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4):团扇狂人的碎碎念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了不起的匠人(4):团扇狂人的碎碎念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知了青年著
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07-11
书籍编号:30319210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05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版权信息
书名:了不起的匠人(4):团扇狂人的碎碎念
作者:知了青年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团扇起源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存在。西汉才女班婕妤就曾作“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中国人喜欢以圆形象征团圆,人们因此又把此种扇称为“团扇”,大意是以丝织品织就而成的凉扇,形状如同一轮皎洁的满月。
古人爱寄情于物。从魏晋起,在扇面题诗作画便渐风行。翩翩公子手持折扇,吟诗作赋,竞逐风流;大家闺秀手执团扇,半掩脸面,秋波暗送。一把团扇,就这样装下了男女之间的默默情愫。一柄团扇,就这样道尽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
人物小传
李晶
手作团扇设计师、制作者
本科念的管理,研究生又读设计专业,最终选择了做一名手艺人。
李晶嗜好京剧昆曲,又酷爱收藏老件:老银、老绣等,一应杂件收了不少。其中就有一些团扇的扇骨,这些扇骨工艺精良,材质考究。但是空空荡荡的扇面却使之失色不少。为了不让明珠蒙尘,于是他就将自己学成了一名手艺人。
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姑苏区,无论是大是小,皆是规规矩矩、精巧绝伦。在吴趋坊附近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民居中,隐藏着一座精致且名声显赫的园林——艺圃。
说起这座连名字都非常文艺范儿的园林,就不得不说它曾经最有名的主人——文震亨。文震亨是晚明人,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虽然文震亨名声可能没法和曾祖父相比,但是他很好地传承了家族的文学底蕴,并且将晚明文人的雅趣都录在了《长物志》这本书上,同时也留在了这座他所热爱的园林里。
艺圃最妙的便是入门那一小段曲径通幽的走廊,粉墙黛瓦高耸着,墙壁上攀附着绿藤,初夏时分,一片浓郁的绿色,煞是好看。生出来的藤蔓把光影切割成碎片随意铺洒在地上,斑斑驳驳。难怪纪录片《园林》和电影《柳如是》都对这条小巷情有独钟。再往里进景色便豁然开朗,可以见到园林里的湖水,四周假山植被,亭台轩榭错落有致,于严谨中透出点俏皮。其中,响月廊的景致尤为独特,雪白的墙壁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窗户,对面有些发灰的墙壁边上种着几丛竹子,几样最为寻常的物件在巧妙的搭配下竟然成了一幅颇有诗意的文人画。
因戏入局
十几年前,电视上一折程派京剧引起了少年李晶的注意。“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旦角正唱着《锁麟囊·春秋亭》,“我记得演员穿了一身红,很喜庆很华丽,感觉好像有点儿意思。”这一留意,便像觅得一处幽径,他不知不觉走进去,渐入花丛深处,从此不可自拔。
怀着对戏曲的一腔喜爱,李晶在大学期间,有幸跟随浙江京剧团的叶盛华老师学起了戏。正是他心性品格长成的时候,戏曲如一扇开启的大门,带来了许多意外而重要的收获和感悟。如李晶所说,“老师是我戏曲艺术方面的导师,也是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榜样。”中国的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通的精神内涵,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盛华老师举手投足间都深深浸染着传统艺术文化的心性和态度。
“老师的恬淡不争、平和雅致已深入骨髓,这种风度风骨,也是我在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最为宝贵的东西之一。”
