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通才王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国文通才王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缉国,张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书籍编号:30314831
ISBN:97873011315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265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国文通才王力
作者:王缉国 张谷
ISBN:978730113157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1947年,王力和陈寅恪在岭南大学陈家门前。
1936年,王力夫妇在清华园住宅前。
夏蔚霞和孩子们在一起。
1957年,王力与高名凯(右三)和苏联友人在莫斯科
王力和夫人夏蔚霞
王力和本书作者之一张谷攀登长城。
王力和赵元任
前言 一生勤奋的语文泰斗
《国文通才王力》,宣传了一治学传道、勤奋笔耕、热爱祖国、毕生致力于弘扬祖国文化的精神,以教育后人,对此,我很高兴。我想,了一如九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王力:《遗嘱》
国文通才王力
了一在世时,有些人因敬慕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敬慕他为培养人才,振兴祖国学术而拼搏不辍的精神,曾劝他写一部自传。了一为人谦虚谨慎,从不矜己之长,不肯花时间费心思去为自己立传,宁愿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到研究语言学和教学上。
了一逝世后,有一些人建议我们写一部他的传记,我想,为他写传记也是一种纪念他的方式,于是就由我的亲人执笔写了这部《国文通才王力》。在这部传记出版前,我曾看过原稿,它最使我感到满意的就是求实求真,对了一的一生如实记叙,没有虚构、夸张、想象的成分。
我和了一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我认为他语言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是因为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为学的辛勤,为弘扬祖国文化、振兴祖国学术所付出的劳动,确是惊人的。他少年时代就因家境贫寒而失学。在失学的10年中,他自学了10年。自学的10年,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地读了向人借来的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象并陈的14箱书,他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为他后来做学问奠定了基础。了一从17岁到24岁,当了七八年乡村小学教师,为了深造,在同事的资助下到上海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不懂英语,初入学时英语测验成绩最多是十多分,他每天课前课后就专攻英语,晚上别人睡静了,他还在路灯下背单词,不到半年,他的英语成绩就名列前茅。后来他到了巴黎,不懂法语,每天到法国餐馆就餐,就学菜单上的法语。进了法文补习学校,他刻苦攻关,只两三个月时间,就从初级班升到中级班、高级班,连跳了三级,半年后便能看法文书报,从事法文著作的翻译。写实验语音学博士论文时,他又自学了理化和生物学。
在我与他结婚后的数十年中,他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又总是一面教书育人,一面钻研学问,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写一部讲义就是一部学术论著。无论严冬酷暑,无论处在顺境或逆境,也无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都没有停止过语言学的研究。解放后,他更是争分夺秒地工作。平时他在家里,先听一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早晨7点起床,用过早餐后立即到工作室伏案工作。到了吃中饭和晚饭的时候,往往要催几次他才去用餐。他社会兼职多,常常要参加各种会议。若是北京开的短会,他往往计算好出发的时间,就是离出发时间还有十分八分钟,他也不肯放过。到出发时匆匆穿衣戴帽,常常穿错别人的衣服,戴错别人的帽子。因此,连他的雨伞,我也得绣上他的名字。若是外出开几天会,他必定要带上自己的手头工作,利用会议的空隙来做。他晚年到外地开会,常由我陪去,我为他收拾行李,他总忘不了要我给他带上写论著的资料和稿纸。1983年,他已是83岁高龄的人了,又患了脑动脉硬化和白内障,还应中华书局之约,撰写《古代汉语字典》。我劝他写些短文章算了,不要再写这样大部头的书了,他摇摇头,执意要写,以实现他多年来一直想写这样一部书的宏愿。他视力不好,看资料得用放大镜一个一个字地看,他还是坚持每天工作好几个小时,直到1986年4月他入医院的前一天,还写了两三百字。他的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实在感人肺腑。我作为他的妻子,为了让他能全心全意从事他的事业,甘愿做出牺牲,当好家中的后勤,照顾好他的生活。
