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宝良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24

书籍编号:30378303

ISBN:978730321310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669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Chinese Capitalism,1522~1840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The Reorientation of Lü K\'un and Other Scholar-OfficialsChinese Capitalism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Academies in Ming China:A Historical Essay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The District Magistra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Chiao Hua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Society,Culture,and Modernity in Li Yu\'s World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The Reorientation of Lü K\'un and Other Scholar-Officials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The Reorientation of Lü K\'un and Other Scholar-OfficialsThe Schooling of China: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Chinese EducationA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The Chia-ting Loyalists: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1600—1900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 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载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35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
  • [俄]Д.H.沃斯克列辛斯基著,汪涌豪译:《李渔的伦理哲学观》,载朱立元、裴高主编:《中西学术》(二),395~396、410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金克木:《文化之谜:科学、哲学、艺术》,载氏著:《百年投影》,41、45~4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关于沟口雄三中国近代社会观的评述,参见李焯然、陈宝良等:《传统的开展与再生——沟口雄三的中国近代社会观评析》,载《明清史集刊》,第7卷,261~282页,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2004。
  • 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载《中国文化研究辑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又收入氏著:《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114~132页,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5,26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 嘉靖《江阴县志》卷4《风俗记》第3,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 万历《新昌县志》卷4《风俗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 嘉靖《宁夏新志》卷1《风俗》;嘉靖《洪雅县志》卷1《风俗》,均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 关于明代社会风尚研究的评述,可参见林丽月:《世变与秩序:明代社会风尚相关研究评述》,载台北《明代研究通讯》第4期(2001年12月),9~19页。
  • 黄佐:《眉轩存稿序》,载黄宗羲编:《明文海》卷239,24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 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79~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 董其昌:《容台文集》卷1《合刻罗文庄公集序》,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 何乔远:《名山藏·儒林记上》,明崇祯间刻本。
  • 何乔远:《名山藏·儒林记上》。
  • 相关的阐述,可参见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1~2页,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 冯梦龙纂,刘英民、赵同璧等选注:《古今笑史》第31《口碑部·城隍墙上画》,535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3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
  • 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3《龙湖遗墨小序》,43~44页,上海,上海书店,1982。
