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林徽因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林徽因——一个集美貌与智慧、感性与理性于一身的完美女子。被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大才子同时所爱,最终选择了爱她又懂她的梁思成。
作者:吴晨阳著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01
书籍编号:30377397
ISBN:978753295475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010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版权信息
书名:林徽因传
作者:吴晨阳
ISBN:978753295475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是最杰出的一位。
她是旷世才女,是美貌与智慧的结合。
她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名门之后,父亲曾经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林徽因出生在西子湖畔,从她在西子湖边的第一声啼哭起,林徽因就带有了西湖的灵秀、美丽和轻灵。生于杭州的林徽因是幸运的,西湖的婉约和柔美,杭州城的古典和诗意,为她生命的底色打上深深的烙印。她具有江南女子清新灵动的韵致,就像盛开在江南的那朵最美的白莲,上天给了她绝世的容貌和平和的性情,家族又为她提供了最好的教育,祖母甚至不允许她没读过书的生母带她,终日将她带在身边,悉心教养。
她成年后,父亲一心要把她培养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于是领着她周游了列国,到英国读书,后来她又凭个人的努力,考取了美国的大学,于是,她漂洋过海,留学海外,成为众多学子仰慕的对象。学成后,她和梁思成一起放弃了美国优厚的条件,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
林徽因为了事业,拖着病弱的身躯,不惧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奔走于大江南北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遍访年久失修的名胜古迹,和梁思成一起写下划时代的巨著。国家危难之际她重病在身,一贫如洗,但毅然拒绝了美国友人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她和学生谈话时曾说过,“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新中国成立后,她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建设,她是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
她有着出众的才能,倾城的容貌,是那个时代极为杰出的才女。她学贯古今、中西、文理,她将满腹的热情投向建筑及文学领域,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即使是民国那些知名的文人学者对于她也很少有不佩服的。
在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她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她的文字纯洁剔透,在她的文字中,我们穿过幽静的树林,越过清澈的溪涧,倾听燕子的呢喃。她是温暖柔情的,又是广闻博识的,交友的广泛使她收获了丰厚的友谊。林徽因让人敬佩的不仅是容貌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严谨和作家的浪漫糅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林徽因是美丽的,她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知己,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众多优秀的男子仰慕着,她因生活中优秀的男性而更加优秀。
林徽因的建筑,离不开梁思成的默契配合;林徽因的诗,得益于徐志摩的滋养;学术界的泰斗金岳霖更是对她呵护有加。与她共度一生的是梁思成,金岳霖因她终身不娶,徐志摩在赶赴她演讲的途中坠机身亡。
女人的生命中,出现这三人的其中一个都是非常难得的,但三人同时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或许也让她品尝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纠结。“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女人,这般的痛楚让她如何承受?
或许,她渴望的只不过是纯粹的爱和简单的生活,渴望宁静却因优秀而不得,所以她才有淡淡的叹息和无奈吧。
她的人生中充满着爱与美。
她爱金岳霖,对于为了她终身未娶的哲学大师,她说她会像爱家人一样地爱他。
她爱徐志摩,康桥中的柔波与英伦的夕阳曾经见证了这段恋情,但她并没有被情感蒙蔽理智的双眼。她要的是现世的安稳,而这些,是徐志摩无法给她的,徐志摩的感情就像天空中飘摇不定的风筝,一撒手便是天涯两端,所以在世俗中,他们之间的感情无法有更多的交集。林徽因在这场恋情中,始终都是清醒的,虽然痛苦,虽然无奈,但她还是离徐志摩而去,最终选择了梁思成。
林徽因也是幸运的,遇见了心胸宽广的梁思成。如果没有梁思成的辅助,就没有在众多领域取得成功的林徽因。没有梁思成的爱护体贴,林徽因的家庭生活也不会这样幸福,而没有梁思成的宽广心胸,充满诗意的林徽因也不会有人生中的各种精彩,有多少男子能如梁思成那样宽宏大度,又有多少女子能像林徽因那般幸运?
