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邦华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蔡邦华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程家安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书籍编号:30320281
ISBN:978730810282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921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版权信息
书名:蔡邦华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作者:程家安
ISBN:978730810282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蔡邦华院士
(1902年10月6日—1983年8月8日)
编辑委员会
主 编 程家安
副主编 张国平 周雪平 蔡恒胜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许 辅 何春晖 陈健宽
林良夫 张国平 周雪平
贾 征 唐 觉 黄复生
程家安 蔡恒胜 蔡晓明
顾 问 杨达寿 杨平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前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题词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前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题词
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前院长、现任农委会主委陈保基博士题词
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现任院长徐源泰题词
溧阳学子才溢东洋西欧综合防治惠农兴邦
昆虫宗师德馨五湖四海生态分类育英振华
纪念蔡邦华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王如松、盛承发敬缅
王如松 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等职。
盛承发 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植保学会理事等职。
序
蔡邦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邦华先生1902年出生于江苏溧阳,早年曾留学日本、德国,归国后执教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曾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13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奉命赴台湾参与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任国立台湾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1953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领衔昆虫学研究工作。作为我国现代昆虫学的创始人之一,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教泽绵延,为我国的昆虫学研究和育人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
蔡邦华先生将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科教事业。20世纪上半叶,世界政治经济时局风云激荡,海外学成归国的蔡邦华先生,在当时十分艰难的时局下,仍然醉心科学研究、矢志教书育人,取得了蜚声海内外的学术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先生继续奋斗在科教战线,在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森林昆虫学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我国昆虫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蔡老光辉的一生及其取得的杰出成就,应该归结于他始终遵循的奉献精神、科学态度和为人准则。
蔡老的奉献精神贵在始终将强烈的爱国心与事业心相结合。少年时期的蔡邦华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离家远渡日本求学,学成后立即回国,成为当时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自宜山迁至遵义时,他受命作为浙江大学迁校委员会成员,并被选为遵义新校舍筹备委员,为学校西迁发展和保存中华文脉做出了重要贡献。蔡老一生中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均是当时国家面临的重大需求,20世纪30-40年代最重要的农业害虫“南螟北蝗”、50年代最重要的森林害虫松毛虫、60-70年代的建筑害虫白蚁都是他深入研究的对象。此外,他很早就关注和提倡害虫的综合防治,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和建议报告,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广泛采用。
