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忧乐天下:范仲淹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宗奇著

出版社: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380707

ISBN:978750638110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5073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章 这是一个问题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一些农民工代表为讨回在洛阳洛宁县打工的工钱,特意到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前跪拜,祈求范公显灵,帮他们讨回血汗钱。具体情形是:总共有九位农民工代表出场,其中两人蹲在范仲淹墓地塑像正面的高台上,横扯开一条长约八尺、宽约二尺的白粗布条幅,上面横写着两行蹩脚黑字,上行五字为“求范公显灵”,下行九字为“让洛宁还民工血汗钱”。可能为了不挡住字幅,扯幅二人隐身其后,只露出蹲式下体。另外七人,分六排蹲在通往高台的十三级台阶中部,面对范公塑像虔诚诉求,其中两位属于深度行礼,从背后已然完全看不到他俩的头部了。场面极为感人。


就讨工钱这件事说,这九位代表不仅代表在洛宁打工的他们的同伴,也可以看作代表着全国被拖欠工钱的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若按照范仲淹老先生的“天下忧乐”观的思路,农民工讨工钱这个辛酸话题,实在算得上当今中国最为堪忧的一种“天下之忧”。


这一小群向范仲淹老先生求救的洛宁农民工,是二〇一一年六月到洛宁县打工的,在该县的盛德国际小区干活。拖到二〇一一年年根儿时,开发商才发了一点儿工钱,害得贵州等地的农民工无法回家,一是路途遥远赶不回去,二是给钱太少,无颜回家过年。二〇一二年又过去半年了,一百九十多万元的工资,开发商还是拒绝支付。开发商急了就说:“还得继续干活,不干活让你们一分钱拿不到,滚出洛宁县!”农民工更急,眼看着麦收时节到了,麦子不能都烂在田里呀,再说父母要吃饭,孩子要上学,两年打工讨不来血汗钱,怎么活?开发商急了一躲了之,农民工急了怎么办?官司打不起,政府难救急,人生地不熟……这可求谁去!于是“我们经过集体商量,只能前来跪拜范仲淹他老人家,求他显灵,哪怕托梦给洛宁县建设局、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也行呢,让这些领导们真正为农民工‘先忧’一回,帮我们讨要血汗钱。”


问:你们为什么不求神拜佛?近处,洛宁香山寺,香火延续几近两千年,寺中那棵五人抱不拢的“柏王爷”,不是传说求嘛嘛灵吗?略远点儿,不是有洛阳关林的大财神关老爷吗?不是有号称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中外佛教“释源”“祖庭”的洛阳白马寺吗?


答:这些神佛太忙呀,官也求,想升大官;商也求,要发大财,小汽车排队看不到头……神佛能顾到我们吗?再说买一根高香起码上百元,也掏不起那个钱呀!


问:伊川境内,名人墓很多。白虎山有“二程”(程颢、程颐)墓园,理学大师之名闪烁千古;紫荆山麓有邵夫子坟,易学大师邵雍,他可是中国算命先生的老祖宗;要说做过宰相的,既有誉为“中国第一名相”的商代伊尹的墓地,又有大唐三朝宰相姚崇的墓园;要说文名掩官声的风流才子,诗人贾岛等十几位文化名人都归宿在此……为什么单求范仲淹?


答得零乱、简略,却十分肯定:他不是贪官;他年轻时受过苦;他的《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有“孤儿寡妇船”那事……别小看了,这可绝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准。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冬天,四十九岁的范仲淹刚调任越州(今绍兴市)知州,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第一把手,下属一个小官户曹孙居中就病死了。要在一般长官,按国家规定发放抚恤金也就是了。可范仲淹与众不同,当他得知孙户曹虽然手中握有实权(分管户籍、赋税、土地、财政收支等肥缺),却两袖清风一身清白,身后家贫子幼,连丧事都办不起,不禁悲悯之余,大有担当,当下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百缗(约合现在人民币五万元)充作丧葬费。这还远远不算,为了帮助孙家把灵柩送回老家入土为安,他特别挑选一位名声不错的老衙吏为专差,一要护好灵柩,二要保护家小,雇用一艘大船上路。这样就觉得放心了吗?才不是呢,一路山高水长,遇到关津盘查、恶吏刁难怎么办?于是又亲笔开出一张特殊路条。说特殊,因为那是一首诗,自古到今只有一张“诗路条”,就这一张。诗曰:


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这些农民工虽然不记得这首诗,不知道“孤儿寡妇船”的史实详细,也许完全得自民间传说,但他们就此记住了怜贫济困、勇于担当的好人范仲淹,如今他们身陷困境而不可能自拔,首选不求范公显灵,还能去求谁呢?


