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长歌正气:文天祥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郭晓晔著

出版社: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02-01

书籍编号:30284675

ISBN:97875063779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7807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章 廷对宣誓 法天不息


宫漏刚报五更三点,文天祥便来到大内宫丽正门前的广场上。下了竹轿,就觉体冷力虚,不由得暗自叫苦。


宝祐四年(1256)五月初八,又逢学子才俊博弈人生的殿试之日。此时,他们早早地从临安(浙江杭州)的各个角落聚拢到了这里,交集激荡出一片紧张、激动、焦虑和梦溺的气氛。


每三年一届的殿试是举国瞩目的一件大事,朝廷将从中发现和任用人才,而对于学子来说,今日的殿试将决定他们的一生,能否一举登科,光宗耀祖;能否大展宏图,报效国家;能否出仕入宦,博取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尽享荣华富贵,抑或是在民间沦落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寒酸文人,就看今日了。


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文天祥的状态很是糟糕。他心下暗自思忖:自己患腹泻已有两日,昨夜又煎药服侍父亲弄到很晚,睡了不大一会儿,这会儿头脑昏沉沉的,一天的紧张考试能撑得下来吗?


夜色包裹住广场上的一盏盏红灯笼。


一遍更鼓响过。


又一遍更鼓响过。


宫门近处的广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来路再无行色匆匆的考生踪影。


终于,宫中殿直长声宣布,考生入宫时辰已到。


人们轰地一下拥向丽正门的旁门。文天祥把装有笔墨纸砚的考篮紧紧搂在胸前,也一头扎入纷乱拥挤的人流。


丽正门有三个门道,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上覆铜瓦镌有龙凤天马,尽显皇权的尊荣威严。可此时的谦谦君子们谁也顾不上在它面前表现出恭谨虔诚了,真个是人人奋力,个个争先,嘈杂喧腾地激着浪打着旋儿往门里涌。挤过了窄门,人流仍是黏稠缠裹拧着结纠着团你推我搡地往前跌撞。文天祥拼力护住考篮,直到进入集英殿,由殿直引领,依座位图榜在殿庑找到自己的考席。


此时,文天祥才发现自己已是大汗淋漓,把前胸后背的衣裳浸了个透。


出此一身大汗自然是由于这一通好挤,深想却又不尽然,又可想到,当他抵达广场时,便有一种潜存的力量在他体内鸣啸奔突——诸如年少时游学侯山,手植翠柏五株,把一株倒植,祝曰:我将来如有大用,能尽忠报国,此柏当能存活生长。诸如游学吉州,见到乡贤祠堂供有欧阳修、杨邦、胡铨等人遗像,皆谥“忠”,便信誓旦旦说:我死后若不祭列其中,便不是大丈夫。诸如出生时,祖父文时用恰好梦见一小儿乘紫云而下又腾空而去,故为他取名云孙,小名从龙。诸如来临安途中,一位和尚指着他说:此郎必为一代之伟人。诸如在京城这几月,耳边风紧,蒙古铁骑攻杀云南、四川,屯重兵于开封至亳州(安徽)一带,虎视眈眈随时会带着一股膻气猛扑过来。诸如京城舆情鼎沸,斥指国境累卵,这厢却脂粉歌舞,宦官董宋臣极尽谄媚,大搞廷建敲骨吸髓挥霍民脂民膏;佞人丁大全窃弄权柄,陷害忠良,宦官佞臣搞得朝政一派乌烟瘴气。诸如此类,生命里经历的那些跌宕起伏不会不活跃起来,在他的血气脉络中聚集奔突。


