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代言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01

书籍编号:30350338

ISBN:97873071344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697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最初,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应书商之邀,为了迎合市场,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写于成龙是因为他是一位清官,受百姓拥戴,是希望将他的这种廉政思想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从而影响后人,造福于世人。


古往今来,为我所熟知并有一定影响和名声的清官有包拯、海瑞、于成龙以及施世纶等人,但是,唯有包公和于公的故事更让我耳熟能详。包公虽清廉,但不如于公;海瑞、施公亦不能比。包公素来以铁面无私、公正廉洁闻名,海瑞、施公也重在断案公正,不惧权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几位都是谦谦君子,断案如神,也相对清廉,除了朝廷的俸禄之外,从来不多拿百姓一分一毫,更不会收受贿赂。他们为官一天就是为了替百姓做主,但清廉之名还是于公稍胜一筹。


于公虽然大器晚成,但是他依然不怨不恨,一心为民。自入仕以来,为官二十余载,这二十多年来,虽然官是越做越大,从正七品县令坐到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从一品的位置,但是他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官越做越大,日子却越来越清贫,甚至一年到头不知肉味,这二十多年来于公的主食以粗糠、青菜为食,人称“于糠粥”、“于青菜”。


做了高官必然会有厚禄,于公将朝廷发给他的俸禄绝大多数都捐给了灾民,自己留下一小许的酒钱。于公饱受皇恩,权倾一时,作为汉人能受到康熙皇帝如此恩宠,实属古今罕见。尽管如此,于公并没有恃宠专横,还是一如既往地恪守廉洁之名,为百姓伸张正义、平冤昭雪。于成龙也没有像其他一品大员那样,携家带口,在哪里做官,家属就跟到哪里,让家属跟着自己享福。于公为官二十几年来,从来都是孤身一人,一家几十口都留在山西永宁老家。他出仕之前,就已说明心志,此行不以温饱为志,以天下苍生为念,所以,家属跟着他上任,不但没有清福可享,还会跟着受累。并且,这二十几年来,他也几乎没有给家里人寄过什么钱,家人生活是相当的窘迫、清苦,但拮据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于家人的意志,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于公,举全家之力力挺于公。


于公只是在就任两江总督之前向康熙皇帝告老回乡葬母,回过一趟山西老家,那个时候的于公已近垂暮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对康熙皇帝说,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将自己的余生都给了朝廷、给了皇上,但是,分身乏术,却没有办法尽孝,现在母亲既然去世,他希望能够回乡葬母,尽到一个为人子应有的本分。康熙皇帝恩准了。于公就那一次回了一趟家,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回老家。两年以后,他便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死时是一个人,没有家人相伴。于公将他的后半生都献给了百姓,可以说,他的廉洁之名当永垂不朽。于成龙死后,两江境内街行罢市以哀悼他,康熙皇帝为他更是痛哭流涕,试问,自古以来有几个清官享受过如此殊荣和待遇。他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康熙皇帝这一空前的评价不知道是出于何意,究竟是康熙朝当朝的天下第一廉吏,还是将古往今来的官吏给一票否决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康熙皇帝把于成龙推到了历史的至高点,于公此生的功绩是康熙皇帝充分肯定的。我觉得我为于公写传是值得的,他纵横官场二十余年,足以羞煞那些为官一世,却未能造福于民的官吏。对于一个官吏,无论他是真清廉也好,假清廉也罢,但至少清廉了那么一回,就算是假清廉,但至少也要做做样子给别人看,有时候假清廉也能造福于民。


本书着重写了于成龙四十岁以后,在官场的这二十几年,包括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恪守本分的天职、为民请命的胆魄,最值得宣扬的是他的政绩,和他对政务的看法。有关他政绩方面的书有《于清端政书》等,上面记载了他为官多年的经验,还有他清廉之事迹,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觉得彪炳青史的不仅仅只是他这个人,他的事迹、他的清廉更值得发扬和传承下去。


于公的一生是伟大的,为了天下苍生做出,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应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世人树立起一个坚实的榜样,他是百官之楷模,更是千古一吏,希望他能不被世人遗忘。谨以此书献给天下读者,希望能唤醒那些尚在作恶、欺诈百姓的贪官污吏,多为百姓做主,为天下人谋福祉,这样一来,无愧于天地、无憾于自己,更对得起头顶上的那顶乌纱帽。


