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龙大轩著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书籍编号:30376040

ISBN:97875162051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707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自序:文章天地心


汉朝、儒家,两个词汇的意蕴源远流长,融汇着华夏文明的基因与样貌。“略输文采”的汉武帝与他“独尊儒术”的国策,亦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洋洋大观。若无,则中国历史会改写。而为何秦皇之后出了汉武,汉武又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作为治国方略又如何成就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往日,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与浩繁的古籍经典中略知端倪,但毕竟年代久远,尘封暗淡,文字高深,读之颇觉费解。


而在此时,友人捧来《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的文稿,一经拜读便不能释卷,其文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且纲目清晰,以讲故事的方式让一个活脱脱的汉武帝率着身后的文武大臣从历史深处走来,演了一场蔚为壮观、威武雄壮的话剧。此时便不禁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人有此史学之严谨,文学之灵动,法学之务实乎?原来他就是多次出现在央视《法律讲堂》中的西南政法大学龙大轩教授。


治学有千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表达则有高下。治学者往往有三种表达效应:一是浅入深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人如坠五里云中;二是深入深出,将复杂问题复杂表达,只有少数人能听得懂;三是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明了化,将深奥化为平白,接了地气,为大众所接受。难怪黑格尔曾说:“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即说的是方式中渗透着观念。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将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让百姓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这样的文风,才是好文章的前提。


龙大轩教授正是这样,从学问的深研入手,以浅显开头,先将故事讲清楚,把历史的脉络理仔细,辅之以必要的修辞、情理的剖析,让人们通过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悬妙契机,一批历史人物,大量鲜活故事,沿着作者导引的一条主线,一层层剥茧抽丝,一步步由浅入深直击历史纵深,进行人性深层的追问。


所谓一条主线,就是以汉武帝与儒学的关系为纲,剖析崇儒之原因,诉说尊儒之困难,张扬用儒之功效。所谓一批人物,就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描述历史人物。读史亦是读人,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从史籍的故纸中争先恐后跳将出来,俨然排列出一个群像的画廊:像行侠仗义、义薄云天的郭解,凭三寸不烂之舌而享誉朝野的幽默大师东方朔,忍辱负重的韩安国,一年中四次升迁的主父偃,欺世盗名假廉的公孙弘,盖世奇功却自杀堕命的飞将军李广,封狼居胥的少帅英雄霍去病,士可杀不可辱绝食而死的周亚夫,下车落脚连步点都不差的霍光,善作鸣镝并以此夺得王位的冒顿单于,自幼能摆案审鼠的酷吏张汤……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忠亦无完人,奸亦有人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笔下这些人物又最终烘云托月,陪衬出一个少年志成,壮心不已,内强法治,削豪强,外驱匈奴,攘四夷而建立强盛帝国的汉武帝,堪称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能在晚年“知止”“止错”,写下《轮台罪己诏》,不愧“冠于百王”。


大轩讲史写史之所以脍炙人口,乃用了文学的审美,其结构章回相联,如线穿珠,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论及史实,时空穿越,扬手飞猱;所用语言,口语入话,顺手拈来,读之畅快淋漓,绝无诘屈聱牙之感,像“猪八戒他妈咋死的——笨死的”,“感情深,一口闷”,“不差钱”,“你有依法保持沉默的权利”,“排队搞体检——一个个地来”,“Pass了”,……乃使雅俗共赏,亦为文章一大特色。


曹丕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我常在想,到底有没有独立于天地之间的大文章。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它没有,是因为文章起初只是作者用来抒发情思、况物言志的一种方式罢了,它与吟讽、嬉闹,原无太多不同。但是,一旦成文则情形就大为不同了,毕竟文章已经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若能写出人间的平实与真切,尽可能地表达出作者的一片赤诚心,传递古今一理的人间温度,它也就有了生命与灵魂,成为天地之心,因之而能够脱离作者的形体,得以长久流传。


是为愿,亦为序!


