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解码冠军:40位成功人物的智慧碰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解码冠军:40位成功人物的智慧碰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解码冠军:40位成功人物的智慧碰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解码冠军:40位成功人物的智慧碰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岩松,夏红卫,韩笑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书籍编号:30313911

ISBN:97873011647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095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解码冠军:40位成功人物的智慧碰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冠军是怎样练成的》丛书总序


北京大学前校长 许智宏


被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先生赞为“无与伦比的”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历史。北京大学有幸为书写这段历史而奉献全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主办的“2008奥运·冠军论坛”。这一国际性奥运论坛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前夕,由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的艾伦·斯奈德(Allan Snyder)教授发起,旨在揭示“冠军”成功的秘密,促进青少年自我塑造与成长。2008年8月4日至5日,“冠军论坛”在北京大学拉开帷幕,诸位嘉宾与青年学子们共同分享了关于“冠军是怎样炼成的?(What makes a champion?)”的体会与心得。论坛及论坛前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相约冠军·名家讲坛”、“你就是冠军”优秀青年评选活动等,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2012年,“冠军论坛”又将在伦敦举办,它作为奥运会前的人文盛典,将深入探讨和阐释奥运精神。我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它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套丛书,即是从各个侧面记录下2008年“冠军论坛”的无数个精彩瞬间。我诚挚地希望,它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


借此次作序的机会,我也想就奥运精神与北大精神如何融合,“冠军精神”如何启发我们的青年朋友奋发进取,阐述如下看法。


第一是梦想与超越。一百多年来,奥林匹克用公平竞技的无穷魅力,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健儿,奋勇拼搏,争当冠军;聚焦全世界的目光,让人们为胜利欢呼,为英雄呐喊。这种魅力,源于人类共同的不断进取和不懈追求。所谓冠军精神,就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创造“更快、更高、更强”的奇迹。


与体育竞技一样,大学对超越有着“格外的情感与追求”。大学作为社会动力与精神家园,担负着人类宏伟的超越使命。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曾经说过:“大学应时常给社会以必需品(what the society needs),而非给社会以所欲品(what the society wants)。”大学的超越需要通过培养具有超越性的人才来完成,即能够孕育出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并完成自我价值的人才,从而领导社会、引领时代。对大学本身,这种超越则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提升,表现为大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第二是交流与分享。“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指出:现代奥运会应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采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现代体育内容和形式,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一百多年来,奥运会用体育竞技的形式增进了世界各国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培养了人民之间的真诚理解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精髓,奥运会也已成为文化的盛宴。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体育健儿的一次大团聚,更是世界各民族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盛大节日,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蕴含着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和谐原则的高度认同。北京奥运会阐发了中国对当代奥林匹克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展示了东方文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探索和贡献。中华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这次的“冠军论坛”上,很多中外大家都对此作了精辟阐述。


北京大学正是在中西文化激荡交融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1898年,大学堂的创办者们提出了“中体西用”的立学宗旨,倡导“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以西学为学堂之一门”,探其究竟。蔡元培校长曾要求北大师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北京大学通过“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实践,不仅成为输入西方文明的基地,也成为研究国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镇。


通过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传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同时也努力将它传播出去,与人交流和共享。


第三是传承与创新。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奥运会与人类文明共进步,通过不同主办国的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日益丰富。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契合,不愧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从超越、和平、友谊到绿色、科技、人文,在这个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也在实践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


当今世界,创新精神就像奥运圣火一样照亮每个人的心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不仅是精神之家,更是创新之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关键,教育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灵魂与生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开拓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艰巨使命。111年来,北京大学不仅孕育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而且形成了“学术至上、守正出新、教研相长、诸育和谐”的良好风尚和教育理念。她通过滋养学识、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智慧,培育探索精神,促进知识创新,引领文化潮流,推动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九年里,我与全校师生一起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也希望,未来的北大,更能发挥“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勇敢地改革,争取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在这里,我还想多对青年读者寄托自己的希望。你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甚至充满了奇迹的伟大时代。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遐想二十年后再次承办奥运会了,可能世界上不会有人怀疑这一点,因为中国人已经证明了自己卓越的能力。