王力和夫人夏蔚霞
了一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术上拼搏不辍,乃是来自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他热爱祖国,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清王朝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不满,对帝国主义入侵,山河破碎,忧心忡忡。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消息传来,他才11岁,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头上的小辫子剪掉。十七八岁,他刚学会写诗联对,就用诗词对联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之情。他在上海南方大学就读时,曾积极参与了反对校长江亢虎阴谋复辟帝制的活动。他留学巴黎,获得博士学位后,并不想在国外谋职,过西方知识分子待遇优厚的生活,而是想赶快回国,为祖国效劳。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在昆明,生活极其艰难,他为了挣几文稿费补贴生活费用,曾在如豆的灯光下写小品文,针砭时弊,对当时的腐败政治进行隐讽。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解放后他由衷地感到心情舒畅,工作更加勤奋。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怨天尤人,只是自我检查思想,认真读马列著作,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虽然被戴上了几顶荒诞无稽的帽子,受到了一而再的冲击,以致饱尝心灵和皮肉之苦,但事过境迁,他没有说过一句怨言,依然抱着向前看的心情,任劳任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常常教育儿女:人生在世,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要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1980年他提前写了遗嘱,特地把他的这种人生观作为主要内容写了进去,以告诫他的子孙。我觉得了一和许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样,爱国之心是炽热的。
为学与为人的一致,在了一身上也是突出的。他为学有求实的精神,为人也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谦虚谨慎,只有实事求是之心,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学术界的人因此就说他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他治学的态度极其严谨,人们都说他的学术著作多富创见,但他并不以此自傲,而是谦虚谨慎,不断检查总结他著作中存在的某些缺点,并在再版时加以说明和改正。许多人读过他写的关于诗词格律方面的著作,以为他是诗人,常寄诗词来请他修改。他常对作者说,他只懂诗词格律,而不是诗人。20世纪60年代朱光任广州市市长,写了几十首《广州好》的词寄给他,请了一修改润色。了一过去是朱光的老师,解放后师生相见,感情至笃,他自谦不是诗人,也不肯修改,只答应为《广州好》作序。解放初期了一和朱光都在广州,作为了一的学生,朱光十分尊敬了一,而了一自觉在政治思想上远不如朱光,反而尊朱光为师,并按朱光的劝导,努力学习马列著作,用以指导自己的科研。了一从事教学半个多世纪,在国内培养了好几代的学生,他的学生中不少人已成为著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有些外国的汉学家也来请教过他关于汉语方面的问题,他们都承认从了一那里受到教益。了一却认为,不能把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记到他的功劳簿上,而是他们勤奋钻研所致。有的中外学者尊了一为当代中国的大语言学家,他总是谦逊地说:“愧不敢当,我是前辈的学生。”了一对前辈学者,如赵元任、叶圣陶等,十分尊敬,总以师礼相待,在学术方面常向他们请教。对同辈的学者十分尊重,在学术问题上有某些分歧,从不红脸争胜好强。如别人意见他认为是对的,就虚心接受;认为不对的,只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看法。