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评选“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作者:徐向林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01
书籍编号:30361245
ISBN:978753067118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1397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
作者:徐向林
ISBN:9787530671184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托斯卡纳的一棵树(代序)
1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远方,远方是承载梦想的舟楫,远方是点缀春天的花开,远方是荒漠戈壁的驼铃声声。
白方礼的远方在哪儿?他的远方是一轮明月,装饰着别人的窗棂;他的远方是一支蜡烛,烛照着别人的光辉;他的远方是一条永恒的起跑线,钤印着别人向往的远方!
翻开白方礼的人生履历,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他只是天津海河边上骑了一辈子三轮车的老人。不管是在旧社会还是新社会,三轮车夫无疑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他们通过艰辛的体力付出所挣到的钱,也只够养家糊口。可他,为了支持教育事业,18年间累计向贫困生捐资35万元!
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在风里雨里蹬三轮车直到病倒不能站起来的车夫!
他是一个死去时无数人为他送灵为他落泪一生一世都不能忘记的善人!
他是一个辞世多年仍被网友和人们自发地争相传颂久久不能忘怀的好人!
那一年,他本可以回到故里安享晚年,但当看到孩子们没钱上学的窘境时,他毅然慷慨捐出了5000元的全部积蓄助学,并且决定用老迈的双脚蹬一辈子的三轮车,挣下来的钱一分不留,全部捐给孩子们读书。
那一年,他74岁。
如果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是汹涌澎湃的江水,中年是惊涛拍岸的浪潮,那么一个人的老年则应回归到波澜不惊的源头。但流转的年轮却逆转了白方礼的人生秩序,他的老年似江水、似海潮,满怀激情,一无所求地奉献着。
有人把奉献者比作春蚕,可白方礼不是春蚕,因为春蚕要喂养大量的桑叶方能吐丝;有人把奉献者比作奶牛,可白方礼不是奶牛,因为奶牛要吃大量的饲料方能产下优质牛奶。而白方礼的付出没有任何索求!
他曾经在天津站人流熙攘的道路旁,一个几平方米的地盘上建起一个小小的铁皮亭子,白天蹬车,晚上困了就蜷缩在里面1.5米长的木板上。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对这“百家衣”倒是颇为满意。他曾对人说:“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儿捡一样,明儿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每天在外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候会往开水里倒一点儿酱油,那已是他的“美味”了。要是馋厉害了,他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上一星肉,含着,慢慢品滋味……
对于社会而言,他不是消费者,而是“废”者,他绝不会占用社会的有用资源,他觉得占用了就是浪费。他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贱,只要供应最基本的衣、食就能对付了。但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因为他多活一天,就能多赚一天的钱,就能向贫困学子多提供一天的资助。
即使在他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再也骑不动三轮车时,他还去车站帮人看车,把挣得的一角两角硬币积攒起来,每满五百元就捐出去。老人还遗憾地说:“我干不动了,以后也许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他累计捐款35万元,先后资助了三百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脚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
2
来世我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我的树梢是尖尖的,在总是温暖的绿色山坡上静穆地指向天空……风从我的树枝里经过,像梳子经过长长的头发……我在夏天的黄昏里像一个墨绿的影子一样,只是将自己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子投在驿道上……
每当读到陈丹燕的《来世,我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时,总让人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而当我开始走近白方礼老人,开始为他写书立传时,我总会把白方礼当作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扎根在大地的底层,枝叶伸向了云端,风雨中岿然不动,它的品格与白方礼的品格何其相似啊!
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多年的李利,在接触了形形色色扶贫济困的义工和友善之士后,归纳总结了义工的五层境界:第一层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帮助别人后,看到别人获得快乐而自己因此也变得快乐,这是初为义工最深、最直接的感受。第二层是身为义工,心是义工。不论身在何处,不管人到哪里,离开了服务场所也处处留芳,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帮助,服务社会。第三层是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义工是爱的群体,把这种对服务对象的爱转化为对自己的朋友、爱人、同事、家人的爱和关心,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第四层是发动社会,服务社会。用个人的影响力去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都来关心服务对象,进而关心整个社会。第五层是生命不息,奋斗不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义工,一辈子!
对于白方礼而言,他的义工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对照上面的标准,他显然已经达到了第五层境界。依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且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照亮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璀璨!
