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方北辰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书籍编号:30313035

ISBN:978730122087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948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历史不可戏说


孙权


半生明主


方北辰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增订版自序


孙权字仲谋,是孙吴王朝的开国皇帝,锦绣江南继越王勾践之后出现的又一位英雄霸主。当他完全凭借父兄所创基业当上江东君主之时,才是十九岁的小伙子,是那个时代货真价实的“90后”兼“官二代”。他是后世年轻人的镜子,因为他没有去“炫富”,去“啃老”,招摇过市,虚耗青春,而是志向高远,凭借超人的“忍耐”品格,还有抓紧时间读书充电,得以从容周旋于曹魏、蜀汉两大对手之间,时而放胆攻击威震天下的曹操,时而俯首麻痹虚荣短视的曹丕,时而翻脸偷袭骄傲自大的关羽,时而动手抗御倾力复仇的刘备,而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不辜负父兄留下的基业。赤壁战前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之际,他一句“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的决断,千载之后读来犹有振聋发聩的金石之声。他又是后世老年人的镜子,因为他在治国方面虽然成就多多,在齐家方面却犯了老年君王的通病,把家事与国事胡乱搅在一起,偏听偏信,疑神疑鬼,宠着娇妻,惯着爱子,还在选择辅政大臣上完全看走了眼,终于为孙吴王朝,也为自己的儿孙,种下了巨大的覆亡祸根。本书描绘了他年轻时的英武决断,也记录了他老年时的昏聩糊涂。总之,这是一部迟暮英雄的长恨歌。


本书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读者对象,主要是对历史文化颇感兴趣的广大普通读者。三国之史变化多端,以其为镜更可以知兴替;三国之人竞争激烈,以其为镜更可以明得失。以三国之人贯穿三国之史,融合人镜、史镜于一体,从而鉴古知今,鉴彼知我,是本书写作的动机。精心选取史学的真实素材,放手运用文学的生动笔法,将二者做有机、有趣的结合,则是本书写作的原则。真实严谨,但又不像学术著作那样艰深枯涩;生动灵转,但又不像戏说文字那样虚假无根。摆脱繁琐考证,拒绝随意穿越,追求简洁、流畅、温润、机趣,雅与俗共赏,老中青咸宜。


此书最初在1991年12月由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出版,获得海峡彼岸读者好评。当时,我在台湾出版了刘备、孙权、曹丕、袁绍、吕布、司马懿的新传系列。之所以选择此六人着笔,一是无人写,他们的白话专传系列还全都是空白。二是值得写,都是重量级人物不说,而且其活动涵盖三国各个时段,出身、个性、身份、行事等更是各具特色。袁绍、吕布,为酝酿阶段拉开三国序幕的割据群雄代表;刘备、孙权、曹丕,为正式阶段的开朝皇帝;而司马懿,则是衰落阶段终结三国竞争的先行者。有老有少,有南有北,有文有武,有优有劣,有高门贵胄,有草根平民,代表性非常广泛。通过他们,可以纵观三国风云的整体进程和千姿百态,行文走笔时也充满愉悦之感。二十年后,重视学术普及的北京大学出版社,邀约本人一并增订六本传记,同时出版,这是一种翰墨机缘,也是本人在史学普及方面的继续努力。


