亲的世系:“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我们不妨根据李商隐文章提供的材料作些补充。


    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很有才能,十九岁上一举中了进士。在当时,他的诗名堪与彭城刘长卿、中山刘眘虚、清河张楚金相比并,算得上一位诗坛翘楚。如果他的年寿较永,前途应该不会太差,当可对振兴家门有所贡献。可惜他竟没活过而立之年,在二十九岁上就亡故了。他的官位也止于安阳县令(一说县尉)。


    叔恒之妻卢氏,出身范阳大族,父亲官至兵部侍郎、东都留守,推想起来,她的幼年生活应该不错。但自十七岁嫁到李家,便屡遭不幸。丈夫叔恒早逝,她便年轻守寡,抚养儿子的重担只能由她独自挑起。


    卢氏含辛茹苦、艰难竭蹶地带大儿子李俌。这李俌便是李商隐的祖父。卢氏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延师教他读书,让他参加明经考试。李俌倒也争气,果以经业得禄,顺利进入仕途。倘若从此平平稳稳,虽将来未必有多大升发,只要能够支撑李氏家门,也就罢了。可是天不从人愿,李俌竟然又因病早亡,死在了母亲前面,官位则止于从七品上的邢州录事参军,他留下的妻儿成了又一代孤儿寡母。这对卢氏无疑是又一次致命打击,但她默默地承受了,顽强地担起抚养孤孙的责任。


    李俌的儿子李嗣,就是李商隐的父亲。他在祖母卢氏和母亲的养育下长大,走的当然仍是读书求仕之路。他是否中过进士,何时开始为官,都不很清楚。但在商隐出生时,他正做着获嘉县令,后来到浙江东道、西道担任观察使幕僚,依例获得殿中侍御史的宪衔,这些都见于李商隐的文章。


    可惜的是,祖母卢氏在李俌死后十年即已去世,老人家可能并未看到爱孙李嗣的成立和为宦。终卢氏一生,尽管她已竭尽所能,到底没能看到李家衰颓之势的扭转。她去世的时候,李家相当贫困,以致无力将她的遗体运回怀州,归祔于雍店东原的祖坟,与其夫李叔恒合葬,而是就近葬于郑州荥阳坛山原上另辟的家墓。这也就成为李嗣心中深藏的隐痛。一方面,他对祖母感情很深,不能将她与祖父合葬,使她的孤魂无所依傍,作为孙儿于心难安。再一方面,在唐代,先人去世按习俗除应夫妻合葬外,还必须归祔祖坟,否则便是后人的失职和缺礼,那是会遭到士君子耻笑的,李嗣对此不能无所顾忌。


    作为李氏家族的主要继承人,李嗣肩负着振兴家门的重任。他一面做着获嘉县令,认真治理着百里之地,一面为许多家事所纠结。这其中除了祖母未能归葬祖坟,父亲李俌也有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对于逝者有着尚须尽到的义务。此外,他还有为人父母的责任。他本有三个女儿,老大早逝,已葬在荥阳。另外两个女儿,一个嫁到号称望族的河东裴家,却是所适非人,不能和谐相处,嫁过去没几天,竟不被允许“庙见”——新媳妇不拜叩夫族家庙就等于不被承认——接着就被莫名其妙地遣送回了娘家,现在跟父母一起住在获嘉,因为精神抑郁而染了重病。另一个小一点的女儿也已年将及笄待字闺中。她们的出路很使李嗣伤神。但最令他焦急的是,直到今日,自己已近不惑之年,还没有一个儿子,可谓膝下荒凉,胤绪乏人,难以面对列祖列宗啊!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商隐的曾祖和祖父都是英年早逝,他的父亲李嗣又如何呢?


    在为仲姊河东裴氏夫人所写的《志文状》中,李商隐曾有“烈考殿中君,以知命不挠,从容于宾介”的话。“烈考殿中君”指的就是他们的父亲李嗣,“知命不挠,从容于宾介”则既有身为下僚却能够乐天知命、安之若素之意,又双关李嗣接受浙东观察使孟简聘请担任幕僚时已年届“知命”之意。如果这解释符合商隐原意,那么李嗣在浙江任职的时间虽然不过“半纪”(六年)就生病死去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但那时他至少是五十岁上下了。李嗣比他的父、祖都活得长些,但也只到知命之年,与一般人相比,还算是比较短的。这固然与幕僚工作的繁重有关,但恐怕主要还是受家族遗传影响,身体羸弱的缘故。