20世纪50年代,《武训传》公映后好评如潮。片中的主题歌这样写道:“世风何薄,大陆日沉。谁启我愚?谁济我贫?大哉武训,至勇至仁。行乞兴学,千古一人。”
熟知白方礼的人把他称为“当代武训”。是的,如果单就身份和所做的事情而言,白方礼确是武训的“翻版”:武训是清末时期大字不识一个的贫民,白方礼也是几乎不识字的三轮车夫;武训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用乞讨来的钱兴办私塾,白方礼也是用骑三轮车挣来的钱支教。
但他们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一,武训与白方礼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处于封建王朝没落的黑暗时期,而后者则处于日新月异、气象一新的新时期。其二,他们所资助的意义不同。过去私塾培养的都是应试型人才,在倡导“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而我们当前的时代所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亦是推动经济振兴、国家繁荣的有生力量。其三,他们所经历的风雨不同。武训正逢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之时,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谋生阶段,理想与现实的触碰点小之又小。然而,现时国力昌盛、国富民强,老百姓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白方礼在大部分人乐享安逸生活时却追求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更显得弥足珍贵。
3
泪水是感情的闸门,伤心时有悲泪纵横,开心时有喜泪涟涟,酸楚时有泪雨滂沱,感动时有泪如泉涌。
每一个走近白方礼的人,每一个熟悉白方礼的人,每一个听说过白方礼的人,无一例外地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他骑行的里程或许算得出,而洒下的汗珠谁也算不出。他捐的钱款能精确到角分,而献出的爱心却无法衡量。大象举起颇有重量的木头固然令人赞叹,而一只蚂蚁所衔举的蒌草虽然轻飘,却是它自身体重的好几倍,与大象相比,蚂蚁才是举世无双的大力士。人们给予蚂蚁的岂止是赞叹,更是感动!
白方礼付出的正是超出其自身重量的蚂蚁之力,这也是他最撼动人心的地方。用中国扶贫基金会一位负责人的话说:“白大爷捐出了35万元的善款,可是在我心中,这些钱却比某些千万元的捐款更有分量,更为沉重!”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不注意或者低微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处世要善于安居卑下,心地善于保持深沉,交友能相亲相爱,说话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处置,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为善于伺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会没有烦恼。
也许,白方礼没有读过这些句子,也不一定能理解句中的含义,但他却用实践诠释了这些句子。可以说,白方礼的精神与老子的思想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统一!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例如水滴石穿,这就是“柔德”之所在。是水啊,饱含着蓝色清澈泛影的粼光;是水啊,充盈着红色霞光潋滟的波澜。
这上善之水,一直蜿蜒曲折于白方礼的心间!
白方礼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太多太多,旧社会时他救济比他更穷的穷人,新社会中他供侄儿上完大学,并将自己的儿孙们培养成才,他勤俭持家的美德是白家的“传家宝”……
白方礼让人震撼的地方太多太多,他宁可饿着自己,却将最后一块充饥的馍送给别人;他宁可自己身上穿着不能挡寒的破衣服,却将儿女们孝敬他的好衣服毫不迟疑地送给别人;他宁可自己一脚又一脚费力地蹬着三轮车,却绝不会凭借身上已有的劳模等光环向国家伸一次手……
白方礼令人感动的地方太多太多,为了老家的孩子有书读,他不惜捐出了自己的后半生;踏上支教路后,更是一路征程一路汗水,为了贫困学子们安心读书,他不惜春冒寒雨夏顶烈日秋披严霜冬迎冷雪,将他的三轮车骑得飞快,三轮车每转动一圈,笑容就会在他的脸上镌刻一轮……
白方礼去世时,神州大地悲泪成河,作为平民英雄的他,在人们心中走向了青铜。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致敬“白方礼们”时说:“我们留给世界的不能只是背影,还应该有我们的期待。”诚如斯言,白方礼留给我们的既是让人无限怀念的背影,更是对公益精神与情怀的无限期待。
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白方礼,他是天津的名片,他是无私大爱的符号,他是当之无愧“感动中国”的人,他永远活在那些被他感动了的人们的心间!