与台北初版相比,北京增订版的新特色,主要有如下五点:第一,近二十年来,本人在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又取得不少新成果,都将其改用生动有趣的文字,融入到各传当中,以提高其水准。例如刘备传中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方法的深刻文化背景,他何以会对刘备的来访异常感动,刘备的遗体究竟安葬在何处,曹丕传中“鸡肋”与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等等。第二,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宽广的知识背景和更丰富的文化营养,又特别增加了“三国小百科”的内容设计。小百科分为六个部分,即概况篇、政体篇、军事篇、人物篇、风俗篇、轶闻篇,分别安置在六本传记的正文后面。每一篇当中,又分为若干条,分别介绍三国时期相应的有趣知识。结合传的内容去读小百科,读了小百科再回头去读传,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一定会有更加可喜的收获。第三,将各本传记中古代重要地名所对应的现今地名,全部使用最新而且最权威的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逐一进行补充和更新,从而使读者能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第四,全部六本传记的各章结尾,增加了一对七言古体诗句,提炼本章内容的精华,为全书风格增添文彩。第五,全部六本传记,都配齐了传主的“大事年表”,以醒目的表格方式,将其一生的重大事件,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在大学从事三国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因为深知学术普及的重要,所以坚持不懈;也因为深知学术普及的不易,所以锐意求新。谢谢你能关注这本小书,如果它能够帮你吸取借鉴而开启智慧,为明天的竞争增加一点点能量,或者能够使你兴趣盎然而会心一笑,为今天的歇息纾解一点点压力,那就非常之欣慰了。


方北辰


公元2012年暮春3月于成都濯锦江畔双桐荫馆

台北初版自序


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孙权写一本传记,这个想法已经在我心中酝酿很久了。


起因很简单。六年前,出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匆匆翻阅了不少近代人所撰写的魏晋历史人物传记。结果偶然发现:有关诸葛亮和曹操的传记著作称得上是“连篇累牍”,而有关孙权的传记著作却几乎一片空白。我很困惑,不知何以前贤会如此冷落孙仲谋。因为,在当时三分鼎立的局势中,就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而论,吴国皇帝孙权,和蜀汉丞相诸葛亮、魏王曹操一样,都属于“最重量级”的人物,很值得一书。总不会嫌他是“碧眼紫须”,长成一副西番之貌,就不屑一顾吧。于是,为“碧眼儿”立传的想法在我心中萌芽了。


后来,在和那些不是从事史学研究的朋友交谈之中,我又似乎发现了“新大陆”。这些明友熟知诸葛亮和曹操自不必说,就是对孙权麾下臣僚的事迹,诸如周瑜爱听音乐,鲁肃劝借荆州,黄盖诈降曹操,陆逊火烧刘备之类,也如数家珍。然而一说起孙权来,他们的话就少了,只知道孙权在逍遥津差点被曹军活捉,如此而已。最初我有些奇怪,其后一想,也就明白。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倒是给孙权立了传,但那是文言,这些朋友难得一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生动,可是文中的主角是诸葛亮、刘备、曹操、周瑜等人,对孙权真是惜墨如金。近代用白话撰写的孙权传记,又几乎是一片空白。既然如此,这些朋友对孙权怎么会不陌生呢?这个发现,更促使我把已经萌芽的想法变成现实。


其实,孙权其人是值得我们了解的。如果按照通常的看法,认为诸葛亮一生都体现着一个“好”字,而曹操一生都体现着一个“坏”字的话,那么孙权就是一个有“好”有“坏”、“好”“坏”杂糅的历史人物。对我们后世之人而言,会感到与这种杂糅型的历史人物距离最近,最容易从他们身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于是,我抽出时间,写成这本小书。如果读者翻阅之后,能够感觉到有一个名叫孙权的真实的人站在面前,他有出色才能,也有卑下情操,他有轰轰烈烈的成功,也有悲悲惨惨的失败,总而言之,他也是在尘世之中经受磨难的肉身凡胎,并非什么与神龙交配而降临天下的真命天子,那我就非常满足了。


以上是为序。


方北辰


公元1989年春节夜于濯锦江畔之自得书斋

一 军功家世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春天,一个月明风清之夜,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城南岘山的山道上,一名年约四十岁的中年将军,正率领一支骑兵穷追败逃的敌军。清脆的马蹄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显得分外响亮。突然间,道旁的竹木丛中,嗖的一声飞出一支利箭,不偏不倚,正中这位将军的太阳穴。他只轻轻惊叫了一声,就仰面落马而亡。这位将军,乃是大名鼎鼎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坚。


