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张爱玲的美好,在于她力透纸背的文字和独特辗转的生命体验。这本书中文字流淌的,便是她真实的生命。

作者:从茜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301269

ISBN:978751802527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268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时光深处走出一抹孤傲身影,倔强的脖颈,看似微凉的眼神,却暗藏着饱含深情的火种。美丽,时常裹挟着怅然。她的笔,蘸着她的热血,书写了那如传奇一般的生活。


期待是如美梦般的晴空,蓝天,微风。可现实并不总如期待,更多的,是彻骨彻心的荒凉。年少的她也曾有过无数幻想,可期待总被失望所替代,美梦总会被现实叫醒。不知道落空了多少想象,湮灭了多少等待,才会创作出那么多惆怅而忧伤的失落和美好。她真正拥有的美梦太少太少,这不知是人生的朴素还是缺憾。幸而,那一匹素锦上绣有举世无双的传奇。


灵感源自生活,年少时的生活遭遇必定会为以后定下基调。于她,叛逆是偶然命运的推动,也是不愿随波逐流的必然抉择,亦是她与众不同的开始。


因不同而出众,因世俗而脱俗。这便是张爱玲,她就这样如传奇般生活。与一般少女截然不同,她的眼中似乎看不到美丽动人的欣喜,哪怕是欣喜,也必然是带有惆怅的。她又与一般少女相同,在喜欢的人面前不知所措,愿意像尘埃一样低微。终于,她看到了最美的一场花开,尽管这花期短暂,如白驹过隙,飞然而逝。


爱过,痛过,绽放过,枯萎过,张爱玲一生都在悲观和坚强之间拉扯,宛如飘摇的蒲草试图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中,任风吹雨打,也想抓住一丝温暖。最后,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是孤独的,也是圆满的。也许心灵只有经过寒冷,才能品尝更多的滋味,才可以披着华美的袍子,用文字在纤细的笔尖开出爱的芬芳,谱写出最值得吟唱的民国传奇。


从尘埃中开出的花儿,渺小而深情,坚决而柔软。张爱玲,如传奇一般生活。


从茜


2016年2月


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壹 谁拉响了岁月的胡琴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这便是《倾城之恋》的结尾,一场传奇的谢幕。说不上什么皆大欢喜,只是多了一些妥协,算是渺小的幸福。这倾城故事的执笔者像是预言了自己的一生,精彩丰富,又带着一丝无法抹去的苍凉。没有圆满的收场,也走完了传奇的一生。只是不知是谁拉响了岁月的胡琴,开始反反复复讲述这苍凉又动人的故事。许是年少不自知的岁月已经注定这岁月的胡琴不会以欢笑收场,却多了份无法忘怀的音韵。


故事的起点便注定了不平凡。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张爱玲的家族是出名的,天下皆知,虽然其到晚年才正面承认,并写入书中。张爱玲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清朝名臣李鸿章长女李菊耦。张爱玲从不将自己是名门贵族看作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早年她甚至不喜欢这样的光环,似乎这些都与她无关,她希望读者仅仅纯粹因为喜欢她的文章而喜欢她。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她开始明白,身世是无法割舍的。因为每个人的后来,都离不开曾经。她的爱和痛,和她的童年时光一脉相承。


1920年9月30日,她出生于上海,彼时,她的名字叫作张煐。时代的底色,故乡的气息,贯穿在她的一生里。上海两个字镌刻在她的传奇中,家庭的一段往事也带给了她无法绕过的影响。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张佩纶和李菊耦的独子,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女儿。这桩婚事是典型的门当户对,自然免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俗套,这也是导致两人后来婚姻不和的重要原因。


在父亲张佩纶去世后,张廷重便带着全家前往天津。此时,张爱玲两岁,弟弟张子静一岁。一家人住在天津的一处花园洋房,这所漂亮的房子是张爱玲的祖父与祖母结婚后住过的。张廷重出生于大家族,还是有一番才情的,也读过些进步书籍,还会英文。所以,在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总长的堂兄安排下,张廷重顺利谋得一份英文秘书的职位。这个时候的张家是幸福美满的,没有上演以后种种支离破碎的一幕幕闹剧。


