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名人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名人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名人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名人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凡人与名人之间的距离就在这本书里

作者:王荣泰,王琳涵等编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01

书籍编号:30304313

ISBN:978751661756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250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名人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梁衡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看,是一个思维过程。广义地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是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后三个是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一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生态。“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遍观周遭,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深阅读、慢阅读成为稀见之事。物质的繁荣替代不了精神的丰富,浅阅读也构建不起基础牢固的精神世界。人要多一些含英咀华来涵养自己。读文学,可以陶冶情操,滋养情怀;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明得失,知兴衰;读哲学,可以把握规律,增长见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养成,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还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阅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持续释放出个人潜在的极大力量。


《中国剪报》创办30年的历程,记录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变迁,也是30年来社会阅读精神史的记录。


《中国剪报》经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于1991年元旦创刊,在全国率先开发报刊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次年5月,《中国剪报》编辑部迁至北京。


三十年来,《中国剪报》始终坚持“集千家精华,成一家风骨”的办报宗旨,立足主流媒体,把握正确导向,传递有效信息,传播适用知识,面向中老年读者。共刊发文章30万篇,文字总量1.5亿,发行总数达16亿份。为了适应中青年读者的需要,中国剪报社在2005年又创办了面向全国发行的《特别文摘》杂志。


《中国剪报》和《特别文摘》十分重视与读者互动,广泛征求读者对报刊的意见建议,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23届读者节活动,共投入资金240万元,参与人数达45万人次,获奖人数达3.4万,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中国剪报社还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纪念馆竖立“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巨石文碑,在江西井冈山和云南大理捐建希望小学,向灾区捐款献爱心等,受到各界人士好评。社长王荣泰被中国报业协会授予“中国杰出报人奖”,报社荣获“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


今年适逢《中国剪报》创办30周年。30年来我一直是这张报纸的读者、作者和朋友,见证了她的成长。现在,报社从《中国剪报》和《特别文摘》中精选出了近3000篇文章,编辑两套丛书共16本,既有经典美文,也有平凡故事;既有读史新见,也有百科揭秘;还有生活之道,健康智慧,等等。作为编辑部回报读者的礼物,也是向社会上所有关心过本报的人们的汇报。目前,“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正方兴未艾。期望这两套丛书能为每个人的精神成长、社会文明增添新助力,贡献正能量。

稗史撷趣


隐语谏威王


郭灿金 许晖


齐威王这位国君有一项很奇特的爱好:喜欢说隐语。隐语就是有什么话不直说,非要曲里拐弯地用比喻的方式说出来。这项爱好给齐国的大臣们出了个难题,人人都得学习隐语,否则国君跟你说话你却听不懂,那岂不糟了?


淳于髡因为个子矮,只好入赘做了齐国的倒插门女婿。跟随齐威王时间久了,说隐语的本事练得比谁都强。


齐威王喜欢搂着后宫佳丽们彻夜饮酒作乐,白天躲起来睡觉,哪里有处理朝政的时间?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官一看国君带头不上班,乐得清闲,也都躲在家里寻欢作乐。别的诸侯国趁机入侵,抢占了大片国土。眼看国将不国,又没有人胆敢给齐威王提意见,淳于髡于是挺身而出,给齐威王来了一段隐语:


京城出现了一头大鸟,


翩翩落到了大王的墙角,


三年不飞也不叫,


大王您说它是只什么鸟?


齐威王一听不甘落后,也应了一段隐语:


这头大鸟啊,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于是宣召全国七十二个县的县令入朝奏事,赏一个,杀一个,然后出兵向入侵的诸侯宣战。诸侯一看齐威王这只大鸟竟然飞起来了,赶紧归还了齐国的土地。齐威王一鸣惊人,从此横行了三十六年。


几年后,楚国发兵攻打齐国。齐威王给淳于髡置办了一百斤黄金和十辆四匹马拉的车子,作为礼物,派他去赵国求救兵。临出发前,淳于髡看到这些礼物,立马仰天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崩断了。齐威王被淳于髡笑得心中直嘀咕,问他:“你是嫌礼物太少吗?”淳于髡回答说:“不敢。”齐威王又问:“那你笑什么?”淳于髡强忍住笑声,回答说:“今天我从东边过来的时候,看见有个人在田里祈祷丰收,地上摆放着一只猪蹄和一杯酒,向天祈祷说:‘高地上打下的粮食装满篝笼,低田里打下的粮食装满大车;五谷繁茂丰熟,粮食堆满粮仓。’现在我想起来他祈祷得那么多,可愿意付出的才一只猪蹄一杯酒,就忍不住大笑起来。”