九年之后,悲剧再一次重演。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初夏的一天,草长风柔,在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城北长江边的沙洲上,一名二十多岁的英俊将军正在狩猎。他的坐骑是一匹纯白宝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遥遥领先。就在他兴高采烈之际,冷不防从一座沙丘之后站起三名射手,一齐向他开弓发箭。其中一箭洞穿了青年将军的面颊,几天之后他即不治身死。这位死者不是别人,正是孙坚的长子,讨逆将军兼会稽郡太守孙策。


这两支无情的利箭,收取了孙氏父子的性命,而无形之中却把孙氏家族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使他得以在汉末群雄割据的时势大舞台上,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这位政治人物,即是孙坚的次子孙权。


欲知孙权做出了怎样一番大事业,不可不先略述其家世。


在现今皖、浙两省交界地区的万山丛中,有一条至今依然秀丽澄澈的江水向东流出,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富春江。富春江至杭州后又名钱塘江。这条江水到达杭州前所流经的最末一个县,在东汉时称为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市)。富春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而孙权的祖籍即在这里。


富春孙氏,自称是春秋时吴国大军事家孙武子之后代。可是年代久远,考查无由,已经难以分辨其是真是假,或者是孙武子的多少代子孙了。退一步而言,即使富春孙氏确为孙武子之后,到了东汉之时,也已经世泽断绝,无复昔日的荣光了。孙坚的祖父名叶孙钟,即是以种瓜为业的农民。传说有一天,有三名少年到瓜园向孙钟要瓜吃。孙钟为人忠厚,让三人大饱口福。这三名少年临走时向孙钟说:“此处山坡下有一处好墓地,入葬后儿孙中将有人做天子。”说完三人并乘白鹤飞去。孙钟死后,如言安葬于其地。结果,墓地上常有五色祥云升起。人们惊奇不已,都说孙氏后人将要兴旺了。后来,孙坚的母亲怀了孙坚。一夜,她梦见自己肠从腹出,绕城门足有一周。邻居老妪听说之后,连连恭喜,说这是将生贵子之吉兆。不久,一个容貌奇异的婴儿就降临到人间。


孙坚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寒中度过的。但是,他心怀大志,并不以生活的困窘为意。他勤练武艺,广交朋友,决意通过军功途径来建立功业,振兴家族。


十七岁时,孙坚随父乘船外出。途中,碰到一伙强盗抢劫商船。许多船只都不敢再向前进。孙坚站在船头仔细观察了一番,然后对父亲说:“这是一帮乌合之众,并不可怕,我要给他们一点厉害尝尝!”于是,他抽刀上岸,逼近强盗。同时,又大声发出命令,以手东指西划,好像在指挥一支军队发动进攻。那伙强盗以为是官兵前来围捕,慌忙丢下财物奔逃。孙坚追了上去,手起刀落,将跑在最后的一名强盗砍倒在地。孙坚的勇敢和机智,使人们大吃一惊。富春县的县令听说此事,立即任命孙坚为代理县尉,统领一支军队维持地方治安。从此,孙坚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孙坚满三十岁。他虽然已在官场中混了十多年,可是因为没有强大的靠山,家庭出身又低微,所以仍然只是一个辅佐县令的县丞小官。就在这一年,黄巾军三十六方同时大举起事,天下震动,朝廷恐慌。于是,孙坚建立军功改变处境的良机来到了。


那时,东汉朝廷派了两员名将率大军进攻黄巾,一人是车骑将军皇甫嵩,另一人是中郎将朱儁。那朱儁乃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市)人氏,与孙坚可谓大同乡。他深知对付黄巾非有一批干将不可,又早已听说孙坚其人胆略出众,于是上表朝廷,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孙坚就职之后,果然不负所望。他随即招募一批精兵,配合朱儁的主力发起攻势。汝南和颍川两郡(治所分别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西北、禹州市)一带的黄巾军招架不住,只好退守宛县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字读音同“渊”)。孙坚兵临城下,亲率敢死健儿登城而入,宛城遂被攻克。事后,朱儁保举孙坚为别部司马。东汉朝廷亦开始注意到这个善战的将领。


