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云淡心远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书籍编号:30305198
ISBN:978751433795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343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作者:云淡心远
ISBN:9787514337952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庙里长大的怪孩子
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镇位于巍峨的大青山北麓,是北魏时期为防范柔然而建立的边防六镇(其余五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之一。
这里鲜卑人、汉人、匈奴人等各民族混居,天野苍茫,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一派塞外风光。
杨坚的父亲杨忠就出生在这个边陲小城。
按史书的记载,杨坚家族出自关中著名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
不过,这恐怕只是附会而已。
原因很简单。
杨坚的父亲杨忠,与杨震的曾祖同名,其子杨广和杨俊,则分别与杨震的九世孙和七世孙同名,而当时的士族对这方面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不会出现这种冒犯祖先名讳的现象。
另外,当时世家大族互相婚配,绝对不会和庶族通婚——比如出自弘农杨氏的杨侃把女儿嫁给了另一个关中大族京兆韦氏的韦孝宽,而弘农杨氏另一位代表人物杨素的妻子则来自顶级名门荥阳郑氏,但杨忠的妻子也就是杨坚的母亲吕氏却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
所以,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杨坚家族和真正的弘农杨氏之间的关系,大约只相当于西安和西雅图的关系——除了有一个字相同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杨坚家族可追溯的先祖是十六国时期的北平太守杨铉,其子杨元寿在北魏初年被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从此杨家一直生活在这里,到杨忠已经是第五代了,算得上是土生土长的武川人。
本来,杨忠可以和他的祖辈一样,在大草原上当兵、戍边、娶妻、生子,平凡平淡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然而生活却如明星的爱情一样——总是充满了意外。
一场变故彻底改变了几乎所有武川人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杨忠的命运。
这就是始于公元523年、席卷整个北魏帝国北方边境的六镇大起义。
这场变故导致包括武川镇在内的六镇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杨忠和其父杨祯也被迫随着大批流民一起流落到了河北。
不久,杨祯战死,杨忠成了孤儿,只得继续流浪。
在山东泰山一带,18岁的杨忠邂逅了寒门女子吕苦桃——从这个苦字的名就能看出吕苦桃也是个苦命人。
两个苦命人同苦相怜,很快就组成了双黄连——结成了夫妻。
杨忠终于感觉生活有了盼头,他多么想在这里安定下来呀!
然而,他的坏运气就像是下坡路段上的超载大货车——根本就刹不住。
婚后没多长时间,南方的梁朝趁北魏帝国内乱,出兵北上到了山东,结果,倒霉的杨忠又被梁军掳掠到了江南。
在异乡孤独而郁闷地过了五年后,杨忠被编入梁朝名将陈庆之的北伐军,随军北上到了洛阳。
陈庆之的北伐失败后,杨忠留在了北方,被任命为统军。
此后他被派到了荆州,成为武川老乡独孤信的部下,两人并肩作战,结下了很深的友情。
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东魏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由丞相高欢控制;西魏则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实权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
宇文泰和麾下很多大将如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赵贵、侯莫陈崇、梁御等人都是武川人,因此杨忠自然加入了西魏一方,之后他又和独孤信一起奉命南征,和东魏争夺荆州,失利后投奔梁朝,两年多后才重返西魏国内。
由于杨忠有勇有谋,很快就得到了宇文泰的赏识和重用。
杨忠长得高大威猛,其勇武非常有名,据说他在跟随宇文泰一起狩猎时,曾经徒手制服一头猛虎,他左手抱其腰,右手拔其舌,令这只猛虎当场毙命。
而《水浒》里的打虎英雄武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打死一只老虎,跟杨忠比起来,可真称得上是人符其名——武力值稀松得很。