1
【我有钱的时候竟然把师父白方礼给忘了,在有能力的时候没干正事!惭愧、懊悔,让李佳伦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
2009年9月10日,教师节。
和往年一样,央视六套播出了向教师节献礼的影片。这一次的献礼影片主角不是教师,而是一位因支教而感动中国的老人——白方礼。
当这部时长仅90分钟的影片《白方礼》在央视六套播出时,天津大港兴华里的一间普通民房内,一个名叫李佳伦的制片人兼导演边看电视,边默默流泪。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他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妻离子散,而他,只为兑现心中的一个承诺。
李佳伦和白方礼结缘于1994年,那时的白方礼已经成为享誉一方的支教模范。天津电视台以蹬三轮车支教助学的白方礼老人为原型,拍摄了一部名为《心愿》的电视剧,与表演投缘的李佳伦被剧组选中,在剧中饰演了一位与白方礼作对的坏小子,后在白方礼善举的感召下改邪归正。
这部电视剧让李佳伦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年冬天,白方礼到剧组探班,那是李佳伦第一次面对白方礼。对自己与白方礼老人握手时的情景,李佳伦永难忘记:“老人双手青筋凸起,老茧很厚,却很有力量。”他亲眼看见白方礼装蹬三轮车收入的破饭盒,里面有块票有角票,这点点滴滴攒起来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李佳伦顿时感慨万千,心中升起无限敬意,他主动提出要做白方礼的徒弟,白方礼一口应承,从此二人结下了不解的师生缘。
拍摄电影《白方礼》的制片人李佳伦
拍完电视剧后,李佳伦并没有跟着白方礼去支教,为了缓解生存的压力,他投身商海,经过多年打拼,终于拥有了数百万的身家。有钱后的李佳伦住豪宅、开名车,除了商海逐利外,几乎没做过一件有社会意义的事。那些年,“师父白方礼”只是他头脑里偶尔会想起的一个名字。除了白方礼探班时的那一面之缘外,他们此后没有任何交集。
时光荏苒,转眼11年过去了。2005年9月23日,远在甘肃老家省亲的李佳伦突然听到了白方礼老人去世的消息,整个人一下子蒙了,那颗心仿佛被利刃狠狠切碎了一般。“原来,师父一直在蹬三轮车助学,直到蹬不动了。而我有钱的时候竟然把师父白方礼给忘了,在有能力的时候没干正事!”
惭愧、懊悔,让李佳伦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在得知白方礼老人生前曾两度被提名参评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却两次落选后,李佳伦觉得这么好的一位老人,应该让他的精神永久传承下去,他决定为白方礼老人拍摄一部电影,用他自己的方式为老人立传。
就在李佳伦动了筹拍电影念头的同时,网络上出现了一篇受到几千万网友力挺的文章《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笔锋直指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对白方礼老人的漠视,文末的那句“总有一种平凡,叫我们泪流满面”让无数网友为之泪奔。
白方礼小学的孩子们推着爷爷的三轮车走上《感动中国》颁奖舞台。
白方礼小学师生在《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结束后合影。
网友们为老人的“鸣不平”更加坚定了李佳伦拍摄电影的决心。为了筹集拍电影的经费,李佳伦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卖掉了公司、房子、汽车,甚至妻子的首饰。2008年3月初,电影《白方礼》终于杀青,可惜的是,这部讲述好人故事的影片却在市场上遇冷,直到2009年春节依然没有卖出去。那一年的春节,李佳伦家中只剩下200元钱过年,他自嘲是“中国最寒酸的制片人”。
幸亏2009年8月,央视六套看中了影片《白方礼》,在央视播出后,李佳伦得到了一笔酬劳,但与拍电影投入的几百万元相比,仍是杯水车薪。第一次投拍的电影成本都收不回,身负巨债的李佳伦却痴心不改,2010年又开始筹拍《白方礼》的续集《麦积山的呼唤》。这回妻子不干了,不愿再跟他过这种债台高筑的日子,选择了与他离婚。
李佳伦怀着朝圣般的心情,不惜从一个身家数百万的公司老板变身为身负巨债的电影制片人,他无怨无悔。他说:“是师父白方礼教会了我做人。虽然为拍电影我受了很多苦,但我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让李佳伦欣慰的是,白方礼老人虽然辞世了,但他的精神却得以传承。2008年3月13日,白方礼去世三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但也最具民意、最接地气、最彰显公平的网络评选中,白方礼终于“感动中国”了。
此后每年一度的清明节、教师节,包括老人去世的日子,各大网站、微博、微信朋友圈都在转发怀念白方礼老人的文章。他如精神之火炬,在人们的接力传递下,永不熄灭。
2012年,在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颁奖典礼上,《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以致敬“白方礼们”的特别方式,对老人表示了敬意。在晚会上,主持人白岩松对老人评价道:在《感动中国》走过10年的时候,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让我们传递着鲜花,传递着温暖,带着白方礼们给我们的这种人间的温度,走进新的春天。在这新的一年当中,我们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急匆匆的脚步里面,我们留给世界的不能只是背影,还应该有我们的期待,为了爱和幸福,让我们为我们每一个人加油!