两岁的张爱玲初来天津,觉得一切都是美丽明亮的。就像她曾在书里写到的,天津给她一种春风迟迟的感觉。咿咿呀呀刚会说刚会跑的年龄,看不到荣光背后的衰落,满眼都是抓不住的美丽。只看到妖艳的花朵,看不到浸在毒药中的根部正在慢慢腐朽。满园的花朵是幼时最贴近心灵的糖果,带来的甜蜜不被任何毒素侵蚀。


张爱玲在《私语》中记述了童年许多美好的印记,像灰暗阴霾的天空曾经一闪而过的彩云。四岁前的时光仿佛是她生命中最纯洁无瑕的岁月,经年落下的尘埃怎么也遮不住剔透的璞玉。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一架秋千,承载了多少如痴如梦的旧时光,像初生的新月,还未结花骨朵的幼苗,她看到的只有最纯真的世界,不会被任何绝望打破的希望,就那样静静地荡过来,荡过去。若那一刻是永恒,张爱玲便一生都是那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悲伤,像是隔绝了风雨的小小幼苗。


秋千是美好记忆的一隅,幼时的张爱玲常穿着小纱裙,红短裤,想必是母亲精心挑选的。带着父母爱护的温暖,每日只依着自己心里斑斓的色彩跑来跑去。在秋千上绽放爽朗的甜笑,追逐后院的公鸡,看它们落荒而逃,甜甜的笑声随着炊烟一起飘落在天际。有时候拿着一本漫画书在院中细细琢磨,像是掉进故事里一般,书本对她的吸引力是自小就有的。看累了就把头埋在书本里熟睡一场,末了,只看到漫画中顽皮的几道水印和小爱玲不知所措的神情。没多久,调皮的小猫便忘记了这码事,又欢天喜地地去寻找其他乐子了。傍晚,倚在佣人身上,喝一碗六一散,说不出的清爽。这时的小爱玲想来也是喜欢笑的。


在张爱玲的记忆中有一位老人,她称呼他为“二大爷”。这位老人是张家的长者,张爱玲对他的印象分外深刻。“二大爷”终年像一尊神像一样扎在藤椅中,周围再未有其他摆设,这样更显他的神圣,幼时的张爱玲怕是看不到那抹孤独与坚韧。每次佣人带张爱玲给老人请安时,老人总会问道:“识了多少字了?背来我听听。”张爱玲便一字一句、字正腔圆地一一背出,神情认真,又带着一抹坚定固执,像是真正地拜佛般虔诚,没有胡闹与亵渎。但这时的张爱玲纵然聪慧,也读不懂老人深邃眼眶中复杂的神情。每每张爱玲背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老人眼中的泪水便止不住决堤。幼时见到的,只是眼前最真实的,闻得见花香,看得见天蓝,听得见鸟鸣,却不知世事,嗅不到花香背后的凋亡,瞅不到天蓝隐藏的阴云,更意会不了鸟鸣声背后遮却不了的悲歌。


对于小张爱玲来说,这一切都太显深沉。刚刚长出小小嫩芽的年龄,怕是遇到一只青虫也要眨巴眨巴大眼睛研究一番,那般孩童的心十分有趣,她总是会把它捧在手心细细看上几遍。小心翼翼地用指尖试探,看着那小小的蠕动的身躯,眼睛也要瞬间睁大不知几倍。反复看着那缓缓爬动的小虫,心中欢喜,说不定还要带回家养上几天,像对待宝物般细心呵护。每个人都有过童年时流光溢彩的一瞬,那一瞬能承载往后数不清的伤痛。像冬日的阳光抚平心中的不安,驱除所有黑暗和暗淡。


天井一角,有个胸怀大志,喜欢舞文弄墨的消瘦男子。张爱玲给他取名为“毛物”,不知是因为幼时创意还是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而“毛物”的娘子被张爱玲称为“毛娘”。“毛物”常常讲《三国演义》给张爱玲听,张爱玲自幼对这些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像蜂蝶找寻到了一处鲜花盛开、花蜜遍地的乐园。于是,张爱玲就常常在这乐园翩翩起舞。简单的读物对她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她总是如动物觅食一般兴致勃勃。


