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艺术家 >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余继卿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01

书籍编号:30303820

ISBN:97875166063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846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全书内容: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余继卿同志的个人传记《手风琴上的人生》一书正式出版。我们是和她在手风琴战线上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亲密战友,在这里衷心地祝贺她的著作问世。


《手风琴上的人生》一书中,用较大篇幅记录了各个时期我国手风琴的发展,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这本书也让我们回忆起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手风琴是怎样在艰难的条件下走过来的。大家是如何在无私奉献精神的支持鼓舞下努力奋斗,创造了丰硕的成就。同时也让今天的青年一代了解手风琴的过去,从中得到鼓舞与激励,这的确是很有意义的。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013年6月于北京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章 童年纪事


一、美丽的小镇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遂宁市的桂花镇(又名桂花园、桂花乡)。它依山傍水,背靠绿树成荫的老虎坡,面朝清澈透底的涪江。镇上的主要街道“正大街”就是通往成都、重庆等地必经的公路。以这条马路为界,房屋分为上下两排,上(北)排连接山脚,下(南)排紧临江边。这里的房子是用竹片编织,糊上泥巴,用木桩支撑做成墙壁,把一间间屋子连接成一条长长的笔直的街道。1937年4月的一天,我就出生在这下排的一间小屋里。


由于公路、水路畅通,这个镇子的经济文化并不闭塞。我家住的这条街是全镇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有各种商铺、饭馆、茶馆、旅店……还有闻名的冠生园糖果店。小时候,每当看到柜台里摆放的花花绿绿的糖块,心里就想,长大后一定要来买一大包,一次都吃光!街边还有个“锅盔”(注:四川一种特有的空心烧饼)摊,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师傅,手拿擀面杖,敲出不同节奏的点子,嘴上不停地唱着、吆喝着,打烤出各式各样香喷喷的锅盔来,那生意真是好得很。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汽车经过,我看着看着,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坐一次汽车,还一定要坐在车头前面的两个大灯泡上面,那该有多神气呀!


桂花镇处处都是竹林,还盛产橘子。一到橘子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红澄澄的,映衬着绿油油的树叶,特别好看。这时,我和小伙伴们会忍不住跑到山上去偷摘。橘子树不高,我也能爬上去,还没等摘下几个,下面放风的同学就开始叫:“有人来了,快跑!”我们赶忙跳下树,闻风而逃,衣兜里仅有的几个橘子也都掉落在了路上。我们想吃橘子还是有办法,等逢场赶集那天,河滩上的集市散了之后去捡剩落在地上的,尽管有的已经破了,我们吃得也很香甜。有时我们也结伴过河去农家爬桑树,采摘桑果,吃的一个个小嘴巴都变成了紫色,而采下的桑叶就给养蚕的人家送去。


我家斜对面有个“禹王宫”,里面是镇上唯一的“露天大剧场”,有高高的、带顶的吊脚舞台和两扇大门,观众席是平坝和阶梯似的石板。常年都有外来的戏班来这里演出,演得最多的是川剧,记得还有个从山东来的“麻子红”剧团,又演文明戏,又演杂技,很受欢迎,足足热闹了半个多月。我没钱买票又想看戏,就在晚场当大门口的灯光昏暗时,大人们肩扛长凳迈腿进门的一刹那,我低头缩身,从他们双臂下快速溜过门槛钻了进去。但更多时候还是等戏演到最后一幕,大门已经打开之后进去,爬到最高处看个“幕明”(即尾声)也很高兴。


在我就读的镇上唯一的小学里,操场中间台阶后面有个很大的天井,那里长了两棵十几人才能合抱过来的老桂花树。每年开花的季节,校园里飘散着桂花的清香,有时我还会捡些掉在地上的小朵桂花,拿回家给大人泡酒。桂花树下,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也许就是“桂花乡”(香)地名的由来吧!


