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艺术家 >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知了青年编

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07-13

书籍编号:30319212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24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全书内容: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乾隆年间,马背上的锡伯族应清廷之命,带着弓箭和腰刀从东北西迁至新疆。


驻守于此近三百年,故乡终成他乡。


战时,弓箭是防身之器,若战死沙场,弓箭定要随着勇士一齐入棺材。现时,弓箭则成了匠人的谋生之道,六材四季,不分昼夜寒暑。


仍坚持用真材实料做角弓的锡伯族人伊春光,将弓箭喻为穿串民族、朝代和国家的生命线。


七旬迟暮人,忠心化气,匠心作魂。命陷沧桑里,弓从茧中生。

人物小传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伊春光


现今锡伯族唯有的角弓匠人


1764年,锡伯族应命西迁时,并没有随军制作弓箭的匠人,所带弓箭都由朝廷配发。但族人能工巧匠,在征途中自行研究,成功制作了能战能猎的各类弓箭,伊春光的祖辈就是其中之一。自1990年开始,伊春光在祖辈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在研究和制作锡伯角弓中,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掘。


他被列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角弓的继承人,并得到能使用北山羊角制作角弓的特别授权。虽已近古稀,他仍以初碰弓箭时的赤心在传承并延续着这个民族里扎根最深的弓箭文化。


新疆在中国大西北以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傲视中原,牧草如茵、牛羊如云。各民族和睦相宜地居住于此,维族、哈萨克族能歌善舞,锡伯族能骑善射,处处是毡房点点、牧歌悠悠,安和一片。


提及马背上的锡伯族,避不开古时的一次西迁。《离乡曲》里对那次西迁的形容是:“盛京将军奉恩波,十三城内选兵多;挑出锡伯一千户,移驻伊犁奈若何。”


乾隆二十九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一千多名锡伯族官兵率全家共四千余人奉清廷之命,带着腰刀和弓箭从现在的沈阳出发,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锡伯悍兵在同纬度中横行,在途中战风沙、抗洪水,艰苦跋涉迁至伊犁河南岸后,开始自耕自食,在察布查尔县各地修渠引水、开荒种地。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虽扎根于此,但仍盼着有一天能回归故乡,所以战死沙场的将士并不土葬,只留一坛骨灰和一把陪葬的弓箭。但君不召臣返,锡伯族终究被一分为二,在新疆、东北两地遥遥相望。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都会以各种活动纪念祖先,即“西迁节”。


论及弓箭的出现,几乎可以追溯到有“后羿射日”的神话时代。马背上的打牲部落锡伯族一直以弓箭作为生存工具和武器,是使用弓箭时间最长的民族。而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武器的性质有了转变,大部分年轻族人也都去了城市和工厂,一直维系着这个民族的弓箭文化乏人继承,逐渐停步于历史或存留在纪念品商店里。即便如此,族人伊春光仍旧认为,弓箭是锡伯族的生命线,填满了锡伯匠人的守艺人生,贯穿着这个民族的生死古今。

冷兵器里的软强悍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冷兵器时代里,弓箭是最为致命的武器。来势瑟瑟如风,却能隔百米穿心而过。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凭弓箭建立大蒙古国,征服的地域西达中亚、东欧。在马背上善于骑射的八旗清兵同样以弓箭攻入中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而锡伯族人自古打仗就像敢死队,以战死沙场为荣,所以当时为了平定新疆的动乱,朝廷派部分锡伯族官兵西迁,也因此,当时最为兴盛的弓箭文化被传至新疆。


在乌鲁木齐搭出租车,只要提及伊春光的名字,大部分司机都会絮叨半天以表示他们听说过。提起做弓箭的匠人,则所有人都会用标准普通话说出“锡伯族”三字。“天生的射手,也是天生的工匠”,此类褒扬不绝于耳。这让不曾接触过伊春光的人,提前感受到了他冷箭般的清肃。


