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王火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王火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王火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王火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著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350870

ISBN:97875411425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410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王火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编委会

主任


邹瑾


副主任


罗勇 聂颖 牟佳


主编


夏述贵


副主编


邓经武

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王火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火王火非同小可


邓友梅


王火老友的长篇巨著,三卷本,一百六十多万字的小说《战争和人》终于出齐了。当我拿到最后一卷《枫叶荻花秋瑟瑟》时,心中有些酸楚,喉头有些哽咽,我被他的顽强所感动,为他的得胜而欣慰,也为四川文坛有这样一位道德、文章都令人敬佩的作家而高兴。


王火这部作品得来不易。这是部从一个全新角度描写抗日战争的巨著。主题凝重,形象生动,结构宏伟,文采悦人。可花的力气也不小。抗战才打了八年,从九一八算起也不过十四年。这部小说从动笔到出书却过了四十多年。60年代在北京刚写完初稿就轮上被发配山东;气没缓过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来个连窝端,把稿子抄走弄损,落得个无影无踪。“文革”过去,党“拨乱反正”政策为文学带来了生机。王火仅凭着记忆又重头另写。几年工夫竟把第一部写出,出版后得到了强烈好评。正当读者期待他陆续推出后部时,凭空里遭到一场横祸——在上班时,他见一小孩掉进建筑工地深坑中,王火毫不迟疑奋身跳下坑内,把孩子抱起举上地面,孩子刚脱险,他却在钢管上撞伤了头部,严重脑震荡不仅使他留下可怕的后遗症,而且以后一只眼睛完全失明了。医生警告他,绝对要少干费脑子和耗视力的事。命运就这样严酷地把问题摆在了他面前:是冒着生命危险写下去还是争取活命?一生坎坷,总算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该不该为写作而冒更大的危险?


早在四十年前,王火刚二十多岁时,就展露出创作才能。可是直到他临近退休,直到遭遇这场横祸,他都在教育工作和编辑的岗位上,以发现扶持他人成才为己任,自己的创作则挤在工作之余。有多少腹稿经过反复构思,推敲增减,早已想好理顺,像胎儿般在母腹中躁动,只需假以时日,录于纸上,公之于世,便是对人民的一份奉献,对社会一种回馈。终止写作,意味着使胎儿未经出生就夭亡于母腹之中。即使因此多活几年,又有什么价值?保存下一只眼睛,看不到继续为人民献身的希望又有何意义?尽管大夫和朋友们再三关切地劝告他放弃写作,王火又像碰到遇险的孩子时那样,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拿起了笔来。因为对他来说写作与生命是一件事务两种称呼,是一个整体的表里两侧,根本没有选择一半放弃一半的可能。


就这样,王火在一只眼失明、脑震荡后遗症威胁生命的状态中,克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苦痛,写起了《战争和人》的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和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时中国大地上正时兴“玩”字当头。还主张“干事业”“干写作”,以“干”字打头的人多被看作是落伍与傻帽儿;只有“玩文学”“玩艺术”“玩潇洒”,在一切神圣、严肃字眼前加“玩”字的哥们儿才算新潮。所以我听到王火的消息后有些难过,心想对王火这个诚实人,倒也可以用玩字来形容:玩命!王火是以一个殉道者的形象挺立于文坛一隅的。我听到他坚持写作的消息后,并没抱太乐观的态度。既担心他因健康的恶化半途而废,也怀疑即使勉强成书,也难保持第一部那样的文采和魅力,会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虎头蛇尾”之作。


几天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把第三集《枫叶荻花秋瑟瑟》送到我手上,我一连用几个整天读罢,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上帝是公正的,“人定胜天”四字并非唯心论者的妄想。王火以生命之火竟铸成了奇迹。他在玩命十年之后,不仅活了下来并且保住了一只眼睛,还给我们拿出了这样宏伟瑰丽既富思想性、历史感又充满现代意识的力作!读过后简直叫人后怕:如果王火当年没下这个决心,没咬紧牙关把这书拼出来,对文坛,对读者来说这将是多大遗憾!