当然,还有多年的苦学与梦想,能否付予弱冠,“借此脱韦布,盖将有所行于时”。


还有,他本应同大弟文璧一道赴考的。去年,他同大弟文璧、二弟霆孙同为参加吉州的八月乡试备考,待录取后同往京城大比,不想十六岁的二弟霆孙在乡试前一月突患重疾夭亡,只天祥和文璧顺利通过乡试,发解入京。十二月中旬,父亲文仪送兄弟俩同赴临安,就是在途中的玉山县,一个和尚指着文天祥对文仪说出那句话:此郎必为一代之伟人。到得临安,他与文璧参加了由礼部主持的省试,二月初一放榜,兄弟俩双双登榜奏名进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此后,父子三人无心游览繁华京城,在父亲的督导下,兄弟俩忙着收集整理时政国情,研习不同的对策方案,加紧备考。


也许是由于水土不适,也许是为三子的死忧伤过度,也许是积劳成疾,或是各种不测一起发难,就在殿试前几日,父亲文仪突发高烧病倒,面色忽而烧红,忽而沉暗,气息忽如织机,忽如游丝,躺在床上离不开人的照料。父亲为此自责不迭又犹豫不决,如果让兄弟俩都去参加廷对吧,自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即便都中了进士又当如何,免不了要背一辈子不孝的黑锅,为仕途投下阴影,而如果留下一子在身边照料吧,但凡机缘错过,对其一生又将是多大的顿挫。怨自己,都怨自己啊!苦思再三,终是无奈地做出痛苦的抉择,把文璧留在身边,让天祥一个人去参加廷对。


烧三炷香只得求一签。不说文璧,就说霆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临死前在窗纸上写下杜甫的这两句诗,说明他是死也不甘啊!原本摊在三个人身上的希望如今全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头,能不叫他越发奋力吗?


这一身大汗出的,让文天祥顿觉浑身通脱,神清气爽。


到得自己的考桌前坐定,文天祥从考篮里取出笔墨,接过考官发的御试策对题。


他静息把印制的试题浏览了一遍,便对题旨了然于胸。


理宗皇帝亲拟的试题,提出了四个策题。这四个策题实际上可划为两部分,第一道至第三道策题,是问历代帝王均以道治国,为何却成效殊异?“朕以寡昧临政”,却为何“志愈勤,道愈远”?是所行之道不同吗?还是道之外有不同的法呢?第二个部分即第四道策题,虽字数不多,却是要点所在。理宗忧心忡忡地指出:国家的现状是“天变洊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符泽未靖,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就是说,眼下的国情是灾异不断发生,百姓生活贫苦,人才匮乏而士风浮华,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军事力量羸弱,盗贼未靖,边防危急。理宗发问:这究竟是天道失去了作用呢,还是教化没得到普及呢?


理宗皇帝希望考生以“切至之论”提出对策,表示“将虚己以听”,同时提醒要做到“勿激勿泛”。


阅过试题,文天祥执毫舔墨,略加思索,便文思酣畅,运笔如飞地疾书起来。


他首先就何谓“道”,以及道与治世的关系,从总体上阐发自己的见解。


什么是道呢?“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那么,何为一不息呢?文天祥认为,“自太极分而阴阳,则阴阳不息,道亦不息;阴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就是说,所谓“一不息”,就是出于宇宙本源无极太极的阴阳、五行永不停止的交感运动。这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也是人间正道运动发展的规律。所以在他看来,“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


由此对理宗虽恭俭勤政却“未有以大快圣心”,提出了对策:“臣之所望于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


法天地之不息,是他这篇策对的中心思想。接下来就以此为核心,逐题展开论述。


针对第一个问题,即“溯道之本原,求道之功效”的问题。他断言:“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也”,“合而言之,则道一不息也,天地一不息也,圣人亦一不息也。”他说,当“茫茫堪舆,坱圠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诞生之前,就“先有道”了。道就像水一样,正是其无处不在、长流不息的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于此,圣人立不息之体,则敛于修身,推不息之用;散于治人,则显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验。这就如《易》和《中庸》所讲,圣人效法自然,就是向天地学习自强不息。他指出:理宗行道功效不显,是因为“犹日至午而中”,只有不息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这要向力行不息、绩效显著的仁宗皇帝学习。