伊老自小生活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那里保留着最为纯正的锡伯族文化,更将清代八旗“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保存至今。而现在的他住在单元楼,不见毡房不见马,素色休闲服替代了艳丽的民族服饰,体型依旧高大却无法再用威猛来形容,头发褪成了灰白色,脸上的皱纹深而密。只要不开口说话,和爱泡茶馆的汉族老头几乎没什么两样。连周边人对他的称谓也常见得很,“伊老”、“老爷子”。


可诗人话痞,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是意想不到的人在做。虽已近七旬,但年轻人爱干的事,伊老一件不落。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会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编信息、看新闻于他更是容易。有时他会趁妻子在躺椅上打瞌睡,一手举着相机偷拍一手捂着嘴笑。因为低血糖,他的口袋里常备葡萄干和椰子糖,糖的品牌和他撞了名这种趣事都能让他乐上半天。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经济上不依赖子女,精神里还装着梦,他与一心只图安享天伦的老人大不一样。


谈到现有的成就和对人对事的态度,伊老说:“凡事我都顺其自然,不顺其自然,事情是办不成的。我是一个性格强悍,爱说实话的人,虽然这种强悍有时也挺软的。我最看不起的就是虚伪的人。咱们也不怎么傻,太虚伪了谁都看得出来,谁都受不了。”伊老这种正直的德行,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伊老的父亲是当时的中专生,汉字书法、锡伯书法都很在行,能从头至尾地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还翻译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六十年代国家变动之时,他父亲将各种书藏在茶叶箱里,埋在厨房的地下。等几年之后再挖出来时,已经腐蚀不堪,但精妙的手工活却被不朽地传承了下来。


在伊老儿时,父亲送给他一把小弓箭,并用丝绳悬挂在高处。那之后,他父亲开始一丝不苟地言传身教,每个动作都指导到位。无论当时管教方法的好坏对错,人从小习惯的就是今后会成型的,就像小时没有修好的树,长成了就会歪歪扭扭,满是叉子。所以父亲从小就将伊老修得直直的,正了身板,正了气节,正了对弓箭文化的执着。


伊老修过模型弓,也做过木工、漆工,因为手巧心善,机械厂里缺人时都会让他顶替着,而他对所有技术都比较好学,功底也就这样慢慢扎稳了。但完成一把传统的弓箭要经过雕、刻、磨、擦等多道复杂工序,加之牛、羊角等材料的高成本,市场销售面一直打不开,这让伊老长时间在工艺弓、旅游产品之间找不到准确方向。


之前,用一级保护动物北山羊的角做弓,是不被国家允许的,严重时甚至还要判刑。直到2003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很多政策有所放宽,于是伊老就决心将几乎快要失传的锡伯角弓复原,四年之后,弓箭复原一次性成功。


伊老现在培养了20多个学徒,只要自己会的都肯手把手教,只要能传承锡伯族弓箭就无所保留,绝无怨言。但事与愿违才是人生常态,市场中的恶性竞争实在太多,鱼目混珠的现代制品更是占去大势。起初伊老对此很是愤怒,毕竟是从说真话的时代走过来的,见了假的都会生气,因此也得罪过很多人。而现在看了些朋友圈里的鸡汤文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对。


“像我一样直来直去,把实话说出来,很容易变成替死鬼的。在社会上生存,不会做人是不行的。这样的社会生存法则,不仅是民族独有,全中国、全世界都有。所以说,就看你怎么处理了。你要是处理得好了,好人也是坏人,坏人也变好了。就像弓箭能拉也能放,做人很多时候就需要忍。忍了,坏事能变好事;不忍,好的也成了坏的。”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虽是制作弓箭的匠人,但伊老射箭的功力绝不亚于精练过的职业选手。


早晨六点的大街上空无一人,也没起风,伊老会趁着那个空当试试新弓的弹力。两个电线杆间隔50米,在没有拉满弓的情况下,他能射到第六个电线杆开外的地方,达300多米。相较之下,百步穿杨也不过尔尔。


