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国明月:蔡文姬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漠国明月:蔡文姬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郑彦英著
出版社: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02-01
书籍编号:30346894
ISBN:978750637820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0110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漠国明月:蔡文姬传
作者:郑彦英
ISBN:978750637820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引言 蔡文姬——一个凄美的谜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蔡文姬的名字,那时候我家有一本《三字经》,我读到“蔡文姬,能辨琴”时,问父亲:“啥是琴?”
父亲很认真地想了想说:“胡琴么。”
我又问:“啥是胡琴?”
父亲声音高了:“学到四年级白学了?连胡琴都不知道?!”
我看着父亲,不敢吭气。父亲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我是家常便饭。
但是父亲这次没有打我,说,“胡琴胡琴,胡人的琴,蔡文姬被胡人绑到匈奴去了,在那儿成天见胡人的琴,当然比咱懂胡琴。”
我说:“胡琴啥样子?”
父亲瞪了我一眼,似乎想骂:连胡琴都不知道?!但最终没骂,而是小声说:“就是二胡。”
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蔡文姬在世时,姓蔡名琰,字昭姬,应该叫蔡昭姬。但在西晋,司马炎当了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叫司马昭,文史学家为了记录研究传承蔡文姬的事迹和作品,避西晋司马昭名讳,将蔡昭姬改为蔡文姬。还有,蔡文姬当年把弄的琴并不是父亲所说的胡琴,而是七弦古琴。因为这时候我看到了郭沫若写的剧本《蔡文姬》。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蔡文姬在十五岁时就出嫁了,而且在十多年内完成了三次婚嫁。第一次嫁给河东望族卫家;第二次嫁给匈奴左贤王;第三次由曹操做媒,嫁给了年龄小于她的屯田都尉。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在她父亲的呵护下完成的。她父亲蔡邕在她十六岁那年夏天就被杀害了。一个十六岁时没了父母的弱女子,在动荡不安的东汉三国时期,先后三次嫁人,并完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骚体叙事诗《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这些诗至今依然为学子们所传诵,甚至视为经典。还有她的书法,飘逸自然,时隔近两千年,依然是现代许多书家所不能及的。更重要的是,蔡文姬从父亲蔡邕那里得到书法真传后,授笔法于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至今,王羲之“书圣”的地位未有丝毫动摇。
在那么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天翻地覆般的坎坷命运,我们的蔡文姬怎样生存、生活、恋爱的呢?
直到二○一二年底,我才初步揭开了这个谜,这时候我所居住的城市冰天雪地,为了让我的思绪不被冻住,我跑到温暖的三亚,开始为蔡文姬写传。二○一三年国庆节,当我静下心来修改这本传记时,太行山上已经红叶烂漫,面对令人陶醉的红色,我想到了霜,正是因为经过霜的染打,绿色的树叶才开始变红,那是作为树叶,最为悲壮的颜色,因为之后不久,秋风无情,将吹落红叶,纵然红叶万般娇媚,也是要经受冰雪,最终化为泥土的。然而,作为树叶,红叶是最为迷人的,因为那是它生命中最成熟的颜色,一生的风采都集中在那一片红上。
红叶,不就是蔡文姬吗?