齐威王一听脸都红了,赶紧重新置办礼物,增加到一千镒黄金,十对白璧,一百辆四匹马拉的车子。淳于髡这才动身。赵王收到这么昂贵的礼物,大喜,二话不说借给淳于髡十万精兵和一千辆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这回心放到了肚子里,在后宫设宴,犒劳淳于髡。酒酣耳热,齐威王询问淳于髡:“你喝多少酒才能喝醉啊?”淳于髡回答:“我喝一斗就能喝醉,喝一石也能喝醉。”齐威王一听糊涂了,知道淳于髡肯定又在耍花招,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你倒是说说看。”淳于髡说:“如果是大王赐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身后,我胆战心惊,喝酒的时候头都不敢抬,不过一斗就喝醉了。如果是父母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作为晚辈,卷起袖子躬身侍奉客人饮酒,客人一高兴赏我几杯残酒,举杯向客人祝寿,也不过两斗就喝醉了。如果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久别重逢,互诉衷肠,大概五六斗就喝醉了。如果是乡里之间的聚会,男男女女杂坐在一起,随便喝,也没有时间的限制,再做一些六博、投壶之类的小游戏,呼朋引伴,握手言欢、眉目传情都没人干涉,哪怕美眉的耳环和发簪被我动手动脚地碰掉了也不会生气,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喝上八斗也不过才有两成醉意。天黑下来了,酒也快喝尽兴了,把剩下的酒宴合并到一起,男女同席,促膝而坐,醉意朦胧,搂搂抱抱,杯盘狼藉,继而散席,主人送走了别的客人,独独把我留了下来,派一个美眉陪我过夜,这时她已经解开了绫罗短袄的衣襟,身上的香味阵阵,只往我鼻子里钻,当此之时,我神魂颠倒,能喝一石酒而不醉。可见酒喝得太多了就会出乱子,乐极则生悲。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胜极则衰。”


说来说去,原来淳于髡还是在讽刺齐威王的长夜之饮。


齐威王这回服了,淳于髡的隐语简直无处不在,炉火纯青。于是齐威王从此后就取消了长夜之饮,封淳于髡为接待外国使节的宾礼官。


杨善决定吹一个牛


当年明月


明正德年间的右都御史杨善,是一个只要舌头在、还能说话,就有办法的人。在一次出使瓦剌时,宴会的接待人员、瓦剌首领也先的使者突然以傲慢的语气问了杨善一个极为让人难堪的问题:“土木之战,你们的军队怎么这么不经打?”


正在埋头大吃的杨善听见了这个故意找麻烦的问题,抬起头,直视对方那挑衅的眼神,开始了紧张的思索。


为了处理好这一复杂局面,既不丢面子维护国格,又不跟对方闹翻,杨善决定吹一个牛,虽然他之前可能吹过很多牛,但这次吹牛是最完美的。


杨善突然愁眉苦脸起来,他叹了口气,说道:“有些事情我原本不想说的,但到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告诉你们吧。”


这句话说得对方一愣,连忙追问原因。


杨善这才看似很不情愿地接着说了下去:“土木之战时,我们的主力部队不在京城,全部出征了(壮者悉数南征)。王振率军轻敌而入,才会失败,现在南征的部队已经全部回来了,有二十万人啊。再加上新练的三十万军队,全部经过严格的训练,随时可以作战!”


听完这番话,也先使者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可他们万万想不到,下面他们听到的话将更为耸人听闻,因为杨善先生吹牛的高潮部分即将到来。


六十多岁的杨善此时摆出了老奶奶给小孙子讲鬼故事的架势,绘声绘色地为瓦剌人描述了一幅可怕的景象。


“我们在边界埋伏了很多火枪和带毒的弓弩,你们被打中就必死无疑(百步外洞入马腹立死),而且我们还在交通要道上安放了很多铁锥(隐铁锥三尺),你们的马蹄会被刺穿,根本无法行动。”


估计杨善还是一个擅长编恐怖故事的人,他最后还煞有介事地对脸都吓得发白的瓦剌人说:“实话告诉你们,每天夜里你们睡觉的时候,我们派了很多刺客窥视你们的营帐,来无影去无踪,你们还不知道吧!”


