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书籍编号:30346601

ISBN:978750347829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432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28年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46年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姜椿芳的母亲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寓所招待苏联代表团,姜椿芳任翻译,左为宋庆龄,右二为姜椿芳。


1980年姜椿芳(左六)率中国大百科全书代表团访问美国时,摄于国会参议院餐厅。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3年3月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共中央编译局领导与西德客人合影(前排左二为姜椿芳)。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4年3月姜椿芳与夫人张安英在银川参加宁夏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时留影。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姜椿芳在工作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3年5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编委会成立时合影(左四姜椿芳、左五曹禺)。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4年12月姜椿芳给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宋时轮送聘书。


1984年冬姜椿芳给夏衍送聘书和刚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5年夏姜椿芳在图书展览会上翻阅《永乐大典》。


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7年8月姜椿芳在内蒙古通辽市第二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上。

姜椿芳同志生平


姜椿芳同志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贫苦店员家庭。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受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1928年他小学毕业后随家迁居哈尔滨,积极参加了反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进步社会活动。1931年夏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随后加入了共青团。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同党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56个春秋。


1932年,姜椿芳同志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后调任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主编《满洲青年》(后改为《东北青年报》)。1932年年底,姜椿芳同志又调到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为省委起草宣言,编辑《满洲红旗》(后改为《东北人民报》)。他还按照党的安排,去英亚社(塔斯社的化名)任俄文翻译。他曾受党的委托,通过英亚社与第三国际进行过联系。他对党的事业忠诚,深受党组织的信赖,他的家先后是党团省委机关的所在地。省委的一些重要会议在他家召开,像杨靖宇等党的重要负责同志常在他家居住。姜椿芳同志为东北的抗日革命斗争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姜椿芳同志因他参与创办的《大北画刊》受到日本领事馆怀疑而被捕。他在狱中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后被营救出狱。


姜椿芳同志于1936年8月转移到上海,主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他先是在亚洲影片公司做苏联影片的发行和宣传工作,并发起成立中苏电影工作者协会。1938年,上海地下党文委派他领导“小剧场”支部。后来“小剧场”支部改为文化总支,他任书记。文化总支在他领导下团结了一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左翼文艺工作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我们党通过姜椿芳同志同塔斯社商定由“苏商”出面创办中文《时代》周刊,他任主编。《时代》是当时整个沦陷区唯一能够公开出版的反映我党观点的中文刊物,是我党宣传工作突破封锁的一大成就。当时日伪势力横行,环境异常险恶,姜椿芳同志不顾日伪宪警的跟踪监视,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时代》周刊大量报道苏德战争情况,及时传播反法西斯阵营的正义声音。《时代》周刊对当时正在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起了鼓舞作用。这期间,姜椿芳同志还翻译了大量苏联文艺著作。这些译著促进了苏联革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1945年抗战胜利后,姜椿芳同志在党的领导下创办了《时代日报》,担任总编辑和时代出版社社长。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内战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许多进步刊物遭到查禁。姜椿芳同志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苏联同志的帮助,凭着一颗赤诚的革命之心,运用他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聪明才智,勇敢机智地战斗在这块阵地上。《时代日报》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及时传播党的声音,报道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声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揭露国民党的腐败黑暗,团结和吸引各界人士去迎接新中国的黎明。时代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进步书刊,特别是苏联革命文学著作,对国统区青年发生了广泛影响。时代社还培养了一批苏联和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人才,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苏联文学研究、介绍、编辑出版的骨干力量。


1949年上海解放后,姜椿芳同志除继续负责时代社的领导工作外,还先后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市文化局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同年姜椿芳同志根据华东局的指示,创办了上海俄文学校(后改为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校长和党委书记。他为创办这所新型的革命学校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俄语人才。当年他亲手培育的许多学生今天已成了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


1952年姜椿芳同志调任中宣部斯大林著作翻译室主任。1953年年初,党中央决定斯大林著作翻译室与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任命姜椿芳同志为副局长。从此他把全部精力用于马列著作的编译事业。他为编译局的创建和发展,为完成党中央决定的《马恩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的翻译任务,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亲自拟定工作规划,制定翻译条例,物色编译人才,总结翻译经验,统一翻译思想。他不仅积极参与三大全集翻译工程的组织领导,而且还承担译文的校审工作。他十分关心编译局干部队伍的成长,亲自制定干部培养规划,落实提高干部素质的实际措施。他不但重视编译工作,也为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他为编译局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排除了发展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姜椿芳同志还为《毛泽东选集》和中央重要文件外文版的翻译出版,为中译外翻译班子的建立费了不少心血。马恩列斯三大全集的问世,毛泽东著作外文版的出版,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的翻译队伍的形成,一批理论研究人员的成长,都是同姜椿芳同志的辛劳分不开的。他对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姜椿芳同志横遭迫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身陷囹圄近7年。“四人帮”的迫害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没有使他丧失对党的事业的信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立下宏愿,一旦重获自由,要倡议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来填补中国文化的这一空白。


