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英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卢志英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吕胜梅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331966
ISBN:978721418858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7187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版权信息
书名:卢志英传
作者:吕胜梅
ISBN:978721418858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引子
2015年12月16日下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队日活动——留住红色记忆,继承优良传统,听党话跟党走——南京市“卢志英中队”命名60周年主题队日活动正在隆重举行。会上,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英雄中队都用不同形式汇报了他们创建英雄中队的活动与收获。出席队日活动的领导还为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新一届英雄中队授旗。
南京市“卢志英中队”命名60周年主题队日活动
1949年金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余音未落,中国少年先锋队便诞生了。然而新中国的建立,饱含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与牺牲奉献。他们抱着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坚定信仰,舍弃小我,躬身理想,将个人抱负融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展现出如诗般壮丽的英雄篇章。
一个英雄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英雄就是一座丰碑,一个英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英雄就是一串故事。1955年,丁芝秀以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英烈卢志英为榜样,创建了全国第一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少先队中队——“卢志英中队”。60年来,南京市的“卢志英中队”已有34个,延续时间最长的“卢志英中队”已是第25届,“卢志英中队”的队员如今已超过2000人,担任过“卢志英中队”的辅导员也有30多人。在“卢志英中队”的影响下,南京市乃至全国一个又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英雄中队诞生,他们始终引领着少先队员向英雄学习,走英雄的道路。
几代“卢志英中队”辅导员合影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西校区“卢志英中队”的创建汇报,邀请到三代“卢志英中队”的辅导员一起参加。创始人丁芝秀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创建全国第一支“卢志英中队”的故事,其他几位辅导员陈秀英、王丽萍、朱玲也分享了她们在不同时期创建“卢志英中队”的做法和经验,她们不仅曾经是“卢志英中队”的队员,当了老师之后,又带领自己的学生积极创建“卢志英中队”。
卢志英烈士的生命虽已消殒,但他的风采事迹却刺破历史的浩浩烟尘,熠熠生辉;他的人格品质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光辉底蕴,历久弥新。一代代辅导员,孜孜不倦地把红色基因和英雄品质灌注孩子们的心灵,让英雄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英雄的记忆穿越时空的阻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卢志英中队”的少先队员们,身体力行,让英雄的精神在血脉中流淌,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可爱的家乡
潍河,在山东省东部,古称潍水,是山东省内最长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水经》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水以山名。潍河发源、流经临沂、日照、潍坊3市10个县(市、区),至昌邑市渔儿堡注入渤海,总流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493.2平方公里,是潍坊的母亲河。
潍水悠悠,蜿蜒北上,纵贯潍坊中东部,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潍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潍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东夷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不仅出土了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也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刻画于陶器上的古文字。不仅如此,在潍河两岸,自古至今,出现了很多政治名人和文化大家,如传说中古代五帝之一的虞舜,孔子女婿、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显达西汉、东汉的伏氏家族,经学家郑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著名作家王统照,著名诗人臧克家等等。
潍河流域中的峡山水库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城市及工业供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域广阔,景色壮观。在峡山水库北岸有一座山,像一只猛虎傍水而卧,那就是峡山,俗称卧虎山、斜山。峡山脚下的昌邑市,东邻莱州市、平度市,南接高密市、安丘市,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粮食、棉花和水产品,地下有卤水、石油、膨润土和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胶济铁路横穿南部,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战略地位重要,是山东腹地通向半岛地区的重要枢纽。
