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外名人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文娟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书籍编号:30355071
ISBN:978751134415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968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中外名人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
作者:文娟
ISBN:978751134415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名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国度、民族、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成败得失早已铭刻在青史上,千百年来接受人们的赞赏与批判。科学巨人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拿破仑曾说:“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词典里才有。”名人的成就让我们深感他们的伟大,名人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启迪,并产生探求和学习名人的热望,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才、成功。
名人之所以成名,被历史所铭记,自有其与众不同的天资、机遇或鲜为人知的重重内幕。阅读名人,解析名人,在一定意义上便是在阅读一个国家、了解一个民族、认识一种文化。《中外名人全知道》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外名人的捷径。
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中外名人的必备工具书,遴选古今中外名气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数百位名人,他们分别来自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史学、文学、艺术、军事等领域,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风云人物。全书将众多名人按照其生活的年代顺序进行编排,简明科学的体例更直观地体现出他们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内容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简述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奋斗历程和贡献成就;重点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剖析他们的失败原因。本书在体例设计上加入了现代的时尚流行元素,让读者在方便快捷地了解中外名人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为此,本书精心编排了“名人档案”、“名人逸事”、“传世名言”等专栏和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名人画像雕塑、名人故居住宅、名人著作书影等,为读者构筑了一座宏大、壮丽的中外名人展览馆;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名人,使读者看到一位位鲜活丰满的历史人物,并轻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名成家的真正原因。
读《中外名人全知道》,就是在读一部世界简史,无论是名垂青史的杰出英雄,还是臭名昭著的千古罪人,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读《中外名人全知道》,就是在读一部简明中外名人传记大全,能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从他们的成名之路中获得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汲取奋斗的力量和拼搏的勇气,产生不竭动力;读《中外名人全知道》,就是在读一部成功励志的佳作,读者可以从名人的成败得失中获取成功的密码,少走弯路,顺利获取成功。
中国名人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名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成败得失早已铭刻在青史上,千百年来接受人们的赞赏或批判。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层地了解名人,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益,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迈向成功;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获取成功密码,从而少走弯路。
华夏始祖
黄帝
黄帝像
名人档案
姓名 姓公孙/号轩辕氏
生卒年 不详
祖籍 姬水
性格 至圣至贤/英明神武
身份 中华民族始祖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率领的九黎部族,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称为“黄帝”。
公元前26世纪左右,中原有两大部落联盟,其首领分别为炎帝和黄帝,据传皆少典氏后裔。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以姜为姓。其族沿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黄帝长于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以姬为姓,东进中原后,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称轩辕氏(又称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通过与其他民族的联合,形成包括姬姓12部落的部落联盟。黄帝经常进攻附近不肯归附的部落,势力迅速扩大。炎帝也在不断扩大自己势力,两大联盟终于爆发冲突。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虎、雕、歇、鹰、鸢等为图腾的各部落,在阪泉之野与炎帝各部落交战。经三次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终于获胜,初步建立了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黄帝战胜炎帝之后,在中原地区初步取得领导权。但这个时候,活动于今河北南部及山东等地的以蚩尤和少昊为首的两个部落联盟也逐渐发展壮大。蚩尤部落联盟,相传由81个氏族和9个部族组成,史称“九黎”。为争夺生存空间和领导地位,蚩尤集团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展,与主要活动于黄河以北的炎帝部落联盟首先发生冲突,并将其击败。炎帝向黄帝求援。炎、黄两大部落联盟遂联合起来与蚩尤部落联盟进行斗争。经多次战争,最后在涿鹿之野展开决战,蚩尤战败被杀。九黎残余一部退向南方,一部归并于少昊部落联盟。此后,黄帝继续进行征服中原各族的战争,“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
传世名言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名人逸事