北朝人称猛兽为“掩赡”,宇文泰为表彰杨忠,还特意把“掩赡”两个字赐给他,作为他的字。
除了有万夫不当之勇,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忠还很有韬略,史载其“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
此后,杨忠跟随宇文泰参加了多次会战,屡立战功,成为西魏最知名的大将之一。
公元538年,东西两魏在洛阳北郊的河桥再次大战,最终西魏落败,但东魏也元气大伤,无力发动新的进攻,从此两国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随后的几年,杨忠率军驻扎在靠近潼关的同州(今陕西大荔),以防备东魏的进攻。
由于之前一直漂泊不定,和妻子聚少离多,除了有一个女儿外,杨忠至今还没有子嗣,现在他终于暂时稳定下来,可以抓紧时间进行自己的造人计划了。
正所谓天道酬勤,经过一番努力,人近中年的他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儿子——杨坚。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史书中,几乎每个开国皇帝出生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神异的现象,以表示他们是天命所归,天生不凡。
比如,按照《史记》的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就根本没他爹什么事,刘邦是他母亲与蛟龙野合而生下的孩子,是名副其实的龙种,也是名副其实的野种、杂种。
不过,后来的史家觉得这个故事实在是太重口味,实在是太有伤风化,实在是太不利于封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就纷纷改成了其他的说法。
关于杨坚的出生,《隋书》《北史》等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农历六月十三日的晚上,杨坚出生在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座名叫般若寺的寺庙内。
他出生的时候,赤光满室,紫气充庭——室内充满了红得发紫的光芒,照得每个人的脸上都跟茄子一样。
由于当时正值盛夏,天气极为炎热,卧房就像桑拿房一样让人浑身冒汗,吕苦桃赶紧给婴儿扇扇子降温,没想到却把孩子搞得几乎气绝,命悬一线。
就在这紧急时刻,忽然来了个神尼(也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自称法号叫智仙,刚从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一带)赶来,是特意来救小杨坚的。
果然,智仙略施法术,就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婴儿,随后她对杨忠夫妇说:这孩子是个怪胎!
杨忠的脸一下子就绿了。
智仙连忙改口:我的意思是,这孩子的来历与众不同,绝对不能让他在俗世生活!
听了她的话,杨忠夫妇便将自家宅院的一部分改为佛寺,让神尼智仙在那里抚养杨坚。
过了一段时间,吕氏去寺里看望小孩,抱在怀里仔细端详,突然看见小杨坚头上长出了两只角,身上则长满了鳞片(记住,你不是在看《西游记》,也不是在看《白蛇传》,这的确是正史的记载),顿时她吓得花容失色:哇,这孩子果然是个怪胎!
惊恐之下,她的手一软,把孩子摔到了地上。
智仙慌忙把小杨坚抱了起来,埋怨地说: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哎呀,这次已经吓到我的孩子了,推迟了他得到天下的时间!
从此,吕苦桃再也不敢随便去看孩子了。
就这样,在13岁前,杨坚一直跟着智仙在寺庙里生活。
在智仙的精心照顾下,杨坚慢慢地长大了。
智仙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那罗延,那罗延取自梵文Narayana的音译,是指金刚力士的意思。她认为他是护法金刚转世,注定会成就一番伟业,还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你从东方来,将来会大富大贵。佛法会被灭,但还会由你而重新兴盛。
对智仙的话,杨坚深信不疑。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般人,因为他的外表也与常人不同。
具体来说就是:
龙颔——下巴像龙一样往前突出;
目光外射——目光锐利得像刚淬过火的刀锋一样;
有文在手曰“王”——手掌的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正好组成了一个“王”字,我个人估计这和某些景区把两块离得很近的石头命名为情侣峰、一块又细又高的石头命名为仙女岩差不多的意思,基本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长上短下——上身长,下身短,蹲着和站着一样高;
最奇葩、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他的额上有五柱入顶——额头上有五个隆起的肉瘤像山峰一样绵延起伏一直贯通到头顶。
这些记载是真实的吗?