她对终身伴侣梁思成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林徽因才情并茂,不失理性和知性。她抛却外表的浮华,用细腻的才情演绎属于精彩女人的别样风情。她理性的睿智超出常人,淡定执着地与丈夫走过人生,正是由于他们这段美丽的尘缘,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清平先生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被人众星捧月,但也能够耐得住寂寞与清冷,虽然世俗之人对她的感情生活有非议,但林徽因对此不屑一顾,任凭外界散步的各种流言,却始终保持着高贵的沉默。
她是个传奇的女性,也是个值得仰慕的女性。
(一)江南水乡那朵白莲
林徽因的出生,给杭州增添了更多梦幻的色彩。
这个从江南走出的女子,带着与生俱来的美丽灵动、
高雅才情,成了民国时期最耀眼的女性。
她的诗,给人营造了一个空灵唯美的世界,
她就像一朵洁白高贵的莲花,给人带来美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个空灵古雅、充满诗意的城市,也是一个有着浪漫传说的美丽城市。
杏花春雨的江南,水汽氤氲的江南,最美不过传说中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坡绝句说出了西湖的柔美与典雅。
这里有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众多名胜,还有遍地盛开的浪漫的桂花。人们喜爱桂花的高雅出尘和满树的清香,李清照说它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的花瓣是黄白色的,随风摇摆,好像是蝴蝶的翅膀在翩翩起舞,叫人浮想联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湖的景色美,西湖的女子更美。江南水乡的女子,自有一股外秀内慧柔婉的灵动,她们是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曾经走过悠长的雨巷。娇羞的采莲女,是有着莲一般的美丽,莲一般清雅的姿态,她们怀着莲花般的心事,低低地倾诉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在梦幻般的西湖旁边,缠绵的美与爱一次次相遇。有无数浪漫的故事在发生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西湖的美景,惹出了无数或者美丽、或者凄婉的爱情故事,使得千年的西湖越发神秘。
我想如果没有那些善解风月的人,西湖纵然美丽,仍只是一片空荡荡的山水。正是有了这些美丽的故事,有了这么多美丽的、多情的、温婉的、灵秀的女子,给予苏杭内在的气质和底蕴,才使得杭州变成了一个闻名千年的“爱情之都”。
林徽因的出生,给杭州增添了更多梦幻的色彩。这个从江南走出的女子,带着与生俱来的美丽灵动、高雅才情,成了民国时期最耀眼的女性。她的诗,给人营造了一个空灵唯美的世界,她就像一朵洁白高贵的莲花,给人带来美丽。
世间曾有林徽因,世间只有林徽因。她以超拔旷世的才情,诗意地在人间栖居。她的内心花好月圆,云淡风轻。她执着于梦想,如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在建筑和文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大放异彩。她是口吐莲花、妙语如珠的聪慧人,星捧月般的追随者环绕她,仰视她。
有人说她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纯洁而高雅。有人说她是满树的桂花,散发芬芳与幽香。还有人说她是茉莉花,洁白无瑕,超凡出尘。其实,她集中了所有花的优点,是人间最名贵的莲花,默默地绽放;也像一颗夺目的宝石,优雅高贵,而不张扬。
林徽因是一朵生长在江南水乡里的清雅白莲,不蔓不枝。无论周围有多少淤泥,她只顾迎风绽放,散发出芬芳的幽香。她永远那么清新灵动,她的笑容里始终流露着欢乐和幸福,她的世界风清月朗,云淡天高。
这朵开在爱河里的莲花,美丽聪明,是个谜一般、充满诗意的女子,有关她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迷醉。她清秀的面容,唇角那淡淡的可以点亮四面风的笑窝,散发在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
她喜欢在月圆星稀的晚上,穿一身用精美软缎面料做成的白色衣裙,精致的衣裙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的典雅高贵。微风吹拂着飘逸的长发,她的心亦有所触动,灵感袭来,她拿出生花的妙笔,随意挥洒,便写出一篇绝妙好文。她这个如莲花般的女子,有着很多美丽的故事,值得人们去回味,去探寻。
1904年6月10日的浙江杭州,陆官巷的一个深宅大院里,住着一户姓林的官僚知识分子人家。这是个富有的大家庭,此时,他们全家正在迎接新成员的诞生。这位新成员长大后长得明眸皓齿,有股天然的风韵,她就是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的原名叫林徽音,是祖父林孝恂取的,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寓意是,希望她能够继承美德,招来儿孙满堂。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的另外一个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林徽因的原籍是福建闽侯,林家的祖先也是名门望族,最早据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忠臣比干。林姓家族经过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到了林孝恂这一代,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家族中的子弟,大多沦为中产、布衣,他们从事各种工作来养家糊口。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年少清贫,但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很有变通的能力。
