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讲述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心学的神奇智慧晚清重臣曾国藩近代天才梁启超一代伟人孙中山日本战神东乡平八郎共同的心灵导师影响亚洲列国五百年社会进程的非凡学说

作者:赵家三郎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01

书籍编号:30355779

ISBN:97875139149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486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一 圣人,究竟是什么人?


李伟


(著名导演,代表作:电视剧《太行山上》《典当行》《王阳明》等)


圣人,泛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流转于市井与庙堂之间,周游于杏林与江湖之外,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于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宏旨。《易·鼎》:“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经过诸家的注解与神化,由具象化到抽象化,“圣人”变得高不可攀,玄之又玄。


朝代更迭,世道变化,然而中国人追求“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不变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不断在交融,智慧不断在迸发,各家学说纷纷开启了独特的“成圣之路”,给出了“成圣”的“修炼指南”。


例如,“亚圣”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鼓励人人向善,人人保有“恻隐之心”,因为它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所在。孟子坚信微弱的“恻隐之心”是击溃一切的力量。无论出身是贵是贱,只要保有“恻隐之心”,都有与尧舜等圣人比肩而立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美好的宏愿,好似刀山火海的尽头是世外桃源。可是,更多人选择的是止步不前。


“后圣”荀子反其道而行之,他驳斥孟子的“性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通俗地讲是高级动物。是动物,它的身上就有动物性的一面,荀子称之为“恶”。人的“恶”会在极端环境下暴露无遗。伪者,人为之,不是天生带来的。荀子要说的是:人有动物性的一面,这需经过后天的学习与教化培养出的“善”(理性思维)去克制“恶”。


基于此,荀子给读书人指出了成圣之路——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想要成为圣人,需要不断学习与总结,经过日积月累,终有成圣之日。这条道路要求读书人须个体觉醒才有可能走通,无形中将“成圣”打上了读书人的烙印。而后世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又将道德标准拔高,建立起文化上的“门阀壁垒”,渐渐地将“成圣”变为读书人的专利。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甚至毫无希望。


一千五年后,明朝中期的王阳明破解了千古难题。


少年王阳明曾问老师,何谓人生第一等事?老师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唯有登科耳。王阳明却认为,做圣贤才是人生第一等事。从此以后,王阳明沿着“成圣之路”艰难前行,历经“两次落榜”“刘瑾弄权”“龙场悟道”“赣南戡乱”,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鲜血淋漓,终于成为当世敬仰后世追慕的圣人。


有人向他请求“成圣”的经验,他却说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这是一句道理十分粗浅的话,它的意义在于将神坛上的“圣人”拉到了民间,从士林走向市井,为黎民百姓指明了道路。“成圣”不再是读书人的独享资源,而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细究起来,上天赋予王阳明的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是凡夫俗子,也是红尘过客,也是芸芸众生。他的学说也浅显易懂——成圣没什么难的,只要你一心向善,心存良知,你就是圣人。


圣人,究竟是什么人?


王阳明的回答是——圣人就是普通人。

序二 阳明心学的启示和意义


梁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元前50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人类思想大爆发,出现了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一人类文化突破现象被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命名为人类的“轴心时代”。该时代各个文明分别孕育出了希腊哲学、犹太教、印度教与佛教、中国哲学,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世界各地分别成为智慧的象征。


孔子提出“仁、义、礼”,初步构建了儒家道德体系的价值观。《大学》(传为曾子所作)提出了个人的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及个体的价值观(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子思所作《中庸》,在道德修养方面展开论述,深化了儒家的道德观。


孟子继承先贤,将儒家道德观延伸为“仁、义、礼、智”,所提出的“仁政”对儒家的经世致用(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另一位儒家集大成者荀子,继承孔子的“礼”,并融合法家的思想,形成了“隆礼重法”,对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再次丰富了儒家的方法论,成为儒家思想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至此,儒家思想由道(核心价值观)、学(道统学派)、政(方法论)三大方面组成,儒家思想体系得到了完善。


