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陶家齐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濮潇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331969
ISBN:978721418875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4015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版权信息
书名:陶家齐传
作者:濮潇
ISBN:978721418875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引子
陶家齐(1890—1943),男,又名陶寄尘,1890年3月2日出生于南京江宁县湖熟镇一个商人家庭。他幼读私塾,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
1905年,陶家齐应征入伍,加入驻防南京等地的南洋陆军第九镇,开启其新军的生涯。他先被编入步兵第十七协第三十三标。此后,由于表现突出,文化素养较高,经第九镇第三十三标标统赵声推荐,他加入炮标,成为一名炮兵。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获得成功的消息传来。11月,陶家齐随第九镇大部参加秣陵关起义,起义中他与战友拼命冲杀,战斗到最后关头。秣陵关起义失败后,陶家齐随第九镇统制徐绍桢转赴镇江,加入江浙联军。他随江浙联军参加光复南京之役,在进军孝陵卫的战斗中负伤流血,仍坚持与清军搏杀,直到战斗取得最终胜利。
1911年底至1931年,陶家齐先在上海陈记烟馆学徒,后与人合开陶记中药铺等。1930年,他加入上海特别市区(租界)市民联合会,被编入第二区分会,他积极参加各类维护华商利益的行动,动员华商为上海生活困难的百姓募捐筹资。
1932年1月,日本继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很快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一·二八事变爆发,第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国难当头,陶家齐响应号召,立下保卫河山、血战沙场的誓愿,加入上海市民义勇军第一大队,随第十九路军抗日。3月1日,在守卫宝山一役中,陶家齐和战友们面对着数量、军事素养、武器都超过我方几十倍的日军,他们同仇敌忾,顽强战斗,使得敌方多次抢滩未果,伤亡惨重,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最后不得不掉头退去。5月5日,国民党政府对日屈膝求和,签署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随后,陶家齐所在的上海市民义勇军被迫解散。
1932年6月底,陶家齐回到家乡湖熟,担任江宁自治实验县燕丹乡书记员。因为服务乡里政绩出色,1933年底,他被推举为燕丹乡代理乡长。因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发起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他在燕丹乡供职期间加入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中国国民党。1937年12月江宁、南京相继沦陷后,日寇横行,生灵涂炭,社会混乱。为了生存和自卫,1938年初,他加入安青帮并广收门徒,成为湖熟地区有影响力的开明士绅。
1938年7月中旬,东进抗日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抵达江(宁)句(容)溧(水)地区。经该团民运股长马俊丰宣传介绍,陶家齐欣然加入新四军,投身抗日工作。他向乡亲们宣传新四军是抗日武装,帮助新四军在当地立足;他帮助新四军组建情报站,并被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傅秋涛正式任命为新四军湖熟地区情报站主任。在开展情报工作期间,他深入日、伪军巢穴,搜集敌人重要情报,为新四军打击日寇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1940年5月14日,令日军胆战心惊、威震南京的赤山大捷,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就是在接到陶家齐送去的情报后,指挥第四团一部伏击日寇而大获全胜。
1942年6月,陶家齐被正式任命为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他坚持领导开展赤山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组织青壮年参加新四军,组织群众为新四军筹集粮食、物资、武器弹药,组织反“扫荡”,营救新四军伤病员,袭击敌人据点,破坏公路、桥梁,惩治镇压汉奸恶霸。
1943年9月4日夜,由于汉奸告密,陶家齐和夫人朱维珍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各种刑罚,他们坚持到底,决不向敌人吐露任何机密。同年11月12日傍晚,陶家齐夫妇惨遭敌人杀害。