第二个问题,即“岂道之外,又有法欤”的问题。文天祥说:古今帝王的功化证效虽有浅深迟速的不同,但同样的是,他们的“行道之心,一不息而已矣”。当天象和顺、世道太平、百姓安康的盛世,尧、舜等明君仍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行道,无一日敢息。而当后来太朴日散、风气日开、人心不古、社会不断变化之世,夏、商、周的君王则与时俱进,在道德教化之外,创立了治、政、礼、教、刑、事等典章制度来配合治理,这样一来,君王们的政务加重了,就更是要以不息之心,兢兢业业孜孜栗栗地工作了。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治国都需求帝王之道,求帝王之心,也即一不息之心。


第三个问题,即在世风恶化,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何以治世?他理解题中对汉唐的指陋,认为“不息则天,息则人;不息则理,息则欲;不息则阳明,息则阴浊”。指出汉文帝、汉武帝和唐太宗诸君还是有进道之心的,汉唐之所以不及唐虞三代,是因为三君之心往往不纯乎于天,不纯乎于理,不纯乎于阳明,而是出入于天与人、理与欲、阳明与阴浊之间,当他们存道心、持道义之时,治国就有建树;反之多欲贪利,道为人欲所制,国家治理就出问题。他进一步指出:汉文帝与汉武帝和唐太宗不同,不像他们为霸道和杂家所累,所以能恭俭求道,业绩也接近商周、唐虞,但因受黄、老清静无为的异端影响,惜未有更大作为。他劝理宗以三君不能一心求道为戒,进取不息,取得超过汉唐的功绩。


上述三个问题都属哲学观、世界观的问题,他一口气写了近五千字。接下来的第四道题,即第二部分,是对国情时政发表见解,提出对策。


文天祥按自己的理解,把理宗提出的八项事务概括成四个方面:“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盅之也;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然后逐一以对。


如果说在回答前三道题时,文天祥对理宗是边批边拍、边捊边揉的话,在回答直切现实的第四道题时,他再也难以从容应对了。此时,在白鹭洲书院学习期间,尤其是来临安这几个月里了解收集到的国情时弊及令人忿懑的情事,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他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手中的笔就如同寒光闪闪的利剑。


第一个方面,天灾与安民。他尖锐地指出:天灾是由民怨引起的,而民怨是由皇室、官吏的巧取豪夺和敲骨吸髓的残酷压榨造成的。“今之民生困矣!自琼林、大盈(皇家私库)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缮,而民困;自献助迭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当今的民众痛苦不堪,“而操斧斤,淬锋锷,日夜思所以斩伐其命脉者,滔滔皆是!”他呼吁理宗持不息之心,急求民安之道,以消解民困和天灾。


第二个方面,人才与士风。他指出人才短缺是士风败坏造成的。他以激烈的言辞批评说:“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于时好,不震于有司者,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于乡校者,以是;较艺于科举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不顾道德与品行、尊严与节操,单纯灌输知识,以获取功名利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有几个能自拔于流俗呢?他们“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于是“奔竞于势要之路者,无怪也;趋附于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马絷,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这样的势利之徒,岂能成为理国治民的人才?他呼吁理宗持不息之心,改变士习,以求人才。


第三个方面,兵力与国计。他认为兵力弱是国家财力不足所致。如今兵力不足,边备困窘到拆东补西,疲于奔命,这需要招募新兵,而国家的财力又不足。国家供作军用的钱财都到哪儿去了呢?他直斥说:“飞刍挽粟,给饷馈粮,费于兵者几何?而琳宫梵宇,照耀湖山,土木之费,则漏卮也。列灶云屯,樵苏后爨,费于兵者几何?而霓裳羽衣,靡金饰翠,宫廷之费,则尾闾也。生熟口券,月给衣粮,费于兵者几何?而量珠辇玉,幸宠希恩,戚畹之费,则滥觞也。”没钱招兵养兵,钱用到哪儿去了呢?都被皇室和宫府建楼堂馆所,穿金戴银,慷慨赏赐,大肆挥霍浪费掉了。于此呼吁理宗持不息之心,采取节约措施,专供强军。