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讲】 儒道之争


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历史上,对中国法律制度影响最深的首推儒家思想。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仅仅处于一种理论形态,未得到官方的采用。秦朝重法,汉初尚道。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才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它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成为历朝历代治国立法的蓝本,两千多年未曾断绝。


那么,在汉初黄老之术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中,汉武帝为什么会抛弃黄老而选择儒学呢?他又是怎样将儒学由在野状态转变为在朝状态的呢?在这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呢?儒学独尊以后,对国家的政治、法制建设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要想解开这种种谜团,还得从“雄才大略”的汉家天子——汉武帝本身入手。


汉武帝名叫刘彻,汉景帝之子,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在他幼年时,道家黄老之术正如日中天,儒家学说却备受冷落,两家的地位犹如池塘里面看月亮——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从一场学术辩论赛,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的思想格局。


汉景帝执政时期(公元前157年—前141年)的一天,汉朝长乐宫中正在举行一场严肃而又紧张的学术辩论赛。


长乐宫位于长安城的东部,又叫东宫,汉高祖以后一直是太后的居所。辩论的双方,一方正是长乐宫的主人,也是当今皇上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另一方则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师辕固,又叫辕固生。辕固是齐国人,因对《诗经》很有研究,被汉景帝拜为博士。他在公元前147年入朝,而汉景帝卒于公元前141年,可见这次辩论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47年至前141年之间。听众则有汉景帝、他十来岁的儿子——现任太子刘彻,以及一些文武大臣。


辕固


又名辕固生,西汉齐(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景帝时为《诗经》博士,后因为人廉直被任命为清河王太傅。武帝时因贤良而再次入征,时已年过九旬。辕固是西汉《诗经》中《齐诗》诗派的代表人物。


博士


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始见于六国。秦以后,汉武帝立学,博士始获得学官称号,并正式被赋予教授太学弟子的职责,也奠定了汉以后博士主要作为太学教官的职官发展趋向。


双方辩论的主题是道家的黄老之术和儒家思想孰优孰劣的问题。刚开始还是心平气和,随着双方交锋的频繁,殿中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当窦太后问辕固对道家经典《老子》一书是什么看法时,辕固居然不屑一顾地答道:“此家人言耳!”这不过是妇道人家扯家长里短的闲话罢了。


窦太后听了,不由得勃然大怒道:“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俺这道家经典是妇道人家的闲话,哪比得上你那些管制司空(“司空”为“司寇”的误笔)、城旦一类犯人的儒家诗书呢!


太后说完,怒气未消,命令道:你那些儒家经典管得住犯人,还管得住野兽么?有本事你给我下到野猪圈里,去与野猪讲你那些道理。


汉代有斗兽表演,在长安城内外,有许多“兽圈”,就是动物园,有“虎圈”“狮圈”“彘圈”,其中“彘圈”就是野猪圈。将勇士用绳索由上而下吊进圈中,与猛兽格斗,血腥的厮杀,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以供皇家观看取乐。


正在现场的汉景帝眼看太后生气了,但自己也没法制止,谁叫太后是自己的亲娘呢!再看辕固这位老先生已是五十来岁的中老年人,哪有体力和野猪搏斗?但是母命难违,自己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剑借给辕老先生,希望他能一招毙猪、保全性命。一场血腥的人猪大战即将上演。


那么,为什么大权在握的窦太后会把一场学术辩论升级为生死搏斗呢?这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认为,这就是思想斗争的必然结果。窦太后信奉的是道家黄老学说,辕固研究的是儒家思想。“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汉初承秦末战乱之余,虽然天下已定,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怎样来治理这个烂摊子呢?统治者认为,儒家思想太激进,法家思想太严酷,都无法拿来治理这个烂摊子。道家的黄老之术提倡“无为而治”,正是医治战争创伤的良方,从而将其确立为统治思想。


那么,为什么说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医治战争创伤的良方呢?它在治国上有什么价值功能呢?


黄老是道家的一个分支,以《黄帝四经》《道德经》为经典。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社会人生不可超越的法则。“道”的含义就是“路”。按照这条路走,就不会出事;不按照这条路走,就会翻车翻船,要出事。无为而治又是什么意思呢?“无为”绝不是躺在家里睡大觉、什么都不干的意思,而是不要做违背“道”的事,要按照道的规律来处理宇宙、社会、人生中的各种问题。用到治国实践中,主要有三点:


《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传为春秋时老子所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是西汉初年治国方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政治上,统治者应该节制欲望。天道是无私无欲的,所以人类要避免骄奢淫逸,才符合天道。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节俭出了名的。文帝长期穿粗糙的丝绸,他特别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穿曳地长裙,不准在帷帐上刺绣。衣裙遮住身体就可以了,长得都拖在地下,那不白瞎了吗?浪费!


