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梦摘彩云:刘勰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梦摘彩云:刘勰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梦摘彩云:刘勰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梦摘彩云:刘勰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缪俊杰著

出版社: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02-01

书籍编号:30346891

ISBN:97875063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1912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cover






前记:文曲星天空闪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中华文化像一条千年不息的江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上,有多少文士豪杰,在这条不息的长河里徜徉。大浪淘沙,洗尽沙砾始见金。


万里长江在奔腾入海之前,冲积成一块辽阔的长江三角洲。湖荡棋布,沟渠纵横。在长江、大运河、京沪通道的交汇处,有座历史文化名城。过去称为京口,现在名为镇江。


京口,有名山、名水,也出名人。南宋杰出词人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山,眺望江北那片国土,感叹不已,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叹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一直为后人传诵,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是卓越的军事家,也是个著名的诗词家,南宋时期的一派词宗。据说他肤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他文武双全,性格豪爽,崇尚气节,侠士之风。他归南宋以后,历官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作为当时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在《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里,他借凭吊古迹评论历史人物,表达了他壮怀激烈的情怀。他称赞孙权当年气盛善战,可以与曹操、刘备匹敌。他甚至调侃地说到生儿子也要生一个“孙仲谋式”的人物。


作为军事家的辛弃疾,武人重武。他在感叹“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时候,只想到了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些武将。他何曾想到,就在这京口,在他发出浩叹的北固亭下,曾经出现过一个为历史添光增彩的人物,那就是比曹、刘、孙晚生两百多年,而今要为之立传的文化巨星——刘勰。


刘勰是我国南朝齐梁时期的一位奇才,他留下了一部文学理论经典——《文心雕龙》。


刘勰一生坎坷。他从一个“笃志好学”立志要“树德建言”的学子,晚年成了改名慧地在定林寺出家的和尚。他飘忽不定的一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命运的写照。命运之神使刘勰面目模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他的巨著《文心雕龙》仅作为一部“文章作法”一类的书在流传。许多人对刘勰这个人物做了“误读”,仅仅把他视为一个出家和尚,却不知道他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鲁迅先生,把刘勰同古希腊的伟大诗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将《文心雕龙》看成是东方的《诗学》,把刘勰的名字推到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四十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出版了他的《文心雕龙注》,让这部古代文论经典成为广大读者能够读懂的文本。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文心雕龙》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一门显学。从此,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才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发出耀人的光彩。


刘勰一生经受了许多磨难。命运之神把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扭曲,性格异化。


他早年不满于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到中年积极“入仕”,成为皇室忠实侍臣。


他早年恪守儒家古文学派立场反对浮艳文风,到晚年不得不向当时的统治阶级思想妥协。


他早年怀抱着“纬军国”“任栋梁”的思想,力图有所作为,到晚年又不得不主动削发剃度,易名更服,遁入空门。


时代造就了一个杰出的文化伟人,那个时代又在他身上涂抹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


刘勰,一位奇人!《文心雕龙》,一部奇书!他很伟大,又很弱小。


刘勰是封建时代一个复杂的人生形态。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刘勰,就要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出他复杂性格的由来。托尔斯泰的女儿亚·托尔斯泰娅为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传记《父亲》中这样说过:“我们觉得托尔斯泰朴质无华,可是在这朴质无华之中他又异常复杂;我们觉得他很坚强,可是他又柔软如蜡。他像他的外祖父沃尔康斯基一样性情暴躁、严峻,同时他又慈祥、宽厚。他高傲,自尊心很强,但是他又十分顺良,甚至自我谴责,自我贬抑。但是像根红线一样贯穿他一生的主要品德却是博爱,崇高的爱,对自然、人类和动物的爱,以及这种爱所产生的温和与善良。”刘勰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亚·托尔斯泰娅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刘勰、写好刘勰传记很有启发。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斗牛,犹言东方也。东方出现了一颗“文曲星”。刘勰就是出现在我国东南方的“文曲星”。这颗“文曲星”在天空闪耀。现在,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那复杂变幻、令人难忘的历史,书写传奇人物刘勰的异彩人生!

