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科学家 >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娟娟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342026

ISBN:978721417684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129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全书内容: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藏木柜免遭劫夺


20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盗匪四起的动乱之中,福建南安一带更是盗匪盛行。猖獗的盗匪对一些华侨或是家境殷实的人家抢劫钱财、绑架勒索。而对没有财产的贫苦人家,则把魔爪伸向幼小的儿童,或绑架,或拐卖以索取钱财。他们恣意横行乡里,打家劫舍、拐卖儿童,可说是无恶不作。


192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紫帽山的一伙盗匪把抢劫目标锁在了南安县四黄村。这时的四黄村,早已被暮色笼罩,随着深夜的来临,越发显得黑暗寂静。


四黄村是以黄氏大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在村里往往一座房子是同一家族的好几家人共同居住,因为是宗亲,所以很多家都是居室相邻又相通。


紧靠村后边有一座破旧的五开间砖墙瓦顶房子,居住着村民黄衍堂的遗孀吴麽娟与她的儿孙三代人。后房边房的两间小屋,是黄衍堂的长子黄贞挟与妻子及九个儿女一家人的住所。此时,48岁的黄贞挟正在外打工,他们23岁的大女儿芼治、20岁的二女儿霜治已出嫁,17岁的大儿子启忠也已远赴印尼打工。因此两间小破屋里就只有黄贞挟40岁的妻子王约娟带着14岁的三女儿定治、11岁的二儿子印海、9岁的三儿子印笃、6岁的四儿子印牡,还有刚刚3岁的五儿子和1岁的六儿子。因为太小,父亲还没有给他们取名字。所以黄家两个最小的儿子,一直被父母和哥姐、亲戚邻里称作“五伢子”“六伢子”。


夜越来越深了,村子里也更加寂静,静得连狗都不叫了。但这黑暗和寂静反而让王约娟心中不安。虽然早已吹灭油灯和孩子们一同躺下,她却始终无法入睡,一直睁着双眼,黑暗中更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怦怦乱跳。


王约娟已经一连度过好几个这样的夜晚,只因为担心那些丧尽天良的盗匪会突然来到四黄村掳走她幼小的儿女。前些日,附近几个村子刚刚遭遇一伙土匪强盗的洗劫。家中贫穷,丈夫出门在外,自己更要保护好儿女才是。


突然,村子里传来了狗的狂叫声,随着一阵阵越来越近的嘈杂声,王约娟知道,自己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她急忙叫醒睡熟的孩子们,嘱咐几个大的赶快跑出去藏在她早就给孩子们安排好的地方。只留下3岁的五伢子和1岁的六伢子,王约娟一边告诉两个孩子不要出声,一边把他们藏到了平日里家中存放稻谷的木柜中。


一切安排妥当,王约娟喘了一口气,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等候”土匪,她知道,不远处本家三叔的房子,一定是土匪最先“光顾”的地方,因为三叔的一个儿子是侨居在印尼的华侨,他时常给四黄村的家中寄钱回来。当然这也是本村的坏人事先就给土匪通风报了信儿。


随着一阵越来越大的响动,几个土匪终于闯进了黄贞挟家两间狭小破旧的屋子。王约娟虽然有些害怕,但心中并没有惊慌。这是她早就料到的,既然宗亲居室相邻又相通,自己家也必然难逃一劫。所幸的是,几个大的孩子已逃出屋子,五伢子和六伢子也已藏进木柜中,想到这儿,王约娟紧张的心又放下一些。


大概是一路抢劫有些累了,领头打着火把的土匪进来后就一屁股坐在了木柜子上。想着刚刚藏进柜子里的五伢子和六伢子,王约娟的心又提了起来。


坐在柜子上的土匪一边看着一声不语的王约娟,一边四处打量着,看来这间破屋子除了一个满脸沧桑的妇女,真是没有什么可取之物了,一阵咋呼之后,几个土匪终于扬长而去。


嘈杂声逐渐远去,只有不时传来的一声声狗吠,四黄村似乎又回到了往日黑夜的寂静。黑暗中,黄约娟摸索着点亮了油灯,打开了木柜子。昏暗的亮光中,3岁的五伢子正紧紧搂着弟弟,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母亲……