“拉弓的时候,要把弦拉到耳前眼后,三点一线瞄准。戴上专门用牛角或羊角做的扳指,用那个放箭……”只要有好奇的路人围过来,伊老都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拉弓射箭的技巧,就像儿时的父亲为自己传授技艺一样。只是,曾经的少年现已成了蹒跚而行的老人。但不变的是,每次射完箭之后他都会迈着步子走向落箭的地方,200米、300米,一来一回之间,七旬老人和初触弓箭的稚童没了分别。

合力之弓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适逢西迁节将至,伊老打算率全家合力制作一把弓箭庆贺节日。可纯手工,又不使用现代材料,一把弓箭从选材到制作必将持续一年之久。“冬天下料,春天刨牛角,夏天制筋,到秋天把它们组合起来,做一把弓要操心一年多”,伊春光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概括了一整年的劳累。


弓箭技艺失传时间太久,很多细节都不能确定,便没能很好地传承下来。青海省曾展出二十二把清朝时期的弓,都是文物而且都还能使用,弓身变形虽然不太明显,但仅由一块细木制成的弓梢却全都歪掉了。伊老为了把产品做好,继续发挥它的能量,便开始着手弓梢的改良。


虽然有时会受到儿子们的阻拦,但伊老还是坚持在古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他一般先研究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看看是否能把它提升一点。然后再在一些步骤和细节上做调整。他为此查阅了《天工开物》、《考工记》等专业书籍,也拜访了察布查尔县的高龄老人,结合他们的详细描述,再凭借年少时看父亲制作弓箭的记忆,不断研究实验。


如果弓梢太大太厚,射箭时就会有明显阻力,而弓梢若做得细薄,又很容易变形。所以伊老用七、八块木头并在一起做弓梢梢头,合起来后再把它粘到一块,这样就不容易变形了。十多年过去,在伊老这儿买过弓的人,没有一个反映弓梢变形的。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冬天做弓胎,春天加工牛角,夏天加工牛筋,秋天把所有这些加工完,再用动物胶把它全部组合起来,作出一个弓。若加上制作弓斛、弓箭、扳指和护臂等,全部加起来将近一百来道工序。


《考工记》上讲,制作弓箭需要六材,干、角、筋、胶、丝、漆,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弓的弹力和韧性。干,即木材或竹材,是用来制作弓臂的主体部分。木材有柘木、檍木、柞树等,结构细腻,坚实且有一定韧性,不容易被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伊老则多选用弹性更大、更为实用的竹子做竹胎。


“角”,是指各种动物角,将其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内侧。大部分地区制弓多用牛角,“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可见牛角的价值。但北方多为黄牛,只能用羊角代替。而伊老就地取材,选择了新疆特有的北山羊角制弓。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筋和角都用于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伊老之前也用过驴筋、马筋,但他现在只用极具韧性的牛筋,尤其是牛蹄筋。他习惯在夏天时挑选新鲜牛筋,冻在冷库和含有添加剂的均不被纳进考虑范围。牛筋越长越好,弓背上要是铺太短,不处理好就会影响整把弓的韧性,所以伊老一般选择较长的后腿牛筋。


挑选牛筋首先得看它的颜色,必须是白白的,发黑或者前蹄发紫,都有可能是因为牛染了烂脚病,完全不能用。有刀伤的也不能用,不然一敲一拉它的筋就断掉了。牛角在里,牛筋在外,拉弓的时候牛角在压缩,而牛筋则在伸长。所以想要在放箭时有极大弹力,且射程远的话,牛筋就得铺厚。以免日后虫蛀,还需清理牛筋上的油脂并采干。等要用的时候,先将牛筋在水里泡到一定程度,泡太长或太短都会错过最佳敲打的时间。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做弓得符合一定的杠杆原理,比如牛筋要长,才能把弓梢做长,这方厚了、重了,稍微拉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松一点。伊老曾复制过的清朝八旗弓,弓梢有二十九公分长。而八旗弓里的短梢弓是骑射弓,长梢弓是捕射弓,长的弓梢在杠杆作用下,拉起来张力就会很紧,拉到一定程度后,会稍微松一点,推力也会增大。这正是因为给它铺的牛筋稍微多一点,它的弹力、稳定性和穿透力就会更强,命中率也更高。