  • 海瑞:《海瑞集》上编《治安疏》,上册,2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60章《长篇小说的进展》,93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据史料记载,万历朝时有一位尚衣监太监陈忠,曾向明神宗进言,称当时是“大僚缺,台谏缺,司礼、东厂缺”,甚至“琼林日积,殿门不建”,实在令人痛心。这基本可以反映万历末年的朝局。说具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4,万历四十年壬子五月三十日条,收入《嘉业堂丛书》,民国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 余珊:《陈言时政十渐疏》,载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67,1696~16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
  • 李承勋:《论知人安民疏》,载《明经世文编》卷100,881页。
  • 管志道:《直陈紧切重大机务疏》,载《明经世文编》卷399,4324页。
  • 余珊:《陈言时政十渐疏》,载《明经世文编》卷167,1702页。
  • 如钱谦益记载:“江陵以前,为讳言之世。江陵以后,为轻言之世。”参见钱谦益:《牧斋外集》卷3《陈奉常文集序》,载氏著:《钱牧斋全集》,63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按:此说非钱谦益语,而是曾任太常寺少卿一位姓陈之人所言。
  • 王锡爵:《定国论一政体疏》,载黄宗羲编:《明文海》卷58,497页。
  • 杨锵:《国是》,载《明文海》卷100,989~990页。
  • 缪昌期:《从野堂存稿》卷1《国体国法国是有无轻重解》,收入《乾坤正气集》,清道光二十八年刻、光绪十八年重印本。
  • 张怡:《玉光剑气集》卷4《国是》,14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 吴道南:《吴文恪公文集》卷26《语录》,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1册,63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 薛冈:《天爵堂文集笔余》卷3,载《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346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 唐伯虎著,许旭尧选注:《唐伯虎三种》,7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 宋应星:《野议·序》,载氏著:《宋应星佚著四种》,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 黄宗羲记道:“吴门故为清议所生,危言核论,不避公卿,东林顾、高之时,相为激扬者,忠介与文文肃、姚文毅,嗣之者为徐勿斋、杨维斗。钟石毕变以后,子佩、俟斋、贯溪巍然晚出,虽纠奏寂寞,而冥顽阘茸之徒,未尝不以利刃目之。”参见黄宗羲:《南雷诗文集·碑志类·周子佩先生墓志铭》,载氏著:《黄宗羲全集》,第10册,450~451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 [日]林友春:《元明时代の书院教育》,载林友春编:《近世中国教育史研究》,3~23页,东京,东京国土社,1958。
  • 《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庚辰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年校印本。
  • 黄卬:《锡金识小录》卷9《屡易邑令》,引《梁溪杂事》,清光绪二十二年王念祖活字本。
  • 如明人徐学谟云:“万历间常州知府施观民尝科罚民财,私创书院被论。乃调旨者,遂申前令,于是天下书院尽毁。此非阁臣创自己见,而后来讲学科臣疏请必欲复之。”云云。参见氏著:《世庙识余录》卷8,《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徐兆稷活字本。
  • [美]狄百瑞:《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地位》,载《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15~16页。
  • 陈子龙:《安雅堂稿》卷1《愍昧》,8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 钱澄之:《田间文集》卷18《左眠樵初度序》,356页,合肥,黄山书社,1998。
  • 钱澄之:《田间文集》卷24《文学刘臣向墓表》,469页。
  • [德]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著,曹卫东、王晓珏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初版序言,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 叶启政:《社会、文化和知识分子》,2页,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
  •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初版序言,1~2页。
  • 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载《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35~42页。
  • 相关的探讨,可参见陈宝良:《明代知识人群体与侠盗关系考论——兼论儒、侠、盗之辨及其互动》,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38~48页。
  •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40《备忘》2,108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 赵贞吉著,官长驰校注:《赵贞吉诗文集注》卷23《补遗·三几九弊三势疏》,782页,成都,巴蜀书社,1999。