代言


2014年3月16日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时势造英雄


他乃百官之楷模,他就是被清圣祖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代官员于成龙。他的廉洁之名堪比包公、海瑞,然而,却很少有人记得他。于成龙自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为官二十余载,小至七品县令,大到封疆大吏、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均仕途顺畅,一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实乃古今罕见。他在仕途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全凭“清廉”二字。


除此之外,与天时、地利、人和也密不可分。所谓“天时”者,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延袭国祚276年。尽管如此,实际上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开始明王朝就已经慢慢走向衰落,国力也大不如从前,尤其是随着明熹宗朱由校的继位,宦官魏忠贤专权欺压黎民,皇权旁落,朝政荒废,百姓民不聊生。天启帝朱由校在位的短短七年间,各地起义频繁爆发,虽都未能成气候,但已令明王朝元气大伤。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大明王朝气数将尽,已慢慢地从衰败走向灭亡。加之吴三桂叛国、闯王李自成等人造反起义,最终彻底颠覆了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基业。在吴三桂的里应外合之下,清军顺利入关,顺天应民替代了明王朝的统治。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堪背负亡国的罪名,在紫禁城外的煤山上吊自杀。于成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即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副员,本来有机会效忠皇帝,为百姓做事,不巧的是明朝却在这个时候灭亡了,他报效朝廷的心愿也就这样破灭了。清人虽然入关,仍有一小部分余孽和前朝遗臣拼死顽抗,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当中。江山初定,百废待兴,清朝正处于用人之际,但是此时科举未开,朝廷尚未来得及选拔人才,只能被迫启用明朝有功名在身的人为官,正好于成龙也在其中,这样也就顺应了天时。


所谓“地利”者,每一次改朝换代,生灵涂炭是在所难免的。崇祯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人人都想取代大明王朝改朝自立,实现自己当皇帝的梦想。由此一来,烽烟四起,城池被破,血流成河,民不聊生。经历一场人为的祸患以后,全国很多州县均被洗劫、焚毁一空,加之各地自然灾害不断,百姓生活异常艰难,城池从此失去防御能力,也让匪盗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新朝廷势力一时半会儿还辐射不到的地方,就更是匪盗猖獗。前朝那些有功名的秀才、举子们虽然在清朝做了官,但是,他们毕竟是新娘子出嫁头一回,做官真没有什么经验,尤其在缉盗护民方面。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只能做一些上不了台面的芝麻小官,要么是县令,要么是知州或是知府。于成龙也是从县令做起的。他为官的第一站,正是广西省罗城县,当时的广西还是个省级行政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一个边界省份。它面向东南亚,西南又与越南毗邻,属于边疆地区。这里来来往往商客无数,其中不少为走私贩毒的,罗城县经历改朝换代的洗礼以后,更是城池被毁,百姓生产资料遭到严重破坏,匪盗也趁机欺压民众,强取豪夺老百姓仅有的财产。罗城县当时的状况,也给了于成龙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然,这也跟他的为人、为官之道是密切相关的。于成龙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二十多年之久的仕途之路。


所谓“人和”者。于成龙出仕的那一年正好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然而,这也是顺治帝的最后一年执政期。次年,改元康熙元年(1662),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之子,康熙在位时,创下了除鳌拜、平三藩、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台湾等丰功伟业。康熙皇帝一生政绩卓著,与当时的沙俄皇帝彼得大帝齐名,被后人推崇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一年之久,并开创了康乾盛世,其文治武功享誉海内外,当时的大清四海称臣,八方来朝,气象正盛,康熙皇帝堪称英明之君王。于成龙遇上了这样一位千年难得一遇的皇帝实乃一大幸事。康熙皇帝知人善用,不墨守成规,更不循规蹈矩,任人唯贤,无论你是前朝的还是清朝的,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能为大清效力的,能为天下百姓谋福之人,均能得到他的重用。于成龙为官清廉,加之有上级官员的联名保举,于公公正廉洁之名很快就不胫而走,传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于成龙政绩突出,功劳卓著,很快就得到了升迁,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这便顺应了“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加之于成龙做人做事之原则,焉能不成功。