第四个方面,盗寇与边备。“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外敌的入侵由内贼引起,如绍兴年间杨幺作乱洞庭湖,金朝指使伪齐将领李成进犯襄阳汉水,与杨幺相勾结,加重了边患。所以他认为,外敌不足畏,内贼也不足畏,“盗贼而至于通虏寇,则腹心之大患也已。”所以进犯淮、蜀的蒙古军在宋军的抗击下不能得逞,但驾舟如飞的东南乱民一旦成为蒙古军的向导,才是最可怕的。他还指出:内贼还包括一些朝官,他们忘掉军队的职责,在边境违法经商,弄不好就成了外敌向导,造成“一夫登岸,万事瓦裂”的后果,这就如同“肘腋之蜂虿,怀袖之蛇蝎”,是极其危险的。他呼吁理宗持不息之心,清除内部盗贼,以巩固边备。


论述上述四个方面问题,文天祥逐一列举不堪的现状,把原因都归咎于弊政,甚至是黑暗的朝政,他呼吁理宗依照“天行健”的法则,力行不息之道,不断改革创新,去弊求利,以图振兴。他按捺不住心头的忧愤刚正直谏,甚至严辞反诘了皇帝对答卷“勿激勿泛”的要求:


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发也。陛下胡并与激者之言而厌之邪?厌激者之言,则是将胥臣等而为容容唯唯之归邪?然则臣将为激者欤?将为泛欤?抑将迁就陛下之说,而姑为不激不泛者欤?


激者是出于对国家和陛下的忠心,陛下为何要厌恶呢?难道是要臣子也成为浑浑噩噩唯唯诺诺的人吗?这与其说是诘问,毋宁说是在振臂抗议了,大有士子从道不从君之风。


最后,他从总体上提出两个对策。一是“重宰相以开公道之门”,二是“收君子以寿直道之脉”,建议皇帝革除专制之法,把权力下放到三省六部,排除外戚和宦官这些狐鼠一类干政擅权,施行公道与直道之政,用人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通言路,从众议,以谋求“天下为公”、“万物之各得其所”的清明世道。


他倡言的公道与直道,就是公平正义之道,正直无私之道。


文天祥埋头疾书,如有神助,策对的第二部分,又一气写了五千余字。


搁下笔,文天祥把试卷通览了一遍,勾去几个字,加上几个字,改了几个字,颇觉满意,便合卷离开了考席。


此时是午后未时(13时至15时)。试卷要求千字以上即可,文天祥却写了万余字,且“不为稿,一挥而就”,且提前交卷,这足可见他才华横溢。同时,或也说明他准备得认真充分,要知道,大才子苏轼当年参加殿试前还曾写过二十多篇模拟策论文章呢。


这篇洋洋万言的《御试策一道》,文天祥直言衷论,酣畅淋漓地阐释了哲学、伦理和政治观,全文宏衍巨丽,明达卓识,精神旺健,一腔正气,充盈着担当的识见和勇气。


此策对既是劝谏皇帝,也是宣誓自己,宣誓自己的人生纲领准则。


他立誓法天地之不息,坚守信仰,不断挑战腐朽与野蛮,“独行其志,坚力直前,百挫而不折,屡踬而愈奋”。


“公之成仁取义,矢志于韦布弦诵之日。”他从此拉开了奋斗和抗争的序幕,走上风雨交侵险恶凄苦的人生之路,直到南宋灭亡,他在元朝的土牢里写下《正气歌》,为实现他的人格理想慷慨赴死。


他的试卷当然符合“切至之论”的要求。然而,理宗皇帝真的能“虚己以听”吗?文天祥的这篇《御试策一道》会有一个怎样的命运呢?