早晨,我采下一片红叶,带着山间的露水,带露的红叶更加醉人,却也更能让人心碎。我想,等到本书出版后,我将用这片红叶,作为书签。
1.生于乱世
一个重要人物的诞生,历来是史家必须记载的。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寻找关于蔡文姬的记载,确如大海捞针,所以,蔡文姬的生卒年月至今无定论,我们只好从现有的文献中,加以推断。
首先要解决她的生年。现在的说法有两种,一为公元一七七年生一为公元一七四年所生。两种说法,都有佐证,以哪一个为准呢?我只好重新作以考证。
据《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所记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这里面有两个时间,一是蔡文姬嫁于河东卫宁,虽然没说出嫁时间,但是同时代的丁廙却描写了她的婚嫁场面,其中写到她的年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在华年之二八,就是说她十六岁。这时候她的父亲还没有被处死,因为开篇一句就说道:伊大宗之令女。《仪礼·丧服》解释:“大宗者,尊之统也。”那么,大宗自然是对蔡文姬父亲蔡邕的尊称。而蔡邕被处死,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二年,这是许多史书所准确记载的。那么,一七七年之说就比较可信,因为古人是以虚岁论年龄,蔡文姬年方二八,十六岁,其实应是十五岁,公元一七七年至公元一九二年,恰恰十五年,那么,蔡文姬应该是在公元一七七年出生的。而在前两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五年,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上书灵帝,认为儒家经本六经文字,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订正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文共四十六块,统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我们现在所谓的交通堵塞,其实在东汉已经出现过,而那时,不是去看景,而是去看儒家经典,同时要看的、要学的,还有蔡邕的书法,也就是蔡邕书丹在四十六块石碑上的经典,后人评价蔡邕书法精于篆、隶,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在笔法中的飞白,又是一绝,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蔡文姬出生了。这时候,父亲蔡邕的名望如日中天,这也为之后的灾祸埋下了伏笔。因为在这个时候,汉室日渐衰微,朝政由宦官把持,天下又不断有灾祸发生。
事情果然如东汉顺帝时黄琼所言:“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据《后汉书·蔡邕列传》所记,也就在蔡文姬出生不久,皇帝特诏问蔡邕:“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灾害频繁出现,令人恐惧,是何原因。而蔡邕正式复文《对诏问灾异八事》,历数宦官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罪恶,言下之意,就是这些宦官们作孽所致。奏章中最为后世所传诵的,就是“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蜺在古时同“霓”,虹的一种。雨后彩虹,外圈为霓,颜色暗淡;内圈为虹,颜色绚丽;虹为雄,霓为雌,霓堕,即霓进内圈;鸡化,即指雄鸡化成母鸡。为了保密,他将这份密奏用黑色“皂囊”泥封后呈皇帝。皇帝看后叹息,却在起来穿衣的时候,被宦官曹节看到,立即告诉了所有被蔡邕攻击的宦官,于是群起而攻击蔡邕。(“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很快,在蔡文姬不满两岁时,父亲被下洛阳狱,罪名是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判决是弃市。弃市就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朝中当然也有忠良,中常侍吕强为蔡邕说情,皇帝更思蔡邕大才,于是下诏免蔡邕死罪,剃光头发,铁圈束着颈项,与家属迁徙朔方,不得因赦令免除。(“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然而,并不是皇帝的决定所有人都听的,司隶校尉阳球就派人追杀蔡邕。而阳球所派刀客,却被蔡邕的言行风范所感动,未曾加害于蔡邕一家。阳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贿赂押送蔡邕的部主,给蔡邕下毒,结果,受贿赂的部主,反过来告诫蔡邕,小心有人下毒。(“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蔡邕一家,流放至五原郡安阳县,即今天的内蒙古包头西北第二年大赦,五原太守王智为蔡邕一家饯行。酒至半酣,王智为蔡邕起舞,蔡邕并未表示感谢,甚至有些轻慢,王智大怒,“诟邕曰:‘徒敢轻我!’”蔡邕见其轻狂,便未想后果,而是“拂衣而去”。返回洛阳路上接到曹操密报,王智上告朝廷,蔡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于是,蔡邕率全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今天的会稽),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会稽期间,蔡文姬很幸福,因为与父母妹妹朝夕相处,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后汉书·烈女传》)。刘昭注解的《幼童传》里曾经讲了文姬幼年时的一个故事:“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当时,文姬仅仅六岁。从此,蔡文姬辨琴之事,便流传朝野。与此同时,蔡文姬勤奋用心,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书法真谛,特别是笔法,飘逸自然,不流俗路。