英雄洒碧血,浩气贯长虹。陶家齐烈士铮铮铁骨,体现着崇高的民族精神。烈士的英魂穿越时空,辉映着今天和未来。秦淮长流,赤山有知,青史作证!陶家齐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生于国难之时
公元1890年3月2日,即农历二月十二日,在南京中华门城外三十公里处的江宁湖熟镇上的陶氏医馆里,“哇——”,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婴孩儿降生了。为孩子接生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孩子的父亲陶耀成。经他手接生的婴儿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但是当他捧着这个浑身粉嫩柔软、尚未睁开眼的小婴孩儿时,他激动了,甚至有些哆嗦。泪水充盈了他的双眼,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个孩子,生怕自己手重伤了他。他高声地对陶家大小喊道:“儿子,是个儿子,我儿子出生了。”这个婴孩儿是陶耀成和夫人陶氏唯一的孩子,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陶家齐。
“家齐”二字取自《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家中独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孩子,父母希望陶家齐日后能和他们一直相守相伴。同时,陶家已三代单传,在陶家齐身上寄予了陶家长辈的厚望,他们希望小家齐能够按照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途径,一步步地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时局全图》由近代爱国者谢缵泰绘于1898年。图中以黑熊代表俄国、狗代表英国、红日代表日本、肠子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秃鹰代表美国,生动展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
陶家齐生于远离京畿的乡壤之间,这本属寻常,但他生长于社会变革的前夜,这似乎注定了他此生会有许多非凡之处。1890年后的中国正处在近代史上极不寻常的一个时期,整个中华大地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此后积贫积弱的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始终是屈辱不堪的形象。1883至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使得“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由此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1894至1895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又一次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从此,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沙俄、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情绪日益高涨。1898年,全国掀起了颇具声势的戊戌变法,但这场变革却以废除一切新政法令,大批维新人士惨遭杀害,维新派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的结局匆匆告终;1900年,一场席卷中国北部的农民群众与侵华的八国联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此时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外侮,因此西方列强更加肆无忌惮,妄图吞霸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淫、掠,野蛮行径无所不用其极,懦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割地、让利权……当时,全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严峻形势,中华民族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夜。生于世纪之交、国家多灾多难时代的陶家齐,踏上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故乡江宁湖熟