  • 李东阳:《赤城诗集序》,载《明文海》卷260,2719页。
  • 彭时:《杨文定公诗集序》,载《明文海》卷260,2724页。
  • 杨荣:《杨文敏公集》卷18《故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公神道碑铭》,明正德十年刻本。
  • 杨荣:《杨文敏公集》卷16《行乐图自赞》。
  • 周亮工:《赖古堂集》卷22《跋顾少宰朱卷》,82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1,载氏著:《顾亭林诗文集》,2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 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8《脉学正传叙》,37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3。
  • 徐世溥:《答黄商侯论保举书》,载周亮工辑:《尺牍新钞》卷2,50页,长沙,岳麓书社,1986。
  • 吕柟:《泾野子内篇》卷8《鹫峰东所语》13,7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17《狷士记》,506~507页。
  • 姚廷遴:《记事拾遗》,载《清代日记汇抄》,1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 王锡爵:《劝请赈济疏》,载《明经世文编》卷395,4271页。
  • 杨嗣昌著,梁颂成辑校:《杨嗣昌集》卷2《南直催饷疏》,30页,长沙,岳麓书社,2005。
  • 曾羽王:《乙酉笔记》,载《清代日记汇抄》,3页。
  • 王锡爵:《请减免织造钱粮疏》,载《明经世文编》卷395,4269页。
  •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17《桐乡灾异记》,516~517页。
  • 吕坤:《忧危疏》,载《明经世文编》卷415,4494页。
  • 王嗣奭:《管天笔记外编》卷下《世道(兼治术)》,载张寿镛辑:《四明丛书》,第2册,1167页,扬州,广陵书社,2006。
  • 熊开元:《鱼山剩稿》卷2《答姜燕及先生座主》,20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宋应星:《野议·世运议》,载《宋应星佚著四种》,5页。
  •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9《与李石友》,249页。
  • 李乐:《续见闻杂记》卷10,86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如这首边调小曲云:“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你看不见人,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着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这是对明季社会不公最为赤裸裸的针砭。参见艾衲居士编:《豆棚闲话》第11则《党都司死枭生首》,12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黄宗羲:《南雷诗文集·碑志类·黄复仲墓表》,载《黄宗羲全集》第10册,270页。
  • 王阳明心学本身所具的异端化危险,明末学者张履祥的担忧显然不无道理。他说:“姚江不务穷理,而惟心之所知即以为良。推其极,即弑父与君,无所不至,亦可为也。何也?盖吾心固无不是也。”说具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54《训门人语》3,1478页。
  •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146~147页,长沙,岳麓书社,1989。
  • 李光地云:“所恶于姚江者,为其以《四书》、《六经》皆是闲账,直指人心,立地成佛耳。其流毒无穷,王龙溪已不像样,万历以后,鬼怪百出,姚江作俑也。读书人不思经义,株守传注,字字胶执,牵经合传,甚至并传意亦失之。姚江因厌薄此等,故反其道以治之。不思此等固陋处,但就其说以破之足矣,何至大决藩篱而不顾耶?”参见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0《诸子》,3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 焦竑:《澹园集》卷12《答耿师》,82~8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9。
  •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22《杂说类·杂说》,30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李贽:《续焚书》卷2《南询录序》,63~6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 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26《山中逢老僧》其三,中册,86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62章《公安派与竟陵派》,966~967页。按:关于明代寓言体文学及其特色,可参见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226~26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 李贽:《焚书》卷1《答耿司寇》,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 李贽:《焚书》卷1《答耿司寇》,34~35页。
  • 吕柟:《泾野子内篇》卷7《鹫峰东所语》12,60页。
  •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21《杂说类·杂说》,302页。
  • 如罗钦顺云:“近时学子,大抵悦新奇而忽平实。”陈儒亦云:“近来士子厌常喜新,乃遂猖狂自恣,各立门户,甚或诋毁朱子,动相指摘,而于《四书》经传不复诵读。”大体可以反映当时学风。分见罗钦顺:《困知记》附录《与钟筠溪亚卿》,1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陈儒:《芹山集》卷24《学政条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隆庆三年陈一龙刻本。