李晶说,“梅派京剧讲究的是中规中矩、圆润内敛、大方自然,这是对艺术语言的审美,也是对我生活点滴的潜移默化。”面对流言蜚语、争议口舌时的从容不争,和对于雅、美的把握,早已融入老师自始至终的谦逊中,深深地影响着李晶的性格和生活态度。从戏曲的学习,到盛华老师本人姿态心性的言传身教,他都颇为受益,感触良多。
惜物成痴
醉心戏曲的李晶完全入了迷。武术、舞蹈、音乐、诗词、道具、服饰……戏曲艺术包罗万象,他竟一一投入研究。而也正是这份对戏曲的热爱,让李晶接触到了传统手工艺。旦角演员戴的头面,传统是用点翠做的,接触后才知道还可以用鸟的羽毛制成,还能做得如此美丽,很神奇。就连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学习设计专业的李晶选择的也是跟手工艺有关的论题——《论海派京剧服饰的特征》。那时他看到演员用的扇子道具,很精致,慢慢接触深入了解后,李晶便喜欢上了扇子。
李晶曾在学生时期用节省下来的大半个月生活费,入手了一件点翠,这是他的第一个收藏。“喜欢点翠和其他传统物件很长一段时间了,早已经动了心思,因为自己也是第一次收藏,心里没把握,琢磨了很久才鼓起勇气收了这件。庆幸的是,物有所值。”
“收藏”这门坎,迈进去了,便很难抽身,李晶至此开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用度,加上压岁钱,都会被他存起来收藏品。
渐渐地,点翠、老绣片、老银片、老扇子收了不少,但和很多古件收藏者不同,除了“藏老”,李晶也看重“纳新”。面对收来的许多破损的扇面和空空的扇骨,惜物求美、学习设计的李晶萌生了修复老扇的想法。“刚开始会用老的物件来做扇子的细节装饰,后来便尝试将一些新的工艺,将新的物件融入到老扇的修复中,自己也会设计一些装饰。”
执艺研习
在一次收藏中,李晶遇到一把团扇。这把扇子,只有扇框扇骨,没有扇面。李晶想找一位师傅修复。可找了很多人都直摇头:“这是少见的缂丝扇面,做不了。”缂丝?一个从未听过的词,就这样贸然闯进他的生活。
自古以来,团扇也是包罗着各种工艺,扇面也是各色各样的绫罗绸缎。通过一个个精心安排,匠人们将不同的工艺与材料结合,展现不同的构思,在小小的扇面上尝试不同的心意。扇面的图案主要依靠缂丝制作,但缂丝并不是去仿照古代画作,而是从中展现缂丝本身的独特,就像画笔而不是相机,用手艺的特点去表达设计,让其回归本身。
缂丝并非真用刀来雕刻,而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这种织造方法,会在花纹与素地间形成镂痕,好像刀刻痕迹一般,所以又称刻丝。而且,每换一种颜色就必须另用一只小梭,织造一幅作品,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工艺复杂,极为耗时,因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以前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
缂丝代表中国丝绸的最高水准,它是现在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因为被誉为“织中之圣”。
晚清时期,缂丝行业趋向衰落。改革开放后,缂丝在苏州慢慢恢复。因为昂贵,缂丝产品都出口日本。为谋求利益,很多不懂缂丝的人也加入进来,导致质量迅速下降,缂丝一下从“织中之圣”沦为大路货。日本不再订货,苏州缂丝从此一蹶不振。很多老手艺人便就此放弃了这门手艺。而随着一个个老艺人的逝去,这门手艺更是一步步走向消亡。
深入了解缂丝后,李晶被震撼得目瞪口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它亡了。”李晶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很多事情,你不做,他不做,但总得有人去做。”于是他决定静下心来学习缂丝手艺,把它很好地传承下去。“以往的缂丝织物,太高高在上,不实用。要传承,得找一个好载体。”找什么载体呢?看到老家收藏的团扇,李晶双眼冒出了光。“现在的团扇,虽然实用,但缺少美感,我何不把缂丝融入到团扇中。这样既传承了缂丝工艺,又拾起了团扇失落千年的中国美。”这一结合,成品美得令人惊艳。询问购买者竟纷至沓来。于是,李晶决定专门做缂丝团扇。
修旧弥新