范仲淹,不是神仙,不是佛祖,是什么呢?过去了千年岁月,浪淘尽万千英雄,在当今普通老百姓眼中,他依然是不死的中华雄魂,活着的民间伟人!不错,高贵的庙堂不忘他,范家祠堂不忘他,普天下的学堂不忘他,他将永远名列“三堂”,而“三堂”也将永远书写并称颂他的辉煌。可是千万别忘了另一个世界,范仲淹原本出自民间,一生都在民间奔走,所作所为都与草民百姓息息相关,一切的挫折、屈辱、苦难种种,连同他的丰功伟业,都在民间底层散发着浓浓的芳香……把他老人家解读为民间伟人,农民工信,中国老百姓信,外国民众知道了也会信。


有人没死,老百姓咒他死;有人刚死,老百姓骂他早该死;有人逝世千百年了,老百姓却还记得他,还想让他出来为自己做主办事情,比如这个范仲淹。那么,当今之世,我们又该怎样重新解读并认知像范仲淹这样的中华先贤呢?这是一个问题。

  • 即范仲淹,“文正”为其身后谥号。
  • 据《长山县志》载,朱文翰“元配杨氏,赠恭人”。初氏还是杨氏,留待考据家。
  • 语出范仲淹《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
  • 此处非邹平长山。
  • 专管酒业专卖。
  • 此说法当然也有异见,曹振武先生《乡镇村志刍议》就说,江苏泰州的《西溪镇志》才是最早的。
  • 长山县,现为长山镇,属邹平县管辖。
  • 指朱文翰。
  • 此处请特别注意,琴剑乃先秦士子心爱之物,无不仗剑而行,以天下为己任,抚琴觅知音,寄托高远之志。青年范仲淹刻意追求自由博大的古士之风,形成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诉求和个性特色,非常值得探究。笔者将在后文中不时有所研判与点评。
  • 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 也有作“二合”者。
  • 下文引文为省笔墨,原文“前奏”部分略有删节。
  • 司马光《涑水记闻》载有此典,不过“大官”为“显官”二字。
  • 指专门研究一种经书者参加的科目。
  • 见朱鸿林《范仲淹与邹平·南都求学》。
  • 所谓帝王文化,用当代中国民间学者林鹏先生在《平旦札》中所说,“尊商韩,崇秦政,暴力至上,专制至尊,此乃帝王思想之灵魂,中国历史之主干。”
  • 即六经的原教旨。
  • 《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周易》的注释,司马迁称之为《易大传》,共有十篇,所以亦称《十翼》。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说:“在先秦典籍中,《易大传》是思想最深刻的一部书,是先秦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 范母谢氏被赠吴国夫人。
  • “大中祥符丙辰”是公元一〇一六年,与楼钥所记“天禧元年丁巳”的公元一〇一七年”略异。
  • 仲淹父墉,追封为周国公。
  • 范仲淹在朱家排行老六,富弼等哥们儿呼他“范六”即由此。六婶即范仲淹原配夫人李氏。

