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42):曾国藩文集精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国学经典(42):曾国藩文集精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清代)曾国藩,谷淑梅,陈才俊编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01
书籍编号:30344658
ISBN:97875157016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833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版权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42):曾国藩文集精粹
作者:(清代)曾国藩
ISBN:9787515701646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
史籍研究所
陈才俊博士
前言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极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曾表述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梁启超则是把曾国藩推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称“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还有一些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深远。
同时,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最为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一个被排斥在权力核心集团之外的汉人,是怎样在晚清黑暗官场中纵横捭阖的呢?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怎样在朝廷编制之外组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的呢?一个不谙习军事的文官,是怎样统率三军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军剿灭的呢?一个功高震主的重臣,是怎样在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的呢?一个终生追名逐利、杀人如麻的“屠夫”,是怎样修身养性达到“至人”境界的呢?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理学家,是怎样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的呢?曾国藩留给后人太多的不可思议。
中华五千年,对于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反差如此之大的大概也就只有曾国藩一人了。曾国藩的一生是黑与白的结合,是善与恶的统一。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祖祖辈辈虽然都以务农为主,但生活上还是较为宽裕的。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塾师秀才。曾国藩兄妹共有九人,身为长子,他堪称榜样。曾国藩6岁开始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道光十八年中贡士,旋赴殿试,得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后入翰林院,拜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下,留京10年7迁,并连升10级。37岁就官至礼部侍郎,升为二品重臣,后又担任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仕途的平步青云使他在京师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无论是至交好友,还是同代朝臣,就连平民百姓都对他很是推崇和尊敬。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礼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就是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设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并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另外,他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他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因而他完成了儒家对人生至高的要求——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被誉为那个时代的“完人”。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时候,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在那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曾国藩既无家学,又无根底,本身资质又不出众,但却以一介儒生力挽狂澜,还在短短时间内扶摇直上,位极人臣,平定大乱,扶大厦于将倾,成为“中兴第一名臣”。但与之相应的是,他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却备受诋毁、诟病不绝;他忠心不二,竭力维护封建纲常秩序,却屡受朝廷猜忌;他希望振兴没落的王室,却苦于现实,不得不归隐家乡。身处动荡多变的时局,心怀复杂矛盾的情感,常有反省悔过的行为,使他感悟颇多,因而文稿极多。而曾国藩其人其文,在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把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反复磨砺的智慧与谋略演绎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拥有如此辉煌的人生,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努力成就人生,又或许还有不为人知的诀窍?曾国藩经营人生的智慧一直是人们苦苦探寻的。近百年来有无数人倾心于解读曾国藩人生成功的密码,甚至成为一门方心未艾的“曾学”。但由于曾氏文集卷帙浩繁,让人无从入手、望而却步。鉴于此,我们从曾氏全集中用心选录精华,谨慎翻译原文,编辑成这本《曾国藩文集精粹》,使有志于研究、解读曾国藩作品的读者可以化繁为简,举重若轻,从而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本书共分为家书、书札、日记、奏稿、军事谋略、散文、杂感笔记、诗词联语等十部分。希望人们在阅读曾国藩作品的同时,用心领悟其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从中受到教益,缔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修身养性篇
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
十五日接四弟在涟滨所发信,系第二号,始知正月信已失矣;廿二日接父亲在廿里铺发信;四月廿八信巳刻在汉口寄曹颖生家信;申刻又接在汴染寄信;五月十五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三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十一发第六号,十七发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译文】
儿子国藩敬禀: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
十五日接到四弟从涟滨发出的信,是第二封,才知道正月里寄出的信已经遗失了;二十二日接到父亲在二十里铺所发的信;四月二十八日巳刻接到家里从汉口寄到曹颖生家的信;申刻又接到从汴染寄来的信;五月十五日,接到父亲到达长沙发出的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从信中谨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中老幼都平安,诸位弟弟都发奋读书,并且高兴地得知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真是神速啊!