第一章 七龄童梦摘彩云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


——《梁书·刘勰传》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


——《文心雕龙·序志》

一、读书郎彩云之梦


京口的北固山风景如画。京口曾经是南朝都城。北固山下一栋栋朱门大宅住着高官大儒。靠近江边的那栋宅子住着一位武官——越骑校尉刘尚。这座宅子平日大门紧闭,人们只知道这里是“刘宅”。刘勰就出生在这座朱门官宅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刘宅依山傍水,背后是北固山森森如盖的古树,前面则是滔滔长江。刘家的宅院是一所独立的院落。走进朱漆大门,迎面是一座影壁。绕过影壁是三进院的院落。院子并不很大,但建筑布局有序,幽静美观。前院有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侧种着几株白玉兰,春天花团锦簇。白玉兰树下是一片空地,地面用小石子铺成,可以作为习武之地。下过雨也不湿,只要雨过天晴就可在此练功。甬道进去是个装有窗棂的中厅。中厅是刘尚平日会客招待朋友喝茶的地方。中厅背后又是一进,里面有个天井。这天井并无井,南方叫作天井,意思是站在天井里像站在井底那样,抬头能看见天。天井正面是主人卧室,两侧是厢房,也是卧房。刘勰的父母住在正房,刘勰则住在厢房,一侧厢房有三间,一间是书房,一间是闲屋。再进去便是一个后院了。里面有厨房、餐厅,侧房是仆人居所,如有闲杂人等或乡下来客,也住在这后院里。


刘勰的父亲刘尚虽任职“越骑校尉”,但平时不带兵,因此也无跟班警卫人员,只有一两个家丁看门。不过,当时凡是当官的都有一两个“门生”为其服务。“门生”,就是跟着主人的服务人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秘书”或勤务员,负责主人的起居等生活杂事。


刘尚在北固山下的这所宅院,有个放满图书的大书房,经、史、子、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楠木书架上。刘尚重家教,平日里只教刘勰读书,不准其同纨袴子弟来往。刘勰是个爱好读书的少年,这刘宅平日闭着漆门,为的是让刘勰有个读书的环境。刘尚本人也爱潜心静读。因此,刘宅并不像一般的显达官府,而是个幽静的“书香门第”。


刘尚做的那个“越骑校尉”,虽属“武官”一行,但是个平时不带兵的武官。不过,古时候武官带不带兵,都要“黎明即起”,天天练武功。有天早上,刘尚起得很早,天蒙蒙亮就在自家的庭院里练武功。他正在聚精会神伸出手中的宝剑时,儿子从卧房里出来,伸了伸懒腰,走到刘尚面前,叫了声“爹爹”。刘尚回过头来,一看是儿子刘勰,也就只“呵”了一声没有再理会,继续练他的功。


刘勰见父亲若无其事地在继续练功,便走上前去,举起右手挡住父亲舞剑的手势,兴高采烈地说:“爹爹,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很奇怪的梦啊!”


刘尚这才停下来,认真地问道:“儿子,你做了什么梦呀?”


刘勰神神秘秘地支吾了一下才回答道:“我昨晚做了个很奇怪的梦,梦见满天布满锦绣般的彩云。我高兴得飞到天上把这些彩云摘了下来。”


刘尚听后觉得十分奇怪。这个只有七岁的儿子平常老实巴交的,一头栽到书堆里,是个“书呆子”,从不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这会儿怎么就异想天开,梦见天上挂满彩云,自己还飞到天上去摘彩云呢!


刘尚从内心里怀疑儿子是中邪了,或者读书读糊涂了,受到当时的谶纬方术异端邪说的影响。刘尚的书架上摆着许多书,其中就有一些充满阴阳五行邪说的经书。其中的《春秋繁露》里载有夜观天象的邪说,什么求雨止雨法术。用阴阳五行推论灾异,预知吉凶。刘尚听说儿子梦见彩云,自己飞到天上采摘,是不是读那些阴阳五行邪说的书读糊涂了。但他了解刘勰从小不编瞎话,不说假话,这次做梦的事,总觉得儿子这个“梦”非同一般。


刘尚对儿子的梦将信将疑,便追问道:“儿子,你真的做了梦,上天去摘彩云吗?”


刘勰认真地点头答道:“爹爹,我真的做了这样一个梦呀!”


这时,刘勰的母亲刘齐氏也起来了,听见儿子在院子里同父亲说话,便走到院子凑上前去,问道:“你们俩在说什么呀?”


刘尚说:“刚才勰儿说,他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满天彩云,他飞上天去摘这些彩云。”


刘齐氏听后,很惊讶。她是信佛之人,相信因果报应这一套说法。她听说儿子做了这个梦也很奇怪,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征兆。但又不敢点破,只好婉转地说:“勰儿,你别胡说乱猜的,听老辈人说,梦是相反的,是假的。人怎么能飞上天去摘云彩呢!”