在会稽十二年后,蔡文姬已经出落成一个文静端庄的美才女,父女之名,一同流传于朝廷和民间。然而,也正是她少年成名,为她的一生坎坷,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
2.董卓逼嫁
在汉朝,女子十六岁出嫁是常事,当时称女子二八为妙龄。但是,蔡文姬的出嫁,少了官宦人家的矜持,压缩了细细择偶的时间。这一切,都缘于公元一九二年春天于长安城郊麦田里的那一次对话。对话的发起方是权倾一时、玩东汉皇帝于股掌之间的大肚子董卓,应对方则是东汉大儒蔡邕。
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一八九年,东汉灵帝在三十四岁时英年早逝。汉少帝刘辩继位,董卓率西凉重兵、猛将吕布,浩浩荡荡进入洛阳,据兵擅政,毫不留情地废黜少帝,杀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己担任相国。袁绍和曹操见势不妙,迅速逃跑。董卓更加肆无忌惮,独揽军政大权,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美其名曰“搜牢”。
与此同时,为了装点门面,他网罗天下名士入朝,蔡昭姬的父亲蔡邕,就是这时候被他召唤入朝廷的。
蔡邕推托,说他根本不想做官,董卓威胁他说,不入朝就灭他九族。蔡邕风闻董卓残暴,无奈只好入朝,没想到董卓三日内竟然给蔡邕连升三级,而且封他为高阳侯,官拜左中郎将。《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记载,董卓对蔡邕“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第二年,也就是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联合关东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黄巾军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讨董。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初平元年董卓挟持献帝至西都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并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室屋荡尽,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自从董卓将汉献帝挟持到长安以后,董卓自封太师,成了东汉真正的皇帝,汉献帝反倒成了他的传声筒。
到长安后的第二年,献帝刘协初平二年,即公元一九一年,关中发生大地震。那时候民房多为土坯房,且关中地方百姓,相信最结实的是黄土,所以房脊大多数建在土墙上,一遇地震,必然伤亡惨重。虽是大自然发威,但朝野间,议论纷起,多传说董卓挟天子至长安致天地发怒。董卓耳目繁稠,自然也听到一些,为平息舆论,六月,他有意在朝堂问蔡邕地震事,这就是记载在《后汉书》本传中有名的《地震对》:“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以问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至此,董卓下令在洛阳大修宗庙,以强汉室阳气。
但是,并不是一个蔡邕的《地震对》就能平息天下怨气的。几乎是在“地震对”的同时,关东军袁绍、韩馥等以献帝年幼,被董卓挟持为由,欲废掉献帝,推举汉宗室、幽州(今北京西南)牧刘虞为帝。由于刘虞坚辞不受,此事才被搁下。但是这让董卓大为恼火,因为天下不能有二主,如果再立一个皇帝,他这边的献帝就很难服众,他的威风就很难延续。好在刘虞不受,董卓才松了一口气。
此事刚罢,破虏将军孙坚移军梁郡(今河南商丘南)以东,进攻董卓。初战失利,仅剩数十骑败逃。又收合军队,与董卓所部大战于阳人(今河南临汝西),斩董卓部将华雄,董卓军大败。董卓见孙坚勇猛让李傕向孙坚提亲求和,并请孙坚将子弟的姓名列表给他,答应封其为刺史郡守。孙坚拒绝,继续进攻,行进至离洛阳仅九十里的大谷。董卓亲自出战,与孙坚大战于洛阳诸帝陵间,终于不敌,败退至渑池(今属河南)一带。孙坚进至洛阳,又击败董卓部将吕布,进入洛阳。分兵于渑池等地进攻董卓。董卓只好退入关中,命中郎将牛辅等分屯华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己率军返回长安。
在这样的情势下,蔡邕自知朝廷难保,而自己又难以脱身,便将一双女儿,派人送回了圉县(今河南杞县南)老家,只留妻子赵五娘在身边。
说起这个赵五娘,被宋以后的说书者编得面目全非。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另娶丞相之女,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更不可能有另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诗人陆游作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感叹:“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
初平三年春,即公元一九二年早春的一个上午,蔡邕刚刚坐下来处理政务,董卓却派骑督尉李肃叫他,让他火速赶到南郊麦田看麦。
蔡邕知道,董卓目前四面楚歌,性格却更加暴躁,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招致杀头之罪。所以,一听说让他去麦田看麦,他就知道,绝不是看麦,而是要说阴阳,因为目前正是小麦分蘖起身的时候,小麦的叶片,正显示着阳气上升。
为了进一步弄清董卓的心思,蔡邕一上马车,就向李肃询问董卓今天的情绪。
李肃斜着眼看看他说,“去冬雨雪充沛,小麦返青,郁郁葱葱,太师行走在麦田,心情自然很好。”
蔡邕一听这话,心里安稳一些,便问他召自己何事。
李肃就说起了去年夏天关中大地震后,董卓与蔡邕的那次对话。然后严肃地说:“太师尊你之说,大兴土木,修复宗庙,应是阳气大升,为何还有贼子起反兵,太师焉能不问?!”