法制上,约法省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地之间并无太多禁忌,但四季流转,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统治者在法制建设上应该约法省刑,减少法律条款、减轻刑罚,也不要搞繁法严刑,才符合天道。高祖刘邦在汉初约法三章,后来萧何删定律令,作《九章律》,和秦朝繁琐的法律条文形成鲜明对比;汉文帝、汉景帝进行刑制改革,废除了黥、斩左趾、斩右趾的肉刑,和秦朝残酷刑罚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上,轻徭薄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汉初经济凋敝,国穷民穷,“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统治者要享乐,只有加大剥削力度,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有为;要做到无为而治,就得减轻对民众的搜刮,制定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这才符合天道。汉初的赋税是十五税一,后来又减轻为三十税一,文景时期有段时间不收税,这正是无为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正是在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施政执法不折腾、不扰民,尽量做到与民休息,从而较快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秩序。到文景时期,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太平景象。此时此际,黄老之术不仅展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功能,也遇到了它最得力的维护者,那就是窦太后。


窦太后,叫窦漪房,本是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东南)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吕后执政时,窦氏因天生貌美选入宫中当宫女。后来,吕太后将宫女分赐给诸侯王,每王五人。窦氏被赐给了代王刘恒,由于她妩媚动人、聪明伶俐,得到刘恒的宠爱,生下长女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周勃等老臣发动宫廷政变,杀掉当权的吕氏子弟,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窦氏当了皇后,大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刘嫖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刘武封为代王,后又改为梁王。公元前157年(文帝后元七年),文帝去世,窦漪房的儿子刘启接班做了皇帝,是为汉景帝,窦皇后升级为窦太后,权势变得炙手可热。


窦太后曾经是文帝的老婆,现又是景帝的母亲,她酷爱黄老思想,不惜用强硬手段加以推广。史称,“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她以娘亲之尊,强求汉景帝、太子刘彻和她窦氏家人必须学习道家经典,大有确保指导方针百年不动摇的势头。黄老之术获得了政治上的殊荣。


就在道家思想蒸蒸日上之时,儒家思想也在悄悄生长。那么,儒家思想究竟有什么主张,它与黄老道家思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儒家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一两句话介绍不清。但具体到政治法制层面,有两点必须提到:


第一,为政在人。即在政治法制实践中注重人的作用。孔子说“举贤才”,就是要推荐有能力、品德好的贤能之人出来做官;《易经》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崇尚刚健有为的人。尤其是儒家强调人要随时随地进行能力锤炼和品德提升,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修齐治平”理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才能和品行,然后才能帮大夫去治家,大夫的地盘叫家;然后才能帮诸侯治国,诸侯的地盘叫国;最后再去帮天子治天下。所以,儒学就是要求人要随时进取。


第二,尊王攘夷,弘扬“大一统”思想。所谓尊王,就是要强化天子的权威,儒家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切权力都要从天子这儿出来,谁要分享这种权力,谁敢和这种权力抗衡,我们就要采取“弱臣势”的方法予以打击。“弱臣势”就是要削弱臣下的权势,以维护中央集权,做到政治上的一统。所谓攘夷,就是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要做到“不与夷狄执中国”,要做到“用夏变夷”,即不要让夷狄来控制我们,而应当用我们华夏的文化去影响、改变夷狄,这样使“四方来朝”,使天下一统于天子,做到主权上的一统。


比较而言,儒家和黄老道家思想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儒家是积极有为的,是入世的;黄老道家是消极无为的,是出世的。


汉初由于经历多年战火,国力太弱,没有办法推行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只能把黄老思想作为治国之术,这样来与民休息、恢复经济生产。


