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怪杰:吴敬梓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儒林怪杰:吴敬梓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兆林著
出版社: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380676
ISBN:978750637158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9801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儒林怪杰:吴敬梓传
作者:刘兆林
ISBN:978750637158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引言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一向行色匆匆的长江,与总是悠然漫步的历史长河相互牵扯着,流淌到了大清帝国的乾隆五年(1740)。世界最古老的华夏中国,数不胜数的读书人,正在挖空心思为中举进士谋官而呕心沥血之时,长江边的金陵(今南京)清凉山下一座简陋民宅里,年届四十,被祖父与嗣父命名敬梓,却自号粒民的吴姓秀才,正为自己悟出的不惑目标而奋笔书写一部时人所不齿的稗史开篇——《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这位“头缠长辫,身着青布破长衫,面皮微黄,两眉剑竖,如画上关夫子眉毛”的痴狂秀才吴敬梓,构思酝酿多年,自诩要写的一部大书,终于开篇了。他正饥肠辘辘,不吸烟,也不喝茶,极其简陋的案头却放了一大杯白酒。他当时已掏不出买半斤酒的银钱,而且严重的消渴病(即糖尿病)已不容许他饮酒,他却全然不顾酒的害处,靠赊来的烈酒将灵感驱动得如山野奔鹿,一时难以收拢。因已酝酿许久,成竹在胸,所以开篇写得别开生面,也十分得意: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以上这段开篇话,能在三百多年前说出,作者虽自谦是老生常谈,其实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请深思一下,“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这话可是说在封建大清帝国的盛世之年,天下是皇家的,将相神仙除了皇亲国戚之外,都是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仅凭四书、五经、八股文来钦定的极少数顺儒,哪里有凡人做的份?一个小小粒民秀才,他竟敢既指责朝廷“功名富贵无凭据”,又敢讽刺成群结队的读书人“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并号召人们要将富贵功名“看得破”!这怎能不是石破天惊,使人振聋发聩的伟大之语?不过这伟大之语当时没人懂,或有人懂了也装聋作哑而已!
接着,这位已年届不惑的大秀才继续用笔娓娓道来: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
……
弹指间,过了半年光景。济南府里有几个俗财主,也爱王冕的画,时常要买;又自己不来,遣几个粗夯小厮,动不动大呼小叫,闹得王冕不得安稳。王冕心不耐烦,就画了一条大牛贴在那里;又题几句诗在上,含着讽刺。也怕从此有口舌,正思量搬移一个地方。
……
又过了六年,母亲老病卧床。王冕百方延医调治,总不见效。一日,母亲吩咐王冕道:“我眼见得不济事了。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做官。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见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王冕哭着应诺。他母亲奄奄一息,归天去了。
……
不数年间……到了洪武四年,秦老又进城里,回来向王冕道:“……我带了一本邸抄来与你看。”王冕接过来看……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说着,天色晚了下来。此时正是初夏,天时乍热。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小饮。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地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王冕同秦老吓得将衣袖蒙了脸。少顷,风声略定,睁眼看时,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王冕道:“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当夜收拾家伙,各自歇息。
自此以后,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初时不在意里,后来渐渐说得多了,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中……