朱自清、闻一多和了一是同代人,他们不过比了一大两三岁,但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了一却把他们当做前辈。他有缺点,一经这两位学者指出,总是那样乐意接受批评,主动改正。后来,他教学生,还常以他们的事迹来鼓励学生勤奋钻研,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了一也常对自己的子女说:“满招损,谦受益。为学为人都要谦虚谨慎,即使自己有过一寸之长,也不能以此自傲和傲人。”了一对学生既严又慈,对在校学生的学业和毕业学生的工作,都十分关心。因此,他的几代学生对他都念念不忘。学生尊敬了一,也尊敬我这个师母。了一去世后,他的学生还时常来看望我,令我非常感动。记得了一刚去世时,有位外国学生一下飞机就要来我家看望老师,当他听说了一去世,便急忙赶到我家慰问,还要了一张了一的遗像作为永久的纪念。
王力八十自寿诗
了一一生走过的道路确是不平坦的。如果说他还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就是他那种爱国主义的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作风。他的这些思想和作风,也是从前辈学者的好传统中学来的。我作为了一的遗属,希望后辈学人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振兴祖国学术拼搏不辍,将来在学术成就上超越前人,不断开拓前进。
夏蔚霞
第一章 由失学到自学的早年岁月
我的家在广西博白岐山坡村,地处偏僻。父亲是一个秀才。在我少年时代,家境败落……
——王力口述。引自田小琳:《苦学精研八十春》
1.家世
在祖国南疆的广西博白县,有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名叫岐山坡。1900年8月1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小生命就在这个小村庄的王家降生。雪莱有句名言:“生命也许会变化,但却不会消灭。”呱呱坠地的这条小生命,在孕育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搏击、翱翔,扎扎实实地、精心地编织起自己生命的花环。他就是后来成为我国国文泰斗、一代宗师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1987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文集》的《前言》中,尊王力为“用世纪来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这个称号形象地显示了王力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成就和他科学治学精神所凝聚起来的生命之光。他从事了逾半个世纪的学术工作,研究几十个世纪的汉语,而由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开创的汉语现代研究所得的成果,以及他培养的后人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和保留到以后无尽的世纪。
岐山小学现址
王力的父亲王炳如、母亲邓国珍在印度尼西亚。
这位“用世纪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恰巧和新世纪同时诞生。这个杰出的生命一开始,就具有世纪性。
博白,古称白州,虽地处祖国南疆边陲,但接受中原文化较早,汉唐即已闻名,历来人物荟萃。岐山坡,位于博白县城南二里处。这个临近县城的村落,名叫岐山,却其实无山。它取名岐山,大概与“凤鸣岐山”的传说有关。岐山历来被认为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之所以村名为“岐山”,据传,这里村民的先祖来自中原,岐山坡的命名,始于何时已无可考,祖祖辈辈传了下来,显示了他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眷念。这个小村子,背枕南流江,村后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村落四周,绿树环绕,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果树成阴。每当汛期江水上涨,溪水横溢,村后一片滔滔,更是白绿相映成趣,具有农村田园特有的淡雅风光。村中三十来户人家,全是王姓家族。村民多数务农。由于这里方圆10公里都是平地,村庄密集,人多田少,光靠种粮不能糊口,因此,村民必须从事蔬菜、水果的生产、加工和小商小贩等副业经营,大多数居民过着贫苦的生活。在王力的少年时代,村中只有两三户人家是富有的。这些富有的人家,拥有较多的田地,每年雇工耕种田地,还搞多种经营赚钱。这里的花生种植得很多,每当花生收获季节,他们就运到村前的大路旁,让商贩收购。冬天,收了萝卜,就腌上成百缸的萝卜,晒干后储存起来,等到来年开春蔬菜淡季时,再卖给外地客商。每年仲夏,龙眼成熟,他们就大量收购起来,再把它们加工成桂圆肉,销售到外地。至于其他不富裕的农户,除了种三数亩稻谷和杂粮,就靠种点蔬菜出卖。