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我当然相信,二十年后的中国,将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自信和开放,我们将会创造更加伟大的奇迹。但是请你们记住,在未来中国的奋斗之路上,主角是你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你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


在2008年4月翻译出版的《什么造就了冠军》一书的序言里,我曾经对“什么是冠军”作了自己的阐述。我认为,“第一名”未必就是冠军,真正的冠军,应该是那种胸怀天下、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善于学习一切人的优点的人。在此,我还想再作两点补充:


第一,冠军的精神,就是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的精神。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任务极为艰巨繁重的情况下,青年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迎接挑战、赢得挑战。


发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可能有的青年朋友因此暂时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危机只是一时的,而且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既是挑战,又蕴涵着机遇。21世纪的中国,还将有一个比较长时段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国家所提供给青年人的,是机会,是让你们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你们当然还可能遇到很多挫折。人的一生中,难免潮起潮落,但是,即使是遇到再困难的处境,也应该将其看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美好目标的追求。


两军相逢勇者胜,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当不了冠军。


第二,冠军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谐健全的人格精神。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一段名言。他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所钦佩的各行各业的冠军,并非仅仅是纯粹的“工匠”,而是善于将自己的工作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的“大师”。


人格不健全,价值观不正确,精神世界不丰富,也当不了冠军。


青年朋友,你们延续着我们的学术生命,延续着我们的事业与梦想。我盼望,今日中国的青年,团结起来,争作“冠军”,保持让世人赞叹的“精、气、神”,发扬自信沉稳的大国民风度,将那代代相传的火炬继续高擎!


01


2009年12月于燕园

前言


对于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每一位国人来说,没有哪个时刻比冠军的脱颖而出更加激动人心了。人们呼唤冠军,礼赞冠军,奥运健儿奋力拼搏,冠军现象赢得举国欢腾。尽管胜负的角逐往往只在分秒之间,然而“冠军”这一称号的意味,却让身在其中的运动员和广大观众都为之久久思索:冠军需要历经怎样的磨炼方能铸就?冠军是人人可以企及的梦想吗?体育与人文,有着同样的评定冠军的标准吗?我们是否能够从对“冠军”的思考中提炼和总结出一些惠及普通大众的智慧?这些问题的提出,已经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边界,成为“人文奥运”的范畴。而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三天,“2008奥运·冠军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这里聚集了来自政治、体育、学术、文艺、商业各领域的精英领袖。他们回溯自己的生命经历,他们也旁征博引中国的和世界的感人故事,在彼此洞见的交相辉映中,让我们感受到冠军的磅礴气象。这本《解码冠军——40位成功人物的智慧碰撞》,就是这样一次迈向冠军之旅的全记录。


站在“冠军论坛”的讲台上,这里星光熠熠:英国前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将“冠军”抽丝剥茧,加以演绎:“成为一个冠军的重要部分或许不在于天分或是高智商,而在于性格、态度、思想深度这些可以被发掘并得到发展的特质。”联想集团的缔造者柳传志被问及逆境当前时,一身浩然正气:“即便在最脆弱的一刹那,我也抱定信念,即便困难不计其数,我从不动摇。”奥运冠军杨扬细数那些给予自己成长感悟的温馨小故事:“虽然可能拿不到奥运冠军,但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参与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倡导的。”成龙大哥的讲述幽默而睿智:“只有优秀的人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制造冠军,冠军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用自己的本领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不是仅仅计较自己的名次。”而年近九旬的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我们敬仰和尊敬的萨翁——则在论坛上向世界袒露心迹:“中国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不用列举更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嘉宾名字,你或许已经明白,“2008奥运·冠军论坛”就是这样一场充满思想交汇与碰撞的盛会。然而,你听到的还不仅仅是一群风云人物的成功史。是的,每位嘉宾都在言说“冠军”,可他们也在突破“冠军”的局限,要使“冠军”的光辉普照世人。这便要求我们淡化“冠军”中对于名次的追逐,而应该突出冠军所饱含的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个体价值的张扬,从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与世界和谐共存的氛围。与会嘉宾们认识到,对看似神秘的“冠军”进行解读,并为每一位现代人铺就健康而踏实的信仰之路,让人性之中无穷的道德力量和精神智慧焕发出来,这是“冠军论坛”最为重要的思想与文化意义。