二、我的母亲


在家里我排行老大,小时候有一个大弟弟和一个小妹妹。奶奶还活着的时候,晚上特为孝敬她的一小碗面条,她总要最后在碗里留一口给我吃。从1938年起,侵华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10个月的疯狂的大轰炸,日本飞机经过遂宁时也扔下炸弹,防空警报声拉响,敌机在空中盘旋,人们惊慌地冲出门外。奶奶吃力地背着我往山洞里跑,那躲警报的情景至今也没有忘记。


不久,奶奶去世了。小名叫“托托”的小妹生了病,因为无钱医治,只能看着她躺在一个小竹篮里抽搐着慢慢死去……那可怜的模样让我哭得很伤心。长大些以后,我又有了一个叫“兔儿”的妹妹。


我的母亲叫龙德娴,生于1911年10月。母亲家庭出身很贫寒,两个舅舅很小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求生,当过学徒,捡过垃圾,卖过大碗茶。母亲也被后妈虐待,从小吃了不少苦。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瓜子脸、大眼睛、高鼻梁,长得很漂亮,个子不高。母亲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母亲


母亲心灵手巧,针线活儿特别好。我的跳舞裙、背背裤,乃至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她做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她特别贤惠能干。她与父亲是自由恋爱,感情很好。母亲性情温和,文静少言,我们从没见过她与父亲吵过架。


母亲最能吃苦,她看只靠父亲教书那点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全家生计,便做起了卖零酒的小本生意:摆上几张桌子,拌上点小菜,主要还是靠炒花生下酒。每逢“赶场”的日子,几张桌子都坐满了来喝点儿小酒的农民,很是热闹。那时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闻白酒的醇香,趁没人的时候时不时揭开酒坛的盖子闻一下。


母亲日夜操劳,从外面买进的生花生是她亲手一锅又一锅地炒熟。她总是站在一口大锅旁边,双手拿着一把很长的大铲子,腰上捆着大带子,三伏天也汗流浃背地不停翻炒着。每天早上她还得将门面的木板一块一块地卸下来摞在一起扛到屋里,晚上再一趟又一趟依次扛回上紧。她瘦小的个头吃力地扛着那又长又重、摞得高高的木板的身影,永远地定格在我幼小的心中。


是她用柔弱的身体撑起了这个家的半边天,精心抚育这几个儿女。长年的过度操劳使他积劳成疾,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心脏病。


那个时候的我总是那么不懂事,不时从家里拿“东西”跑到树林里和同学办“家家酒”(学大人做饭),还偷妈妈维持生计用的花生分给同学吃。早上天刚蒙蒙亮,几个同学便在门外大声喊我去上早自习。我轻手轻脚摸到柜台底下,小心翼翼揭开装花生大缸的盖子,用手使劲儿往书包里抓。母亲听见后一声吆喝,我就蹲在地上暂停片刻,再抓两把。外面的同学们都“耐心”地等待着,终于,我打开大门飞奔而出,一路上与同学们边吃边跳地往学校跑去。事后,爸爸给我编成“偷花生的故事”,还讲给别人听,而母亲也是一笑了之,没有训斥,还慈爱地瞥我一眼。


三、我的父亲


父亲原名余昌炽,生于1913年8月2日,家境贫寒,读过私塾,还曾在一个书厢房读过书,中学没有毕业,为谋一个小职员的生计,去顶替一个同姓人的空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别人的名字:余泽浦,从此以后他就叫余泽浦了。


父亲常年身着一件长衫,个头稍高,长相清瘦,宽肩膀,大额头,高鼻梁,一双炯炯有神、略微往外鼓的大眼睛,生动而威严。后来有幸当上了小学教员,主要教授语文、历史和地理。他思想进步,同情共产党。


