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瑞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贺瑞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梁成琛,王庆猛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331960
ISBN:978721418860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04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版权信息
书名:贺瑞麟传
作者:梁成琛 王庆猛
ISBN:978721418860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引子
南京中华门南面的雨花台,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掩埋忠骨的地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守候在南京城南中华门外一公里处,本是佛家说法感动佛祖“天花纷纷坠,落花似雨飞”的佛坛圣地,有着“落花如雨”的传说。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这里却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有不计其数的烈士倒在血泊之中。雨花台就是这段厚重历史的不朽见证。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的上空,在南京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监狱这个杀人魔窟,每逢周二、四、六,照例处决各类犯人,一天分三次执行:黎明时分杀共产党,上午杀军事犯,下午2时杀其他犯人。
1928年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
这一天,正处于一个残阳如血的深秋,太多的杀戮、太多的丑陋与伟岸进行着鲜明的对比,注定了这是一个用血谱写的日子。
1928年10月6日凌晨4时,天空尚是一种黎明前的黑暗,雨花台就开始上演了另一幕“落花如雨”的故事。
一队刽子手将贺瑞麟、孙津川、姚佐唐等人口塞毛巾,用黄包车押向雨花台。
黄包车途经南城岗(今雨花路)北山门巷口濮恒兴鸭子店门口,刽子手按旧时杀人前旧俗,给他们喝断头酒。
这时,南宝塔根一带的许多百姓闻讯都赶来看孙津川、姚佐唐、贺瑞麟等人最后一面。
孙津川趁刽子手拽下他口中的毛巾,大声向群众高喊:“杀了我一个,还有十个,杀了十个,还有百个,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是杀不完的!”
年龄最小的贺瑞麟在一旁微笑着,向群众点头示意,并高喊:“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刽子手赶紧拖着孙津川、贺瑞麟、姚佐唐等向雨花台跑去。
此时,在通往雨花台的道路两旁,已经站立着许多围观抑或为将亡者送行的人们,个个眼中噙着泪花。
刽子手见跟来的群众太多,为防意外,还未到雨花台刑场,就提前杀害了贺瑞麟、孙津川、姚佐唐。三个瘦弱的身躯倒在雨花台下,化成了三枚血色的雨花石子,融入泥土。如血的朝霞投射在雨花台上,在那沾满鲜血的石块之上映射出一抹血色。
贺瑞麟牺牲时才19岁。一个刚刚成年的年轻生命就这样轻轻地消逝了,人们不禁为之惋惜!
贺瑞麟在南京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到处飘荡的少年,没谁知道他的详细情况,只知道在被捕前是个铁道工人。他的家在哪里?他的家人会来为他收尸吗?
雨儿轻轻飘,心儿似火烧。那是谁的泪在脸上轻轻绕?
逝者的鲜血在地上流淌,观者的泪雨滴落在雨花石上。
萧瑟的秋风吹落片片秋叶,宛如朵朵落花。人们忽然想起了“落花如雨”的故事,只有默默地祈祷。散落的雨花石对血雨和泪雨的爱怜,就像滚滚的扬子江水,虽有万千语,不知怎么去向逝去的灵魂表白。
嗨——你在哪儿?
嗨——我看不见那灵魂四处飘荡的人!
如今人不见了,可英魂还在。直到有一天,人们的耳畔响起了一支沉重的曲子,伴随着呜咽的松涛声声:“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啊,雨花石,“你的影子已看不清,我还在寻觅当初你的笑容。千年以后繁华落幕,我还在风雨之中为你等候……我还在雨(土)中为你等候!”
嗨——你在哪?