说起缂丝这些传统工艺,关于相关从业者,我们的固有印象是长髯鬓白的长者,孤独地传承着那些古老美丽却又濒临失传的技艺。年轻的李晶认为他该有作为青年手艺人的责任担当。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融合自己的设计理念,从画稿到配色,从单纯的“工艺”进化成了“设计师的工艺”,在团扇这样的“怀袖雅物”之上完美呈现,让这些传统的工艺有了实用性,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创新和改进无处不在,目前市场上的团扇过于单一,在形式上不过是带包边的框、湘妃竹、云竹或是紫竹。其实传统中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美,单就扇柄而言,李晶的扇柄多数采用竹质或者珍贵硬木,湘妃、凤眼、梅鹿、紫竹、玉竹等等;同时可以同时配合的工艺还有金银錾刻镶嵌、烙画、雕刻、结绳、大漆等等。就扇面而言,除了缂丝,也做刺绣、章绒、宋锦,甚至是老的绫、罗、纱等他也都乐于尝试。单就一个扇缀,除了人造丝他也有更多的尝试,真丝配老物,玉器、翡翠、牛角、老银,甚至一个多宝串都不为过,在审美诉求上他从不苛刻压抑自己的创意尝试。李晶觉得,古老的缂丝不仅仅只是进入博物馆或者教科书上,而是需要进入大众的生活。比起一味地保护,这样的传承更有生命力。
潜心制扇
为了寻访老手艺,李晶移居苏州桃花坞一带。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手工艺相当发达。明中叶以后,全国经济贸易发达。江浙一带,丝绸、木器、紫砂、竹刻、刺绣、漆器、玉石、金属工艺等手工业欣欣向荣。
清代校阅《长物志》的学者伍绍棠指出:“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沦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辉映坛坫。”
李晶在桃花坞找了一间老宅子,据说这里曾经是位苏州御医的旧居,与居民间混杂在一起。居住在这里,他似乎才真正找到自己,每日听戏唱曲,试茶阅书,赏玩品鉴,好不惬意。
后来,李晶又搬到苏州博物馆旁边的宅子里,并将此取名“嗜闲居”,此字典出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余嗜,雅好古,稽古之学,唐虞之训;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室内摆满手作团扇、缂丝布料、老织布机、老银饰品,很是雅致古朴,更是传递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和淳朴返真的审美格调。
美术艺术出身的李晶,有自己执拗的审美追求。所有团扇的画稿设色,他都要亲自上手,他觉得全身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为团扇造型
李晶的工作室里,一把团扇的诞生,离不开细致的工艺,缂丝、藤编、打银、螺钿、雕刻、撵须……这些传统工艺都能在团扇上一一应用,李晶当然不可能学会所有的工艺,在他的工作室里,聚集了许多苏州的手工艺师傅,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一把团扇。李晶作为工作室的主人,担任总监的角色,并且负责扇面、裱框这两个部分。
扇面:一寸缂丝一寸金
扇面上,李晶除了偏好缂丝,也多作绫罗绸缎,宋锦,漳绒等丝织品。李晶从宋人花鸟画中汲取灵感,将花鸟、鱼虫等题材绘于画稿,也有在其上题诗作赋的,为团扇修复注入新生机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学的韵味。长期的戏曲艺术熏陶和收藏鉴赏之路,塑造了李晶个人独特的审美风格,特别是梅派京剧中的典雅大方、儒雅端庄,以及昆曲的浪漫飘逸,早已融合在他的一丝一扣中。
要在扇面上织出宋画的神韵,非缂丝莫属,这种古老的织造工艺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纬线并不横贯全幅,而仅在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正反两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轮廓之间并不相连,凭空背光观察可见点点孔隙,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有如以刀镂刻而成。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合制作书画作品,可以模仿出书法的效果。曹雪芹就极爱缂丝,《红楼梦》中描写的服饰大量都是缂丝制成的。
