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殿学著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书籍编号:30343906
ISBN:978754910551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972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刘殿学 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殿学,男,江苏盐城人,党员,大学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多年中学语文教员,1987年鲁迅文学院学习,出版长篇小说《红枸杞》、《绿丹蓝》、《雪狼》、《雏菊瓣瓣开》、《少年阿凡提》及中、短、微小说集、校园故事集、《古代科技名人小故事》作文教学专著等著作22部。这些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小说界》、《故事会》、《雨花》、《延河》、《飞天》、《红岩》、《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中华文学选刊》、《少儿文学选刊》、《读友》、《意林》、《儿童时代》、《文学少年》、《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故事大王》、《中学时代》、《金色少年》《少年月刊》等刊报。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华20世纪小说经典》《世界微型小说经典》《新中国60年小说大系》等100多种选集选本和被学语文教科书及课外读物和语文试卷选用,数十篇小说译成英文维文哈萨克文,数十次获得各类学奖,其中《一桶水》获首届中国短小说排行榜一等奖,《生命风景》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荣登短小说风云人物榜。被中国作协列为中国36位短篇小说星座作家之一。
扁鹊与四诊法
扁鹊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一生勤奋好学,钻研医学,为民除病,总结出科学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为我国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扁鹊出生于医药世家,他的祖上行医,他一家三兄弟都是有名的医生。
望一望,就知道病情
一天,魏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是医生,谁的医术最好?”
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又问:“何以见得?”
扁鹊说:“我大哥给人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就下药除了病根。所以,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我二哥呢,给人治病总是在病因刚起时,他就能药到病除,乡里人常常认为他只能治些小毛病。而我呢,都是在病人的病情比较严重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筋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动大手术。所以,人们都认为我有本事,可是,真正的高手是我的哥哥。”
虽然,这是扁鹊借医术暗示魏王如何治国,可在三兄弟中,扁鹊的医术是最高的,“望闻问切”,是他治病的四大法宝。
“望”就是观察病人的气色。有一天,扁鹊拜见国君蔡桓公,他观察了一会,然后对蔡桓公说:“君王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及时诊治,恐怕要深入体内。”
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我没有什么病呀?”
过了几天,扁鹊又对蔡桓公说:“我看君王的病已发展到肌肉里面去了!”
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扁鹊。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拜见,说:“我看君王的病已发展到了肠胃里去了!”
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
几天之后,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掉头便走。
蔡桓公忙追问扁鹊:“哎哎哎,这会你为什么不说话就走了?”
扁鹊说:“皮肤病用汤药洗或热敷就能见效,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病入膏肓,我就无能为力了!”
不久,蔡桓公真的病死了。
这是扁鹊“望诊”的一个典型例子。
问一问,太子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guo)国,虢太子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扁鹊看看,觉得太子没有死,就想救人一命。问太子身边的人:“太子患的什么病?”
身边人说:“太子中邪,就突然昏倒了!”
扁鹊又问:“什么时间,在何地中的邪?”