嗨——我看不见……
挥之不去的悲,却犹如点点落花,颤栗摇曳于缥缈的烟雨之中。寂静的从指间不知不觉流逝的流年,那些曾经不能碰的伤口,那些曾经重要却可能今生再也不能相逢的人,都如花朵般绽放与凋零,都悄无声息地去了。
夜渐渐地来了,有人悄悄地来到刑场,将贺瑞麟和姚佐唐的躯体悄悄地掩埋了。于是,后面再赶来的人们看不见了逝者的躯体,看不见了雨花石的血色。眼前只有被先到的人们为逝者筑起的小小坟头,逝者如斯!
或许,有很多事,只要过去了,就注定会成为故事。
当明天成为了今天,今天成了昨天,一切都会如烟云般消散,回忆删去剩下的便是空洞的躯体,看街头的繁华,流离的灯,秋夜里聆听低婉的倾诉,炙热的温度在唇边渐渐隐退,相逢的背面却写有离别的含蓄。
第一章 家世
1912年2月20日,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撤徐州府,改称铜山县,县治驻徐州。铜山县划分为六市十二乡,敬安为六市之一。《徐州志》和《铜山县志》载:铜山有“五乡一市”,这里的“市”便是“敬安市”。敬安市是微山湖西部有名的集镇。敬安镇地处铜山北部、沛县南端,位于苏鲁豫皖四省通衢交界,地处丰沛铜三区(县)之间,位于徐丰公路中部;东望微山湖,南临大堤,西屏芒砀,北倚华山;它靠近微山湖畔的京杭大运河,又是历代官府驻兵设防囤积粮草之地。素有历史名镇、交通要镇、商贸重镇、百里大集之称。
贺瑞麟故居旧址
清末宣统元年(1909),位于敬安镇南面不远的邓楼村的贺家大院,迎来了一件喜庆事——贺长年的夫人华氏又生产了。伴随着一阵“哇哇”的儿啼,一个男婴降生了——他就是贺长年的次子贺瑞麟。
贺夫人已经为贺氏家族生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贺瑞麟的哥哥叫贺瑞芝。贺瑞麟的大姐叫贺瑞兰,二姐叫贺瑞莲。
邓楼贺氏人口并不多,本族贺氏多居敬安镇。贺瑞麟小时候经常跟着大姐到敬安镇上本家的姐姐家去玩。
敬安六门四厦,南头北尾,东西四门为足,状为乌龟。传说刘邦曾为泗水亭长,辖管沛郡,樊哙屠狗为业。后因樊哙屠鼋确凿,沛水首鼋惊骇夜遁,南行至铜地,至敬安再行不动,故敬安形成龟地。据说明清时期徐州曾发大水,田原村落皆被水淹没,然而敬安集十字街口仍存一片干地,还可聚集成市供人贾卖,让人尚可生存下来。民国元年腊月二十三日夜,大土匪头子褚玉璞、吴豁子、吕凤琪、梁广瑞等带领土匪百余人打进敬安,赶走了清廷政府官吏文训、武训,各路土匪在敬安寨里割据一方,互相争夺、残杀,夜晚外出抢劫,把敬安周围村庄的粮食财物洗劫一空,敬安街工商农各业几乎停业。
1916年,官府派马一营团长带兵赶走了土匪,进驻敬安,一时安定了敬安的混乱局势。可是这一年农业又遭先旱后涝的天灾,年成半收。再加上贪官污吏搜刮民财,百姓无法生活。青壮年多数外出逃荒讨饭,剩下的老弱病残者,在家忍饥挨饿。在敬安集市有钱买不到粮。偶尔上点粮食,价格昂贵,百姓无力购买。全街百姓面黄肌瘦,病情不断发生,死亡人数日增。敬安四门外尸骨成堆,惨不忍睹。官府为了解决这一悲惨局势,从各方筹集粮食,实行所谓“穵凭粜”,救济灾民。当时凭粜粮食的来源是:官府拿一部分,敬安地区各村财主募捐一部分。为了保证贫苦农民买到低价粮食,官府事先还组织了一定人力,深入各家各户,调查在家人口、经济情况、需要粮食的数量等。经过百姓们评议发给竹签,凭签到售粮站购买。售粮站按签售给粮食。用“竹筒子”作量具,每筒一斤半。经过较细致的工作,百姓每天秩序井然,排队到粮点购粮。经过这一措施,敬安镇区的饥荒得到缓解,死亡人数明显减少,生产也开始恢复。
在生活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贺瑞麟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缓解家庭负担,9岁的贺瑞麟于1918年春,初次离家到离邓楼六里处的姑奶奶家寄居,在育英初等小学堂读书。育英初等小学堂是宣统三年(1910)在铜山县第五区敬安附近设立的一所小学堂。
贺瑞麟自幼生活在一个自耕农家庭中。
进入学堂后,他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众多的同学和家长称赞不已,也让自己的父母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使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打下了“把我自己造成一个绝世的英雄”的“英雄主义思想”烙印。所以,他后来在狱中给父母《未寄出的信》中写道:
贺瑞麟写给父母的信