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这篇楔子为开篇提纲挈领第一要章,却写得平白如老叟叙家常故事,通篇没有一句华丽辞藻,没用一个典故,也不用半句文言,现在读来也如今人写的一般亲切,文字通畅易懂,意境却美妙如画,尤其思想境界的超凡脱俗,前无古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这无疑是一次重大革新。在此之前,无人将画画的白描笔法用于小说描写景、物、人。此前的中国小说,几乎都不描写景物,写人也是身高八尺,怒目圆睁,或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之类。吴敬梓仅这开篇第一回的景物描写,已堪称开历史先河。还有对王冕这个人物的描写,也如画功一般逼真生动,这也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历史性进步。而这前无古人的进步,又引出众多后之来者,因而堪称文学史上一块重大里程碑了。总括全篇这第一回,借名流“敷陈大义”,即今天所说的主题思想,不仅当时振聋发聩,至今也闪烁着不朽的光芒:作者借所描写的前朝人物之口,直指当朝“取士之法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而作者著此书所处时代,正属史学界已有定评的“康乾盛世”,是乾隆皇帝执政的太平盛世之年,吴敬梓却独具慧眼指出“一代文人有厄”,这不正是让时人讥笑他痴狂癫怪的所在吗?那么他于太平盛世中指破的“厄”在哪里呢?看完他用十年心血写成的《儒林外史》全篇,便可理会,厄在用无用的八股时文取士,而文士们的心灵已被僵死的八股时文腐蚀坏了,不重视“文行出处”,一心只把朝廷规定的“取士时文”,即“八股文”,当博得皇帝说好而乞求官做的敲门砖。但是,对作者“一代文人有厄”的先见之思,同时代的一些得意文人竟认为,那一代文人哪里有厄,欣逢太平盛世,如果仍然说有厄的文人,一定厄在他自己无能。这等说法所指的能,只是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谋官发财光宗耀祖方面有用而于国计民生无用的私能,而不是出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公心,于人的心灵健康着想的公能。
其实,那个太平盛世,不过盛在风调雨顺,没有战乱,经济有所发展罢了。靠文字狱实行对人的思想禁锢,靠僵死的八股时文挑选庸才为官,对文化与人的精神都是巨大的戕害!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的胡适先生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养成了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养成这种社会心理。……这种见识,在二百年前,真是可惊可敬的了!”所以伟大的鲁迅先生才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出以公心”的“伟大讽刺小说”,开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历史先河。鲁迅先生还深怀哀国人之不幸、怒国人之不争的沉重心情发出呼唤:伟大也要有人懂!
唯其如此,我们有必要弄懂,出以公心的先知先觉者吴敬梓与他的《儒林外史》何以伟大。
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读书目的古中国,提倡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是指读方方面面有见识有价值的书都高。那些于封建统治不利的,即便是天才之书,也难跻入高列。对这种难入高列的天才之书,不仅不以为高,且要禁,要焚,连著这种书的儒们也要坑。所以,不仅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和胡适等少数人,读懂了并极力赞美《儒林外史》的伟大,一些外国人如美国著名学者亨利·韦尔斯也大加赞美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史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但是,伟大的《儒林外史》和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在国内却越来越少有人读,当然也越来越少有人懂,甚至少有人知了。一个没有伟大作家的民族是悲哀的,有了伟大作家却被人遗忘或不懂的民族,更可悲哀。这位崇尚自由平等、蔑视权贵,又出于公心、乐于助人的伟大作家,在写作《儒林外史》的后期,连粥饭都喝了上顿没下顿了。无米下锅,无炭暖足,却伏案茅屋,靠搓手顿足而笔耕不辍,用自己创作的几百个儒林人物传世,以伸张知识分子不应只为科考谋官而读书,呼唤所学知识应对社会和百姓有用的卓见。他本人,是有条件也有能力科考为官的,可他这个史上有名的科举世家有望进士为官的富家子弟,却于最有为之年发出背叛的誓言,不考不宦,甘为“粒民”,一心写作批判腐朽没落科举制度,呼唤读书人觉醒的《儒林外史》了。而这部至今仍闪烁着人类进步思想光芒的不朽之作,在作者死后五十年才得以刊刻行世,好不令人心酸。而那些待此等不朽名著于不屑,却对当下风靡的速朽“名著”须臾不得离开的读者们,岂不更令人心酸?唯伟大可以消酸!