做弓得符合一定的杠杆原理,比如牛筋要长,才能把弓梢做长,这方厚了、重了,稍微拉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松一点。伊老曾复制过的清朝八旗弓,弓梢有二十九公分长。而八旗弓里的短梢弓是骑射弓,长梢弓是捕射弓,长的弓梢在杠杆作用下,拉起来张力就会很紧,拉到一定程度后,会稍微松一点,推力也会增大。这正是因为给它铺的牛筋稍微多一点,它的弹力、稳定性和穿透力就会更强,命中率也更高。


“胶”有动物胶和现代胶,用来粘合干材和角筋。动物胶有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在水中滚煮,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多用于制作弓的承力之处,兽皮胶则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伊老只用动物胶,不用现代胶。按他的话说,用现代胶做就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平常做弓多提以上四材,但辅助材料还包括丝、漆等。用丝线将贴覆着角、筋的弓管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将制好的弓臂每十天上漆一次,以防湿气的侵蚀。


完成一把传统的弓箭,从选材到成型要经过雕、刻、磨、擦等多道复杂的工序,成本高、市场销路窄。为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伊老不仅在反复考究下制成了传统弓箭系列产品,包括帝王弓、霸王弓、瑞祥弓、龙神弓和藤蛇弓等,锡伯族的弓箭文化被传扬开来。同时,他还专门设计并制作了一批传统弓箭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他做的玻璃钢弓照样能射150多米远。他还给弓箭做艺术装饰,用整张牛皮制作弓斛和箭斛,并烫烙上鲜卑神兽等图案和锡伯文字。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全国做玻璃钢弓的有很多,但做锡伯族角弓的暂时只有伊春光一人,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弓箭。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角弓、玻璃钢弓,还是木头工艺弓,一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伊老说,论文多得很,可写论文的会漏掉很多细节,很多东西在理论上说得很规范,但也会有漏洞和差错,所以还是需要自己在操作中将经验和实际结合起来。尤其在传承传统弓箭时,最重要的是不能丢了它的文化特色。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众心之箭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锡伯族有个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家里的儿子满4岁时,做父亲的要为他做一把弓箭,然后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射一箭,已祈求其能骑善射,长成之时能为边疆、为国家出力。淳朴、强悍、吃苦耐劳,是锡伯族人的三大特点。


在五十六个民族里,锡伯族人口虽少,但仍旧如弓箭般有韧性地生存到现时今日,不光靠语言文字和弓箭文化,深明大义的民族气节才是他们不竭的动力来源。当年为了祖国的统一,朝廷派他们从东北迁至新疆。数千锡伯人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地从沈阳出发,途径外蒙,再从阿勒泰进到伊犁,赶着牛车,带着家眷。途径外蒙时,一路上雪大得很,牲口都死了,带去的家属到伊犁后只剩三百多。


锡伯族人舌头很软,说起话来转弯很快,所以学各种语言都很方便。加上这个民族既豪爽又淳朴,到哪儿都能迅速融入其中。无论国家政策如何调整,他们都会跟着走,绝不存在对立面,所以在新疆这个多民族的区域里,锡伯族就像一个调节剂,深受各民族欢迎。


之前每逢西迁节,一个单位的56个民族都要参加,到伊犁河边一块吃喝。拉手风琴弹唱。农村的老百姓,也都跟着去,生产队的社员一大家子带着好吃好喝的,也都到那儿去办。挖一个锅灶,再煮一条鱼,把所有好的东西摆在一块,吃喝玩乐。可随着现代生活的深入影响,大家开始各干各的,很多传统文化就慢慢地淡化了,而同样被淡化的还有弓箭制作等技艺。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做角弓的困难有很多,比如北山羊角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伊老刚开始无权使用。而且起初角弓并没有市场,做出来也没人要。那时国家的政策倾向于旅游开发,相对而言做一些旅游产品更好销。所以当时在察布查尔县,他做了工艺木头的弓,市场反响很好。