蔡老的科学态度贵在始终将求是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结合。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强调了发展植物检疫事业的重要性。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在湄潭艰苦办学期间,蔡老就地开创了我国五倍子科学研究,其成果被李约瑟博士推荐发表在英国伦敦皇家昆虫学会会报上。20世纪50-60年代,蔡老综合他对水稻螟虫和松毛虫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农林害虫的综合防治思想和措施。蔡老是我国最早开展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先后发现昆虫类群新属、新亚属、新种团、新种和新亚种等150余个,科学创建了昆虫分类的新系统,并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昆虫分类学”。蔡老是我国昆虫生态学和森林昆虫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许多开创性研究都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蔡老的为人准则贵在始终将正直为人与真诚待人相结合。他曾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保护学生。平日平易近人,关心学生成长,不仅与学生一起深入田野调查,而且亲笔为学生写就业推荐信,鼓励学生为国家服务。蔡老在学术讨论中始终发扬民主,倾听各方意见,鼓励晚辈畅所欲言,甚至公开修正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亲密如友、感情融洽。蔡老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的为人风范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今年恰逢蔡邦华先生诞辰110周年,亦正值浙江大学建校115周年。蔡老一生,与浙江大学结下了世纪之缘,他见证和参与了浙江大学筚路蓝缕、弦歌不绝的办学历程,他为保存和延续求是文脉而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他为维护学校秩序和学生权益四处奔走呼吁,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和最珍贵的回忆都留在了求是园。我们将永远铭记蔡邦华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的功德业绩和精神风范,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坚定地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这部《蔡邦华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乃是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宗师而作,其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图片,选载了部分先生的重要著作和相关纪念文章。这些资料和文章的汇集出版,充分表达了对先生为人、为学的崇敬和感激,深切缅怀先生对浙江大学、对祖国科教事业的深厚感情和重要贡献。余衷心希望文集能够引领后学、鼓舞志气,将先生开创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是为序。
浙江大学校长
二〇一二年元月一日于求是园
前言
自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建立起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至今,浙江大学已经历了115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学校多次更名、分合和搬迁,直至新世纪前夕,当年由老浙江大学分离,又经约半个世纪发展而形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重新合并,成立了新浙江大学。在这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自1936年至1949年由竺可桢先生担任校长期间,是浙江大学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时期,曾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冠以“东方剑桥”的美称。
竺可桢校长成功治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拘一格地引进、培养和任用人才,蔡邦华先生就是其选贤任能的人才之一。1938年,竺可桢校长邀请蔡邦华先生回到浙江大学任教,并于次年任命年仅37岁的蔡邦华先生为农学院院长。在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办学期间,蔡邦华先生成为当时学校校务委员会成员之一,并与理学院院长胡刚复先生共同负责湄潭分部的大小事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蔡邦华先生受命与罗宗洛先生等前往台湾,接收台北国立大学,并任国立台湾大学第一任农学院院长,于次年返回浙江大学。1946年6月,浙江大学农学院从湄潭迁回杭州,在原址杭州华家池重建校区,蔡邦华先生主持制订了“四面楼群,一池碧水”的远景规划,使农学院成为浙江大学最有优势和特色的学院之一。浙江大学当时发展的成就,就是在竺可桢校长带领下,经由一批如蔡邦华先生那样的杰出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而取得的。