传说黄帝和蚩尤作战3年,进行了72次交锋,都未能取得胜利。在一次大战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给黄帝军队的进攻造成困难。黄帝也急忙请来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术,制止了风雨,才使军队得以继续前进。这时诡计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雾,霎时四野弥漫,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前进的方向。黄帝十分着急,只好命令军队停止进攻,原地不动。黄帝根据北斗星斗转而柄不转的原理,制作了指南车。军队根据指南车上的假人来辨别方向,从此,再也不怕蚩尤施放的大雾了。
黄帝不仅在中华民族的联合统一上有功,而且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功绩显赫。是他叫史官仓颉创造文字,改变了过去结绳记事的笨拙办法。还叫臣子大挠创作甲子,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相配,来记录年、月、日、时。又命令一个叫伶伦的乐师,用竹子做成三寸九分长的能发十二个音的律吕,校正各种乐器的声音,以便和谐地演奏。这样,天文、历法、文字、音乐都得以确立。
指南车复原模型
黄帝是中国氏族社会时一个部落的首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加速了各部族的融合,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国人也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开启新天的治水英雄
大禹
禹是黄帝的玄孙,姓姒,名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从黄帝到禹,共五世:黄帝为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帝禹为夏后氏。
名人档案
姓名 姓姒氏/名文命/号禹
生卒年 不详
祖籍 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
性格 坚韧不拔/勇于开拓/贤明睿智
身份 著名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创者
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为妻,名叫女志,也叫女嬉。一天傍晚,女嬉到河边提水,见流水潺潺,彩霞满天,心里非常高兴。在与同伴嬉戏玩耍中,拾得一枚野生的薏以果,像珠子一般艳丽可爱,便含在嘴里。不料那薏以果光滑如卵,一不小心就咽入腹中,女嬉就有了身孕。怀胎14个月,却生不下来,只好剖腹生儿,这就是禹。
夏禹王像
禹幼年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便命令鲧治水,鲧用“障水法”来治理,历时9年未能平息水患。在治水过程中,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尧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为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各部落首领就推荐鲧的儿子禹去领导民众治理洪水。禹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了十几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了水患。
人们很感激和爱戴禹,尤其是在治水的十几年中,他三次到过自己的家乡,和他一起治水的人们都劝他回家去看看,但是他只是朝家门望望又带领民众治理洪水去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了各地,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了治水信心。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禹王治水版画
传世名言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禹虽然只是一个封国国君,却很受舜的宠信,每有要事都要请他去商量,每逢舜当众表扬他的功绩,他总说是舜领导得好,指挥得好,运筹得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风范感动了民众,民众拥戴舜的结果。或者说舜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把功劳都记在其他几位大臣的账上。舜于是越发觉得禹仁厚可靠。后来,干脆让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禹,让禹替自己管理了16年国家政事。
通过了16年的观察,舜觉得禹可以当自己的接班人,就当着众位大臣说要把帝王之位禅让给大禹。禹多次推辞,并竭力推举舜的儿子商均嗣位。不久,舜突然病逝。禹为了避免与舜的儿子商均发生冲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去,一躲就是三年。三年中,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却来朝见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在舜死后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
大禹治水像
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了洪水,发展了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代替了野蛮时代,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名人逸事
传说,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传国的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所以秦始皇出巡此地时,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暴君的代名词
纣王
名人档案
姓名 名辛/又称帝辛
生卒年 不详
祖籍 商都朝歌(今河南境内)
性格 残暴/荒淫/狂傲/昏庸
身份 商朝亡国君王
纣王辛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是与夏朝末代王桀齐名的暴君。纣是谥号,辛是名字,故又称帝辛。纣是商王帝乙子,帝乙死后继位。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武艺高超,力大无穷,曾徒手和猛兽格斗。他多次攻伐东夷,俘获了大量奴隶,对中原文化传播到淮河、长江流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纣王以荒淫残暴著称。他喜好饮酒,贪于女色。后宫佳丽中,最受宠的要算妲己了。为了讨得妲己的欢心,商纣王在国都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送来的珍禽异兽;在国都的南边修建鹿台,用来存放无数的珍宝财物。他造了“酒池”,里面装满了美酒;还造了“肉林”,里面挂满了香喷喷的熟肉。纣王每天和妃子、大臣们在“酒池”、“肉林”中嬉戏游乐。他修建的巨大仓库里,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掠夺来的粮食。他还发明了很多严酷的刑罚,其中一种叫“炮烙之刑”,就是把涂满膏脂的铜柱放在燃烧的炭火上,强迫犯人在上面行走,犯人站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烧死。
鄂侯仗着自己是王朝三公的身份,与纣王激烈争辩,指责纣无道,纣王当即将他处死,并制成干尸示众。纣王淫乱日甚一日,他的庶兄微子不忍坐视国家灭亡,苦劝纣王无效,只好逃离朝廷,隐居民间。纣的叔父箕子对纣王的暴政早有不满,他装成疯子,混在奴隶之中。纣王发现后,命武士将其囚禁。纣的叔父比干亲眼见微子逃隐,箕子佯狂为奴,非常伤感,又觉得他们未能尽到人臣责任,认为人主有过错而不劝谏,就是不忠;怕死而不敢进谏,就是不勇。于是他以死相争,接连三日苦苦劝谏纣王,不肯离开一步。纣王恼羞成怒,下令杀死比干,剖腹取心,声称要看比干的心是不是像圣人的心一样有九窍。
商纣王王叔比干像