汉家君臣虽然尊崇黄老,但不像秦始皇君臣那样大搞思想专制,搞焚书坑儒,在尊奉黄老道家为思想正统的同时,并不禁绝其他思想,允许诸子百家并存,只是对其他学派的人物在政治上不予重用而已,儒学也就取得了活动的空间。儒学家们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比如鲁国儒学大师申培门下,弟子多达千余人;另一位济南的儒学大家伏生,也是桃李满天下。


儒家思想虽然在官方没得到重视,在民间却传播火热,其从业者——儒生自然也会产生政治需求,这就是孔子学生子夏所说的“学而优则仕”,把书读好了就要去做官,所以这些儒生就会想方设法进入仕途。但这个愿望一直没实现,到汉景帝时,终于有几位儒生当上了博士,辕固就是其中的代表。


儒生入朝做博士,虽然算不上什么实权派,但毕竟也进入了核心政治舞台,这是一个政治信号,对黄老学派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儒生入仕,必然会和既得利益者——黄老学者发生利害冲突;如果任其发展,谁能保证今后它不会取黄老而代之呢?作为黄老思想最大的信奉者和维护者——窦太后,她不得不警惕。《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由于窦太后的干预,汉景帝虽然任命了一些儒生做博士,但并没有真正加以重用,只是“具官待问”,仅仅是充当顾问,不让他们担任实际官职。在官场上,这些儒生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现在的儒道两家,一家在野,一家在朝;一家是体制外的失意落魄人,一家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一家要进取,一家要阻拦,双方的矛盾不断聚集,越来越深。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官场,一方正要往上爬,一方使劲儿往下踩,双方的冲突就难以避免。辕固和窦太后的冲突,表面上看是两个人的冲突,实际则是儒道两家思想斗争的必然结果,不在今天爆发,就会在明天爆发。再加上辕固的性格刚直,加速了两家矛盾的爆发。


辕固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个“固”字,那是固执得出了名的,说话从不拐弯,藏不住话,所以当窦太后问他对《老子》这本书有何看法时,他就冲口而出,说出“此家人言耳”的话,顶撞了太后;太后一怒之下,命令他去和野猪搏斗。


从辕固说话的口吻,可以看出儒生对自己长期在政治上受压制的局面非常不满,对黄老学派的飞黄腾达很有怨气。《老子》一书即道家宗师老子李耳的著作,汉以后称作《道德经》。客观地说,这是一本充满大智慧的书,而辕固偏说它是“家人言耳”,是妇道人家的闲话,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站在儒生的角度来考虑,这正是他们长期受打压而积淀的怨气宣泄,不借辕固之口喷发出来,也会借张固、李固之口喷发出来。如果说两家的冲突在以前还只是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那么现在终于登台亮相,变得公开化了!


那么,辕固和野猪之间的人猪大战,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本人以为,人需要自强不息。但在两样东西面前会显得渺小,一是大自然;二是强权。


辕固在窦太后的强权面前,无路可退,只得手持宝剑,向“彘圈”走去。他长发飘逸、气定神闲、义无反顾,当绳索将他吊进“彘圈”的一刹那,饥饿的野猪向他扑来。辕固抬手一剑,正好刺中野猪心脏,《史记》载:“一刺,豕应手而倒。”只一剑,将野猪毙命。这种只能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奇迹,在历史中竟然真的存在。


一场紧张、刺激的斗猪表演终于复归于平静。在场的人都喘了口气,窦太后也叹了口气:哎!真拿这固执的老东西没办法!


太子刘彻目睹全过程,尚且年幼的他,会怎样来看待这一事件呢?我猜测,他很可能会这样想:不同学派之间,不就是传授的经典不同,尊奉的宗师不同,讲述的思想不同吗?又不能当饭吃,何至于彼此搞得你死我活呢?虽然他一时得不出确切答案,但他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思想斗争是残酷的!


在祖母窦太后的安排下,刘彻从小学习黄帝、老子的书,其用意显然是要自己坚定不移地坚持“无为而治”的方针和路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故去之后,刘彻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祖上留给他的黄老之术,而是用儒家思想治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和他当太子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刘彻是如何当上太子的?在当太子期间,又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而使他选择了儒学呢?