刘尚不是佛徒。但他听说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说法。他觉得儿子做这样的梦,或许是个吉兆呢!说不定儿子想干什么大事,日思夜想,想而成梦呢!刘尚便打断刘齐氏的话说:“你这是妇人之见。人虽然不能飞上天,但人心是可以上天的呀,古人说‘心比天高’。说不定勰儿将来能做出‘心比天高’的大事来呢!”


刘齐氏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丈夫的看法。夫妇俩同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可是刘勰的父母始终没有破解他这个梦的奥秘。

二、回故里寻根问祖


刘尚自从听儿子说做了这个奇梦之后,也就常常关注刘勰的一举一动。刘尚发现刘勰三岁就能识许多字,五岁开始读大本大本的书,六七岁便把家中的藏书翻读了个遍。他爱想事儿,常常提出一些大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忽一天,刘勰来到刘尚的书房,问道:“爹爹,我最近读了许多历史书,也读了刘家的族谱,里面说我们刘家的远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庶男刘肥的后代,又说我们刘家同南朝宋代的司空刘秀之是兄弟。我们刘家真的同皇室有关系吗?”


刘尚答道:“这个我也说不清楚。传说我们祖上同汉高祖刘邦有一点儿渊源关系,同南朝的开国皇帝刘裕也有什么关系。说你爷爷刘灵真是刘宋王朝做过司空的刘秀之的弟弟。我问过你爷爷,他对自己祖先的经历也说得含含糊糊。不过,从祖上开始便有这么一说,我们刘家都是从古莒国过来的。古莒国现在成了齐鲁之邦的莒县。我们刘家虽然现在不发达了,但祖上还是很风光的!”


刘勰的家族究竟是不是刘邦的后代,刘氏家族同南朝时期的刘宋皇室有没有关系,也是写刘勰传记应该搞清楚的问题。


为名人作传,多从传主的家世写起。最早为刘勰作传的是唐代姚思廉的《梁书·刘勰传》。关于刘勰的家世,他仅用了二十五个字:“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梁书·刘勰传》)


古人写文章“言简意赅”。可是,我们今天写传记就不能那么简单了,要比较详尽地写出刘勰的家世,还得回溯那个时代的历史,交待一下背景。曾经有人概括地说:“刘勰生于宋,著于齐,官于梁。”这种概括说得不错,说得很到位。


刘勰的祖上确有点儿复杂。有人考证,刘勰的远祖同刘邦是有点儿关系,说他的若干若干代之前的某代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现在没有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不过《宋书·刘秀之传》里说到一些有关的材料:“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祖爽,尚书都官郎,山阴令。父仲道,余姚令。秀之弟粹之,晋陵太守。”《宋书·刘穆之传》也说:“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明,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这些材料说明刘勰的远祖与刘邦有点儿关系。


刘勰的高祖父叫刘爽,字子明,做过山阴令。刘勰的曾祖父刘仲道,做过余姚令。刘勰的祖父刘灵真,生平事迹都无可考。但刘灵真的哥哥,也就是刘勰的伯祖父刘秀之却有记载。历史上说,这个“刘秀之”在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年间,做过益州、郢州等地刺史和丹阳尹,是个不小的官,死后追赠为“司空”,也就是《梁书·刘勰传》里所说的“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既然刘勰的远祖是刘邦的后代,曾祖又与南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有些关系,说明刘勰也是出身于官僚世家的。


不过,说刘勰远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于史无据,实在太玄。因为从汉代的刘邦到南北朝时期的刘裕,虽然都是姓刘的天下,此“刘”与彼“刘”相距四五百年,太久远,太不靠谱了。从汉代的刘邦的天下,到南北朝的“刘宋”天下有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不过魏国自曹操死后,汉国(蜀)自诸葛亮死后,都失去了进攻对方的力量。吴国一向划江自守,孙权死后也进入了衰落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司马氏集团完成了统一大业。司马昭在灭了汉(蜀)吴之后突然死掉,他的儿子废魏国君主,建立晋朝,自号晋武帝。“八王之乱”后,北方又出现了“十六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八王混战,匈奴、羯起兵反西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以建康(南京)作为帝都。东晋朝内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反复斗争,最后由一个低级士族出身的强势人物刘裕夺得了政权,建立宋朝。出现了南朝宋、齐、梁、陈、隋五代。