之后随着国家政策慢慢放宽,非遗等项目的大力推广,伊老才开始把牛角弓大批量做开来。因为自己有制作弓箭的底子,也掌握了很多祖传经验,所以伊老干得很成功。现在,每一把弓能卖到3万块。


当时有领导对伊老说,“你把它搞个大厂子嘛,好挣钱!”可光知道弄个大厂子,招那么多人上班,却没人考虑过在缺少投资的情况下,材料谁来买,工资谁来发。大家只重视收益,却忽视了最深层的文化传承。所以伊老认为,还是以家族形式将弓箭制作技艺保留下来比较好。


到乌鲁木齐之后,当地领导很重视伊老的弓箭事业,毕竟那都是真东西、真宝贝。所以在政府的协助下,伊老制作的产品类型、系列开始增加。就像会关心巨商家族有无接班人一样,伊老常在会场被问及有没有徒弟。其实谁都明了,这种手工艺年轻人是做不来的,他们宁可去外地打工也不愿留守家中敲磨搓打。


锡伯族弓箭文化现已经成了国家认可的重点项目,所以伊老愈发要对这个手艺负责。为了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他将二儿子、三儿子作为传承人,并上报政府。大儿子虽然性格内向,对弓箭也不怎么爱好,但还是能在辅助材料上给伊老帮忙。家族里的儿媳妇也都以行动支持着伊老,她们会砸刻图腾、雕花,也会做弓斛、箭斛。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你问我做一把弓,弓的哪个部分最重要?没有这个话!不能随便存在侥幸心理,到时候一环套一环,必须一丝不苟、实实在在,这是一种精神。”


可毕竟手艺活挣钱不多,事又琐碎,所以家里的三个儿子也没有放全心在这上面,但他们仍旧给予了伊老十二分的尊重。不仅在经济上扶持了伊老的工作,前后投入了一百多万的资金,平日里也会抽个空闲向伊老讨教做弓箭的技艺。


但他们能否也在弓箭制作上取得成功,伊老无法保证:“这几个后代里头肯定会有特别拿手的,但现在不能肯定地说都行,也不能说都不行,因为有我的基因嘛。但他们支持我,保护弓箭文化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肯定是不会放弃的。”


2003年7月他创办了“锡力旦”弓箭制作社,决心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给更多人,现已有20多名徒弟。同年7月,他成功注册“锡力旦”商标,这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传统弓箭制作品牌。在那之后,从新疆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大赛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锡力旦”频获殊荣。


谈到招徒和传授手艺时,伊老说:“手工艺需得天天干,熟练了才能出细活,并不是说你学会了就行。这不是打电脑的事,按个按钮,加减乘除什么都能算出来,还是得手工。就像在电脑上打字,挺漂亮的,但真要提笔写个书法,就不一定好看了。总之,得有这个爱好,没有爱好就白干了,再学也学不出来。”


正是因为这种爱好和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加上众心相助,伊老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就像做弓,不能片面认为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因为从头到尾的每一个环节、细节都缺一不可。每个步骤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假若其中一个环有裂纹,最后都不可能完整地环绕起来。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弓箭既是工艺品又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所以伊老自担重任,决心把这个传统传承下来。他常和儿子们一起研究,希望在有生之年里,能继续把新疆出土的那些1800年前的汉弓都复原,再让儿子们交到博物馆去收藏起来。

你是我的眼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从察布查尔县的四合院平房搬来乌鲁木齐后,伊老和妻子一直住在市区的现代单元楼里。老太太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这对于新疆地区还只是夜生活刚刚散场。之后她会锻炼到八点钟,接着收拾房子、浇浇花,一直到伊老起床后将早餐准备好。吃完早餐,伊老开始制作弓箭,老太太则坐在靠窗的椅子上听音乐。这样的生活每日重复着,相濡以沫的情感沉淀着。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初次见面的人看不出任何“破绽”,两位迟暮老人,一个腿脚不便,一个双眼失明十七年。