1.全椒探花府
让时光之水从《儒林外史》始写开篇之际再倒流四十年。
不舍昼夜的长江刚好奔流到公元一七〇一年,中国的改朝换代,到了大清康熙四十年(1701)。
康熙大帝当政六十年,四十年上,正是风调雨顺的太平之年。这年农历五月,浩浩长江西畔,距现今江苏省会南京只百多里的安徽滁州全椒县城,石榴花正如春风撩拨下的野火,热烈地烧红了穿城而过的襄河两岸。那个五月,距今已有三百一十一年之久,所以无法考证是五月的几日了。但是,那一日,全椒,乃至全滁州,几乎家喻户晓的吴家探花府,有了需认真对待的特大喜事是可以肯定的。
都说祸不单行,福不双临,可探花府吴家的大喜之事却同时来了两件。两件大喜事赶在一起,便可以说是特大喜事了。
一件是,府上当家老爷吴旦的诗文集——《赐书楼集》,刻印完成,需庆贺一番,然后放入探花府的赐书楼。阔大探花府里住着的吴家,祖上便以儒为业,极为看重读书,是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科举世家。眼下正当家的大老爷吴旦,有新诗文集刻印问世,当然是整个府上的大喜事。这喜事到底有多大,需先说说吴家所居探花府的来历才会清楚。
“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这诗句说的就是全椒探花府的吴家。这吴家,从明朝万历年间的先人吴沛开始,便彻底弃农弃医,开始攻读四书五经,写作八股制艺,以儒为业了。据《全椒县志》记载,吴家祖上最先投身举业的吴沛,受家里管教极严,不许自由玩耍,连上街看一次民间戏曲都要痛遭杖打,穷尽全部精力,三十岁方得参加乡试而未中。以后又历经多年,七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直到四十岁上才补上一名可怜的廩生。一辈子教书,最突出的成果是将自己平生写作八股制艺的体会,写成《题神六秘说》(分“竖、翻、寻、抉、描、疏”说)和《作法六秘说》(分“逆、离、原、松、高、入”说)两篇著作。单就科考作文来讲,这十二秘诀确属管用的真知灼见,加上他后来专门教书,耳提面命传授给儿子,便大见成效。他的五个儿子,除老二被安排专门料理家政外,其余四个儿子皆遵他之命专心“业儒”。这四子分别考中进士,而且有一为探花:老大吴国鼎,是明末癸未进士,官中书舍人;老三吴国缙,清顺治乙丑进士;老四吴国对,顺治戊戌进士,探花及第,官翰林侍读;老五吴国龙,也是明末癸未进士,官礼部都给事中。而吴国对和吴国龙是孪生兄弟,吴国龙的儿子吴晟,又是康熙丙辰年进士,另子吴丙辛未年进士,榜眼及第。一家五兄弟考出四个进士,而且一个一甲三名探花,这在哪朝哪代都是了不起的事情,不能不成为科举史上一大美谈。吴家这个进士团中,因吴国对中的是一甲三名探花,按例授官翰林院编修,颇受福临皇帝赏识,后曾任福建主考、顺天学政等职。吴家举业绩显,家道日隆,弟兄们合力建下偌大一座家宅。这老四吴国对,也就是探花府当下掌门老爷吴旦的祖父,虽是一甲三名探花及第,不及榜眼及第的后辈吴丙,但他的功名在全族为最高者,曾受顺治皇帝恩宠赐书,并有幸伴随过皇帝,所以吴家的大宅第便以探花府命名。
这探花府建在全椒县城的襄河岸边,接近城垣处,除了因各种需要的房屋,还特意建有一座“赐书楼”,是专门收藏皇帝所赐书、匾和朝廷要员赠赐给吴家的题字、诗文、书、信等真品的专用楼屋。可想而知,这赐书楼在探花府当下掌门人吴旦眼中,会有多么重要。吴家出过那一批进士之后,已多年不第了。这个当家的吴旦已年老多病,才只是个秀才,与祖上的一群进士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他的长子吴霖起,入学成为秀才多年,岁科考试成绩常列一等,乡试却未曾中举,只在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又行的拔贡考试中,各种文章都写得出类拔萃,而被选中拔贡。因父母有病,他一直按朝廷规矩,在家尽孝候职,并埋头苦读,孜孜以求前辈攀及的科举高峰。