面对印成铅字的三大本《战争和人》,我不仅为王火感到安慰和骄傲,而且对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充满了尊敬与感激。这部书从第一部交稿到全书杀青,十几年间“人文”始终是王火的合作者、支持者。当作者遭遇横祸时,终审编辑也患了视网膜破裂的灾变。他们像战场上一对负伤的战友,互相扶持,同甘共苦地并首向前。就在朋友们对王火能否完成此重任都失去信心时,出版社却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坚定地支持作家奋斗下去。当作品终于完成,而书籍市场却发生了行情变化时,他们豁出去经济受损失,也把这本品格高、内容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的作品付梓面世。也许他们并没想到,这只伸向王火的支持之手,使我们不少同行都感到了温暖与力量,在走自己的路时不再感到孤独。为由此看到了文学的多样化确已存在,并不是天下人、甚至不是多数人都见异思迁,见风使舵,见钱眼开。有见识,有胸怀,讲原则,讲信义的出版家和出版社在中国比比皆是!这就让人看到了文学的希望。


王火《战争和人》的出版,我本该说介绍作品的话,但禁不住心头的冲动,竟说起人格与社格之类的话来了。也罢了,好在评论家们会为这部书说公道的有学术味道的话。我就说我想说的好了。这些话很不时髦,我之所以要说是觉得这个王火非同小可,不可等闲视之,并不是每个会耍笔杆的人都能做到这一步。


(原载《文艺报》1992年9月28日)


王火与《战争和人》


黄伊


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曾用《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和《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名出版过单行本。《月落乌啼霜满天》曾获四川郭沫若文学奖。《战争和人》除了荣获“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以外,又被新闻出版署评为优秀图书。我早就认识王火,他那部小说,还跟我有些瓜葛。现在表之如下,以飨读者。


小说原名《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王火原名王洪溥。我在50年代跟他认识的时候,他在《中国工人》杂志当总编助理。后来因为该刊发表了传记小说《刘志丹》,被批评为“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中国工人》和工人出版社被“拆庙搬神”。1961年夏,王火被调到山东临沂,当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王火虽然是一个编辑,但他写的小说《节振国》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离开北京后,我们的联系仍然没有中断。1962年初,他忽然从山东给我们寄来了两大包稿子,这就是他写了许多年的长篇小说《一去不复返的时代》,现在改名为《月落乌啼霜满天》(以下简称“《月落》”,编者),共一百二十万字。小说的主人公童霜威,原是国民党的一个高级官员。作品通过童霜威和他的儿子童家霆以及几个家庭的变迁,反映整个抗日战争,气势恢宏,视野开阔。因为我们从未接触过这样的题材,中青社前后有四位编辑审读该稿。曾经担任过《红岩》《王若飞在狱中》等作品终审的责任编辑张羽,审读该稿后认为:“这是百花园中的一朵独特的花”;我当时也认为该稿立意深邃,整部作品有一种高屋建瓴之势,值得重视。可惜当时阶级斗争的弦,一天比一天绷得紧。在此前后,“理论权威”康生又派了工作组到中青社,检查出版物。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出版一部描写国民党上层集团人物生活的小说,有可能被栽上“为国民党立传”的罪名。但编辑们仍然负责地对作品提出详细修改意见。王火打算根据大家的意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好好修改这部作品。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出版业务全部停顿,编辑们都到五七干校“脱胎换骨”去了。


一把火烧掉了《月落》


“文化大革命”好容易结束了。我还没有忘记王火这部没有最后完成的长篇。该稿本来是由张羽管的,但中青社复业以后,张羽这位一代名编辑,人家只准他扫院子。因此,与王火联系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到我的肩上。一封封查询王火下落的信,发往山东。盼来的却是王火的一封充满歉意和遗憾的回信。原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因为是临沂第一中学的校长,被斗得两眼发直。红卫兵说,他还炮制了一部为国民党树碑立传的大毒草,要砸烂他的“狗头”。王火一气之下,一把火烧掉了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一百二十万字的《月落》。