林孝恂写了一手好字,他的字体飘逸中有力道,柔和中有刚劲,令人叫绝。他曾像蒲松龄一样,在大户人家做过教书先生,当时他的收入微薄,一年不过数十千制钱。由于经济窘迫,子女众多,钱总是不够。林家的生活非常简朴,他平时买水果回家,都是将水果切成一片片地分给孩子。
但林孝恂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的科举之路走得很顺畅。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与康有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林孝恂是聪明人,他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他考虑到在京城做官,与别人来往走动,少不了许多开销应酬,而自己的家底不厚,未必能如鱼得水,于是,林孝恂便有意请求外放。当时,外放有条捷径,在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时只要故意写错一个字,考官即明白此人希望离京,林孝恂据此而行。经过一番打点,他很快便下放到地方做官。
林孝恂做过金华、孝丰、仁和、石门、海宁诸州县的地方长官,最终做到了代理杭州知府。因为林孝恂在杭州做过官,所以林徽因说自己是半个杭州人,她正是诞生在林孝恂在杭州的宅院。
林孝恂处于旧时代的衰亡之际,身负各种束缚,但他却能从束缚中挣脱出来,走在新时代的前端。他的胸襟、气度和眼光,决定了整个家族的发展方向,在他的努力经营下,曾经式微的家族振兴起来。
林孝恂才华横溢,有股飘逸之气,在杭州当官时,他曾手书对联:“书幌露寒青简湿,墨花润香紫毫圆。”林孝恂亲见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痛定思痛,认识到实学的重要,再加上私塾教师的出身,他非常重视教育,世代书香门第的林家从此书香更盛。
他是个务实主义者,喜欢读书,除了正统的诗书之外,他还学习技艺,学习医术。林孝恂的这种学习态度,对后人深有影响。林孝恂在崇福当知县时,就开始废八股,兴学堂,后来到杭州,又开始设立林家私塾,教导儿孙读书。林家私塾中西合璧,设立东西两斋,东斋传授旧学,西斋传授新学。
林徽因的长辈们,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又接受了新学的启蒙,因此,眼界自然高于当世的人。林家的新学课程非常新潮,有林纾教四书五经,有林白水介绍地理天文,还有外籍老师华惠德、嵯峨峙来向孩子们传授英文、日语。这种开明的教育方式,不但使自家的子女多有受惠,就是族中子弟,也多受滋养,林孝恂培养出了很多栋梁之材,家族中的子弟日后做成大事的不乏其人。林孝恂曾经资助过的赴日留学的学生,很多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林徽因的祖母、林孝恂的夫人游氏擅女红,非常喜欢读书,亦擅长书法,林孝恂与游氏感情极好。
林孝恂曾亲口向儿孙辈说起过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一个元宵节,少年林孝恂站在街边观赏游神,整条南后街到处都是灯影,锣鼓喧天。蓦然间,他的眼前一亮,因为他看见了对面的美丽少女,笑靥如花,亭亭玉立,不禁怦然心动。从那以后,那个女孩子的影子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他是个羞涩的少年,不敢向父母吐露心事,只能把好感暗暗地埋藏在内心深处。未曾想,到了成婚的那天,林孝恂掀开红盖头,眼前的竟是那个女孩,也就是游氏。这真是天赐良缘,他自然大喜过望,一段美满的姻缘从此就开始了,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林孝恂当官却从不纳妾,夫唱妇随,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游氏貌美多才,为林孝恂生了五女二男共七个孩子,林家可谓多子多福。其中,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林孝恂的长子,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叔林天民,字希实,早年亦留学日本,学习电气工程。大姑林泽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后去世。三姑林嫄民,嫁卓定谋。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
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岗革命烈士,他们都曾在林孝恂的私塾就读过。
林孝恂有着平等的思想,从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禁锢眷属。他倡导男女平等,女孩和男孩应该一样接受教育。所以他家的女儿,除了先天聪明之外,后天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每个都能诵诗习字,出口成章。按照当时的标准,她们都是貌美的才女。