身边人对扁鹊说了许多情况。
扁鹊听完,马上得出自己的判断:“你们太子没有真正死去,他的耳朵还能听见声响,鼻子里还有气息,心脏还能跳动……进去通报你们的虢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
身边人赶快报告虢君。虢君连忙派人将太子的尸体抬出来。
扁鹊先在太子头顶中央的“百汇穴”扎下一根细细的石针,用手轻轻地捻动。不一会,太子就有了点声息。接着,扁鹊又给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其实,这种起死回生之术,完全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经验。扁鹊靠他的“望问闻切”诊疗法,医治过无计其数的病人。这四种诊疗法,他用得最多的还是“切”诊法。“切”就是今天中医常用的把脉。
有一次,扁鹊到晋国行医,正好碰到晋国国相赵简子生了大病。由于国事繁杂,赵简子用脑过度,昏迷五六天不省人事。
扁鹊按了按脉,从房里出来,冷静地对周边人说:“病人的脉搏跳动正常,大家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
果然,过了两三天,赵简子就醒过来了。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扁鹊就能从气色中,看出齐桓侯病情的发展,从询问病情的过程中,能知道虢国太子得的什么病。把一把脉,就能知道赵简子何时能活过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问诊,而且十分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帖、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百姓的各种病症。
扁鹊行医有他“六不治”的原则:一是依仗权势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的人不治;四是不爱惜生命的人不治;五是身体虚弱勉强劳累的人不治;六是相信巫术的人不治。
可见,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十分高尚,一生不畏权贵,甘心情愿为百姓服务,得到百姓的忠心拥戴,称他为“神医”,为他建墓立碑,全国各地的“医神庙”里,至今香火不断,人们用各种方法怀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
建筑大师鲁班
鲁班是我国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他本姓公输,叫公输班,因为是鲁国人,所以称他为鲁班。他一生主要干木工活,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明创造,成为木工的一代始祖。
茅草叶与铁锯条
鲁班出生在一个世代木匠家庭,鲁班从小没机会上很多的学,也不识多少字,十一二岁,家里就送他去跟一个出名的老木匠学手艺。鲁班聪明过人,十分好学,一边干活,一边识字,师傅教他的手艺,每件都干得很出色,老师傅非常喜欢,就把自己技术毫无保留地全教给了鲁班。
鲁班刚出师那年,这位老木匠师傅接到一项重要的建筑工程,鲁国国君要造一座漂亮的宫殿。哎!我老了,这活让谁去干呢?所有徒弟中,只有鲁班能干这项活。师傅想来想去,就让鲁班去接旨。
年轻的鲁班大胆地把任务接下来了,他跟工人们日夜坚守工地,看草图,打房基,忙得热火朝天。
一天,国君突然亲自到工地视察,看看工地上一片忙乱,看不出宫殿的眉目,国君大发雷霆,限鲁班在十五天内,到山上砍伐三百根南木,于黄道日正午时,立起梁柱!否则,斩!
鲁班不敢跟国君说讨价还价,带着徒弟们,起早贪黑,在山上一连砍了十天,大家砍得筋疲力尽,只砍了一百来棵南木树。可这时,离立梁柱的黄道吉日只有两天了,如果木料准备不到到位,是要杀头的!况且,负责砖瓦石料的工人,按国君吩咐,将材料都运到了工地。
怎么办?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又上山催砍木材。走着走着,眼一黑,累倒了!就在这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有点疼,抬手一看,满是老茧的手指,被划出一道口子,在慢慢渗出血珠。什么东西这么锋利?能把老茧巴的手划破了?他仔细看看,原来是一根红茅草划的。鲁班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他心里豁然开朗,用有齿的工具代替斧头砍树行不行?他马上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茅草叶那样的锯齿,用它去锯树。只锯几下,树皮就锯破了,再用力锯,树干锯出了一道深沟。可锯的时间一久,竹片上的锯齿就断了。这时,鲁班就想起了比竹片更坚硬的铁。他转身跑下山,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根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锯树,结果快极了!只用了十三天,就砍伐了三百根南木梁柱——这根铁条,就是锯的祖先。
小布袋与墨线斗
跟师傅学手艺,各种木工活,主要靠一把斧子砍,砍得再轻再细,都留下斧子的痕迹,怎么砍都砍不平滑。鲁班就想,做一把更薄的斧子试试?结果,更薄的斧子砍出的木器表面,还是不平滑。再做一种更薄的斧头片,把它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木座里,用力向前推,推过之后再看看,木器表面又平又滑——于是,刨子又在鲁班手里诞生了。
木工活里,一条条直线总是少不了的,一开始,木工们只靠肉眼描线。可肉眼描得再准,做出来的东西还总是不直。一次,鲁班看着母亲跟人家做衣服,开剪前,在一个小布袋里抽出一根粉线,在布上轻轻一弹,一道直直的色线,就弹在布上,然后照线开剪。鲁班就想,做木工活,用黑色线在木板上着色,不就省得用眼眼睛瞄了?于是,鲁班亲手做了个小木盒,里边放些墨,将线染黑,再抽出来,拉直了,在木料上一弹,就是一道黑线,照线开锯,要多直有多直——这就是木匠们沿用了几千年的墨斗。
鲁班是一个十分爱钻研的人,他一生的发明不计其数!