    1.朱家父子
    朱说(悦)是谁?就是范仲淹,准确点说,是青年范仲淹。怎么回事?请往下看。
    范仲淹的生父名叫范墉,在范仲淹两岁时去世,遗存稀薄,所以想写《范家父子》无以成篇。
    《山东通志》载:“朱文翰,字苑文,淄州长山人。端拱二年(989)进士。历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秘阁校理、户部郎中、淄州长史等职。范文正公之继父。”
    《宋史》范仲淹本传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范仲淹的二十八世孙范章,一九九八年写过一篇题为《谢太夫人传略》,披露曰:“谢太夫人,范文正公之母。公元九八九年生公。九九〇年公父病逝于武宁军(徐州)掌书记官任,太夫人扶柩南归,葬于天平山祖茔,居苏守义。九九三年义满,贫无所依,再适平江府(苏州)推官长山朱文翰,公亦至朱门,姓朱名说(悦)。文翰先配初氏遗一子,太夫人又生二子,共四子。文翰先逝,皆归太夫人教养。……一〇一七年,太夫人命公复姓。”
    综合上引资料可以大致知道: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四岁时随母改嫁至山东省淄州长山县(今邹平县长山镇)朱家,名叫朱说(悦)。此名使用了二十五年,至宋真宗天禧元年,即公元一〇一七年复姓归宗,这才正式称为范仲淹,时年二十九岁。算一算,范仲淹与继父朱文翰维系父子关系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也就是说,范仲淹从一个懵懂幼儿成为一名青年官员,那是继父朱文翰看着长大、辛苦养育并一手栽培的。那么,写一段《朱家父子》,理应大有说头。
    关于朱文翰,存世的可靠史料不多,仅见于《山东通志》《长山县志》《朱氏族谱》等,而且记述极为简略。世人多无后眼。那时有人料到其继子范仲淹日后将是一个传世名人,必定会大记特记朱文翰。不过,要说朱文翰与范仲淹有缘,说朱文翰对范仲淹的成长、读书、立志、成功大有影响,还是有史可查、有迹可觅的,褒一个“父子情深”,亦不为过。
    对于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来说,公元九八九年很有意思。这年阳春三月时光,朝廷春闱大比,朱文翰高中进士。据洪迈《容斋随笔》记载,这一年共中式进士一百八十六名,“前两名陈尧叟、曾会至授光禄丞、直史馆。第三名姚揆以下,皆授防御、州府推官”。由此知道朱文翰得授平江府推官是可信的。到了这年的灿灿仲秋,农历八月初二日,范仲淹在徐州呱呱坠地。一升一生,春秋相望,竟在同年,不也稀奇乎?
    《长山县志》载:朱文翰在平江府推官任期之后,“台试馆职,授秘阁校理”。不料多年之后,他的继子范仲淹也得到了这个职位。秘阁,是中国宫廷藏书之处。自晋、南朝宋至隋、唐,皆设有秘阁藏书,北宋沿唐制设三馆,改弘文馆为昭文馆。到了大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时,新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总名为崇文院。就在范仲淹出生前一年,于崇文院中堂设秘阁,选三馆善本图书及书画等入藏,藏书最为完备。设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管理秘阁事务。秘阁校理这个八品、从八品的小京官,虽说与州府推官品级差不多,但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工作,那地位可就大不一样了。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在王安石“元丰改制”之前,三馆及秘阁,由“首相、副相领之”,四局设官,谓“馆职”,皆称“学士”。“其下则为检讨、校理、校勘”,品级虽低,“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所以,父子俩能到这一步,已然进入名流之列。不过,现在也有人认为,朱文翰尚不足称“名流”,做秘阁校理有待商榷。那就是考据家的事了。
    看来,父子俩天生有奇缘,而血缘不是问题。事实亦如此,就朱文翰对继子“既加养育,复勤训导”的恩情,或者范仲淹对继父的回报,其父子亲情,绝对超过许多血缘父子。
    2.打开眼界