儿子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出的第五封家信,四月十一日寄出的第六封家信,十七号寄出的第七封家信,不知道家里是否都已经收到?近来儿子的身体跟往常一样。每天晚上早早入睡,起得也越来越早。唯一不如意的就是不能用脑过度,思虑过多就会头昏。因此经常静心养神,不思考任何事情,修身养性,以谨遵父亲所教导的保身之训。
九弟的功课一如往常,《礼记》九本已经点读完,《资治通鉴》已经看到三国,《斯文精粹》的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但我不求他的学问很快见效。看他对学问的领会程度,显然已经有些心得,大概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来吧。
甲三在四月下旬已经能够下地走路,无须别人扶持,只是还不能说话。没有奶吃,因此每天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的喜兆,婢女仆从都和原来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此人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的世兄。同乡六个,四个得了庶常、两个担任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部名册。同乡们在京城任官的跟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动。郑莘田给事中丧期服完之后已经回到京城。梅霖生病情越发严重,让人很是担忧。黎樾乔老前辈那里,父亲没有时间前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表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已经传来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儿等在京城为官,自己定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情我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兰姐去年生育,所得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情到底怎样成全?儿子希望父亲大人来信告知。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已解。男从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莘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十月初一日到京,布匹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等及孙男女皆平安。余详于弟书,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一月廿六日
【译文】
儿子国藩敬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于十月二十二日收到了二老的手谕,敬读之后,得知一切。我与郑小珊之间的小小嫌隙已经化解。从前对于过失,儿子总是因粗心而忽略了。自进入十月份以来,常常念念不忘改过自省。即使问题很小,也要自我惩戒,关于此事的详细情况都已经写在给弟弟的信中。
近日耳鸣稍微有所缓解,但是只要些微辛劳就又很快复发。我现在每天除应酬外,不能不自己多加用功。虽想节劳,但实在难以再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一定时时谨记,刻刻遵守。
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是否可靠?龙翰臣父子已在十月初一日到达京城。布匹、线索,都已经照单子收到,只是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恕皆有信给我,本月可以到达。儿媳妇和孙儿、孙女都平安,其余的详细地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谨此禀告。
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劝弟不要夜郎自大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二十三日男发第七号信交折差,七月初一日发第八号交王仕四手,不知已收到否?六月廿日接六弟五月十二书,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五月廿九日书,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即县试案首前列皆不写出。同乡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老先生,皆已详载。同一折差也。各家发信,迟十余日而从容;诸弟发信,早十余日而忙迫,何也?且次次忙迫,无一次稍从容者,又何也?
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乡诸家皆好。惟汤海秋于七月八日得病,初九日未刻即逝。八月二十八考教习,冯树堂、郭筠仙、朱啸山皆取。湖南今年考差,仅何子贞得差,余皆未放,惟陈岱云光景最苦。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为乐。王仕四已善为遣回,率五大约在粮船回,现尚未定。渠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心。叔父之病,男累求详信直告,至今未得,实不放心。
甲三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颇肯率教。六弟今年正月信,欲从罗罗山处附课,男甚喜之!后来信绝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来京之文,殊不甚好。在省读书二年,不见长进,男心实忧之而无如何,只恨男不善教诲而已。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自满足为要。余俟续呈。男谨禀。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廿日
【译文】
儿子国藩敬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儿子于六月二十三日将第七封信交给信差,于七月初一将第八封信交到了王仕四的手中,让他顺便带回去,不知是否已经收到?我于六月二十日已经接到六弟写于五月十二日的信。七月十六日,又接到了四弟、九弟写于五月二十九日的信。这些信中都说自己极为忙碌,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而已,而且字迹也十分潦草,甚至连县里考试的头名和前几名,都没有写在信中告知。同乡中有同一天接到家信的,是考古的老先生,也都详细地写在信中。同是一个信差,各家也在同一时间发信,迟十多天都能从容不迫,而弟弟们早十多天却是如此忙碌,这是为什么呢?并且每次信中都说自己忙碌,没有一次是悠闲舒缓的时候,这又是为什么呢?