江宁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西南部苏皖交界地带。东与句容市接壤,南与当涂县相交,西与和县及南京市浦口隔江相望,北与南京市雨花台区相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马鞍形。长江沿江宁西北部滚滚东流。由东源句容河和南源溧水河于江宁湖熟镇龙都的西北村汇合而成的秦淮河主河道,从南向北纵贯江宁再横穿南京城南,而后向西流入长江。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自古以来,江宁设县。秦朝设金陵邑,为江宁最早的建制。晋代改临江县为江宁县,县治在今江宁街道,这是“江宁”二字的最早出处。隋朝,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并入江宁县。又因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南京建都,江宁作为京畿重地,政治、军事地位十分突出。民国时期,江宁县成为国民党中央钦定的自治实验县,直隶江苏省政府。
江宁自治实验县政府旧址
陶家齐的出生地湖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的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老鼠墩、神墩、梁台、船墩、前岗等等,被命名为湖熟文化遗址。湖熟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大约四五千年之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开拓自然,劳苦生息,繁衍后代,由此开创了湖熟的文明史。湖熟建县始于西汉,初作胡孰,东汉作湖熟县,东吴设典农都尉,晋复为湖熟县,隋废。明代开始繁荣,清代为上元县五大镇之首,民国一跃成为江宁县最大镇。《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因在刘阳湖畔,物产丰饶得名“湖熟”。湖熟之名,便从此相沿至今。湖熟地处江宁、句容、溧水三地边缘的中心地带,面赤山,滨秦淮,地扼襟要,素有“金陵东门户”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周瑜征笮融曾在此激战;三国时,孙策渡江首先攻下湖熟,亲自与吕范率兵在此镇守;晋咸康三年(337),“毛宝以苏峻之乱,领兵烧湖熟积聚”;南朝时,陈霸先“自拒徐嗣于湖熟”;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曾多次在这里与清军激战。
湖熟农业发达,商业繁荣。镇郊地属秦淮河平原,周围多良田沃野。著名的周岗圩、白米圩、百丈圩等,都是拥田数万亩的大圩,物产之丰,古来著称。西汉时,这一带“阡陌纵横,鱼米甚丰”。三国时,东吴曾在此设典农都尉,组织平民大力垦田。东晋时,这里拥有大批皇室脂泽田。南朝宋元嘉年中,又在此处垦田四千顷,扩大粮田面积,使农业发展大大兴盛。此后各代,都很重视这片沃土,发展生产,繁荣商业。民国初年,湖熟是商贾云集的大镇,镇上仅粮行就有百余家,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和商业地区,久负“小南京”之盛名。
湖熟风光优美,名胜古迹颇多。明代即有湖熟八景——“古城春色”“香林晚钟”“太湖秋雁”“珠峰映雪”“秦淮古渡”“远望孤灯”“梁台映月”“西流望月”,不仅陶冶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骚客赋诗泼墨。有北宋杨备的《夏驾湖》、南宋马之纯的《周郎桥》、明代史谨的《梁台六咏》、清代郑燮的《种菜歌为常公延龄作》、刘源深的《湖熟昭明读书台》等等。明万历七年(1579),朱孔阳从陡门口迁居湖熟杨柳村,形成了杨柳村古建筑群。湖熟有“三步两庙”之说,有寺、观、庵、祠大小17座。较有名的如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龙王庙、梁台的城隍庙、桥北的天龙寺和姚龙的珠峰寺,均规模较大,建筑宏丽。
湖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涌现出大批名士。有在此分封胡孰侯的刘胥行,在这里设立典农都尉的孙权,在梁台读书的昭明太子,还有近现代新闻事业家史量才,国医泰斗张栋梁等等。他们或生于湖熟,或在湖熟这片土地上挥洒过汗水。他们的事迹在湖熟的乡间被人们津津乐道,深深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陶家齐生于斯,长于斯,吸纳着这里的精华,这片富饶美丽的热土赋予他正直、坚毅、从容的性格。多年积淀而成的深厚的湖熟文化哺育了陶家齐,而若干年以后,陶家齐的英雄壮举为湖熟古镇的美丽又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出生商贾之家
陶家齐的父亲陶耀成从小学习医、药,后在上海雷允上国药城担任滴药师。《苏州府志》载:雷允上系雷大升(字允上)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苏州阊门天库前始创,前身为雷允上诵芬堂。清咸丰十年(1860),雷氏后人在上海开设雷允上诵芬堂申号。1919年,业界即有“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之美誉。雷允上是沪上声名显赫、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药铺之一,该店的许多职员都是爱国人士,陶耀成便是其中一位。在雷允上,陶耀成不仅习得治病救人的医术,还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这让他意识到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他将这种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对儿子陶家齐的教育中。他让幼年的陶家齐在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在父亲的影响下,陶家齐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他怀揣远大志向和抱负,尝试走多种道路,经受各种人生历练。