刘勰生于“宋”。这个“宋”是刘裕建立的南朝的“刘宋”,不是后来赵匡胤建立的那个“赵宋”。刘勰虽然是官僚出身,他们家也世居京口,但同那个“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刘裕是个亡命之徒,从一个小军官变为“暴发户”而得天下。东晋初,刘家避难从彭城迁居京口。刘裕年幼,家穷,没有读书,靠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他是个赌徒无赖,曾因赌博被京口大族刁逵缚在马桩上索赌债,丢尽面子。后来刘裕在京口起事开始发达。刘裕勇悍善战而屡立大功。刘裕在桓玄之后,被推为盟主。收复建康后,建立了南朝,自称宋武帝,但不久就死了。刘裕死后,宋朝政权陷入骨肉相残。宋明帝死后,其子苍梧王继位,内乱更为加剧。南朝宋代首尾共五十八年,换了八个皇帝。


刘宋运祚不长。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内乱中造成势力。萧道成灭宋建立了齐朝。刘勰父亲刘尚幸运地当上了萧齐的“越骑校尉”,同萧道成的皇室挂上了钩。


“越骑校尉”是什么官?历史记载:“越骑校尉”的官职最初设置于汉武帝时期,后来虽多次改朝换代,但此职犹存。据说历代都是选一些才力过人的人来担任此职。由此推论,刘勰的父亲刘尚“才力过人”,至少也不是等闲之辈。可惜没有史料来证明。


“越骑校尉”是武职,但平时并不带兵。《宋书·百官制》和《南齐书·百官制》《隋书·百官志》都记载,宋、齐、梁五校尉设官,均无员。《隋书·百官志》载北魏、北齐之制为:“步兵、越骑、射声、屯骑、水长等校尉,奉车都尉等,各十人。”又见《宋书》中有记载:“辅国将军南高平太守军主陈承叔、辅国将军左军将南濮阳太守葛阳县开国男军主彭文之、龙骧将军骠骑行参军军主召宰,精甲二万,前锋云腾。又遣散骑常侍领游击将军湘南县开国男新除使持节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军主吕国、屯骑校尉宁朔将军崔慧景……屯骑校尉南城令曹虎头,舳舻二万,骆驿继迈。”由此可见,所谓“校尉”者,是可带二万兵士之军官也。刘尚当是一个高级军官,“官至四品”也是无疑的。


齐朝也寿命不长,雍州刺史(镇襄阳)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灭齐,建立梁朝。齐朝总共只有二十三年,换了六个皇帝。


刘勰的父亲在齐朝做过四品官,刘氏家族同南朝时期的萧齐皇室有了关系,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刘勰这时虽然还是个七岁小童,但脑子非常灵敏。他又问道:“爹爹,史书上说得含含糊糊,我们刘家究竟与皇室有没有关系?”


刘尚被儿子刘勰这一问,一时答不上来,有点儿语塞。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们刘家是不是刘肥的后代我说不清楚,我们的祖辈同南朝王室有关系是肯定的。否则我能当上‘越骑校尉’吗?”


刘勰听了以后,凝视着父亲,觉得很茫然,心想连您也说不清楚。


刘勰是个善于思索的人,有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他很想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对父亲说:“爹爹,您说我们祖辈是从古莒国东莞迁居过来的。我们京口离古莒国那个地方不远,我们可不可以回老家一趟,去寻一寻我们的祖宗,探探我们刘家的历史呀?”


刘尚想不到只有七岁的儿子会提出这样的想法。其实过去他也想过。他想:自从建立南朝政权以来,他们刘家迁到京口好几百年了,这些年征战不断,地域隔断,音信全无。这时听儿子提出回故乡寻根问祖,正说到他心里了。刘尚很想念故乡,更想回故乡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他心动了,儿子的话勾起了他的故国之思,怀乡之情。


刘尚想回老家古莒国东莞看看,这是一件大事。那时,京口和老家莒国东莞虽然只有几百里之遥,但两地不属于一个国家,要到莒国去就是出国了。


刘尚与夫人刘齐氏商量。刘尚说:“我们刘家南迁到京口也十几代了,儿子想回老家寻根问祖是好事,我们全家回古莒国东莞一趟怎么样?”


刘齐氏一听,开始有点儿惊愕,觉得很突然。刘齐氏是句容县人。读过一点儿书,但对莒国这样的“北方”毫无印象,更没有什么思乡之情。不过,她世世代代居住京口一带,能有机会到“北方”走走,也有兴趣,就像现代人想走出国门去欣赏异国风光那样有一种“好奇感”。刘齐氏想了想,就满口答应同丈夫一起带儿子回故乡莒国去看一看。


刘齐氏有点儿担心地问刘尚:“你对那个隔了十代八代的老家的情况了解吗?我们这次回老家还能找到什么亲人吗?”