几年之后,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内又发生大动乱,当地官员束手无策。东汉朝廷忽然想起孙坚可用,立即升任他为长沙郡太守。这在孙坚来说,可以说是荣登显位了,他到任后自然分外卖力。首先,派出得力心腹查访当地动乱的症结;其次,又命令有关人员妥善安置流散的百姓;最后,调集精兵偷袭乱军头领。结果,不到一月,长沙郡就完全平定下来。东汉朝廷为嘉奖孙坚,便封他为乌程县侯。素来贫寒的孙家,忽然间出了一位侯爷,真是有点兴旺气象了。


孙坚封侯后不到两年,京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从西北领兵入朝并控制朝政的董卓,废除了继灵帝之位的少帝刘辩,改立刘辩的大弟刘协为献帝。在中国古代,臣下擅自废立皇帝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恶行为。而董卓专断朝政后,又使其他热衷政治权力的人难以染指。于是。各路豪杰英雄纷纷以匡复汉室为由,起兵讨伐董卓。孙坚闻讯之后,亦迅速兴兵北赴洛阳。一日,孙坚兵马来到距洛阳还有三百里的鲁阳县(今河南省鲁山县)。部下来报,说是后将军兼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太守袁术,已在此恭候多时。孙坚闻报大喜,立刻更衣,赶至袁术府邸与之相见。


孙坚为何如此急于会见袁术?袁术又为何在此恭候孙坚?用一句话来点明,这就是彼此相互利用的需要。那袁术字公路,乃豫州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东南)人氏。汝南袁氏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名门,四代人中竟然有五人登上朝廷三公的头等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在起兵讨伐董卓的各路英豪中,就数袁术与其异母兄袁绍二人声望最高,实力最强。孙坚深知目前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必须结交强援,方能立脚和发展,而就近的袁术正是一个理想的对象。至于袁术,他暗中蓄有取汉朝皇帝而代之的野心,正八方网罗人马,骁勇善战的孙坚,自然成为他着意争取的目标。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袁术表奏汉朝任命孙坚为破虏将军,兼豫州(主要地域在今河南省)的州刺史,又供给孙坚大量军事物资。作为交换条件,孙坚的军队将听从袁术的调遣和指挥。


孙坚投靠袁术之后,先后为袁术打了几个大胜仗,使得袁术高兴非常。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袁术命令孙坚出兵荆州(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河南省),攻击反对袁术的荆州牧刘表。刘表早已知道孙坚英勇善战,连忙派遣手下第一员骁将黄祖率军抵挡。两支军队在襄阳城北的旷野上展开一场恶战,从天色刚明直杀到傍晚时分。那黄祖见势不妙,虚晃一枪,回转马头向南逃奔。孙坚哪里肯放过黄祖,大喝一声:“黄祖休走!”立即带领随身马队追了上去。到了夜半时,孙坚一行已经追过盈盈汉水,来到襄阳城南的岘山。这时,一轮圆月高悬碧空,照得大地如白昼。孙坚望着前面黄祖愈来愈近的身影,心中不禁暗自得意起来。殊不知这岘山乃是襄阳城南的要塞,荆州牧刘表平时就派遣了一支精兵驻在山上,以便从南面拱卫荆州的州治襄阳。黄祖当然知道这一切,所以拍马直奔岘山求救。岘山上巡夜的兵士听到急促的马蹄声,连忙弯弓搭箭观察动静。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一下就认出前面骑马狂奔的是自家军队中的黄祖将军,那么后面的追兵定是敌军无疑。于是,兵士们瞄准敌军马队最前面的统兵官。弓弦响处,便发生了前面所描绘的一幕。