儿等在京城生活很好,大小都很平安。同乡的各家情况也都不错,只是汤海秋在七月初八得病,初九日未刻便离世了。八月二十八日考教习,冯树堂、郭筠仙、朱啸山都被录取了。湖南今年的考差,只有何子贞得了,其余的都没有外放,只有陈岱云的情形最苦。儿子因去年的病,反而以不外放而高兴。王仕四已经妥善地遣送回去,率五大约乘粮船回,现在还没有确定。他们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念。叔父的病,儿子多次请求来信详细地将实情告诉我,可是至今没有收到,实在是不放心。
甲三读《尔雅》,每天二十多字,还肯受教。六弟今年正月的信,想从罗罗山处附课,儿子很高兴。可是后来的信中却绝不提这件事,不知是什么原因?所寄来京城的信,写得不好。他在省读书两年,没见进步,儿子心里很是忧虑,却又无可奈可,只恨儿子不善教诲罢了。要想有所进步,大约首先要摒除骄傲习气。腹中空空,又夜郎自大,这个最坏事。四弟、九弟虽说没有进步,但不自满,恳请双亲大人教导六弟,要以不自满自足为第一紧要。其余事情等到下次再接着呈告。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勉弟谨记进德修业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快畅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问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省。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译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即二十七日接到你们的来信,我欣喜不已,因为信写得多,而且处处详细明白。四弟的七夕诗写得很好,我已在诗的后面作了详细批注。以后最好多做些诗,只要有志向有恒心,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我在作诗上也下了很多工夫,只可惜当代没有韩昌黎及苏东坡、黄庭坚这些可以与我一同直抒胸臆的人。只是我的人事应酬大多,因此不能经常作诗,但用心思索和作诗的念头却是没有一刻敢忘却。
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是指孝、悌、仁、义;修业是指写诗、做文章、写字。这两件事都由我们自己做主,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今天要是进了一分德,就当是积下了一升谷;明天要是修了一分业,又当是余出了一分钱。这样,德业一起增进下去,那么家业就会日渐雄厚。至于功名富贵,都是命中注定的,自己丝毫不能做主。从前有一个官员,他的一个学生做了他那个省的学政,他就将两个孙子托付给这个学政,认作门生。后来,他两个孙子在临近岁考的时候患了场大病,没能参加考试,到了科考的时候又因有孝在身不能入学。几年之后,两个孙子才都入了学,那个大的还考中了两榜。由此可见,事情成功与否,时间早晚都是命中注定的。使用力气大小由我自己决定,但成效多少却是由天决定的,万万不能产生妄想之念。六弟的天分比几个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不免愤怒怨恨,不过到了这一步正好可以趁此艰难痛苦之际,静心思考一番,拿出卧薪尝胆的勇气和决心,万万不可因为气愤而耽误学习。
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我很是高兴和欣慰!自从打发走了荆七以后,家里整齐了,率五回去后你们就会知道的。《书经》上说;“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说之理,我也深有同感,但不能过于严肃厉害了,使人见了就像看到神一样。从此以后,应将九弟话告知诸位绅士,以便时时警悟自省。季弟天性老实忠厚,正像四弟所说的,“怎样都行”!他要我指示读书的方法和进德的途径,我已另外开列。其余的就不再一一详说了。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不求强记顺其自然
