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胆画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文胆画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何丽娜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书籍编号:30303498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4294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文胆画魂
作者:何丽娜
ISBN:8888888888888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唐寅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她大约二十四岁的时候病逝。后来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场弊案的牵累而离去。后娶沈氏,或名九娘。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一蹶不振。
关于这场科场舞弊案,大致的情形是这样的:当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都答不上来。其中只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而且文辞很好,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再加上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顷刻便流言蜚语满城,到处都在议论 “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户科给事华昶便因此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其所录之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结果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使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罢官还家。华昶因奏事不实,也遭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
关于这场会试泄题案的记载很多,说法不一。实际上这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明史?程敏政传》云:“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无疑问,这一事件对唐寅来说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 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到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唐寅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空,只得返回苏州。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苏州,家中非常清贫,妻子大吵大闹,终于离他而去。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文鬻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泊名利、宁以卖画谋生之志。
唐寅三十六岁时在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已成了一片废墟。不过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第二年唐寅用卖画的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此时唐寅过得清闲而超脱。
明正德九年(1514),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的麻烦,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从南昌回家后因常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俩人借钱度日。其间有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儿为儿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他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身后诗文几近散轶。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寅生前散轶的近百首(篇)诗文核阅后付梓,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个较完善的诗文集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后来,江南著名的出版藏书家、常熟书商毛晋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为人,他在编录《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时,又特地详细收录了唐寅生前诗文和轶事,丰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诗文内容,为后代积累了生动的文化资料。
毛晋后来还独立承担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据《苏州府志》,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毛晋凄然感叹:“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于是,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且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在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
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传说(唐伯虎点秋香)
历史上虽然确有秋香其人,而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写了一首七绝:
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
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唐寅诗集》中有诗名曰“我爱秋香”是一首藏头诗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大致相符。大意是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陈公子顿时被其打动,于是暗访秋香踪迹。后来,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就是了。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终于实现心愿,结成姻缘。这就是《耳谈》中因笑传情,因情结缘的一个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到了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把它改编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由“一笑”发展到“三笑”,情节更加复杂生动。