蔡邦华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们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我国最早的现代昆虫学家之一的蔡邦华先生,他的研究不仅涉及分类学、生态学、森林昆虫学和害虫治理等多个领域,而且遵循务实、创新的基本原则;他研究的项目来自实际需求,均取得了独特新颖的成果,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指导生产实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蔡邦华先生等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生涯正处在我国大变革的特殊时期,经历了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又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在那段时期,老一辈科学家们既缺乏先进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也缺乏充足的教学和科研经费,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仅源自他们执著追求科学真理的事业心,也来自于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爱国心,值得后人学习与弘扬。
而今,我们祖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文化是灵魂。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经验,蔡邦华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我们出版这一纪念文集,就是希望以蔡邦华先生为榜样,为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一份重温我们前辈经历、贡献和风范的精神食粮,从中得到启迪,从而激励后学继承前辈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忠诚与热爱,对科技创新与探索及人生事业的执著追求。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于二〇一二年二月
重要活动
1963年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接见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科学家代表
毛主席和全国农业科学家代表亲切握手前排右三起为郑万钧、刘崇乐、蔡邦华
1949年9月出席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科学技术界代表
前排右起李宗恩、侯德榜、梁希、刘鼎、茅以升、曾昭抡;中排右起乐天宇、丁瓒、沈其益、贺诚、姚克方;后排右起蔡邦华、靳树梁、严济慈、恽子强、涂长望。
会议共十五名正式代表,李四光未出席;候补代表两名:靳树梁、沈其益。
经过“文革”劫难之后,在科学的春天的1978年,近百名学部委员与院领导合影于中国科学院门前(当时有117名在世),准备恢复在十年动乱中停止的学部活动,并着手增补学部委员工作。
图中部分名单如下:第一排自左起:钱三强、童第周、华罗庚、李昌(左五)、俞大绂(左六)、李连捷(左七)、蔡翘(左十一);第二排茅以升(左四)、张孝骞(左七)、周培源(右三)、裴文中(右六);第三排殷宏章(左二)、赵忠尧(左三)、贝时璋(左四)、卢嘉锡(左五)、吴仲华(左六)、汪德昭(左八)、钱学森(左九)、严济慈(左十一);第四排陈世骧(左四)、诸福棠(左七)、钟惠澜(左八)、蔡邦华(左九)、傅承义(左十一);第五排黄秉维(左二)、侯祥麟(左五)、顾功叙(右三)后排苏步青(右七)、柳大纲(右五)、王淦昌(右三)
二十年代(1920—1924)蔡邦华先生青年求学时代重要活动
蔡邦华1920年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正在用切片做实验的同学们前排右一为蔡邦华,后排右一为冈岛银次老师
1923年在日本鹿儿岛博物同志会举办的野草展示会上蔡邦华(左六)、永友勇君(左八)、冈岛银次老师(左九)
蔡邦华于1924年在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毕业前排右二为蔡邦华
1929-1930年在浙江大学
第一届西湖博览会
前排左三为农业馆主任谭熙鸿,后排左三为蔡邦华、左五为邵均。1929年谭熙鸿时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蔡邦华、邵均为教授。
1929年在杭州浙江大学期间蔡邦华(左)与介殻虫权威桑名伊之吉博士
留德前摄于无锡梅园(1930年)
三十年代(1930-1932)赴德国留学
在柏林德意志昆虫研究所和柏林动物博物馆研究昆虫学,在德国农林生物科学研究院学习昆虫生态学。在此期间考察欧洲九国。随后入慕尼黑大学应用昆虫研究院研究实验生态学。