就这样,杨善终于结束了他的牛皮,微笑着抬起头,看着对面那些吓得目瞪口呆的瓦剌人。


可光吓人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杨善继续了他的表演。


他脸色突变,换上了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发出了一声叹息:“唉,可惜这些都没用了。”


瓦剌人刚刚被这位仁兄那诡异可怕的语气吓得不行,突然又看他态度转温,搞不懂他玩什么花样,便追问他为什么。


杨善这才说出了他最终的用意:“我们已经讲和,彼此之间就像兄弟一样,怎么还用得上这些!”


瓦剌人笑了,他们终于不用担心那些火枪、铁锥和刺客了,虽然这些东西并不存在。


杨善也笑了,因为他又成功地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结束了这场饭局上的较量后,杨善动身去见也先。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他只有舌战辩胜也先,才能把土木堡被俘的朱祁镇皇帝带回北京去。


郭崇韬的“贪污”妙法


余显斌


后唐灭梁后,郭崇韬功劳最大,是他建议奇兵偷袭,才得以灭掉后梁。因而,灭梁之后,郭崇韬被委任为枢密使,也就是国防部长,很得庄宗信任。


进了开封,郭崇韬就变了。


一直以来,郭崇韬以清廉著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同僚的敬佩。可是,自从进了开封,郭崇韬如突然换了一个人似的,让大家不敢相认了。


他大开府门,公然接受贿赂。


当时的后梁官员,人心惶惶。为了探听新朝对他们的态度,是惩处还是留用,大家都集拢来商量。有的人提议,找郭崇韬,给他行贿,买个平安。


这个建议,马上遭到反对:“听说郭崇韬那家伙十分清廉,油盐不进。”


大家一听,灰心丧气,不知怎么办好,甚至有人暗思,不行的话,就逃走,或者反抗。


也有人不死心,去了郭崇韬那儿,送了钱财。郭崇韬呵呵大笑着收了,不但收了,还笑容满面地把来人送出大门,很是客气。这一消息迅速在投降官员中播散开来。于是,后梁的降臣都看到了希望,一个个再也不用胆战心惊了,都拿着钱物去了郭府。


郭崇韬门前,一时车水马龙。


送了礼,这些官员的心静了下来:有郭崇韬撑腰,大家还害怕什么。


后唐的大臣们见了,都非常不满,心想,这个郭司令,刚进城,就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打趴下了,有的老战友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去劝:“您是朝廷大臣,圣上最信任的人,怎么能大受贿赂啊?”


郭崇韬捋着胡须笑笑,用外交辞令道:个中奥妙,无可奉告。


老战友长叹,心说,贪污,当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了。


庄宗知道了,也很不爽,找来郭崇韬问:“吃饱了吗?”


郭崇韬听了,不慌不慢,告诉庄宗,后梁刚灭,大臣人心惶惶,此时行贿,是买一个平安。如果自己不收,他们就会更加惊慌不安,不知新朝会怎么处理他们,甚至可能激成变故。如今收了他们的钱财,他们不就安定了吗?


庄宗点点头,没说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后唐慢慢消化了后梁势力,局势渐渐平稳下来,敌我矛盾也慢慢缓和下来。这时,新的问题出来了,国家初创,连年战争,国库一贫如洗。庄宗想想,还是增加百姓的赋税吧。


郭崇韬拦住了,战乱之后,百姓一贫如洗,哪有钱粮?他让人到自己府上去,把收受的钱财全部上缴国库。同时,拿出一本账簿,告诉皇帝,这些都是当时后梁大臣们所送之物,他这样做,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解除国家财政困难。


后梁的那些大臣见了,又是惭愧,又是感动,心里真的彻底平静下来,而且,再也不敢以腐败官员的眼光看待郭崇韬了。


郭崇韬交出账本的同时,又上了一道奏折,请求皇帝降自己的职。原因很简单,作为大臣,私收别人的东西,无论如何都难脱受贿嫌疑。


庄宗听了忙劝告,你这都是为了国家,至于处罚嘛,我看就算了吧。


郭崇韬谢绝了皇帝的好意,义正词严地告诉皇帝,国法无情,怎可说算就算?