  • 李贽:《焚书》卷2《复耿侗老书》,60页。
  • 曹学佺:《曹能始先生小品》卷1《洪崖游稿序》,载氏著:《曹学佺集》,49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 袾宏:《竹窗二笔·习俗》,113页,台北,台湾印经处,1958。
  • 何瑭:《民财空乏之弊议》,载《明经世文编》卷144,1440页。
  • 屠勋:《为应制陈言疏》,载《明经世文编》卷89,802页。
  • 何瑭:《民财空乏之弊议》,载《明经世文编》卷144,1440页。
  • 丰坊:《万卷楼集》卷1《遇言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四十五年丰建刻本。
  • 黄省曾:《吴风录》,载《说郛续》卷22,清顺治三年刻本。
  • 黄省曾:《吴风录》,载《说郛续》卷22。
  • 徐芳:《三民论》上,载《明文海》卷100,994~995页。
  • 徐三重:《牖景录》卷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 唐顺之:《右编序》;朱国祯:《右编序》。均载唐顺之:《荆川先生右编》,前附,明万历三十三年刻本。
  • 张居正:《四书直解》卷6《论语·公冶长第五》,96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 茅兆海:《徐玄扈先生考工记解跋》,载徐光启:《考工记解》前附,收入《徐光启著译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焦竑:《澹园集》卷14《〈荆川先生右编〉序》,141页。
  • 徐世溥:《答杨维节博士论著述书》,载《尺牍新钞》卷2,55页。
  • 关于“山林”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严澂在《书山林经济籍后》一文中有很好的阐述,可资参看,载《明文海》卷302,3118页。
  • 唐顺之:《稗编自序》;茅一相:《文霞阁刻稗编引》。均载唐顺之:《荆川先生稗编》,前附,明万历刻本。
  • 王徵:《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序》,载氏著:《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前附,明崇祯刻本。
  •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4《经》4,36~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 张居正:《四书直解》卷1《中庸》,43~44页。
  • 焦竑:《澹园集》卷7《策问》,43页。
  • 焦竑:《澹园续集》卷2《〈神交馆集〉序》,7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9。
  • 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载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前附,收入《徐光启著译集》。
  • 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载《几何原本》,前附,收入《徐光启著译集》。
  • 陈来:《世俗儒家伦理与后现代化》,载刘小枫、林立伟编:《中国近现代经济伦理的变迁》,126~127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 李贽:《焚书》卷1《答邓石阳》,4页。
  • 焦竑:《澹园集》卷22《〈庸言〉跋》,282页。
  • 黄宗羲:《南雷文钞·送郑禹梅北上序》,载《黄宗羲全集》,第11册,27页。
  • 谭元春:《谭元春集》卷28《答金正希》,78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焦竑:《澹园集》卷48《古城答问》,736~737页。按:焦竑对盛行于晚明的“为恶无碍”说与禅宗之间的关系作了考辨,认为此非禅宗本意,而是学者的误读。他说:“以彼所托,意出禅宗。顾禅宗无是也。内典云:‘无我无作无受,善恶之业亦不亡。’‘无作无受’者,言于有为之中,识无为之本体云耳。未尝谓恶可为,善可去也。有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言分别之中,本无动摇耳,未尝谓善与恶漫然无别也。”参见氏著:《澹园集》卷12《答耿师》,80~81页。
  •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7《梁武帝》14,49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 袾宏:《竹窗二笔·习俗》,113页。
  • 李贽:《焚书》卷3《罗近溪先生告文》,124~125页。
  • 吕柟:《泾野子内篇》卷7《柳湾精舍语》11,49页。
  • 明人张元忭就曾对宋人讲学与明人讲学做了比较:“宋儒分析诚多支离,然当时讲论,皆尚名检,故一时人物卓然可称。今之言学者,信心而遗行,崇虚无而蔑礼法。作伪之士得假其说以自文,曰任真,曰妙用,曰不顾毁誉,只成得个无忌惮而已。”参见氏著:《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卷2《寄冯纬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4《经》4,31~32页。
  • [日]大久保英子:《明末读书人结社と教育活动》,载《近世中国教育史研究》,157~206页。
  • [日]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类书と庶民教育》,载《近世中国教育史研究》,26~154页。
  • 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载《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35~42页。
  • 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载《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35~42页。