1932年巴黎的第五届国际昆虫会议前排左一为蔡邦华、二排左一为陈世骧。中国代表还有徐荫祺、杨惟义,共四人。
1933—1936年
反对郭任远校长,浙江大学农学院梁希、蔡邦华等58位教职工愤然离校。这是离校前在杭州西湖放鹤亭的合影(1933年6月)
后排右起蔡邦华、陈绵祥
后排右起陈绵祥、蔡邦华、邵钧等
1936年在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同仁合影
左起蔡邦华、陈绵祥、郑佩宜、柳亚子等
1935年蔡邦华、陈绵祥(右一、二)结婚,与证婚人柳亚子、郑佩宜夫妇(左四、三)等人合影
蔡邦华和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同学、浙江大学及中农所好友、同事汤惠荪等在30年代合影。汤惠荪曾任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台湾中兴大学校长,1967年去世。
四十年代浙江大学西迁贵州遵义、湄潭
1940年5月,浙江大学搬至贵州湄潭时,受到湄潭县政府的欢迎。图为县政府部门官员与浙江大学教师在浙江大学汽车旁留影。(车前立者严溥泉、胡宪之、刘慕曾、竺可桢、张杰孙、王佛艇;在车上者胡建人、舒厚信、贺壮予、蔡邦华。)
浙江大学农学院师生在湄潭(前排坐者左二为蔡邦华、左三蔡小丽(女孩)、左四陈绵祥、左五陈鸿逵、前为陈健宽(女孩))
1941秋-1942年春期间浙江大学农学院师生在湄潭合影
前排右起陈鸿逵先生、陈家祥先生、蔡邦华先生(前小孩为蔡小丽)、葛起新、王铨茂先生、杨新美先生;二排右起唐觉、李学骝、梁鹗、陈效奎、张逊言、项公传、岑× ×、张蕴华先生(女)、肖刚柔、徐道觉;三排右起王就光、× × ×、王宗溥、陆鑑熙、张大镛、姚心平、张宗旺、袁嗣令。
1945年蔡邦华夫妇与长子蔡恒胜摄于湄潭
理学院院长胡刚复(中)、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右)及王漠显教授(左)于文庙前
蔡邦华(右)江恒源(左)摄于浙江大学湄潭分部文庙前
注:江恒源(1886-1961),又名问渔。职业教育家。江苏灌云人。曾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副理事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5-1946年接收台湾大学期间
右起蔡邦华、陈兆熙、陈达夫、杜聪明、苏步青、陆志鸿、陈建功、马廷英
1945年接收台湾大学团队:右一蔡邦华,右二陈达夫(兼善),右三罗宗洛,右四是苏步青,右五是陆志鸿。站立在后面的是杜聪明,左一陈建功
注:罗宗洛:台湾大学首任校长;陈建功:首任教务长;苏步青:首任理学院院长;蔡邦华:首任农学院院长;陆志鸿:首任工学院院长、台大第二任校长;杜聪明:首任医学院院长;马廷英:首任地质系主任;陈兼善:台湾博物馆馆长兼台大教授、总务长。
左起陈达夫(兼善)、马廷英、苏步青、蔡邦华、陈建功、罗宗洛、陆志鸿、杜聪明
前左一陈达夫(兼善);前左二陈建功;二排马廷英;三排苏步青、陈兆熙;四排蔡邦华、陆志鸿、杜聪明
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迁回杭州
蔡邦华(右七)与浙江大学部分教授在一起(1948)
立者右起:藕舫(竺可桢校长),劲夫(王国松,工学院院长),鲁珍(沈思玙,地理教授),今英(李今英,梅光迪夫人,外文系教授),子桐(陆子桐),邦华(蔡邦华,农学院院长),家祯(谈家桢),季梁(王琎),祥治(孙祥治),季恒(孙恒),均一(吴定良),晓峰(张其昀,文学院院长、史地系主任),伯豪(董伯豪,英语教授),善培(朱正元,物理学教授),俶南(顾谷宜,历史学教授),其楷(张其楷,药学系教授),浩培(李浩培,法学院院长),耀德(杨耀德,电机教授),步青(苏步青),时璋(贝时璋),允敏(陈汲,竺可桢夫人),仲翔(朱庭祜,地质学教授);前蹲右起:静波(杨其泳),厚信(舒鸿,体育教授),坤珊(佘坤珊,外文系主任),觉予(谢家玉,总务长)。
五十、六十年代
1951年中国昆虫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二排左九为蔡邦华
1954年5月14日在广西龙州发现大白蚁冢
1965年冬于成都参加松毛虫防治会议:蔡邦华(前左八)、刘崇乐(左九)、肖刚柔(左十)、邱守思(右五)、侯陶谦(右四)黄复生(三排左八)
1963年蔡邦华在山东崂山上观察极为危险的松树害虫松干蚧
七十年代
1970年在广州筹备编写等翅目会议,右起夏凯龄、孙仲康、蔡邦华、黄复生、李桂祥、平正明和岩昆
在福州鼓山考察白蚁。右起侯陶谦、唐觉、蔡邦华和黄复生
在广东石樵山,蔡邦华(中)、李桂祥(右)、黄复生(左)
在福建福州考察白蚁,蔡邦华(前中)、宋嘉珍(前左)、张英俊(前右)、黄复生(后右)
1978年中华农学会恢复活动:二排右三蔡邦华、左二为吴觉农
1979年蔡邦华参加青藏昆虫考察总结会议右起柳支英、黄复生、中排左起蔡邦华、吴福桢、陈世骧、唐觉、赵养昌、周尧
1978年森林昆虫编委会同仁合影蔡邦华(前排左五)、肖刚柔(前排左六)
八十年代
1980年11月动物志会议昆虫部分人员留影
右一为周尧、右三为蔡邦华、右四为陈世骧、右五为吴福桢、右六为柳支英、右七为朱弘复
1980年7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部分会议
左一为蔡邦华、左二为陈世骧、左三为李汝祺、左六为贝时璋、左七为俞大绂
1980年9月中国昆虫学会白蚁学术讨论会
前排右三为唐觉、右四为蔡邦华,后排右一为黄亮文,三排右二为黄复生、左二为李桂祥
1981年3月在云南石林
右起黄复生、侯陶谦、倪健生、肖刚柔、蔡邦华、唐觉、方三阳、王平远、龚富生、蒋书楠
198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森林害虫综合治理学术讨论会”。
开幕式上蔡邦华作了题为“中国森林昆虫学研究上的几个问题”的重要发言,是生前最后一次的大会发言。