村上虽然家家户户种了龙眼树,而且多是皮薄肉厚的良种,这本是十多种水果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可是,当龙眼大量上市时,商人压价,收入无几。更有甚者在龙眼树花开时节,正值青黄不接,因缺粮少钱,只好卖龙眼花给商人。卖花,就像卖青苗一样,商人看花出价,将来果子成熟,果全归买主。商人往往以廉价买花,卖主为生活所迫,明知要吃大亏,也不得已而为之。中元节前后,富裕户要加工桂圆了,需要雇人剥龙眼肉,村里大部分妇女便去帮工,以便挣点钱来买油盐柴米和留给孩子做学费。龙眼加工,就成为村里大多数人家固定的季节性副业。妇女们往往一早就带上铁指甲到富有人家去剥龙眼肉,甚至连七八岁的孩子也带去一起干。有的妇女还背上吃奶的婴儿去干,有时夜以继日,一干就是十天半月。这活看起来轻松,实际上很辛苦,是劳动力的廉价出卖。手脚灵活的人,一昼夜可以挣上二三十个铜板。可是,那成群的苍蝇、蚊子整天整夜地来侵扰,人们的手脚被蚊子叮得红肿,痛痒不堪。有时蜜蜂也来蜇人,把孩子蜇得哇哇大哭,尽管如此,妇女们还是忍着熬着。王力少年时代,他家的妇女迫于生计,也去干过这种苦活,也卖过龙眼花。
在岐山坡的王氏家族中,王力的家庭由于祖辈在科举中有功名,在地方上也享有一些声望,算得上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不过,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好。他的曾祖父文田公,是清朝的贡生。文田公之子,除二子早夭外,有长子紫庭、三子方洲。方洲15岁中秀才,后因赴桂林乡试,病死途中。紫庭膝下一子四女,子名贞伦,也是15岁中秀才。一门之中,叔侄二人先后进学,乡人称方洲为“三相公”,贞伦为“大相公”。文田公在世时,家有二十多亩田地,温饱不愁。到紫庭当家时,兄弟分家,祖产到紫庭名下的只有十多亩田地。紫庭不善经营,就靠这点祖产,别无生息,家境就大不如前。子女长大,娶媳嫁女,修葺居室,耗费较大,又典当了些田地。加上他嗜酒成癖,每天少说也要喝上半斤八两,家境就日趋败落。家庭败落后,紫庭就在乡间行医。他虽略懂医术,但不是名医,以医谋生,也很艰难。当时,富有人家看病,多请名医。名医出诊有轿子接送,酬金优厚。紫庭行医,是半路出家,下乡出诊,多是为贫苦人家诊病,酬金甚微。他行医十多年,下乡出诊,就骑上家中的一匹马,连马鞍坏了也换不起。到他逝世时,家中除几亩田地外,不久就只剩一匹瘦马和一个破马鞍。王力的父亲贞伦,17岁娶亲后,便帮助紫庭操持家务。贞伦中秀才后,科举便被废除了,所以他没有参加乡试。后来,他考上了县师范传习所,毕业后在县高小当教师。贞伦酷爱读书,不善理家,耕种的事就靠一个长工打理。紫庭去世后,贞伦一家越发拮据。但贞伦不因家贫,粗茶淡饭,仍把精力耽于诗文上,每天吟诗作对。他因父亲行医,也学了一些医术,又写得一手好字。村中的人病了,都喜欢请他看病。他为人忠厚,给乡里人看病,从不肯收诊金。有些人来求诊过意不去,或留下一元几角,或送点杂粮水果。逢年过节或村上有红白喜事,人们就来请他写对联和帖子,他也分文不收,有时还给贴上几张红纸。他因此在乡中颇得人心,在邻里间也颇有声望。
王力童年时家里的用具
王力出生前,贞伦曾得一子。这孩子两岁就能认字,聪颖过人,甚得紫庭一家的宠爱。这家从文田到贞伦,由于方洲一房无后,已是三代单传。紫庭和贞伦看到这孩子长得聪明伶俐,以为将来有这样的孩子接香火,乃是一家之福。不料,孩子仅长到4岁,便夭折了。紫庭父子伤心至极。及至王力出生,合家才转悲为喜,王力也就从小被祖父和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幼年的王力,身体羸弱,常年疾病不断。这很使紫庭和贞伦担心。贞伦迷信,爱子心切,生怕自己的命相不好,会影响孩子长大成人,特地请了八字先生给自己算命。八字先生说他“五行”缺火,根据星相家相生相克的说法,他便改名炳如,取“炳”字有“火”。后来又改“炳如”为“炳炎”,由一“火”增到三“火”,旨在祈求神灵保佑。不过,后来他常用的名字仍是“炳如”。炳如不但因迷信改了名字,还把父子兄弟的称谓也给改了。按迷信的说法,为避免父子相克,得把儿子当侄子,因此,炳如就教儿子称他为“阿叔”。王力3岁,他的三弟汇清出生;11岁,他的四弟祥珩出生;16岁,他的妹妹祥琭出生。王力排行第二,汇清从小就由炳如教他叫王力为“二姐”。把哥当姐,也就是把男当女,以示命贱,能快长快大。一直到王力13岁时,汇清才改口把王力叫为“二哥”。
2.高小时代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力迈开了他生命的脚步。岐山坡,这块他生长的胞衣地,小径、溪流、炊烟、篱舍、寒星、清流,一派清雅的农村景色和牧歌式古朴恬静的田园生活,在他的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纯真质朴也就成为他做人的最高追求。他自小资质聪颖,书香寒门的家庭环境,让他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还使他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据他自己回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启开他心灵智慧窗扉的启蒙老师。在父亲的口授下,他五六岁时吟诵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就朗朗上口。他父亲还手把手地教他临池学书。他家珍藏的文田公的手抄唐诗本,字迹娟秀端庄,这成了他习字的字帖。他一边习字,一边又熟读了不少唐诗,从此就培养了小王力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浓厚兴趣。他7岁进私塾,《三字经》、《神童诗》都能熟读成诵,只字不漏。小小孩童如此勤奋好学,村人交口称赞。清贫的家境,也对王力有较深的影响。他从祖辈父辈的身上,耳濡目染了淡泊自守、安贫乐道的情操。