    李商隐出生时无法选择更难以改变而又终生受其制约和影响的客观先在条件,就是如此。唐朝是个讲究门第的社会,衰微的门第不能给李商隐的仕宦什么帮助,他是典型的朝中无人,缺乏奥援。最不利的是他的身体也不强健,李商隐曾说自己“思迟已过于马卿,体弱复逾于王粲”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前半句说自己才思不及司马相如(长卿)敏捷,是谦虚,后半句却是实话。“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是个大才子,却体弱短寿,享年仅四十岁。李商隐自觉身体比他还差,家族遗传的弱点看来是他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李商隐一生所遭遇的那些磨难和困厄,实际上都跟这样的客观条件颇有关系。


    但是,无论如何,李商隐的出生毕竟是李家一件大大的喜事。


    试想:李嗣在先有过三个女儿,妻子多年没有生育,在知命之年迫近的时候获此麟儿,那该是何等的狂喜!


    唐元和六年(811),李商隐诞生于获嘉县廨,其父李嗣正在获嘉县令任上。


    李嗣给新生儿起名商隐,字义山。


    这样的名字有何深意呢?当代著名学者、李商隐研究专家刘学锴先生对此有一个分析。他说:“商隐之名,当是取义于秦末汉初隐于商山的四位高士,即后世所谓‘商山四皓’。古人名与字义每相关,商隐的一位堂兄字让山,李嗣于是给商隐取字为‘义山’,也是取义于四皓之高义如山之意。商山四皓后来因张良之荐,出来辅佐汉高祖的太子,安定储位。李嗣给这个孩子取名商隐,自然不是希望孩子隐居不仕,而是企盼他如四皓之待时而出,成为帝王之佐。”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我们觉得这分析不无道理,而且还可稍作补充,那就是李嗣为新生儿起名“商隐”,也许还有希望他与四皓那四位须发雪白的老头一样长寿的意思。有鉴于父祖的享年不永,李嗣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健康长寿。他给第二个儿子、商隐的弟弟起名时,特意用个“叟”字,把个新生儿的大名唤作老气横秋的“羲叟”,似可略窥一二。锦瑟哀弦:李商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现在我们可以给李商隐填写一张出生和家庭情况简表了:


    李商隐,字义山。祖籍怀州河内,那里有他曾祖以上的坟墓,所以史籍称他为怀州河内人。但实际上自李商隐祖辈起,已迁居郑州荥阳,故荥阳是他真正的故乡。荥阳的坛山原上有他家新辟的坟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称为祖坟。而其出生地则为河南获嘉县,获嘉也是怀州的属县之一。父李嗣,当时正任获嘉县令。母姓氏不详。商隐之前已有三个姊姊。大姊已亡,仲姊出嫁而未归夫族,当时卧病在家,三姊则尚未出嫁。李商隐是这个家庭的长子。


    李商隐呱呱坠地,给这个衰门弱族带来了莫大的欢欣和希望。终于有了嫡亲的直系继承人,振兴家族的接力棒有了可靠的传人。李嗣额手称庆,感谢上苍,三脚两步奔向后院。他感激同甘共苦的妻子,他要马上看到他的儿子,他一路走一路默默地向苍天祷祝保佑他们母子。


    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未来的诗人啊,你可知道,你刚降生,一副沉重的担子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你柔弱的肩膀是否能够承担?你的一生将会是怎样的呢?你啼哭得那样响亮,是因为来到人世的欢乐,还是因为预感到未来的困厄和苦难?

  • 第二章 从获嘉到浙江


    时间过得飞快,李商隐在获嘉不知不觉已过了两岁。


    就在前一年,他的弟弟羲叟出生。李嗣一连得了两个儿子,胤绪问题完全解决,原本压抑纠结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可是二女儿,就是商隐、羲叟的仲姊、已经出嫁却被遣回母家的裴氏夫人,情况却越来越糟。原先还只是郁郁寡欢,沉默少食,如今竟是整天卧床不起了。母亲心疼女儿,女儿还很年轻,这辈子她将怎么度过啊!