孙坚死时,虚岁不过三十七岁。死者倒是一了百了,丢下的孤儿寡母却陷入困境之中。


孙坚的夫人吴氏,本是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大家闺秀。年轻时不仅生得十分姣美,而且性情贤淑,做事果断。后因父母双亡,吴氏遂与幼弟吴景移居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投靠吴氏亲戚。孙坚那时听说吴氏孤女才貌出众,就兴冲冲地来到吴府求亲。谁知道吴氏亲戚认为孙家门第卑微,孙坚本人又整天舞刀弄剑,呼朋接友,不像温良之辈,就断然拒绝了孙坚的要求,孙坚眼看好事化为泡影,又是羞愧,又是愤恨。不料吴氏小姐却独具慧眼,看上了这个不安分的青年。原来,吴氏小姐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子,她眼见汉末天下动乱,自己与幼弟又无父母关照,因而一心要寻找一位有英雄气概的青年为终生依靠。她早已听人议论过孙坚,都说此人虽然是一低级军官,但是为人正派,胸有大志,非一般市井无赖可比,所以柔情早有所钟了。不过,这一切心事都不便与本家亲戚明说,只好施一个小小的计谋。于是,她见到本家长辈,缓缓说道:“小女听说长辈回绝了孙家的求婚,长辈这片爱护之心,小女没齿不忘。可是孙坚勇武异常,现在又在本地的县府任职,还结交了一大批游侠少年。如果拒绝他的要求,他一定会寻机报复,那时不但小女和幼弟性命难保,长辈们也不免要遭到祸害。不如就答应他,以后我如生活不幸,也是命中注定的。”这一番话说得长辈心生恐惧,便立时应允。不久,孙坚就和吴小姐缔结良缘。


孙坚得此贤内助后,满心欢喜。他三十岁时参加朱儁大军进攻黄巾军,因舍不得娇妻弱子,故而把家眷接到寿春县城(今安徽省寿县)自己军队的驻地。后来,他的大儿子孙策又移家于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当孙坚阵亡的噩耗传来时,住在舒县的吴氏夫人以及四儿一女,全都痛哭失声。


料理丧事之后,这个不幸的家庭便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孙坚为官比较廉洁,生前积蓄不多。袁术其人又薄情寡义,见孙坚已死,对其家属的态度亦由热转冷,毫不关心。眼见吴氏母子就要陷入绝境,却有一仗义之人出来大力相助,这就是后来在赤壁一战中“雄姿英发”的周瑜。


周瑜,字公瑾,乃扬州庐江郡舒县人氏。庐江周氏也是海内名门,世代公卿不绝。周瑜身为贵公子,外表英俊漂亮,又能仗义疏财,自然成为当地社会的头号明星。孙坚移家寿县之后,孙坚的长子孙策,字伯符,很快就结识了周瑜。这两人都是宦门子弟,性情志趣又非常投合,更凑巧的是,他们还是同岁,孙策只比周瑜大一个月,于是这一对十多岁的总角少年,便结成了莫逆之交。同时,周瑜又劝孙策把家迁移到自己所在的舒县,以便就近照顾。当时,周瑜的父母已经去世,偌大的家业完全由他自己支配。他马上吩咐下人把大道南边一处宽敞的住宅整饰一新,然后亲自率人把孙策全家接到新宅居住。安顿妥当后,又在家中举行宴会欢迎贵客。席间,周瑜把孙策的母亲请到高堂之上,先行了跪拜之大礼,然后说:“伯母大人,瑜儿不幸,早失双亲。伯符兄既与我情同手足,伯母也就是我的母亲。从今以后,我们两家即是一家,自然有无通共,不分你我,望母亲大人万勿见外!”吴氏夫人一听,不禁热泪长流,只叫了一声:“公瑾好儿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孙坚不幸去世,十七岁的周郎,全力帮助十七岁的孙郎料理丧事,又大力资助孙家的生活费用,使孙家渡过难关。周瑜刚把孙家的事处理好,忽然接到叔父周尚从丹杨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寄来的一封信。这周尚是周瑜仅有的至亲,正在丹杨郡任太守,因突然感染重病,所以带信叫侄儿去照顾探望。周瑜得信后,只好与孙氏全家暂时洒泪分别,匆匆赶至江南的丹杨郡去了。


周瑜走后,孙策开始静下心来考虑自己今后的前途。杀父之仇当然是要报的,此外,自己还应当做一番事业。不过,无论报仇雪恨还是建功立业,都要有实力和基础为凭借,自己又从何着手呢?


