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科学家 >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科学之父:化学之父门捷列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科学之父:化学之父门捷列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科学之父:化学之父门捷列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世界名人成才故事·科学之父:化学之父门捷列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冯志远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01

书籍编号:30381563

ISBN:97875451064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077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科学之父:化学之父门捷列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人物简介


生卒与经历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1834~1907),俄国著名的化学家、进步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者之一。其研究领域包括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


门捷列夫于1834年生于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1841年秋,不满7周岁的门捷列夫就读于托博尔斯克中学。1849年春,门捷列夫中学毕业,历尽周折进入圣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学习。


1855年,他大学毕业并荣获学院的金质奖章,23岁成为副教授。


1859年,门捷列夫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圣彼得堡编写了《有机化学》一书。


1865年,门捷列夫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后来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无机化学。在此期间,编写了《化学原理》。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880年,因为门捷列夫没有当选科学院院士,爆发了“门捷列夫事件”。1890年,因为替学生递交请愿书,而被迫离开了圣彼得堡大学。


1892年,帮助海军部研究新型无烟火药。1893年,担任度量衡总局局长。


1907年,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73岁。


成就与贡献


门捷列夫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他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并修改了错误的原子量。他还运用元素性质周期性的观点,写成《化学原理》一书。


门捷列夫还发现气体的临界温度,研究气体和液体的体积同温度和压力的关系。他还提出了近代溶液学说——溶解水化理论。


除此之外,门捷列夫还以惊人的速度从事研究与写作。


门捷列夫在俄国的经济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制造了新型的无烟火药,推动了俄国度量衡的现代化,主张改善石油业、采矿业、制造业、农业与贸易现状,还最先提出了煤地下气化的主张。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主张对女性开放科学研究,以排除无知与神秘主义,他同时协助成立俄国化学学会并担任会长。


地位与影响


门捷列夫的名字和业绩是负有世界盛誉的。他的元素周期律,为寻找和探索新元素指明了方向,使化学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全世界的化学家在其整个研究工作期间将永远离不开门捷列夫所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集人类日积月累、不断丰富的化学知识之大成,无论过去或将来都是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的指路明灯。


门捷列夫的《化学原理》,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门捷列夫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为科学、工业的发展和繁荣而忘我工作的热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苦难童年


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门捷列夫门捷列夫


好奇善问的小男孩


19世纪上半叶,在俄国偏远的西伯利亚荒野中,有一座在本地来说,还算热闹的托博尔斯克镇。这座小镇和西伯利亚的其他地方一样,冷是唯一的特点,冬天的漫长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在这样一个北风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的季节,就在这个托波尔河和额尔齐斯河交汇的小镇上,一家小小的玻璃厂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这个玻璃厂的规模虽然很小,但是却生产着周围几百公里内居民日常使用的酒瓶、烧杯、酒具以及其他的玻璃器皿。


在这里,有的工人正在搅拌炽热的玻璃溶液,有的工人正在吹制玻璃制品,有的工人正在把冷却的制成品装入木箱。在这伙终日忙碌的人群中,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显得尤为扎眼。


这个孩子长着细瘦的个子、深陷的眼窝、高高的鼻子。头戴一顶大而破旧的皮帽子,脚穿一双并不适合他年龄的大皮靴,穿的裤子带着几处补丁,上身的皮衣撕开了许多或长或短的口子,全身的衣服都有被溶液烧出的小洞。


只见他一会儿蹲在熔炉边仔细地观看滚动的玻璃溶液,一会儿又跑去观看如何吹制玻璃器皿。有时他看得出神之至,就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想摸一摸正在吹制的玻璃团。


当他的手指就要触到炽热的玻璃团时,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粗壮的吼叫:


“米嘉,危险。”


这个孩子对别人的警告好像没有一点反应,两只大大的眼睛依然紧紧盯着那些玻璃的变化。当他的身体被拖离了吹制玻璃的现场很远后,他才开始嚷嚷:


“放开我,我要回家,我要找爸爸问问题!”