这段时光是张爱玲一生中最纯洁干净的时光,没有被任何尘埃所遮蔽,没有经历任何不幸与残缺。这段时光美得无法用言语确切地陈述。像遍布星星的黑夜,夜再黑,也看不到恐惧,只有那些耀眼明亮的星星;像没有一丝云的蓝天,万里晴空,只有无法拒绝的一片蓝,吸入灵魂;像荒漠中的一块绿洲源源不断流出的水,干净纯洁,只有希望和生命的绿,永不枯竭。小小的人儿沉浸在自己的王国里,优哉游哉,行走在漫天花语的漫画中,放飞了最美好真挚的想象。用一颗赤子之心静静地等待着美梦中的晴空,满眼的期待与沉溺。如果可以,愿意永远沉浸在梦里长睡不醒。就如张爱玲曾说:“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


只是这段纯真的岁月已经足够令人神往,尽管未曾惊世骇俗,未曾与众不同,只是和平常人家孩童一般拥有灿烂幸福阳光的孩提时光。但这样的简单,就足以让她心里生出说不清的喜欢,道不明的向往。后来,午后倾泻的阳光静静地盗走这段美丽的时光,她只能不舍地画上句点,结束了这场梦。


谁拉响了岁月的胡琴,让美丽如此肆无忌惮地绽放;谁遗忘了故事的苍凉,让倾城如此排山倒海地袭来;谁看见了夜晚的万盏灯火,让圆满如此不着痕迹地来过。

贰 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张爱玲将爱情写得透彻,可她从小见到的却只有寥寥数笔还未勾勒出的爱情的影子,它们刚刚散发出一丝爱情的气味,便一晃而过。爱情的火花是美丽的,爱情的结果却往往是酸涩的。浓情不论怎样以悲剧收场,也曾带有欢笑。最后,快乐和伤悲都随着模糊不清的记忆随风散去。


中国自古讲究门当户对,一对郎才女貌的人被安排在了一起,理所应当,这应该是一段幸福的姻缘。想象中,才子佳人是琴瑟共鸣的。一言一语,不用多说,便可意会。然而,张爱玲的父母并没有这般契合。耳鬓厮磨过,曾有短暂而美丽的新婚时光,但终究因为性格的不契合,而成为彼此互相伤害的孽缘。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晚年回忆初到天津的时光,饱含深情:“那一年,我父母二十有六岁,男才女貌,风华正茂。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佣人,姐姐和我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的日子,真是何等风光啊。”


然而,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却不知操守家业,珍惜这段美好的日子。张廷重是典型的清朝遗少式人物,守旧、好面子。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一位思想很西化的女子。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思维的差异便渐渐暴露了出来。张廷重的思想让曾经留过洋的黄逸梵完全受不了,在黄逸梵眼中,张廷重和那些清朝遗老没有什么区别。尽管如此,两人的关系也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一天一天在一起的时光堆砌出的感情的城堡,也不是一道闪电可以摧毁的。


没有了最初的耳鬓厮磨,卿卿我我,生活最终是要归于平淡的。富足的物质开始衬托出心灵的孤寂,知音难觅,最想要说说话的人却听不懂自己的意思。黄逸梵像幽香的兰花一样,这样的女子是有君子的气息的。与一般的俗女不同,她不是甜言蜜语可以轻易打动的。女子都是容易动情的,也是容易落寞的,落寞的时候得不到安慰,便心灰意冷了。


这个时候的黄逸梵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婚姻牢笼,她觉得自己穿着一袭华美的袍子,却揣着一颗冰冷的心。旁人看到的是华美,自己感受到的只有冰冷。心心念念的那样一个人,却怎么也未出现,只留灯火阑珊处一抹触不到的影子。时间久了,便也孤芳自赏了。


张爱玲对母亲的记忆不是很多,然而儿时也是依赖母亲的陪伴的。她曾说:“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


母亲看着张爱玲,恐怕想的也是自己的处境和纠结,她想要离开,又不能轻易离开。母女两人背着唐诗,感觉到丝丝温情,也感受到彼此的心不在焉。她深深记得一个细节,母亲总是以绿豆糕作为奖励让她专心背诗,那些记忆留在心间,成了以后她小心珍藏的记忆。岁月留下的礼物,她谨慎地放在心间,时而觉得美好,时而觉得残酷。