纣王的种种暴虐,终于使他陷于众叛亲离、民怨沸腾的孤立境地,商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国对商朝早已虎视眈眈,经过文王的经营,到商朝末年,周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史称天下三分有其二。周武王在孟津(亦作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
周武王继位后9年(公元前1057年),得知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伐商。十二月下旬周军东进至孟津,与800个方国部落军队及各反商诸侯军会合。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800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氾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商纣王听说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一说70万,一说17万,均难确信),开赴牧野迎战。
商周时期军队出征的情景
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周武王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行动以保持阵形严整,严申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即命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中奴隶心向武王,纷纷倒戈,投降周军。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
商纣王是我国奴隶制国家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3000多年来,商纣王一直是暴君形象的典型。他的暴行使得阶级和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国破人亡。
建立八百年天下
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故得以继位。武是他死后的谥号。他生卒年不详,传说活了93岁。
文王在位50年,做了许多灭商的准备,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使周繁荣兴盛起来。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
名人档案
姓名 姓姬/名发
生卒年 不详
祖籍 岐山周原(今陕西岐山)
性格 勇武/英明
身份 周朝开国君主
父亲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像
此时,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虽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9年后,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安阳),将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随后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
这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
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各路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
武王和姜太公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又过了两年,武王探知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
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
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四五万人向朝歌进发。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17万相迎。双方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
名人逸事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四面八方的小国都来朝拜,并且带来许多地方特产和珍贵礼物。当时,有个西戎国,送给周武王一条大狗。这条西戎狗身高四尺,尾大毛丰,很是珍奇,周武王高兴地收下了。
担任太保的召公,唯恐周武王玩物丧志。一天,他面见周武王,对他说:“现在,西方都归附你,无论远近国家,都把自己的好东西贡献给你,这固然是你的圣德。但是,玩赏之物是不分贵贱的,关键是人的德行。没有德,物也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珍贵。犬马之类的畜牲不是本地所产,不该豢养它;珍禽异兽对人的衣食住行没有什么用途,也不必饲养它;别国的珍宝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要稀罕它。四方贡献的东西,最好是分封赏赐给同姓的国家,用来表示信诚之意。”周武王听了召公的劝谏后,从此更加专心治理朝政,满朝文武也都尽心尽职地报效国家。
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人心,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其次,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对全国的统治,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传世名言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武王为了巩固全国政权,日夜思虑,睡不好觉。他还同周公旦讨论过在当时被认为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内)营建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计划,在灭商两年后即逝世。周武王建立新王朝代替腐朽的旧王朝,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王之一,受到后人称颂。后世儒者将他列入圣人行列,成为帝王的楷模。
礼仪之邦的建制人
周公旦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的始祖。因为他原来的封地是周地,所以世人称他为周公。周公一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武王去世后,因成王年幼,周公没有到鲁国就封,而是留在镐京代替成王执掌朝政,成了周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周公代替成王执掌政权,引起了朝廷中很多人的不满,还引发了负责监视纣王之子武庚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与武庚联合发动的“三监之乱”,周公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周公像
值得庆幸的是,周公对周王朝的忠诚很快感动了成王及大臣们,得到了成王及大臣们的信任和支持。内部问题解决以后,周公就开始着手平定叛乱。他内弭父兄,然后,又亲自领兵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平定了“三监之乱”,还一举消灭了参加叛乱的17个东方小国。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朝的统治更加巩固了,疆域不断扩大。当时的周王朝东到海滨,南到淮水,西到甘肃,北到河北、辽西,成为一个泱泱大国。
为了加强对东方各国以及殷商贵族的控制,周公建议成王营建东都洛邑,把殷商贵族迁徙到那里。同时,周公归政成王,自己退居辅臣地位,留居东都洛邑,帮成王管理东方各国。
名人档案
姓名 姓姬/名旦/被称为周公
生卒年 不详
原籍 周原(今陕西岐山)
性格 忠诚/大度/高瞻远瞩/高尚
身份 西周初年政治家/礼乐制度的创始人
家庭 父亲/周文王/兄长/周武王