孟子继承了子思《中庸》思想,提出了“良知”(《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成为儒家心学的肇端,学术上将子思、孟子这一脉称之为“思孟心学”,其核心价值是——善性。


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来到了宋代,此时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并立。儒家思想出现了短板,其核心价值观讲不通了,缺少终极的人文关怀。如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与道冥和”;佛家是核心价值观是“彼岸性”,也就是“立地成佛”。


儒家原有的“道”,本是拿来主义,借用了道家的概念,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无法由一个概念统一,也就无法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于是,宋儒学者如周敦颐、程颐、程颢等对儒家进行了改造,提出核心价值观为——理。这样一来,与道家直接区别开来,“理”能统一其他道德概念,“仁义礼智信”等都是“理”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其后的儒家思想出现两大分支,一派以朱熹为主,讲的是外在的“天理”(存天理去人欲),称之为“程朱理学”,属于主流学派;另一派以陆象山为主,讲的是内在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后由王阳明继承发展,称之为“陆王心学”,属于非主流学派。


王阳明确定“心即理”为儒家核心价值观,他认同陆象山所说的“理”是内在的,同时肯定了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发展了孟子的“良知”为“致良知”。知善恶、明是非、识对错,是人理性的根本,所以良知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致良知”也成为阳明心学区别于其他儒家学派的标志。他又提出“知行合一”,是心学在道德修养及道德实践方面的重要方法论。


阳明心学对我们今日社会有哪些启示?


阳明心学重视个体的认同与价值。


若干细胞构成组织,再构成器官,再组成一个人。人若失去了健康,器官必然衰竭,细胞必然成群坏死。成群的坏死细胞也必然从一颗细胞最先坏死开始。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就好比是一颗细胞,其作用不言而喻。《传习录》中王阳明曾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仁道是一脉相承的。阳明心学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个体如果做不好,会危及整个社会,如同水污染必然会引起社会环境的改变。同样,个体做好要推己及人,循着儒家伦理圈向外波及,亲人、朋友、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天下。


王阳明历经“刘瑾弄权”“武宗怠政”“宸濠之乱”,根据自己的经历感受到了,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自我道德必须更新,从而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人的道德原地踏步,而科技与日进步,那么则是科技愈进步人类就愈危险。


对于今日,阳明心学的启示尤为重要。重视个体价值与道德自我更新,是作为个体的人生长“必需元素”,这也是今日学习阳明心学的意义所在。

第一章 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日。


学生萧惠问死生之道。


王阳明答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陨落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日,王阳明以羸弱之躯,提万众弱卒,偷袭了八寨、断藤峡贼巢,大破之,轻而易举地剪除了流毒多年的匪患。这是王阳明继赣南剿匪、南昌戡乱后再次上演的军事奇迹。


奇迹就是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别人不行的,他行。


别人不能的,他能。


剿抚并施,地方安定,广西平。


王阳明上疏乞归乡。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集体沉默了,久久无回音。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阳明等之不及,此时他的身体情况极其糟糕,遍身肿毒、咳喘不息、饮食难进、不能坐立,这种情况通常用四个字形容——病入膏肓,他的人生已没有那么多时间供他挥霍了。圣学常说“人伦之外无学矣”,父子相聚,承欢膝下,世上纯粹真挚的感情莫过如此,他好想回乡抱抱牙牙学语的亲生儿子王正亿。但今日看去,唯这人伦一念变得遥远不可及,似要断了。