伊老的妻子在十七年前的糖尿病手术中,因为医生操作失误导致眼周血管破损,双目失明。而伊老的腿脚也是因为一起医疗事故而变得一瘸一拐。但两位老人人善心宽,不想毁了县城年轻医生的事业便没去计较。谈到这些旁人以为的灾难时,伊老只是说,世上百分之百令人满意的事情是没有的,不用事事都计较。


眼睛看不见,只是少了一个沟通的渠道,并不影响老太太对世界的热爱。失明之后,她的其他感觉开始变得敏锐。试探着走完一级台阶后,就能踩着节奏下楼梯。家中的摆设在固定的情况下,她也可以帮忙和面、洗碗、浇花。和明眼人更没两样的是,她能凭着以往的记忆,在脑子里构出电话的画面,无障碍地拨通儿子们的电话。你说话看你,他说话看他,外人看起来好好的,可那眼睛里什么都没有。


搬来乌鲁木齐后,伊老的弓箭事业风生水起,当地政府自然会大力推广,安排老两口参加了国内外各种的弓箭比赛或展览。他们去过南京、台儿庄,也到过枣庄、青岛、曲阜。在曲阜的时候,伊老和儿媳妇牵着老太太的手,触摸那些古代建筑。眼睛虽是看不见,但通过指尖的触碰,再结合之前电影片段留下的记忆,在视觉之外的地方,她都将一切看得清楚确切。尤其身边有伊老陪着,她都能“看见”,可以陪他整理牛筋,可以陪他说说话,帮他擦擦汗。


老太太有次陪伊老去南方参加活动,在路上闻见一股花香。询问之下得知是桂花,很是喜欢。回新疆后,伊老浪漫地托人运来一株桂花种在窗外的菜地里。但新疆太过干燥,始终种不活。可花开花落终有时,枯木叹世奈何多,怨不得这自然法则,怨不得这命运安排。


可触可嗅的感觉变得敏锐的同时,心里的知觉同样于潜在中发生了巨变。一个从小自立自强、能干的女人,成家之后也做过裁缝,却因为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而颠覆了原有的命运走势。以前骑上车哪儿都能去,现在却哪儿都看不见。人心不比冷箭头,不如意的生活却远胜之。


老太太在青岛和海南的大海边,曾几度想要彻底释放内心的呐喊。不用担心增添他人的负担,也不用伪装成他人喜欢的乐观样子。只是歇斯底里,只是向海倾诉痛苦,让浪把苦闷带走。可她不敢,尤其在伊老面前,她的抱怨只会化作体贴。


伊老和老太太在年轻时自由恋爱,经历过苦日子,也见证过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此间数十年相依为命。老太太失明之后,伊老为了照顾她,主动断了之前的生意路,提前退休在家做弓箭。在老太太住院那段时间里,伊老没日夜地守在病床旁,背她上厕所,为她做饭,倾尽力气只为多给她一点活下去的信心。伊老说,“精神是很重要的,精神不垮,你就垮不了。精神垮了,一切都完了。”


只要提起往事,伊老起先都会敞开话匣子,等聊到动情之处,却转口说,“我的故事有很多,但这社会上的人都一样,没人活着是容易的。一旦你把话说出口了,这个情绪就会反复折磨你,不说就忘掉了。所以都要放下,不放下,这个坏情绪就要折磨你一辈子。”


命陷沧桑里,弓从茧中生。年轻时的伊老是一匹在牧场上撒开跑的骏马,也是一支飞离轨迹的利箭。现如今,他是一把弓,将民族文化传递给后代。他也是一双眼,让亲人、知己和合作伙伴更清楚地看清这个世界。他更是一个匠人,制作弓箭,敲磨生活的锡伯匠人。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采访侧记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地理气候