荷叶片与雨阳伞
一天,他看见孩子在荷花塘边玩,每人摘一片荷叶,倒过来,顶在头上。
鲁班觉得有意思,就问:“你们头上顶着荷叶干什么呀?”
孩们子们说:“天热,挡太阳。”
鲁班心里一亮,回家找了一根竹子,劈成细细的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个架,又用一块布,把它剪成圆形,蒙在竹架上,对孩子们说:“好啦!这东西既能挡雨,又能遮太阳,送给你们吧。”
鲁班妻子在一边瞧了瞧,说:“嗯,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它,不方便,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
“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它改成活动的,用着时,就把它撑开,不用,就把它收拢起来——它就是今天的伞。很久很久前,世界上并没的伞。
实践出真知,劳动长智慧,无数的发明创造充实了这位科学巨人的一生,他为社会进步,为生产力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数千年来,人们没有忘记他,为他建庙,怀念这位不朽的中华之魂!
李冰造都江堰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学家,他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是世界水利史上一大奇迹,两千多年来,雄伟的“都江堰”与李冰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一座不朽的天碑!李冰也被民间奉为圣人。
战国时期,在四川岷江一带,连年水患,民不聊生!秦国吞并蜀国炎后,昭襄王派水利专家李冰去当蜀守,让他去治理水患。
凿开玉垒山,求得“宝瓶口”
李冰到任后,带领他的儿子二郎,跋山涉水,多次深入到蜀西山区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标本,绘制草图,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岷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江水流到灌县平原,一泻千里,不可阻挡,年年造成水灾。那些随江水而下的泥沙,淤积河底,抬高河床,灾区不断扩大,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经过考察,李冰决定,先把阻挡江水下泻的玉垒山凿开一个大口子,将岷江的水分流出去。玉垒山白石如玉,十分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缓慢。后来,李冰想出一个办法,他让民工们在岩石上先凿开一道沟槽,然后用柴火烧石。烧到一定温度,岩石在大火中“哔啪”爆裂,民工们沿着裂缝凿石,一下一下,在坚硬的玉垒山上凿出了一道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大口子,形状像瓶口,人们就叫它“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蜀东旱区。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保持一定的流量,使“宝瓶口”起到分洪和灌溉的两大功能,李冰又决定在岷江出口处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排泄洪水。另一支流入宝瓶口,用来灌溉良田。
竹笼沉岷江,现出大“鱼嘴”
在湍急的江水中修筑分水堰谈何容易!李冰先用江中抛石的办法筑堰,可是,抛下的巨大石块,眼一眨,就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怎么办?难道这个江中堰埧就没有办法建了吗?
岷山一带,盛产大竹,漫山遍野都是高大的山竹。李冰想了想,就让当地竹工给他编竹笼,一条条竹笼,长三丈、径二尺,在竹笼中装满石块,沉入江底,江水冲不走。慢慢地,一道堰江大埧浮出水面,湍急的江水被彻底制服。
出现在江中的这条堰堤,犹如一条大鱼,前端极像鱼头,取名“鱼嘴”。鱼嘴朝着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叫内江,是灌溉的总干渠,渠道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的水,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万项农田,使成都平缘由“水旱从人”,变为富足的“天府之国”。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李冰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飞沙堰”也用竹笼装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通过“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样可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的沉积。
“鱼嘴”的分水量设计非常科学: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就会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实际上,这个“宝瓶口”就成了调节内江水位的恒线。
这是一个多么科学的水系设计呀!