第二章 书香起身 时艰铸魂


夜已深了,在翠竹掩映的竹居里,六岁的文天祥还在背诵课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文天祥面颊上叮着一只吸饱了血的蚊子,他全然不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好。”父亲拍死叮在儿子面颊上的蚊子,说,“但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是讲行孝悌之道,是做一个仁人君子的根本。做人求道,须从孝悌做起。”


“那么,有子又是何人呢?”


“是孔夫子的弟子有若呀。”


父亲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夏夜的风是湿热黏稠的。一只飞蛾扑向灯火,跌落到油盏里扑翅挣扎。文天祥禁不住瞥了一眼。


父亲倏地板起面孔,说:“来,再背下一节。”


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富川镇。吉州扼湖南、江西两地咽喉通道,上可溯赣江挽闽广,下可至鄱阳湖畅达长江下游各地,经济与文化富集发达,素有“江西望都”之称,也被誉为“文章节义之乡”,地方官学、书院和乡塾村校齐立,读书求仕之风气盛行,“士相继起者,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而“俗尚儒学,敬老尊贤,豪杰之士喜宾客,重然诺,轻货财”。


文天祥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他的启蒙老师是父亲文仪。


文仪,字士表,自号革斋,又号竹居,家中有些田产,算得上是个中小地主。


文仪“才思翩翩,威仪抑抑”,是个乡间读书人。他嗜书如命,家中藏书极多,见到好书,即使身上没钱也要脱下身上的衣服典当以购。一卷到手,就废寝忘食地苦读,孤灯一盏读到天色微明,又站到屋檐下去细认蝇头小字,真有董仲舒十年不窥园、范仲淹五年睡觉不脱衣的劲头。经年苦读使他学问渊博,经史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医药、占卜之书也广有涉猎。他还热衷写作,毕生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


文天祥五岁那年,父亲就教他读书。后来,比文天祥小一岁的大弟文璧和小四岁的二弟霆孙也加入进来。


文仪治学严谨,读书凡到要害处都要用朱黄墨色校勘圈点,读后都要写笔记感想。他教子当然也极为严格,白天讲课,晚间督促背书,提问解惑,严寒酷暑,无一日懈怠。同时,他又认为“滞学守固,化学来新”,反对拘泥于陈旧古义固陋自守,主张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从书中读出新意来。为此,他在自己腰间的玉佩上刻了一个“革”字,人们因此称他“革斋先生”。一个“革”字,对文天祥的治学方法影响极深,后来他在赠友人的诗中写道,“袖中莫出将相图,尽洗旧学读吾书”,可见之一斑。一个“革”字,也可视为文天祥形成“法天地之不息”人生观的种子。


后来,文天祥回忆少年学习时光说:“天祥兄弟奉严训,早暮侍膝下,唯诺怡愉,不翅师友。或书声吾伊,或敛襟各静坐潜讽,或掩卷相与戚嗟人情世道……天下之乐莫如焉。”兄弟早晚在父亲身边读书、思考,探讨社会民情和时事世道,真乃人间的至乐呀。


文天祥兄弟少时学业主要得之于父亲亲授,他们稍大时,父亲也曾为他们聘请“名师端友”,如胡鉴、王国望、朱涣、萧粹叔等人。他们也曾到位于泰和梅溪的外祖父曾珏家,拜曾凤为师。那段时间,他们常与当地的孩子去梅溪下泽的曲江亭上读书,这些小伙伴后来多半科举登第取得功名,文天祥觉得这事挺蹊跷神秘,说:“亭之有功,斯文乃如此,非山川神物之灵,有以默相乎?”