【原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左右:
刘朝相来营,得植弟手书,具审一切。
内湖水师自六月十五日开仗后,至今平安。本拟令李次青带平江勇渡鄱湖之东,与水师会攻湖口,奈自六月底至今,十日大风,不克东渡。初四日风力稍息,平勇登舟,甫经解缆,狂飙大作,旋即折回。并勇衣被帐棚,寸缕皆湿。天意茫茫,正未可知,不知湖口之贼,运数不宜遽灭乎?抑此勇渡湖,宜致败挫,故特阻其行,以保全此军乎?现拟俟月半后,请塔军渡湖会剿。
罗山进攻义宁,闻初四日可至界上,初五六日当可开仗。湖南三面用兵,骆中丞请罗山带兵回湘,业经入奏。如义宁能攻破,恐罗山须回湖南保全桑梓,则此间又少一支劲旅矣。内湖水师,船炮俱精,特少得力营官,现调彭雪琴来江,当有起色。
盐务充饷,是一大好事,惟浙中官、商多思专利。邵位西来江会议,已有头绪,不知渠回浙后,彼中在事人能允行否?舍此一筹,则饷源已竭,实有坐困之势。
东安土匪,不知近日何如?若不犯邵阳界,则吾邑尚可不至震惊。
带军之事,千难万难。澄弟带勇至衡阳,温弟带勇至新桥,幸托平安,嗣后总以不带勇为妙。吾阅历二年,知此中构怨之事造孽之端,不一而足,恨不得与诸弟当面一一缕述之也。诸弟在家侍奉父亲,和睦族党,尽其力之所能为,至于练团带勇却不宜。澄弟在外已久,谅知吾言之具有苦衷也。
宽二弟去年下世,未寄奠分,至今歉然于心。兹付回银二十两,为宽二弟奠金,望送交任尊叔夫妇手收。
植弟前信言身体不健,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此余阅历语也,植弟试一体验行之。余不一一,即问近安,并求禀呈父亲大人万福金安,叔父大人福安。
咸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左右:
刘朝相来营,接到植弟的亲笔信,已知道一切。
内湖我水军自从六月十五日开仗以后,到今平安。本来准备命令李次青带领平江兵乘船到鄱阳的湖东边,与水军会合进攻湖口。无奈从六月底到今天,连续十天大风,不能东渡。初四风力稍稍停歇,平江兵登上战船。刚刚解开缆绳准备出发,突然狂风大作,只得马上返回。兵士们的衣服被褥和帐篷,全部都已湿透。上天的旨意茫茫不可知,不知道是不是湖口贼寇的运数还没有到马上被歼灭的地步,还是次青的部队渡过湖去应遇挫败,因此才特地刮风阻止他们出发以保全这支军队呢?现在打算等到月中后请塔军渡湖会合剿贼。
罗山进攻义宁,听说初四就到达该州境内,初五、六日应可开战。湖南三面用兵,骆中丞请罗山带兵回湖南,已经上奏朝廷。如果义宁能攻破,恐怕罗山要回湖南保卫家乡,那这边又少了一支精锐的部队了。内湖水军,船炮都很精良,只是缺少得力的营官,现在调彭雪琴来江西,应当有一些起色。
盐税用来充军饷,是一件大好事。只是浙中官多数都想专有其利。邵位西来江西会商,已经有了眉目,不知他回浙江以后,那里管事的人能同意实行吗?如果舍弃这一筹钱之法,那么军饷来源就已经枯竭,实在有坐以待毙之势。
东安土匪,不知近来怎么样?如不犯邵阳地界,那么我们家乡还不至于受到波及。
带兵的事,千难万难。澄弟带兵到衡阳,温弟带兵到新桥,庆幸托老天之福一路平安,但以后还是以不带兵为好。我带兵阅历二年,深知这中间结仇的事,造孽的事,不一而足,恨不得与各位弟弟当面一桩一桩详细介绍呢。弟弟们在家,侍奉父亲,和睦族党,尽力而为。至于操办团练、带领兵士这些事,不宜太多参与。澄弟在外时间长了,想来懂得我说这句话的苦衷。
宽二弟去年去世,为兄没有寄去奠分银,至今心中感觉歉疚。现寄回银二十两,作为宽二弟的奠银,希望送交任尊叔夫妇亲收。
植弟上次信中说身体不好。我认为读书不求强记,这也是养身之道。凡是想要强记的,还有好名的想法横在心中,因此就越发记不住。如果完全没有好名的心思,记住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