探花府的吴家,另一件大喜事,便是掌门老爷的这位长子吴霖起得了儿子。探花府的长子得子,等于吴家后继有人了,非同小可啊!古老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长子吴霖起终于有了儿子,这对吴家掌门老爷来说,是多大的喜事,便不言而喻了。
但是,这其中有个特殊情况,使吴家这个新生儿,即本传传主,还没起名,便成了为吴府添乱的人。他添的是什么乱呢?前边所说探花府当家老爷吴旦的长子吴霖起,他虽为长子,本人却既没生子也没生女。眼下的一个女儿,是从多子多女且家庭负担很重的吴旦之弟吴勖之子吴雯延家过继来的,过继此女之时,还议定,吴雯延再生一子仍过继给吴霖起为嗣。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的中国,一个家族的族长之位要由长子之子继承。不管吴霖起得的是亲子还是嗣子,探花府掌门人的长子有后了,当然大喜。但是,笔下这个死后二百多年才得了个伟大讽刺小说家之名的传主,也因此埋下了一生不幸的伏笔。所以如此说,因在封建宗法社会,过继承嗣者虽屡见不鲜,但在大家族中,被出嗣者本人不因此陷入纠葛漩涡而一生不幸者,却极少。
新生儿既已出嗣给吴霖起,名字就该由嗣父呈请当家老爷来定夺。按家谱规定,吴霖起的上辈人,名都是一个字,有排雨字旁的,有排日字旁的。他父亲吴旦排的即是日字旁。而下辈又该是一个字的了,而且该排木字旁。
父子俩早就查阅了许多书典,把木旁的意美之字列了一大串,最后不约而同,独独留下一个梓字。理由相当充分:一是梓字有木旁,符合家谱第一要求;二是《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姓吴名梓,即吴家的良材。另外,梓还有印书雕版之意,付梓,就是书付排版之意。这层意思是儿子吴霖起特别提出的。知父莫如孝子,在家尽孝的奇才拔贡不会不懂得父亲对已付梓即将面世的《赐书楼集》是何心情,所以他特别想到梓字这另一层意思。只考得秀才的吴旦,当然高兴长子这份孝心,但他却不能承受这个意思。他说:“吾儿能想到梓之雕版之意,甚好,但不能是纪念我个秀才之书付梓,而应为纪念皇上之书梓后赐与吴家之意!”吴霖起则说:“父亲此意当然胜过儿意,对外就以父亲之说为准,但在儿心里,必有纪念父亲文集付梓之意不可!”
吴旦:“我个秀才,怎敢与皇上并比,纪念吾书,会误吾孙前途!”
吴霖起:“那就依父之意,不过需再加一字为上!”
吴旦:“加字便破了家规!”
吴霖起:“梓字是按家谱定的,加个字,意在加深梓意,不算离谱!不离谱而有新意,就奇了!”吴霖起就是因文章奇好而被选为拔贡的,因此他向父亲力争,“不离大谱,又出新奇,才能为祖上增光,咱吴家才有望再出进士!”
一听再出进士,吴旦眼睛亮了:“你要添何字?”
吴霖起:“敬!吴——敬——梓,意在我儿既要敬仰皇上所赐之书,又要敬重祖父所著之书,才能成为既有祖根,又能参天之梓!”
吴旦:“此意虽好,但只取前意更好——敬仰皇上所赐之书并遵旨而行,才会大有出息。不然,走上邪路,有何前途?你虽比我有点出息,但若改了好奇图新之病,也许就中了进士也未可知。就按你意,加此敬字,但绝不得灌输奇想。顺此意,我再为孙儿取字‘敏轩’,意在促其敏而好学!”