庄宗无奈,对郭崇韬当堂进行了降职处罚。


朝堂上的其他官员一见,大惊失色,自己尤其是过去看见郭崇韬受贿,也效仿受贿的官员,都纷纷拿出自己受贿的东西充盈国库,个个严格检讨自己,自请降职处分。


朝堂上,一时之间,风气一清。


郭崇韬受贿,一举三得:稳定人心;充实国库,减轻百姓负担;肃清贪污之风。


有忠贞爱国之心,再辅以灵活的方法、善良的本性、良好的愿望,后唐开局,赢得个满堂彩,实在离不开郭崇韬的“贪污”妙法。


“不倒翁”高允


王爱军


北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不倒翁”高允,他经历过五代君王,之所以会创造这个纪录,除了因为历代君王的器重与喜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他足够长寿。高允信佛,他曾乐观地估计自己会有百岁的寿命,结果活到了98岁。回顾他的一生,他的长寿绝不是因为佛祖保佑,或是他研制出了独一无二的养生秘方,而是他生性豁达,总是把别人放在前头,而从不挂念自己,是个典型的利他主义者。


有一天文成帝召开朝会,发现著作郎高允已经27年没升过职,他本人居然从未提过这方面的要求,不由得大为感慨。他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拿刀枪弓箭,在我一旁侍候,然后观察我高兴的时候向我乞求官职,这不过是站立的功劳,却得以封王封侯。高允用一支笔辅佐国家,他的部下已经有一百几十人都官至刺史了,他却一直在做郎官,你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吗?”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没敢吱声。这时司徒陆丽上前禀告说:“陛下教训的是,高允虽然没少受皇恩的恩宠,但家中贫苦,妻子儿女没有家产。”


文成帝大为惊讶,马上命令起驾,亲自到高允家察看。


进得高允家的大门,只见院落荒疏,仅有草屋数间。屋里炕上的被褥都是用麻布做成。家人穿的都是用旧棉絮做的棉袍。厨房里只有一点食盐和青菜。文成帝看过,不住叹息:“古人的清贫也不至于到这步田地啊!”他招手让高允过来,询问原因。原来北魏的官吏都没有工资,他们的生活主要靠皇帝的赏赐,或者经营些田产取得收入。高允当年随太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得到的赏赐无数,但都被他分给手下的士兵了,他自己则过得非常窘迫,以致有时无米下锅,只好经常让儿子们上山打柴采菜,以补贴家用,维持生活。


文成帝深受触动,当即下令赏给高允绢帛500匹,谷米1000斛,任命他的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三番五次地上表推辞,称其不可当此大用,文成帝态度坚决,不予批准。


照说人要上了年纪,往往都爱考虑养老无忧和为子孙留点看得过眼的遗产,这些对高允来说都是易如反掌的事,但他却越发视富贵如云烟,依然一如既往地坚持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孝文帝曾专门为高允颁布一道诏书,说:“高允年逾古稀,但家贫无储。命令主管宫廷音乐的太乐署,抽调10名演奏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的艺人,每隔五天到高允家中演奏一次,使他心情喜悦。”不久又下诏令每天早晚为高允供应饮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赠送给他牛肉和美酒,每年的春秋两季赠送给他各种山珍海味,还要按月发给衣服丝绵和绸缎。高允十分高兴,留下鼓乐,因为他特别喜欢听音乐,其余的赏赐又全部发给了亲属和故旧。


98岁那年,高允身体略感不适,孝文帝忙派御医登门探视,御医回宫秘密报告说高允气血有变化,恐怕情况不太好。孝文帝心里很难过,派使者赏给高允皇帝享用的各种精美食品,从美酒粮米到食盐肉酱,以及床帐、衣服、被褥、几杖等,非常齐备,总计有一百多种,都是当时的上等产品,把庭院堆得满满的。高允喜形于色,摸着这些东西说:“皇上认为我太老了,赏赐这么多东西,正可以分发给客人了。”


心中无我,唯有他人最为念:无欲无求,粗茶淡饭自心安。这就是高允的境界吧!高允曾作《征士颂》,回忆当年曾一起应诏出仕的那些人,感慨“往日的喜悦,变成今天的悲伤”。因为“朝廷中的官员都是晚辈,街坊邻里也看不到熟悉的面容”。98岁的高龄在那样一个不甚发达的时代实在是一个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那又何尝不是对他一生想别人多,想自己少的报偿呢?