周公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他大力推行和完善了分封制,在各个战略要地和经济文化中心封邦建国,派姬姓王族的子弟或者功臣贵族去统治,实现了对东方各国以及殷商贵族的有效管理。周公还确立了同姓的诸侯和周天子的宗法关系,异姓诸侯和周天子的姻亲关系。同姓诸侯是周天子的叔伯兄弟,异姓诸侯是周天子的甥舅表亲。周公确立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封邦建国为基础的国家机构,使得周王朝的政令畅通,大大加强了周天子对各地的统治。
《周礼》书影
所谓周礼,一是指周代的礼法、政法制度,其中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及与其相对的政法、礼法制度,它们有力地维护了周的统治。另一层意思是礼俗,包括周代的各种文化制度、风俗,后代各种礼法制度的制定多参照周礼。
“以德配天”“天命无常”是周公维护周朝统治的基本思想,他用这些思想解释周朝为什么能够替代原来受天之命的商朝,使周王朝的统治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周公对周朝的统治者也提出警戒,既然天命无常,便不可拥有永久的统治,只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励精图治,才能保证统治的长久。周公的思想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统治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世名言
舜之为政,好生而恶杀;汤开三面之网,泽及禽兽。
周公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在周朝开始形成的。他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以及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以确保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平衡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
在周公的辅佐下,周成王开创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景象,使周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
周公晚年是在周族的发祥地度过的。周公死后,成王以最隆重的天子之礼将他安葬,还特许鲁国用祭祀天子的礼乐来祭祀周公。
名人逸事
周公礼贤下士,堪称世人楷模。他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
管仲
管仲出生于没落贵族,青年时是一名寒士。他从小就熟读《诗》、《书》,通晓礼乐,还练就了高超的射箭、驾车的本领。
齐襄公残暴荒淫,晚年被大臣所杀,齐国内乱。朝中大臣分头去迎接避祸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当时追随公子纠的管仲,为阻止小白归国,在小白归途中伏击,小白假装中箭,骗过管仲,然后迅速归齐即位,是为齐桓公。在平定内乱后,齐桓公让鲍叔牙任相,而鲍叔牙则推荐那位向齐桓公行刺的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管仲感激桓公的知遇之恩,施展其经世治国之才,尽心辅佐齐桓公开创了一番霸业,他自己也成为春秋第一名相。
管仲像
管仲当政以后,首先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发展经济。他采取了许多“富民”的经济政策:放弃公田制度,分田到户;废除劳役地租,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收实物地租;规定盐铁官营,设立“轻重九府”,由政府掌握铸币权;并根据每年的收成,收购或抛售谷物,既可以平抑粮价,又能够从中得利;重视商业贸易,尤其是境外贸易,以免税的方法来进行鼓励;发挥齐国临海的地理优势,大兴渔盐之利。
管仲还改革行政组织,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行政区划规定好了之后,管仲下令禁止随意迁徙,禁止杂处改业,使人们各定其居,各守其业,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接着,他又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按照行政组织来设立军事组织,人们平时生产,战时从军,这一举措不但扩大了兵源,还增强了战斗力。为了解决齐国军备缺乏的问题,管仲实行了用兵器或者铜铁赎罪的政策,就连一般的民事诉讼,也可以用箭作为诉讼费。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之后,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许多诸侯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各诸侯为争夺权力,纷纷起来争当霸主。内政的改革整顿完毕,管仲开始谋划协助齐桓公取得霸主地位。为了得到诸侯的认同,管仲为桓公筹划了“尊王攘夷”的策略。所谓“尊王攘夷”也就是拥戴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号令诸侯共同对抗北方戎狄部落的侵扰。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开始了争霸战争。
名人档案
姓名 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生卒年 ?~公元前645年
祖籍 颍上(今安徽颍上县)
性格 大智大勇/灵活机变/精明练达
身份 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
父亲 管庄/曾做过齐国大夫
名人逸事
管仲出身于没落贵族,后来家道中落,也就成了一名寒士,几次求仕,都不成功。管仲有一好友,名叫鲍叔牙,经常接济他,但管仲并不感谢他。鲍叔牙非常理解管仲,他常说:“管仲是为了年迈的母亲,才不惜遭人嘲笑,保全性命。管仲之所以苟且偷生,不为公子纠死节,是因为他有更远大的志向,为了富民强国他会成就一番大业。”他知道管仲有经世治国的大志,所以才不拘小节。正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管仲才得到齐桓公重用,成为春秋第一名相。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子》书影
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先后出兵灭掉谭国、遂国,然后与鲁、宋、陈、蔡、邾结盟。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征服背弃盟约的宋国后,再次接受管仲建议,在鄄城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参加,齐国成了事实上的诸侯霸主。公元前678年,周惠王正式任命齐桓公为“侯伯”,齐桓公得到了真正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和管仲统领中原八国的联军,挥师南下,与楚国在召陵会盟,楚国不敢再兴兵北犯;桓公还听从管仲攘夷的建议,号令诸侯,存邢救卫,阻止了北方戎狄对中原的侵扰,对保护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49年,齐桓公又派管仲到周天子的京城,平定了周襄王的弟弟叔带的叛乱。
在管仲的辅佐下,桓公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帮助周天子平定了一次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5年,管仲临死时向齐桓公推荐宽厚仁慈的隰朋,希望齐桓公能重用隰朋,并建议齐桓公斥逐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开方这三个小人。但是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话,三年后,齐桓公被易牙等人饿死宫中,尸体直到60多天后才被收殓埋葬,齐国的霸业就此终结。
管仲死后,他的著作被收到《管子》中流传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