    在那个时代,对于女儿的如此处境,一个做母亲的除了每天在床头细语安慰,又有什么办法呢。眼看着女儿日渐消瘦、奄奄待毙的样子,李嗣和夫人一筹莫展,只有相对流泪。果然,没有挨得多久,这位不幸的女子就魂归西天了。


    三十多年后,李商隐为仲姊迁坟,请亲戚卢尚书为其撰写《墓志》,在《状》文中向卢尚书这样描写仲姊:


    仲姊生禀至性,幼挺柔范,潜心经史,尽妙织纴。锺、曹礼法,刘、谢文采。顾此兼美,自乎生知。而上天赋寿,不及二纪。


    毫无疑问,在李商隐心目中,仲姊是十分美好的。她不但性格柔顺,恪守闺范,而且精通女红,喜爱文史,书法和文采均很可观。姊姊生前,商隐还很小,这些当然都是母亲告诉他的。就是这样一个好女子,命运对她竟是那样残酷,十八岁出嫁,不容于夫家,不让庙见,等于被逐回母族,这对封建时代的女子是何等的羞辱,何等沉重的打击!而上天给她的寿命又是如此之短,她总共活了不到二纪(二十四年),就病死在娘家。


    李商隐在为这位仲姊迁葬时写过一篇感情深挚的《祭文》,回顾她短暂的一生,并叙述了家庭的种种变故和经历的灾厄。其中写道,在她病故的时候,商隐和羲叟兄弟都还幼小,“此际兄弟,尚皆乳抱,空惊啼于不见,未识会于沉冤”。不过商隐此时已两岁多,多少已经有了些印象:“灵沉绵之际,殂背之时,某初解扶床,犹能记面。”商隐记得自己已能扶着床沿勉强站立,他看到过姊姊卧病喘息的情景,看到过她形容憔悴的模样。这些印象虽然不甚清晰,却深深地烙刻在他的脑际,成为他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


    两三岁的孩子对死是不会有什么概念的,但姊姊去世时家中的忙乱情景和悲哀气氛却会在他敏感的心灵留下某种印记。


    是啊,姊姊今天为什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爸爸妈妈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仆人们跑来跑去在忙些什么?那帮吹吹打打哼哼叽叽的是些什么人?跟在他们后面那又长又大的黑木盒子沉得要好几个人抬,那里边装的是什么?是我亲爱的姊姊吗?他们要把她送到哪里去?为什么保姆把我抱得那么紧,又离得远远的,不让我看个究竟?……


    裴氏仲姊之死,使商隐平生第一次在近处见识了死亡,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哀伤氛围,这给他稚嫩柔弱的心灵涂抹上第一笔感伤的色彩。后来,感伤成为李商隐性格和诗歌的基本色调,其源头也许就应该追溯到这里。


    李嗣本想把女儿送回郑州荥阳,把她葬在家墓之中。但是,种种条件限制使他没能这样做,而是只能将她先简单安葬在获嘉,等待以后有条件时再把她迁回荥阳墓地。


    就在前不久,浙东观察使孟简来信邀他去担任幕僚,恰好获嘉令的任期也快满了,李嗣在留任从调还是弃职远游二者之中作了一番选择。


    按唐朝制度,县令每任三年,每年考核,三考之后,由吏部决定升降。李嗣获嘉令任满,照常理本来应该等待考绩的结果出来,然后决定行止。但他似乎没有这样做。李商隐的文章中,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事,我们也就不知道李嗣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离任而去的。但总之他是应了孟简的邀约,抛弃了朝廷命官的位置去到地方上做了一个幕僚。


    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怎样想的,没有确切的资料。但不妨从几方面来揣想,比如他对孟简的人品学问比较认可,愿意做他的属下,或者孟简允诺的待遇比较优越,前景乐观;又比如,他在获嘉令任上干得并不愉快,对升迁不抱什么希望,而对浙东幕僚之辟却抱着较大的希冀,等等。


    李嗣把获嘉的公私事务一一安排妥当,就带着妻子儿女到浙东去了。


    从此李商隐跟着父亲走上了离乡漂泊的途程。这时他还是个三岁左右的幼童,根本不会知道这次远游的意义。可是,在了解他一生遭际的我们看来,他儿时的这次远游似乎竟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象征和预演,他生命中注定了的重要一环——远游和漂泊——就这样开始了。


