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她曾用指间触摸过无数古迹的余温,她曾置身诗篇沾染着文字的热切,她曾随着命运的波涌翻山越岭

作者:艾文茵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301271

ISBN:97875180235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310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分红妆曼妙,七分伶俐骄傲,在岁月的更迭变迁里她始终初心不改,人比花俏。


也曾寂寥:素衣、红妆、一盏香。也曾奔忙:跋山、涉险、过湘江。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就是翻看新新女性荡气回肠的奋斗史,所带来的思考与振奋,远远多于俗世所乐道轶闻野史的趣味。


建筑学家的理性与文学家的感性在她身上融汇得浑然一体;西学的功底、东方的传统集一身,毫不违和。庙堂、殿宇或是草野都曾见证她先行者的身影,甘为后来人立理论以铺路、愿为中国建筑史远行以奠基。


徐志摩用诗人的生命来爱他,梁思成用熨帖的温柔呵护她,金岳霖用克制的深情守望她。任时过境迁、沧桑轮转,所有关乎她的情谊都不曾在浩渺烟波里湮灭,反而愈酿愈醇。更是这些倾心与笃爱共同托起了她不老的青春,也让历史的视角永远印刻下她绝世的姿态。


林徽因是可以剖析来看的个体,是端坐于圣殿的缪斯,无论多才还是多情都是她冠冕之上的浓墨重彩。文学的、美学的、建筑学的意义都因沾染过她的风气而添了一抹亮色。她是琤琮泉流与漫山遍野的风物结下的清丽渊源。所以,无论穷乡僻壤或是孤村荒岭,只要有她的身影便有悠然。她自娱的语调,自愈着一切凄怆,她柔谐婉转,抖落掉一身伤感。


季候止不住地轮换,绵密的情思将告别的脚步放缓。此一生尽是极致:极致绚烂,极致辉煌……从老宅到李庄,一路荆棘起伏却颠扑不灭她的信仰,云随雁字今又重阳。


世间曾有林徽因,一身傲骨,百转柔肠……


艾文茵


2016年3月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壹 戴着百花的冠冕而来


缘起苏杭,比繁华底色更为耀眼。


放眼人间,胜姹紫嫣红一色冷艳。


烟雨江南,因山水相倾旖旎着风景独好;软语吴侬,因温情熨帖坐拥着万千宠爱。这世间至美风物就此交互,荷风送香,碧水入江,山光自西落,佳人彩云出……


1904年6月,正是莲开的季节。林徽因降生在了杭州蔡官巷其祖父林孝恂的宅院中。如梦江南,因她的到来自此再不能独自美丽,她亦如盛放白莲,是江南风景的至美点缀,却更胜那风景一分娇贵。林家祖籍福建闽县,闽侯林氏本是望族,但及林孝恂一支时已沦落寒微,为重振门楣,林孝恂几经蛰伏,一心治学,终于在光绪年间以进士之身位列翰林之选。


人言“字如其人”,挥笔间即可看清一个人的气度、格调乃至风骨。林孝恂的字便是刚柔兼济,笔走龙蛇间跌宕遒丽、劲骨丰肌。“书幌露寒青简湿,墨花润香紫毫圆。”这是林孝恂时任杭州知府期间手写的对联,虽挥毫间落笔成联,亦是字字入木见心。林孝恂数载宦海栖身,却不曾失却书生意气;早自知晚清气数,仍一心挣脱绝境积极求变。


哪怕再混乱的时局,林孝恂都能在方寸间觅得立命之法,哪怕再危机的时刻,他亦在进退间游刃自处。他会在时代的车辙里跟从命理的轨迹前进,他会在更迭的硝烟中力求变革、绝处逢生。永远清醒、永不绝望,这不仅是林孝恂的信条亦是他向林家一脉所要灌输、传承的精髓。所以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她始终奉行祖训,如祖父般坚韧,不纠结于世事的无常;如祖父般豁达,顺境中不失初心,逆况下也始终洒脱清醒。