二、于成龙其人


于成龙,字北溟,号子山,1617年生于山西省永宁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


北武当镇地处北武当山脚下,北武当镇大概也就是以北武当山命名。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北武当山算得上是吕梁市的一个璀璨明珠,古来素有“三晋第一山”之称,是中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该山集雄、奇、险、秀于一身,堪称北方一灵山。北武当镇又依北武当山而建,此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繁华兴盛,经久不衰,倒是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和国之栋梁。


传说,十四岁的净乐王太子玄元,由于热衷修道,一心求仙,经过长达四十二年之久的修炼,终于在湖北武当山修成正果,被玉帝封为北方正神,这便是道教尊奉的真武大帝。


玄元成仙以后,决定再在北方寻找一座山作为自己的行宫,为了寻找这样一座仙山,他先后九十九次游历北方,就在第九十九次游历北方的时候,他驾着祥云飞到了吕梁的关帝山区,发现一座奇山位于群山之间,顿时心中一阵欢喜,并赞道:“好一座奇山秀峰!”


但是,此山却不是太完美,他感觉主峰略低了一些,为了增加高度,于是就用神力将主峰提高了九十九丈。这样一来,就远远超过了周围诸峰,他欣喜若狂地道:“又一武当山也!”


恰逢此山有妖蟒作祟,此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真武大帝随即斩杀妖蟒。两年以后,妖蟒复活,再次作怪残杀生灵,而且功力较之以前更是精进不少,真武大帝便第二次羽化,终成正果,最终将妖蟒赶尽杀绝。北武当山舍身崖上记载了当年这段故事。


于成龙于此山下出生,难免会受这圣山的影响,沾染上一些仙风道骨。


北武当山镇,是清代廉臣于成龙的家乡,这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山西省自古以来孕育出无数英才,包括唐皇室祖籍也在太原,还有唐初名臣尉迟恭等人也都是山西人,当然吕梁更不例外,英雄享杰更是数不胜数。于成龙出生在吕梁市北武当山镇,自小就受这里风土人情的影响。他虔诚好学,在很小的时候,就怀抱着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常常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别的小孩都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要玩偶的时候,他却在勤学苦读。于成龙在苦读时,也偶尔偷偷地溜出去,来到北武当山上听师父们讲经说道,听道长们讲授做人的道理,由此一来于成龙自是受益匪浅,远见卓识大大超出了家里人的想象。


说到于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明王朝。在明朝中叶时期,朝廷出了一位“大中丞”于坦,从明孝宗弘治到明世宗嘉靖年间,他一直担任地方巡抚。这一官职,在明朝属于朝廷特派到地方上的官员,巡抚的职权基本上与一省的总督相同,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一般是由皇帝选派的亲信担任,巡抚和总督算是封疆大吏了,是官但是又管官,权力比省级最高官员布政使还要大一些。所谓“宦久必富”,于坦好歹也做了几十年的大官,自然积攒了一笔不小的家产,晚年看朝政日衰,仕途不顺,便辞官还乡,回到了永宁故居,享受起了天伦之乐。“大中丞”于坦的嫡裔为于素,于素第四子为于恩,于恩第三子为于采,于采长子为于时煌,于时煌又生二子,次子便是于成龙。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官至“鸿胪寺序班”。这是一个从九品的小京官,名义上是负责朝廷大典宴会上的秩序,实际上只是一个名誉职位,由民间富户捐财充任。从明清两代官员的九品十八级来看,从九品算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官职了。县令虽说是芝麻官,怎么说也是正七品,从九品官职就可想而知了。于时煌是个读书人,由于科举仕途不顺,为了面子就捐了个小官,该职是虚职,仅仅只是一个荣誉。于成龙的祖父于采、父亲于时煌都在明朝做过官,所以说是官宦世家。于家跟历代清官世家一样,世世代代都是清官,效忠于朝廷,体恤民情。明朝灭亡以后,于家也跟着衰败,家道中落。于成龙虽然在明朝已有功名,假以时日定能够飞黄腾达,然而,明朝却在这个时候灭亡了。新朝廷又是满族,是鞑虏蛮子,于成龙报国之理想,遂遭到破灭。家道中落的于家,变得饥寒交迫,于父以贩卖豆腐为生。好在于成龙也还争气,勤学苦读,不贪图玩乐,学业从不让父母操心。由于于成龙的父亲是一位清官,在治家方面,自是与一般的家庭不同,他严以治家,对于成龙督导甚严,在对于成龙的教育上未曾有过丝毫的懈怠。于父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对于成龙从来都是很严肃的做派,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于成龙后来在性格上也慢慢养成了不苟言笑的君子做派。