正因为缂丝如此完美,所以有时候遇到喜欢的缂丝片子,李晶都珍藏在自己的老柜子里,合适的就用来做团扇。一般一柄扇子的修复和制作,李晶亲自负责扇面的画稿手绘和其中的装裱工艺,他把稿子描绘下来,再请苏州老师傅帮忙制作缂丝片子,绘画时得按照缂丝的制作工艺来画稿子,和一般的描稿有较大差别。然后去配线,配好线后再送去给缂丝师傅制作,制作好要自己修理线头。熟练的缂丝师傅做一片也至少需要两周的时间。有时候遇到好的料子,李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扇子做出来,他笑言哪怕睡觉也会辗转反侧,就像热恋的情侣一般,希望能尽快见到对方。
除了缂丝,章绒、宋锦,有些老派的绫、罗、纱等材质,李晶也都乐于尝试。一些残破的扇面,如果单纯修旧如旧,残破的扇面无法恢复原貌,所以李晶更愿意把自己收藏的刺绣布匹老料用作扇面,这样的效果跟多时候比修复前的效果更好。一把团扇,融合了书画与刺绣两种美,一可欣赏,二可把玩。
在李晶看来,扇面不是图案的花样越复杂就越适合做团扇,就算找到了图案精美的扇面,也很考验构图能力,一寸之差,整个扇子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扇框:一把扇框数层功
李晶常说,扇面之美只是其一,扇框、扇坠也很重要,它们本身就结合了诸多的工艺,要求一向严苛的李晶,在修扇制扇的过程中会仔细把好关,每一道工序,他都找最好的手艺人来完成。与手艺人切磋时他也常常会蒙生新的想法,把传统的工艺与题材延展到现代的精神和审美中来。
团扇的扇骨,李晶不仅仅使用湘妃竹,也挑选罗汉、象牙、紫竹、凤眼、梅鹿、紫竹、玉竹等,都是精选的好料。起初,李晶在修扇的过程中还会加入自己收藏的老物、像点翠、老银、老玉来作装饰,渐渐,他发现可以同时配上的工艺还有金银錾刻镶嵌、烙画、雕刻、结绳等。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他可以不计成本,单就一个扇坠,除了人造丝他也有更多的尝试,真丝配老物,玉器、翡翠、牛角、老银,甚至一个多宝串都不为过,在审美诉求上他从不苛刻压抑自己的创意尝试。这些在李晶看来,与利益无关,仅仅是为了他心中之美、心头所好。
包边,是狭小切面上的细碎活儿。
敷面用的浆糊,和儿时祖父母裱春联时熬制的一样,也得自己捣,用温水倒在白面上,在水分渐渐蒸发、泡泡“咕嘟咕嘟”冒上来的时候,为了防止产生面疙瘩,得用筷子或柄勺不断搅合方才成型。浆糊本来是可以吃的,只是夏天容易腐烂,李晶作团扇用时,还得放些防腐剂。
之所以用浆糊而不使用传统胶或者化工胶,是因为胶虽然黏力牢固,浆糊却含充足的水份;之所以不直接选用市场上就有的糊精,是因为糊精稀薄,浆糊厚润,有调节的余地。
裱好缂丝扇面,薄丝摩挲在竹框表面上,还有黏着的痕迹,不甚美观,得为它再包一层宋锦的织边来装裱漂亮。扇框的内外径不一,织锦在翻边时,根据材质的不同,也有一定的伸缩比率,这就更需用到浆糊厚润的特性,否则从里往外翻时,是会翻不过来的。
李晶却是从里往外翻的,他说,相较于从外往里翻,既平整牢固,也不易起皱。再者,遇到伸缩率小的,也不会起毛脱线。当然,从外到里也好,由里到外也罢,说的都是全包边的,也有半包边,也就是内外径贴上竹条的。有的人偏好厚笃,或是要控制成本,便选择半包边的,相比之下,全包边虽然古朴清巧,但也有织料不能胜任的,比如机织的万字锦料,轻薄便难以翻折,用手织宋锦来改进,倒可以施行,可这一来二去,造价却又水涨船高不少。
就团扇制作而言,包边与浆糊的切入面很小,但足以想像每道工序中所暗含的细琐与门道。仅仅一条在外人眼中不足以为论、甚至若同隐形的包边,都还未细述周全,管中窥豹,可见便是轻罗小扇,在制作工艺上也须严整以待。
文化底蕴深厚的姑苏古城云集了各种工艺的民间工艺艺人,为李晶的团扇修复和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他们的绝活都可以被李晶利用起来,施于扇子之上。如今的嗜闲居,云集了十几位各种门类的高超手艺人,李晶就负责扇子的整体把控,他早已从单纯的“工艺修复”进化成了“设计创造”,在团扇这样的“怀袖雅物”之上呈现传统的工艺,使之有了实用性,得以传承。
在李晶看来,传统是个大宝藏,而团扇是很好的媒介,它融合了十几种传统手工艺。把团扇的修复和制作坚持下去,也是在发扬这些传统工艺之美。他痴于此道,也乐在其中。
缂丝团扇,传统向前看
李晶认为,古老的缂丝不仅仅只是进入博物馆或者教科书上,而是应该进入大众的生活。比起一味地保护,这样的传承更有生命力。这也是我们传统手工艺让人欣慰的曙光。
针对目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的窘迫现状,李晶还是持比较乐观心态的。目前的大环境正在逐渐变暖,政府和消费市场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也在升温。当然,中国距欧洲、日本手工艺行业的距离还是很远的。