辛亥革命后,大部分的晚清官员选择了回归乡下市井,置业田间,就此远离朝野,远离乱世纷争。而林孝恂则反其道而行,他是大隐于市的隐者,他要在时代的大前沿弄潮:设立林家私塾、开办蚕桑职业学堂、入股商务印书馆……目下所及皆是凡人所不曾想,因林孝恂对经济时局早有高屋建瓴的把控,林家日进斗金,也便日复一日地兴盛起来,成了风头无两的望族世家。


林孝恂向来不屑于墨守成规的陈腐,他深知所谓“视界”也便是“世界”,新学或旧学、中式或西式、新潮或正统、他不但自求治学广博更是要求族中子弟均要如此。学贯中西的林孝恂始终有着男女平等的思想,这是无数旧式遗孤所不及之处,更是林徽因的幸运之处。从小跟着祖父生活的林徽因,得到了和男孩接受同等教育的机会,也使得她5岁起便可诵读诗书,6岁即可写文言家书。


林徽因之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祖父林孝恂以此为孙女起名“徽音”。希望她能有端庄贤淑之德,更能为林家招来满堂儿孙。


到了1931年后,林徽音更名为林徽因,因为她的名字跟当时一位小有名气的男作家林微音太过相像。又因两人经常同期发表作品,不但刊发的报纸杂志常有混淆,更令读者不辨。“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认为他的,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就这样,林徽因毅然更名,由此更见她桀骜气盛的品性。


从祖父林孝恂到父亲林长民再到林徽因,林家人除了一脉相承的品德、风骨,更为传神的则是气韵。相似的眉眼间始终清秀中带着坚毅、相似的面容清癯却尽是华贵深邃,诗书的浸润也更突显了他们清绝的气质,钟灵毓秀间林家祖孙自然是清雅超凡。


父亲林长民始终忙碌,不似祖父林孝恂志在治家兴族,林长民则志在经国大业。他为人豪爽睿智,经纶满腹亦尤为自负,林徽因的性情、才情多半得之乃父。林长民23岁成为秀才,25岁从事翻译,27岁赴日留学。因其咳唾成珠、谈吐生风,且为人行事机敏干练,更是笔精墨妙,使其担任过咨议局书记长、众议院秘书长、参政员秘书长、交委员会事务主任等职务,更同时被称为“秘书长之理想人选”。


继承了其父的云霞满纸,林徽因的文章也写得造化精妙。这一点也正是林徽因能够始终让大众念念不忘、经久提及的缘由。通过她的笔端,让世人认识了一个多情、骄傲、细腻甚至激昂的林徽因。文字将她的心事放大,透过纸背便可穿越百年触及曾经光景,或是被她的才学深深折服,或是在星夜封锁浓愁时看她哭湿衣袂,抑或是为她的美丽所倾倒……


徐志摩曾如此评价林长民:“这世界,这人情,哪禁得起你锐利的、理智的解剖与抉剔?你的锋芒,有人说,是你一生最吃亏的所在。但你厌恶的是虚伪,是矫情,是顽老,是乡愿的面目,那还不是应该的?谁有你的豪爽?谁有你的倜傥?谁有你的幽默?”在父亲强大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林徽因也学及了同样的做派。她从不掩饰自己的锋芒,始终锐利而理智;更不曾有富家小姐的矫揉造作,而是永远活在当下、永远豪爽坦荡。


林家人向来不甘平庸,若有余力便是在奋进、呐喊、奔忙中用尽。不畏时艰,对万事万物他们总有着自己的期许;肩挑重任,亦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般泰然。


世间事,一落林长民之眼,无不涣然。身自有侠气,结交五都雄,轰饮酒垆,其势吸海垂虹。大气、健谈让林长民周身都是吸引力,从张謇、岑春煊、刘崇佑、徐佛苏,到杨度、宋教仁,再到日本名流尾崎行雄、犬养毅……均与其相熟结交。林徽因也极似其父,自有吸引人的气场,更是社交的天才。她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色微妙的情愫,更能在各种角色间轻松转换。始终推崇平等的她自是自信非凡,更足以在各个场合光芒尽显、侃侃而谈。林徽因始终带着才女、美女乃至明星的光环,无论何时都能活得熠熠生辉、浓墨重彩。