王阳明先后两次上疏请求回乡,未得朝廷批复。


继续等待,却等来内阁大学士桂萼的命令,要求他进军安南(今越南),进一步扩大战果。


王阳明断然拒绝。


他已感到来日无多,什么命令都是扯淡。


回家才是人性。


王阳明下定决心回家,这一走,为王家带来了四十年的政治灾难。


十一月,王阳明从广州府出发,途经韶州府、南雄府、梅岭关,二十五日进入江西南安府。


南安府的冬天是南方的冬天。


寒冷伴着江水的湿气往骨头缝儿里钻。


船舱里生着炭火,却暖不了众人的心。


王阳明时昏时醒,时醒时昏,眼神迷离。醒时望向外,侍者打开窗,远处是一座山,山的旁边还是一座山,瞥了眼,又昏睡去了,如此反反复复,咳喘日甚。


周积,王阳明的学生,时任南安府推官,正七品,掌推勾狱讼之事。


周积久立,见老师这般模样,惊诧愕然。他想到了先生有病,但万没想到已至病危。此外,他发现侍者竟然瞒着先生随船带着寿木,以备临期手忙脚乱,而观之这一日愈发近些了。


一阵剧烈的咳嗽,像四处漏风的老风箱,伴着尖锐的哮鸣,王阳明悠悠转醒。侍者扶他坐起,王阳明见是周积,徐徐乃问:“近来进学如何?”


周积说学得挺好的,以政事应对。随后问,先生身体怎么样?


王阳明说:“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


周积面色沉重,退而迎医。


这一切,当然只是徒劳。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已达至化境,在他的眼里万物一体,生死如一。这种境界是经过大是大非大起大落,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早在正德三年(1508年)他已然看破生死,也因此方能悟道,继后而有心学。所以此时对他来说尤其轻松洒然——知身已死,只是比只剩下一口气强点罢了。


二十八日晚泊,王阳明从昏睡中醒来问道:“何地?”


“青龙铺。”


王阳明命人召周积,说罢又昏睡过去,似乎永远醒不过来。


次日,周积早早来到。


王阳明还在昏睡。


辰时。


雾气朝露渐渐散开,一道阳光从浓云的罅隙里不小心地漏将出来,参差裹向大地山川。


风一吹,天地涤荡,碧空万里。


王阳明开目视曰:“吾去矣!”


等待,远比死亡更为碾压人心。


早晚要说这句话,但真到了这一日,谁都无法接受。


周积泣下,问还有什么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淡然无求,只此一念,笑容留给了众生,光明留给了人间。


言毕。


死亡。


在江西一个小山村的平静的早上,一代巨星陨落。


王阳明走完了光辉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


地点: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余县青龙铺(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时间: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即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


死因:肺结核并发症心肺功能衰竭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最能代表心学精髓,最能代表王阳明的人格宏旨,可惜这句遗言是钱德洪在编纂《王文成公年谱》时后期整理的,来自王阳明的《中秋》诗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临终遗言最为可信的是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无他所念,平生学问方见得分数,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黄绾是王阳明的弟子、铁粉,又是王正亿的岳父,他没有必要说谎。


人之将死是复杂的生理状态,有的恐惧、有的坦然、有的执念。中外贤达,古今俊杰,不管此人生前如何伟大、如何神奇,有一点亘古不变——人在死亡时会褪下神的光环,回归人的本性。所以,有诸多伟人留下了莫名其妙的遗言,这方是真正的历史。


按照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可见,王阳明的遗言中流露出了与门人共倡圣学的强烈愿望,让他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的两位高足王龙溪与钱德洪的理解不同,心学史上称之为“天泉证道”。王阳明看到了学生对心学领悟的不同,看到了分歧,也看到了心学的分裂,但他已无能为力。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做到了先知觉后知,启迪众生,匡扶圣学,他的历史任务结束了,阳明心学的接力棒将交给弟子们和万千百世的来者。


二、死亡


死亡,就是生命终止,就是无法存在,就是生物学与哲学的双重概念。


自古艰难唯一死,哲学中最严肃的问题。


“不知生,焉知死”,孔子也曾回避了它。


佛家没有回避,“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轮回说很好地诠释了死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前世、今世、来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死亡巧妙地消解了,似乎是跳出了生死之念。然而,王阳明认为佛家倡导虚无,不过是脱离现实之苦海,求得精神之寄托,并没有真正地跳出生死之念。