王力家乡的人们在怀念他。
1911年,王力到博白县高小就读,才算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县高小的校址,原是清乾隆时创建的环玉书院。这间全县唯一的高小当时算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师资设备较好,王力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小学教育。
正规的学校生活,使小王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他在这里扩大了社会生活的视野。就在这一年,他记忆最深的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革命一起,全国人民衷心拥戴。特别是曾经举行过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广西,辛亥革命的前夕,就聚集了大批革命党人在活动。
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博白县城也到处欢呼革命胜利,群情沸腾。在这次革命爆发之前,年少的王力就从教科书中知道中国已衰弱到了极点。他又从一些大人的谈论中,知道清政府腐败无能,招致外侮,屡屡割地赔款。因此,当他听到革命军在武昌起义,便高兴得手舞足蹈,主动剪掉小辫子。他心里想:这下好了,要是推翻了清王朝,国家就得救了。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之后,他又从老师那里听到了一些革命的道理。这样,在王力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民族意识、民主观念和爱国思想的种子。王力这时在县高小,生活圈子扩大了,人际关系也复杂起来了。县高小的学生多数来自全县各地的农村,学生的年龄都偏大,年龄最大的要比王力大六七岁,年龄较小的也比王力大三四岁。王力是全校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他年少体弱,尽管他对同学很好,还是受到一些大同学的欺侮。学校中讲客家话的同学多,他们还给王力起绰号为“哀公”、“弱弱佬”。“哀”,客家话也是弱的意思。王力求学心切,又生性和善,对一些同学的无礼,从不计较,只专心读书。
王力在县高小读书时,十分勤奋。头一两年,期终总评,他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在班上本属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到期终张榜公布成绩时,他却常被排在榜末。其中原因就是他体质较差,常患伤风感冒。他的父母疼爱儿子,只要儿子咳几声,就要他请假在家。这样,旷课便多了。旷课是要扣分的,他的分数虽高,但旷课扣分也多,扣去旷课的分数,他就成为班上成绩最差的了。那时候,学校有个规定,每个学期终了,都要张榜,按学生的分数高低来排名次,王力这就常列榜末。校长写榜时,总习惯在最后一名学生的名字下面打一个红钩,人们也就把榜末的学生叫做“坐红凳子的人”。坐了“红凳子”的人,总是被人冷眼相看的。学校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坐了“红凳子”的学生,下学期开学编座位,就得编在最后一排,以示惩罚。王力坐了“红凳子”,就被当做“末等愚童”,常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座位上。
这种无理的惩罚,就等于对学生施加精神折磨。幼小的王力,对这不公平的待遇,心里既气愤又不服。可是,他一直不加分辩。据他后来回忆,当时他想:一个人的品学是实实在在的。是金子,即使埋在土里,也不会失去它的光泽。因此,他不管别人的冷眼,虽常被安排在屈辱的座位上,却始终不气馁,照样默默地用功,苦学苦读苦练。一天,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上作文课,巡堂时特地走到这个坐“红凳子”的学生面前,想看看这个学生是怎样不堪造就的。不料,他看了王力的作文,却大为惊讶,想不到这个坐“红凳子”的学生作文写得竟是如此之好,不但文笔流畅,而且富有文思,字也写得工整秀丽。这样的学生怎应老坐“红凳子”!他凛然地对王力说:“你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不应坐在这个座位上!”于是,立即给王力调了座位。