蔡邕一听,心情自然沉重起来。
车出城门,并未走正南直道,而是驰上了通往郿坞(今陕西眉县东北)的西南道。
一看上了这条路,蔡邕的心猛然一提。
据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载,郿坞离长安二百六十里。董卓挟汉献帝到长安后,调动二十五万人修筑郿坞,城廓高下厚薄,完全按照长安建造,城墙周围达九里之长。其间所建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美貌女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八百人,充为婢妾。坞内堆积金玉彩帛珍珠,不知其数。卓常云:“吾事成,当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养老。”董卓将家属全部安排居住在郿坞,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将朝廷公卿召集到郿坞横门外的大路上,在路上搭设帐幔,与公卿聚饮。就在七天前,大家正在聚饮时,西凉军士将从北地招安来的降士数百人带到这里,董卓却命将降士数百人,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挖去眼睛,或割去其舌,或以大锅煮之,皆未死,于酒桌几前反复挣扎。百官无不战栗,许多人的筷子都掉了(失箸),蔡邕的酒杯倒了酒从杯子里淌出来,从桌面上往地上滴滴答答地滴,蔡邕都没有发现而是胆战心惊地看着董卓。没想到董卓这时候反问在座的公卿:“我杀掉这些坏心肠的人,你们怕什么?”(吾杀歹心者,何怕之?)蔡邕连忙躲开董卓的眼睛,这才发现他的酒杯倒了,赶紧扶起来。
想到这些,蔡邕告诫自己,千万不能逆了董卓的心思,实在不能不抗的,必须绕开,否则自己性命难保。
车猛然停了,蔡邕的身子顺着前行的车势往前一倾,这就看见了麦田里的董卓,蔡邕匆匆下车,给董卓请安。
董卓腆着他的大肚子,朝蔡邕摆摆手,果然说到了阳气和目前的局势,责问蔡邕说:“为何修庙增阳,讨伐队伍依然络绎不绝,岂是阳气不够?”
蔡邕深深吸了一口气,小心地说:“民心所向,为阳中之大。若从目前始,所有政令,以民之安居乐业为基本,自会立得人心。人心所向,阳气所聚,其阳之力,势不可当。”
董卓看着蔡邕,没有吭气,走了几步,用手指着他:“汝言大谬请问,孝武帝为何雄风无边?”
董卓说的孝武帝,就是西汉时的汉武帝。因为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死后,谥号前面均加一个“孝”字。
蔡邕想了想,告诉他:“孝武帝者,雄风所成,一为霸气,二为虎狼之心。”
董卓又问道:“那时阳气可盛?”
蔡邕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但阳盛,且威仪震慑四方。”
董卓看着田野,摇头道:“孝武帝……孝武帝何时以民生为先?他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不也成就霸业?”
一句话把蔡邕问住了,蔡邕低头思索。
董卓继续追问:“孝武帝为何嫔妃成群?”
蔡邕低着头看小麦,知道自己不能不答,只好说:“好女色,人之本性使然。”
董卓却摇头,又连连说蔡邕大谬,然后说:“孝武帝此为,一为人之本性,二为大聚阳气。”
蔡邕愕然,嘴里喏喏:“阳者……阳……”心里想,陷入女色,只能消减阳气,怎么会增加阳气,但他不敢说出来。
于是,董卓便斩钉截铁地说出他的决定:“吾已心汉宫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时机未到。时机一到,我何不称王?该称王而不称王者,逆天地之命也。故而,我欲广招嫔妃,广聚阳气。”
蔡邕吓了一跳,虽然他知道,董卓绝不愿意长期称臣的,但是直接说出来称帝的话,还是让蔡邕恐惧,便不敢接话。
董卓见状,就一摆长袖,说起了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特别说到了皇后阴丽华,看着蔡邕,温和地问:“光武帝为何一定要立阴氏为皇后?”
蔡邕没有想到董卓的真正用意,便依史实说:“回太师,臣以为,阴氏以美貌著称。光武帝尚为没落皇族之时,即仰慕阴氏之美貌,并于大众面前感叹:‘娶妻当得阴丽华。’”
蔡邕此说,在《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本纪》中也有记载: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董卓笑笑,问蔡邕:“为何光武帝成就霸业之时,却未立阴氏为后?
蔡邕附和着笑笑,回答说:“此事朝野皆知,光武帝临危之时,送阴氏回家,以避风险,而在征战中,又与郭氏生下一子。”
蔡邕的回答,本在董卓的意料之中,所以他步步紧逼:“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阴氏并未生子,而光武帝登上帝位三年后,为何立阴氏为后?”