曹操也是性情中人


易中天


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残忍和冷酷不是他的天性,是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被逼出来的。因为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然而,热爱生命,重于感情,又毕竟是他的天性。所以,他杀人不眨眼,却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却又通情达理。


攻杀袁谭后,曹操曾下过一道命令:谁敢哭,连你老婆孩子一起杀!然而冀州别驾王修却公然违抗命令,赶到袁谭尸身边号啕大哭,还要求收葬袁谭的尸体。曹操故意默然。王修说:我受袁家厚恩,不能不报。让我收尸以后再死,我死而无憾!曹操大为感动,说:这真是个义士啊!不但不杀王修,还任命他为司金中郎将。孔融死后,许多原来和他交好的人都不敢去吊唁,只有京兆人习脂(字元升)去了,抚着孔融的尸体哭着说,文举呀文举,你舍我而去,我以后还和谁说话,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后来习脂见到曹操,向他认错,曹操却叫着他的字说:元升呀元升,你倒是个慷慨多情的人!又问他住在哪里。听说习脂刚搬了家,便马上让人给他送去一百斛谷子。


实际上曹操自己就是一个慷慨多情的人。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来。他给朝廷上表,同荀攸等人议论郭嘉,每每痛哭流涕,声泪俱下。他说:奉孝年不满四十(实为三十八岁),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就有十一年。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全都是他和我一起硬挺过来的。那都是千钧一发的艰险呀!我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奉孝却当机立断。只有他,最知道我的心愿呀!诸位和我都是同辈人,只有奉孝最年轻,我原本是要把后事托付给他的,谁知道他竟先我而去呢?奉孝其实是知道危险的。他身体不好,南方又多瘟疫,因此常说要是到了南方,只怕就不能活着回来了。可是为了和我共渡难关,他还是硬挺着去了。这样一份情义,如何叫人忘得了!如今,我虽然为他请了功,讨了封,可这对一个死了的人来说,又有什么用,有什么用啊!天下相知的人是这样少,好容易有了一个又弃我而去。苍天哪,你叫我怎么办,怎么办呀!读着这样的文字,恐怕连我们自己也要为之感动的。


甚至对于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曹操也很看重当年的情谊。陈宫和曹操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曹操出任兖州牧,就是陈宫的功劳。后来,因诛杀边让一案,陈宫离开曹操,投奔了吕布,而且死心塌地地帮吕布打曹操,被俘以后,宁死不肯投降。曹操便叫着他的字说:公台,你死了不要紧,你的老母亲可怎么办呀!陈宫长叹一声说:陈某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是死是活,全在明公您了。曹操又问: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呢?陈宫又说:我听说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后,老婆孩子是死是活,也由明公看着办了。说完,头也不回,昂首就刑。曹操流着眼泪为他送行。陈宫死后,曹操赡养了他的老母,还为他女儿出了聘,对他们家比当初是朋友时还要好。


最能体现曹操之重情的,大约还是在他临终之际。


公元220年,征战了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他留下了一份写得断断续续的《遗令》,算是最后的一个交代。然而,这个天才的杰出的政治家,却出人意料地不谈政治。对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也只说了一句话:我在军中执法,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发的小脾气,犯的大错误,不值得效法。余下的篇幅,就是一些琐事的安排。比如婢妾和艺妓们平时都很勤劳辛苦,我死了以后让她们住铜雀台,不要亏待她们。余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来祭祀,免得浪费。各房的女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着编丝带草鞋卖,等等,颇有些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这就很让后世的一些人看不起。陆机是晋人,说得还算委婉,也说得文绉绉的:“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惜内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吊魏武帝文》)苏东坡就不那么客气了。他说不管什么人,只有“临难不惧,谈笑就死”,才称得上是英雄。像曹操这样,临死之前,哭哭啼啼,“流连妾妇,分香卖屦”,算什么事呢?因此他撇了撇嘴说:“平生奸伪,死见真性。”(《孔北海赞》)意思也很明显:别看曹操平时人模狗样的,装得一副英雄豪杰气派,地地道道的一个奸雄,事到临头,还是露了马脚。