我十年以前的事实,我是记不十分清楚了。我的已往,只有在民国七年春天,我初次离家庭,到离家六里路的姑奶奶家里去读书的时候起,这十年间的飘荡的(史)历史,我还能模模糊糊的记起。但是我这十年的飘荡生活呀,父亲母亲,在你们认为我是在求学识,对我怀了很大的希望,希望我能成名,光庭耀祖,不愧你们对我的一番苦意。的确在三年前,我没有到南京以前,我自己也很自负,默默的预期自己能作一个社会上占有地位的人物,把我自己造成一个绝世的英雄,压倒一切平凡的人们。我这一种英雄观念,由我自小学至中学的六年光阴中,你们也可以看清楚,(在学校,我的所有的)考试成绩均占了最优等,就是这种英雄思想的结果!
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家庭,是在目下这个社会里被人认为值不值得注意的强可自给的自耕农。……三年的沛县生活,除了知识上给了我以有力的进步外,别的我没有获得什么东西。然而这三年的生活,却给我的思想以极大的影响,我之所以有今日,与这三年的异地生活,有极大的关连……
第二章 少年时代
少年贺瑞麟喜欢读书,他经常利用星期休假日去敬安、黄集等处翻阅书摊上的旧书刊,有时也在沛县城里的旧书铺里购买少许旧书。民国初年以后,徐州不少书摊有固定的地点,诸如张勋祠堂南巷、大同街江西会馆过道等,还有一些流动在娱乐场所、庙会和乡村集市,出售石印通俗小说、鼓词唱本等,贺瑞麟便开始阅读《七侠五义》《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侠义图书,英雄主义的思想渐渐扎根在他的脑海。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徐州府所属八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徐州青年学生很快地响应并投入了这一伟大的运动,各校组织了学生会,并联合徐州八县成立了徐州学生联合会,有计划有组织地掀起了空前的爱国热潮。各校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有的跑到几十里外的乡村进行演讲、散发传单,查禁并焚烧日货等。消息传到沛县,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统治的沛县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无不深受鼓舞。
7月,沛县第一高等小学应徐州学生联合会的邀请,选派郝心翼、杨敬礼、张立昌、甄宜堂等为代表,赴徐州参加丰、沛、肖、砀、邳、睢、铜、宿(迁)八县学生代表会议。之后,由沛县第一高等小学、沛县女子高等小学和清墩寺、张洼、北孔庄、张柳庄小学的代表郝心翼、孟昭珮等,组成了沛县学生联合会,由郝心翼任会长。联合会决定立即在全县掀起以抵制日货为中心的宣传查封活动。
贺瑞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沛县的学生爱国运动和呼唤科学民主的历史洪流之中,贺瑞麟在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参加了这次游行活动。贺瑞麟和同学们一起,排着长队,高举“同胞们,切勿买日货”的横幅,打着反帝、爱国标语的小旗,振臂高呼口号。
贺瑞麟人小胆大志气豪,他平时虽然不大爱说话,但这次却走在了游行队伍的前头。在队伍的前头,贺瑞麟跟在一个打着横幅的女生后面。她叫吕国英,是沛县县立高等女子小学的学生。
学生游行队伍潮水一般涌到县府门口和各商号门前,向群众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军阀政府卖国的罪行。他们要求商会教育各商号老板爱国,自动实报日货数量,登记入册,予以封存,接受检查,并且不再贩卖日货。
游行队伍来到“兴和成”商店,商店老板张荫德(外号“八斤半”)却唯利是图,与官府洋人勾结,不但不听教育,反而继续卖日货,出口辱骂前去检查日货的女学生,这下子可激起了爱国学生们的无比愤怒。吕国英上前与“八斤半”张荫德争执,张荫德依然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
贺瑞麟对“八斤半”张荫德对女生出言不逊的行为表示愤慨,他拿起一袋日货重重地摔在地上,并转身跑开去找学生会的其他人汇报情况。
在学生联合会和郝心翼、孟昭珮等同学的带领下,又齐集全县高小学生,向奸商问罪,吓得张荫德向县衙求救,恳求县知事于书云保护。
县政府百般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关上城门,阻止学生队伍进城。学生队伍日夜困城,决心不斗倒“八斤半”等奸商,誓不收兵。