如果你完全相信它是真的,我觉得你应该马上去安定医院挂号。
事实上,这些东西大多是虚构出来的,你可以当它是神话,可以当它是童话,也可以当它是屁话,但绝不可以相信它是真话。
《隋书·礼仪一》里的一句话也许说明了一切:
初,帝既受周禅,恐黎元未惬,多说符瑞以耀之——当初,隋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怕黎民百姓不服,便编造出很多神话来美化自己。
可见,杨坚相貌的奇特、出生时的奇事,估计都是因为杨坚称帝后,为了让大家相信他有天命而杜撰出来的。
由于杨坚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得位不正,所以编造出来的传说也特别多,特别离奇,特别不靠谱。
这就跟越是差学生越是怕别人问成绩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杨坚出生在寺庙里,由尼姑智仙抚养长大,智仙给他起的小名叫那罗延,这些应该都是事实。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那个时候,佛教极为盛行,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百姓,大多是佛教信徒。
杨忠夫妇也不例外,好不容易才中年得子,为了保佑孩子的平安,他们选择在佛寺生产也是符合常理的。
而当时东西魏势不两立,连年大战,杨忠戎马倥偬,行踪不定,吕氏有时也要随军照顾丈夫,所以他们把儿子托付给智仙这样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尼姑,完全是可能的。
而按照《佛祖历代通典》的记载,智仙其实并不是专门从河东赶来的什么神尼,而是一直在般若寺修行的普通尼姑,和笃信佛教的杨忠夫妇本来就非常熟悉。
吕氏分娩后,杨忠感觉智仙为人可靠,她办事,我放心,便决定把小孩交给她培养。
我觉得,这也许才是事实的真相。
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世间的万物时时在变。
就在杨坚在清冷的寺庙里一天天成长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543年,东西魏在洛阳北面的邙山大战了一场,此役最终西魏落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战后,宇文泰不得不打破北朝一直以来只用鲜卑人当兵的老规矩,大量招募汉人入伍,为了把胡汉士兵融合在一起,宇文泰开始改革军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府兵制就此诞生。
府兵制的顶端设立了八大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八柱国中,宇文泰是三军总司令,当然不会只统一军;元欣则是北魏皇族的代表,就跟现在流行的无镜片眼镜框一样——有名无实,纯粹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其余的六大柱国则每人督帅两位大将军,共有十二位大将军。
十二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廊、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由于战乱频仍,当时的西魏政权是军政合一的,因此这八柱国加十二位大将军不光是军队的统帅,还是国家的领导核心。
一个后来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被史学家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新集团也就此横空出世!
杨忠作为十二大将军中的一位,也成了这一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当时西魏最显赫的二十人之一!
之后,宇文泰又对部分汉族出身的高级将领赐予鲜卑姓,杨忠被赐姓普六茹,从此杨坚的官方名字就变成了普六茹坚。
不过外面世界的巨变,并没有对寺庙中的小屁孩儿杨坚产生太大的影响,他每天依然是暮鼓晨钟,吃斋礼佛,按时吃饭,到点睡觉,定期修剪手指甲。
安静的环境,无边的孤独,让年少的他形成了深沉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内向性格。
清苦的生活,刻板的作息,让年少的他形成了坚忍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的刚强意志。
父亲的激励,智仙的鼓励,让年少的他形成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万丈雄心。
虽然他的外表看起来像湖水,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他的内心却像雄鹰,时时都渴望一飞冲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青苔一样不停地疯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池塘一样不停地泛滥,这个念头不停地勾引着他,让他的内心感到无比痒痒!
他无时无刻不渴望能够早日离开佛寺,去闯荡,去打拼,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一天终于来了。
公元553年,十三岁的杨坚走出了佛寺的大门,进入太学读书,迈向了他日夜期盼却又有些陌生的那个世界。
春风得意马蹄疾
西魏的多数大臣都和杨忠一样出自边镇,起自行伍,文化程度不高,受其影响,他们的子弟也从小学习骑射,对于读书大多没有兴趣。
但宇文泰清楚地知道,用武夫去治国,就和用大刀去绣花一样,完全是行不通的。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没有知识是肯定不行的,因此他一方面重用苏绰、卢辩等汉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也大力提倡贵族子弟进入太学读书,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杨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太学的。
杨坚这个人少年老成,寡言少语,目光坚毅,仪表威严,看上去总是一副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按《隋书》的说法就是: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不敢和他开玩笑。
不过,就像桃花天生就具有吸引蜜蜂的迷人香气,杨坚天生就具有吸引豪杰的领袖魅力。
他志向远大,雄心勃勃,头脑清晰,举止果断,处事冷静,出手大方,一举手,一投足,气场十足,因此很快就成了同学中的核心人物。
在太学,杨坚的朋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王谊、元谐、郑译和崔仲方。
王谊,和杨坚一样出自武川,此人和宇文家族渊源匪浅,他的祖父是宇文泰的亲舅舅,父亲王显时任凤州刺史。王谊博览群书又精于骑射,堪称文武双全。
元谐是北魏皇族后裔,性格豪爽,胆识过人。
郑译出身于汉人大族荥阳郑氏,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堂祖父郑文宽,其继母是宇文泰正妻元氏的妹妹,因此他经常出入宇文泰的家中,和宇文泰的几个儿子关系都非常好。此人博学多才,尤其善于音乐。
崔仲方则来自另一汉人大族博陵崔氏,能文能武,颇具才华。
杨坚和他们四个人非常投缘,交情很好。
几个人都是顶级的官二代,年少气盛,心比天高。
对他们来说,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老婆是要找美若天仙的。
他们经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也经常在一起抒发豪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至于杨坚在太学的学习成绩如何,因为史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个人估计应该是很一般的,虽然不一定是学渣,但肯定不会是学霸,否则按照官修史书拍马屁的传统,肯定会记下如“聪慧过人”、“天纵英才”、“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等一堆高大上的赞语。
不过,虽然杨坚的学习不怎么样,但他不凡的仪表、出众的气度却还是很引人注意的。
据说连西魏的最高统治者宇文泰也曾经赞叹他说,此儿风骨,非世间人——这孩子的模样气质,不像是世间的凡人!