这个反应略显“迟钝”的小男孩儿,被大家亲昵地称作米嘉,他的全名叫作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那个把他提起的,显得很“粗鲁”的女人就是他的母亲,也是这个小玻璃厂的厂长。


门捷列夫生于1834年2月8日。父亲叫伊万·巴甫洛维奇·门捷列夫,他于1807年毕业于圣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托博尔斯克中学当老师,先后教过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和逻辑学、俄罗斯文学。


1818年,他光荣地被任命为托博尔斯克省人民中学校长;1823年又调到萨拉托夫省立中学当校长;1827年又回到托博尔斯克中学当校长。


伊万是一个学识渊博、才思过人的知识分子。和同时代的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极为痛恨沙皇统治下的腐败和黑暗,他积极地追求进步。他深切地同情革命党人。


在1825年12月14日,俄罗斯爆发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这是一场由俄罗斯贵族革命家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由于这场革命发生于12月,因此有关的起义者都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十二月党人”试图只依靠军队的力量发动政变。在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尼古拉一世继位。12月14日,3000官兵屯驻在元老院广场,开始了武装起义。


翌日,尼古拉一世调动了约一万多的士兵残酷地镇压起义军,并逮捕了彼斯捷尔等人。


后来,在同年的12月29日,穆拉维约夫再次领导组织和发动了起义,但最终起义还是以失败收场。


虽然“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却敲响了俄国自由主义革命运动的钟声,同时也引发了大量有关自由主义的文学创作,如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及诗界泰斗普希金的诗作。


由于起义失败了,许许多多的起义者和同情者都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


他们有的被抓起来直接杀头,有的被捕后被投进了监狱。伊万虽然保住了脑袋,但却被发配到了偏远的西伯利亚。从此,伊万在这被荒野包围着的小城托博尔斯克镇当上了中学校长。


伊万的妻子名叫玛利姬·德米特利·耶芙娜,她是西伯利亚最早从事造纸与玻璃工业的老资本家柯尔尼列夫家的女儿,同时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妇女,她是伊万终生不渝的伴侣。


伊万一家在这偏远的荒野小镇上营造起相对平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由于伊万校长有学问、有见识、待人亲切和蔼,因此在他来到此地后不久,他们家就成为了小镇知识界的社交中心。无论是高一级的官吏,还是“十二月党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受到了他们家的热烈欢迎和款待。


不同的人士聚到了一起,彼此是那么的亲密无间,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看不见但又能明确感受到的温暖,给幼年的门捷列夫留下很深的印象。


门捷列夫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未来的深深的关切,也正是在此时播下了颗粒饱满的种子。


当小门捷列夫还在襁褓中时,这个温暖的家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不幸:


伊万不幸生了一场大病,在病体康复后,视力却出现了急剧下降,最后竟然完全失明。伊万本来就是一个有“反骨”的人,他的上司便利用这个机会,解除了他的校长职务,让他提早退休了。


后来,这一家人开始节衣缩食,省出钱来为伊万做了一次眼科手术。


这次手术并没有白做,伊万的视力在术后略有恢复,至少能模糊地看到眼前的物体。但是,他想要重新工作的机会却再也不会有了。


伊万退休以后,工资被降低到原来的一半,一年只有275个卢布。夫妻俩有一大群孩子,这点钱对于他们这样一个大家庭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


靠这点钱根本就难以养活全家,该怎么办才好呢?


就在一家人正在为生计而一筹莫展的时候,门捷列夫的舅舅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科尔尼里耶夫来看望伊万一家了。


当瓦西里看到妹妹一家人遭受这样的打击时,十分难过。


他说:“玛利姬,我正好要去莫斯科定居,我的小玻璃工厂,就交给你经营吧。它离你这里只有25公里,也不是很远。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受冻挨饿了!”


玛利姬感激地看着自己亲爱的哥哥,眼圈立刻湿润了,她张了张嘴,想说些感激的话,但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许,此时说什么话都显得多余,毕竟眼前帮自己的是自己的亲哥哥,他是打心眼里希望妹妹过得好。


瓦西里亲切地抚摸着妹妹瘦弱的肩头,说:


“明天就去那里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向那里的老师傅们请教。”


玛利姬郑重地点了点头。她又把几个孩子叫了过来,给瓦西里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这时瓦西里的眼圈也红了:


“玛利姬,哥哥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我知道你聪明、能干,一定能把这个厂子搞起来的。”