蔡邕依然依史回答:“阴氏何止貌美,更有显赫家族,为春秋时代闻名遐迩之齐相管仲之后,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加上阴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说到这里,董卓便要蔡邕上书献帝,为阴皇后谥号。
蔡邕根本没有想到这事关乎自己,便立即答应,因他满腹经纶,所以出口成章,董卓点头,表扬他行文得体。
唐代的李贤在为《后汉书》作注时,在《皇后纪》的结尾处引用了蔡邕的《和熹邓后谥议》一文:“汉世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上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谥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体,礼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谥宜为和熹。”
说到这里,董卓才露出了真面目,突然问起蔡邕的长女蔡昭姬,并说到朝廷大员对蔡昭姬的评价:才学超人,年方二八。
蔡邕如遭雷轰,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虽然董卓没有明确说出要娶蔡昭姬,但这个贪欲无限的豺狼能随便问吗,他是随便说说阴丽华吗?他是以昭姬比阴丽华呢!于是,董卓刚才不少言语,眼下在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两件事,一是董卓要称帝,二是董卓要霸昭姬。他只感到恶气攻心,却又无法发作,只在心里骂:董卓狗贼!狗贼……
而董卓却不顾蔡邕的心情,他知道蔡邕即便是心里不悦,也不敢表现出来,于是把脸凑到蔡邕脸前,关切地问:“爱卿为何紧张?”
蔡邕长吸一口气,连忙回答:“长女蔡琰,生于动乱,长于贫贱从未敢有非分之想,且已与人定亲,不日即可完婚。”
在董卓眼里,定亲不定亲根本不是事情,更不是障碍,便看着蔡邕的脸,问蔡邕:“何时带昭姬入宫?”
话已说到入宫,董卓老贼根本不遮掩自己的心思了!蔡邕便压着怒火,软着言语,告诉董卓,他年前就让女儿回老家陈留住了。
“陈留……陈留……”
董卓嘴里默默念着陈留:“那个曹孟德,从朝廷逃走后,就是在陈留招兵买马,起兵作乱的!”抬起头说,“你跟曹孟德有联系?”
“没没!”蔡邕连忙摆手,心便突突跳起来,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些被去了手足却欲死不能的降士。
董卓转过身去,冷着声让蔡邕速叫女儿回来。
蔡邕能反对吗?蔡邕敢反对吗?低着眉顺着眼的蔡邕突然想到:这是个逃离董卓的好机会!于是连忙回答:“臣即刻动身,接昭姬回长安。”
董卓一听这话,笑了,转过身来,说他一天也离不开蔡邕,让蔡邕派人去接女儿。
也许是天意,话说到这儿,天上的云密了,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打在脸上,很凉。蔡邕连忙请董卓上车,说是怕他着凉,其实是他恨不得立即结束这番谈话。
董卓在雨中挥舞着他的长袖子,走向马车,嘴里却说:“此雨甚好,于麦于人,皆大欢喜,不可不淋。”说着上了马车。
看着董卓的背影,蔡邕任雨往脸上打,脑子里急速思考着对策。
李肃骑马走了,与一帮侍卫簇拥在董卓的马车周围,让蔡邕坐车回去。
蔡邕看着李肃,心里骂着走狗!却没有想到,几个月后,就是这个走狗,协助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
雨越下越大,车上的布帘子都湿透了,马蹄子踏在地上的声音里,有噗噗的水声。到蔡邕家门口,车停下了,车夫打开雨伞,扶他下了车。
蔡邕的脚刚刚踏在地面的浅水中,就有一个声音飞进他的耳朵,叫他蔡伯!他抬头一看,竟然是冬天时来找他求教的卫家兄弟之一,他还记得哥哥叫卫觊,字伯儒;弟弟叫卫宁,字仲道。这小伙子怎么站在雨里?手里拿着雨伞,为何不打开,硬要挨淋。
卫宁笑笑说出了原委:“冬天来时,家兄带着,冒雪等你,承蒙赐教。这次家兄不能亲自拜访,委托我一并求教。”
蔡邕便叫他把雨伞打开,与他进屋。卫宁这才告诉蔡邕,雨伞里裹着他们兄弟俩写的书法作业。蔡邕一愣,将小伙子让进屋。
夫人赵五娘迎住了他,给他换鞋时,要给小伙子换衣服,小伙子坚持不换,说他来向老师求教,就得立雪淋雨,心诚并下苦功,才能学到真本事。
小伙子的话让蔡邕很感动。他想起去年冬天的那个下午,他从朝廷议事回来,冒着大雪,却见门外立着两个雪人,见了他立即弯腰说话才知道是来向他学习书法的,为了表示心诚,夫人多次叫他们进屋他们都不进,硬是成为两个雪人,等到蔡邕回来了,才行礼进屋。
夫人告诉蔡邕,这回也是咋叫都不进屋,宁可挨淋等着,真是个有出息的小伙子!