卢志英烈士故居(今摄)
昌邑市太保庄乡望仙埠村(现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是一个安静的村庄,这里有埠有水,依水靠埠的村子既充满灵气又不乏厚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位神仙路经此地,村民便登后埠远望,基于一个美好的愿望,渴望过上好日子,便将村子取名为望仙埠。多少年过去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人们并没有望见神仙,这里却走出了一个令他们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传奇英雄——卢志英。
家世
翻开1935年续修的《昌邑卢氏族谱》,卢志英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明朝的山西。明洪武三年(1370)春天,卢氏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底下迁至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南乡峡山东扶戈庄。卢氏始祖迁移到昌邑县后,其后代分支散布、生生不已,不下二十余支,到卢志英这一代是第16世。
《昌邑卢氏族谱》封面
卢志英,谱名宗江,行名子江,官号育生,曾用名卢志江、卢涛、王殿臣、卢育生、周至堃、周育生等。1905年11月8日生于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太保庄乡望仙埠村(现为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虽然是一个农村家庭,但卢家恪遵“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祖训,尽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但始终保持了严谨的家风。要求子孙一边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一边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美德。因此,重视耕读,严以律己,敬祖睦邻,勤俭持家,成为卢家持家立业的基本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也培养出了不少当地的知名人物。
卢志英的曾祖父文勋,字竹铭,曾受清钦赐五品蓝翎。祖父治均,字平斋,是清太学生,钦赐五品蓝翎。伯父金榜,字虎臣,毕业于高密县实业学校。伯父金声,字鸣皋,山东专门学校甲种蚕科毕业后,又参加了昌邑县训练班,以优异成绩毕业,曾担任过昌邑县第九区望仙镇镇长。伯父金赠,字子佩,最初毕业于青州府蚕业学校,后来就读于济南府军官学校,毕业后担任过吉林省和龙县警察巡官、昌邑县警备队队长。叔叔金璋,也毕业于甘棠高小学校。
卢志英母亲
卢志英的父亲金冠,字魁三,高级小学校毕业。他继承了祖先的古训,躬耕陇亩,早出晚归,勤勤恳恳。虽然只是高级小学校毕业,但文化水平不亚于当时的一个秀才。他当过郎中,还做过私塾先生。母亲徐氏,一生温柔和顺,贤良淑惠,除平时在家纺纱织布、料理家务外,也经常下地干活。由于辛勤劳作、勤俭节约,卢家家境殷实,这为以后送卢志英上学读书打下了经济基础。卢志英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二,姐姐卢子桂、大妹妹卢子秀、二妹妹卢子贞、三妹妹卢子香(后来为了纪念卢志英,改名卢志香)。卢志英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同时,父母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长为栋梁之材。
卢金冠教子治家以勤俭著称。有一次,卢志英在吃红薯时,把红薯皮剥掉顺手扔到了地下。卢金冠看见后,严厉地要求他捡起来,并看着他一口一口吃下去。卢志英不服气,嘴里小声地嘟囔着:“又不是粮食不够吃,这点红薯皮还不舍得扔。”卢金冠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朱子家训》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多么富有,都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何况还有那么多穷人吃不饱饭呢。”父母的克勤克俭给幼年的卢志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卢家前辈素来重视教育,卢金冠也不例外。又因为卢志英是家里的独子,卢金冠从小就对他要求严格。卢志英自幼跟随父亲读私塾,他“品资英敏,迥异群儿”几年时间,不仅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书,并且大多能背诵如流。他学习兴趣广泛,还涉猎了《四书》《五经》等经典书目,而且爱好书法,喜欢作诗,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逢过年,村子里的亲友常常请他写春联。他曾给少年时代一位好友写了一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春联,相互勉励好学上进。严格的家训,扎实的童子功,为他后来继续读书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卢金冠虽然教子严格,却为人善良忠厚,乐于助人。当郎中时,十里八村的乡亲找他看病,他总是有求必应,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农忙农闲,只要病人需要,他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及时去为病人诊治。遇到家境贫穷的乡亲,他不仅不收诊费,还会免费赠送药材。所以邻里乡亲们都很敬重他。
卢金冠对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如1933年,有感于卢氏族谱年久失修,卢金冠、卢怀信、卢金声、卢思恭等向族人倡议续修族谱,并四方奔走,收集资料。正如《昌邑卢氏族谱》序言中所说:“以五百余年失续之家世,陡然欲昭彰祖先燕翼孙谋抑亦难矣,非真有具体方针孝弟惇睦热忱,谁能负此重责?幸怀信等不惮劳瘁,冒雨冲风,往来跋涉,身历昌高安潍四县,周咨记闻耆老,博采各派家堂……至乙亥孟春,草创告竣……斯时族人睹斯爱,爱斯慕,见斯敬,敬斯惕,孝弟之心油然生,嚣薄之习转为厚,向之吴越路人,今为连带骨肉,无非此谱惇叙之功。若怀信等可谓有心人,道真能承先启后者矣。”族谱修成后,卢金冠还积极捐款付印,为续修族谱尽心尽力。父亲的乐善好施也对卢志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卢志英读的是农村的私塾,根据农村的习俗,农闲时学生在私塾读书,农忙时便回家干农活。卢志英既酷爱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又热爱劳动。他在读书之余,经常帮助母亲照看妹妹、烧火、做零活。