随着张爱玲和张子静渐渐长大,黄逸梵与张廷重又因姐弟俩的教育问题起了争执。张廷重坚持要进行私塾教育,而黄逸梵认为应该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多接触其他孩子会更好。同时,张廷重认为女孩子最终是要嫁人的,学些传统知识就好了。相反,黄逸梵觉得现在是新时代,女孩子要接受教育,要学习钢琴,学习画画。两个本来就思维差异巨大的人,因为这些事情开始争吵,闹得更加不开心。


张廷重想要的是一心相夫教子,贤惠无才的妻子;黄逸梵想要的是有进步思想,懂得自己的丈夫。张廷重不懂欣赏星星的美,只想要一束插在花瓶里随自己修剪的雕花。张廷重无法将星星变成雕花,黄逸梵也无法离开有星星的天空。于是,张廷重开始寻找雕花。


对于张廷重这样的遗少而言,三妻四妾本就是正常的事情。两人的不和因此愈发严重,时光堆砌的感情堡垒开始出现裂痕。再美的花,若不悉心浇灌也会凋零;再坚硬的城墙,不及时修补也终会坍塌。微风来不及送去凉爽,乌云来不及遮盖艳阳,一切毫无预兆地被推上了顶峰。


人是容易被环境影响的,张廷重来到天津,心中再没有什么顾虑,渐渐开始沉迷于酒色,吸食鸦片,甚至在外面养姨太太。两人从意见不合变为争吵,黄逸梵最不能接受的是丈夫吸食鸦片,但张廷重一意孤行,不听劝阻。誓言是曾经的爱情,争吵是现今的荒凉。心烦意乱却总也理不清,便任其荒草丛生。


年幼的张爱玲与张子静对这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张爱玲不到四岁,家里便请了私塾老师。那时的张爱玲只是每天跟着私塾老师诵读诗歌,为背不下夫子布置的作业而苦恼,偶尔听到父母的争吵也是过眼云烟。小小的张爱玲沉浸在闲云野鹤的诗意,想象着驾一叶扁舟,游荡在自己小小的世界。想为什么渔翁要在漫天雪花的时候垂钓……一句句地背下来,她乐在其中。喜欢读书的张爱玲恐怕觉得这比花园的蝴蝶花朵都有意思。


此时的张廷重也因张爱玲的聪慧十分喜欢这个女儿,觉得张爱玲很有天分,要用心培养。对张爱玲偶尔指点一二,张爱玲也是极为欢喜的。这算是父女二人为数不多的温情。直到张爱玲四岁时,黄逸梵的离去,才让张爱玲的心彻底凉了下来。可能是少不知事,也可能是母亲对张爱玲没有那么刻骨铭心,母亲离开的时候,她竟然没有哭喊吵闹。当她知道明白时,很多东西却已经走远了。幸而母亲离开得早,这种疼痛才没有那么撕心裂肺。


张爱玲四岁的某天,母亲终于如愿逃脱了这个牢笼。姑姑张茂渊要去英国留学,母亲黄逸梵在家庭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向往之间,痛苦挣扎。像笼中的鸟,被困得再久也是想要飞向远方的。所有的思绪和神经揪成一团,许是“母亲”和“责任”这两个词语太过沉重,压得她快要崩溃。一边是对丈夫的失望,一边是对一双儿女的不舍。这两年,她就是这样游走于冰与火之间,却始终无法游刃有余,只有日渐痛苦。


终于,黄逸梵还是离开了。不舍的是旧时蒙着雾的时光,欢笑带着伤。那岁月的痕迹怎么也抹不去,再伤痛也是记忆中的深情,流淌在血液,深入肺腑。她强迫自己封存这不美丽却足够生动的梦,怀念的气息随着泪水倾泻而出。痛苦之后心死,一切也就淡漠了,可临走前,还是免不了痛彻心扉。她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却终究是个女人。