父亲很喜欢看书,聪明过人,有惊人的记忆力,讲课从来不用稿子,倒背如流,他把历史当成故事来讲,还常编成顺口溜,生动而幽默,很有艺术天分。


他在讲台上的兴奋和投入,感染着每一个听课的人。同学们都很喜欢听他的课,常有别班的同学也跑来听。他还积极去义务担任校外速成识字班的教学,很受群众和农民的欢迎。他为人仗义、直率,当地人都知道有这么个余老师,很是受人尊敬。


记得有一天刚下过雨,爸爸给我们班讲完语文课之后,把我留下来对我说:“现在雨已经停了,你看看外面是个什么样儿?”我望着窗外想了一会儿,说:“阴沉沉的天已经亮起来了,暖和的太阳照在地上……”他思考片刻接着念起来:“阴沉沉的天空慢慢地亮开了,暖和的太阳照着初晴的大地,万象更新……”后面的文字已经记不得了。


父亲对我和弟弟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但对我只用尺子打过几下手掌、罚过一次站,在他不满意的时候会眼睛瞪得大大的看我一下,用这种方式批评我。而我很小就知道用功好强,从记事起每学期我都是班上第一名,功课门门优异,几乎没有同学能与我争第一。


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每周日和寒暑假的每天上午,我和弟弟、父亲三个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父亲坐在中间,复习巩固本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在父亲的指导下,有计划地预习下学期的功课。而常常是刚坐下不久,对面戏台川剧日场的开场锣鼓(父亲戏称为“兜狗锣”)就敲响了,我和弟弟就都会有点儿蠢蠢欲动。可又不敢起身,心里明白这个时间是不能去看戏的,就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念书。长此以往,我们便养成了在热闹纷繁的环境中依然能静下心来学习的习惯。当完成当天指标“解放”的一刹那,我俩像是放飞的鸽子一样飞奔向已经敞开大门的戏台边,即使只是看了个“尾巴”,心里也觉得很满足、很快活……我们也因此从小就知道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是读书,必须学习完之后才能出去耍,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我和弟弟每个新学期都学得很轻松,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青年时期的父亲


爸爸很喜欢给我讲故事讲笑话,有一次他编了一个叫“鸡哈豆腐”(哈,抓的意思)的菜名儿逗我玩。说这个菜是鸡用脚去踩豆腐,鸡爪子乱抓出来的。我半信半疑的眼神引得他哈哈大笑,我也跟着笑了半天。


有一个月亮圆圆的夜晚,我和爸爸坐在家门前的长凳上,听他讲“福尔摩斯侦探案”里的“斑蓝色的带”,在明亮洁白的月光下,更映照出故事中的神秘气氛,我一动不动地依偎在父亲身边,长时间停留在故事恐怖的情境之中……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年时期的父亲


有段时间,父亲为我们姐弟向朋友借来一只小羊养着玩,还带我们去船山坡上放羊,我总是牵着小羊去找它爱吃的洋槐树叶。它吃饱后我就学羊叫,我学得非常像,我一叫,小羊就过来和我亲热一下。小羊最怕下雨,只要落一点点儿小雨星,它就拼命找个地方躲起来。


四、音乐启蒙


我与弟弟的爱好不一样,他酷爱画画,父母就由着他天天去画,家里墙上门上都贴满了他画的各式各样的图画。后来他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成为一名颇有建树的教授,还出版了多部专著。而我却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我唱歌音准、好听,学校的音乐老师李国华,还有教语文、音乐课的刘健芬老师都特别喜欢我,我们特别要好。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永远怀念的刘健芬老师(中)。图为她和她的家人。1954年6月。


刘老师很有学问,性格温柔,长得也非常漂亮。她常带我去她自己家玩,有时候还吃住在她家。去年有一天,我偶然翻到了她1954年寄给我的照片,背面写有“送给继卿——我最爱的朋友”的亲笔字。当时,我真想立即动身去寻找她,可后来得知她命运特别悲惨并且已经去世。我潸然泪下,只能把无尽的思念留在心里。