    朱文翰一生为官,都待过什么地方?史料记载多不详、不确。除却平江和京都汴梁(今开封市)外,根据朱文翰三十世孙朱鸿林的《范仲淹与邹平》记述,朱文翰“后被贬出京,曾知宿州、池州、安乡等地,又摄河中府事。景德元年(1004),出为淄州长史。大中祥符二年(1009)迁平江刺史,宋朝刺史已为虚衔,可不必到任,这时朱文翰也已年迈多病,因而便解组归田了”。这么说来,他还涉足过家乡山东之外的安徽、湖南、山西等地。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规定:官吏三十月为一任,有四个任期。朱文翰为官二十年,宦游这些个地方倒是可能的。这里想说的是,不管他跑过哪些地方,大都带着继子范仲淹一同“宦游”。也就是说,范仲淹有幸跟着继父朱文翰游历天下,眼前异地山河,别样风光,心中触景生情,万般感受,在一个人记性最好、求知欲最旺盛的青少年时期,无形中增广见识,开阔眼界与胸怀,于铸造性情人格至为重要。
    世人从来拍案惊奇,范仲淹一次也没有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绝唱《岳阳楼记》?也许从他儿时的安乡经历中,可以品出丝丝缕缕。朱文翰曾经宦游湖南安乡县,至今虽然还有人予以质疑,但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均认定属实。笔者前不久在安乡县大海捞针,终于访到民间学者周仲元老先生,刚一见面,望九老人激动难耐:“谁说范仲淹没来过安乡?我研究了大半辈子啦!”说着,老人极潇洒地亮出一本自己写的书——《陶然集》。他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探幽烛微,正论反驳,把范仲淹在安乡讲了个不容置疑。
    周老先生的认定大致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学童朱说随同继父朱文翰来到安乡。继父公务繁忙,安排继子寄读于兴国观村学,交由司马道士照顾,约三年后随“朱知县卸任而去”。将近二十年后,朱说中进士,做了官,奏请朝廷复姓归宗,改名范仲淹。此等大新闻传到安乡时,官民一体欢喜,司马道士和朱说学友尤其高兴,就将兴国观村学改为“范仲淹读书堂”,又画像又题字,以此激励在读学童。
    你若问真有此事吗,立马有钦差大臣范处义作证。范处义是范仲淹嫡裔,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秋九月”,以“持节荆湖北道,环湖之十有五州”钦差大臣的名义,来到安乡巡视,在知县刘愚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范仲淹读书堂”,“确认无误,捐资重修,次年修复,由澧州州学教授王仁撰《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周老先生发问:“作为钦差大臣,他不考证确切,敢随便冒认先祖遗迹读书堂吗?那可是欺君亵祖不忠不孝之大罪!”
    安乡,汉唐古邑也,位于洞庭湖区西北部,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岳阳,同样守着“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想想吧,一个天性聪颖早慧的朱说,几年间就守在那里,每日的湖光水色,朝晕夕阴,日星隐曜,樯倾楫摧,气象万千……他能不入心浸神,无形中成为一种“生活”沉积吗?日后成了范仲淹,再凭借坎坷一生的生命感悟,写出“悲怆”式的《岳阳楼记》,当不足称奇。《岳阳楼记》到底写出了什么?后面将有专章述及。
    如此看来,继父朱文翰把范仲淹带来安乡,对日后撰写《岳阳楼记》大有裨益;带他“宦游”全国各地,对他长成一腔家国胸怀居功非小!
    3.在继父身边读书
    读书,对青少年读书人来说,自是必修第一课程。
    考察范仲淹青少年时期读书经历,大致分两种情况:二十岁之前,是在继父“复勤训导”下读书求知;二十岁之后至科举成名前,则全凭自觉苦读。
    这里先说在继父朱文翰身边读书的情况。
    宋真宗作为皇帝,虽然用不着通过考试求功名,可也懂得读书之重要,一首《励学篇》,比他的皇帝名头还传得广远。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朱文翰在真宗朝科甲成名,一生为官,自然深知书的妙处,这才对继子“复勤训导”,使他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可惜这方面的史载几近阙如,颇难给朱文翰的这份功劳作注,只能从一些传说中找找旁证而已。
    青阳“读山”。安徽青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黄山,北枕长江,山灵水秀,气候宜人。唐代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文人墨客揽胜吟唱,在此留踪留名。据说朱文翰知青阳时,范仲淹随任在城东长山读书,后人把长山改称“读山”。范仲淹逝世一百七十七年后的南宋绍定二年(1229),当地人修建了范文正公祠堂,当时的池州太守丁黼,写了《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记》。