农忙季节,在家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也是干农活的能手。由于他自幼参加劳动,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勤快踏实、吃苦耐劳的品格,而且切实了解农民疾苦,这使他养成了非常重视社会问题的习惯。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一直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帝国主义列强把山东半岛作为向内地入侵的跳板,昌邑则是必经之路,因而成为较早遭到帝国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地区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昌邑人民受着双重压迫和剥削,许多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达到长期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通过多次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势力长驱直入,由沿海港口扩大到广大内地。1865年5月,法国传教士梁明德来到昌邑传教。继后,法国神甫、美国牧师先后来昌邑建教堂,办教会,发展教徒,在昌邑建立起一整套宗教机构。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传教”的名义掩护下进行文化侵略活动。1865年,天成店村天主教会首董念信,和教徒董立太、徐连科等,擅拆丁金声的歇业当铺,将砖瓦木料变卖私分。丁金声报案后,清昌邑知县拘押了董念信。传教士梁明德信传莱州府,要求立即放人,直闹至清总理衙门,成为轰动一时的“昌邑教案”。
帝国主义把修筑铁路作为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之一。1888年,德帝国主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取得了修筑胶济铁路及开采矿产权。胶济铁路在昌邑境内21.6公里。修路时,德国侵略者沿路强占民田,强拆民房,搜刮民脂民膏,给当地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大量鸦片和外国工业品迅速涌入昌邑市场,当地的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制品被源源不断地掠走。尤其是“洋布”“洋纱”“洋袜”的输入和棉花等生产原料的大量外流,遏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本来已很脆弱的经济遭受到致命打击。由于缺少生产原料和“洋货”充斥市场,全县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或停业,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末,清朝政府为了赔偿巨额外债,增加了名目繁多的捐税,地方贪官污吏则借征税之机,鱼肉百姓,中饱私囊,使昌邑人民负担重上加重,苦不堪言。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中国随之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盘踞和路过昌邑的军阀部属,为扩充势力,经常抓丁要钱,横征暴敛。当地地主、土匪沆瀣一气,依仗军阀势力,兼并土地,打家劫舍,欺压群众,使本来生活极度困难的贫苦农民陷入了更深的灾难之中。
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只顾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生产条件恶化,自然灾害连续不断。据县志记载:“1904年潍河东岸田家湾决口,洪水东越胶莱河,直抵三合山,万亩良田变为汪洋。”“1912年7月,暴雨成灾,潍河吴家漫决口,河沙淤毁农田,民房倒塌无数……”“1917年,蝗虫成灾,高梁叶和谷子叶全被吃光。庄稼大减产。”除此,还有海潮多次,无情地吞噬了农民的劳动成果,海水所到之处,农田颗粒不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天灾人祸给昌邑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不少人家被逼得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民谣:“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债利高、苛捐杂税如牛毛;穷人眼前三条路,逃荒、要饭、坐监牢”,就是昌邑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屈的抗争
为了求得生存的权力,昌邑人民自发地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
德帝国主义入侵昌邑之后,强修铁路,残害群众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昌邑人民的极大愤慨,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同德国侵略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筑路”斗争。1900年4月初,昌邑南部千余“大刀会”会员从太保庄赴高密县绳家庄支援抗德斗争,与当地群众一起焚烧了德国铁路公司的多处筑路窝棚,并挫败了前来镇压的护路清军。同年七八月间,德国铁路公司丈岭筑路办事处总办西罗巴带领3名翻译窜至东老庄村奸淫妇女。村民张立恒闻讯后,怒火中烧,率众救出被害妇女,放火烧死西罗巴及3名助纣为虐的翻译。在昌邑人民的强烈反抗下,胶济铁路昌邑段的筑路工程曾一度被迫停工。
1906年,昌邑县早期民主革命志士陈干,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久,陈干受孙中山委派,前往东北三省宣传“三民主义”,开展革命活动。同年,昌邑籍进步人士李长庚、肖兰池、于恩波等也在济南加入同盟会。1907年,陈干由东北返回山东,以省同盟会负责人身份,积极发展同盟会员,倡导民主革命。在他的宣传鼓动下,昌邑籍同盟会员主动联络革命同仁,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极力倡导废除君主专制,创造共和政体。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1912年7月1日,省宣传员彭仲豪、周振升来昌邑宣传“共和”,推行新政,昌邑县的同盟会员积极响应,大力配合。他们在县衙门前扎起宣传台,李长庚等同盟会员纷纷上台演讲,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劝导人民剪辫放足,拥护共和。这日适逢昌邑大集,四乡进城赶集的群众纷纷涌向县衙门前,聆听演讲后无不拍手称快,热烈拥护。同盟会员的举动,触怒了县内维护封建统治的遗老。昌邑县城劣绅梁怀思、夏俊魁伙同卸职千总许殿奎等,纠集原县衙吏役数十人,于次日(古历5月18日)凌晨将李长庚、肖兰池等28名同盟会员和民主革命积极分子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昌邑县五一八惨案。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昌邑人民所进行的多次反帝反封建斗争,付出了沉重代价,许多革命志士英勇牺牲,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失败又一次证明,中国革命需要有一个先进思想武装的先进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五四进步思想的影响