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更科学地制作了三个小石人,分别立在外江、内江和宝瓶口的水中,用来测量和观察水位。江水枯竭的冬季,小石人不露足。江水旺盛的夏季,小石人也淹不过肩。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有记载最早也是最科学的测量水位的办法。
李冰不愧为中华民族水利史上最伟大的圣人!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们,民间建起大大小小庙宇,奉他们为神灵。四川的“二王庙”,至今香火不断,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六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水利科学家。
蔡伦造纸
当你在洁白的纸张上写字时,你曾想过:这纸是哪来的?告诉你,是我国古代一个叫蔡伦的人造的。
蔡伦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发明家,他最早发明世界上造纸术,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那么,在蔡伦发明造纸之前,世界上没有纸,人们是怎样书信交往的呢?
沉重的竹简书
一天,蔡伦早上起来上街去办事,走到白水桥头时,看见两个小太监牵着一匹大红马,拉着一辆官车往桥上爬,车上鼓鼓囊囊地装满了布袋,十分沉重。上桥时,一个小太监在前面埋下身子使劲地拉着马往桥上拽,一个在车后使劲推。桥很高,车刚上到一半高,连马带车又滑下来,怎么使劲,那车就是上不了桥头。后来,他们索性先把马车退回平地,然后一个人在前面使劲催马,一人在后面猛推车把,人马一起使劲,想一股劲冲上桥去。没想到车刚上半坡,忽听那车轮“喀嚓!”一声,折了!车子歪倒在一边,车上的布袋滚落一地,袋里的竹简和木牍“哗啦啦!”撒了!有些所简的韦编也摔断了,弄得满地竹片!
那时的书,都是用竹子木头削成薄片,在薄片上刻上字,再将这些竹片或木片,一片一片联起来,就成了一句话或一篇小文章。如果将更多的木片或竹片联在一起,就是一篇大文章。再按顺序再把这些大文章用牛皮绳(韦)编成册,读的时候就展开,不读的时候就卷起来,堆在一起,这叫简。还有一种大一点的木板,上面能刻许多字,这种大一点的木板叫做牍。装简牍的车子翻了,韦编断了,简就乱了!
这马车上装的都是皇帝讲的话,写的文章,一下都成了乱竹片了,这可怎办?那两个小太监吓得一时乱了手脚!心想,回到宫里小命怕也难保了!
蔡伦一见,忙上来帮小太监收拾。蔡伦在皇宫里是个文官,他知道怎么排列那些简牍。那两小太监们捡,蔡伦就帮他们排列,忙了半天,才将那些沉重的简牍重新装入布袋,送过桥去。
发现一种宝贝
蔡伦望着远去的宫车,想,如果能造出一种比简牍更轻更薄的东西,在上面写字那该多好呀!
长期以来,蔡伦看到人们在竹简和木牍上写字,极不方便,他就想到了很轻的丝布,用布写字不是很轻吗?可是,丝布太贵,一般人用不起。不过一个“丝”字却给了蔡伦启发,他由“丝”想到了“纤维”,由“纤维”想到了“纸”。于是,蔡伦便不断地研究改进他的造纸技术。
第一张“蔡侯纸”
回家后,蔡伦马上找来树皮、破麻布、旧渔什么的,让工匠们把它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捣烂、搅拌,直到成为浆状一样的稠糊糊。然后,再用竹篾把这黏糊糊轻轻地挑起来,贴到墙上晒,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终于试制出既轻又薄的纸——一个纸的世界由此诞生!人们为了纪念蔡伦,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为了满足宫廷的用纸需求,当时的汉和帝就封蔡伦为龙亭侯,专门为宫廷造纸。
宫廷里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也有上万人!一天要用许多纸,单靠自己一个人去找些旧衣烂布做原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供应。于是,蔡伦启奏皇上,说造纸原材料不足。
皇上立即下令,从全国收集大量的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什么的,运往京城。这些破东西收来,蔡伦就组织人力用刀先将原料剁碎,而后放到一个大池子里浸泡,经过一道又一道的工作程序,一张又一张的纸就源源不断晒了出来,然后送往宫廷各部门使用。
纸越造越多,小作坊已经不能适应造纸需要,蔡伦就在京城搞起了几个大作坊。不久,这种造纸技术传到全国各地,人们都仿造蔡伦的造纸工艺进行造纸,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纸技术革命在中国风起云涌,江南江北建起了无数个造纸厂。
一时间,中国纸,中国制造的纸,迅速飘到世界各地。
蔡伦以后的朝代,有人不断把他的造纸技术进行改进,为了造出更漂亮、更好用的纸,人们又在纸浆里加上别的原料,如白粉、石灰等成分,造出来的纸很白,而且造材料也不光光是破衣烂麻什么的,用木材做原料,到山上去砍伐大量的树木造纸。造出来的纸是好纸,但是另一个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树木砍了,环境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将进入无纸时代,电子将代替纸张,不用纸写字,电子信息同样能传播语言。
蔡伦,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带来了文明,改变了生活。纸,一张薄薄的中国纸,轰动了世界,改造了世界。即便有一天人们不再用纸写字了,但是,由于纸引发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世界永远都会记住一个伟大的名字——蔡伦!