1975年他一出狱,就提出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他心情异常激动,写下诗篇:“春回大地野草苏,青山处处不荒芜。霜严雪压戕翠锦,雨丝风片润黄枯。”在这大好形势下,他为实现他的夙愿到处奔走呼吁,并广泛收集和研究外国百科全书资料。1978年他为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起草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向中央的建议,很快得到中央批准。姜椿芳同志被任命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66岁高龄的姜椿芳同志挑起了筹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重担。他以惊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紧迫的使命感,不顾一切困难,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从制定百科总体规划到确定分卷原则,从编辑工作到出版印刷工作,从选调编辑人员到组织撰稿队伍,从加强与国内各部门的联系到扩大国际交流,凡此种种无不凝聚着姜椿芳同志的心血和才智。他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果实。现在,已有40余卷发稿,20余卷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次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他还倡导编译出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并被聘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顾问。姜椿芳同志把晚年的主要精力无私地献给了中国的百科全书事业,直到弥留之际,仍在关心百科全书的工作。他不愧是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


姜椿芳同志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先后任文化组副组长、组长。他和文化组全体成员一起,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增进文化界人士的团结,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全国历史文物保护,为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做了大量工作,向党中央提出一些有益建议,受到党中央的重视。


姜椿芳同志作为翻译界老前辈,一贯关心我国翻译事业。1982年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他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会长。译协开展了多种活动,成立了各地分会,出版了会刊,兴办举办了各种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为发展我国翻译事业,提高翻译水平、培养翻译人才做出了贡献。


姜椿芳同志还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他是中国地名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等。


半个多世纪来,姜椿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有宽阔的共产主义胸怀,有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他不谋私利,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坚持党性原则,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有了成绩从不居功自傲,出现失误从不诿过于人,勇于自我批评。他谦虚质朴,宽厚待人。他密切联系群众,对同志体贴入微,帮助排忧解难。工作中善于调动和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凡是同他接触过的人,无论是战友、同事还是学生,无不钦佩他的品德和为人,对他无不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姜椿芳同志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在患病期间,他喜闻十三大召开,决心在病愈后为贯彻十三大路线贡献自己的余力,但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逝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大损失。姜椿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他的优秀品德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姜椿芳在哈尔滨


王式斌


姜椿芳同志的青年时代,从1928年夏到1936年秋是在哈尔滨度过的,并且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姜椿芳1912年7月28日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一个店员家庭。父亲姜岳安,母亲张长生,均勤劳俭朴,为人忠厚,他们对姜椿芳高尚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姜椿芳是他们的独生子,一家三口靠父亲的微薄收入过着清贫的生活,一旦失业,生活即陷入困境。由于经济拮据,姜椿芳读了五年私塾才上正规小学。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开始受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1928年夏,姜椿芳小学毕业。为了谋生,全家随回乡探亲的伯父从家乡迁到哈尔滨,经同乡介绍,姜父去下江富锦县一家火磨管理仓库。为了照顾儿子求学,姜母留在哈尔滨,卜居道外北八道街一个大杂院内。


同年暑假,姜椿芳考入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校,在初中一年级(6)班读书。在班里,姜椿芳年龄较大,他身材颀长,面庞清癯,衣着朴素,戴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他性格内向,文雅沉静,讲话慢条斯理,声音低沉,但有较强的说服力。他学习成绩优异,酷爱文艺,课余还从一位俄侨老师格拉祖诺夫学习俄文。


1928年是多事的一年,6月初,日本关东军一手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为进一步推行其“大陆政策”和“满蒙政策”,日本趁东北局势不稳之机,加紧密谋在东北北部修筑吉会、长大、吉五、洮索、延海五条铁路。消息传来,哈尔滨各大中学校学生立即罢课,商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修五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等口号,成群结队上街示威游行,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这次运动一开始,姜椿芳就在同学中间宣传反帝救国的道理,动员同学参加反对修五路的斗争,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拥护,一致推举他为三中学生会的代表。11月9日,全市大中学校学生举行全市大规模的抗五路集会。示威游行遭到军警的阻拦,鸣枪三排,用枪托、拳脚打伤学生140余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一一·九”惨案。在这次运动中,姜椿芳第一次受到革命的洗礼,提高了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反对封建军阀的认识。