陶氏医馆内景
民国初年,陶耀成在湖熟镇上开了一爿医馆,名陶氏医馆,面积不大,约十余平方,临街而立;地理位置虽好,来看病的老百姓并不多。当时,湖熟乡间百姓生活清贫困苦,绝大多数目不识丁,他们患病后常常求神仙拜菩萨或是乞求巫医。直到昏迷不省人事,或高热持续不退,甚至吐血、血崩不止,熬到半夜三更才紧急敲医馆求医师治病。陶耀成时常夜间步行数十里到患者家中为其救治。他为穷苦百姓看病,一般只收取很少的药钱。遇到病情危急而又没钱的人来看病,他尽心尽力地救治病患,且分文不收。医馆收费虽然便宜,但因服务态度好,加上陶耀成医术高明,心地善良,陶氏医馆名气越来越大,远近来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本就是小康之家的陶家逐渐富裕起来。
父亲为病人看病时,幼年的陶家齐就在一旁打下手,他不仅学习了父亲的医药技术,也学得父亲对患者的疾苦所抱有的悲悯之心。闲暇时,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家齐,来看病的都是穷苦百姓,他们条件不好,我们首先要治病救人。”在陶耀成的谆谆教诲下,陶家齐总能体谅病人,帮他们搬板凳、倒茶、包药等等,有时也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伤口外敷包扎等医疗事务。
在跟着父亲从医的日子里,陶耀成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陶家齐。他常常给陶家齐灌输要急人之急、如己之急的道理。医馆在深夜经常能听到病人的敲门声,每每有人敲门,陶耀成立马披衣急起,开门问清病患病情,并立即为病人开几种应急的成药。遇到生活困苦看不起病的病人,陶耀成或帮其代赊,或免除其医药费,为病患争取时间,以免错过最佳治病时机。这样一来,救治了不少急性病患者。
父亲注意培养陶家齐的细致、耐心和敬业精神,他常常对儿子说:“医者要对病患负责,不是写了药方便算了事。”“对病患煎药、服药,也应该关心。”如遇到有些因牙关紧闭而没法灌药的病人,陶耀成就用开口器或鼻饲管,尽量将药灌入病人口中。有些病人家属不会灌药,或病人将药汁呕出来,陶耀成都会想方设法将药汁灌入病患口中服下,以免影响疗效,耽误治病时机。
父亲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在陶家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行医治病、悬壶济世的种子。在别的孩子走东串西、到处玩耍的时候,陶家齐却喜欢跟着父亲,看父亲熬膏药、配方子。有时,父亲外出采药,遇到爬坡上坎的地方,他便爬上去帮助采集。在父亲的影响下,陶家齐学到了一些简单的验方小药,如马舌子焙干压面能治“羊角风”,鱼骨粉外敷能止血等等。
晚间医馆歇业后,陶耀成也会跟陶家齐讲解一些医书。父亲带着陶家齐念《医学三字经》《四百味》《四诊心法》《药性赋》等等,常常是父亲念一句,陶家齐念一句,并跟他讲解其中的秘诀。念的遍数多了,陶家齐也就能背诵了。这时,父亲便加深难度,进一步教他《神农本草三家注》《内经知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温病条辨》等,遇到重点章句,父亲要求陶家齐熟读乃至背诵。这之后,陶耀成还要求陶家齐背诵《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帮助陶家齐打一点方剂学的基础。读书本来就是艰苦的事情,尤其是读古典医籍,拗口难懂,学习起来更为艰难,但是陶家齐却能苦中作乐,他能从这些深奥的医籍中读出乐趣来,这让父亲很是欣慰。
陶耀成强烈的爱民之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注重诚信的品德,救济苍生的博大胸怀,都深深影响着陶家齐。成年后的陶家齐懂医药技术,注重道德修养,懂得人情和实际世事。
接受私塾教育
清末以来,江宁县教育处于新学与旧学并存、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激烈碰撞的时期。但陶家齐在家乡湖熟所受的教育,还是传统的旧式教育。
1899年,9岁的陶家齐开始接受私塾教育。私塾位于湖熟镇上的祠堂内,正对着祠堂大门放着一张长桌,桌上立着孔子的牌位,排位前有几炷香,两边点着红烛;长桌后的墙上挂着一副对联:“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乃尔教师之至。”幼年的陶家齐向塾师行完礼,尊称塾师为老师后就正式入学了。同他一起读书的小伙伴有二十多人,多在9至12岁之间。教他们的塾师张某是清末科举落第的秀才,年纪约40岁上下,身着一件青黛色长衫,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帽,下巴蓄有一撮山羊胡须,身材矮胖,相貌温和而要求严格。他古文功底深厚,为人善良厚道,教学水平较高,湖熟一带的许多人家都愿把孩子送到他的私塾。他的案上放着一部石印的《康熙字典》,字典旁边是一把约八九寸长、一寸半宽的绛红色木制戒尺。