张衡与地动仪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发现天体是圆的
张衡从小聪明过人,他尤其喜欢天文地理知识,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十分好奇,观察到的问题,非要问个明白。
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乘凉,望着天空的星星,一个一个数了起来。数着数着,问:“爷爷,我数的时间久了,发现有的星星移动起来了,有的都偏到西边去不见了。这边呢,又有的新星星出现了,它们是在赛跑吗?”
爷爷说:“星星是会移动的,你要看星星,首先要看着北斗星,就是东北天空十分明亮的那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所以叫‘北斗星’。”
小张衡仰望星空,一会惊叫道:“噢!找到了找到了!那么,北斗星移动吗?”
“大约到了后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并且翻了个跟头,倒挂在天空。”
听了爷爷的话,张衡一直睡不着,偷偷起来看,闪烁明亮的北斗星真的倒挂天边,惊奇极了!北斗为什么会翻跟斗呢?带着这个问题,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查资料做研究,默默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转。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观察天宇和大地,那该多好啊!张衡把书本中找到的资料和日常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久,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巨大的铜球就像今天的地球仪,铜球外表刻有28宿和一些恒星的位置,球体内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的两端直对北极和南极。球体的外面装有几道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
为了使“浑天仪”能自行转动,他将一个巨大的水壶吊起来,滴出来的水力推动齿轮,齿轮带动空心铜球绕轴旋转。铜球旋转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速度正好相等。这样,人们坐在屋子里,就能从观察到整个天体的运行,就能知道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交替。
后来,张衡经过刻苦钻研,在“浑天仪”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在一个巨大的用铜铸成的圆球四周,有八条金黄色的龙,龙嘴里衔着一个大铜珠,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条龙嘴里的衔珠就会自动掉下来,于是,就能很准确地得知地震的发生地在哪,以及地震的深度、热度,这些数据都能测出来。
当时的“谶纬神学”信徒们,攻击张衡的“地动仪”触犯了天神,对张衡恨之入骨。
一次,几个“谶纬神学”的信徒,公开站出来攻击张衡:“你发明的那个‘地动仪’简直就是屠龙之术、雕虫小技,地震是上帝的意志,能让你那个破玩意测出来?”
张衡毫不留情地斥责那些人:“你们这些虚伪之徒,附和谶纬,图的是个人福禄!”
张衡的话,使得那些人老羞成怒:“你那个‘地动仪’算什么玩艺?简直一堆烂铜废铁!还不如早些当废铜废铁卖了。”
遭到这群“谶纬神学”信徒们的攻击,张衡非但没有放弃他的研究,反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念。他确信,只要是这些官僚们反对的,就一定对人民有利,他们越是攻击“地动仪”,说明“地动仪”越具有科学性。于是,年过半百的张衡,把整个身心都放在了他的“地动仪”研制上,他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让那些攻击他嘲笑他的人无话可说。
“浑天仪”准确报警
公元138年3月1日,这一天,跟往常没什么两样,早晨起来,曦风习习,到了中午,风和日丽,春光明媚。
张衡的兴致很好,中午,特地邀请了两位朋友在家小聚。大家酒兴正浓,忽听“当唧!”一声响,“地动仪”上那条头朝西的金龙嘴里的铜球,落了下来。
“是不是地震了!?”