让于砚章去催王火


王火的回信,让我惋惜了许久。但是,让它就此泯灭,实在对不起读者。我调离中青社,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后,有一段时间,负责小说组稿。我对组里的于砚章说,山东有个王火,十年前写了一部长篇《月落》,我曾经看过该稿,至今我还记得小说的一些情节,可惜“文化大革命”中他一把火将它烧掉了。我说:“老于你不妨与他联系,鼓励他重写。”王火接到于砚章的约稿信,大为惊异:“人文社怎么知道我写这部小说呢?”于砚章又是一个热心人,隔三两个月就写一封信给王火。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编辑这种热心肠所融化。王火决定改写《月落》。他不看戏,不打牌,不闲聊,不休假,挤出了能挤的时间。1983年9月,终于又将《月落》写出来了。1984年初,该稿寄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靠一只眼睛继续写长篇


《月落》出版了,受到了文艺界的好评和读书界的欢迎。王火再接再厉,写该书的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以下简称“《缥缈间》”,编者)。这时,王火已经从山东调到了四川,任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他白天要工作,审阅那堆积如山的稿子;晚上要写作,写完《月落》也收不住笔。那时,出版社正在基建,到处是挖开的坑洞和堆放着的建筑材料。有一天,王火正从出版社往家走,猛听得坑洞内传出有人呼救的声音——原来有一个小孩掉到坑里去了。坑有两米深,王火好不容易才把小孩从坑洞里救了出来。那几天正下雨,坑洞里又是泥又是水,王火浑身泥浆。眼镜上也沾上了泥点子。他从坑洞里跃出来时,不幸被钢管撞伤了脑部和左眼。他带着病写完了《缥缈间》。当他接着再写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枫叶荻花秋瑟瑟》(以下简称“《枫叶》”,编者)时,旧病复发,左眼失明。他就是靠着一只右眼睛,写成几十万字的《枫叶》。


热情的祝贺信


王火出版一部小说,就签上自己的名字,送一部给我“请予教正”。我那时正忙着编《文学故事报》,还没有来得及看。等三部曲合成一套,用《战争和人》出版时,他又送了一套给我,照例签上名字。还是请我“教正”。我编报正好有一个空档,便躲在家里,花了两三天的时间,看完王火这部一百六十万字的长篇。书刚看完,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信给王火:


我以前只知道你是一位编辑,看了大作,我才知道在我的朋友中有这么一位大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对你的熏陶,使你的作品充满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西洋文学对你的影响,使你在作品里那么丰满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我近年来所读到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阁下,请接受我对你的最诚挚的祝贺。


和作家促膝长谈


去年6月间,我因公出差到成都,借此机会,我拜访了王火,和他谈了我对《战争与人》的几点看法:一,过去有些人所写的抗日战争,只写游击队,只写八路军,仿佛处在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完全无所作为;现在有些写正面战场的作品,只写国民党军如何英勇,仿佛由共产党所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是可有可无的。这都是片面的,都没有真实地反映抗日战争。《战争和人》通过童霜威父子及几个家庭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反映出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貌,令人眼界开阔。二,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做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尽管如此,有些当年侵略过别人国家的人,却不承认他们是侵略,说仅仅是“进入”;有些西方国家,至今不承认我们进行了八年的抗日战争,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极不公平的。整部《战争和人》用它最深厚的生活做证,我们中国确是做出了最巨大的民族牺牲的,因而王火这本小说。有巨大的政治意义。三,作品既写战争,又写战争中的人,而人的命运和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又这么抓住读者的心。心肠最硬的读者,也不能不为主人公的命运和他们之间动人的感情,而流下同情的眼泪。这一切,都将使《战争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