1929年中东路事件发生后,地处边陲的富锦火磨因中苏冲突而停产,姜父随之失业返哈。姜椿芳因缴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全家生活重又陷入困境。


姜椿芳辍学后,急于想谋到一个职业。经人介绍,他到中东铁路工务段抄写中俄文文件,薪金勉强糊口。他边工作边刻苦自修俄文,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掌握了俄语的基础知识和大量词汇,能够借助辞典阅读和翻译俄苏文学作品。1930年1月中苏伯力协定签订后,他被铁路裁减,成了失业者。不久,经地下共产党员刘天任的介绍,他到光华通讯社当俄文翻译,把当天出版《俄文晚报》的新闻摘译成中文,供本市各报纸选登。经过大量实践,他的翻译水平和速度不断提高,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贪婪地浏览各种书籍报纸,包括一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著作和进步文艺作品,从而萌发了共产主义信念,他的世界观越来越积极了。


1931年初夏,长春附近发生了日本军警杀害我国农民的万宝山事件。哈尔滨地下党团组织和反帝大同盟散发传单,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姜椿芳积极地参加了反日宣传活动,并加入了反帝大同盟,不久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姜椿芳入团后,发展了几名团员,建立了新安埠街道团支部,他担任团支部书记。当时姜椿芳住在安顺街77号,他的父母一向支持他的革命行动,他的家就是团支部的活动地点。姜椿芳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不久他在三十六棚、地包、正阳河等工人居住区吸收一些铁路工人子弟和青年学生,成立了几个读书会,除散发传单外,还派同志按时到读书会讲国际国内形势,学习共产主义基础知识,组织阅读,讨论进步文艺作品,帮助大家提高阶级觉悟,并且从中发展团员和反帝大同盟会员。


同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姜椿芳满怀对日寇的仇恨,积极投入了抗日救国运动。他发动团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反日集会和示威游行,到街头讲演,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罪行,揭露蒋介石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的实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十分活跃。东北将领马占山率领部队抵抗日寇,姜椿芳组织募捐活动,将募集的现金和药品等物资送去支援。同时他还在街道和学校发展党的外围组织反日会会员,建立反日会基层组织。


在险恶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领导东北人民武装抗日,1931年年底和1932年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从沈阳陆续迁来哈尔滨。省委成员来哈后,一个时期不得不分散住在党团员家做掩护。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来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和东北反日总会会长,住在姜椿芳家,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来东北后化名张贯一。姜的父母掩护他的活动。杨靖宇白天出去活动,一回到姜家,就帮助担水,打扫卫生,洗菜做饭,与姜家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杨靖宇常与姜椿芳彻夜长谈,从国际形势到苏区情况,更加坚定了姜椿芳的革命必胜信念。在杨靖宇的直接帮助下,姜椿芳不但开阔了眼界,政治思想水平很快有了提高,而且学到了许多地下工作的方法。就在这时姜椿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把他的一生同党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哈尔滨。日寇横行霸道,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和爱国群众,哈尔滨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4月初杨靖宇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市委书记。在他的指导下,在姜椿芳家里成立了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吴正廷担任团市委书记,赵尚朴为组织部长,姜椿芳为宣传部长。团市委机关就设在姜椿芳家。因为这里有两位老人照应,环境安全,团的军事训练班和政治学习班都在这里开班,由上级派同志来授课。


1932年4月,敌人大规模庆祝伪满洲国建国活动。在市内主要街头搭牌楼,悬挂灯笼,在各交通要道矗立大型宣传画板。姜椿芳在地下党团市委领导下,组织20余名党团员和反日会员混进会场,散发了大批反日传单,造成会场混乱,因有市民掩护,敌人无可奈何。就在当天夜里,街头的几处牌楼被拆毁了,霁虹桥两侧的灯笼被烧毁了,主要街道的大型画板被用墨汁涂黑了,搞得敌人叫苦不迭,而广大市民则无不拍手称快!