尽管白方礼老人已辞世多年,但是当白方礼的名字终于正式被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所提及并致敬时,网友们热血沸腾,他们认为这是央视《感动中国》将欠下老人的“前债”终于还上了!也有网友认为,仅仅是致敬白方礼,远远不够弥补老人。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表明一点:白方礼的精神已经被传承下来了!
那一天,李佳伦看完节目后,又一次落泪了。这一次,他流下的是欣慰的泪水。
2
【风,从城市的上空轻轻拂过,此时,它成为白方礼老人的信使,它轻叩着城市的每一个窗台,传递着这一令人无法接受的讯息。】
一抹晨曦渐次染白了天空,黛绿色的河水依稀泛起了银色的碎片。河水俨然是一位张弛有度的舞者,她或舒缓、或急速,一路向东,投奔进渤海的怀抱。
海河,天津的母亲河!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她追随着这座城市的风雨历程,她哺育着这座城市的钟灵毓秀。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市民,都是她深情关注的子民!
可这一天,她肃穆了,她焦急,她彷徨,她翻涌着潮水呜咽着!因为,就在这一天,她失去了她疼爱的一位子民。不!那不只是她的子民,那是她的知音,那是她深深的眷念,那是她守望的风景啊!
这一天是公元2005年9月23日,一位名叫白方礼的老人,走完了他93岁的人生历程,在海河之畔的天津,永久地合上了眼睛。
风,从城市的上空轻轻拂过,此时,它成为白方礼老人的信使,它轻叩着城市的每一个窗台,传递着这一令人无法接受的讯息。
是啊,谁能接受呢?善结百年,人们都希望白方礼老人能活到百岁以上。但他还是倒下了。与呜咽的海河一样,整个天津开始悲啼,泪流成河!
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白山黑水,传遍了长城内外——
“白爷爷,你没有远去。”
“白大爷,都说好人长寿,你咋说走就走了呢?!”
“白老爹,侬一定是睡着了呀……”
白方礼资助过的学生缅怀老人。(李锦河 摄影)
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已熟知的和刚刚知道的,白方礼的名字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南腔北调,百种方言,表达的是对这位老人的相同的尊崇之心。他们更愿意相信:白方礼没有去世,他只是头枕着海河的碧涛,在微波轻摇之中,疲累的他,睡着了!
那一天,天津《城市快报》的女记者安颖正坐着公交车上班。公交车快要在天津日报大厦前的站台停车时,安颖突然接到了一位市民打来的电话,对方的声音哽咽:“安记者吗?你快到第三人民医院来见白大爷最后一面吧,他已经……去了……”
安颖一惊,手机差点儿掉到地上。她颤抖着声音问:“白大爷?是不是白方礼白大爷?”
“是啊……就是他,今天早上刚走的。”说到这儿,对方已经泣不成声。安颖的泪水倏地夺眶而出。刚下车的她立即转身拦了一辆出租车,车子还未停稳,她就急忙打开车门,朝司机一挥手道:“快,第三人民医院!”