家宴上的交谈


有朋自远方来,王火的夫人和刚从英伦三岛回来的女儿,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我先从眼面前的佳肴,谈到书中为了不同人物和场合的需要而描写的美食。我说:“王火,你的小说中出现的美食,恐怕只有陆文夫和周而复的描写可以与它比美。”一口五粮液下肚,我借着酒兴对王火夫人说:“夫人,今天见着你的千金,可以想象到当年的你。在王火的小说里,出现了两位最美好的女性形象——一位叫欧阳素心,一位叫燕寅儿。前者最让人牵肠挂肚,而结局撕人心肺;而后来出现的女记者燕寅儿,恐怕每个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喜欢她。我不是对号入座,但是,如果没有你这个模特儿,王火的小说便不会写得那么出色。”王火的女儿到底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她接着我的话说:“许多作家写作品当然有他心目中的模特儿,但是我们也不必做索引一个个来找人物的原型。”她借着替我夹菜,巧妙地把话题从她母亲的身边引开:“我爸为了写好六朝烟水气的石头城,重访南京;为了体会苏州寒山寺的钟声,我爸在苏州流连忘返。小说中写到的上海、桂林、武汉、长沙、香港……他都旧地重游过。为了更真实地写雾重庆,写成都的风物和四川的生活,我爸干脆把家从山东搬到四川来,不惜让我们天天吃麻婆豆腐,又麻又辣……”我又抿了口五粮液,称赞王火这位说话滴水不漏的女儿。接着讲王火在小说里如何利用那些诗词,使小说有诗人韵味;如何写抗战时期那些有代表性的歌曲、电影、广告,乃至关勒铭牌的钢笔,为的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特色,使它更有真实性。


祝贺与奢望


王火从4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作品逾500万字。主要作品除了《战争和人》,还有《节振国》等10部长篇,中篇《白下旧梦》等20部,短篇《新“三岔口”》等80篇。他今年70岁了。照理说,在创作上这正是出好作品的最佳年龄之一。可惜老天爷只给他留下了一只眼睛。我真希望他还能有新的作品问世。对一个关心并热爱他的作品的人来说,不算是奢望吧。让我为他的健康祝福。


(原载《博览群书》1995年第10期)

当代“谈迁”著名作家王火


田闻一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清之际的著名史学家谈迁,以二十多年时间,皓首穷经,完成了卷帙浩繁的编年体明史《国榷》。不料大功刚刚告成,全部手稿就被小偷窃去。五十五岁的大师经历了这场横祸后,伤心而不灰心,重编《国榷》。又经十年奋斗,第二次完成了一百零八卷的《国榷》,其成就和感人的韧性精神,传诸后世。


四川省政协委员、原四川文艺社总编辑、当代著名作家王火,在写作轰动文坛的、长达一百六十万字的《战争和人》三卷本:《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整个漫长曲折艰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韧性毅力,拼搏精神,以及由中迸发而出的耀眼的人格光辉,同当年的谈迁相比,大有过之。王火原名王洪溥,1924年出生在上海,原籍江苏省如东县。他的父亲王开疆是学法律的,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做过律师和法学教授。母亲李荪是小学教师。1937年夏,占据了中国东三省的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起了全面的极其野蛮的侵略战争。五年以后的1942年,他被迫步行一千余里,从上海流亡到了四川江津,考进了国立九中高二就读。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新闻系。


在大学里,随着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再经名师陈望道等的指点,他开始露出了潜在的写作才能。他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他将对亲人的情愫,对敌人的恨,对现状的迷惘和不满,都通过手中的笔倾诉。从1944年开始,他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在重庆《时事新报》上发表的《天下樱花一样红》《墓前》等短篇小说,是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初期作品。抗战胜利那年,他开始与中共地下党员密切交往。


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他在努力完成学业之余,更加勤奋写作。这期间,他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大公报》《时事新报》《文汇报》《现实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特写、散文、小说、评论及新闻学论文。最值得记忆的是,抗战胜利后,南京最高军事法庭审判当年指挥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时,他有幸作为特派记者旁听了这一庄严的历史审判,再寻踪对幸存的受害人进行采访,然后,他饱蘸绵绵的情、绵绵的泪、燃烧的火,写作、发表了一组檄文。这组文章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让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为他日后创作鸿篇巨制《战争和人》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和创作实践。