国际交流:1956年、1958年访问苏联
访问哈萨克动物所
与苏联的加鲁柴院士(右)
访问哈萨克寄生虫站
访问哈萨克植物保护所
蔡邦华在阿拉木图
1956年蔡邦华(中)与祝汝佐教授(右)访问罗马尼亚途中在莫斯科留影
外事活动
1978年5月25日王震副总理接见日本代表团
前排右三为蔡邦华、右五为王震、右六为田村三郎、右七为周培源
郭沫若院长接见日本科学代表团
前排右六为郭沫若、右七为田村三郎、右八为吴有训。二排右二为蔡邦华
1973年加拿大科学代表团访华
前排右五为吴有训副院长、右八为郭沫若院长、右九为索维团长、
右十一为竺可桢副院长、二排右二为蔡邦华
1979年11月24日欢迎瑞典微生物教授Prof.Boman及夫人
1979年会见瑞典微生物学教授
左起陈世骧、外宾、蔡邦华、钦俊德
蔡邦华与外宾交谈
1980年东京第十六届国际昆虫会议
前排左五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蔡邦华
1980年东京第十六届国际昆虫会议
二排右起蔡邦华、肖刚柔、周尧
两位年近八旬的代表,东京帝大同学蔡邦华和上远章合影
蔡邦华和55年前日本鹿儿岛的同学友人永友勇会面
蔡邦华和永友勇夫妇、杉原氏在京都神泉苑
1980年8月10日蔡邦华离开京都,日本友人送行。右起中林威教授(京都教育大学)、永友勇、蔡邦华、福山葛治郎教授(京都府立大学)、永友勇夫人
1980年8月国际白蚁座谈会在日本京都举行
家人、友人照
中关村的三只“老虎”(1902年生)和他们的夫人们六十年代摄于北京动物园
左起童第周、赵忠尧、蔡邦华
左起蔡邦华夫妇、赵忠尧夫妇、童第周夫妇
左起童第周夫妇、赵忠尧夫妇、蔡邦华夫妇
赵忠尧(1902-1998)核物理学家;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家
1965年动物所所领导和外宾合影
左三起朱弘复、刘崇乐、外宾1、2、陈世骧、蔡邦华
昆虫分类室两位女同事和蔡邦华家人照左起蔡邦华、陈绵祥、殷蕙芬、梁静莲
蔡邦华、陈绵祥夫妇摄于中关村家门前
1979年蔡邦华和上远章同学两家人游颐和园
左起蔡小丽、蔡邦华、蔡恒息、陈绵祥、上远夫人、上远惠子、上远章
1981年上远章之女上远惠子来访左起蔡邦华、蔡蕾(孙女)、陈绵祥
左起蔡恒胜、郑虹、蔡邦华、蔡蕾、陈绵祥、蔡恒息
80年代初摄于福建石鼓山
蔡邦华于1983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蔡邦华先生手稿
蔡邦华自传手稿
蔡邦华院士传略
蔡邦华(1902-1983),昆虫学家,教育家。江苏溧阳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鹿儿岛国立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1924年回国,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系教授。1927年再度赴日,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蝗虫分类。1928年回国,任浙江省昆虫局高级技师,不久转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1930年受学校选派到德国进修,在柏林德意志昆虫研究所和柏林动物博物馆研究昆虫学,并在国立农林生物科学研究院学习昆虫生态学,随后在慕尼黑大学应用昆虫研究院开展实验生态学研究。1932年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昆虫会议,并于年底回国,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次年,转入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从事螟虫生态和防治的研究。1937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1938年,重回浙江大学任教,从1939年起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直到1952年。日本投降后,1945年被派赴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任国立台湾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推任浙江大学临时校务委员会主席;应邀出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委会,并被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科学界代表。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往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副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动物所与昆虫所合并,蔡邦华任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以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身份率团参加了在日本召开的第16届国际昆虫学大会。1983年8月8日因病逝世于北京。