文仪的家境虽属小康,一大家子用度,加上文仪乐善好施不计后路,年成不好时手头便吃紧,请老师也就成了很大的负担,以至夫人曾德慈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以资学费。但终不能持久,请不起老师了,只好还由自己教。文仪把藏书都拿出来,作了一番梳理,设计了更为严谨合理的课程,指导文天祥兄弟“抉精剔华,钩索遐奥”,日夜不倦地在书中汲取营养。文仪还把读书做学问的警语写在纸上,贴满了门窗和墙壁,让孩子们抬头可触,时时得到鞭策和激励。


在严父的教育下,文天祥如饥似渴地从前人典籍中吸吮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智慧、美德和义理。他后来在《复汪安抚立信》的书信中写道:“某少也驱驰,尝有意于事功,鸡鸣奋发,壮怀不已。”这种刻苦学习的志向,从他后来写的一首诗中也可感受到:


东家筑黄金,西家列珊瑚。


叹此草露晞,良时聊斯须。


古人重孜孜,殖学乃菑畲。


彼美不琢雕,椟中竟何如?


空同白云深,君子式其庐。


棐几照初阳,垂签动凉嘘。


方寸起岑楼,一勺生龙鱼。


辰乎曷来迟?竞诸复竞诸!


金银财宝和珊瑚富贵,都像草露和好时光那样易逝,学习要像古人种田那样勤奋扎实,否则就是美玉也会毁弃在木匣里。方寸之木能起高楼,杯水之积可纵鱼龙,光阴似箭,要抓紧再抓紧呀!


文天祥天赋聪颖,加之刻苦,学业进展既快又扎实。父亲就专心教授文天祥,再放心地由他转教诸弟。


父亲文仪是个饱学之士,同时又是个践行修身的君子。


在文天祥的记忆里,有一件事对他影响很大。那一年,文仪正筹划盖房子,准备的木料堆在院墙边,都跟院墙一般高了,但就要动工时,突发瘟疫,一下子死了许多人,穷人死后无力安葬,只得露尸荒野,文仪见此情形十分伤感,说“吾可无居,人不可无殓”,于是请来木匠,把建房用的木料打成棺材,无偿送给这些穷人家办丧事。事后,文仪让文天祥读北宋人钱公辅写的《义田记》,文中说到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子乘坐瘦马拉的破车,心中却惦着接济穷书生;还说到范仲淹购买“义田”,用以供养、救济全家族的人,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嫁娶丧葬都能得到助益。文仪说,《义田记》说得好,世上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拿着万钟俸禄,住豪宅,穿华服,尽享声色女乐,却不要说别人,就连同族的人,也不让进他家的门,任族人拿着壶瓢讨饭,饿死在沟中,他也不管。这些人都是罪人啊!做人不能这样,做人要像晏子和范文正公那样心怀仁义才行。


文仪的仁爱之举都是发自内心的,都是真诚的。旱涝病虫灾荒年景,他把自家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赈救饥民。有人临死前忧心遗孤无依,他就领养下来,并按承诺把遗孤照管成人。逢到科举大比之年,他倾其所有甚至借钱资助穷士子们赴考。他将田地租给佃农耕种,佃农却赖租不缴,按宋朝法律,是可以告官催租的,但他宁可让佃农赖账,也不忍告官。一些租用他家园圃、鱼池的人也起而效仿,也不肯交租,他也不与之计较。有人讥笑他太迂太窝囊,他释然道:“彼贫且殆,吾奈何捃之?”亲友向他借贷,借多还少也不在乎。有人私自拿他的资产外出经商,亏了本回来,他不仅不追究,反而终身给予接济。


在家中更是如此。文仪的亲生父母是文时习和梁氏,因叔父文时用无子嗣,就把他过继给叔父为子。对养父文时用、养母邹㵯氏,他视为亲生父母,嘘寒问暖,日夜侍候。对文时用的继室刘氏也关怀备至,视为亲母,相处得和谐融洽。


文仪遂被称为“有德君子”,远近闻名。


父亲无论是在治学上,还是在做人上,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师。他的正直善良,潜移默化地流贯在文天祥的血脉里,滋养着他的性情。


学而优则仕。天下的莘莘学子,须经科举考试以求自奋之路。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十八岁这一年,参加了在庐陵县城举行的县学考试,以《中道狂涓,乡原如何》一文,一举夺得头名。