农历四月初八是极乐寺庙会(浴佛节),一连几天人潮如流,热闹非凡。姜椿芳等利用这一时机,组织一批党团员和反日会员,每人准备一只鸽子,腿上拴着用纱布写的反日标语,在庙会上放飞,一群鸽子在庙会上空盘旋,把庙会变成了宣传抗日的阵地。


同年7月,团中央批准姜椿芳担任团省委宣传部长。他的主要任务是编辑《满洲青年》(后改为《东北青年报》),把党团中央和满洲省委的决定和通知,以及东北各地义勇军和反日游击队武装抗日的胜利消息等,及时传播给广大团员和青年。根据革命工作需要,姜椿芳必须断绝与团市委的关系,他的家从安顺街搬到道里中国五道街1号院内楼上。同楼有两家成衣铺,经常有人出入,加上缝纫机的噪声,正好可以掩护地下活动,团省委的秘密机关就设在姜椿芳家里。团省委的领导同志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布置团的工作。


同年8月上旬淫雨连绵,松花江水暴涨,由于江堤年久失修,特大洪水淹了半个哈尔滨,街道成河,房屋倒塌无数,居民纷纷逃往南岗、马家沟一带高地避难。日伪当局唯恐市民发生暴动,实行血腥镇压,残杀无辜群众,将头颅装在木笼内悬挂在霁虹桥、火车站和难民区的电线杆上。敌人的残暴兽行,激起了广大市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恨。在地下党团组织的宣传鼓动下,难民掀起了反饥饿、要衣穿、要房子住的斗争,这次斗争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终于取得了胜利。水灾期间,姜椿芳坚持在原住处从事团报编辑工作,及时用小船把团报送往难民区散发,起到了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作用。


1933年年初,中共满洲省委调姜椿芳到省委宣传部当干事,在省委宣传部长何成湘的领导下主编《满洲红旗》(后改为《东北人民报》),同时为省委起草各种文件和宣言、传单等。姜椿芳还领导着一个秘密印刷所和一个秘密发行站。此时,按地下工作原则,姜椿芳必须切断与团组织的一切联系,不得不再次搬家。此后姜家又成为满洲省委宣传部的机关,只有何成湘常来指导党报编辑工作。出于安全考虑,姜椿芳不能将编好的稿子直接送往秘密印刷所。姜母毅然担负起了跑印刷所交通的任务。姜母一身南方老太太打扮,挎着一只菜篮子,把稿件放在篮子的双层底内,并且故意靠近敌人岗哨大大方方地走过,每次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同年4月党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和全体党员的信》(“一·二六”指示信)经吉东特委传到满洲省委,省委决定召开扩大会议来贯彻,通知正在盘石整顿南满游击队的杨靖宇回哈参加会议。5月初杨靖宇回哈,党安排他第二次住在姜椿芳家。因为姜的两位老人早就熟悉“老张”,深表欢迎。这次杨靖宇一身商人打扮,以“南方老客”的身份为掩护,由姜父陪同出入,从未遇到任何麻烦。15日在姜家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这一天正是端午节,姜家准备了酒席,以过节请客掩护会议。“客人”一边喝雄黄酒,一边讨论如何贯彻“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最后做出了接受中央指示信的决议,顺利地完成了会议议程。这次扩大会议标志着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在策略上的重大转变。


5月下旬杨靖宇离哈去南满之前,换上一身农民打扮,把随身穿的一件灰布大衫和一床麻花布褥子送进当铺,用当来的钱充作路费。当票一年为期,到期不赎即成死当。临行前杨靖宇把当票托付姜母代为保存。孰料杨靖宇此去领导南满游击队(后改为东北人民军第一军独立师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与日寇浴血奋战数载,直到1940年2月壮烈牺牲也未能再回哈尔滨。第二年当票期满前,姜家用自己的钱把杨靖宇的大衫和褥子赎出来,精心保管着,一直盼望着杨靖宇回哈时用。后来从哈尔滨带到上海,每年夏天都拿出来晾晒一次。直到1952年获悉杨靖宇壮烈牺牲,悲痛万分。同年夏,姜椿芳和姜母将杨靖宇这两件遗物送交哈尔滨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向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思想教育。


姜椿芳在哈尔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是以“英亚社”俄文翻译的公开职业为掩护的。姜椿芳受党的委托,通过“英亚电讯社”与第三国际进行联系。直到1933年6月电讯社撤销,姜椿芳以其持重、谨慎和机智的特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掩人耳目,姜椿芳经常以“虔诚的基督徒”面目出现。他谙熟《圣经》,甚至能背诵其中的某些章节段落。星期天他常到道里端街31号基督教堂去做礼拜,他巧妙地把礼拜堂作为与地下革命同志接头的地点。


由于认真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到1934年年初,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领导的东北反日游击总队哈东支队节节胜利,对哈尔滨形成包围的形势,敌人恐慌万状。一面进行“讨伐”,一面实行疯狂搜捕,姜椿芳一度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