看见两个安然无恙的小儿子,王约娟激动得流出了两行热泪,她一下子抱住两个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一早,黄贞挟家的五伢子和六伢子因为被母亲藏在木柜子里而幸运地躲过土匪劫夺的事立刻在村子里传开。邻里乡亲称赞能干的王约娟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也为躲过劫难的两个孩子庆幸。村子里一向性格豪爽的四姑娘更是亲自登门来到黄贞挟家说:“五伢子六伢子平安无事,真是万幸,也多亏了你这个能干的母亲……”


四姑娘说到这儿,看着两个刚刚从木柜中“逃生”的孩子正在快乐地玩耍,不觉心头一热,她立刻对王约娟说:“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两个孩子日后一定会给你们家带来福气和兴旺,不如以后五伢子就叫永福,六伢子就叫永兴吧!”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60年黄家兄弟团聚照。前排左起:六弟、大哥、二哥;后排左起:四哥、黄展岳


从此,黄贞挟家3岁的五伢子、1岁的六伢子成了父母哥姐和邻里乡亲呼唤的“永福”“永兴”。而热心的四姑娘或许也没有想到,被她取名“永福”的五伢子,真的很有“后福”。21年后,永福走出四黄村,成为福州考区唯一考上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学生黄展岳,也从此,永福踏上了一代中国考古学家的成长之路。

2.父亲黄贞挟


遭遇土匪“光顾”不久,一直为养家在外打工的黄贞挟终于回到了家中。闻知家中的遭遇,黄贞挟更加体会到妻子在家养育孩子的不易生活。好在多年在外的奔波,自己手中也有了一些积蓄,他觉得可以不必外出打工了。于是黄贞挟用自己攒下的血汗钱,在自家住房的东侧建起了一个土法制糖作坊和一间碾米房。


从多年外出给人打工到自己开制糖作坊和碾米房,黄贞挟的生活的确发生了变化,回想起自幼跟随寡母艰难度日的岁月,48岁的黄贞挟更是感慨不已……


黄衍堂,也就是黄展岳的祖父,是一名本村馆学塾师,27岁那年因去董埔村为族人调解民事纠纷不幸染上霍乱,回家后不久猝然离世。这时黄贞挟只有5岁,一个妹妹3岁,弟弟还在母亲腹中尚未出世。从此寡居的母亲经常带着子女回到娘家居住,依靠孩子们的外祖父接济生活。


由于外祖父也是馆学塾师还兼中医,所以童年的黄贞挟既在外祖父的馆学中读书,也跟着外祖父学习中医。长到十几岁时,黄贞挟离开外祖父家,小小年纪就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日虽然早早就下到农田干活,但靠自己家的几块薄田仍不足以养家,因此黄贞挟还要租种一些田地来维持一家人生计。


因为肩负养家的重担,所以即便是在农闲的时候,黄贞挟也要去为有钱的人家挑担运货。一开始他去邻近的竹口村为人家挑水果,后来又去泉州为已经迁居到那里的一个族叔运货。


他的族叔黄衍陵在泉州西街经营着一家土产杂货店,黄贞挟就靠着双肩为族叔的杂货店挑红糖、豆饼,挣得工钱来贴补母亲家用。这样过了一些日子,凭着不怕吃苦和受累,黄贞挟的手里总算有了一小点积蓄。


于是他先暂放下肩挑,用手里这笔微小的资金,到各村收购粗糖,经初步加工制成红糖后,仍然是自己挑到泉州交给族叔黄衍陵收购。


黄衍陵的土产杂货生意一直不错,后来又直接给福州一家贸易商行供货。这也让黄贞挟经常在把红糖卖给黄衍陵后,接着就帮他把货物装进船舱,然后再由泉州湾押船启程,直接奔往福州与商家完成贸易。