蔡邦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国务院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农业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植保农药药械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2年前蔡邦华曾在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大学等单位工作。在30年的教学历程、13年的院长生涯中,他重视基础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在各种调查、昆虫采集和科研实践中,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他坚持教书育人,爱护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昆虫学学者中,他的学生有林郁、蒋书楠、杨平澜、肖刚柔、唐觉、李学骝、张宗旺、吴维均、管致和、汤仿德等;还有台湾的同仁,如汪仲毅、梁鹗、陈效奎和王宗溥等,以及美籍华人徐道觉和曹景熹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动物所指导研究生和助手,还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兼课讲授昆虫分类学,这时的学生有陈宁生、杨有干、李兆麟、黄旭昌、殷蕙芬、侯陶谦、蔡晓明、杨冠煌、陈安国、黄复生等。这些学生在生物学、昆虫学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有关学科的精英。
蔡邦华的昆虫学研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既研究生理、生态学问题,也研究形态、分类学问题,还开展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等,为我国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29年蔡邦华就开始螟虫生态学的研究,发表了《螟虫对气候抵抗性之调查并防治方法试验》的论文。1930年留德期间,受爱雪立希教授的指导,以谷象发育与温湿度关系为题开展实验生态学的研究,最终确认繁殖最多是真正促使害虫“猖獗”的主导因素,论文发表后,受到国际生态学界的重视。
回国后的50余年里,蔡邦华在螟虫、蝗虫和松毛虫生态学的研究上做了许多开拓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成为我国昆虫生态学奠基人之一。在浙江大学创制定温箱,研究温度对于昆虫发育的意义,是我国昆虫实验生态学的最早研究者。随后他在螟虫的发生、防治与气候关系上深入研究,从1930年到1936年间发表论文十余篇,如《三化螟猖獗与气候》和《螟蛾预测及气候观察之办法》等,其中《螟虫研究与防治之现状》被当时教育部指定为农学院参考教本。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害虫测报制度,为防治螟虫的危害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蝗虫生态学的研究上,也取得显著成就。他发表了《中国蝗患之预测》和《竹蝗与螶螽之猖獗由于不同气候所影响之例证》等数篇论文。前苏联著名蝗虫专家贝·比恩科(B.Bienko)多次引用了蔡邦华的文献,认为很有实际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蔡邦华对松毛虫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松毛虫发生“虫源地”的观点,并于1960年正式提出松毛虫“发生基地”的新概念:认为向阳山坳的山地,由于种植纯松林,再加上幼林成长过于旺盛,郁闭度过高,使林下寸草不生,生物群落极为贫瘠,这样的地带容易促使松毛虫大量发生,并由发生基地飞出,向四周扩散,爆发成灾,其论著有:《关于防治松毛虫的研究》和《中国松毛虫研究和防治现状》等10余篇论文。另外,他对松毛虫分类学,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及其综合治理研究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广泛收集标本的基础上对鳞翅目枯叶蛾类的松毛虫做了大量的研究,查明我国松毛虫类共有78个种和亚种,其中隶属于7个属,发现了20多个新种、新亚种,其中为害严重者有6种,即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等。在松毛虫的防治上,阐明了“生物潜能”的新理念,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出一个崭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造松毛虫发生基地的植被结构,采取营造混交林、改变纯松林林相,提倡乔、灌、草三结合,增加地被物,提高森林自控能力,强调自然状态下的天敌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蔡邦华是我国最早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涉及直翅目的蝗虫,等翅目的白蚁,半翅目的蚜类,鞘翅目的小蠹和鳞翅目的螟蛾、毒蛾、枯叶蛾等,为我国昆虫分类增添了新属、新亚属、新种团、新种和新亚种,共达150多个。
他早年在蝗虫、螟虫分类上做了许多工作,在日本东京帝大时对竹蝗做了详细的研究,发表《中国蝗科三新种》论文,是我国在蝗虫分类研究领域发表新种的第一篇文章,以后又发表了《螟蛾类概说》和《我国产既知螟蛾科目录》等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他对蚜虫类中五倍子蚜进行了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