孩童时代的陶家齐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每天早上,他穿着半新的蓝色竹布长衫,有时外面罩着玄色旧布褂,背着一个绛色的布包走进塾馆,给张先生施礼之后,便在自己的座位上轻轻地坐下,静心读书。熟读到可以背诵了,就背诵给先生听,背对了,先生便在书上用笔勾一下。接着大家听先生讲书,讲过之后,又是读书。读书时,陶家齐同私塾其他孩童们一齐放开嗓门,学着先生的声调,抑扬顿挫,书声琅琅,祠堂外面的街上都能听到他们的读书声。
他初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三本小书,然后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在研读这些古籍时,张先生只是稍作讲解,强调熟读背诵。陶家齐对所读的内容,大多是似懂非懂,读的遍数多了,居然也能背得非常流利。在同龄的小伙伴中,陶家齐总是能背诵得又快又对,时常受到先生的表扬。
读书之余,张先生时常会讲一些湖熟的历史掌故和传说,如刘胥行与花园塘的传说、昭明太子的轶闻、海瑞造金桥的事迹、林顺仗义造桥的故事,如此等等。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故事和传说,对爱思考的陶家齐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私塾先生授课图
除读书外,陶家齐还跟张先生学习识字、习字、做对句。先生教他们识字的方法与现代儿童教育差不多,既教读法、字形,也讲字义。习字先摹后临,摹是先描红字,后用影格;临是先在范本的空格上照写,后用帖子放在面前,在别的空白纸上照写。对句则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在对句时,不但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或相反的来对,如先生出一“山”字,学生就要以“海”字或“水”字来对;先生出“桃红”两字,学生便要第一字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用颜色的形容词来对,即“柳绿”或“薇紫”等。此外,在对句时兼习四声,要求平声字对平声字,仄声字对仄声字,在仄声字中还要掌握上、去、入声的区别。这种严格的语文训练,为陶家齐学习作文、写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私塾的学习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陶家齐却是一位恂恂好学的学子,他经常利用晚间休息时间温习塾师白天所教的内容并练习写字。每逢夏天,蚊虫很多,叮咬陶家齐的手、脚,为避免蚊虫叮咬而干扰温习的进度,他会穿上母亲为他缝制的厚布衣。布衣较厚,蚊虫叮咬不到皮肤,但炎炎夏日,几个时辰下来,陶家齐浑身捂得汗如雨下,像是被雨水打过一般。父亲和母亲见此情状,常常叫他不要看了,早点休息,但陶家齐总是坚持到深夜。时常是父母已经睡醒过一觉了,起来看他还在看书、写字。这时候父母心疼他,强行拉着他睡觉休息,他总是说:“快了,快了,还有一点就好了。”
陶家齐勤奋好学到了忘我的境地。一年端午佳节,家人围坐一处吃粽子。陶家齐独自在书房学习,母亲见状,便将粽子和红糖水放在他书桌上。陶家齐一边聚精会神地看书,一边下意识地拿起粽子蘸糖水吃,不料将蘸满墨汁的粽子送进嘴里却浑然不觉,还津津有味地吃着。母亲进来看见,大笑不止,陶家齐不知何故,一脸茫然。母亲连忙找来一面镜子递给他。看着镜中满嘴墨汁的自己,陶家齐哑然憨笑了。
由于陶家齐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写的字经常被张先生列为范本,挂在祠堂后面的墙上,先生让私塾里的学童们都向陶家齐学习。
从1899年到1905年,陶家齐在家乡的私塾读了7年书,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底。十年寒窗苦,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天下知。父亲本打算送陶家齐去南京城继续读书,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谁知世事大变。1905年,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结束了。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这一年陶家齐15岁,他和父亲都清楚地意识到,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光耀门楣的道路已行不通了,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选择走其他道路。陶家齐的读书时光就此戛然而止。
投笔从戎入新军
陶家齐家境优裕,又是家中独子,父亲希望他日后能接手自己的医馆,把这份家业传承下去。他哪里知道,儿子的心思早已不在湖熟这个江南名镇,他早就在谋划到外面去闯世界。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陶家齐终于决定要离开家乡了。他对父亲说:“现在国家面临内欺外侮,百姓居无定所,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陶家齐的这番话让父亲有些震撼,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儿子思想已开始成熟,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子竟有这般远大的志向。他既无奈又欣慰,无奈是因为他对儿子的疼爱和不舍,不知道儿子这一走要走多久,他们何时才能再见;欣慰的是儿子竟有了兼济天下的胸襟和气度。他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中,一遍又一遍仔细地看着儿子,想把儿子此刻的模样全部记在心底,留着在看不见的日子里想想。他拍拍儿子的肩膀,坚定地说:“我的好儿子,爹支持你出去好好闯荡,闯出一片天地来。”陶家齐深情地看着父亲,他觉得父亲此刻的形象在他心里比以往更加高大。