我们镇的后山有一所桂涪中学,后来听说那里有不少老师都是中共地下党员。校园里唱过许多进步歌曲,有些学生天天想着要去延安,公开讲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本书我曾经在父亲床铺里边见过。抗战期间,从外省,如山东、陕西、上海等地来了不少文化人,当地人称他们为“下江人”,其中有不少就到中小学里教书。


有一位从遂宁县城聘请来的音乐教员是我父亲的好友,叫何文栋,他是我走上音乐之路的启蒙恩师。何老师性格温和,说话节奏较慢,像歌唱一样很有韵律,有一种特有的知识分子的气质。他是早期就加入民主同盟的盟员。父亲请他教我弹琴。学校只有风琴,每天放学后我就到山上的桂涪中学找何老师学琴。我够不着踏板,就站着只踩一只脚,或坐在矮凳上双手提上去弹,两种姿势交替着。没有乐谱,主要用口传,老师一边按固定调唱谱,一边弹给我听,手型、指法、左手和弦及节拍的变化,一句又一句耐心地教我,直到我能和老师弹得一样。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敬爱的何文栋老师


我天天坚持去,学会好多好听又有趣的小曲,多少年以后才知道那就是学琴初级阶段的《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那第88条附点练习曲几十年也没忘。后来自己又会即兴弹奏一些歌曲,还自弹自唱“母鸡下蛋啊,咯嗒咯嗒叫啊……”父亲见我很有音乐天分,曾对我说:“长大了一定要学件乐器,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要靠本事吃饭。以后就是要饭也要送你去音乐学校。”


有一位外省来的老师还主动教我唱歌以及练声方法。记得那是大冬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棉袄里夹一面镜子,为了观察练声时口腔里的小舌头是不是顶上去了。那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胆子,一个小女孩,黑咕隆咚的就敢一个人跑到江边去。涪江的河水见底地清亮,昼夜不知疲倦地流淌。我向江边走去,滔滔江水越来越响,急流拍打着江岸。我脚踩在水边的小石子上,练唱发出的声音被淹没在哗哗的声浪中,随河水向东漂去。渐渐地,一轮红日从远处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映照着碧绿的江面金光闪闪,特别好看。


可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得赶去学校上早自习了,我恋恋不舍地慢慢往回走,水声在我的耳边渐渐消失……这美丽的画面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这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父亲的性格很外向,很有表现欲望。有一回他带我去了一趟五十里外的县城,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场美国电影《秀兰·邓波儿》。我特别喜欢秀兰·邓波儿活泼可爱的模样和自然俏皮的表演。


父亲特别喜欢带我到处表演。在学校里,经常让我给同学们弹琴,有时在茶馆里他也鼓励我唱歌给大家听。有一次,一位叔叔用一把锯琴拉起《渔光曲》,我本能地和着这凄美的琴声唱起“云儿飘在天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那时我经常穿着背背裤跟在爸爸身边,相熟的大人们围着我,欢迎我唱一个、跳一个,每回我都大方地在大街上就又唱又跳,掌声此起彼伏,真像是镇上的“小明星”。父亲笑得嘴都合不拢,他总是快乐地拉着我的手继续往前走……啊,我的童年多么快乐!


五、家乡解放


可在这快乐的背后,小小年纪的我也常看到底层人们的苦难和艰辛。在河边,经常有全身赤裸、下身捆着树叶的纤夫,身上套着粗绳吃力地拉着河里的大船逆水而行,双手在没有路的乱石和泥泞中艰难地爬行,呼应的川江号子声常在耳边回响……在每天上学必经之路的一处屋檐下,总有些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人躺在大木条上,全是斑斑点点的血迹,无人过问,无人收留,有的就这样慢慢地死去了……