这种肩挑和长途贩运的重体力劳动确实非常不易,黄贞挟却前后持续干了十多年,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手中又增添了一些积蓄,家中的经济条件终于稍有好转。


黄贞挟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开设中医诊所给乡里村民治病。从少年到青壮年,黄贞挟一直没断了跟随外祖父学习中医,也从外祖父那里学到了不少为人治病的经验。开设诊所后,他更把自己从外祖父那里得来的“真传”献给了远近的乡里人民。


行医的黄贞挟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同情贫苦人,给人看病他不收钱,有时还要搭上药费。这更让他受到邻里乡亲的尊敬和爱戴。


作为父亲,黄贞挟的言行也给子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敬重父亲,也深深怀念父亲,因此晚年的考古学家黄展岳曾撰文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情:


“……父亲一生的最大业绩是行医治病。在青壮年时期,他已从外曾祖父学得行医经验,为病人开药方、采草药,不收受病家一分毫费用。及至开设‘永安堂’药店,才正式以行医为业,并听取草医苏炭先的意见,多少接受一点出诊费。


“他没有学过也不可能学习过现代医学知识,凭借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认真切脉、听视,细心询问病情,刻苦钻研,终于达到医术精湛,能杂治内外妇幼各种疾病,于内科诸病尤为精通。由是名闻遐迩,不但本村和周边邻村的病患者争来就诊,远在十多里外的城镇病患者也闻风而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父亲医德高尚,十分同情贫困病人,体恤病家疾苦,门诊不收挂号费,外出行医由病家随意酌付出诊费,从不计较索取。一次门诊只开一剂汤药,复诊时再据病况变化酌情加减。给病人耐心传授自行护理方法,尽量设法减轻病家负担。他的高尚医德,深得病家的亲切爱戴,人们亲切地称他‘挟先’。


“当时病人大多是贫苦农民,病到严重时才来请父亲出诊。不论是白天晚上,他都是随叫随到,从来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不但没有挂号费、劳务费,药款还常常被赊欠。年终结算,通货贬值,只要能收回原来赊欠的钱数也就满足了。每年总有不少欠款无法收回来,只好自动注销,未有怨言。


“从1930年正式行医到1956年公私合营的长达26年期间,经由父亲诊治的病人不下十万次,救治危重病人无法统计。‘挟先’一名饮誉泉州新门外广大农村。公私合营后,父亲已年逾70,才基本上停止出诊。然上门求诊者仍络绎不绝。面对慕名求诊者,他总是热情接待,义务诊治,以治病救人为乐事……”

3.搬进新屋


建了土法制糖作坊和一间碾米房后,黄贞挟又逐渐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他开始动手为盖新房做准备。盖新房子的决定,还是在家中遭遇土匪之后。当时,回到家中的黄贞挟看到幸免劫难的五伢子、六伢子,不禁悲喜交加,看着辛勤劳苦沧桑满面的妻子,更是慨叹不止。再看一家人居住的拥挤破旧的小屋,他越发坚定了盖新房子的决心。


是啊,黄贞挟家的小屋实在是太破旧了。后来黄展岳也曾对自己家世代居住的祖屋这样描述:


“儿时听母亲说,我生于旧房的后房,旧房坐南向北,五开间,砖墙瓦顶。宗亲数家共住,非常拥挤,卫生条件很差。我家分住在后房、边房,一家大小生活在这两小间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的房子里。这座旧房已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早成危房。上世纪90年代,家乡掀起危房改造,这座危房也被推倒重建,成为另一后辈宗亲的两层楼房了……”


凝聚着黄贞挟辛勤打工的血汗和勤俭积蓄的新房终于在黄家旧房300米远的地方落成。新房三开间带耳房,坐南向北,砖墙瓦顶。三开间三布局,进大门是下厅,下厅两侧下房各一间。二进是天井,天井两侧厢房各一间。三进正中是大厅,两侧大房各一间。大厅后面另辟出后房一间。