道家的修仙也讲虚无,自然也是如此了。


当一个人真正去思考死亡时,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


死亡通常是未知的,因而有恐惧有回避,有得过且过,有虚度光阴……如果你知道哪天死亡,必然会对生命肃然起敬,会对生死有全新的认识。


人性如此,凡是知道了结果,必然认真对待。


因未知,所以侥幸。


因无知,所以无惧。


现实中,一个人油尽灯枯之际,常自感叹,常自悔恨。


中国人之中有不少人之所以常常懊悔,悔了也不改,乃至不思进取、靡然颓废,归根结底是没有正视死亡。


《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生世间,唯死生为重,曰殀寿。


殀,短命。


寿,长寿。


夭寿不贰,就是一。


短命与长寿是人的分别与执念造成的,当没有了这种分别与执念,则殀寿在儒家看来是一回事儿,短命与长寿毫无区别。尽心知性,是尽心方知自己的本性,修身养性所以事天,明悟了生死,知道了殀寿不贰,而后才能“立命”。


所谓“立命”,是如何有意义有价值地走完人“生”的过程,是积极地对待天命,而非消极地应付宿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尽心知性”?


王阳明的答案是:“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良知,能去生死之念,正视死亡。


一次。


学生萧惠问死生之道。


王阳明答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萧惠又问,啥是昼夜之道?


“知昼,则知夜。”


知道白天就知道黑夜,萧惠讶然。


这一回答似乎没什么高明之处,难道还有人不知道白天的?


王阳明说:“你能知道白天?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自觉,习不清醒,终日昏昏,这只是梦中的白天。唯有‘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清亮,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这就是明白了昼夜之道。知晓了白昼之道,还有什么生死问题?”


所以,在心学的世界观里没有死亡。


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成。


前一句,好理解,一个人从降生以来,便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就生理状态而言。


后一句,一个人的死亡也就变成了“生”,是就精神状态而言。


按质量守恒定律,人死之后从无出来到无出去,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留下的只有形而上的意识经验。


中国人大多是“现世哲学”主义,强调这一辈子的事儿,至于我从哪里来,死后要去哪里,对大多国人来说虚无缥缈缺乏吸引力。道家的“羽化登仙”只存在传说之中,登不了仙的,唯剩一抔黄土。所以,当中国人思考死亡,通常是思考死亡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世哲学”的影响下,能够成全精神永生的,唯有“不朽”,即考虑如何给后世留下“不朽”之事。也就是《左传》说的“立德、立言、立功”。


这些看似荒诞无用,对个体也毫无意义的“死亡论”,却是一个民族哲学的根本所在。


我们因对“死亡”缺乏严肃的思考,致使“现世哲学”价值观大行其道,失去了哲学道德约束力,文化发展必然走向畸形。也就是快餐文化的风行,好比是汉堡、方便面,好吃但无营养。长此下去,必然导致一个民族后继无力。在此基础上带来的拜金主义猖獗、社会矛盾尖锐等群体无意识发展事件层出不穷也便可以理解了。普世价值观的改变,重新塑造了社会秩序,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文化的坍塌,如同在中华民族咽喉上狠狠割了一刀。文化上的伤口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弥合,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没有严肃认真地去思考死亡引发的蝴蝶效应。


三、从祀


一个民族要多一些仰望天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只关注脚下,就没有未来。


王阳明是仰望星空的人。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庚午,发丧至越,每日门人来吊者百余人,还有更多的人陆陆续续赶来吊念。能为国家经非常之变,立下非常之功,勒之鼎彝,著之竹帛,勋业气节,皆居至伟,所以他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但在当时明朝人看来,却不是的。


消息传到京城,朱厚熜勃然大怒。


一个人的震怒,一家人的灾难。


朱厚熜,年号嘉靖,明代第十一位皇帝,以刻薄寡恩、喜怒无常、耽于道术、乾纲独揽著称,也英明、也变态、也伟大、也差劲,总之是一个神奇的复合体。


内阁首辅杨一清、武英殿大学士桂萼上疏,参奏王阳明擅离职守,藐视君上。


推荐王阳明去平思、田之乱,乃是张璁、桂萼的意见。桂萼为人好大喜功,要王阳明出兵安南被拒,这就结下了梁子。此前,詹事锦衣佥事、南京礼部右侍郎黄绾上疏建议嘉靖要恩师来北京入阁。以王阳明的文治武功,一旦来京城,必然是内阁首辅,那么杨一清就会位置不稳。