在此之前,他曾到距家一百多里的侯山学馆求学。随着学业增进,单靠在家里学是不够了,为了扩充知识,他与大弟文璧去到侯山的学校学习。就是在侯山求学时,他在山脚的红土坡上种下五株柏树,把其中的一株倒植,对一帮同学说出了那句雄心勃勃的话:“吾异日大用,尽忠报国,此柏当生!”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文天祥曾往游吉州乡校。当他到学宫乡贤祠,瞻仰供奉在那里的欧阳修、杨邦、胡铨等人的遗像时,顿觉热血沸腾,大声喊出了那一句将贯穿他一生的豪言壮语:“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欧阳修、杨邦、胡铨是什么人?“儿时爱读忠臣传”的文天祥再熟悉不过。他们都是庐陵的骄傲。欧阳修以风节自持,“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杨邦被金兵俘虏,拒绝诱降,以头触柱相抗,终被剖心而死。胡铨反对宋高宗向金朝求和,冒死乞斩秦桧,被以“狂妄凶悖”罪名押解昭州(广西平乐)管制。他们都是风骨凛然,一身正气的乡贤志士,死后皆谥“忠”,在他们的身上,熔铸着士大夫的人格境界。


文天祥在侯山学馆和吉州学宫乡贤祠说的这两段话,抒发了他的远大抱负,也表现出他刚烈不折的个性趋向。


如果父亲文仪在场,他一定会感到吃惊。


父亲的理想抱负,是像《义田记》里说的范仲淹那样,显贵后购买“义田”来供养救济全家族的人,并能达到宗族同居共财的规模次第。


为此文仪曾感叹说:“我得志,当仿此行之”,“使吾族吾亲吾乡人休休有余,至愿也。”


文仪的性格也很温和。写文章从不用尖刻的字眼,文风温雅敦厚。平时总是意态从容,言谈含笑,满面春风。与人交谈,即使触及不平之事,仍是语气平和,情绪不为波动。有人做了亏心事,他也不批评揭发,更不向外张扬。即使对为非作歹的人,也总是以怀仁之心,友善对待,循循善诱地开导他们。


文天祥与父亲的理想抱负和个性取向差异这么明显,而且这种差异将越来越大,后来竟至到了各执一端可用水火之分来形容的地步。其中的原因何在?


虽说父亲也要求他写文章须有风骨,有正气,如见文章缺乏新意和骨气,便不高兴,“必维以法度”;虽说对天祥影响很深的外祖父曾珏胸怀坦荡,议论刚正,当面批评人不留情面;虽说天祥出生时,祖父梦见一小儿乘紫云而下又腾空而去,预示出他的天赋非同一般,家族因此对他寄予厚望……然而,这些就是原因的全部吗?


文天祥“长读圣贤之书”,“儿时爱读忠臣传”。于此是否应看到,除了家庭影响和生命密码固常易变的奥秘外,文天祥志向和性格的形成还得之于他读的书,还得之于他遇上的另一位老师——一个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呢?


文天祥的远祖文时,是汉景帝时蜀君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以武功授帐前指挥使轻车都尉,领兵打下洪州(江西南昌),便在江西地方扎下了根。


文时的孙子文光大,由国子监上舍赋魁,授承事郎、郴州判官。文光大之子文彦纯,官任桂阳县令。文彦纯之子文卿登异科进士,官至吉州知州。文卿之子文蒙,博古知今,轻财重义。文蒙之子文炳然,热心教育,为人师表,曾与丞相周必大交游。文炳然之子文正中,有学不仕。文正中之子文利民,承袭祖风,“习先世儒业”不仕。文利民之子文安世,生有两子,文时习,文时用。长子文时习与妻子梁氏生有三子,文行、文仪、文信。次子文时用,“仁礼存心,仪型乡邑”,娶本里邹㵯氏为妻,继娶刘氏,因无子息,就以兄长文时习的次子文仪过继为子。


到了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文仪娶泰和县的曾德慈为妻,两年后生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