    到了浙东观察使的驻节地越州(今浙江绍兴),李嗣进入孟简的幕府。


    唐朝方面大僚如节度使、观察使之类,使府中都有一批幕僚。幕僚们一面分担判官、支使、掌书记、巡官等职,帮助府主处理各种日常事务,算是府主的属下,一面可以由府主代为申报朝廷,请得朝廷授予的官衔,这种官衔称为宪衔。拥有宪衔的幕府人员,虽不在朝中供职,也算是有了朝廷命官的身份,也就有机会被征入朝廷为官,唐朝许多官员都有先任幕僚的经历。这也许是李嗣宁愿不做县令而不远千里奔赴浙东的又一原因。


    李嗣在孟简幕府中具体担任何职并无记载,但由孟简代为请得从七品下的殿中侍御史宪衔,则见于李商隐的文章。李商隐在《仲姊志状》中称李嗣为“殿中君”,就因为此。虽然殿中侍御史的官阶并不比获嘉县令高,李嗣不免有点失望,但想想这毕竟只是个起步,以后不是没有升迁的可能,他也就默默接受了。


    李商隐在《祭裴氏姊文》中说到仲姊去世,“寄暂殡之松楸”(指简葬于获嘉)的情况后,就叙述了其父李嗣前往浙江的事,紧接着是这样几句:


    淛水(浙江的古称)东西,半纪漂泊。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丘,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


    短短几句话,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信息。由此我们知道了,李嗣在浙江充当幕僚约有六年(半纪)光景,这六年中,并不是安定地居住在一个地方,而是处于漂泊之中。担当幕僚,奉命出差的机会是很多的,以后我们从李商隐的经历中可以多次看到。不过出差不是搬家,不但时间有限,且无须拖家带口,《祭文》中的“漂泊”二字恐怕不会是指公务出差,而是指李嗣在浙东、浙西两个幕府中都曾流连。浙东观察使的治所在越州,浙西观察使的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两地在今天看来不算很远,但在唐朝却分属两大行政区,如果是在六年中先后分居两个地方,每地居留的时间就都不长,而且都是依人作幕,由此产生漂泊感,那是十分自然的。那么,我们就姑且认为李嗣先在浙东、后在浙西都当过幕僚吧,至于他具体何故迁移,幕主到底是谁,就无法深究了。


    因为,更重要的是那篇《祭文》中后面的几句话。李嗣终于没有完成振兴家族的使命,病死在幕僚任上。“家难旋臻”说的是李嗣之死。当时,他也就是五十刚刚出头的年纪,他的长子李商隐还不满十岁,次子羲叟更小,虽然三女儿已经出阁,但下面又多出了几个小儿女。对于这一群弱小孤苦的孩子,父亲的亡故,岂不是最大的家难!


    古时有十岁外出拜师读书的礼俗。现在李商隐刚到了“就傅”之年,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他必须以李氏长子的身份,挑起这副重担。父亲的死,无疑比仲姊之死给他印象更深,影响更大。


    不过,李商隐的父亲虽然身体欠佳,虽然幕务繁忙,却没有放松对商隐兄弟的教育。李嗣非常及时地为兄弟俩开蒙,教他们识字读书,并且相当超前地让他们早早接触经书。汉人说过:“遗子千金,不如一经”——你给儿子留下千金遗产,还不如教他学通一部经书,因为熟读经书才有望入仕为官,在那个时代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千金不过是消耗得尽的浮财而已。李嗣服膺古人讲的道理,所以对商隐兄弟的启蒙教育抓得很紧,也很有成效。后来商隐曾给一位高官写信,其中不无骄傲地提及幼时的学习情况:


    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


    这里所说的时间未必那么精确,但大概在李嗣游幕浙江时期,商隐已开蒙读书,应该是可信的。


    李嗣去世,李商隐一家在浙江失去立足生存的条件,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家乡去。他家从祖父李俌起移居郑州荥阳,那里是他们唯一可以回归之处。


    于是,我们便从李商隐的文字里,看到了这个年将十岁的孩童身穿孝服,手持丹旐,侍奉母亲,带领弟妹,一路悲悲切切、恓恓惶惶护送父亲的灵柩水陆兼程地走在回乡路上的情景。


    虽然回乡是唯一可行之路,可是在家乡又有什么在等着他们呢?“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四海之大,但没有一亩土地一处房产是属于他家的;遍数九族,竟没有一个能够投奔依靠的亲戚。换言之,不就是举目无亲和穷困无立锥之地吗?这话显然说得夸张了些,却离事实也不算太远。刚回故乡时,他们实在是太困难了。


    经过长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