因此,当你从万千励志类书籍中拿起并翻开本书之时,你一定会感受到本书多少有些与众不同:它诚实,厚重,绝无虚华。不仅书本身,即便书背后的故事,也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这本书,无论从立意到言辞,都是奉献给勇立在时代潮流中的每一个人的。它从一个光彩夺目的古典时代走来,历经现代社会自由与平等思潮的洗礼,浩浩荡荡地伴随每一个平凡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北京奥运的记忆正离我们远去,追寻生命荣光的脚步却永不止息。我们愿将书中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时代箴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冠军!


编者


2009年11月11日

  • 罗杰·班尼斯特,英国运动员。1954年5月6日,就读于牛津大学医学院的他在比赛中以3分59秒4的成绩跑完1英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首位在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的选手。

    这是一场智慧的碰撞。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多所世界名校的青年学生同全球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平等对话,共同探寻造就冠军的真谛。
    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布道”。耀眼的明星们讲述着他们曾经的失败与挫伤和成功之前漫长的奋斗与坎坷。
    这是一轮深刻的追问与反思。一个又一个关键词直指人性的脆弱与光芒,正是在大浪淘沙的磨砺和矢志不渝的坚守中,树立起一座座丰碑。
    请和我们一起,在对话中聆听冠军心声。
    【冠军发言】
    什么造就了冠军
    托尼·布莱尔
    “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做一个冠军,绝大多数人是拥有独特才华的。冠军并不只是运动员,还有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等,有些人在特定的小圈子外便默默无闻。这些富有同情心、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对他人充满爱心的冠军生前往往不为人知,却在死后流芳百世——他们,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女士们、先生们:
    你好!(中文)很不好意思,我只会这一句中文。但事实上,我有一个中国嫂子;我的儿子也在学习汉语。尽管他觉得汉语实在太难了,但还是非常乐意坚持学下去。
    今天能够来到北京大学,我感到非常荣幸。据我所知,北京大学有3600多名奥运志愿者,相当了不起!感谢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努力,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同。尽管面对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挑战,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依然凭着信念、决心以及人文关怀,为中国人民创造了美好未来;凭着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人民创造了美好未来!我谨祝北京好运。2012年,伦敦将会尽最大的努力,来追赶你们设下的这个超高标准。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97年起开始担任英国首相,十年里带领工党在2001年和2005年两次大选中获得连任,现由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任命为中东问题特使。
    “什么造就了冠军?”这个题目可能要以一个并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事实开场——天赋的确存在,特别是在体育领域。我至今记得差不多45年前,我第一次在学校运动会上赛跑。漂亮的跑道,新铺的草皮,和煦的阳光,一切都历历在目。我参加的是440码的比赛。起跑的时候我是第二名,但我心里盘算好,要在最后一个弯道的时候超越。比赛也的确随着我的计划进行。但当我真的跑到了最后一个弯道的时候,我尽全力向前冲刺,但突然间两腿没了力气。我心里无比地想要追上去,但是身体拒绝听从指令。那种失落,我仍记忆犹新。那场比赛让我看到了意愿和能力之间的鸿沟。我依然保存着我的银牌,尽管我想要的是金牌。
    我们为奥运冠军鼓掌,认为我们自己根本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做一个冠军,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拥有独特才华的。冠军并不只是运动员,还有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等,他们是些每天出现在时事照片和电视屏幕上、享有名誉和财富的人。然而,有些人在特定的小圈子外便默默无闻。这些富有同情心、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对他人充满爱心的冠军生前往往不为人知,却在死后流芳百世——他们,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冠军。但多数人有能力做出一份成绩,或是拥有某种天分。问题便是,究竟如何发掘这天分,是什么化天分为成就,化平凡为卓越?成为一个冠军的重要部分或许不在于天分或是高智商,而在于性格、态度、思想深度这些可以被发掘并得到发展的特质。你可以跨越平凡和优秀的界限,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甚至可以跨越优秀和伟大的界限。冠军是独特的,而非法则造就的。但我还是相信,可以对冠军特质做出一点提炼,我也一直在追寻。但至少我不认为东西方的冠军精神有所差异,我们享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下面我想说的便是七个我认为的“冠军特质”。首先,成功青睐那些勤于奋斗的人。对我来说,奋斗不仅仅意味着要成为最好,或是在不那么出色的时候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而是要永不停歇地进取。奋斗是一种对自己永恒的鞭策,一种竞争意识,无论是在体育界、政界,抑或是其他领域。奋斗同时还是一种态度,表明一个人不仅勇于竞争,更有能力挑战自己。