总之,虽然仍和孩子们的二叔一家合住,但比起原来的两小间又破又旧见不到阳光的小屋子,黄贞挟一家老小的居住环境真是改变了许多。


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如意,就在黄贞挟、王约娟夫妇带着孩子们高高兴兴搬进新居不久,他们的大女儿芼治却突然病逝。芼治刚刚出嫁六年,因为乡里一带流行鼠疫,不幸染病身亡。只可惜芼治去世时只有23岁,让两个年幼的女儿失去了母亲。


三年后,不幸又一次降临黄家,12岁的三儿子印笃,因后背生痈疽久治不愈,终被疾病夺走了生命。印笃患病只有三年,即便是身为乡村医生的父亲亦无力回天,更让黄贞挟、王约娟夫妇悲痛。


大姐病逝,三哥早亡,这时候的永福虽然年幼,却也留下了一抹悲伤的记忆。特别是对三哥,小时候总是听母亲说,三哥身体一直很结实,7岁就去读私塾,要不是后背患痈早夭,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因为三哥很聪明……

4.8岁走进学校


1934年春节过后,8岁的永福走进了四黄村的小学。这个年龄才去上学,按现在的标准,确实晚了些。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福建农村,因为贫困落后,大多穷苦的农民家不但子女多,而且重男轻女,能够走进校门读书的一般多为男孩。但因为贫穷,即便是能够走进校门的男孩,最后又能够坚持读完小学课程的也是为数不多,女孩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而8岁的永福能够走进小学校门,还得益于四黄村侨居印尼的宗亲。因为四年前,能够让四黄村孩童接受教育的地方,还只是一座私塾。后来经过侨居在印尼的四黄村黄氏家族后人出资,才将四黄村的私塾办成了小学。


这样的社会环境,也让8岁的永福十分珍惜进入校门学习的机会。及至几十年后,早已成为一代考古大家的黄展岳仍然对自己在8岁时才走进的四黄村小学校留有清晰的记忆:


\"1934年春节后,我8岁时,走进了家乡祠堂改造成的学校。1930年以前,四黄村只有私塾,没有新式学校。大哥二哥也都只在私塾里念过二三年书。大约是1930年,侨居印尼(时属荷兰殖民地)的宗亲,集资创办学校,校名‘南昌学校’(寓意可能是‘南安昌盛’),校舍设在本村‘黄氏宗祠’内。


“宗祠坐北朝南,砖砌瓦盖,大门石楣上镌刻‘黄氏宗祠’四个字。祠内开敞,有木柱数楹,无间隔。前部大门、天井及两厢,环绕似回廊。后部是厅堂,以木柱分出三间。正厅后壁设神主龛,改设学校时拆除。


“学校因陋就简,初创时,只办初级班,春季招生。我是那年春节后入学的。至今还记得厅堂中放一长桌,有木凳数只,供教师办公、休息。厅堂两侧是教室,教室与办公桌之间沿着木柱拉挂蓝布帘遮隔,复式上课,教学用当时政府规定的小学课本。


“学校设校董会,由归侨宗亲贞轩叔任董事长。首任校长廖中俊,教员廖波金等,都是惠安人,受过正规师范或中学训练。诚诚恳恳教学有方,自甘清寒,深受学生和村民的敬重。四哥是首届学生。上世纪30年代下南洋的宗亲,大多是南昌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南洋商场中拼搏,均学业有成,发挥巨大作用,这是近半世纪以来的小学毕业生所不及的。


“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搬迁至村后山岗上。在利用祠堂办学校期间,侨居南洋的宗亲仍积极集资,选址筹办新校舍。大约是1936年秋或1937年春,新校舍落成。学校随即搬迁,同时增设高级班,仍是春季招生。