于成龙勤学苦读,自学成才,直到明朝末年的崇祯十二年(1639),才被朝廷举为贡生。贡生在古代是通过科举制度产生的,即挑选各县、州、府生员,也就是秀才,从这些有功名的秀才当中,挑选成绩最为突出的莘莘学子,升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这些学子被称为贡生。从国子监里出来的学子们,有机会被推荐给皇帝使用,从而得到报效朝廷的资格和机会。贡生分为几大类,明朝的贡生分为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贡生实际上也就相当于举人的副榜,做了贡生原则上是可以当官的,不过,于成龙做贡生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朝廷正忙于抵御外敌,哪来的时间去管这些学子们。


但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于成龙到底还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时机,虽然清朝入关不久,江山风雨飘摇,很多汉人并不承认清廷在中原的政权和势力,纷纷抗议并不愿到清朝为官。于成龙却不顾众人非议,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天下苍生,毅然决然地接受清廷的委任,到广西做官去了,由此也让自己的一世英名得以流传。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远赴京城谋官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苦练一生本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于成龙也是一样,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家道中落,成了普通老百姓。


于成龙少有志向,但此时此刻却报国无门。韬光养晦、隐居世外这么多年,论功名在前朝也算是个举人,论出身于家也算是大户人家,论才略寒窗苦读十年,四书五经无不烂熟于胸。在于成龙的心里,他想像他的父辈和祖辈们一样,入朝为官,为国效力,为民做主。


但他没能赶上时机。明朝皇室死的死,伤的伤,能逃的便都逃脱了,皇族很多人流落人间不知下落。国破家亡,各地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地方城池几乎变成了废墟,匪寇趁虚而入,肆意抢夺老百姓仅有的财产,屠杀无辜,加之诸侯纷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虽然,清军已顺利入关,进驻中原,但是江山初定,各州县依然处于动荡的多事之秋,朝廷刚刚收复的州县民心未稳,当地百姓并不支持和认可清人势力。此外,很多名义上打着驱除鞑虏、复我中华的起义军,却干起了匪盗的勾当,他们藏匿在深山之中,常大山打家劫舍。这些匪寇神出鬼没,经常来无影去无踪,官府势力不足,对这些作恶行凶之徒常束手无策。清廷虽然代替明朝入关执政,但是恩科未开,朝廷尚未选才纳士,收复各州县后,必须马上选派官员前去赴任。很多州县地处祖国的边疆地区,清朝政权尚未辐射到那里,一些匪寇杀人掠财,公开与清政府为敌,很多官员都不敢前去赴任。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清朝的局势已基本上稳定,天下的战乱也都慢慢得以平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渐渐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中。天下基本太平,但天灾人祸却不断发生,要么是水患,要么是地震,要么是匪盗等。


于成龙虽心忧民生疾苦,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多想为老百姓出点力,但是一直以来他都没有这个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受苦。清顺治十八年(1661),于成龙已经年过四旬了,等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等来朝廷的一官半职。


顺治十一年(1654),于成龙之妻邢氏生下了第三子于廷元,大哥于化龙也在这一年病故,父亲于时煌也已年迈,体力不支,于家的重担顺理成章地落在了于成龙的身上。由于要管理家务,照顾年迈的父亲,这年乡试于成龙也并没有参加。


又过了四个年头,也就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于成龙的父亲病故了。这一年,大儿子于廷翼由于勤奋好学,最后考上了秀才,这倒让于成龙很是欣慰。于成龙已经四十好几了,人生已过去一大半,依然是一事无成,心里暗暗着急,面对现实他不禁有些心灰意冷,心悄烦躁的他于是写了一首无言律诗《老女吟》:


妾身已许嫁,梅实过三春。


四德未敢果,归期何尚迍。


岂为侬貌寝?应是婿家贫。


冰融霜又至,何以采涧滨?