林徽因的长相遗传祖父母多些,明艳却不落俗,乖巧却又不容轻易驯服,一双善睐的眸子像是装有星辰大海般闪烁,时而红粉的脸颊像满载着夕阳晚霞。祖父祖母自然对林徽因疼爱有加,幼年时期,在林家的宅院里她曾拥有着万千宠爱。华丽的身世编织成她百花的冠冕,生命何其玄秘,她又何其幸运。林徽因是盛放在江南的白莲,任万紫千红开遍,均不及她清绝冷艳。时光将最好的底色拱手相让,让万千美好向她顺眼低眉。


林徽因曾将自己比作莲灯,她自知那些太顺遂的时光常常是另一种拖累,会让人萎靡不知振奋,她怕未来的自己会于千恩万宠间沉溺。她亦自知生命终会有不能承受之轻。所以她在清醒时为自己早做提点,像佛渡人般渡己: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莲灯》林徽因


她从一株莲中起始生命,哪怕不够厚重,哪怕只是荧荧一剪微光,哪怕照不见崎岖前路,哪怕必须依附着人海沉浮,哪怕要随着命运的波涌,哪怕疾风向远推送,哪怕被波诡云谲的命运裹挟,哪怕在宇宙中只是过客,哪怕因太过玲珑轻易被生死左右,她也要依旧骄傲,依旧从容,依旧在深不见底的尘世间捧出绚丽的辉煌,像一叶轻舸勇敢地驶出江河……


《莲灯》是林徽因源自骨血里的呼唤,林家祖孙亦似乎都是载着使命而来,他们将万物看得透彻,将日子过得落拓,将生命活出一种别样绚烂。林徽因总是宁静,孤芳冷艳,好似无欲无求,心内却是别样天地。亦如白莲胜雪,绝世而立,毕竟浩荡人间,此般清绝舍我其谁。


尘缘是解不清的命理,百花的冠冕自有百花的分量,当白莲入凡尘,纯洁是否还会残存……

贰 眼眸若有深意


一宅双景,雾失楼台心逆旅。


两心四散,空惹啼痕人无力。


分不清悲喜的眸子里总会藏着不可说的过往;生命有几多壮阔便会有几度波折。阳光之下总是会有暗影,繁华之下总是会有悲凉。人都说江南烟雨是不可多得的诗意朦胧,却不见那淅沥曾打湿了多少美梦,又蔓延出了多少苦涩……


林徽因十分早熟,却也被早熟骗走了本可放肆嬉闹的童年。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续弦,因大夫人叶氏得病早亡,未能留下一子半女,所以何雪媛嫁入林家的首要任务便是要为林家开枝散叶、传宗接代。她曾为林长民生过一男两女,但男孩在襁褓中便不幸夭折了,只剩下大女儿林徽因和小女儿麟趾,林长民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可好景不长,小女儿麟趾也因病夭亡了,或许是不愿触及伤心事,自那之后林长民便极少与妻子相见。


接连失去两个孩子给了何雪媛沉重的打击,脸上的笑容也逐渐褪去,所剩的只有愁云惨雾。在嫁入林家之前,她本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家境殷实,生活优渥,起居都有下人打理,双手不沾阳春水,所以不善女红、家务。她亦不懂琴棋书画、也未曾接受过新式教育。所以既讨不得婆婆欢心,又不得林长民喜爱。加之继三个子女后何雪媛再无出,也就更不得林家重视。


在林徽因2岁时,父亲林长民便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留林徽因母女同祖父母一起生活。那时父亲的家书总是一封接着一封,但满纸的墨字除了是对祖父母的问候外,便只剩针砭时弊,抒发抱负的豪言壮语。至于给何雪媛则是少有笔墨,难得提起,也是疏远的客套问候。