两人一拍即合,阴了王阳明一次。


嘉靖下诏廷议。


嘉靖的愤怒源自他的自信,方从“大礼议”事件中得胜,逼勒四朝元老杨廷和致仕、谪戍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于云南永昌卫。弱冠之年,超绝智慧,从老臣手里抢班夺权,他当然自信爆棚,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二岁。在他的眼里,王阳明与杨廷和等正德朝老臣别无二致,无非是倚老卖老、以功相挟,以资历胁迫君上。看来,正德老臣还有死灰复燃之态,就拿王阳明再次开刀!


黄绾上疏抗辩:“今萼毁师,臣不敢阿友以背师。”


黄绾总结了王阳明四大功绩:平定赣南匪患、宸濠之乱、思田之乱、八寨乱贼。为国除患,孤忠耿耿,这是不可以随意抹杀颠倒的。又总结了王阳明的三大学问:“致良知”“亲民说”“知行合一”。此为孔门正统,不可须臾废离。


疏入,不报,没信儿了。


但就王阳明擅离职守一事,结果却很快出来了。


嘉靖下诏,停新建伯爵位世袭(王阳明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其后代世袭),禁其学术传播。


对王家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年的十一月,王阳明葬于洪溪。


当日,门人会葬者千余人,麻衣蓑屦,扶柩而哭,四方来观者莫不交涕。


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兰亭五里,是王阳明生前亲择之地,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兰亭镇以南二里许的仙暇山庄。这个地方过于隐蔽,行路艰难,不太好找。


王阳明虽然被追随者们盛大地埋葬了,但是他的爵位被剥夺,人心便撕开伪善的华丽露出了丑恶的狰狞——地方官吏与之划清界限,周遭地痞无赖欺凌王家。王阳明一辈子提倡良知学,存天理,去私欲,谆谆教谕人一心向善,可尸骨未寒,家乡父老竟然如此落井下石,多么大的讽刺。


这引发了黄弘纲、王龙溪等弟子的担忧。在王龙溪、钱德洪的撮合下,黄绾赡养了王阳明遗孀张氏及子正亿,并让女儿与正亿定了娃娃亲,以资保护。


王正亿及长,嘉靖的怨气也消解了,同意王正亿荫袭了父亲平定宸濠之乱后的功绩,即锦衣卫副千户,从五品。锦衣卫是皇帝亲军二十六卫之一,掌管刑狱,行巡察缉捕之权。锦衣卫是特务机关,但不是被后世渲染出来的职业杀手,它是皇帝笼络功臣元勋的一种手段。


但是,朝廷明确下诏禁王阳明学术传播,这就带来了比生身性命更重要的讨论——名节。


王阳明是不是“圣贤”,该不该传播心学?


此为当时明代理学界的焦点,为此争论了长达五十五年。


朝廷的诏书是冰冷的,百官的行动是热情的。


热情,是心有余热和崇拜之情的结合。


挽联、祭文如云。


薛侃、王龙溪、钱德洪、欧阳德、方献夫、谢迁、湛若水、邹守益、罗钦顺等,我们能想到的那个时代的名士纷纷写下祭文,好像不写王阳明祭文都不好意思在士林厮混。


嘉靖九年(1530年)五月,门人薛侃在杭州府建立天真精舍,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门人邹守益在江西吉安府建立复古书院,祭祀王阳明。


三月,浙江士人王玑邀请王龙溪、钱德洪讲学,学习王阳明遗训。


五月,贵州巡按御史王杏在贵阳府建立王阳明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直隶巡按御史曹煜在九华山建立仰止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五年(1536年),浙江提学佥事徐阶,重修天真精舍,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六年(1537年),浙江巡按御史周汝员、绍兴知府汤绍恩建立新建伯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巡按御史傅凤翔在余姚建立王阳明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八年(1539年),江西提学副使徐阶,建立仰止祠,祭祀王阳明。