然而,杨坚的太学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年后的公元554年,他就被京兆尹(京城长安的最高行政长官)薛善看中,征召为功曹(相当于助理)。
这一任命虽然只是象征性的,却标志着十四岁的他从此正式走上了仕途。
公元555年,杨坚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成纪县公;
翌年,他再上一层楼,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衔。
在西魏的官职系统中,骠骑大将军这一职,仅次于柱国和大将军,全国仅有24位,按级别来算是最高一级的九命(西魏当时依据周礼恢复古制,九命相当于后来的一品)。
现在那些什么最年轻市长、“80后”厅官跟十六岁的杨坚比,完全就是侏儒比姚明、小卖部比家乐福,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却身居如此高位,杨坚到底有何德何能?
这个问题,即使是思维混乱得像散场后的电影院、脑子糊涂得如PM2.5爆表的重度雾霾天、反应迟钝得如20年前老电脑的人也肯定会说,有黑幕!这一定是拼爹的结果!
是的,的确如此。
小小年纪的杨坚如此官运亨通,确实完全是其父杨忠的功劳。
近几年,杨忠立下的战功在整个西魏帝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而这也是与国际形势的剧变分不开的。
当时天下三分,北方是东魏和西魏并立,南方则是梁朝。
公元547年,东魏最高领导人丞相高欢去世,大将侯景反叛,失败后逃奔梁朝,不久侯景又起兵叛梁,并很快攻下都城建康,86岁的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
此后梁朝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各地诸侯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打,乱作一团。
宇文泰审时度势,决定浑水摸鱼,扩大西魏的地盘。
自公元549年到555年,他多次派兵南征,梁朝的梁州(治所今陕西南郑)、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荆州(治所今湖北江陵)、雍州(治所今湖北襄阳)等地先后落入西魏手中,西魏的地盘几乎扩充了一倍,实力大增。
在南征的过程中,杨忠大放异彩,立下了大功。
由于杨忠曾在梁朝生活多年,对南方非常熟悉,因此多次被宇文泰委以重任,领兵出征。
公元549年11月,他奉命挂帅南侵,一举攻克了梁朝的随郡(今湖北随州)、安陆(今湖北安陆)、竟陵(今湖北天门)等地,生擒梁朝大将柳仲礼,接着又俘杀梁武帝第六子邵陵王萧纶,威震江汉。
公元554年10月,他又作为副帅,与柱国于谨等人一起攻下了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梁武帝第七子),全取荆襄之地。
大河涨水小河满,老子立功儿升官。
正是因为杨忠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杨坚作为他的嫡长子,也连带着步步高升,年纪轻轻就步入了高官的行列。
就像股票进入上涨通道往往会不停地涨一样,杨坚这段时间也是春风得意,喜事不断。
就在他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的那一年,十六岁的杨坚迎来了事业爱情双丰收——他结婚了。
新娘是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
独孤信是杨忠的老上级、老战友,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
也许是遗传的关系,他的七个女儿个个都长得如花似玉,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第四女嫁给了柱国李虎之子李昞(唐高祖李渊之父);杨坚娶的是他的第七女,也是最小的女儿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绝非一般的贵族女子,虽然她嫁给杨坚的时候才十四岁(如果生活在现代的话,估计也就刚上初一),但却已经显示了她非同寻常的一面。
新婚之夜,洞房之内,红烛摇曳,暗香涌动,一对新人紧紧地拥在一起。
杨坚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
独孤氏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喜悦。
她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的丈夫,一字一句地说道,你发誓,除了我,你永远不能和别的女人生孩子!