被忽视的失落感尚可承受,毕竟女儿林徽因深得全家人的喜爱,又是她与林长民之间的纽带。直到婚后的第10年,上海女子程桂林的出现打破了何雪媛多年来如履薄冰般小心维系的家庭生活。程桂林年轻、美貌、无论是待人接物抑或是料理家务样样都擅长,尤其是那绕指柔的脉脉温情,如扑面和风般让人想要亲近。相比何雪媛满面的“凄风苦雨”,程桂林自然是更受林家上下的喜爱。


婚后,程桂林为林长民生下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她们居住的林家后院也便显得拥挤了。林徽因母女自是知进退的人,二人同程桂林交换了居所,住进了林家后院的小房。自此,鲜有人问津,处境更加凄清。本就心有怨尤的何雪媛被彻底地忽视了,她暴躁、抱怨却终归是孤立无援,她任自己陷入情绪的水火间,哀怨、愠怒、于事无补。而院子的另一端,却是清朗祥和,一片人间欢喜。


林长民曾自号“桂林一枝室主”,显然此号是因程桂林而生,也更能看出林长民对程桂林无以复加的喜爱。程桂林所居的林家前院总有无尽的笑语欢声,父亲每每归家也总是一入前院便再不移步,他会宠溺地抱起弟弟妹妹们,并在他们的脸颊上落下温柔的吻。院子里的藤椅常有父亲的身影,他被席地而坐的弟妹们围在中央,讲着那些或古老或神秘的故事,从稗官野史到奇闻逸事,林徽因爱极了那些故事,也羡慕极了可以大方听故事的弟妹们。


起初,那前院的一隅也曾有过林徽因的小小身影,那时的她只知道前院后院是欢笑与悲哀的两重天,她宁愿整日赖在前院,也不想有一刻在后院停留。直到那个傍晚,她意兴阑珊地回归小房子,本想告诉母亲这一天她过得有多么欢喜,却见何雪媛的眼泪如断线的珠子般掉落,像是无尽隐忍后的剧烈爆发,她将所有对家庭的愤懑与怨气一股脑地倾泻在了林徽因的身上,怪她像她父亲一样是负心寡薄的人,怨她同程桂林沆瀣一气,她说整个林家就是囚禁她的牢笼。


林徽因知道母亲所言只是气急,怪只怪自己未能真正想她所想,给她更多的陪伴。自那之后,林徽因像是一夜长大般,极少踏进前院,哪怕父亲的故事再吸引人,哪怕弟妹的玩具再诱人,哪怕是前院的饭菜再丰盛,小小的她就那样学会了隐忍与克制。


听过了太多母亲的抱怨、静处过太久冷清,对这个家,林徽因总有着不可名状的情绪,她无从界定究竟是爱抑或是恨,或许正如这世间无数爱人间的相爱相杀。“家里弥漫这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感。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经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之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她爱她的父亲,却又恨他对母亲的无情;她爱她的母亲,却又恨她的无能;她爱她的弟妹,却又无法无视他们的存在曾带给她的伤害,她怨程桂林,却又说不出那女人究竟有什么错。半封建的家庭生活好似泥沼般将人折磨后埋葬,林徽因亲眼见证着母亲愈来愈接近崩溃,可太过弱小的自己却又无力拉她靠岸,只能在心里不断提醒着自己,绝不要步母亲的后尘,要永远爱自己多一点。


林徽因总是细腻而清醒的,她不会像母亲那般任由嫉妒操控自己的理智。多年后她曾写过一个名为《绣绣》的短篇小说,以此影射自己的童年。绣绣的母亲本有五六个子女,但除绣绣外都已夭折,绣绣的爹爹虽然阔绰却是另养家眷,对绣绣母女不闻不问,母女间的日子过得凄苦,在需要爹爹接济时,爹爹却不肯,还一怒之下砸碎了绣绣最为珍爱的花瓶。