……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厚熜驾崩,庙号世宗。


太子朱载垕即位,年号隆庆,庙号穆宗。


内阁首辅徐阶上《辩明功罚疏》、浙江提学徐渭上《为复请新建伯封爵疏》、薛侃上《请恤典赠谥疏》……


隆庆为收天下士人之心,对于病故大臣应得抚恤赠谥未能履行的,准许部院科道官议奏定夺。隆庆对王阳明的不幸遭遇,一生的坎坷,不禁感叹唏嘘地说:“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争论终于有了结果。


诰命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竭忠尽瘁,固人臣职分之常;崇德报功,实国家激劝之典。矧通侯班爵,崇亚上公,而节惠易名,荣逾华衮。事必待乎论定,恩岂容以久虚!尔故原任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维岳降灵,自天佑命……兹特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锡之诰命。于戏!钟鼎勒铭,嗣美东征之烈;券纶昭锡,世登南国之功。永为一代之宗臣,实耀千年之史册。冥灵不昧,宠命其承!


隆庆二年十月十七日


王阳明被追封新建侯,有了谥号,便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王正亿承袭爵位,是为新建伯,当时他已经四十二岁。


恢复爵位,王阳明正名有望,薛侃上《请从祀疏》,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与其他三位明代理学家薛瑄、胡居仁、陈白沙从祀孔庙。


一个人的伟大在于精神的不朽。半个世纪后,经过无数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阳明心学终于得到了朝廷认可,学界公认,真理从而显扬后世。


王阳明主要弟子及粉丝有:徐爱、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黄绾、王艮、刘宗周、聂豹、王栋、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贺麟、徐阶、徐渭、海瑞、张居正、徐光启、汤显祖、黄宗羲、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陶行知、蒋中正、中江藤树、佐久间象山、西乡隆盛、吉田松阴、高杉晋作、河井继之助、东乡平八郎、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渡辺祐策、三岛由纪夫……


《明史》赞曰: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为讳矣。

第二章 圣人者,生知安行


人的才有高低之分,但人的心没有轻重之别。


王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一、阳明降世


余姚,古为越州,明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今属宁波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南有四明山、天台山,西南有会稽山、姚江贯穿而过,故而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此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严子陵、虞世南、谢迁、朱舜水、钱德洪、黄宗羲、叶宪祖等,当然,最负盛名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尊称王阳明。


王阳明的出生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母亲郑氏怀胎十四个月,不见临产迹象。


祖母岑氏万分焦急,一天夜里梦到众仙家鼓乐吹箫,一名绯衣神仙脚踏祥云而来,将怀中男婴送与岑氏。


岑氏说:“我已有子,儿媳终日孝敬公婆,请将此子送伊。”


神仙说:“可矣。”


话音方落,岑氏忽闻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之声,王阳明就这样神奇地诞生了。时间为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历纪年1472年10月31日,属龙。


岑氏将这个浪漫的梦告知王阳明的祖父竹轩翁王伦,王伦觉得妙不可言,孩子既是从云中来,遂取名为王云。故事迅速传遍乡里,乡亲们尤感神奇。而王云出生的那座房子被称之为“瑞云楼”,成就了“瑞云送子”的美丽传说。瑞云楼今在余姚市,原址焚毁于清乾隆年间,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四年后,王阳明的重要弟子钱德洪亦出生于此。


不过,出生得神奇归神奇,但是,一直到五岁,王阳明还不会说话。


虽然民间有“贵人语迟”的说法,来自“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的延伸。但对于大人们来说,这终究是对孩子说话晚这一问题的蕴藉之说——五岁的王阳明尚不能开口说话,渐渐地成了一家人的心病。


竹轩翁整日坐愁城,愁眉不展。


某次,王云与一群小伙伴们嬉戏,有个和尚路过,后经过证实那是一名得道高僧,机锋不可触。


和尚仔细端详王云,叹息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此话恰好被竹轩翁听见,不由得心中一惊,灵光一现:云者,说也!给孙子取的名字道破了天机,泄露了他的生辰秘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