刘尚确实没有把握,只好说:“这几百年改朝换代,南北分裂,山川阻隔,音讯全无。那片土地肯定还是存在的,但能不能找到刘家亲人就很难说了。不过试试看,就权当一次游玩吧!”

三、古莒国难以寻根


刘尚一家经过几天商量,终于取得一致意见。他们开始做回故乡的准备。


刘尚是齐王朝的“越骑校尉”,虽是一个闲职,平日不带兵,只是享受俸禄,可也是朝廷命官,要随时听候朝廷召唤。他们全家远离京口出外探亲,还得要向吏部禀报一下。很快得到吏部批复。于是刘尚请了长假回老家“探亲”。


刘尚一家忙了好几天。刘尚在京口雇了一辆供全家人乘坐的马车。他不带“门生”(服务员),不着官服,而是一副商人打扮,恰似一家人探亲出远门的样子。刘齐氏准备了一家人的衣物,还让家里的“门生”做了一些路上吃的干粮,备足了盘缠,准备上路。


刘尚一家坐在一辆马车上。刘齐氏头上包着一条花头巾,身着短衣长裤,很有些江南少妇风韵。她带着儿子随丈夫上了马车,一家人便离开京口,徐徐上路。


古莒国东莞在哪里?刘尚不清楚。他查了官方图志。从京口出发,先到扬州。好在马车夫是个常出门的人,走一程问一程,经过剡城很快就到了古莒国的地界了。他们终于找到了莒县。古莒国虽然不存在了,但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古莒国从地理位置上说,是鲁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今天的莒县、沂水、沂南、莒南、临沭、东港、五莲、诸城、胶南以及江苏的赣榆等地。春秋时期上述各地全部或部分属于莒国版图。莒自秦朝始为县治,之后或为郡,或为州,或为县,都是鲁东南沿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今约四十万年前左右的“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证实了莒地也是人类文化发祥地。在西周分封齐、鲁之前,莒地应包括部分齐鲁之地。所以史书上有“莒虽夷狄,犹中国也”。南北朝时期,这个地区属于北魏。东晋时期,刘勰的祖辈从莒国东莞迁移到了属于南朝齐国的京口。虽有国界之分,齐国和北魏还是有交往的。民间的来往也很频繁。


刘尚一家到了古莒国东莞地界。他们的祖先住什么村?刘家的谱牒没有记载。刘尚一家已经找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了。说实话,他们压根儿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居住在什么地方。


他们到哪里落脚?刘尚一家来到莒国的都城,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刘尚和刘齐氏虽然找不到“老家”,但内心都很平静。年仅七岁的刘勰却对这个古莒国很感兴趣。他向店家打听这座古城的来历。店家告诉他们:“这莒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建的城池,相传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封少昊帝之后人为王,他们占据了莒城,家族统治了二十三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发展已有相当规模了。到了汉朝,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亦都于此,直至汉末,多为王都。”店家的解说,让小小的刘勰听得一愣一愣的。


住店无事。刘勰一家便到莒国的古城去看看。他们看到,这座古城虽已败落,但留下的破壁残垣蔚为壮观。这里有三道城门,城内有十二里见方的城郭,在当时来说,已是相当发达了。莒县城里店铺古色古香,使用的各种陶器物品也相当美观,虽然没有江南的建康、京口那么发达,但刘勰当时年少,看到什么都感到很新鲜。刘勰对自己的祖籍故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看了城里,又想看看乡下。刘尚一家回到客栈,又向店家打听哪个村庄有刘姓人家集中居住。店家告诉他们,莒县境内有个“沈刘庄”,住的全姓“刘”。刘尚带着刘齐氏和刘勰到了沈刘庄,住了几天。他们问到祖先情况。但村里姓刘的人都不知晓刘勰祖辈刘灵真其人及他的事迹行踪。关于这“沈刘庄”,后人编了一个故事,说刘勰写《文心雕龙》后,因为沈约赞赏此书“深得文理”,为了感谢和铭记沈约对刘勰的“知遇之恩”,刘勰家乡的人便把刘勰祖辈居住的刘庄的村名改为“沈刘庄”。但村里没有一个姓沈的,全是姓刘。这是题外话,不在“传记”之列。