1948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复旦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助教。这时,他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奖学金。然而,他却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为掩护营救地下党同志正在忙碌;而且,即将诞生的共和国,像一轮磅礴的红日正在面前升起。这一天,他等得太久了。他留下来,是要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力量。


上海一解放,他立即参加了上海总工会筹委会的工作,以后参与筹建了上海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创办《工人》半月刊。1953年他调到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参加中国工会“七大”,编撰中国工运史,并筹办《中国工人》杂志,任主编助理兼编委。怀着对新世界的向往,对旧世界的仇恨,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王火。火,是红色的,燃烧的。他希望烧掉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崭新的、红彤彤的新世界。这个名字表达了他的思想,他的追求。创作上,王火曾在劳动出版社、工人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通俗文化出版社等出版过《后方的战线》《从五卅到大革命》《苏联专家在中国》《炼钢英雄》《怎样办报》《曲山探宝》等十几本书。


1956年,在北京《中国工人》杂志任编委、主编助理的王火去唐山开滦煤矿深入生活。他同矿工们交上了朋友。煤矿深处,炕上坝头,矿工们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起当年出身在他们中的抗日英雄节振国的故事。这个英雄形象激励着他,他觉得如果不能很好地再现这个英雄形象便是自己的失职。在开滦、在冀东,他广泛地收集了素材后,又上北京、奔山东,尽可能地采访当事人。1956年7月,《中国工人》开始连载他的这部长篇小说《赤胆忠心——红色游击队长节振国》后,立即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小说连载完成,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外文出版社将其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后来又被改编为话剧、京剧、评书、电影,节振国这个独具特色的抗日英雄人物走进了千家万户,感染了很多国内外的读者和观众。王火因此而成为全国知名作家,这年他才三十二岁。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王火又来到节振国的家乡。面对着在残垣断壁上奋起自救的唐山人民,他感动不已。在遭到地震和十年动乱而严重损毁的节振国烈士墓前,他徘徊复徘徊。突然间他觉得,对这位长眠在地下的抗日英雄——唐山人民的儿子,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时,原先所有的有关节振国的素材突然照亮了他的心。他为此而激动不已。


不久,中国的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了。这就解开了枷在王火身上的束缚。他开始重写节振国。他在写作上别具匠心,避免了从头至尾的平铺直叙,而是截取了英雄最具光彩的一段时期,这样就浓墨重彩地在中国的抗战画廊上塑出了一个别具风采、相当感人的英雄形象。书名取为《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这是他献给重灾后的中国文坛和他的读者们的一份厚礼。该书一经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立刻受到广泛的欢迎,一版再版。这本书1982年被评为花山文艺社优秀图书,1983年成为河北省职工读书活动推荐书,1986年由唐山电视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1989年获全国长篇小说“乌金奖”。接着,他又深入沂蒙山区,根据当年德国知名作家、记者汉斯·希伯投身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后牺牲在那里的英雄事迹,写成了《外国八路》。让这位与白求恩类似,但不是牺牲在手术台上而是在炮火硝烟中持枪战死、长眠在沂蒙山区四十多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重放光彩。这部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同样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山东电视台将其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很快,这部书的影响波及海外,德国的报刊发表了评介文章。


为了创作抗战的史诗巨著《战争与人》三部曲,王火在写作上从来没有过满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90年代,一种深沉的情结始终在他心中萦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卫国战争打了四年,却写了四十年,写出了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诸如《青年近卫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斯大林格勒战壕里》等优秀作品。而在这场大战中,我国所承受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对人类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一些西方史学家的重视。基于此,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王火就准备花十年时间,写一部具有史诗价值的、类似当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长篇系列,时间跨度从西安事变到江南解放。