1905年秋,陶家齐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一些盘缠,告别了泪流不止的母亲和低头不语的父亲,便独自踏上去南京的行程。清末,南京不仅是江苏的政治中心,也是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在全国政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陶家齐来到这里,开启了他人生的新旅程。
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
当年7月,两江总督周馥奏拟在南京操练新军,“暂编南洋陆军第九镇,步队名为暂编第十七、十八等协,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等标,马炮工程辎重各队补足后名为暂编马队炮队第九标,工程队辎重队第九营”。经练兵处核议照准“暂编陆军第九镇”番号。10月,周馥保荐苏松镇总兵徐绍桢为第九镇统制。
筹建新军第九镇伊始,徐绍桢就定下一个原则:实行征兵制,招收有文化、头脑新的青年入伍。他还制订士兵入伍优待办法,规定士兵入伍后与秀才享有同等待遇。当时科举制度甫停,一般读书的士子大都没有出路,这一优待办法吸引了不少爱国青年投笔从戎。陶家齐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积极投入第九镇的征兵潮。
在第九镇新兵入伍考核时,陶家齐虽是第一次经历这种考核,但他沉着镇定,应对自如,侃侃而谈。他向徐绍桢及其他考官介绍了自己年少时读私塾、跟父亲从医的经历,还讲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徐绍桢问他:“你家境殷实,为什么不留在家乡继承家业,却选择背井离乡来从军呢?”陶家齐回答:“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小家,那么谁来管国家的安危?所以我不能守在乡野默默无闻,我要到外面闯世界,为国家安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国家安定了,我的小家才会更好。”徐绍桢和其他考官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都点头表示赞许。就这样,陶家齐正式踏入第九镇,开始了艰苦的军旅生涯。
第九镇有步、骑、炮、马、辎、工等兵种以及卫生、气球、军乐、电讯队。建制序列为镇、协、标、营、队、排、棚,相当于今天的师、旅、团、营、连、排、班。编制基本采用日本陆军编制,以镇为基本战略作战单位。全镇有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武器装备方面,步兵的枪支多半购于外国,有日本三八式、德国毛瑟式,还有为数不多的汉阳造。大炮有日本平射炮和德国管退炮。
1905年,第九镇司令部、步兵第十七协司令部及所辖第三十三标、三十四标、马标、炮标、工、辎、宪兵各营均驻南京城内,步兵第十八协司令部和所辖第三十五标驻镇江,第三十六标驻江阴。
初进军营,陶家齐被编入步兵第十七协第三十三标。步兵日常除学习军事文化知识外,最艰苦的就是军事训练。到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酷热难挡,陶家齐每日都要和战友在烈日下练拳,一练就是一个时辰。常常是刚开始练一刻钟,就汗流浃背,粗布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衣服上凝结出一层白白的盐霜,透着一股汗酸味。除了练拳,还有做操、打靶等等,训练单调乏味,沉闷艰苦,一些吃不了苦的士子选择脱下戎装回家种田。陶家齐却不在乎,他觉得,堂堂七尺男儿吃这点苦算不得什么。他也经常告诫那些整日叫苦叫累的少数步兵:“今日大家的训练是为日后上战场打基础的,如果连这么点苦都吃不了,以后还怎么杀敌?恐怕早就被敌人碎尸万段了,就是有几百条命也不够死的。”经过两年的艰苦磨练,陶家齐养成不服输、肯吃苦的品格,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步兵。
新军操练图
1907年,时值第九镇炮标在军中选拔、吸收优秀士兵。由于陶家齐在日常训练中表现突出,且文化素养较高,第三十三标标统赵声向炮标标统极力推荐他。炮标首领找到陶家齐,问他是否愿意加入炮标,成为一名炮兵?陶家齐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他看来,如有机会加入炮标,便能接触学习大炮等先进的武器,这不仅能提升自己,日后在战场上也多一个克敌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陶家齐终于成为一名炮兵。
在炮标,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