就在孙策彷徨之际,他碰到了一个能够为他指点迷津的人。此人姓张名纮,字子纲,乃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人氏。张纮素有高名,见识不凡。孙策听说之后,便虚心登门求教。张纮虽比孙策年长二十多岁,但是却十分赏识这一有志后生,于是向孙策建议道:“贤郎祖籍江东,父侯又以骁武著称,如果聚集武力回到江东创业,一定可以迅速取得荆、扬二州。届时不仅深仇可报,而且还能建立匡复汉室之大功,不知郎君是否有意为此?方今中原多难,若郎君果真平定了南方,我和我的好友们都愿到南方来为郎君之事业助一臂之力!”这一番话令孙策茅塞顿开,连说:“受教!受教!”辞别张纮之后,孙策立即动手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


当时,孙策的舅父吴景,已经在丹杨郡接任太守之职,于是孙策首先赶到丹杨,借助舅父的影响招募到数百兵丁。接下来,他又到寿春去见袁术,请求袁术把父亲孙坚的旧部拨还给自己。袁术实在却不过情面,勉强把一部分孙坚的旧部给了孙策。就这样,孙策终于凑成了一支不过千把人的队伍,开始走出他创业生涯的第一步。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寒冬十二月,二十一岁的孙策率众自寿春出发,取道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准备从这里的乌江渡,也就是昔日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渡过长江攻取江东。在当时,这乌江渡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一处繁忙渡口,江对面的南岸,则是著名的牛渚渡和采石矶。


为了瞒过袁术,孙策一直说是要为袁术平定江东诸郡。而袁术则认为孙策凭千余人的兵力,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便放心让孙策南去。殊不知袁术完全小瞧了孙郎的手段,不久他就要后悔不及了。


孙策从寿春出发时,步兵约有一千人,另有骑兵数十人。兵力虽然单薄,但孙策却很乐观。因为在他周围,还有上百位得力的心腹和宾客。其中,论文才,有张昭、张纮等;论武勇,有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等。古话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如今有上百人同心,何患无成!就在这种昂扬的气氛中,孙策的兵马来到了历阳县城外。


孙策正在整顿队伍,准备进城休息。突然间,历阳城头鼓角齐鸣,城门大开,浩浩荡荡开出一支四五千人的队伍。为首一员青年将军,身材颀长,姿容俊美。只见他驱马来到孙策近前,下马拜见道:“伯符兄别来无恙?小弟已在此恭候多日了!”孙策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时时挂念的好友周瑜,不禁高兴得大叫了一声:“公瑾贤弟,有你相助,为兄的大事就成功了!”


原来,周瑜自从到丹杨省亲,因叔父病势沉重,一直未敢离开。孙策决心攻取江东之后,当即修密书一封告知周瑜。周瑜得信,立刻派人回转舒县老家,变卖家产,筹集了一笔可观的经费。他用这笔巨资,在历阳一带招兵买马,建立起一支精兵;同时,又在历阳城东的乌江渡口备办了一批船只。一切准备完成之后,他就静候孙策的到来。


二人相见,一番畅叙自不必说。两下合兵,孙策的部队已有五六千人,实力大增。三天之后,孙策挥兵自乌江渡口上船,南渡长江,向对岸的牛渚渡前进,器械精新,旗帜鲜明,士气高涨。行至长江中流,孙策站在大船船头,回望自己的船队,暗想:“当年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西渡长江,开创了称覇天下的大业;而今我率六千江北子弟东渡创业,必能够平定江东打开局面!”