蔡邕便叫小伙子打开雨伞,拿出两卷用油布包着的书法作品。蔡邕今天根本没有心思教授,但他在进门时突然生了个念头,一个拯救女儿蔡昭姬的念头,而且,这次拯救,卫宁是关键角色。
于是,蔡邕笑吟吟地接过书法作品,认真观看,边看边点评。
卫宁拿了十几张书法作业,摞在上面的是哥哥卫觊写的,下面的是他写的。蔡邕一看就知道,指着上面的几幅说:“上面几幅,为汝兄卫觊所写,字如其人,虎背熊腰,稳重有力。所差者,书卷气、柔气,这在收笔时可以改正。”
卫宁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蔡伯说得太对了。
蔡邕细细品味卫宁的作品,最后认真地说,卫宁结字存在问题,遂问他:“如何写字,才能端正好看?”
卫宁有点紧张,张开嘴:“我……”
蔡邕微笑地看着这个后生,手抚在他的肩膀上,让他不用紧张,怎么想就怎么说。
小伙子头上冒出汗来,结巴了两下,才说:“字……要端正,就要横平竖直,稳若山石。”
蔡邕明白了,温和地说:“弊端恰恰在此!未曾用笔,身心先紧,如何挥洒?其实书贵在散,写字之前,须先排俗除杂,放开想象,方能铺纸挥毫。如身后有急迫之事,即便用中山兔毫笔,依然不能得心应手。故而欲写字,先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达到坐忘境界,才能下笔有神。”
卫宁连连点头,感动地说:“蔡伯所教,醍醐灌顶……”
蔡邕微微一笑,看着卫宁,似乎看着自己的儿子,语言也就格外亲切:“写字要有体态情势,似坐似行,似飞似动,似往似来,似卧似起,似愁似喜,似虫食木叶,似利剑似长戈,似强弓似硬矢,似水火,似云雾,似日月。如此众象进入书法,书者才可谓书法艺术家。”
卫宁呆呆地看着蔡邕,不断点头称是。
蔡邕爱怜地看着小伙子,将字卷起来,让卫宁换上干衣服,在他家吃饭。
卫宁连连摆手,说不能在恩师家吃饭。
蔡邕又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小伙子是皇后卫子夫娘家的后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后人,能在他左中郎家吃饭,是他的光荣。
其实,蔡邕想到了卫家哥俩在蔡家门口冒雪求学的事,那一次他知道了他们的身世,也知道了这个卫宁尚未婚配。更重要的是,那一次他们来,女儿昭姬在家,卫宁听见内室传来琴声,立即面红耳赤。他哥解释说,弟弟早就闻得昭姬大名,常在梦中呼叫昭姬的名字,这次来家,能听到昭姬琴声,弟弟便不虚此行了。
蔡邕当然明白卫觊的意思,微笑一下,岔开了话题。之后不久,卫家就托人提亲。蔡邕很重视这门婚姻,因为卫家虽是名门望族,却远离朝廷,朝廷大祸难以波及,而且,小伙子他也见了,清净,聪慧,稳重,是个好样儿的女婿。于是就征求女儿意见。
他几乎没向女儿说过提亲的事,所以女儿脸红了,说她不嫁。虽然他给女儿讲了他的想法,女儿还是坚决地说不嫁。
这事就搁下了。而如今,这事不能搁了,但又不能在卫宁面前直言,他就想了个主意。
他问卫宁:“汝兄卫觊,在曹孟德处执事。孟德与吾,为忘年交吾观此人,必成大事,汝兄可是在助孟德,集结训练青州兵?”
卫宁点头称是。
蔡邕便说想请卫宁帮他办个事。
卫宁激动了,高叫蔡伯,让他尽管吩咐。
蔡邕微微一笑,说他有一封锦囊,要送到曹孟德那里,让卫宁送去,顺便给他哥哥讲讲对他书法的点评。
卫宁受宠若惊,立即就要出发。
蔡邕一笑,让小伙子换衣服吃饭,说完就进里屋写信。
3.锦囊牵情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一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眭,申随反。十余万觽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这一年年底,兖州鲍信等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