林徽因幼时跟着祖父一起生活,受到了许多教导。林徽因的姑姑林泽民,更是对林徽因进行了最早的启蒙教育,为林徽因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美并不是偶然的。她聪慧的大脑,超人的智慧,来自祖父;明眸皓齿,清秀俊美的面容,源自祖母。
有人天生是一块美玉,稍加打磨,便会放出光芒。林徽因是个很有慧根和灵气的孩子,带着与生俱来的书卷气,眉宇之间透出典雅的韵味。她的资质很高,又遇到了悉心培养她的姑母,只要姑母稍加指点,她便能豁然开朗。
林徽因小时候,父亲林长民留学海外,于是她就跟着祖父林孝恂一起生活。在林徽因的记忆里,父亲是个从来都不在家的人。因为在林徽因小的时候,父亲一直在日本读书,所以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大姑。大姑非常喜欢林徽因,因为她乖巧且灵秀。
林徽因幼年时经常搬家,先是和祖父移居上海,又跟着祖父来到大气磅礴的北京城,来到父亲的身边。当林徽因从北京巍峨的城门走进去的时候,她的心便被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城市震撼了,林徽因从此爱上了北京,爱上了这里的古建筑,爱上了这里的生活。
居住地的变换,开阔了林徽因的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她的气质。所以在她的身上,既有沿海城市的浪漫灵秀,又有北方京城的古典厚重。
(二)书香门第,世家风范
培华女子中学的英国贵族式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举止和谈吐。
在这里,她美丽的容貌和优异的成绩,
使她很快就成了学校明星般的人物,
也使她更得父亲林长民的喜爱。
有其父必有其女,才女林徽因的才情、禀赋个性,乃至容貌,很多都得益于父亲林长民。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积极倡导者。
林长民年少的时候,曾经在林氏家塾中读书,他的老师是闽中名士林纾,林长民也由此获取了最初的西学知识。光绪二十三年,林长民考中秀才,但他为更大的志向放弃了科举,在家苦学英文、日文。父亲林孝恂花费重金专门为他请了两位洋人做老师,一位是加拿大籍,另一位是日本籍。1906年林长民到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接着再度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预科及大学部政经科。
林长民是日本留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人物。他热心社会公益,乐于为人排忧解难,还曾经担任留学公会会长。林长民身兼数职,他有才华,不仅学识渊博,且“善治事”;有口才,善于辞令,口若悬河,滔滔雄辩。由于家庭富裕,他养成了为人处世慷慨大方的性格,对于交际所需,从来都不吝啬。而且他做人有胆识,遇事肯担当,从不畏惧。
林长民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希望通过从政,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他广泛地交流结识各界名流,为今后的事业打下基础。“政治家须有容人的雅量,中国前途不可知,尤须联络异己,为沟通将来政治之助。”足见他立志要改革中国社会的远大抱负。
林长民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做了一件叫林孝恂都非常吃惊的事:他拒绝了清政府要授予的翰林进士身份,回到祖籍福建出任官立法政学堂教务长。这期间,他大胆改革,革除积习,做了很多事。后来,林长民奔赴北京,与徐佛苏等组成“宪友会”鼓吹宪政。辛亥革命爆发后,林长民到上海参加第一届“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时,与同盟会党人发生争执。没有多久,林长民在南京下关车站遇刺,好在最终有惊无险。
林孝恂大为担忧,他认为林长民太激进,容易出危险,为了安全起见,他干脆将儿子关在楼上不叫他出门。但所有的一切并没有叫林长民退缩,他自信有政治才能,立志要做“治世之能臣”。
与优秀的父亲相比,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却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她是林长民的续弦,来自浙江嘉兴的小镇,父亲是个小作坊主,家里比较富裕,在家里她又最小,所以有几分任性,也不会处理各种关系。
因为与林长民指腹为婚的大太太叶氏过早病逝,没留下子嗣,所以嫁入林家的何雪媛,肩负着为林家传宗接代的重任。她生过一男两女,但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
由于在生儿育女这件大事上,何雪媛没有为林家做出太大贡献,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她自然得不到婆婆的欢心。虽然她也有几分姿色,但却不善女红,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不讲究技巧,加上她是旧时代的女人,没有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更谈不上书法和诗词了。面对着出身于大家闺秀、才华横溢的婆婆,作为小媳妇的她怎能伸直腰,抬起头?