那天,张爱玲的记忆中只有母亲的蓝绿色长裙和哭倒在大铜床上的身影。船要开了,没有人敢去催促她。小小的张爱玲被推上前去提醒她该走了,她哭得更厉害了。泪水在蓝绿色亮片的反衬下更加闪亮,不知刺了谁的眼。母亲的色彩在张爱玲的记忆中都是蓝绿色的。幼时咿咿呀呀背诗写字时,母亲亲手喂在嘴边的绿豆糕;离别时,和海天一色的蓝绿色长裙,闪着光的亮片,是那么的华丽。


黄逸梵就这样到了大洋彼岸,与祖国家人分隔两地。黄逸梵本名黄素琼,黄逸梵是出国时她为自己取的名字。带着新名字,她用自己的行动写一首诀别诗,就这样离开了,用那双三寸金莲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片光。张廷重不理解,黄逸梵为何宁可和自己的妹妹远走他国,也不愿在家相夫教子,过着贵妇人的生活。那时的张廷重已无暇多想,也未加阻挠。花园里的花朵再娇嫩欲滴,看多了,也会厌,更何况还是带着刺的玫瑰。对于张廷重来说,还是路边的野花更合心意。黄逸梵的离开也许正合张廷重的心意,所以黄逸梵刚离开,姨太太便住了进来。过去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随风散去。


可还有人记得那一年,桃花散落,庭院翠绿,初见面。她看他是翩翩公子,他看她是窈窕淑女。那一日,共着喜袍,结为连理,唯愿天长地久。那一段春光,她怀抱儿女,他为她轻拭额角的汗滴。将最好的怀春时节给了那个人,带着期待、欣喜,紧握着双手共赴一生。


现世是曾经温暖消耗殆尽遗留的一朽残躯,回忆起来也只有苦涩的泪痕。曾以为的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到头来只是一纸谎言,是最初满脸笑意的坚定书写出的结局。一切在这里已经结束,年少的青涩终究抵不过生活的琐碎,有时爱情徒有虚名,套住了男男女女。再回头,已是万丈深渊。

叁 生命铺开底色


生命是一匹长绢,生活是一支画笔,生活的足迹点缀满生命的空白,也许起初凌乱不堪,时间久了便画出了形,看得久了也就看出了味道。孩童的记忆是不甚清晰的,就算是早熟的张爱玲也一样,母亲的离开没有为张爱玲留下什么烙印。但母亲这次的回来给张爱玲的生命染满了五彩的底色,那个高贵的妇人不再是远不可及的曙光,不再是每年等待自己照片的接收者,不再是幼时模糊记忆中的妈妈。


张爱玲八岁时,张廷重数年积累的恶癖终于带来了恶果。他常年抽鸦片,嫖赌,还和姨太太们胡闹打架,以至于都影响了堂兄的清誉,致使堂兄被迫离职,张廷重也就此重新回到上海。


张廷重回到上海的大宅院,开始深思。烟雾缭绕的古典老宅中有着数不清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男人和女人,都是刻薄与刁钻的,时刻为利益而战。张爱玲从小便见惯了这些,这些也增加了她的早熟。大家族总是不安生的。


张廷重依旧日日云雾缠身,透过云雾看到了过去的种种,当时的不快与愤懑却成了现今心中的温土。看不清的雾,模糊间回到了孩提时光。母亲严厉的脸浮现在眼前,带着温柔的眸光。自己只好一句句一段段地背诵那些无聊烦闷的八股文,就这样,背了一年又一年,可是清朝衰败了,科举制度废除了,这些只会增加自己的烦闷。自己也只能寻欢问乐,谁懂得他心中的无奈与苦闷啊!


转眼间,一张温柔的脸又出现在了张廷重面前。她满含柔情的双眼注视着他,道不尽的深情。他伸手去抚摸她的脸,却怎么也摸不到。他不知所措地看着她越走越远,他拽着她衣裙的一角,可转眼间只剩冰冷冷的空气和颤抖的他。他无力地倒在地上:“素琼……”他还是喜欢唤她以前的名字。


神智终于还是清醒了,张廷重翻着过去的照片,细细想着有黄逸梵的这些年和她离开的这些年。四年了,他开始怀念以前的时光,哪怕争吵也是好的。终于,他提笔写下了一封封求和书,在信中他一遍遍地书写着不轻易流露的柔情和自己一声声的悔过、哀求。他保证不再吸食鸦片,并遣走了家中的姨太太。她想必也是不舍的,不舍自己的骨肉,于是,她回来了。漂洋过海只为心中曾经希望的灯火,她愿意重新点亮它。