【第二讲】 角逐太子


上一讲讲到,刘彻在当皇帝后,违背了祖母窦太后的愿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摒弃了黄老思想,选用儒学治国。历史学界有一种通说:历史的发展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还有一种更激进的说法是:历史中无数的人就是一个个的0,当英雄人物出现时,才在这无数的0前面加上1,才变得有意义。后面这种说法显然是强调了历史的偶然性。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选择儒学作为汉以后两千年的法制指导思想,既有思想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这个偶然性,正是汉武帝的上台。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汉武帝,儒学能不能为历史所选择,什么时候为历史所选择,就难以判断了。正因为如此,刘彻当太子的问题,就成了我们讨论“儒治天下”的原始起点。假如他当不上太子,也许这一切都等于零了。


那么,刘彻是如何当上太子的?


刘彻是王娡与汉景帝生的儿子。对于王娡,可以用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一句台词来评价:“这个女人不寻常。”她在嫁给汉景帝刘启以前已经为人之妇。


王娡的母亲叫臧儿,是秦末汉初风云人物燕王臧荼的孙女。到臧儿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臧儿嫁给了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的寒门布衣王仲,生下一男二女,男的叫王信,大女儿就是王娡,二女儿叫王儿姁。


王娡长大后,嫁给金王孙,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金俗。过着平凡的日子,没有什么远大抱负。但母亲臧儿属于那种“咱祖上也曾经阔过”的人,岂能长久甘心于平民的生活?望着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她总在脑海里编织着出人头地的梦。一天,她找来算命先生看相,算命先生说这两个女儿都将大富大贵。臧儿便要求王娡和金王孙离婚,金王孙不同意,臧儿一意孤行把王娡修饰一番,打通关节,将她送进太子刘启的宫中。不久又把小女儿王儿姁送进太子宫。


王娡来到宫中,隐瞒了已经嫁人生育的婚史。虽然曾经嫁人生女,但她那成熟女性之美,却散发出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很快征服了太子刘启,“太子幸爱之”(《史记·外戚世家》),封她为美人,后来又升格为夫人。


刘启当皇帝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156年,王娡生下了刘彻。刘彻从小就很聪明,行为举止也与众不同。汉景帝有一大堆儿子,一群男孩儿经常在一块儿玩耍。每当景帝来看他们时,别的孩子忍不住还会嬉笑打闹,只有刘彻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似的,总是恭恭敬敬回答父皇的每一句问话。《汉武帝内传》记载,刘彻三岁时,景帝把他抱在膝盖上玩儿,逗他说:我儿想不想当天子呀?没想到刘彻扬着小脑袋,一本正经地对他爹说“由天不由人”,这种事是上天的安排,哪里是自己想当就当得了的呢?我只想每天住在皇宫里,在父皇面前戏耍,永远做您的儿子!


一个三岁的孩子居然说出如此大道理来,景帝大为惊奇,觉得此子确实聪慧过人。


当太子的事,正如刘彻自己说的,那是“由天不由人”的事。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都是他的小老婆生的,正妻薄皇后没有生儿子。在这十四个儿子中,栗姬所生的刘荣是老大,刘彻排行不明。班固在《汉书·诸侯王表》中说他排行第九,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他排行第十。但不管排行老几,按照皇位继承“立嫡立长”的原则,刘彻既不是嫡子,又不是老大,没有当太子的命。


公元前153年,景帝立刘荣为皇太子。几个儿子在此前后都被封为诸侯王,其中刘彻被封为胶东王,这年他四岁。


刘荣当了太子,其他人自然没戏了。但刘彻最后还是当了太子,机会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这种打灯笼都难找的机会,正是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拱手相送”的。栗姬犯了几桩致命的错误,从而使儿子丢了太子宝座,大好江山,拱手送人。


首先,是对形势认识不足。


栗姬认为儿子刘荣当了太子,皇后桂冠指日可待,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其实还是潜藏着不确定因素的,只是栗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但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


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后不久,就废掉了原配妻子薄氏的皇后之位,理当再立刘荣生母栗姬为皇后,然而他却迟迟不决,这就是信号。


汉景帝刘启这个人性格隐忍。史称他“多病志失”(《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体弱多病,缺乏坚强的意志。体弱的人往往做事不太果断,性格较为隐忍,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不会当场反对,而会隐忍不发。刘启死后被追封“景”的谥号,意思就是“耆意大虑”。就是喜欢深思熟虑,不露声色。景帝之所以对栗姬封皇后的事一拖再拖,说明他心里有顾虑,只是嘴上不说。顾虑什么呢?