    顺便一说,滕子京墓居然在青阳城东新河镇光荣村金鸡岭下。他是洛阳人,为何要安葬于此?根据一些史料说,范仲淹中进士后,曾偕同榜好友滕子京到自己读过书的地方游玩怀旧,滕子京一下就喜爱上此地的山水之美。滕子京后来被贬为池州榷酤期间,又邀好友范仲淹到池州游玩,二人上九华、游秋蒲,再览贵池、青阳风光。明万历《青阳县志》载有滕子京所著《九华新录》《九华图》为证。就是在这次游历中,滕子京流露出百年之后希望魂归青阳的愿望,并把年迈的父亲和滕氏家族陆续迁入青阳。庆历七年(1047),五十八岁的滕子京病逝,家人遵其嘱,将他安葬青阳。明万历《青阳县志》载有范仲淹所作《宋滕子京墓志铭》:“诸子奉之丧,以某年月日,葬于青阳邑东十里之金龟原,而乞铭于余……君昔有言,爱彼九华书契”云云。
    秋口读书。景德元年(1004),继父朱文翰调回故乡做官,出任淄州长史。十六岁的少年郎范仲淹依然跟随继父,被安排在秋口读书。据说李丛昕先生实地考察过,秋口又名秋谷,古属益都县颜神镇,今属淄博市博山区颜神镇。这颜神镇可大有来头,与景芝、张秋并称“山东三大古镇”。其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又连着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说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每天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上天,将灵泉生于她的住室。然而婆婆不善,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房探秘,无意间揭去灵泉上的盖儿,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唐天宝年间,有人建起一座颜文姜祠,称为“孝妇庙”。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考证说她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从此被朝廷封为“顺德夫人”,赐额曰“灵泉庙”。哈,挺神乎其神的。不过颜神古镇有件事千真万确:《颜神镇志》是中国最早的镇志,也是山东三部古镇志之一,所谓“镇之有志,自颜神始也”。
    范仲淹的秋口读书处已不可觅,但有一座范仲淹祠,坐落于东关外、荆山下。可令人迷惑的是,山东省情网中的山东省情资料库在此表述道:“相传颜神镇是范母谢氏的娘家。范仲淹两岁时父亲故去,随母改嫁到今邹平朱氏家中。因在朱家常受虐待,遂来颜神荆山寺读书。后人钦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时常驻足的泉边建祠祀之。范公祠山门北向,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古代建筑群。二进院落,建筑二十余间,布局合宜,错落有致。范泉位于院落中心,泉池长六点七米,宽五点四米,深二点六米,青石砌壁,周护石栏,东栏板上刻篆书‘范泉’二字。泉自底涌,水流分三股流出。池北有范公祠、范公亭。池西有石影壁,中间正面镌‘山高水长’四字,系明天启五年(1625)淄川名士张中发书。范公祠依山势构筑,始建年代无考。”这可就语惊四座了,且与继父朱文翰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知有何真凭实据。不过既是“相传”,那就不好说了,宁肯信范仲淹是跟着继父读书来这里。
    再来最后一个“传说”。传说范仲淹在秋口读书时,有一天,与几个学友外出散步,走进一座寺庙,求签问卜者甚众,说是灵得很。已然长成青年朱说的范仲淹,对自己前程很用心,便求签问卜:
    “我日后能做宰相吗?”
    签答:“不能。”
    再问:“那我能做良医吗?”
    签答:“不能。”
    十七岁的少年郎不免有点郁闷,但内心却是不大服气,决心要更加刻苦地读书,不实现“不做良相即做良医”的抱负,绝不罢休。
    景德四年(1007),年老多病的朱文翰辞官回家。此时,十九岁的青年学子朱说尚难展翅单飞,只好退守家中自学。顺便说一下,朱家祖宅并不在有些人说的什么朱家庄,而是河南村,现在改为范公庄。《朱氏家谱序》说得清楚:“我朱氏世居长邑,北宋以前不可得而详也,故尊刺史公为始祖。”“吾族根柢于陵,非迁发可比。……自北宋刺史公居孝河南。旧有族谱,缘世代递更,兵燹相循,遂失落无传……惟世居河南者,尚可追溯原委。”村名河南者,盖因位于孝妇河南岸也。笔者不久前进村实地考察,虽已改为范公庄,但在村学斑驳旧门牌上,依稀可辨“河南村”三字,拍照存记。