学生们纷纷冲爬城墙,贺瑞麟和几个同学推着一辆大车(四轮木制太平车),数百名愤怒的学生轮番用大车撞击城门,冲爬城墙,日夜围困县城。奋战三昼夜后,游行队伍终于冲进城去,直捣张荫德的“兴和成”商店,将玻璃柜台砸得稀巴烂,店内日货被搜查一空。
在沛城黉学广场,贺瑞麟又加入了三千多人参加的焚烧日货大会,“兴和成”商店的日货当场被焚烧,广大群众无不拍手叫好,斗争取得了胜利。后来,贺瑞麟曾记下当时流传的歌谣:
民国八年半,五四烽火耀沛县。
爱国号角吹动起,唤起人民成千万。
学生打先锋,人民做后援。
冲破封堡垒,进城似猛虎。
民众欢连天,不砸保怡和,先砸“八斤半”。
凯旋唱起胜利歌,庆祝五四亿万年。
贺瑞麟
在这次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且第一次领略到了革命的真正意义。为了巩固斗争成果,在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下,各校学生代表又建立了沛县抵制日货委员会,同时,沛县五乡二市的学生也都建立了组织。贺瑞麟积极响应,并带领青墩寺小学的学生到敬安集市上检查日货。
1920年夏,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派成员陈德荣、毕瑞生等人来徐州,找到江苏省立第七师范的进步学生陈家安、郭子化等,动员他们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有:陈亚峰、解慕唐、徐怀云、郭子化、苏鸿鉴、张继超、冷启英等十余人。以后,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德荣、毕瑞生等人经常联系和指导。1920年下半年,南陈(独秀)北李(大钊)相约建党。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秘密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0月,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秘密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联络与促进下,陈亚峰把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骨干成员秘密组成了全国非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徐州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春,为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成立了公开组织——赤潮社。“赤潮”取赤色的潮流之意,喻指共产主义思想,主要成员有:陈亚峰、苏鸿鉴、刘传鼎、解慕唐、徐怀云、张继超、何维振、戴蔚霞、郭子化、周西林、苗汝春、梁以植、刘志锐、刘荣芹、石民宗等30多人。赤潮社创办了徐州第一个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石印刊物《赤潮旬刊》。主要负责人是陈亚峰、苏鸿鉴、解慕唐、徐怀云、张继超等数人。《赤潮》旬刊每期印数四五百份,发行到外地,徐州青年学生订阅得很多。
贺瑞麟也订阅了《赤潮旬刊》,并逐步接受了赤潮社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清末,徐州知识分子多赴一衣带水的日本留学,此际的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炽热熔炉,公民教育、军国民教育、事业教育及科技教育等思想被他们带回徐州,为徐州传统教育的变革推波助澜。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实质内容表现在新旧之学的变迁更易上,新式学堂的创立则被视为教育近代化的显性成果。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清末,青墩寺西孟楼村乡贤朱才全幼年好学,可科场屡屡失意,深富才情的朱才全将一生的抱负都倾注在办学上。朱才全,字培三,号周其,河口镇孟楼村人。自幼好学,但屡试不第,后以捐资得授清例贡生。他利用青墩寺闲置的庙舍办私塾,距沛县县城15公里,占地60余亩。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自筹资金,扩大校基,增修校舍,创办高、初两等学堂。