司机看着冒冒失失“闯”进来的这个女孩面颊上全是泪水,他揣测,这个女孩也许正有亲人在第三人民医院急救,不然她不会这么着急。他好心地安慰安颖:“请相信医生,他们会尽心抢救的!”说着,他从驾驶室的储备箱里掏出纸巾递给安颖,示意她擦去泪水。
安颖感激地朝他看了一眼,深吸了一口气,等心情稍平静下来后,她对司机说:“我要去见白方礼大爷最后一面,他今天早晨去世了!”说完这句话,她的眼泪再次像拧开了的水龙头,顺颊而下……
司机心里一紧,他的眼眶立即也红了。对天津市民来说,白方礼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司机深叹了一口气道:“白大爷,好人啊,就这么走了。我也要去见他最后一面,这趟车费就算我的!”说着,他换挡加速,出租车在滚滚的车流中左冲右突,连续超车,向着天津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方向驶去。
以往坐车时,安颖总喜欢看着车窗外的建筑与人流,欣赏着城市流动的风景。然而,这天她把眼睛瞟向窗外时,却看不清车水马龙的景象,眼前一直晃动着白方礼的身影——
7年前,安颖刚到报社报到上班不久,领导就交给她一项采访任务,让她去采访一位名叫白方礼的老人。未入报社前,安颖已经从媒体上知道了白方礼的一些事迹:他是一个骑着三轮车支教的老人,他曾获得过全国支教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对于这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安颖本以为老人的故事会有很多,找到老人随便一聊,就能抓到一大把好故事、好细节。
然而,当她与白方礼老人面对面时,她才深切地感受到,白方礼老人是一个难以采访的人。那天,安颖来到天津火车站东站,在一位热心人的引领下,她来到了白方礼的三轮车前。白大爷正在擦洗着他那辆老古董似的三轮车。当安颖表明身份和来意后,白方礼一点儿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忙碌,他一边擦车一边对安颖说:“闺女,我没嘛好说的,我也没嘛空儿接受你的采访,待会儿有一趟客车靠站,我得去接客人了。”
天津耀华中学师生悼念白方礼老人。(李锦河 摄影)
安颖当然不能就这么轻易地被“拒绝”,她掏出采访本,对白方礼说:“白大爷,我耽搁不了您老的工夫,您一边忙一边回答我的话就是了。”
白方礼这才抬起了头,那是一张满布皱纹的黝黑的面孔,但一双眼睛特别有光。屈指算来,白方礼当年已经是位86岁的老人了,但他身手矫健,除了脸上像刀刻似的皱纹外,身上找不到一点儿老态龙钟的样子。
白方礼趁抬头的工夫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这时,他看到有一个盲人拄着导盲杖从火车站前广场上走过,看样子是要拦车走,已经有一个青壮年三轮车夫靠近了那个盲人,正与他讨价还价。白方礼来不及与安颖打声招呼,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了那个盲人身边,客气地问:“你去哪儿?我送你,不管嘛地方,我都照半价收费。”
那青壮年车夫见到白方礼来横插了一杠,嘟哝了一句:“八十多岁的老头儿,不在家享清福,跑来和我们争饭碗,真没意思!”看样子,白方礼在火车站是经常争客的。那年轻车夫尽管不高兴,但还是让着白方礼。问明了盲人的去向后,白方礼就小心翼翼地把他扶上了三轮车。就在白方礼也跨上三轮车准备出发时,他似乎才想起还有一个女记者正在等着采访他,他抱歉地一笑道:“闺女,得罪了,等我哪天嘛也干不了,我就找你唠唠嗑,现在还不行,趁腿脚还能动要多挣俩钱。”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蹬着车子走远了。
哪有这样的采访对象!安颖急得直跺脚。她失望地回到报社,满怀内疚地向领导“请罪”。领导却笑着说:“你别灰心,别说你这个新记者采访不到他,就是一些资深的老记者也难以采访到白大爷。你也不要内疚,这完全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
安颖不服输的性格又显现出来了,她要向比她还要倔强的白大爷挑战!于是,她向领导请示,她要耐心地采访白方礼,由表及里,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后来的几次断断续续的采访,还是不尽如人意。
一晃两年过去了,有一天,安颖终于得到了能与白方礼坐下来长聊的机会。然而这次采访还是不成功的,这不是白方礼的原因,完全是她自己的原因。那一次,白方礼累倒了,到医院一查,身患多种疾病。当安颖来到他的病床前时,老人挣扎着说:“闺女,你多次要采访我,可一次也没能完整地采访我,我现在病倒了,我是有时间了,但我心里急啊,我这一躺下,可能再也没有力气骑三轮车了,学校里的那些娃儿们也不知道现在嘛样了。如果你有机会去见他们,你帮我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白大爷要看一段时间的病,等我病好了,我再去蹬三轮车,给娃儿们挣钱去,你要他们一定好好学习……”
老人挣扎了好一阵才说完这些话,耗去了不少力气。他咳嗽了几声,接着闭上眼睛静息了好一阵,这才恢复了元气。令他奇怪的是,坐在旁边的安颖竟然没发声,他睁眼一看,这个小姑娘的脸上早已淌满了泪水……
安颖不知道那天是怎么离开医院的,她的身子虽然离开了,但心却落在了白大爷的病床前。此后,无论白方礼是在医院里,还是在他的儿女们家中养病,安颖都会隔三岔五地去看望他。白大爷的病时好时坏,安颖的心也随着白大爷病情的变化时起时落。
就在此前的几天,她还刚刚看望过白方礼,没想到,此一别,竟远隔了阴阳!