“新校舍坐北向南,面对紫帽山。校舍依照民居三开张设计,开敞式。下落上建楼房,供教师住宿。校舍所在,地势高亢通风,远离村舍,环境优美安静。校内空间可分隔成多间教室,不必复式上课,足够按不同年级分班使用。缺点是用水困难,教师饮食盥洗,要由高年级学生轮流到山下村中打井水抬上山。这时段的校长仍是廖中俊,还有教师廖波金、陈天赏等多人……”

5.影响至深的小学教育


永福虽然8岁才走进校门,但无论是南昌学校的办学宗旨,还是学校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都让小学生永福获益匪浅。因此晚年的黄展岳先生回忆说:


“小学六年的启蒙教育,对我以后的为人、爱好,影响极为深远,我衷心感谢给予我启蒙教育的老师们。”


南昌学校的创办者大都为四黄村侨居海外的华侨,他们对学生最大的希望就是毕业后能够出国赚钱,然后回报父母和家乡。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学校很注重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比如开设课程,除了当时国民政府规定的课本以外,还有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尺牍、文范课本。因此走进校门的永福不仅学习了国语、拼音、算术、珠算、常识、书法、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更通过尺牍、文范课的学习学会了写简单古文体信和背诵古典故事。


南昌学校的教育也让永福深深感受到,家乡的宗亲们办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算账、写信的工作能力,达到粗通中国文史知识的水平,让他们毕业后争取出国,侨居南洋,也就是当地闽南语常说的“过番”,进而能够从商谋生,赡养父母家庭,资助家乡建设。


小学生永福虽然还没有十分理解宗亲们办学的良苦用心,但他学习一向刻苦勤奋,因此他在南昌学校学习不仅从没有过挨打受罚,反而是经常受表扬,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还当上了班长。


学习好的永福也喜爱看书,因为乡村课外读物不多,容易接触到的只有古典章回小说、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但就是这些古典文学强烈地吸引了永福,不管是找别人借,还是同学之间的传阅,只要一书拿到手,他就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喜欢的诗词,他就抄写背诵,虽然自己对一些古文诗词并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人来指点,但挡不住的是他对古典文学的喜爱和渴求。也是在这个时候,小学生永福开始了他对中国文史的喜爱。


永福也忘不了曾经教过他的老师:


“让我不能忘怀的启蒙老师是陈天赏先生。他是廖中俊校长的妹夫,泉州中学初中毕业。为人坦率,乐观豁达,教学认真。课余时喜欢给学生讲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他中学时代的学生生活。他的风趣言说引发我对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向往。后来我考上泉州初级中学,和他的宣讲不无关系……”


让永福最难忘,也是对永福影响最深的则是南昌学校校长廖中俊先生,正是这位廖中俊先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人民生死存亡的时刻,积极向村民宣讲抗日思想,带领南昌学校全体师生一致对外,身为班长的永福更是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爱国主义激情也从此在心中澎湃。


也因此,对小学生永福成长影响至深的廖中俊校长深深留在了永福的记忆中:


“……廖先生是惠安涂寨村人,师范学校毕业。中等身材,平时常穿一袭蓝布(或灰布)长衫,有时也穿中山服。温文儒雅,和蔼可亲,学识广博,学校课程样样精通。他跟其他老师一样分担教课。老师外出,他补缺。谆谆教诲,甘为孺子牛,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


“先生多才多艺,不但教书好,书法绘画亦称上乘。学校墙壁上张挂的图表、字幅、画像,无不出自先生的手笔。记得先生教我们写字时总是为学生亲作示范,他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双钩,又在白纸上用毛笔写字,一横一竖,让学生临摹,从‘永’字八法开始,步步深入。我爱好书法就是在这时打下的基础。


“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抗战意识,先生创办村民夜校。入夜,村民踊跃到校,汇集在水月灯下,聆听先生讲课,畅谈抗战形势。此情此景,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受老师的影响,我念高小时便关心国家大事,萌发爱国情愫。当时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我生活的地区福州、金门、厦门相继沦陷。日本飞机更是经常飞临泉州上空,对老百姓进行恫吓、骚扰,直至投下炸弹。