青墩寺小学
辛亥革命后,青墩寺定为市立第一国民学校的青墩寺小学。
后来学校规模渐大,广聘社会名流及饱学之士任教,名士汇集。在教育内容方面,兴办新式学堂的留学人士冲破了八股文、试贴诗等传统教育内容的束缚,注重传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每次徐州府统考,成绩均名列八县之首,吸引了苏鲁豫皖周边无数学子来此求学,学校声名列徐州八县之首,时有“江南燕子矶,江北青墩寺”之美誉。朱才全慎重公款,出入清晰,经理公务十余载,上下内外无异议。古校门楼上书“青墩寺小学”五个字遒劲有力,据说是由民国初年沛县县长苏民题写(前几年已改为“闻鸡起舞”四个字)。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为学校礼堂题写了匾额。朱才全率直宽厚,亲邻俊秀子弟贫穷不能入学者,必解囊相助。
1921年,12岁的贺瑞麟从育英初等小学堂转入靠近沛县县城的青墩寺小学高等学堂读书。
他开始受到孟昭珮等进步学生的熏陶并从中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孟昭珮,字纫璜,1902年生,沛县张寨曹庄人。他6岁时入符庙小学读书,7岁时父亲病逝后随母亲生活,11岁到青墩寺上高小。1920年,以沛县青墩寺小学高才生升入江苏省立第十中学。由于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和一些爱国活动。
在青墩寺小学,贺瑞麟也进一步了解了孙中山这个革命人物。1920年5月,青墩寺小学建“中山堂”,由沛县劝学所拨款500元在校园内建造了一座具有地方色彩、设计新颖、宏伟壮观的大礼堂,主要作为全校师生集会使用,该校青年教师张光中、孟繁钰、苗敬一为此各捐一个月的薪水,共56元。贺瑞麟对张光中、孟繁钰、苗敬一等人的举动十分敬佩。自此,贺瑞麟内心深处又萌生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他暗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为贫苦人民奋斗终生,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进步书刊。青墩寺小学是沛县革命的摇篮,中共沛县第一个特别支部在这里诞生,微山湖畔的革命火种最先在这里燃起。从此,中国革命的圣火在古老的沛县大地上渐渐传播,豪迈的沛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演绎着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歌。
1922年,青墩寺创办了沛南师范一所,两个班,一年后因经费无着,未再招生,原来的两个班在三年后毕业停办。1923年春,军阀褚玉璞部白俄士兵过境,到处吃喝、砸抢,行同野兽,贺瑞麟对外国人十分憎恨。是年夏,沛县教育局在歌风台书院原址北创办县立中学,县视学李昭轩兼任校长。各高等小学改称完全小学。
贺瑞麟的家离陈兴霖的家很近。陈兴霖是徐州铜山县黄集镇陈楼村人,1905年3月出生,比贺瑞麟大4岁。所以,贺瑞麟经常到陈兴霖那里借书看。陈兴霖与孟昭珮等人一起在沛县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0年夏,考入设在徐州的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十中的校长张镜清是省议会议员,官僚气很重,在建校舍时花费很大,但质量不佳,据传他从中贪污,中饱私囊。1923年春,他又无理开除了5名学生,引起了许多师生的不满。于是,以陈兴霖和同班同学徐文雅为首发起了驱赶校长张镜清的运动。陈兴霖在学生运动中受到了最初的锻炼,思想上也更加倾向于进步和革命。当时吴亚鲁是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1923年的寒假,陈兴霖向吴亚鲁问及怎样作文的问题,吴亚鲁主张作文首先要有内容,不要无病呻吟,并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陈兴霖十分赞同吴亚鲁的见解,二人便逐渐增进来往,并渐渐谈到救国的政治问题。吴亚鲁便把陈兴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与培养,介绍陈兴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春,孟昭珮与同班同学徐彬如、陈兴霖等人领导学生进行反对贪污校长张镜清的斗争,迫使教育当局撤销了张镜清的校长职务。