从小,我基本上是吃红苕(红薯)稀饭长大的。那时,家乡没有北方那样的馒头,粥里的红苕就是干粮。稀饭里放的米很少,吃的时候妈妈把米多捞一些盛在爸爸碗里,他要讲课很费力气。隔很久一段时间可以吃一顿干饭,再加上几两肉,这叫“打牙祭”。记得煮饭的大锅台上方总是挂着两条长长的肥肉,被拉风箱烧柴火的烟雾熏得往下滴油。我知道那是过年时才能吃的腊肉,心里总是盼望着能早点过年。


那年月学校经常发不出工资,拖欠教师很久,加上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母亲的小生意也做不下去了,她常常拖着瘦弱的身体去河对岸或山里乡下亲戚家借粮食,从十几里路之外吃力地背回一大筐红苕回来。我亲眼见到大人们的艰辛,也尝到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我主动帮大人干点儿家务。有一次扫地时,我饿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能动了,妈妈见状,立即找到一块红苕样的食物填到我的嘴里。


1949年11月,我的家乡解放前夕,全镇的人几乎行动统一地都撤离到乡下去投亲靠友,家家关门闭户,街上空无一人。即使这样,国民党败逃的军队也抢砸了不少商铺的财物。我们从门缝儿往外看,装着残兵败将的大卡车,两辆并排着从狭窄的大街上向遂宁城里的方向开去。车上的人挤得满满的,车子四周双手吊着的,跟在车后面跑着的,个个神色慌张狼狈,似洪水决口地溃逃。这条街原本就没有两辆卡车那么宽,为了急于逃命,把车轮子都压在各家的大门框上了。汽车喇叭声、嘈杂的叫喊声,车灯四射,一片恐慌,这样昼夜不停地不知持续了多少日子。


为躲避危险,大人还是让我用背篼把才一岁多的小妹(惠卿)背到乡下去投奔亲戚。我走了好一阵山路,觉得有些走不动了,就放下背篼,见她站在里面,滴溜溜的大眼睛到处望着。我便逗她说:“姐姐背不动了,就把你放在这里吧!”她以为我不要她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又哄着她背起来翻过一个又一个沟沟坎坎……


学校通知我们马上就要解放了。1949年11月底,终于熬到解放军从重庆那边开过来了。解放军来了,全镇人有组织地倾巢出动,一时间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放鞭炮。学校老师指挥我们,唱歌跳舞迎接解放。我换上花衣服,手拿红绸子和同学们扭起秧歌,不停地跳啊、扭啊,高兴极了,直到深夜。全镇热闹了很久很久……


次年春季,我进入遂宁县城第一中学就读。我写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就是《解放了,天亮了!》,文中写到中国必须要推翻三座大山、欢庆解放等内容,这引起了语文老师对我这个小女孩的注意。

第二章 走上独立


一、进城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桂涪中学迁到遂宁县城,也就是1950年的春天,还没满13岁的我,背起大行李,沿着公路独自步行50里,到城里的“遂宁县第一中学”读书。


当时,住宿在学校,生活完全自理。衣服被子也全是自己洗,星期天背到河边,双脚站在齐膝深的水里,在一块大石板上,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棒槌使劲儿敲打。被子太大,翻动起来很吃力。虽然当时很辛苦,但也因此练就了独立生活的本领。


那时候年纪小,还是想法要玩,有时就跑到河边去找又高又斜的长条石板,当梭梭板往下滑着玩,冬天把棉裤的棉花都磨出来了,怕人看见都不敢回学校。但在学习上,我仍保持了良好的成绩,很快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记得在举手宣誓的时候我暗自想着:我要14岁加入青年团,18岁申请加入共产党!


我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还学会了打腰鼓,能打出各种花样和点子。有幸的是,何文栋老师也调到这所中学继续教音乐,对我仍然十分关心。


1951年刚读到初中二年级时,川北青年团工委要成立青年文工团,来学校选拔人才,何老师对我说:“你喜欢音乐,又很有天赋,学校要推荐你到青年文工团去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不过,你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也很好,还是要你自己好好想想……”


二、参加革命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川北青年文工团的小团员。1951年,南充。


我去不去呢?我是少先队员,少先队是青年团领导的,青年团是共产党领导的——那青年团工委领导的这个青年文工团肯定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了。到共产党领导的文工团里去干革命,去唱歌跳舞,多好啊!