可是,曹操是病死的,不是拉到刑场上去砍头,你要他如何“临难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哭哭闹闹地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曹操虽非就义,但死得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地安排这些后事,就是从容的表现。不错,与许多英雄人物临死前的慷慨陈词、豪言壮语相比,曹操这份《遗令》一点也不英雄,完全上不了台面,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但我以为这正是真实的曹操。他本来就是一个人,不是神。他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也不想做)什么超凡脱俗的“圣人”。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居然敢于把“凡夫俗子”的一面公开暴露出来,并不遮遮掩掩,装腔作势,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和英雄本色。如果说,平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不得不把内心世界遮蔽起来(即所谓“平生奸伪”),那么,临死之前,就没什么顾忌了(即所谓“死见真性”)。曹操临终前的“善言”,流露出的是他对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感情。


曹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享受天伦的时间不多,因此对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他在临终前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一生所作所为,不觉得对不起谁,唯独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曹昂的生母刘夫人早逝,便由没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抚育,丁夫人视为己出。后来曹昂阵亡,丁夫人哭得死去活来,又常常哭着骂着数落曹操:把我儿子杀了,你也不管。曹操一烦,便把她打发回了娘家,因此去世前有这样的说法。


后来,曹操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却坐在织布机前织她的布,动都不动,理都不理。曹操便抚着她的背,很温柔地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不理他。曹操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问:跟我回去,行不行呀?丁夫人还是不理他。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和她分手。以曹操脾气之暴躁,为人之凶狠,做到这一步已很不简单。何况曹操还让丁夫人改嫁,不让她守活寡。


曹操临终前放心不下的,还有小儿子曹干。曹干这时才五岁。三岁时,生母陈姬就去世了,于是曹操又专门给曹丕下了一道遗令:“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陆机对此也有一番议论:“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一个把天下都背在身上的人,临死前却不得不把爱子托给别人(虽然这“别人”也是自己的儿子),说起来是有点令人伤感,但这又确是一个人的真情。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曹操怜子,项羽别姬,他们都是性情中人,也都是真豪杰、大丈夫。


司马懿智取帅印


振 北


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占天山诸郡,收服姜维,取得大胜,后因马谡失去重要战略要地街亭才被迫回川。数年后,经过休养生息,诸葛亮重聚大军兵出祁山,再伐中原。大军一路前行,势如破竹,并再次联络东吴,共伐曹魏。


在这紧急关头,大将军曹真却身染重病,魏明帝一时有些六神无主。就在这时,司马懿主动向魏明帝分析了形势,他认为蜀汉与东吴的联盟是貌合神离,所以这一路兵马不足为患,所忧的倒是陇西诸葛亮的一路军马。现曹军无主,得派得力之将前往迎敌,等蜀军粮草供应不济,定可反败为胜。


曹睿见司马懿分析得头头是道,鉴于曹真有病,就委派司马懿为都督,总领陇西各路军马,抵御蜀汉进攻。他还命人立即去曹真那里取帅印交给司马懿。


司马懿却说:“臣自去取帅印便可。”他来到曹真府上,先探病情,再告以前方军情。曹真不禁深感忧虑,便说:“现在国家如此危急,皇上为什么不拜你为都督,以退蜀军呢?”司马懿明明已经受封,却仍推辞说:“我才疏学浅,不堪重任。”曹真信以为真,忙叫人将帅印交给司马懿。司马懿仍是不住地推托:“帅印仍请大将军掌管,我一如既往,竭力辅佐。”曹真忙说:“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险境地,军队怎么能没有统帅呢?我要抱病去向皇上保举你。”


此时,司马懿才说出实话:“皇上已有恩命,只是我不敢领受罢了。”曹真一听,高兴地说:“有你挂帅,蜀军可退了。”于是,司马懿拜谢再三,接过了帅印。


既然皇上有命,司马懿何必还要自取帅印?其实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知道魏明帝命他挂帅是在紧急状况下做出的决定,一旦击退蜀军,帅印仍会回到曹真手中。再说曹真正在病中,被人取去帅印,心中必会不快,甚至会疑心司马懿从中作怪。现在司马懿亲往取帅印,而且再三拜辞,既可消除曹真的疑虑,也可长保帅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大 卫


学过《三字经》的都知道“融四岁,能让梨”,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小,一家人吃梨时,孔融就知道拿小的吃。千百年来,孔融因让梨而博得美名。窃以为,以孔融之才智,他拿小梨,未必出于谦让,因为,梨小有小的好处,吃得快,换得也快。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洛阳。时任司隶校尉的李膺名气很大,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