布丝郎可贸,井臼妾所亲。


旭日雁声寂,蛾眉低自颦。


谁家车和马,百两烂其邻。


妾命嗟成薄,桃叶空蓁蓁。


拊心叩昊天,终待结朱陈。


就使穷难嫁,讵将香逐尘。


悲思古贤妇,馈馌敬如宾。


卬友心同否?有生殊不均。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位年龄渐大而未嫁的老剩女,暗中却表露了于成龙当时的心迹,他已过不惑之年,而迟迟未能出仕,不满现状,心中所学无处施展,心中苦闷无法释怀。有心报效朝廷,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不免一阵悲悯,埋怨命运的捉弄。好在此时于成龙的好运终于来了。


一日,康亲王杰书心急如焚地来到顺治皇帝的御书房,此刻顺治帝正在御书房里批阅奏章,正好三阿哥玄烨也在,玄烨正在顺治帝身边跟着他学习审阅奏章事宜。


面对着顺治帝,康亲王忧心忡忡道:“启奏皇上,臣刚刚从吏部得知,我朝现正处于人才匮乏的高度紧张阶段,各州县都缺乏上任官员,而我朝刚入关不久,科举尚未开启,臣不知从何选取,特来禀奏皇上,请皇上定夺。”


顺治帝似乎胸有成竹,他摸了摸玄烨的后脑勺,有意考问道:“皇儿啊,你说该怎么办?你给皇阿玛出个主意吧!”


玄烨不假思索道:“皇阿玛,儿臣倒觉得可以启用前朝的遗臣和有功名在身的举人进士入我朝为官。”


顺治帝困惑道:“可是他们都是汉人啊,而且是前朝的遗臣,难道不怕他们起来反清嘛?”


小阿哥玄烨笑了笑道:“皇阿玛,儿臣倒以为可以用之,我朝最终入主中原也全赖于汉人的支持,没有汉人就凭我们满族的八旗子弟很难在中原立足,所以,我们不但要用汉人,还要重用,要满汉平等,给予他们重任。由此一来,我大清便可趁机笼络天下人心,何愁我大清不兴,再说了,大清现在科举未开,也确实没有可靠的人才充任地方官员。”


顺治帝听完玄烨的这番话,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深感欣慰地道:“没有想到朕的皇儿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比朝中的某些大臣都更有胸襟和气魄,将来必有大任。”


顺治帝看了看旁边的康亲王杰书,笑着示意道:“康王啊,就按照玄烨的意思办吧,就目前来看,也只能这样了。”


康亲王也随即逢迎道:“我看此法可行,小阿哥真乃一位旷世奇才,年龄这么小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是国之栋梁。”


小玄烨倒也自谦,连连道:“皇兄,你就别再夸奖我了,我只是代皇阿玛说了他想说的话而已,这也是皇阿玛的意思。”


康亲王笑了,道:“臣告退,臣这就去张贴告示,昭告天下!”


负责召集前朝举子们入朝选官的提议执行人正是由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主持的,杰书是礼亲王代善孙,祜塞第三子,康熙皇帝玄烨的堂兄。顺治六年(1649),次兄精济离世,爱新觉罗·杰书袭爵封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加封号为康郡王。顺治十六年(1659),因其伯父巽亲王满达海被追论前罪,最终被追夺谥法及碑文,降爵为贝勒。满达海之子常阿岱亦因父罪而被降爵为贝勒,礼亲王一系的爵位由杰书承袭,为康亲王。杰书在清朝诸亲王当中,算是贤王之一,深得康熙皇帝信任。


于成龙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春天,来到京城参加选官的。


于成龙从老家山西省永宁州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参加选官。在古代做官的途径无外乎就三种: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种是拿钱捐官也就是买官获得;还有一种当然就是那些出身官宦世家的子弟通过家族势力获得。以于成龙当时的情况来看,后面两种基本上都是不具备的,唯一的一种就是靠自己的实力考得一官半职。于成龙在永宁老家闲暇多年,在心里早就按捺不住了。


对于选官一事,于成龙的看法是:“亲者不以为亲,友者不以为友,行李萧条,自觉面目可憎。”于成龙要想获得官职,从现实的角度讲,没有贵人相助,亲友相协,恐怕会很困难。在北京城于成龙也不乏大量的亲朋好友,他们古道热肠,或来信盛情邀请于成龙来京,或答应在京城给他提供食宿,或同意给他疏通关系、办理相关手续等。