整个老宅都洋溢着一种氛围,没有了云雾环绕,似乎开始明亮起来,等待新主人的到来。黄逸梵终于回来了,她比以前更加美丽时髦,优雅的气息不自觉就那么遍布全身。张廷重此时却显得有些老态,大概是因为常年吸食鸦片吧。黄逸梵的回来,使家中重新充满了家的气息。


张爱玲初见母亲还有些陌生,后来便很快乐了。从母亲这里,张爱玲得到很多年都不曾有过的温柔和细腻。母亲教她要用什么样的神情来看别人,不能瞪大眼睛看别人。叮嘱她走路两腿不要分太开,要做优雅有礼仪的淑女。她像飘摇已久的枝叶终于找到了大地的温床。张爱玲整天跟在母亲身后,乖乖地像母亲希望的那样做一个淑女,在她心里,只要母亲可以一直不离开,生活便是天堂。


母亲回来后,张爱玲不用再跟老先生学习不知所云的古诗,以及像奏章一样的八股文。她抱着一本本童话书开始走向西方的浪漫故事,早熟不怎么爱笑的她终于有了一丝童真的笑脸。母亲握着她的小手教她弹钢琴,带她去探索那神秘古老的乐器。听着一个个音符从手下蹦出,她稚嫩的脸笑着望向母亲,仿佛看到了最美丽的春天。孩童纯真的眼神也瞬间打动了黄逸梵,她也越发地疼爱张爱玲。


母亲的温柔就这样慢慢展开,带着张爱玲徜徉在新的世界里,没有大宅院中的人们的阴暗与冷漠,只有母亲似水的疼爱和不同以往的童话世界。不同于两三岁的秋千与花园带来的乐趣,八九岁的她见识到了一个充满乐趣的世界,更加激发了她对知识的渴求。有了母亲的悉心陪伴与教育,一切都如雨后彩虹,只晴不阴。


久别重逢是美丽的再次绽放,细雨微风慢慢浇灌了旱土,长出嫩芽。母亲轻抚着她,拿起画笔,细细画出那幅肖像,那是一张张爱玲小时候不多的笑时的照片,所以母亲格外用心。母亲又开始教她画油画,教她用笔去记录抓不住的美好。幸福就这样来临,不等花开,不及日落,只是刚好。


饭后,母亲会带着她散步,与她分享在英国的生活。一幢幢城堡和伦敦带着阴雨的天气在张爱玲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号,许是那时的时光太动人,张爱玲始终认定伦敦是晴空万里的。可伦敦代表的也许不是幸福,只是平淡。母亲喜欢跟张爱玲讲在伦敦的生活,因为那里承载了她的梦想。喜欢和她讨论英国和法国的天气哪个更好一些,张爱玲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些新奇的事情。


相对应地,家中也不再只是让人头疼的老夫子和文人,多了名流和艺术家们。欢笑声充斥着整个大厅,家具也换了一部分,中西搭配的格调也别有一番韵味。古韵的桌椅加上天鹅绒的靠垫虽有些别扭,却是张爱玲心头的爱。


在那时,大厅的钢琴始终洋溢着欢乐的音符。有一次,母亲和一位胖妇人在钢琴前表演西方爱情话剧的一幕,那夸张的神情和大幅度的动作惹得她大笑连连,裹在被子里露出脑袋,像水中刚冒出的荷尖,随风摇摆。还有在姑姑练琴时,母亲会轻轻将手放在姑姑肩上,随着音符的节奏练声,可往往母亲总是唱低半个音阶。有时母亲就会娇笑着找各种理由推辞,像幼稚的孩童。整个空气都凝结着欢笑,张爱玲常常痴痴地看着,听着。像她所说,她不是喜欢钢琴声,是喜欢那种“空气”。