小说虽然过分放大了“爹爹”的无情,却也将林徽因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寄托于其间。有寄人篱下的悲苦,也有无枝可依的凄凉……但在文章的最后,林徽因却仍是理智地写下:“那时我对绣绣的父母两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们说理,把我所看到各种的情形全盘不平地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却始终因自己年纪太小,他们的情形太严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来。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的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有点恨着他们,但是缔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两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


就算对这个家曾有无数的不满与怨愤,但亲情终归是割不断的血脉。林徽因爱父亲,父亲也无比疼爱着她。林徽因6岁左右,便开始与身在外地的父亲保持书信往来,表达想念或是汇报家事,和父亲的情感也在往来书信间变得愈来愈浓。直到林徽因12岁,祖父林孝恂病故,林长民又在北京为政事奔忙,料理全家的重担就此落在了林家长女徽因的头上,她要照料好母亲和二娘,还要照拂好几个弟妹、更要打理好林家上下繁杂的事务,无形中林徽因也便成了父亲源自家庭的后盾与支撑,林长民对林徽因既信赖又依赖。却也正如林徽因的挚友费慰梅所言:“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或许是因母亲的不得宠,林徽因在这个家便总有怯意,她处处小心,又希望自己样样都能做好,她知道只有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变得被需要,她才能更好地生存。在林长民的一封来信上,林徽因曾如此批注:“二娘病不居医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嘱吾日以快信报病情。时天苦热,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则啼哭无常。尝至夜阑,犹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那时才十二三岁的林徽因,亦正是需要被照料的年纪。


林徽因总是成熟冷静得令人心疼,母亲怨恨二娘,她能理解调和;二娘抱病,她亦能照拂体恤;弟妹啼哭,她会安慰着夜阑不寐。她能担起父亲暂不能担的,也能担起母亲不愿担的,更能担起二娘无力担的。或许是从那时起,她便将无数责任加诸自己身上,风雨一肩挑让她成熟,也让她多了一份责任感、使命感。


关于林徽因童年的资料少之又少,而她自己又鲜与人说。只因那些往事是她所不愿回首的,但不能否认,正是童年的经历左右着她一生的选择。或许是在某个母亲向隅而泣的夜里,她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新式的、独立的人,要爱自己多一分。或许是在某个独自发呆的黄昏,前院的一室欢笑告诉她孤独的可耻。又或许是某个家务缠身的瞬间,理不清的繁杂告诉她生命不该在无意义的事上挥霍、更不只关乎存活,她应该跳脱、应该放出耀眼的光芒。


世味百态、人间新凉在青葱的年纪遍尝,当对悲欢哀戚有了新的体味,她便真正失却了童趣纯真。她努力地想要护万事万物周全,却在与世事的周旋间落得遍体鳞伤。那时她的笑脸总是能轻易将人感染,可她的眼眸却又夹杂着无限感伤深意。


她想告诉这世界,她是圆满的、欢喜的,她将心事埋藏、压抑着惆怅彷徨,她费力地学习取舍、她骄傲地接受赞扬。却在无数个独自面对往事的夜里,感伤如山洪倾泻,汹涌来袭。


时光雕琢,她饮恨苦忍;岁月相欺,她无怨无尤;笃信终有一天这世界会倾倒在她脚下,而这所有闪亮都该经受时间的打磨……

叁 书韵关情


委婉风情,香茗独品望尽古今烟月。


芳华倩影,诗书作伴遍写浩瀚人间。


绿满窗前草不除,波琴一弄来熏风,开卷总会让人解愁忘忧心似明月,宛若在浩荡人间看尽数点寒梅天地心。书韵关情,能渗入本心,还回一片清朗意境,更能予人智慧,换得翩然才情。


林家的宅院始终是那般气派、华贵,粉墙黛瓦隔出了别样洞天,远远望去总会因太过庄严而显得不近人情。小小的林徽因便在那高墙之内生活,院里的枇杷、海棠是那般安静伫立,却也好似跟她一样孤独,所以它们顺理成章地变为了林徽因心事的倾诉者,却也是唯一的聆听者。