可我也很希望能继续读书。但一想到父母为了负担我的学费,生活会更加艰难。犹豫很久,我最后同意了学校的决定,立即去了县团工委报到。


当时,我校初中部就选中我一人,高中部两人,还有第二中学高中部两人(其中一位叫郭德全,小提琴拉得很好),由县青年团工委保送,将我们五人集中起来。我连家也没回一下,就直接从遂宁县城出发了。县里没有车送,我们五个学生就背起行李,步行向参加革命的路走去。


我戴着红领巾,白绸子衬衣上面别满了同学们送的各种纪念章。我是五个人里最小的,又是女孩子,他们有时要替我背背包,可我十分要强地自己坚持着,双脚打了大血泡,心里却想到,这是参加革命了,一路上还兴奋不已。我们3天走了220里路,6月1日中午终于到达当时川北行政区首府——南充市。


三、在川北文工团


1、第一次得到的糖果


这一天,正是1951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到了川北青年文工团,团里特意发给我一大包花花绿绿的漂亮糖果,我觉得比“冠生园”的糖还要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这么多的糖果,但我没有一下子都吃完,尽量慢慢吃。这也是我第一次过儿童节。


我给父母写信了,非常激动地告诉他们,我已经参加革命了,我已经到南充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母亲伤心地哭了好多天。


那时实行供给制。国家包吃包住还发两套干部服,每月领6元生活津贴。我第一次领津贴的这个月,正是母亲生小弟弟之后坐月子,我领钱后立即给家里寄回4元,让妈妈买鸡蛋吃。从此以后的很多年,我每个月都能给家里寄钱回去。


2、第一次走上大舞台


青年文工团的成员大多数是从川北各县挑选来的12-15岁的初中学生。川北文工团派了谷波同志当团长,直属川北青年团工委领导。


不久,全团很快投入了紧张的学习排练工作。中国青年文工团还派了三位指导老师,其中一位叫秦桐峰的老师教我们跳苏联舞蹈。那时全国都在开展“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活动,南充市满大街不分男女穿的全是苏联花布做的衬衣和裙子。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表演的“青年联欢舞”。1951年,川北青年文工团。


我们排演的这台节目有合唱、独唱,中国舞蹈有《荷花舞》,但大部分都是苏联舞蹈,如“集体农庄舞”、“青年联欢舞”、“马车舞”等等,尤以“马车舞”最受欢迎,我扮演三个小女孩中间的那一个,两边是陈淑玲和何成秀,赶马车的男孩叫赵艺杰。我还练会了蹲在地上走“鸭子步”等技巧。这些日子除了苦练还是苦练,两条腿经常疼得上不了楼梯。每次都得用双手交替着将一条腿一步一步抬上去。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5岁的我在川北文工团。1952年,南充。


大家苦战了3个月后,这台晚会正式上演了。演出中,我还出演了一个独唱节目,跳完舞之后立即返回台上唱歌,观众等我喘了好一阵子气之后,我才唱出声来。


那时,南充人是第一次看到穿得这么漂亮新颖的舞服,这么欢快奔放的表演,和带有特技、富于俄罗斯风情的外国舞蹈,一时间全城轰动,一炮打响。不久后,大街上照相馆里挂满了我们的剧照,我们这些小演员也成了当地的明星。


那天首场演出结束,大家兴高采烈地回团后,谁都不睡觉了,打起鼓点继续跳舞,一直闹到天亮,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上大舞台演出,那种特殊的高兴劲儿难以言表。


这些还是“孩子”的团员,每天很早要上早操、练唱、排练、演出,有时还要同普通干部一样去听首长的大报告。我们穿着列宁式灰色干部服,头戴蓝色干部帽,每人手里拿个小马扎,两人一排列队步行在大街上,路人时常驻足观看我们这队“小干部”的风采。