朋友们心里没底,可张衡心中有了数,一定是天下哪个地方地震了!他连忙跑到门外来观看,没有啊?整个洛阳城异常平静,街上车马行人,仍那样平缓,没有一点地震的惊慌。
啊哈!张衡的“地动仪”失败了!龙嘴里的衔珠掉下来了,却没有地震,这是什么狗屁“地动仪”?趁早把它扔到黄河里算了!啊哈哈哈哈……
朝廷里,那些“谶纬神学”信徒们幸灾乐祸,一起攻击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有人还连忙向皇上奏书,说张衡不务正业,蛊惑民心,要求摘了他的乌纱帽。
张衡却不慌不忙,坚信自己多年的心血不会白费,一边沉着对付那些反对者们的攻击,一边派人打听地震消息。
就在张衡等待报告的第二天下午,忽听门卫官们一道一道向内厅大声传报:“传——!西戌报子到!——”
“传——,西戍报子到!——”
“传——,西戍报子到!——”
……
很快,消息传到内厅,张衡马上叫传报子进来。
那报子迫不及待地向张衡跪报:“张大人,昨天午时30分,甘肃临洮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伤亡惨重!求朝廷赶快救人哪!”
张衡一听,脸色大变,立即启奏皇上,向灾区派人派粮,展开抗震救灾。
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反张衡反对“地动仪”的人,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经过后人们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到1800年,张衡的“地动仪”能测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情况,这在当时是多么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呀!后又经过隋朝、唐朝的不断改进,“地动仪”传到了波斯、日本。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科学仪,张衡坚持自己科学信念,百折不挠的治学态度,几十年如一日,最终成为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他点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将永照千秋!
机械师马钧
马钧这名字,听起来,有人也许还不太熟悉,他是我国三国时期的机械大师,他在传动技术方面有许多重大发明,对当时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称他为“天下名师”。
改造织布机
马钧小时候生家庭生活比较贫困,还有点口吃,不善于跟别人交谈。但是他念书十分用功,刻苦钻研,善于动脑思考。生活中喜欢经常自己动手制造一些器械。周围邻居遇到什么难题,他会主动想出一些办法帮助解决,因此,村上的人都很喜欢他。
由于他制造的那些小器械,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发挥作用,找他做的人多了,有了名气,于是,他就经常外出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做机械,自己有了饭吃,还能挣钱养家。
一天,他在洛阳城里做事,经过一家织布坊,看到一群女子在织绸布,用的是一架老织布机,机械上只有五十条经线,六十条纬线,织出来绸布不但窄,而且工效也低。马钧看了就想,要是再增加织机的经线和纬线,不就可以织得更快了吗?而且织出来的布面也宽。
第二天,马钧主动到这家织布坊来,对老板说:“你的织布机要是再增加些经线纬线,不是织得更快吗?”
那老板对马钧看看,一个乡下穷小子,咋说这种没边没际的话?问:“你是干什么的?”
马钧说:“我是造机械的。”
“造机械的?”老板不大相信,“你能造什么机械?吹牛吧?”
“不是吹牛。你这种很慢的织布机,我可以给你改造一下,一天能织双倍的布。”
老板一听要笑,我的织布机都用上百年了,你能改造?说:“你若差钱花,我能给一点,别在这儿说大话耍骗。”
马钧见老板不相信,就坚定地说:“一个月内,若不把这种旧机械改造出来,我就永远不来洛阳城做事!”
老板见马钧下了海口,指着一边那台废旧织布机说:“好啊,你先给我改造改造这台旧的织布机吧,改造坏了,也不用你赔,反正是台废机了。”
马钧看看墙脚下的那台破织布机,说:“好,请你给我一个月时间,在一个月时间里,你们照织你们的布,我改造我的织布机,互不影响。饮食我自己可以解决,所缺材料请老板能帮助买一些。”
事情说定后,马钧天天不声不响来到织布坊捉摸他的织机改造,不停地画图纸,量尺寸,又锯又砍,叮叮当当,从早到晚忙个不闲。
一个月的时间快要到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