贺瑞麟接受了新思想教育的熏陶,上进心越来越强。眼看就要毕业,他需要读中学,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读书地点和进取方向。
1924年夏,陈兴霖同时考取了交通部唐山交通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是工科大学,他考取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他当时还有工业救国思想,希望学好工科,振兴中国的工业。于是舍近求远,北上唐山。
1924年暑假,孟昭珮回到了沛县,贺瑞麟找到了孟昭珮,向孟昭珮请教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孟昭珮告诉贺瑞麟:“我已经报考了北大交通大学,暑假后就要走了。你最好能到沛县中学读书。徐州也可以,毕竟在家门口。中学毕业后再考虑到外地报考大学。”
贺瑞麟对孟昭珮有些恋恋不舍,并提出加入组织的想法。
孟昭珮说:“我已经把你当成组织的人了,你以后多与徐州城里的老师取得联系,特别是吴亚鲁老师,听陈兴霖说,他们的路子宽些。”接着,孟昭珮将吴亚鲁等人的情况向贺瑞麟做了简单介绍。
告别了孟昭珮,贺瑞麟找到了敬安镇的一个同伴,同伴的爷爷是有名的乡绅,贺瑞麟和同伴商议,打算让这位乡绅出面,介绍自己和同伴一起到沛县县立中学读书。
同伴将事情跟自己的爷爷说了,那位身为绅士的爷爷只是摇头,说:“这贺家的二小子不是个省油的灯,看他平时低头走路不吭声,骨子里怪着呢,他曾参与过砸人家的商店,听说他暗地里对政府还不满,与徐州一些学校的学生勾连着,早晚要出事。你还是不要和他一起读书的好。”
于是,同伴只好说与贺瑞麟一起到县立中学读书的事情告吹。
贺瑞麟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不怪那同伴,但对那位同伴的绅士爷爷势利的举动十分反感。
这件事对贺瑞麟来说,是一种刺激,一种刻骨铭心的打击,由此他第一次觉察到了什么叫势利的眼光。直到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写给父母的信中仍然耿耿于怀——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到沛县去读书,到另外一个村里找一位同伴,居然在这位同伴的文质彬彬的年逾六十的祖父亲面前,受了一次极大的污辱。他青紫色的狰狞面孔上显明的刻画着绅士先生对于草芥□□□□的句文,如像有些玷污他的孙儿的身份样的表示不愿意绅士的孙儿与这样一个孩子同伍。我坦白的心灵受了极大的刺激,对绅士先生首先种下恶劣的感觉的分子,永远不能消释或稍减。然而我当时在学校中的成绩的超越一般同学,终于引起了多少古老先生的惊奇,他们在几个人聚谈的时候,居然也时常会提你们的孩子——我的名字。这种现象,当时曾经引起你们对我的巨大的奢望,我更艰苦的学生生活,也就在此种形势下宣布开始。
贺长年对于儿子上学的事也一直犯愁。由于徐州城里的几次学生运动,他不希望儿子卷入其中,但对儿子要求到沛县县城读书也并不支持,这里有个原因:军阀混战时期,徐州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沛城处于徐州的北大门,是各路军阀进出徐州的必经之地,也是歇兵、屯兵良好之处。当时的张作霖、孙传芳、张宗昌的军队都对沛城进行骚扰过,那时整个沛县政权瘫痪、农业荒芜,工商凋敝、苍夷满目。沛县城门紧闭是常事,在战局紧张的1922年,沛城原有的东、南、西三个城门几乎一天不开一次。有时城门刚开,发现城外大路上尘土飞扬,人们便知是骑兵到来。城里死了人不便埋葬,多采取寄埋的办法,寺庙、城墙根、空地处的柩子只多不少。
但贺瑞麟却暗暗发誓:要读比那同伴更好的学校。此时,孟昭珮已经离开了沛县,去了北京交通大学。于是,贺瑞麟想到了孟昭珮和陈兴霖对他讲起的吴亚鲁老师。
第三章 结识革命引路人
吴亚鲁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贺瑞麟独自到徐州,找到了他早已崇拜的共产党徐州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也是他的革命引路人——吴亚鲁。
吴亚鲁身着一件长袍,身体文弱,对人谦恭有礼,十分平易近人。