栗姬心胸狭窄,嫉妒心超强,根本容不下人。这种人怎能表率后宫呢?如果让她做了皇后,还不得把三宫六院搞得鸡飞狗跳呀!此顾虑之一也。


顾虑之二,景帝体弱多病,自己一旦早去,刘荣继位,母壮子少,依她的性格,肯定干预政事,吕后为害宫廷的故事可能重演。


正是有了这些顾虑,景帝才迟迟不立栗姬为皇后,希望磨一磨她,好让她有所收敛,有所改正。栗姬是个浅薄之人,她哪里懂得景帝的用心,不但不加改正,反而更加张扬。


其次,得罪了馆陶长公主刘嫖。


馆陶长公主刘嫖何许人也?她是窦太后的掌上明珠,景帝的亲姐姐。按汉制,皇帝的女儿为公主,与列侯一个级别;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与诸侯王一个级别。


刘嫖得知刘荣当了太子,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给刘荣,以后阿娇就是皇后了。于是托人来向栗姬提亲。这应该是栗姬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势的绝妙契机。


聪明的人善于把握契机,而愚蠢的人恰恰会把契机变成危机。栗姬就是这么一个不长脑子的女人,她看不到刘嫖背后的权力网络,会对自己稳固地位有帮助,她只看到刘嫖就像她名字一样,是个拉皮条的,老是从外面弄些美女送入宫中,把我老公景帝迷得神魂颠倒,害得我独守空房。哼!这下倒好,你也有求我的时候。于是她对刘嫖提的婚事断然拒绝,可能还说了些不中听的话。当栗姬正在享受报复的快感的同时,也树立了一个死敌。


阿娇与刘荣的婚事不成,刘嫖打算在另外十三个皇子中找个乘龙快婿,听说王娡美人生的刘彻天资聪慧,决定托人向她提亲。王娡出身基层,有过婚史,社会经验丰富,又工于心计,一看权势煊赫的长公主派人求婚,那真是“当然可以,完全就要得”啰,满口答应。


刘嫖出身皇室,关系网多,人力资源丰富;王美人工于心计,两人结为亲家,那可是强强联合。刘嫖在栗姬那里受到了从未受过的侮辱,发誓要扳倒栗姬,经常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她说:栗姬这个人嫉妒心太强,经常叫自己的侍者在背后向其他嫔妃诅咒吐口水,“挟邪媚道”,大搞迷信活动、邪门歪道。景帝对栗姬的性情早有所知,念在她是太子生母,只好隐忍不发,现在又经常听姐姐念叨,对栗姬的不满逐渐升级。


最后,伤透了景帝的心。


大约在公元前151年—前150年,三十八九岁的景帝得了一场大病,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对栗姬说:我对我这十几个儿子不放心呀!我死以后,你一定要好好待他们。景帝说这话,一是有点临终遗言的意思;二是还想立她为皇后,条件是要善待诸皇子。再蠢的人也能听出景帝的言下之意。


没想到栗姬完全被嫉妒的怒火蒙蔽了眼睛,史称“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史记·外戚世家》)。她听了这话,不但没有伤感之意,反而还生气了,不肯答应景帝的要求,甚至还出言不逊。至于她究竟说了什么不逊之言,正史上没记载,但《汉武故事》说她居然骂景帝为“老狗”。哎呀妈哟,猪八戒咋死的——笨死的!栗姬真是愚蠢到了极点。或许她是真的没懂得景帝的意思,还在耍小性子;或许是她懂得了景帝的意思,但眼看你这老家伙就要一命呜呼了,我儿当了皇帝,我就是太后啦!我是太后我怕谁呀?老娘凭啥照顾那些狐狸精的崽子们?但不管出于哪种情况,她这种态度真是让景帝很受伤。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