姜椿芳不仅是一位地下革命工作者,而且还是一位作家,他在党的领导下,与金剑啸、罗烽、舒群一起领导着哈尔滨的左翼文化运动。姜椿芳早在1929年就在《国际协报》副刊《绿野》上用笔名“筠”发表了《电灯》和《寻找职业》两篇小说,1930年在《晨光报》副刊《江边》上发表了《病危》、《婢女》等几篇小说,笔名“蠢仿”。“九·一八”事变后,他用绿波、常江、少农、江鸥、泥藕、之洋、贺青、厚非、懋等二十来个笔名在哈尔滨各种报纸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40余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和翻译的俄苏文学作品。他创作的内容多半是反映劳苦大众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生活的。在日伪残酷统治下,当然不可能直接写反满抗日和宣传共产主义,姜椿芳善于运用隐晦曲折的语言来鞭笞邪恶,对受苦受难者寄予深切的同情。这种写法既能使读者心领神会,又能瞒过敌人的检查,不致给敌人以口实。后来姜椿芳同金剑啸、罗烽、舒群、萧军、萧红等一大批左翼作家被誉为北满革命文艺的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


1935年5月,姜椿芳倡议组织厂“哈尔滨口琴社”,团结了一大批爱好音乐的进步青年,在巴拉斯电影院(今兆麟电影院)和电台公演,用音乐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罪行(如《沈阳月》等),激发群众反满抗日的斗志。


1936年4月,姜椿芳与金剑啸接办《大北新报画刊》,利用日本人办的报刊不受伪满当局检查的特殊条件,把它变为我们的宣传阵地。画刊内容面目一新,除刊登一些名媛、名画、名胜照片外,利用报尾、夹缝或以“大事记”形式宣传国际国内大事,如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贺龙领导的军队胜利、国民党“剿共”失败等消息,还登载一些带有反满抗日倾向的进步文艺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日本法西斯特务的嗅觉有如猎犬一样灵敏,他们把所有哪怕有星点可疑的人都列入黑名单。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6月10日出版的第11期画刊上,由于刊登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病危的消息和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公演高尔基剧作《底层》的剧照,引起了《大北新报》社长山本的注意。姜椿芳和金剑啸被捕并受到严刑拷打,但他们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姜椿芳被关押了35天后,因敌人毫无证据,加上同院居民包括一户日本人联名出具证明,说姜椿芳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不可能有越轨行为,被营救出狱。考虑到敌人决不肯就此罢休,三天后姜椿芳携妻女秘密离哈南下。同年8月转移到上海,与上海地下党接上关系,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悠悠松水情


关沫南


1979年秋,我在北京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会开完要走的那天早晨,房间的电话响起来。我拿起话筒听见一位老同志的声音说找我,我问他贵姓,竟是我久闻大名的前辈姜椿芳同志。他说听说会散了大家要走,他想看看我,这次太忙不能来了,因此打个电话来,希望将来能有机会见面谈谈。这使我在惊喜中激动而又不安。


原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在世和我谈话时,没少谈到椿芳同志。


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东北地下斗争中和文化战线上,“姜椿芳”这三个字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本人既是一位文化人、作家,又是一位翻译家。1934年我随学校去呼兰野游,回来在《哈尔滨公报》文艺版发表一篇较长的散文《呼兰旅游漫记》。翌年10月5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又登出一篇散文《呼兰之行》。文中说作者路过哈尔滨郊区乱葬地“圈河”时,想起这里埋的都是把哈尔滨建造得繁荣的穷人,哈尔滨居民所居住的各区都有天堂与地狱之分,呼兰也不例外。说“天下老鸦一般黑——天下穷人一样穷”,“天堂和人间是都有地狱的,唯有在人间造了天堂”。我觉得比我写的寓意深得多了。经了解才知道署名“绿波”的作者就是姜椿芳。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他的名字,他是用了很多笔名来写文章、翻译外国文学的一位文化战士。


1981年,我们要在哈尔滨举行纪念女作家萧红诞辰70周年大会,我去邀请老一辈的东北作家来哈尔滨参加会议。一天晚间,黑龙江作协秘书长雪燕同志,共产党员作家、烈士金剑啸的女婿李汝栋,陪我去看望并邀请姜椿芳同志。我们进了一个很大的房间,中央地毯上摆的是接待客人的茶几和沙发,有几个孩子坐在那里玩耍。在门旁右侧一个宽大的角落里,有一个很大的写字台,姜椿芳同志正在台灯下面埋头工作。


这年他大约是70岁,中上身材,微微发胖,前额头发微稀略见灰白,眉目嘴角间透着坚毅的神情,长圆形的脸上充满着朝气。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他很赞成为萧红举行这样一次纪念会,这在国内特别是萧红的故乡黑龙江还是第一次,于文化艺术的繁荣是有意义的。接着他问了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