王力在高小读书时,师从陶伯明、冯彰全,受益匪浅。这两位老师传统文化的基础较深,学识较渊博。他们给学生讲《赤壁赋》、《留侯传》、《孟子》等古文,都讲得精到,字词解释准确,文意分析透彻,引起了王力对古文的极大兴趣。冯彰全还常给学生讲《三国演义》,讲得有声有色。王力在他们的影响下,能背诵古文中的名篇,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水浒传》、《西厢记》、《飞龙传》、《平山冷燕》等十多部古代章回小说。他读这些章回小说,多是在夜间,家中买不起煤油供他夜读,他就常在月光下读,他的眼睛就是这样弄近视了。
王力爱读书习文,语文成绩特别好,甚得语文老师的喜爱。语文老师常给他的作文写上很好的评语,对他作文中精彩的语句还加了圈圈点点。王力从中得到了很大的鼓舞,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老师。这位老师就是陶伯明,他是博白江南人,讲的是本地方言——地老话。这种方言,是国内方言声调最多的。另一位老师冯彰全是博白凤山人,讲的是客家话。地老话柔润和谐,富于音乐性;客家话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分别用两种方言吟诵诗文,语言风格迥然有别,腔调各有风韵。这对他以后研究博白方言很有启发。他暮年回忆起当年听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吟诵诗文的情景时说:“当年先生琅琅之声,至今好像尚萦回耳边。”
年少聪慧的王力,爱动脑筋想问题。他刚进入县高小时,名叫王祥瑛,这是他父亲按王氏家族的字辈起的名字。当时,家族字辈排列的顺序是:淳、叙、贞、祥、缉、熙、善、庆,王力父亲是“贞”字辈,王力则是“祥”字辈。他高小快毕业时,想到“祥瑛”的“瑛”字是名字中常见的,觉得太俗,又易雷同,便想改个名。他对一位老师说:“我觉得我的名字起得不好,请你给我起个新的名字吧!”老师想了想,给他改了个名,叫“渭华”。他不喜欢这个名字,嫌它笔画繁多,仍未脱俗。他想了想,便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王力,字了一。以后就一直用这个名字。
王力成名之后,有些人曾对他用这个名字作过种种猜测。家乡中有人说:“他改名王力,字了一,这‘了一’二字,是因为他排行第二,哥哥早夭的缘故。”有的北方人又说:“他名力,字了一,是因为‘了一’反切为‘力’,名字谐调。”还有人说:“古代称师为子,了一合写是‘子’,表示他要为人师。”其实,这种种猜测都是附会。王力说,他所以用这个名字,别无他意,只不过图其笔画简单,易写易认,又可避免姓名雷同而已。
王力14岁时从县高小毕业。可是,他没有想到,毕业后等着他的却是失学的痛苦。他父亲原先也在高小教书,只教了一年就辞去教职,回家操持家务去了。王力高小毕业后,真想继续升学,他父亲也想让他多读几年书。当时博白县还没有初中,要上初中须到百里以外的玉林县。到外县上学费用大,王力家中经济困难,实在无力负担他的学费。父亲只好对儿子说:“家中实在没钱供你上中学了,你年纪尚小,就暂时在家自学,等到家中经济稍微宽裕些,再让你升学不迟。”王力是个实心人,知道父亲不让他外出升学实属无奈,他能体谅父亲,便不再说什么。从此,他失学了,开始了自学的生活。他每天就待在家里,自己看书习文。他在县高小读书时,各门功课的基础都打得好,自学起来,也日见长进。不料他家的家境一年不如一年,他始终没有盼来升学的机会。他这一失学,就是整整的10年!
王力的童年时代虽说是在家境清贫之中度过的,但他童年的生活却是很充实的。由于他生长在书香门第,幼受庭训,在高小又得到良师教诲,加上他自己刻苦学习,养成了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获得了祖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灵光。他就像一只被晨曦鼓动的雏鹰,金色的童年正为他积聚着未来搏击长空的力量。
3.少年失学
1914年,王力失学在家。14岁的年华,正是他渴望知识、急求上进的时候。年少失学,对他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但贫困的家境,却扑不灭他的求知欲望之火,他决心坚持自学。他坚信:只要埋头苦读,照样能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古往今来,不少人不就是通过艰苦自学而成为大学问家的吗?希望就像彩虹一般令他神往,他终于走上了自学的道路。自然,这条道路绝非平坦无阻,而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才能不断前进。
王力在县高小毕业时,他的家境已十分艰难。他家自从祖父去世、父亲辞去教职后,全家七八口人的吃穿只靠三数亩薄田,即使苦苦支撑也无法应付。为了摆脱困窘,他父亲试图改行从商。他趁着儿子失学在家,有了帮手,便借了些银钱,到博白县城里开了一爿杂货店,卖些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店名叫“忆安”。店里请了个小伙计,王力也被叫到店里打杂。王力父亲本不是经商的人才,经营不得法,杂货店不到半年就因亏损而歇业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店关门后,王力又去学织布。不料没学几天,却因眼睛近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