乌鲁木齐市区虽远离沙漠,但干燥程度还是让南方人组成的摄制组,一个个干裂成了筛子脸。虽通用北京时间,但新疆实际处于东六区,太阳落山准备拍室内场景时,竟是晚上10点了。


乌市海拔不高,但日照时间长,进南山拍摄一天后,每个人都顶着小丑鼻回了酒店。皮肤嫩点的,会直接被晒伤、晒肿。乌鲁木齐城区很大,虽有高架桥、BRT,但开车的人猛,横穿马路的人更猛,所以随时都像高峰期。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饮食


当地朋友说,新疆人除了吃就是吃。但我们拍摄行程排太满,几乎是没有时间到处去开胃的,只能用工作餐稍微反映下新疆饮食文化。


这边很注重早餐,丰盛一点的有面有汤有菜,简单一点的和汉族没差,包子馒头伴粥吃。这边面的扎实程度完全不输东北,馄饨皮是南方的三四倍厚,胃小的早上吃一个包子差不多,两个是极限。可当地的女人能吃四个包子、一碗粥,还撑不出一声饱嗝。


新疆饮食油重多辣,西红柿炒鸡蛋里也要有青椒,但也有手抓饭里放葡萄干的那种甜腻。爱的人会很爱,口淡的人吃拌面都觉得辣。新疆的肉最好吃,肉质好,肉汁也都保留着,而且内脏都不会浪费掉。但新疆人的胃和我们的胃,应该在医学上取两个不同的名字。


新疆之行让人深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种非常飒的画面很难同时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地人用我们的茶杯喝啤酒,用我们的啤酒杯喝白酒,全程一口干,二话不讲。吃喝把人养,所以新疆人才会如此豪爽的吧。


家和工作间


从察布查尔县搬来乌鲁木齐后,伊老和妻子一直住在市区的一个现代小区里。因为老人行动不便,所以特意挑了一楼。为打发平日里的无聊,在门外留了一块空地供老人种花草蔬菜,番茄、辣椒有很多。因为老太太失明,为了不影响她打扫、浇花、接电话,家里的陈设一般是不会变动的。


楼下有个很迷你的地下室,被伊老弄成了个砸牛筋的工作间。里面拥挤封闭,多塞几个人进去都会变牛筋。但那是老爷子日常爱待的地方,敲了第一下,就必须把108下全部敲完,然后再撕牛筋,不亦乐乎。


儿子为了更好地宣传弓箭文化,在市区还开了一间工作室,用以摆放伊老的心头宝贝。一面墙放成品,一面墙是羊角、貂皮,还有几面摆着证书、照片,不用细看就知道很厉害。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时间是匠人对待手艺最隆重的方式,弓身收进弓弧再挂到墙上的那一刻,一年就算过去了。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二儿子


伊老有三个儿子,性格有差,工作也各异,其中以二儿子最会交际。然而他那一点就着的幽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一次他和客户吃饭,吃完第一道就没再上菜,久等不来,客户着了急。而二儿子却打趣说,今天就只有这一道菜,客户一下就黑了脸。


他用直来直去的性子交到一群朋友的同时,必然也会招来非议。可他都以笑待之,客套、抱怨都是很伤神的,把话直着说比绕着弯说要好。比如很想被拍酷炫的照片,就直接找个摄影师一路跟拍。他不会喋喋不休地说客气话,更不会虚情假意,而这正是新疆人飒爽的做派。


伊春光


初见伊老,他们老俩口正在吃早餐。老太太虽然失明,但并不需要过度的照顾,只需提示她碗的位置,其余的完全能够自理。伊老牵着老太太的手就能稳步,也不需要别人来搀扶。


好几次,为了不耽误伊老的拍摄工作,老太太就会独自坐在外面晒太阳,练习肺活量,有时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在车上,伊老时不时会偷拍一下老太太,抚摸她的手,帮她按摩,开玩笑地说:“上辈子欠你的,八辈子来还。”


提起当今的大国工匠,伊老说那不仅是推广一种文化、一种技艺,更应该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