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即便是林长民再娶,何雪媛也无计可施。她与林长民结婚十年之后,年轻貌美的上海女子程桂林便走进了林家。从此何雪媛有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过起了被丈夫遗忘的生活。那年,她才31岁,虽然有丈夫,有家,但却生活在家庭的边缘,处于被忽视的位置。
程桂林来自上海,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却非常圆滑乖巧,再加上她的肚子也争气,一连生了几个儿子,便深得婆婆的欢心,全家上下皆大欢喜。
林长民有个“桂林一枝室主”的别号,显然是从“程桂林”三个字里化出来的。林长民和程桂林的一群孩子住在院子前面的大房子里,夫妻恩爱,比翼双飞,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
而林徽因和何雪媛却被撵到了后院,住小房子。何氏长期过着分居的孤单生活,孤苦伶仃、无人理睬、郁郁寡欢,可谓是“凄凄惨惨戚戚”,致使她的脾气也越来越坏。母亲的失宠给林徽因的童年留下了阴影,因为母亲的失意,林徽因的童年也是敏感的,需要处处小心,步步留神。环境的不如意,也让林徽因变得早熟,幼小的她,常常感到悲伤和困惑,不得不具备察言观色的生存能力,性格也开始变得多愁善感起来。林徽因就是在这样一个让她自卑又敏感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童年时代的阴影一直陪伴着她。
林长民49岁因战祸去世后,林徽因在美国读书,她一直牵挂着母亲,自立门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性格阴郁,也不理解她的母亲接到家中赡养。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给林徽因的性格带来不小的影响。林徽因曾写过一篇小说《绣绣》,这是个悲剧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她当时的生活:
起初我以为绣绣没有爹,不久我就知道原来绣绣的父亲是个很阔绰的人物。他姓徐,人家叫他徐大爷,同当时许多父亲一样,他另有家眷住在别一处的。绣绣同她妈妈母女两人早就寄住在这张家亲戚楼下两小间屋子里,好像被忘记了的孤寡。绣绣告诉我,她曾到过她爹爹的家,那还是她那新姨娘没有生小孩以前,她妈叫她去同爹要一点钱,绣绣说时脸红了起来,头低了下去,挣扎着心里各种的羞愤和不平。
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了林徽因童年生活的影子,父亲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和另外一个得宠的女人在一起,她和母亲住在小房子里,过着没有尊严的、屈辱的生活。
我没有敢说话,绣绣随着也就忘掉了那不愉快的方面,抬起头来告诉我,她爹家里有个大洋狗非常的好,“爹爹叫它坐下,它就坐下。”还有一架洋钟,绣绣也不能够忘掉“钟上面有个门”,绣绣眼里亮起来,“到了钟点,门会打开,里面跳出一只鸟来,几点钟便叫了几次。”“那是——那是爹爹买给姨娘的。”绣绣又偷偷告诉了我。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爹爹抱过我呢,”绣绣说,她常同我讲点过去的事情。“那时候,我还顶小,很不懂事,就闹着要下地,我想那次我爹一定很不高兴的!”绣绣追悔的感到自己的不好,惋惜着曾经领略过又失落了的一点点父亲的爱。“那时候,你太小了当然不懂事。”我安慰着她。“可是……那一次我到爹家里去时,又弄得他不高兴呢!”绣绣心里为了这桩事,大概已不止一次的追想难过着,“那天我要走的时候,”她重新说下去,“爹爹翻开抽屉问姨娘有什么好玩艺儿给我玩,我看姨娘没有答应,怕她不高兴,便说,我什么都不要,爹听见就很生气把抽屉关上,说:不要就算了!”——这里绣绣本来清脆的声音显然有点哑,“等我再想说话,爹已经起来把给妈的钱交给我,还说,你告诉她,有病就去医,自己乱吃药,明日吃死了我不管!”这次绣绣伤心的对我诉说着委屈,轻轻抽噎着哭,一直坐在我们后院子门槛上玩,到天黑了才慢慢底踱回家去,背影消失在张家灰黯的楼下。