那么,“陈公子点秋香”,怎么会变成“唐伯虎点秋香”呢?
因为,明代的知识分子,思想十分活跃。这也正是会有陈公子点秋香这样的浪漫爱情故事之故事蓝本能够得以产生的社会原因。他们需要一个追求自由、敢于挑战的叛逆形象作为他们的代言人,唐伯虎正是这样的典型,所以,在文艺作品中,唐伯虎不拘礼法的形象被不断地夸张放大,并且,把相关这类故事的主角都移植到唐伯虎身上,他其实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理想、情感的代言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其实是有的,秋香并非虚构。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但不是唐伯虎。因为据文献资料,秋香比唐伯虎大20岁。她因为不幸的家庭遭遇才堕入青楼。因为人品好、富文采,后来转业从良。
秋香在当时被誉为“女中才子”,她所画的丹青画,更有名气。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
在《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经向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学过绘画。沈周是明代相当著名的大画家,曾为秋香画过一幅丹青画,写过一首词。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过去的事都已经过了去,青楼里再也找不到你的身影,以后要到画界中去寻觅。
良师
相传唐伯虎的老师沈石田是祝枝山为他找的。唐伯虎幼年家境不好,父亲在苏州开酒店谋生。酒店收拾得干净整洁,常有文人墨客来饮酒吟诗。
唐伯虎自幼喜欢画画,到十三岁时,父亲就让他在店中帮忙干活,不再上学,画出得意的画就贴在店墙上。
一次,才子祝枝山来到酒店喝酒,很喜欢墙上的画。就问老板画是谁画的。老板回答说是儿子画的。祝枝山很惊讶,要求见见孩子。在得知了唐寅的家境贫寒之后,便决定帮助他找一位丹青妙手来教他画画。不久,祝枝山带着画师沈石田来到了酒店喝酒,并向沈先生引荐了唐伯虎。
沈石田也很欣赏唐伯虎的画,但想考考他才气如何,就为他出了一个字谜:“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是树,这是什么字?”唐寅略一思考就说出了谜底是个“彬”字。沈石田很高兴,就收下了唐寅。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很快掌握绘画技艺,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于是一次吃饭时,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才情
明代大书画家唐伯虎是位画扇面的高手,一天,有位朋友欲难为一下大师,要求他在小小扇面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二话没说,提笔画了起来,但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沙漠中间是一座高耸峭立的山峰,山下林木茂密,山路曲折逶迤。朋友见扇面即将画满,但还没见到一只骆驼,得意地笑了,以为自己难倒了大师。这时就见唐伯虎提笔在山峰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前半身被山崖挡住了,在山的右侧又画了一只骆驼的前半身,然后唐伯虎把笔一放,画完了。朋友很是奇怪,疑惑不解地问道:“100只骆驼在哪儿呢?”唐伯虎微笑着提笔在画旁题诗道:“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见此绝妙诗、画,朋友连连称绝。
任情
唐伯虎为人放荡不羁,风流飘逸,心胸豁达。精诗文、工书画,晓音律,素好游山玩水。
值某年仲夏,一日唐伯虎想要独游西子湖,正行于道中,见一酒肆,发了酒兴,就走了进去。把盏酣饮罢,正想结账,往囊中探银,不料竟是空空如也。环顾四周,没有熟识之人,于是与酒保道:“我因为走得匆忙,未带银两,暂赊,可否?”洒保答:“否!”唐伯虎一时无计,面色难堪,不免心慌意乱,满面细汗。甩开手中扇子轻摇,忽然想道:“何不以扇抵酒?”与酒保商量,还是不肯。唐伯虎低头琢磨好一会,忽然心生一计,大声吆喝,要卖手中扇了。
这时,肆中一长者,峨冠博带,乃是杭州的富豪。问道:“你区区一把扇子,能值几文钱?”唐伯虎说:“先生仔细看看就知道了。”就把扇子递给了他,富豪一瞥,说道:“扇上之画,分明是信手涂鸦,乃出于无名小子之手!分文不值。”说罢,扔在地上,唐伯虎很不高兴,瞪着眼看着他。
很快,一布衣似书生模样的人走上前来看。拾起扇子看罢,拍案连称:“妙!妙!妙!妙哉!乃出名人之高手!”看了唐伯虎好一会,见他气宇轩昂,风流倜傥,仪表非常。说道:“阁下莫非‘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吗?!”伯虎笑而未语,气静神闲。酒客听说都很惊讶,争着来看,称赞不已。众人都出高价欲要买伯虎之扇。伯虎都不肯卖,只要卖给那秀才。秀才摸出银两,只十两白银,于是说道:“我的银子少,恐怕不能买你的扇子。”唐伯虎说:“先生惠目识人,很让我钦佩,所以这把扇子非君莫属,先生若是银两短少,我只收五两,够付酒钱就可以了。”秀才收受,拱手道谢。
富豪见状,大梦如醒,拱手笑道:“唐解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令名远播,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足下之画,天下无双,人间神品,老朽方才多有冒犯,望先生海涵。”遂拉伯虎衣袂邀同坐,唤酒呼菜,又叫秀才同席而坐。饮酒大酣,伯虎醉意朦胧,颠倒淋漓,欲出酒肆。富豪说:“先生留步!”伯虎问:“何事?”富豪说:“先生能否将那把扇卖与老夫?”伯虎说:“不行!”富豪略有愠色,说:“我出千金,怎么样?”伯虎只顾走路。富豪大怒:“你想怎么样?!”伯虎打一饱嗝,呵呵大笑,又要迈步,富豪勃然大怒,说:“还我酒食!”寅辩道:“是你请我吃酒,非我本意,天上掉下馅儿饼,岂有不食之理?!”众酒客哗然大笑。
此时,人群中又走来一客,皂衣缁裤,乃是一位捕快。捕快说:“唐解元乃是江南名流,我早有耳闻,先生可知这位老者是什么人?”唐伯虎说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捕快道:“此乃杭州四大巨贾之一,胡天富胡老爷是也!”唐伯虎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捕快凑前耳语一番。唐伯虎说道:“噢!原来此人与你家老爷有交情,实在不知。罢!罢!罢!笔墨伺候,待我为胡贾做画一幅。”
很快,文房四宝都准备好了。唐伯虎说道:“胡贾转过身去。”胡贾不知怎么回事,只好照办。唐伯虎三毫两笔,做画立就,只见众人皆捧腹大笑不已。胡贾不知所谓何事,脱外衣观之,恼怒成羞,嗔目张口,发指上冠。捕快手指唐寅说:“岂有此理!”唐寅笑曰:“扯平!”说完,拂袖,携布衣秀才之手同出酒肆,大踏步而去。
原来唐伯虎在那富豪胡天富衣背上画了一个王八。
蓬莱子说:唔呼!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遗存
唐寅故居仅存遗址,但西郊横塘唐寅墓还保存完好,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动乱期间墓地遭毁坏,后又修复。唐寅墓包括闲来草堂、六如堂、梦墨堂、墓区、神道、牌坊。整个墓地错落有致,恬静中透出几分风雅。墓碑上刻有“唐解元之墓”。闲来草堂后辟为茶室。唐寅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曾写过不少茶诗,留下《琴士图》、《品茶图》、《事茗图》等茶画佳作。梦墨堂陈列唐寅的生平事迹。六如堂取自唐寅晚年法号六如。
诗词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谁共论?