3
【他也是一个耄耋老人,对生老病死早就看开了,然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他的心还是像被针扎般地疼痛……】
杨俊玉得知白方礼去世的消息时,他正在吃早饭,一失神,瓷碗重重地磕在桌面上,整个人被定住了。
他们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感情。白方礼既是杨俊玉的“忘年交”,也是他的“老下属”。杨俊玉比白方礼小20岁,他在退休前曾担任天津市河北区的个体劳动者协会负责人。白方礼退休后曾在一家印刷厂做过一段时间的货运。20世纪80年代初期,个体户开始兴起,白方礼又申领了个体三轮车客运执照,干上了个体客运,就隶属于河北区个体劳动者协会。
关于白方礼的故事,除了他亲眼所见外,他还亲耳听到白方礼过去运输组的老领导讲过的事情。有一次,那位老领导到运输组检查工作,看到一个剃着光头的老人正吃力地拉着满车货物往外送,老人特别干瘦,搬运货物显得十分吃力。老领导有些不悦地对运输组的组长说:“你们的粗壮劳力哪儿去了?怎么能让一位老同志拉这么重的货物?”
运输组组长苦涩地笑道:“我们早就要把他调到体力活儿较轻的岗位,但这老头儿十分固执,他还非要留在这儿干不可。我们特意减轻了他的工作量,他还和我们吵架来着!”
天津市民泪别白方礼老人。(李锦河 摄影)
这个放着轻活儿不干偏要干重活儿的老人就是白方礼。那天,运输组组长的回答让老领导心头涌起了一份感动,他曾想通过会议来宣传这个“老黄牛”典型,但找到白方礼一谈,白方礼却连连摇手:“我没嘛文化,只能出出苦力,再说咱家娃儿多,这岗位还能多挣俩钱。我干了几十年了,要是一天不干,浑身的筋骨都难受。”
白方礼的话没有唱高调,说得既实在又本分,老领导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
白方礼从货运场退休后,先是在印刷厂拉货,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与杨俊玉相识相知。刚开始,杨俊玉因白方礼是位老货运工人,勉强同意他继续拉货,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还是让杨俊玉下定决心劝他离开了货运岗位。有一次,白方礼拉着一堆货物上桥。平常,他拉着这么重的货物上桥一点儿也不费劲,但毕竟年岁不饶人,快到桥顶时,他体力有些不支,但他咬着牙拼命地往上拉,他知道只要手劲儿一松,车子就会倒退甚至倾倒,人受伤不说,车上的货物也会受损。拉了几十年的货,最怕的就是在斜坡上翻车。当然,白方礼以往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
白方礼用力苦撑着,黄豆大的汗滴摔在地上成了瓣儿,他还是拉不上去。他抬起头,用眼睛寻找着,想找个外援能在后面助一把力,但行人却不多,偶有经过的,也是行色匆匆,没人过来主动搭把手。看到有人走近,他的招呼还未说出口,对方已经和他擦肩而过,走远了。
求不到人,只能靠自己了!白方礼一咬牙,他用力把车把手往下一压,接着一屁股坐在了车把手上,想通过人体的重力来刹住货车,然后原地休息一会儿,再一鼓作气地拉上桥。没想到他的体重太轻了,车子似跷跷板向后倾斜滑去,白方礼急忙将两只脚固定在地上当“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