于成龙在前朝虽然有举人功名,但是作为举人文化层次也不算高,所以说选择的官职范围非常有限,而且清廷从大局考虑,肯定是不会一下子授予他多大官职的。作为“副贡”的于成龙,从明清两代的做官底线上看,只能出任州府的副职和县府的正职。从于成龙的族别及举人功名上看,他也只能从六品以下的官职做起。由于于成龙在竞职官员的考试当中,成绩突出,从而有了做州县正职官员的资格。


清朝吏部在官员任命上,也与考生们玩起了游戏,这个游戏就是抓阄。吏部将相关职缺写在纸条上捏成纸团最后放进密封的桶里,选官的士子们只能是完全靠运气了,是做州官,还是县令,决定权完全在自己的手上。如果运气好,可能会抓到好去处,如果运气差,将会到一些贫穷落后的州县任职。


于成龙的运气当然不会是最好的那个,相反却成了最差的那个。他抽到的正是广西省柳州府罗城县的知县一职。知县在明清官吏制度上已经是正七品了,从清朝的九品十八级的官级上看已经很不错了,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比一县之长的权力还要大,管理一个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一切大权。


罗城县在清初时期,基本上算是蛮荒之地,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加之流寇众多,去这样的地方做县令,跟发配、流放也差不多。

二、罗城赴任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这一年于成龙已经是四十四岁的中年人了。于成龙不顾家人的反对,亲朋好友的极力阻拦,不惜抛妻弃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毅然决然地接受清廷的委任,到遥远蛮荒之地广西省罗城县任知县去了。


于成龙的这一决定,让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一些亲戚、朋友对他失望,不能体谅他的苦衷,说他投靠满人,为蛮夷人效力,是汉人的耻辱。


这些都让于成龙的心里难以承受,如同身在风口浪尖上,每天承受着良心的煎熬。尽管如此,但是天下还是汉人占绝大多数,虽说是清人得了天下,只要能为百姓谋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谁做皇帝都是一样的,无论满汉回蒙,对于这点于成龙还是清醒的。


这一时期的顺治是难得的好皇帝,于成龙当然愿意效力。


于成龙虽说是大器晚成,但总的来讲,运气还算是好的,靠抽签捡到了一个官做。


启用前朝士子在清朝为官,这都是玄烨和顺治皇帝还有康亲王杰书共同的主意,要是在清朝中期和后期,于成龙可就没有这个机会了。清朝中期和后期,官吏制度很严格,就算拥有举人或者进士的功名也未必能当官,就算当官也未必能够得到升迁。


罗城县位于广西省北部,河池市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广西省的常住人口以壮族为主,清朝时期的罗城县已更名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当时的于成龙面对的主要县民是少数民族,而且又是边疆之地,工作开展异常艰难。


该县雨水充沛,境内气温湿润,而于成龙从小又是生长在北方,北方的空气主要以干燥为主,巨大的气候差异让于成龙很难适应。在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战乱之后,各州县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罗城县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罗城县在清朝势力的统治下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局势还未得到稳定,清朝政府在两年之内,先后派出过两任知县,但均遭流寇袭击,一死一逃。


赴任之初,好友王吉人劝他,要他不要去罗城以身犯险,虽说已经抽中罗城,但还是有回旋的余地,那就是将上任的文书交还给清朝吏部,再行打算。


于成龙只顾喝着闷酒,低着头一声不吭,于成龙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成龙今年四十四岁了,英气有余,但行将枯骨,读书一场,如不能为民效力读书何用?”


此话一出,王吉人已明其心迹,不再出言相劝,只是祝他一路顺风。


顺治十八年(1661)五月的一天,于成龙终于回到了老家永宁,山西省永宁州到广西省罗城县有将近六七千里路,一路上跋山涉水自然需要不少盘缠,那个年代可不像今天有这么多高科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任我们选择,那个时候就只有马车,马车还是有家底的人才能雇得起的,普通老百姓有几个能坐得起马车的。


由于家里所存的现银不足,于家无奈只能典当和变卖一部分田地和房屋,最后终于凑足了一百两银子。于成龙已经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家人担心这一路上无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于是便给他雇用了五个年轻力壮的仆人,收拾好生活用品和行李以后,便准备启程。


在临行之前,于成龙将自己的子嗣都叫到身边,交代了家务上的一些事情,并强烈要求他们要认真学习,考取功名。


临别时,于成龙说了两句很伤感的话,于成龙也并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他确实舍不得就这样离开家人独自生活,也不知道今日一别,何时才能相见。面对家人,他伤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