从1919年1月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实际是一次由世界五强,即英、法、美、日、意五个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为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不平等地位,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巡警、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取消中日“二十一条”及换文等正义要求,但都遭到拒绝。在讨论德属殖民地问题时,中国代表又提出,战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殊权益应直接归还中国。但日本代表却无理地提出,它在大战期间强占的德国在胶州湾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特殊权益,应该无条件让与日本。4月29日至30日,英、法、美三国在议定巴黎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时,完全接受日本的提议。这样,日本夺取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殊权益的“既成事态”,便被明文肯定下来。中国代表指出,“此次和会条件办法,实为历史所罕见”,并对和会的这种做法提出抗议。但是,北京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竟准备在这个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向天安门广场进发
中国在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立即在人民群众中,首先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不顾北京政府教育部代表及警察的阻拦,到天安门前集会。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和“还我青岛”等口号,强烈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惩办北京政府的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接着,学生们前往日本驻华使馆抗议。受阻后,游行队伍不顾军警的阻挠,转奔位于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学生们在愤怒之下冲入曹宅,虽没有找到曹汝霖,却遇到另一个卖国官僚章宗祥。他们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北京政府急忙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示威学生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中专学校学生宣布实行罢课,并通电各方请求支援,营救被捕学生。学生们在斗争中迅速联合起来。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为声援北京、济南学生的爱国运动,5月底,昌邑城内的单级师范、蚕桑实业学校、高等小学的师生,举行罢课。师生们手执写有“勿忘国耻,抵制日货”“誓雪国耻”的彩旗,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查烧日货。县城内专营日货的光华公司企图阻止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进步师生的强烈反抗。他们联合起来,赶跑了光华公司经理,将该公司经营的全部日货运抵县城东门外桥头,付之一炬。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正当学生们顽强坚持斗争的时候,上海工人从6月5日起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上海工人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各地的罢工风潮。工人罢工的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昌邑县城各学校师生的影响下,县城的搬运、邮政、印刷工人和店员也迅速行动起来,纷纷罢课、罢工、罢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统治。这样,五四爱国运动突破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在昌邑境内一直持续了两个月之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青年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以忍受,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重新考虑中国的前途,探求改造拯救中国社会的新道路。他们纷纷撰写文章、创办刊物或成立社团,以介绍、传播和研究国外的各种新思潮。
新思潮来势汹涌,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卢志英是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他开始接触各种新思潮。虽然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晰,但他开始对这些主义和学说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希望能从中找到挽救民族危亡和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
昌邑县乙种蚕桑实业学校就读