“在先生的带领下,南昌学校全体师生同仇敌忾。我积极参加挖掘防空洞,站岗放哨,侦查日机空袭,引导年幼同学疏散逃避。抗战初期,学校开辟抗战书刊阅览室,陈列《毛泽东传》《朱德传》《二万五千里长征》等颂扬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书籍,可惜为时不长,这些书籍便被县上收回……”


3岁藏于木柜中免遭劫夺;8岁走进宗亲创办的新式学校,学习刻苦优秀,喜爱读书,喜爱文史,更有一腔爱国主义激情,这是永福的成长经历,也是考古学家黄展岳在四黄村度过的童年岁月。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在父亲的“永安堂”诊所见习


1940年,学习成绩优秀的永福从南昌学校毕业了,虽然很想升入中学继续读书,但是父亲却让他在自己的“永安堂”诊所见习,帮助工作。


没有让自己的五儿子去考中学读书,也实在是黄贞挟的无奈之举。自从十年前与人合伙开办“永安堂”诊所后,二儿子印海就一直在诊所附设的中药店做抓药、收钱记账等见习工作。四年前印海也和大儿子一样下了南洋,四儿子嵩山又接替了印海做见习。现在嵩山已经16岁,在诊所也工作了三年,又考上了泉州中学,所以黄贞挟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让四儿子去中学接着读书。


这样,诊所的中药店就只能让刚刚小学毕业的永福来接手了。14岁的永福体谅父亲的用心,虽对父亲行医的行当一窍不通,但他仍服从父命,在“永安堂”成为一名乡村诊所的见习生。


此时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国的土地惨遭践踏,人民饱受苦难。永福的家乡泉州一带更是物资匮乏,甚至对外交通也全都中断。大哥、二哥远在印尼,一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耕种几亩田地和父亲在“永安堂”行医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这更让年少的永福觉得自己应该帮助父亲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


乡村诊所的见习工作虽然并不复杂,但实际做的工作也不少。永福每天的工作和几年前的二哥、四哥一样,主要是按照父亲给村民治病的处方抓药、计价、收钱或是记账,还要去泉州药行收购诊所短缺的药材,或者帮助父亲炒制草药,研制药丸、药散等。当然赶上地里农活忙,或是家里的事务多时,永福也会帮助干农活、干家务。


作为乡村诊所的一名医生,其实黄贞挟是非常辛苦和劳累的。给村民看病,他既主治内科,又通晓全科杂症。他还要一面行医,一面种地。更难得的是他为乡亲们一直称道的“医术和医德俱佳”的美名。


这些,也让14岁的永福在走进“永安堂”后,有了深切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诊所窗台上用漆书写的一幅楹联: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以前年龄小,又一直上学读书,永福从未对父亲的诊所认真观察,直到成为“永安堂”的见习生,他才注意到这幅由父亲亲手书写的楹联。似乎这时才悟到,正是这“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才让父亲得到了村民们的赞誉。


“永安堂”诊所见习生的经历,也让永福亲眼目睹了父亲为邻里乡亲治病的感人情景。最受触动的,是看到父亲手提布鞋,赤脚出门为村民出诊。记得一天上午,诊所里忽然跑来一个不认识的邻村村民,进来就慌慌张张地说他住在邻村,老婆突然得了急病,要父亲立即去给他老婆看病。


父亲二话不说,提起自己的一双布鞋,光着脚就跟着这位村民出了诊所。提着布鞋是平时舍不得穿,即便是出诊也是赤脚徒步。到了病家,出于礼貌再穿鞋进屋,这是生活节俭的黄贞挟一贯的行医作风。


看完病后,村民拿着父亲开的处方回到诊所抓药。而父亲并没有回来,原来,父亲走到途中,把一双布鞋放到田边,又下到地里去干活了。


这样的情景,看多了,永福也习惯了。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只要有病家前来要求出诊,不管路多远,天气多不好,父亲总是立即手提布鞋、赤脚徒步去给人治病。父亲对永福说:


“你年纪还小,没有像我这样受过那么多的贫穷苦难,不知道咱们农村的穷苦人家,大多是得了病能不看就不看,能拖就拖,实在病严重了,拖得扛不住了,才来看病。甚至于扛到卧床出不了门了,才会跑来这里要我去出诊。所以只要是出诊的,就一定都是病情严重的,我怎么能够再给他们耽误时间呢?”