本科学习管理的李晶认为,手艺人在审美水平上要不断进步,手工技艺上也需要再精益求精,当然懂得经营运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储备。营销意识缺乏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和欧美日本的较量上的一大短板。年轻的李晶不排斥手工艺市场商业化,横向比对国外,商业化的手艺市场才得以保存欧美制鞋、制表、私人定制业务几百年的长盛不衰。
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兴衰不是依靠政府协会筹资维护束于博物馆纪念馆这么简单,玻璃框仅仅是死的艺术化石。先行的经济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人就应该积极入市,商业化是传统手工艺行业自我解救的出路所在。当然,商业化,不代表低级化、批量化,而是要创新改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实用需求。
就团扇而言,老的团扇固然是好,但市面上能够制作全新的精工团扇之人还是非常之少的。李晶新制一批团扇,使其可以进入一般人的生活,从审美和实用上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传统手工艺的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当然,对于目前流行的极简风,李晶的工作室对此也做了几款素雅简洁的团扇。
作为手艺人,李晶对于这个行业有着难得的通透领悟。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对传统手艺的钻研又是少有人及的。
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年轻的岁月,有人疲于奔波四海,山河羁旅,有人选择用一把团扇惊艳世人。
他是李晶,他是姑苏城内那个和团扇相伴无数日夜的年轻匠人。
“任何一个行业的长久发展,从来都不是囿于传统不变,传统需要传承,时代在变,传统也要适时向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作为传承手艺的匠人,我能做的就是将这份传统文化最大程度的普及到大众生活,脱离时代的传统最终都将在历史云烟中消散。”
采访侧记
关于李晶
第一次见到李晶,身上的江南气质就能一览无遗,绵柔的声音,让人脑补出情侣之间耳鬓厮磨的情境。他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脸部线条柔和,戴一副黑框眼镜,干净利落的小碎发,衬衣配牛仔裤,手指上戴着市场上淘到的戒指。
关于苏州
关于苏州,曾有无数的憧憬。想象中江南小镇,城中必有一江清水柔情而过,还有别致的青瓦房临水而立。在没来苏州之前,记忆中的江南小镇都是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样子。
抵达苏州之后,对苏州最大的印象就是甜、绵、柔,苏州人嘴里说的不甜也是甜,若有人说这道菜是甜菜,那必然是极甜的了。苏州话很绵柔,男人说话很温柔,吵架都像是在谈恋爱,没有气势。连交警拦下违法的车,都是用和颜悦色的声调让司机掏出驾照。
关于山塘街
距离李晶的工作室不远就是山塘街。街边古运河环绕,一条小家碧玉似的溪流,自脚下蜿蜒而去。不远处桥边一对拍婚照的情侣,本是清晨,却是如此热闹。
溪水从两岸精致的宅楼间流过,远处的小桥流水,游人自岸边嬉戏,近处的小舟渡家撑起长长的船桨。宅楼被改造成各式各样的客栈、酒吧等等,家家挂着灯笼,仿佛置身于现在和古代时空错乱的年代。
关于嗜闲居
李晶的新工作室在苏州老城区的一个小巷子里,取名为嗜闲居,作为自己的住所和工作室。他觉得能将生活和喜欢的事情融合在一起是种很美好的体验,所以他也很喜欢那种起床之后马上就能转战工作室的感觉。
新的嗜闲居还在装修,门口的小庭院地板砖还没铺完,接待客人的大堂一面挂着李晶最喜爱的团扇,一面摆着各种各样的小物件,这些都是他一件件从古玩市场淘来的,这些老物件,每一件都是像小孩子一样,被李晶守护着。
关于《牡丹亭》
说到昆曲,李晶的眼睛都在冒光,他能唱《玉堂春》也能唱《牡丹亭》,偶尔还能来一段《长坂坡》。拍摄之余摄制组同事和李晶相约晚上一起去看一场《牡丹亭》。
夜晚的山塘街非常热闹,古街旁都是摆摊的夜市,游客如织,空气中都是烧烤和啤酒的味道。待到天色渐暗,山塘昆曲馆便开演了。昆曲馆门口贴着今日的剧目,依旧是最经典的《牡丹亭》。不过和我们不一样的是,李晶担心和上次来这看戏一样,演员没带妆就上台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