1920年,卢志英考入昌邑县乙种蚕桑实业学校。当时,乙种蚕桑实业学校是昌邑县南部一个比较著名的学校,是由著名学者朱文海、张道行创办的。卢志英天资聪颖,悟性很高,在学习期间又勤奋刻苦,所以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赞赏和器重。朱文海、张道行这些宿儒学者主要生活于晚清时期,早就受到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思想开明,卢志英在跟他们学习期间也深受感染。在这里,卢志英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熏陶。
一次,先生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几个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后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顾炎武。”他微闭着眼睛,背诵起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来:
“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
背着背着,先生仿佛被文中痛切慷慨的情绪所感染,声调逐渐高昂起来:“……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一篇终了,卢志英被顾炎武炽热的情绪感染着,心里不禁躁动起来。他朦朦胧胧地感觉到,有一个壮阔而艰巨的事业在等待着自己,那就是改造这个充满不公、充满压迫、充满贫穷的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奋起而献身。可是,自己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理想呢?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此时,卢志英的三伯父金赠(字子佩)在昌邑县警备队当队长,因为剿匪成效卓著,而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但却为土匪所嫉忌,为勾结土匪的土豪劣绅所不容,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金赠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乡民,不顾自身安危,继续努力杀贼,不料1921年(民国十年)5月竟遭到土豪劣绅勾结土匪暗算。三伯父阵亡时,卢志英在昌邑城中突闻噩耗,肝胆俱裂。缙绅等又借抚恤三伯父的名义,与县长一起侵吞了抚恤金。卢志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他身上具有鲜明的故乡人的特性——嫉恶如仇、刚直不阿、豪爽义气、公道正派。加上从小经常听老人讲梁山好汉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故事,经历了这些情境,血气方刚的他越发感到中国官场政治的腐败和不公,坚定了要改造旧社会的思想。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卢志英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新文化,他先后看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浅说》《新社会观》《俄国革命纪实》《列宁传》《阶级斗争》等书,逐渐接受了社会革命、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他觉得眼前忽然打开了一扇窗,窗外的景色是如此新奇,又如此震撼!
远赴东北
从昌邑县乙种蚕桑实业学校卒业后,卢志英回到了家乡。他感到外面的天地很大,不甘心做井底之蛙,在家务农一辈子,很想出去闯一闯。正当他在彷徨之时,家里人给他定下了一桩婚事。女方叫王桂贞,1905年生,与他同岁,是昌邑县田甘棠村人。王家开油坊,家境富足。家里人说王桂贞是小户人家闺秀,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模样端庄,待人温和柔顺。卢志英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措手不及,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虽然他一门心思都放在学业上,从来没有考虑过男女之事,但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可是昌邑到底是受到五四风气影响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早就传播开来,对卢志英不可能没有触动。此时,他的婚姻突然之间以包办的形式闯进生活,卢志英只觉得内心里乱成一团,紧张、懊恼又无奈。他本能地想拒绝,可是面对父母的劝说,想到自己是家中的独子,周围差不多年龄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还在里里外外地为家操劳,为他操心,他怎么也不忍心违抗他们的决定。于是,1923年腊月,在大人的催促下,他和王桂贞成了亲。
虽然是父母包办,但小两口还是相处得客客气气的。王桂贞是通情达理的人,她虽然不懂得大道理,但看到卢志英人虽然在家里,心却向往着外面,便对卢志英说:“我看出来了,你是立志要走南闯北干大事业的人,我知道留不住你,你走吧,只要经常来封信,惦记着家里就行。”父亲也说:“你已经成亲了,也该做点自己的事业了。按说你是家里的独子,要挑起全家的重担。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男人在家里,日子过得肯定会很艰难。但既然你想出去闯荡,家里也不能拖累你,你就放心地出去吧,别替家里人担心。”
卢志英为父亲的理解宽容而感动,为家人作出的牺牲而激动。他决定投笔从戎,跟随邻村一个旧军人到东北去当兵。
卢志英虽然一心想外出闯荡,建功立业,但还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去那么远的地方,一旦要离开家,真有些依依不舍。可是一想到未来,他的心又变得踏实了。他默默地发誓,男子汉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当舍身报国,决不能苟且偷生,碌碌终老,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结婚还不到一个月,他就满怀救国的热情,告别了亲人,离开了村庄,踏上了漫长的征程。
不屈的抗争
为了求得生存的权力,昌邑人民自发地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
德帝国主义入侵昌邑之后,强修铁路,残害群众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昌邑人民的极大愤慨,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同德国侵略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筑路”斗争。1900年4月初,昌邑南部千余“大刀会”会员从太保庄赴高密县绳家庄支援抗德斗争,与当地群众一起焚烧了德国铁路公司的多处筑路窝棚,并挫败了前来镇压的护路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