吴亚鲁,原名吴肃,1898年1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潮桥镇的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在潮桥镇读私塾,后入小学。1916年考入如皋师范,毕业后在金沙小学教书半年。1919年,吴亚鲁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第二班。在校读书期间,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团中央任命为《先驱》驻宁通讯员及调查员。他从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金沙任过短期教师。1922年5月5日上午,吴亚鲁与侯曜等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召开了南京地区首次团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委员会”和“南京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吴亚鲁被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1923年8月,吴亚鲁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受党组织的派遣到江苏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吴亚鲁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在课堂上一有机会就宣传马列主义,揭露与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引导学生积极向封建制度宣战。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苏姑墓附近秘密集会,创办了徐州地区第一个“社会妇女识字班”。他在如皋城创建了南通地区最早的进步团体“平民社”,11月又创办《平民声》半月刊,作为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阵地。年底,他在南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南通地区最早的一位共产党员。1924年4月,身为共产党员的吴亚鲁发动徐州各中学的进步学生,成立了“徐州青年互助社”,组织大家在徐州户部山戏马台阅览室等处阅读《中国青年》《向导》和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研究救国救民的革命理论,作《青年革命运动》《国民革命》等演说,启发同学们的革命觉悟。
贺瑞麟觉得吴亚鲁这位老师谈话很有条理,能够解决问题,于是,他便向吴亚鲁提出了自己继续读书的想法。吴亚鲁这时也正好把要介绍贺瑞麟转到南京学习的想法告诉了贺瑞麟。
能去南京学习,这是贺瑞麟最好的心愿。
贺瑞麟曾经向孟昭珮提出过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请求,孟昭珮同意了。而在吴亚鲁的眼里,贺瑞麟也确实已经成为他心目中的一名团员了。
吴亚鲁接着说:“我会把你的情况跟南京的同学宛希俨说,到时候你直接找他帮助你安排一些事就行了。希望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贺瑞麟认真地对吴亚鲁说:“请吴老师放心,我会接受各种考验,一定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要努力争斗,我会坚决为革命的工作努力争斗!”
“呵呵,你也学会了老头子的争斗了。”
贺瑞麟不好意思地纠正说:“是斗争,奋斗。”
吴亚鲁笑道:“争斗,斗争,一个意思,都是为革命的工作奋斗,为了贫苦人民而奋斗。”
吴亚鲁向贺瑞麟介绍了东南大学和东南大学附中的情况。
东南大学附中
东南大学校园位于南京,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始名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校。1902年,马相伯接受了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一些南洋公学教师的建议,在上海开设了一所讲授拉丁语、法语和数学的学校,将学校定名为震旦,意谓“中华曙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