  •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56章《近代文学鸟瞰》,843~847页。按:郑振铎在书中认为,中国的近代文学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而终止于五四运动之前(1918),并就其自然的趋势,又将这近四个世纪的近代文学划分为四个时期。这一说法,尽管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其对晚明文学的重视,无疑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明社会。
  • 李开先:《闲居集》卷6《〈张小山小令〉后序》,载氏著:《李开先全集》,上册,53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 黄宗羲:《南雷杂著稿·胡子藏院本序》,载《黄宗羲全集》,第11册,61页。
  • 吕坤:《实政录》卷2《存恤茕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2,129页,长沙,岳麓书社,2002。
  • 李开先:《词谑·时调》,载《李开先全集》,中册,1276页。
  • 李开先:《闲居集》卷6《市井艳词序》《市井艳词后序》,载《李开先全集》,上册,469~470页。
  • 李开先:《词谑·时调》,载《李开先全集》,中册,1276页。
  • 宋懋澄:《听吴歌记》,载《明文海》卷351,3607页。
  • 熊开元:《鱼山剩稿》卷5《李云田制义序》,425页。
  • 李濂:《嵩渚文集》卷43《纸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 戚继光:《愚愚稿》上《大学经解》,载氏著:《止止堂集》,26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 《禅余空谛》,显然是书贾为了谋利而拼凑的一部伪书。如据袾宏所引,书中所列“四时幽赏”的条目中,分别有“孤山月下看梅花”“东城砍桑麦”“三塔基看春草”“山满楼观柳”“苏堤看桃花”“苏堤观柳”“雪夜煨芋谈禅”,不难看出此书是盗用了高濂《遵生八笺》之作。参见袾宏:《竹窗随笔·禅余空谛辩伪》,69页,台北,台湾印经处,1958。
  • 沈光裕:《与友》,载《尺牍新钞》卷12,455~456页。
  • 如一则史料记载:“乌程书贾,有公子某袖金二锭入其舟,欲买书。贾问:‘何书?’公子不能答,但曰:‘好书。’贾再问,徐附其耳曰:‘曲本。’贾曰:‘无。’又徐曰:‘春意小说。’贾正色曰:‘吾不卖此等书。’公子惭而去。”即为典型一例。参见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32《言行见闻录》2,949页。
  • 陆文衡:《啬庵随笔》卷5,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95~96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
  • 张缵孙:《正同学书》,载《尺牍新钞》卷12,438~439页。
  • 周圻:《与张宗绪》,载《尺牍新钞》卷12,436页。
  • 祝允明:《烧书论》,载《明文海》卷88,860~861页。
  • 如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认为,所谓启蒙,即是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就个人而言,启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主体性原则;就全人类而言,启蒙是一种迈向绝对公正秩序的客观趋势。参见[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22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 桑悦:《观戏说》,载《明文海》卷102,1014页。
  •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41《备忘》3,1149页。
  • 陈钟琠:《答黄若木书》,载《尺牍新钞》卷10,349页;张怡:《玉光剑气集》卷24《嘉言》,865页。
  • 尤侗:《与周星曙》,载《尺牍新钞》卷12,446页。
  • 黄绾:《明道编》卷3,42~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 李陈玉:《复钱孝廉尔斐》,载《尺牍新钞》卷6,194~195页。
  • 李昌祚:《与易曦侯》,载《尺牍新钞》卷12,456页。
  • 如周亮工在给人的书信中有如下感叹之言:“弟幼时见傀儡戏,二尺许长,线索累累,任人提弄。近则变为数寸,以木板推之,全似自用聪明者。嗟乎!傀儡亦且渐小,何况于人!傀儡亦不由人线索,而欲自运聪明,可畏,亦可悲夫!”参见周亮工:《赖古堂文集》卷20《与何次德》,777页。
  • 李贽:《焚书》卷2《复焦弱侯》,46页。
  • 延昌:《事宜须知》卷4《莅任·公正绅士》,载《官箴书集成》,第9册,20页,合肥,黄山书社,1997。
  • 王有光:《吴下谚联》卷3《座台上乡绅》,9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 如明人姜准曾对浙江温州府通过捐纳而获取“名爵”的群体作了较为深入的揭示,其中有云:“朝廷所重者名爵,庶民所畏者县官。迩年富儿入银,得买序班署丞、兵马录事诸京秩。出则乘舆张盖,驺从拥道,士庶见之,敛迹避匿之不暇。其结纳有司,必厚其馈遗,丰其筵宴。有司既中其欲,甘于折节下之。以科贡发身而官冷局者,反视为下风矣。由是门加阀阅,官衔名第,墓列丰碑,路称神道,僭越违制,谁能抑之?且缔姻显宦之室,恃为城社之计,又非止矜诩邻里,制压小民而已。其虎而附翼者,无过于此!予每询士夫游宦外方者,纳粟京秩,未有意得志肆如吾温郡者也。”参见姜准:《岐海琐谈》卷7,116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 季羡林:《朗润琐言》,120、122~12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 [美]艾森希塔(S.N.Eisenstadt):《知识分子——开创性、改造性及其冲击》,载《中国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36页。
  • [美]狄百瑞:《中国知识分子的角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