从50年代初期起,为了完成这部鸿篇巨制,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写着。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利用一切时间将自己牢牢地拴在桌子上。春去秋来,寒去暑往。近二十年过去了。王火的《战争和人》三部曲的前身——《一去不复返的时代》终于写成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采用。可是,因为十年动乱,这部巨著搁下了。厚厚的书稿却让他在气愤之余、失望之余焚烧尽净,片纸只字无存。“四人帮”垮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天,王火突然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寄给他的一封挂号信,热情地向他索取这部书稿。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油然而生。但是,一百多万字的书稿已经烧毁了,他只好去信说明,表示遗憾。不久后,他又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于砚章的信,正式向他索稿。王火只好又去信,说明书稿俱已毁于十年内乱。可是,极富责任感的于砚章编辑又来了信,鼓励他将这部长篇重新写出来。这年,他恰好也是五十五岁,身体还不太好。


于砚章是个具有一双慧眼的编辑。他用锲而不舍的精神,紧紧盯着王火不放,见面或写信时,总是督促他写,还不时赠送新书。这就让王火想起了一句外国格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他下了决心,既然这么有水平的编辑对这部书稿寄予厚望,自己就是拼命也要把这部系列长篇重新写出来。他利用假期,重游南京、苏州等地后,凭着原先书稿留在思想上的清晰轮廓,开始了默默地写作。1983年,当他的《战争和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初稿完成时,他在《山东文学》上发表了情深意长的《别沂蒙》一文,同时携妻女到了四川省会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管文艺图书出版的副总编辑,并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


身任四川文艺出版社首任党组书记兼总编辑重任的王火,在终审大批书稿的同时,抓紧分分秒秒修改书稿,终于在1984年完成了《战争和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一个国民党上层人物童霜威一家的遭遇,在广州、武汉失守,汪精卫叛变,南京陷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背景上,在典型环境中,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一系列人物,并由此辐射出去,形象地、高屋建瓴地展现出了从1936年西安事变到1938年,这个中国历史上多事之秋的一段艺术长轴。


但是,1985年春天,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是雨水淅沥的一天,出版社大院里正在修建四川出版大厦,到处滑溜溜的。王火有事路过工地,发现一个深沟里面掉了一个小女孩进去。他立刻跳下去,将小女孩抱着托上来。但他却不幸伤了头部,而且内伤意外地严重。有一个时期,他的神情恍惚,连说话都困难。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他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左眼因伤导致视网膜破裂并脱落。手术后,他用一只眼睛继续拼命地忘我地工作、写作。他的第一部书稿终于脱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组组长于砚章和葛志超编辑闻讯,立即赶到成都,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书稿后,很高兴,他们像抱娃娃似的抱着厚厚一叠稿赶回北京。对这部书稿,于和葛的评价是,将“中日战争的风云,官场上、生活中一场场大大小小的风波,走马灯似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出来;浓郁的诗情,优美的风俗画和风景画,所有这些都会紧紧地吸引读者”。该书的终审王笠耘说:“一字不改我们也可以发稿,但你如能删一删,那会更好。”


王火从善如流,对书稿又做了修改。五十六万字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犹如火中凤凰再生了。这部书出版后,王火的情感一直经历着激流浪花的滋润和清波的抚慰。初版十五万四千册书上市很快告罄。《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读书》等几十家报刊上都发表了评介文章。王火收到了大量读者热情洋溢的来信。1988年10月,《战争和人》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获四川省首届郭沫若文学奖。


左眼失明,仅凭右眼写作的王火,紧接着写《战争和人》的第二部、第三部。经过艰苦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9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长达一百六十万字的《战争和人》三部曲成功出版。1996年1月,《战争和人》三部曲获国家图书最高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这是获奖图书中唯一的一部当代长篇小说。现在,《战争和人》三部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四川省作协推荐参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初评已上榜,终评尚在进行。


成绩面前,已于1987年离休的王火离而不休。他虚怀若谷,笔耕不止,频频在《人民文学》《十月》《四川文学》《红岩》《啄木鸟》等省内外主要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不时有新书出版。粗略算来,这些年已由花城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隐私权》《白下旧梦》《女人夜沙龙》《梦中人生》《西窗烛》《雪祭》《王冠之谜》《王火〈战争和人〉论集》《流萤传奇》《金陵童话》《浓雾中的火光》《王火散文随笔》等,可谓硕果累累。更令人可喜的是,王火的这些作品,没有因年龄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