    第二,成功属于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不断开拓新的疆界,不平白接受任何成规的灌输,挑战自己,善于打破惯例——任何领域中的成功者都是如此。创造的过程具有巨大魅力,它始于一种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不被此前任何已有事物束缚的精神状态。
    我在从政生涯中发现,有些人可以在种种限定条件下做出精彩辩说。无论是对于国家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如何操作等等问题,在特定范围内依然思维活跃。他们不仅挑战自己,甚至挑战限制本身,探讨并思考的是关乎事物本质的深刻问题。
    第三,冠军是永不满足的。就像我希望每天都学到一点新的东西一样,我时常思考那些因为我的无知而造成的无谓损失。例如上学的时候,我的理科学得很糟,现在我非常后悔为什么当时不多学一点。即使在我选择的领域——政治——中我依然时刻寻求一种独特的,能够让我换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的洞察力。当然,面对新事物你很可能走入歧途,需要从头再来,然而这正是冠军的行事作风,并且它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培养得起来。
    第四个特质是自律。自律不仅仅是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而是抵制诱惑,集中精力。自律是关于专注的艺术。我曾经见过一位非常杰出的流行歌手,他是一个摇滚巨星。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告诉我,他是他们曾经见过的最富自律品格的人。自律不是超负荷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深入思考,并且关注你所从事的工作的核心。冠军往往不满足于做“第二好的”,而追求最好。想要跨越这个突破点,只有你自己才能提供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五项特质是勇气。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我今天会穿一套像成龙那样的西装来。没有哪个冠军缺乏这项特质,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残奥会的运动员比常人拥有更多的勇气,他们想到达成功彼岸,需要的不仅仅是精神动力,还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来克服自身的缺陷,也正是这种勇气让他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冠军品格某些时候和领导力相似:当事情找不到突破口,当你和其他人都没有清晰思路,犹豫不决,当事情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便是领袖站出来的时候。战士们常常为了保护战友而牺牲自己,而政治家往往选择在恰当的时刻出现,但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然。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尽管存在恐惧,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冠军是那些做好准备直指目标的人,哪怕结果是挫折甚至牺牲。有人会说,冒未知的风险是愚蠢的,但估算风险,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我们不能永远等待一个完美的全无风险的时刻,在特定的时候,冠军们便站出来,勇敢地踏入一片未知的领域。
    第六项特质和勇气互相联系,那便是勇敢地接受失败。这或许是最难培养的一个。冠军和失败相伴而生,并且勇于涉足未知。冠军要习惯失败带来的挫折感,能够承受付出艰辛努力仍可能一无所获的压力。人们无法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便是不能正确面对失败,然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一个和自己抗衡的过程,只有她能够真正让我们认清自己,扬长避短。
    接下来是最后一个特质了。或许有些人并不同意,但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一点。那便是,冠军应该是无私的。如果一个人的奋斗完全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取得的成就是个人的辉煌,那么他便缺失了些什么。如果从精神层面解释,冠军们取得了很高成就,完善了全人类的智慧,这是杰出的、有价值的,甚至是神圣的;但这同时也超出了单纯个人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我所了解到的冠军无一例外都乐于助人,愿意为更多人的幸福倾尽全力。这是冠军精神的重要部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你们选择曼德拉在2000年悉尼“冠军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在接下来的五六个星期中,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将隆重上演,奉献给全世界一届最为精彩的盛会。中国人民将和全世界人们分享喜悦与激情。然而我们生活的世界依然存在贫困、无知和疾病。如果我们人类拥有足够强大的意愿和行动力,完全可以消灭这些冲突与失衡,让人们不再痛苦地死去。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面对很多共同的挑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这个月是属于奥林匹克的;而下个月,新一届联合国大会将会召开,讨论2000年联合国设计的“千禧目标”,在计划中的2015年能否实现。我们现在显然没有实现这些期待,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帮助那些也想成为冠军的人们,在无数的机会中,找到并抓住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金苹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冠军绝不仅仅是一个胜利者,而需要富有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对他人充满爱。