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分明可以看见林徽因和何雪媛的生活——寄人篱下,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幼小的孩子就要看着他人的脸色生活,从来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林徽因很早就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甚至厌烦她,两个人经常是无穷无尽地争吵,以至于冷战。失去丈夫宠爱的母亲很痛苦,经常背着人偷偷地哭。在绣绣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何雪媛的无奈,所以林徽因“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以至于她很少提及童年的生活,相比林徽因日后的辉煌和荣耀,她的童年无疑是一段阴暗灰色的时光,她把那段生活彻底地尘封在记忆中,不再提起。
林徽因的早熟有很多原因,除了天生聪明之外,还有母亲在家中几乎被遗忘的地位给她的心理造成的阴影。虽然她深得父亲及长辈的宠爱,但每次回到冷落的后院,面对母亲阴沉不满、怨恨愤怒的神情,她不得不过早地体会到世态的炎凉。母亲急躁的性格也遗传给了林徽因,于是,有段时间,母女俩吵架成了常态,林徽因吵架的基因,最多还是来自母亲。
聪慧的林徽因,有着出色的语言天分,有人说她吵起架来也分人,跟梁思成用英语吵,跟保姆用普通话吵,跟母亲何雪媛,则用福州方言吵,在她的作品里,林徽因提及过吵架:
夫妇两人接着都有许多驳难的话;大奶奶怨着丈夫遗弃,克扣她钱,不顾旧情,另有所恋,不管她同孩子两人的生活,在外同那女人浪费。大爷说他妻子,不识大体,不会做人,他没有法子改良她,他只好提另再娶能温顺着他的女人另外过活,坚不承认有何虐待大奶奶处。提到地契,两人各据理由争执,一个说是那一点该是她老年过活的凭借,一个说是祖传家产不能由她作主分配。相持到吃中饭时分,大爷的态度愈变愈强硬,大奶奶却喘成一团,由疯狂的哭闹,变成无可奈何的啜泣。别人已渐渐退出。
终于在那年的冬天,绣绣的迷惑终止在一个初落雪的清早里。张家楼房背后那一道河水,冻着薄薄的冰,到了中午阳光隔着层层的雾惨白的射在上面,绣绣已不用再缩着脖颈,顺着那条路,迎着冷风到那里去了!无意的她却把她的迷惑留在我心里,飘忽于张家楼前同小店中间直到今日。
人们常说,小说中可以看见作家的影子,此话不假。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它是林徽因童年生活的缩影,成年后她说过:“年幼时的那些伤害,对我是永久性的,一旦勾起往事,就会让我跌进过去的不幸之中。”
林徽因以一篇小说《绣绣》,隐晦地表达自己这种少女的悲伤。她写绣绣母女被父亲遗弃乃至憎恶的事,来表示父亲有可恨之处,而母亲有可怜之处,更有可厌之处。这种创伤影响了她的一生,费慰梅曾经说过:“她的早熟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但林徽因的童年生活还有光明的一面,她的父亲林长民虽然不喜欢何雪媛,但却非常喜欢聪明乖巧的林徽因。她是家族众姐妹中最聪明的孩子,也是最漂亮的孩子。也许正因为母亲不能得到父亲的爱,所以林徽因才要加倍努力,做父亲的好女儿,去争取父亲更多的爱和关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负责全家和在外留学的父亲的通信。
父亲很器重她,把她当作男孩一样平等地看待,是她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她12岁的时候,林长民把林徽因送进了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就读,一起去的还有她的几个表姐。培华女中是教会办的贵族学校,教风谨严而得法,聪明的林徽因接受了良好培育;这里是全英语授课,老师都是外籍的。置身这样的教育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