    4.关中游学
    且说范仲淹随继父朱文翰退守田园,在家里读书自学。
    宋代自神宗以后,为了鼓励官员按期“致仕”,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一度准予领取全俸,但之前的宋真宗时期情况如何不得而知。就算朱文翰可以领到全俸,一个中下级官员又能领到多少?所以养家过日子就得从新考量。据朱鸿林先生记述:“那时朱家兄弟姐妹多,都还年幼,继父又年老多病,家庭开支很大,日子一天天窘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小伙子整天只顾读书,不问家计艰辛,别人不说什么,亲生母亲谢氏估计就有点坐不住了。她先和儿子说好,又与朱文翰商量,托人在长山县城找了一份差事,让范仲淹去一家店铺当学徒。范仲淹倒是很听话,不料刚干过一个月工夫,他就背着铺盖卷回来了,说是掌柜的太奸猾,自己干不了这种骗人勾当,还是想回来读书。谢氏母亲当然作难。但继父朱文翰出面说:“说儿是个聪明好学、志趣不凡的孩子,不要勉强他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这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么多孩子,就他有出息,就让他读书吧!”这段话出自朱鸿林先生笔下,不知所据何来,听起来似乎有点作者自拟的味道。不过有一点可以相信,朱文翰必是看准继子是个读书的苗子,日后可成大器,愿意着意栽培,不然他不会置亲生儿子于不顾,一直把继子带在自己身边。
    说话间又过去两年,皇上都换了新年号,叫作“大中祥符”,范仲淹也长到二十岁,是“弱冠之年”了。《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这就是说,二十岁了,得行“冠礼”,以示成年,不过体犹未壮,还比较嫩,故称“弱”;冠,指代成年,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非常贴切美好的“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汉。朱文翰是否为继子举办了加冠仪式,已不可考,但此时却爆出一个重大家庭议题倒是真的:继子要去游学关中!这是范仲淹自己的主意吗?为什么要走出书斋外出游历?为什么要首选关中?是继父朱文翰的主意吗?继父朱文翰态度如何?母亲谢氏又作何反应……一切的细节已然无从谈起。可考的史实是:大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春,青年范仲淹琴剑在身,怀揣继父给的少量盘缠,孤姿英发,奔上通往关中的大道。
    以长安(今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古来号称“四塞之国,八百里秦川”。与以前的洛阳、北京、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文王在这里建立丰、镐两京,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二百多年,大宋之前已有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建都西安,可谓“秦州自古帝王都”也!对此,勤于读书的范仲淹不会不知道,估计连所谓“关中八景”,什么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桥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之类,他都能如数家珍了。作为学子文人,也许他更看重关中一带的名士辈出,代不绝书,尤其前朝大唐盛世,有多少风云人物关中留迹啊!这可能就是青年范仲淹要把平生游学第一站选在关中的原因吧?
    《续资治通鉴》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令陕西发廪赈粜,旱故也。”今年春天才“发廪赈粜”,可见旱灾至少在去年就相当严重了。可巧,青年范仲淹就是去年进关中的。也许老天爷有意安排吧,让未来的国家栋梁臣子范仲淹长长见识,亲眼看看什么是天灾人祸、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吧。
    范仲淹的这次关中之行,总共用时半年多。朱鸿林先生是这样赞美他这位半个先祖的:“在关中,他拜访了学识渊博、正气凛然的著名学者王衮,并与王衮的儿子王镐结为好友;在关中,他还与王镐一块拜访了当时的著名音乐家崔遵度,并跟他学习了琴艺;后来,他又结识一个叫周德宝的学者,和一个叫屈元应的道士,他们都是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朋友多了,他们朝夕相处,一块赋诗吟咏,一块弹琴长啸,一块切磋学问;他们相邀为伴,游览了关中的山川美景,名胜古迹……大半年的游学经历,他变了,特别是他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这种表述虽多是出乎写作者的想象,但总算还有些历史依据,所提到的这几位人物,大都有据可考。
    王衮,北宋医家。山西太原人。曾任官吏,后潜心医学,并留心方书,搜集医方七千余种,从中辑选五百余种,编成《博济方》,刊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是当时有较大影响的个人方书。不清楚的是,范仲淹后来在《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中,倒是写到王衮乃王镐之父,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且“慷慨有英气,善为唐律诗”,却只字未提其潜心医学,著有传世之《博济方》,不知何故。难道是写墓表时《博济方》尚未刊出吗?
    名士王镐,雩县(今河南睢县西北)人氏,这与上文其父为太原人又是一个矛盾,太原是他们的祖籍?王镐善琴,平日里一袭白衣、跨白驴,潇洒来去。他确实与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精于篆刻的道士周德宝、临海(今浙江临海市)精于易学的道士屈元应相善,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快意唱和,后来加上范仲淹,四人相伴,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王镐逝世后,范仲淹特别写了一篇《鄠郊友人王君墓表》,内中有几段除史值极高外,文采相当出色,现录而赏之:
    君讳镐,字周翰,其先澶渊人也。曾祖鼎,邢台之督邮。祖楷,尚书兵部员外郎。考衮,太子右赞善大夫。妣秦氏,封太原县君。
    时祥符纪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周精于篆,屈深于《易》,且皆善琴。君常戴小冠,衣白,跨白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开樽鸣弦,或醉或歌,未尝有荣利之语。
    一日,会君之别墅,当圭峰之下,山姿秀整,云意闲暇,紫翠万叠,横绝天表。及月高露下,群动一息,有笛声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汉,下满林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时也,天地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