可是,吴敬梓这一辈的排行,同堂人家都取名两个字,单单长房嗣子取名三个字,往下再有哪家添丁,该如何办?
质疑传到老爷吴旦那里。吴老爷子把几个弟兄和他们的儿子召集到自己的居所。他先看了一眼拔贡长子吴霖起,再挨个扫视一遍均无学位的其他三子,然后又较长时间环顾了一番自己的住宅。
这套宅子,在探花府第算最重要的部分,是个错落有致的群落,虽没了兴建之初的欣欣向荣气象,已显出主人的颓势,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可见出昔日主人的不凡来。
古时滁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四处雨水通过条条水槽淌入阴沟,吉称“四水归堂”,意在“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防火墙,远看有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分支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自己的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滁州地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主要栖所,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遗风。楼上厅屋一般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屋外墙除入口,只开少数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青石雕砌成各种形式漏窗,点缀于白墙上,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民居正立面,墙上有卷草、如意一类的砖雕图案。入口门框多用青石砖砌成,给人以幽静安闲之感。探花府邸的建筑就是这样特点,院落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
按着当家老爷吴旦的打算,整个探花府将来是要分别留给子孙的,尤其长房嗣孙吴敬梓的诞生,使他的这个想法更加明晰。吴家的荣耀在于举业,眼下举业之绩数长子吴霖起为最,老爷吴旦住的宅院留给待补拔贡吴霖起无疑,尤其嗣孙吴敬梓的定名,让这位一直不得志的病秀才产生了新的期望。于是他向各位族人郑重宣布:“吴家族谱不能变,敏轩少爷是我长孙,为使长孙不辜负皇恩成为出众之材,我特准其名增加一字,往后其他人等,一律仍按族谱命名,各家均不得有离谱之想!”
探花府因当下家长吴旦功名不高且长期患病,与兴建之初相比已显落势,吴旦必须强力支撑方有可能不使落势加剧。所以当苏州方向涌来数百乞讨的工匠时,吴旦丝毫不敢热情,吩咐长子吴霖起以及吴府下人,赶紧关门闭户一躲了之。乐善好施的吴霖起问原因,吴旦面对偌大探花府,正色训导长子说,咱吴家添了男丁,更要嗣兴家业,哪样不得积蓄?那么多闹事受官府驱赶的流浪工匠,谁可怜得起?
吴霖起这才觉出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和夫人宋氏带着嗣子敏轩,以长房长孙的独有资格,正式入住了探花府特别重要的宅屋。没亲自生子的宋氏无奶水,吴敬梓的哺育便由雇用的奶娘来做。穷家奶娘的乳汁哺育得不时能听见吴敬梓的笑声。那笑声,在吴旦和吴霖起父子耳里,就像探花府参天大树上喜鹊的歌唱。
这歌唱,引来吴家远近亲友纷纷上门送贺礼。最贵重的礼品要数吴霖起的堂叔吴勖即小敬梓的亲爷送的一对青花瓷胆瓶,瓶上是一幅状元中榜的画儿。吴霖起的堂弟吴雯延即小敬梓的生父,送的是一套贵重的楠木屏风,那上面雕刻的是极为精美的五子登科图。这还不算,生父还在小敬梓百天的时候,又送了一只很重的银锁。其他有送一对樟木箱子的,有送一对翡翠脚镯和一对墨玉手镯的,好像吴敬梓将来注定会考中进士,甚至中上状元,唯恐礼薄了会后悔似的。家在柴草市的远亲卞魁,已多年不与探花府来往,这回也来送礼。吴旦清楚卞魁家生活窘迫,而且卞魁家半年前生了个女娃,吴家却没送过贺礼。好在卞魁论起辈分要低两辈儿,并不会计较。卞魁送来的是一包新弹好的细棉,他战战兢兢向吴旦叫了声老爷说,咱们是近亲,没有重还有轻,今年新摘的淮河细棉,弹得精细,白得耀眼,给贵娃絮被褥最好了。
也有让吴旦头疼的送礼者,其中辈分很高吴旦得称为舅爷的庞晃便是。庞晃一来,把红纸包好的银锭放在桌上说,谁不来我得来,没啥带的,送几锭银子最实惠!