听了父亲的话,永福什么都没说,只是转向窗前父亲书写的那幅楹联,久久地凝视着……

2.志不在行医


“永安堂”诊所的见习,让永福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父亲怜贫济苦、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但或许是天生对医学不感兴趣,年少的永福从没有过向父亲学习医术的欲望。每天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诊所见习生的工作,既不多学,也不多问,即便是父亲叫他看的一些医书,也是看过后就忘了,看来真是志不在行医了。就如后来他回忆的那样:


“我当时年少无知,在诊所见习,只知照处方抓药,计价、收钱、记账;到泉州药行购药,农忙帮工。不知道向父亲提习医要求,父亲也没要求我实习。我看见父亲为病人把脉,望闻问切,因不懂人体病理,听不明白。父亲有时也叫我看医书(主要是看他手抄秘方、杂医书和案例),因缺乏指导,懵懵懂懂,过后淡忘,兴趣不大。”


虽然对医学不感兴趣,但永福对学习仍有强烈的欲望。平时只要是完成诊所工作之余,他都要练习写字和阅读一些古典历史与文学。因为不耽误诊所见习工作,父亲对永福的看书学习也从不阻拦,尤其是看到他的五儿子总是天天坚持练字,更是大加鼓励:


“字为文章衣冠,也可以说是读书人的衣冠。字写不好,怎能算是读书人?我看病开处方,字不好也是不行的,会让人家看不起的……”


看到父亲对自己每天练字不但不予阻拦,反而大加鼓励,永福更加喜爱写字了。每天记完账后,就势用手中的毛笔接着练习写字。心中除了写字的快乐,更多了几分对父亲的敬重,父亲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却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自己也一定要像父亲那样把字写好。


永福喜欢练字,更喜欢看文史类的中国古典文学。所以除了练字,这个十几岁的诊所见习生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古代的文学作品。好在永福从不耽误诊所的见习工作,所以父亲对他的几乎是“过分”的阅读,也从不加干涉和指责。


长大后的黄展岳觉得自己这个时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十分痴迷:


“‘永安堂’诊所的见习期间,我在抓药、帮农忙之余,就是练习写字,阅读古典文史、章回小说、唐诗宋词。最让我着迷的是章回小说。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杨家将》《狄青平西》《杨文广平闽十八洞》开始,继看《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说岳》《英烈传》《太平天国演义》《中华革命史演义》等等。只要能借到的书都看,有的书是下了功夫读的。例如《东周列国志》,我详细记录各国的世系及其重要功绩;看《水浒传》,记录一百零八将的绰号,等等。我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是从这些章回小说中形成的。至于正史(二十四史),当时并不知晓,先秦典籍也知之甚少。记得曾自读《论语》《孟子》《四书集注》,但是囫囵吞枣、印象不深,外国历史更是一片空白。唐宋诗词背诵不少,现在能背下来的诗词,全得益于少年时期的好记性。”


对乡村诊所见习生的工作不感兴趣,却喜欢练字,喜爱读古典文学和历史,小学毕业后的永福,虽然一度中断了在校的学习,却在父亲的“永安堂”度过了一段诊所见习生的难忘时光。

3.改名“展岳”入泉中


1943年春,泉州中学的春季招生开始了。去年底刚刚从泉州中学读完初中的四哥嵩山不仅把这个消息立即告诉了弟弟永福,还一个劲儿地鼓动弟弟说:“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报名机会,现在永兴弟也小学毕业了,你去上学,正好让他来接替你……”


四哥的话,让永福十分激动,他已经17岁,诊所的见习生工作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