凭着高涨的革命热情,我们每天几乎都是在超负荷地做着大人的事。当时的领导也不懂得对还是儿童的小演员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像我这种属于兴奋型的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天天都高兴,天天处于疲劳紧张、过度兴奋状态。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还要练歌、学习……再加上我自小就体质虚弱,有经常腹泻的肠胃病,突然间出现了兴奋与抑制失调,夜里不能入睡的失眠症。没想到仅仅14岁的我,这么小就落下了个易失眠的病根。


工作上我十分努力,政治上也要求进步,短短四个月,刚刚14岁的我在十月就被批准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3、第一次坐汽车


青年文工团办了半年多就撤销了,绝大部分团员都被送回了原来的学校继续上学,年龄大的分配了工作或进入工农兵大学。而我等五名团员于1951年底被留下,调入川北文工团。该团是解放战争时期的18兵团文工团,留在了川北改编为地方的文艺团体。曾演出过歌剧《白毛女》和本团编创的《川北大歌舞》等,在当地很有影响。在团里,我是最小的,分在舞蹈组,仍然是一名歌舞演员。


这期间,记得川北行署有时举行内部的小型舞会,用吉普车来团里接人。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坐上了汽车。在车里高兴地不愿意下来,那是从未有过的奇妙感觉。可时间太短,一小会儿就到了,我就躲在后排的角落里不下车,来回好多趟不停地坐,到最后还觉得没有坐够。于是,同志们就围着我,一定要让我这个余“小鬼”讲讲坐汽车的感想。我就绘声绘色地描述汽车快时、慢时、过沟坎时好玩的不同感受。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段时间,我常有机会见到我永远崇敬的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还多次和他跳过舞。那时我就知道他是红军长征中跟在毛主席身边的有名的“红小鬼”。解放大西南时,他是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该兵团文工团就是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从成都去川北时,他就要了两个单位:报社和文工团,他坐着吉普车亲自带领文工团开赴南充。


我听说,1950年冬天,存放干部过冬棉衣的仓库被坏人烧了,到11月大家还穿着单衣。耀邦同志见大家挨冻,心急如焚,在大会上说:“一年后要是抓不到坏蛋我就不当共产党员!”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兑现了承诺,坏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一次在欢迎志愿军的报告大会上,他讲到激动处,居然站到凳子上去了,绘声绘色、活力四射,就像一把火炬,感染得大家热血沸腾。


1952年,四川四个行政区(川北、川南、川东、川西)撤销,成立四川省。干部们有些依依不舍,不愿分开。耀邦同志在动员大会上讲:“行政区的撤销是好事、是大事、是革命形势发展了……党叫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工作做好。共产党员有一分热就要发一份光……”大家按照耀邦同志的指示,愉快地走向新的工作岗位。


这年7月,耀邦同志要离开川北去重庆西南局,他来文工团里看望大家。团里要为他开欢送会,搞创作的同志要为他写歌,他说:“不要谈我,不要写我;要谈川北,写川北,川北是个好地方。”以后,这首歌就叫《川北是个好地方》。


耀邦同志时时关心群众,没有官架子,他平易近人、热情坦荡的人格魅力,在我年轻时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是老年的我都没能忘记他的音容笑貌。


胡耀邦同志曾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我党杰出的领袖之一,也是个一辈子受人爱戴和尊敬的人。我永远怀念他。


四、小小演奏员


手风琴上的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琴结业留影。1952年底,重庆。


1952年,四川四个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成立西南局,设在重庆。


我们团整编后,我随团调到在重庆的“西南工会文工团”,后来改为“重庆市工人文工团”。


9月24日,天下着蒙蒙细雨,全团分别坐在几个有篷的卡车上,由南充向重庆方向驶去。在路过我的家乡遂宁时做了短暂停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