吴旦不乐意见庞晃,但脸上也堆出些笑意说,舅爷来了是增吴家面子,屋里请。
庞晃摆手道,宝局上还有人等我,告辞!
吴霖起把亲友们送来的礼品一一记下,吴旦看了说,可要记好,将来人家有喜事定要一一还了这些人情,不过舅爷庞晃送的银子不用记,心里记着就行了。吴霖起不解说,县衙侯举人送的也是银子,跟舅爷的一样多,举人记了,舅爷为啥不记?
吴旦说,举人是正经的读书官人,舅爷是不正经的惯赌之人,银子和银子不一样!
为了求得嗣孙,吴旦几年前就费下苦心了。他曾无数次在探花府徘徊。这回有了嗣孙,吴旦特别当回事儿把嗣孙的亲爷,连同其他几位堂弟都请过来吃酒。一圈红木椅子把一张杉木大圆桌围上,吴旦笑容可掬说,我请堂弟们过来吃酒,不外是商讨咱吴家后人举业的大事,同时就把自己的《赐书楼集》一一递上。吴敬梓的亲爷吴勖见一桌人都是同辈弟兄,便提议说,大侄霖起是候补拔贡,也算有功名之人,又当了敏轩的嗣父,该叫他来陪酒,也好一同商量!
吴旦这才把候补的拔贡儿子叫上桌。
吴霖起怯怯坐在下首,听父亲说道:“大清开科以来,是吴家举业最盛之时,现今康熙爷执政已然太平盛世。前清重臣鳌拜倒了,割据一方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平了,这年头不事举业断无道理。当下吴府有了吴檠和敬梓两个男后生,理应早为他们的举业做好打算!”
吴霖起谦恭地对桌上的各位长辈说,孩子尚不知事,费心太早也是无用。既然太平盛世,孩子将来生意上能有成就也算得上有出息。
吴霖起所以这样说,是因桌上还有吴家的姑老爷在,人家是襄河镇最有身份的商人。
听了此话,吴旦不禁心头火起,顺嘴冲出“混账”二字,然后就无话了,酒杯也不再举起。
长房吴旦召集的酒席因儿子这句扫他兴的话,竟不欢而散。因此以后再有涉及吴敬梓将来的事,吴霖起一概听父亲的,断不敢擅做主张,吴旦老爷才重又高兴起来。
整个探花府都对吴敬梓继承吴家举业寄予了厚望。哪料上苍没这么想,却在这一年里,神差鬼使江淮江浙数十浪荡形骸的文人才子,聚于离探花府吴家不远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吟诗作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佳话,使整个全椒读书人无不知晓。日后渐渐长大的吴敬梓也不会不深受影响,所以才成了名声并不比他们小的伟大文豪。可这伟大文豪,却恰恰违背祖训,成了地地道道的不肖子孙。
2.奶娘及洗衣娘
吴敬梓一出生就成为嗣子,而嗣娘不可能有奶水,亲娘有奶又用不上,所以,奶娘便成了他童年记忆最深、感情也最重的人。中国有句贬义的话,有奶便是娘。而往深处一想,被人家用血样重要的奶汁养大了,出于感恩而以娘相称,这不该是贬义的。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吴敬梓,曾背着祖父多次去看望他乡间的苦命奶娘。可以说,奶娘的乳汁是他一生都没枯竭的营养,以致他到壮年发誓拒考不宦,永做平民文人而自起名号“粒民”。
吴敬梓出生那年,将近年关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奶娘回家过年就再没回来,原因是奶娘自己的娃崽和全家都离不开她。吴家只得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