在6岁那年,林徽因生了一场水痘,在福建老家,人们唤其为“水珠”。因“水珠”会传染,所以林徽因便被隔离开来,她只被允许在母亲的卧房内活动,大姑母也严禁表姐们去后院探望。林徽因在养病期间总是喜欢推开屋内的所有窗柩,让外面的声音全部涌入耳蜗,听弟妹们的嬉闹声,听表姐们的读书声,听树枝扰人的刮蹭声、听没完没了的蝉叫声……细细感受那些嘈杂底音之下自己微微的呼吸声,没由来地竟渐渐生出诗意的感动。


病中大多时候都太过孤独,时间漫长得足以将所有繁杂理出头绪,足以让想象尽情翱翔,亦足以让所有细枝末节都变成举足轻重的存在。林徽因开始审视起“水珠”这个名字,它是那般简洁、贴切、纯净甚至生动,林徽因发现自己近乎病态般地对“水珠”心生了喜欢。“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的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或许那般难以言明的欢喜便是她与生俱来艺术气质的锋芒初露。


林徽因年幼时便展现出的艺术气息不只出自家庭的熏染,多半是缘于书籍对她潜在的开发。因出身书香世家,接受严格教育便是林徽因的必修课,大姑母林泽民也在此时担负起了对林徽因启蒙教育的责任。大姑母对林徽因很是疼爱,因为在林徽因眼中始终有着几分不与世同的灵秀。她聪颖、一触即通,在课上她总是最贪玩、最天马行空的一个,也永远是背书背得最好、最能予人惊喜的一个。


但大姑母所不知晓的是,林徽因的优秀与成熟早有缘由。林徽因永远记得那场大病,病榻上的她听见了母亲和管家的争吵声,母亲向管家讨钱,希望能多支出一些费用作为林徽因的药费,可管家不由分说地拒绝了,而后便是母亲无尽的抱怨与咒骂,仍旧无济于事。那一刻现实之冷酷告诉林徽因她依靠不了母亲,想要被重视、被疼爱,她便要足够努力,足够优秀,而要达成这一切,她只能是靠自己。


林徽因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遭的一切,盘算着如何才能在这个大家族里受宠而非任人摆布,她在冰冷的现实间为自己寻觅着出路。旧式家族里的母亲成了林徽因的反面教材,那么她无论如何也要扮好一个讨喜的角色。好在林徽因虽然年幼,却已然能将个中分寸拿捏得当,她不谄媚、趋奉,亦不刻意逢迎,她只是尽力将自己能做的做到极致,甚至将尚不可担的承担起来。


终于,林徽因完成了所谓的自我救赎,她将家务料理得有条不紊,学习成绩也成了所有兄弟姐妹当中首屈一指的那个。当母亲可以依靠于她时、当程桂林也不由得感叹她是最得宠的孩子时、当亲情的眷顾让她悉数收入囊中时,她却也被负累碾压得体无完肤。


遗憾的是,世间事总不及所料那般简单,林徽因得到了父亲满满的爱,可母亲却仍是那个怨侣的角色,冰与火之间的交替情愫常将林徽因折磨得食不知味。父母之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几重世界,她方知这人世间还会有如此凉薄的情感,而她这一生再不想经历。


林徽因在情感的纠葛与亲情的拉锯间迅速成长,揣度取舍更令这个庶出的大小姐快速成熟。她过早地洞悉人性,也过早地有了理性,有数不清的时刻她是在微妙间周旋度日,或许正是在某个心累身倦的瞬间,她下定决心往后的日子要过得简单清净,爱便是爱,不爱更不消责怪;关心则乱,还不如离开。