这个要求可不简单。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既没有妈富隆,也没有杜蕾斯,更没有毓婷,只要男女之间发生过一次亲密接触,就极有可能导致女方怀孕,所以这样的承诺,就相当于永远都不能和别的女人有染。
更何况,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稍微有点钱有点地位的男人,谁没有三妻四妾呢?
然而,杨坚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在当时看来非常过分的要求:没问题,我发誓……
独孤氏性格坚强,目光远大,和杨坚可谓是志趣相投。在之后几十年的日子里,她对杨坚帮助很大。
在杨坚失意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鼓励。
在杨坚犹豫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激励。
在杨坚松懈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动力。
在杨坚自满的时候,独孤氏给他的是压力。
总之,独孤氏不仅是杨坚最亲密的爱人,也是他最坚实的后盾,还是他最信得过的战友。夫妻两人就像电脑和WINDOWS系统一样密不可分。
新婚后的杨坚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立志要干一番事业。
然而,彩虹易散,水晶易碎,好日子易逝,很快,他的考验就来了。
韬光养晦
杨坚婚后不久,西魏政坛风云突变。
公元556年10月,一代枭雄宇文泰突发疾病,很快就去世了。
由于其世子宇文觉(宇文泰第三子,也是唯一的嫡子)当时才十五岁,临死前他把后事托付给了四十二岁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长兄宇文颢之子,此前的名望并不太高,也没有太大的战功,因此虽然有宇文泰的遗命,但仍然难以服众。
不过宇文护颇有手段,他马上找到了当时年纪最大的也是宇文泰最信任的柱国大将军于谨,取得了于谨的支持。
于谨德高望重,有了他的鼎力相助,宇文护终于控制了局面。
然而,他依然惴惴不安。
考虑再三,宇文护觉得,只有趁宇文泰刚死不久,余威仍在的时候篡夺西魏政权,建立新的王朝,才能让自己以新朝皇族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凌驾于各位柱国之上,才能彻底奠定宇文家族和自己的地位。
说干就干,很快,在宇文护的安排下,公元557年正月初一,宇文觉接受西魏恭帝拓跋廓的禅让,正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
西魏就此被北周取代,表面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
其实不然。
当时西魏国内,除了宇文家族,地位最高的是六大柱国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和侯莫陈崇。
这六个人中,李虎已经于551年死了;李弼此时也已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剩余的四人中,于谨和宇文护结成了同盟,侯莫陈崇属于骑墙派,态度不明;赵贵则是心怀不满,史载其“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独孤信对北魏颇为忠诚,加上北周建立后,自己的职位明升暗降,由掌握兵权的大司马被改任了掌管礼仪的大宗伯,显然已被架空,因此也感到非常失落。
而宇文护又极为跋扈,他执政后很快就规定所有与军事有关的决策,都要得到他的许可。
这让赵贵更为不满,于是他找到了独孤信商量,打算发动政变铲除宇文护。
独孤信生性谨慎,竭力阻止,最终政变计划胎死腹中。
但这事却被盐州(今陕西定边)刺史宇文盛告发了。
随后宇文护先发制人,在赵贵入朝时将其诛杀。
对于威望更高的独孤信,宇文护没敢马上下手,只是以同谋罪罢免其职务,但仅仅十多天后,就逼令其自杀。
一代美男就这样饮恨而死。
独孤信身后的名气更多的却是因为他的女儿们。
北周明帝宇文毓登基后,其妻子也就是独孤信的大女儿被立为皇后,史称明敬皇后;他嫁给李昞的四女儿则在其子李渊称帝后被追封为元贞皇后;而在杨坚建立隋朝后,他的小女儿独孤伽罗自然也成了皇后,史称文献皇后。
一门三后,独孤信是当之无愧的史上最牛岳父,史称“三代外戚,何其盛哉”!
不过,小子我却觉得,独孤信这个最牛岳父其实很不实惠——等到他的女儿当上皇后的时候,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扯远了,回到正题。
赵贵、独孤信谋反被杀这事,其实疑点颇多,比如,宇文盛远在盐州,和赵贵、独孤信他们也没有什么深交,怎么会知道他们的密谋?再比如,以独孤信和赵贵的老道,怎么会这样只谋划而不行动?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要找到谜底,恐怕比找到外星人还难。
但无论如何,赵贵和独孤信这两个对自己有严重威胁的人死了,宇文护终于松了一口气。
独孤信死后,考虑到北周刚建,人心未稳,宇文护没有对其家人大开杀戒,只是把他的妻儿都流放到了蜀地。
独孤伽罗因为一年前已经出嫁,才避免了被流放的命运。
看着曾经权倾天下的岳父,转眼间就家破人亡,17岁的杨坚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
他彻夜难眠,不停地想:岳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因为他太杰出了,战功太大,威望太高,品德太好,长得还那么帅,怎么能不惹人猜忌?