几天之后,我们将看到许多优秀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奖牌,看着他们的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此时此刻,让奥林匹克精神塑造人类的尊严和成就,让我们倾听贫困和失意的人们心中的呼唤,让我们携起手,用真正的冠军精神来回答他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冠军!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说以上的内容,我真的非常荣幸。我想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说,和全世界分享你们的荣耀和自豪吧!这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将会为我们带来一届完美的奥运会!谢谢!
    【冠军交锋】
    智慧碰撞 指引前路
    现场嘉宾:托尼·布莱尔、柳传志、刘伟、艾伦·斯奈德、谭盾
    主持人:王利芬
    张欣悦(北京大学学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布莱尔先生。就您的经验而言,当您与高层进行协商的时候,什么时候您觉得应该做出妥协,什么时候必须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谢谢。
    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什么时候要妥协,什么时候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这可能也是在我政治生涯当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塞拉利昂是西非的一个国家,他们受到了外族的侵略,为此英国计划派出援助队伍。对英国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对这样的国际冲突并不十分了解,因此他们不太容易理解英国为什么要参与(这个事件)。于是我必须决定,英国到底要不要行动。最后我依然决定,我们要做这件事情,而事实证明,效果还是很好的。
    在现实生活中,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尽管让所有人都满意是理想的目标,最好一直都对你满意。在我的政治生涯开始之时,我认为应该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意识到一个真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最好的事情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也许有的人并不认同你,但至少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正努力做正确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总是迎合大众,让大家都高兴,然而最终发现你所做的是错的,令人大失所望,这显然是更加糟糕的结果。因此我认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并且尽力去做正确的事情,或许你不会成功,但是能为其他人做出哪怕一点儿贡献,也是非常值得的。
    王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斯奈德教授。您是“冠军论坛”的创始人,根据您的冠军理论,一个人一旦成为某个领域的冠军,他也很可能成为另一个领域的冠军,但实际上很多情况是违背这个理论的,您对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艾伦·斯奈德(“冠军论坛”创始人):我想“冠军的塑造”需要一个广义的视角,我称其为“冠军思维”。冠军思维非常类似于刚才布莱尔讲的——也是我特别强调的——人应该有创造性思维,应该做到与众不同,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是我所接触到的很多冠军的共性。如果你在某一领域做得很好,你在另一领域同样可能取得成功,因为这种冠军的素质是可以转移的,与技能无关。我举一个例子,罗杰·班尼斯特,他打破了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纪录,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那个目标已超越了人类的体能极限,但是他做到了。在那之后他做了什么?他成为了一个神经学专家,现在是牛津大学的神经学教授。这样的例子很多,充分说明了跨领域的成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刘增(北京大学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柳传志先生。如果一个具备了冠军素质的人物,碰到了一个不适合他发挥自身才能的环境,他该如何应对呢?是在这个环境中等待机会,还是换一个环境?
    柳传志(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我想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在我四十岁以前,想在中国做企业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不是不爱我的祖国,而是没有那样使企业获得发展的环境,如果“文化大革命”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的话,我会想尽办法到国外去,换个环境。但是改革开放给了所有中国人一个机会。那是1984年,前景是什么样子,还看不很清楚,但是朦胧地看见了将会普照大地的光明。所以我坚持认为,在那样的境况下要等机会。我当时的信条是:不在改革中犯错误。当时国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要办企业,我们就需要做一些有悖于当时计划经济的法律法规的事,但是又不能越出红线,否则就要出大事。所以我们小心地把持着,在那种情况下慢慢运作,逐渐地等到了中国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然后我们再大步奔跑。所以我当时实际是在等机会,在适应环境,改造自己,然后存储力量。
    钟洪(复旦大学学生):谭盾先生您好!您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