12岁那年,林徽因和表姐们一同被送入了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里都是外籍教师,全英授课,学生们平时都要住校,只有周末才可回家,终于耳边母亲的抱怨声逐渐变少,林徽因的笑颜也多了起来。培华中学的校服是改良版的五四时代学生装,中式的立领上衣、西式的百褶裙搭配黑色皮鞋,厚重的中式古朴被洋派的轻快所中和。林徽因对这套校服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穿在身上便拥有了另一种气质,她可以是那般鲜活的、生动的,别样靓丽。


培华中学是所贵族学校,校风优良、教学严谨,林徽因的英文便是在此习得。不同于旧时深宅里的封建、陈腐,女校里则尽是蓬勃向上、新鲜文明的气息。林徽因在女中不但开阔了眼界,对国外的世界也逐渐产生了憧憬。积累愈多便愈自觉浅薄,以致林徽因的文化意识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敦促着她开始阅览更多的书籍。


在父亲林长民赴日期间,林徽因还翻出了家中所收藏的字画,她一件件欣赏、考据并了解字画的年代、作者及背景种种,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后编好收藏目录进行珍藏。在这一过程中,林徽因对字画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历史文化层面也便颇得长进。在林长民的家书上林徽因标注道:“徽自信能担编字画目录,及爹爹归取阅,以为不适用,颇暗惭。”此般处事周全而细致,怎能不教人喜欢。


曾经她的美过于浮浅空洞,因太过稚嫩而稍乏内容,直到书卷的养分将她灌溉,她终于渐趋卓姝而吸引。林徽因爱读书,书中有万千风景可供她赏玩,书中有风月故事可供她消遣,书中有万紫千红开遍,书中有盛世清明一片。书中还有她不曾到过的远方,却没有无力排遣的寂寞,书中有她无限憧憬的山河,却不曾有哀怨独守的落寞。


曾置身《牡丹亭》间,如花美眷引人流连,看一出缱绻心事被演绎得活色生香。约翰·济慈带她饮一杯南国的温暖,让杯沿充满鲜红的灵感之泉。苏格拉底的哲思总是关乎苦难,却也在为善至乐间给人关乎美好的鼓舞……林徽因在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共鸣,也走出了狭隘心路,让思想渐趋活泛了起来。


书籍是浓厚的底墨,它将林徽因变得脱俗而深刻。作家陈衡哲的妹妹陈衡粹曾这样形容林徽因:“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我今生今世,认定了她是我所见到的第一美人。没有一个人使我一瞬难忘,一生倾倒。”


萧乾飞夫人文洁若也曾如此形容:“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还有林洙也曾写道:“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


纤眉细眼,善睐明眸,唇边缀着酒窝,高高的鼻梁衬托出清绝的气质,微瘦的脸颊边常挂着绯红。她诙谐而机智,连珠妙语常能让人回味良久;一瞥惊鸿而后便是久久而绵远的惊艳。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林徽因的华贵气韵。


林徽因是游离的,她没有那个时代的陈旧,相反的皆是自由。那被哀艳炙烤过的童年,教她开始追求生命中绝对的完满;她的温顺是带有侵略性的,她的美好亦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冷冽。过尽千帆她已学会不惊波澜,世扰人喧她早学会自修藩篱。


诗书画卷带着林徽因走向了心灵的远方,让她的生命也更多了几重广阔的维度。骨子里的娇柔变作骄傲,年少的稚气幻化为志气,她能轻易领略那字里行间的人间冷暖,她将那些婉转文字变为了充盈周身的力量。这个看似柔弱的江南女子,踏碎残忍光阴、罗袜生尘,宅院深深锁不住渴望,书韵关情弥散了怅惘。


委婉风情,尤爱香茗独自品;芳华倩影,更有诗书总关情。

肆 人生何处不相逢


回首林下相逢,更添世相迷离。


未知情萌缘起,但将真心遥寄。


细水长流是绵远的温柔,流景闲草是时光的静好。看平淡的四季炊烟缭绕在四合暮野,将满腹的心事托付给远山黄土埋藏;在金沙金粉的宁静里寻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