鹿若没有滋补的鹿茸,貂若没有漂亮的毛皮,又怎么会死于猎人之手?
所以,在政治的舞台上,低调才是硬道理。
低调是政坛的通行证,锋芒是官场的墓志铭。
他一定,一定,一定要低调。
对北周帝国来说,公元557年是个多事之秋。
这一年9月,血气方刚的小皇帝宇文觉不满宇文护专权,暗中与身边的近臣李植、孙恒等人谋划,想要诛杀宇文护。
没想到宇文护耳目众多,他们还没来得及动手,阴谋就败露了。
宇文护果断处置,马上废掉了宇文觉(不久被宇文护杀害),处死了孙恒等人。
对于李植,他的处理方法却有所不同。
因为李植是大将军李远的儿子,而李氏家族在当时势力很大,李远和哥哥李贤、弟弟李穆很早就追随宇文泰南征北战,立下了大功,是宇文泰的铁杆亲信。
李穆曾经在战场上救过宇文泰的命,而李贤与宇文泰的关系更是亲如兄弟——宇文泰曾把自己的第四子宇文邕、第五子宇文宪寄养于李贤家。
因此宇文护没有杀李植,而是把他交给了李远,对他说,你儿子参与谋反,你看着办吧。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像黑暗中的萤火虫一样明显,那就是:只要你让儿子自杀,我就保全你的全家。
然而李远爱子心切,犯了糊涂,就跟那种刮奖时已经看到了“谢”这个字还奢望中奖非要刮出“谢谢惠顾”才死心的人一样糊涂——他不但没有杀掉李植,第二天还带着儿子来向宇文护求情。
这可惹恼了宇文护。
他立即杀掉了李植和几个弟弟,随后又逼迫李远自杀,连李贤、李穆也受到了牵连——两人都被削职为民,直到几年后才先后恢复职务。
新皇帝立谁呢?
当然是宇文泰的庶长子——24岁的宇文毓。
因为这一年宇文护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他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立一个幼主。
很快,宇文毓正式登基,是为周明帝。
宇文毓是杨坚的连襟,按道理,他当皇帝对于杨坚来说是件好事;但在这种非常时期,道理往往不管用——他当皇帝对杨坚来说却未必有什么益处。
就在杨坚努力权衡利弊、考虑应对策略、正想到第八套方案的第七个步骤的第十三条细则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一纸任命书——他被任命为右小宫伯。
按北周官制,宫伯是掌管皇宫宿卫的,右小宫伯相当于副侍卫长,可以经常接触到皇帝,也很容易飞黄腾达——古往今来,无论是文死谏还是武死战,他们提拔的速度往往不如宫内近臣;但另一方面,按北周官制,宫伯的直接领导却是大冢宰(北周官制,相当于宰相)宇文护,需要经常向宇文护汇报。
显然这一职务夹在皇帝和权臣中间,其实蛮尴尬的。
杨坚刚一上任,就发现了问题。
宇文护多次对杨坚主动示好,暗示他只要愿意投靠自己,一定会前途光明。
该怎么办呢?
杨坚回去咨询父亲。
杨忠只说了一句话: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夹在两个婆婆之间最难相处了,你别去!
古代是一夫多妻,所以一个媳妇往往要面对两个甚至多个要求完全不同的婆婆。如果一个要你倒尿壶,一个要你烧面糊;一个要你知性,一个要你野性。你让这个媳妇到底听谁的好呢?恐怕迟早会得精神分裂症吧。
做这样的比喻,杨忠的意思非常明确,如今皇帝和权臣之间矛盾重重,胜负未卜。你要离他们远一点,千万别卷入进去,否则的话,那就是一片叶子卷入旋涡里——灭顶之灾!
听了父亲的话,杨坚没有回应宇文护的拉拢,而是小心地在皇帝和宇文护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事实上,杨忠也是这么干的。
当然,宇文护心里对他们这样的做派肯定是很不满意的。
然而杨家父子看上去没有任何野心,而且谨言慎行,对当时发生的各种事件都保持沉默,他也抓不到什么把柄,对他们无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