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诗赠宁王》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厄。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相关链接:作品行情
在艺术市场上,由于唐寅享有极高声誉,许多藏家愿意出高价收购其作品。1989年佳士得公司在纽约举办了一次\"中国重要古画\"拍卖,排为第一号的就是唐寅一幅《山静日长图》12开册页,以66万美元成交,高出估价3倍多;翌年纽约佳士得又推出了唐寅的《山中隐士长日图》,被拍至35.2万美元;最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了唐寅的精品《月泉图》,此图在1990年纽约市场上出现过,当时以56.1万美元成交,这个价格在当时古字画中并不低。这幅作品重新露面后,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藏家的关注,经激烈竞争,最后以高达684万港元成交。2007年北京保利拍卖会上,吴湖帆的旧藏--明代唐伯虎《金闾送别图》受到了各路藏家的关注,以1456万元的天价拍出,创唐寅作品的市场最高价。不过市场上唐寅的赝品很多,据称他在世时为应付求画者,多找人代笔。另外,后人造假也特别多。不过明清苏州片中,不乏有优秀的唐寅赝品,只要价位适中,仍有购藏玩赏的价值。
徐渭(1521—1593),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徐渭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身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大云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为侍女小妾,少年时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读书,“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
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县潘克敬女为妻,接下来八次应试不中,“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山阴城东赁房设馆授徒,40岁才中举人。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炼、钱鞭、姚林、诸大绶、吕光升号“越中十子”。
中丞胡公宗宪听到他的名声后,把他当作客人邀至幕府。文长每次参见胡公,身着葛布长衫,头戴黑头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高兴。当时胡公统率着好几个防区的军队,威镇东南地区。戴盔穿甲的武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爬着行走,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的身份却表现得对胡公很高傲,谈论者都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获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奉献给皇上,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因此更加赏识文长,所有疏奏、簿计都交他办理。文长对自己才智谋略很自负,好出奇计,谈论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要害。在他看来,天下事没有一件令人满意的。然而,他终究未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时运。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得志,于是以饮酒来放纵自己,尽情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的风光。他把见到的山峦壁立、海浪奔腾、胡沙满天和雷霆震天,风雨交鸣和树木倒伏,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鱼鸟,一切能使人震惊、惊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写进诗中。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狱中自杀,徐渭作《十白赋》哀之。李春芳严查胡宗宪案,徐渭一度因此发狂,作《自为墓志铭》,以至三次自杀,“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发病时杀死继妻张氏,下狱七年。狱中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
万历元年(1573年)大赦天下,为状元张元汴等所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从此潦倒,痛恨达官贵人,浪游金陵、宣辽、北京,又过居庸关赴塞外宣化府等地,教授李如松兵法,结识蒙古首领俺答夫人三娘子。
万历五年(1577年),徐渭回绍兴,注释郭璞《葬书》。
晚年的徐渭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故作疯癫也更加厉害了。徐渭晚年以卖画为生,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招呼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以73岁高龄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天资
徐渭的父亲徐鏓在他出生百日后就死了。此后徐渭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到十四岁,苗氏死后,随长兄徐淮生活,直到二十一岁入赘潘家。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渭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他的生母是个婢女,在家中自然毫无地位。嫡母苗夫人将他当作亲骨肉抚养,寄予期望;但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吧,在他十岁那年,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渭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由于徐渭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渭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他年青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渭入赘妇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渭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姚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渭,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渭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另外有一个关于徐渭的小故事,也能凸显他的聪明才智,在他年幼时,还在上私塾,老师看他聪明伶俐,便要考考他,让他拿着两个水桶去汲水,期间要度过独木桥,当时徐渭尚小,力气也不足,自是困难,但是塾师看见徐渭高兴地抬水回来,惊问方法,他高兴地说:把水桶放水里自然轻松多了!当时尚无浮力一说,徐渭的聪敏,让老师大加赞赏。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渭,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然而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他结结巴巴地考中了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