刘尚一家只好悻悻地离开沈刘庄又到别处寻找。


刘齐氏信佛,她向村里人打听莒县境内有无佛寺。当地人告诉她,莒县境内有个浮来山,风景优美,也有佛寺。于是刘尚全家人启程去县城西北郊的浮来山。


浮来山是古莒国的名胜。《春秋》中已有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这浮来山下有一个寺庙。据说,这寺庙建于春秋时期,但比较简陋。寺庙里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等。相传春秋时鲁公与莒子曾会盟于此寺内一大树下。这寺庙当时叫什么名字没有文字记载,因为刘勰曾到过这里,后人便附会叫定林寺。近年更有人著文说,刘勰晚年在南京定林寺待不下去,便潜回这莒县定林寺以终天年。此说证据不足,难以为信。只是相传刘勰少年时代到过莒县浮来山寻根问祖,此说因而也就留在刘勰的人生历程中了。


刘勰随着父母在齐鲁大地寻根没有什么收获,全家悻悻地告别浮来山,转道去曲阜,瞻仰“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

四、访曲阜拜谒孔圣


刘尚一家本来准备离开浮来山后打道回府,于是让马车夫备足饲料回京口。但刘勰想起行前的一句话。他问父亲:“爹爹,你在京口时不是对我说过,探了老家还要去拜谒‘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曲阜吗?”


刘尚这才想起自己的允诺,说:“对,对,我是答应过全家去曲阜看看的。”于是,刘尚一家调整行程,离开古莒国东莞,驾着马车前往孔子故乡曲阜。


曲阜是春秋时鲁国故城,是传说中五帝之一少昊帝的故乡,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鲁国设坛讲学,名满齐鲁。后来,还周游列国,传道授业。鲁国国君鲁哀公很敬重他。孔子死后一年,鲁哀公便将孔子故宅改建为“庙”,称为孔庙。自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对孔庙进行重修扩建,成为一处规模不小的古建筑群。南北朝时期,曲阜属于北魏,当时的孔庙已建成一定规模,有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大成门等,庙内已有一些碑碣石刻。也常有人到孔庙拜祭。


刘尚带着刘齐氏和刘勰来到曲阜孔庙,正要在孔子石像前跪拜之时,见有一个五十开外的长者出来。他身穿长袍,彬彬有礼地问道:“官人是何方来客,对先祖孔丘如此礼敬呀!”


刘尚听了此人的问话,判断这位长者无疑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后人了,便礼敬地回答说:“在下是京口人氏,因为远祖是莒国人,现在古莒国也归到齐鲁之邦的地界了。我们这次回到故土,特意带家人来曲阜礼拜‘至圣先师’孔子的故居,受一受儒家礼教的熏陶呀!”


这位穿长袍的长者听说来客是古莒国的后代,从京口长途跋涉来到曲阜,也就特别客气起来,自我介绍说:“俺是孔先人的十五代玄孙,孔姓族长指定俺来管理孔家祖产兼管这座孔庙。凡远道而来的贵客,都由俺来宣讲孔氏家族的历史和家学渊源。”


刘尚一听长者是这等身份,便赶忙作揖礼拜。刘尚断定这位长者对孔家历史掌故是非常熟悉的了,便殷切地说:“长者既是孔家后人,可否有劳领我们去拜谒孔庙,向我们讲一讲‘至圣先师’孔子的事迹!”


刘尚怀着仰慕的心情,带着家人跟这位孔姓长者到了仰高门前。长者指着仰高门说:“俺先祖孔丘出生于鲁国,父母贫寒,他父亲做过‘乘田’(看看牛羊)和‘委吏’(会计)。孔先人在母亲教育下潜心学习,又在老子门下受过教育,满腹经纶,便设坛讲学。他的功绩受到鲁国国君的敬重。”


刘尚问道:“早年读书时,曾听塾师说孔子还从过政,当过官?”


老者答道:“是呀,是呀,孔先人五十多岁时,做过鲁国的司寇,参与国政。但他后来与当权者政见不合,愤愤不平,离开鲁国,历游齐、卫、宋、陈、蔡、楚诸国讲学,晚年返回鲁国,继续讲学,再没有当过官了。”


刘尚问道:“听说孔先师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老者说:“对,对。孔先人有弟子三千,他最赏识的贤者有颜回、子路、曾参、子贡、子游,还有一个南方吴国人言偃。”


刘尚不断点头称是。七岁的刘勰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听说吴国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