母亲的爱让她开始生出小小的任性,有一回家里喝鸡汤,张爱玲尝着有股药味便说出来了。没有人理睬她,只有母亲叫厨子前来询问。果然那只鸡有问题。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张爱玲是无比骄傲的。母亲相信她,并且她也值得相信。哪怕是有药味的鸡汤那一次也泛满了幸福。幸福随着鸡汤飘浮在整个屋子里,久久不曾散去,留在张爱玲的童年,化作一层厚厚的保护膜。


时间一丝一丝地从发间散落,漫不经心地留下了一笔笔色彩,画卷上越发灿烂耀眼,集齐了世间最丰富的颜料。正如母亲亲手设计裁剪的衣服,光鲜亮丽,让人看到后便极为欢喜,那种高兴是不言而喻的。母亲将自己美的一面传给了女儿,教她如何搭配,桃红是可以配翠绿的,只要不俗套就好。而母亲的颜色,除了记忆中的蓝绿色,便是不艳丽却耐人寻味的驼色。


张爱玲也真变得和母亲期待的一样,成为一个小淑女,和母亲一起看戏剧,一起感慨书中的悲伤与离别。看到书中夹的一朵干花,听母亲讲背后的故事,张爱玲默默地流下伤感的泪水。母亲缓缓地将她搂在怀里,心里却是极为高兴的,女儿从小就有了这般感悟。


穿过云层的微光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雨后彩虹正好发着灿烂的光,绿叶伴着新芽,约定好一起长大,最后却都成就了花的城堡。欢笑着离开,到来。生命的真谛深藏在心间,没有好与坏,只有记忆中拿不走的欢乐。


两年间,花开叶落,虫鸣鸟叫,日出日落,云阴雨晴。从画中跳到黑白相间的琴键上,弹出曲谱的音符,随音符飞到剧院,偷瞥母亲一眼,忍不住笑出声,又端坐成淑女的样子。留下的只有那件小小的漂亮裙子,寄托了母亲无限的期望,带着快乐幸福的余温。是命运的笔刷太过悲怜,忍不住为生命铺上底色,好承受日后的难过。


感谢这不羁的画卷曾承载了如此规矩又不失灵魂的底色,将日后那些惊慌失措的笔画连成一篇传奇佳作,绘出经年的举世无双。挥不去的光芒照耀了那方阳光不曾光顾的冬雪,发出晶莹剔透的明亮。裸露的石块被温暖的春泥所填补,冬雪融为净水滴滴浇灌,终是发了芽,成了花,而那些灿烂的时光用余晖一直保护着她,不曾离去,一生一世,虽然她不曾意识到,那段她自以为最像西洋淑女的时光就这样走过。

肆 再也回不去的叫曾经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张爱玲的这番话不知适不适合用在自己父母身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父母是断然经不起平凡的。稚嫩青涩时筑起的情爱本就轻若飞羽,性格的不合一步步把两人逼向海边,最后黄逸梵乘船离去。四年的分别,在张爱玲最需要受启蒙的时候,每天看到的却是人性的矛盾,从小便受到了影响。而后,虽与母亲有两年的欢乐时光,却也未能填补之后数年心灵的伤痕。


母亲回来之前,张爱玲最痛恨的便是家中的重男轻女。封建家庭这般也可以理解,但每当自己的保姆何干在弟弟的保姆张干面前处处忍让时,她便看不过去,而她要强刁钻的性格更是让张干不喜欢。童年的差别对待深深挫伤了女孩过早生长茂密的自尊,她感觉这一切像一群蚊子一样,不停地叮咬着她,不致命,却总是让她忍不住挠那些红肿的包。


母亲回来了,起初母亲仍是高贵遥远的,后来父亲被送进医院戒烟,家中多了明媚和颜色,母亲为她的生命填充了靓丽的色彩。景色再好的园林,地下也不知深埋着多少朽木,再温馨的时光也有烦恼的事情充斥其间。在体会母亲柔情的同时,她面临的又是父母无止境的争吵。


承诺的只言片语是轻易的,行动的一点一滴是困难的。水滴石穿,可石未穿,水便枯竭了。张廷重和妻子依旧经常意见不合,他也做不到处处忍让。思想的不同已经不是争吵的开端,而是根源。张爱玲的教育又被搬出来,黄逸梵是喜欢上学的青葱时光,自然想让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