事情的发展果然与他的希望相符。江东本是孙氏故乡,这里早已慑服于孙坚、孙策父子的威名,加之孙策的军队确实剽悍异常,所以渡江之后,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胜利并未冲昏孙策的头脑,他一再严明军纪,不准部下扰动百姓;同时又加意收纳当地人才,使之为自己效力。这样一来,人心归服,地方安靖。两三年间,孙策不仅取得了江东的丹杨、吴、会稽三郡(治所分别在今安徽省宣城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绍兴市),还向西攻占了豫章、庐陵和庐江三郡(治所分别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吉水县东北、安徽省潜山县)。这时,孙策拥兵数万,割地千里,俨然是一个江东小霸王了。


孙策刚刚在江东站住脚跟,袁术就派使者送来了一封信。野心勃勃的袁术,自以为出身高贵,又占据了从淮南到江东的大片地区,急欲取代汉室称帝,故而要求孙策出面支持。他以为孙策年轻单纯,又多少受过自己的资助,必定会给自己一点面子。那知道孙策羽翼已丰,再不肯受袁术的挟制;再说孙策还想借机会取得汉朝的好感,以便使自己割据江东的既成事实得到汉朝的承认。所以孙策立刻请大手笔张纮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长信,把袁术着实数落了一番,并且宣布与僭逆的袁术断绝来往。袁术收到回信,气得暴跳如雷,但是却拿孙策无可奈何。


脱离了袁术,孙策就动手准备收拾仇人黄祖。那时,黄祖的上司刘表亦想拥众自立,不服汉朝的节制,所以孙策进攻黄祖,虽然意在报家仇,表面却以讨伐汉室叛臣为由。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十二月,孙策西攻黄祖于沙羡(今湖北省武汉市西南),大破黄祖水军,俘获黄祖妻子儿女及战船千艘,黄祖本人侥幸逃生。事后,孙策遣使向汉朝报捷,又呈送大量贡品。控制汉朝皇帝的曹操,为了笼络孙策,就表请汉献帝,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县侯。至此,孙策的割据行为终于名正言顺,孙氏家族又出了第二个侯爷,这兴旺景象较之以往显然是更胜一筹了。


其间,孙策还有一件美事。一日,吴氏夫人把孙策和周瑜召至内室,说道:“策儿和瑜儿,你们已经二十有余,也该娶妻成家了。我为你们都访求到了佳偶,就是桥公的两个女儿,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二人一听,大喜过望。原来,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的社会名流桥公,避乱南渡长江移居江东。这桥公有二女,初长成人,均为国色天香,美丽无比。能娶桥公之女为妇,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于是,在吴氏夫人的主持之下,迅速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大喜那天,孙策和乔大小姐配对,周瑜和乔二小姐成双,新郎有潘安之容,新娘有西施之貌,观礼的来宾无不说这是两对天生的好姻缘。


事业有成,娇妻在室,令孙郎好不得意。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叱咤风云的孙策,竟然被几个刺客夺去了性命。


当初孙策渡江攻取江东,吴郡太守许贡曾发兵抵抗,事败被杀。许贡生前养有一批忠心的门客。许贡死后,门客们发誓要为主人报仇。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孙策性好射猎,射猎时又往往匹马当先,不带随从,便决定在孙策出猎时伺机行刺。那一日,孙策在丹徒城北长江边沙洲上逐猎遇刺,刺客正是许贡的小儿子和门客。


孙策受伤回府,部属大为震惊,孙策全家上下更是惶惶不安。由于箭头有剧毒,所以群医束手无策。孙策自知伤势严重,求生无望,便开始考虑后事。


后事中最主要的自然是江东基业的继承人选问题。按照通常的父子传承原则,便应确立孙策之子孙绍。但是孙绍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小儿,立他难保不发生动乱。考虑再三,孙策决定传弟不传子,将大事交付给自己十九岁的大弟孙权。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四月四日丙午,孙策把孙权召至病榻前,命人把自己的讨逆将军印绶佩带到孙权身上,说道:“大弟,率领江东的军队与敌人作战,争雄天下,你不如我;但是选用贤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望你好自为之!”当晚,二十六岁的孙策就离开了人世。


于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