就这样,玛利姬接管了这个小玻璃工厂。


这个从来没见过玻璃器皿如何生产的家庭妇女,一边学习,一边生产,既当老板,又当工人,还搞推销。在她的辛勤经营下,这个不起眼的小工厂成了一家人的生活支柱。


玛利姬去办工厂,这下可苦了家中的孩子们,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年龄最小的门捷列夫。繁忙的母亲既顾不上照顾他的生活,更没有心思对儿子亲热。


小门捷列夫穿的衣服,常常是哥哥、姐姐们不能穿的,玛利姬随便改一改就让他穿,有时甚至连缝改的时间都没有。因此,他身上的衣服、鞋帽,没有一件是合适的。


在这个为了生计而奔忙的家庭中,没有人会娇惯他。小门捷列夫自幼就非常懂事,从3岁起,就能做事了。


他有时在家中听爸爸讲故事,有时跟哥哥、姐姐们学识字、算术,但更多的是跑到妈妈的工厂里去看吹制玻璃器皿。


那炉膛里鲜红的溶液和千变万化的吹制过程,使年幼的门捷列夫很着迷。


多神奇啊!石头在溶炉中变成了黏稠的液体,而工人拿着长长的铁管蘸着一小团这样的液体,再鼓着腮,吹呀吹,就变成了一个大玻璃球。他越看越觉得奇怪,越觉得奇怪,就越想把它弄明白。


小门捷列夫回到家里,问爸爸:“为什么石头在熔炉里能变成黏黏的东西,而这东西又能变成玻璃呢?”


伊万看着小门捷列夫一脸的严肃和迷惑,笑了:“这就是好多人都在尽力解释的问题,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两种不同的东西放在火里烧,就变成了一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又不能分解?”


“那他们是怎么说的?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水是万物之源;有人说,火是万物之本;还有人说世界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的。但这些都无法解释为什么玻璃不能被火进一步分解,显然物质的构成是更加复杂的。”


小门捷列夫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水是万物之源?不对!要是火炉是水组成的,水不早就被火烤得无影无踪了吗?火是万物之源?也不对!要是万物都是火构成的,就没有冰雪和冬天了。世界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小门捷列夫挠了挠脑袋,一脸困惑地望着伊万,说:“这句话我听不懂。”


伊万笑了,望着这个聪明好学的儿子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说道:“你还小,慢慢地这些东西都会明白。现在你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多学点知识,做个知识渊博的人。等你长大了,用你的知识解释你不明白的事情。”


“嗯,我要好好学习,快点长大,到时候爸爸您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尽管问我,我什么都懂!”


听了儿子的豪言壮语,伊万的眼睛好像亮了,他好像看到了未来的光明。


七岁直接进入中学


门捷列夫一家虽然人口较多,但是白天家里面却多数情况下都是静悄悄的。母亲玛利姬管理工厂。哥哥姐姐们中,大的工作,小的上学。退休的父亲伊万,视力虽然很弱,但他也不能闲着,烧饭、洗衣等家务都归他。全家人只有小门捷列夫一个闲着,他感到很寂寞。


到了傍晚,上学的哥哥、姐姐们都放学回家了,小门捷列夫立刻喜笑颜开,终于有伴儿了。他主动接过哥哥、姐姐的书包,然后给他们端上吃的,倒上水,顺便问他们一些学校的趣事。


哥哥、姐姐看着这么乖巧的弟弟,总是将一天里在学校中发生的事仔细地讲给他听。小门捷列夫每次听完后,都是一脸的神往。


休息一会儿后,哥哥、姐姐开始做作业了。小门捷列夫就搬上一个小凳子,坐在他们一旁,两只小手托着腮帮子,眼睛一眨不眨地听他们念书。


有时候他还情不自禁地拿起他们的书,一本正经地读起来。有不认识的字,他就问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嫌他麻烦时,就会毫不客气地将他赶到一边去。


此时,小门捷列夫感到孤独和委屈。他跑到一边,生一会儿气,又耐不住寂寞,再次悄悄地凑过来,看哥哥、姐姐写字。


慢慢地,小门捷列夫在识字、背诗和算数方面已经赶上了哥哥姐姐。搞了一生教育工作的伊万,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是对小门捷列夫的成长没有忽略,他从小就在儿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伊万把时间挤出来,顾不上视力低下和看书困难,亲自教小门捷列夫读书、识字。


有时候,看书的时间长一点伊万的眼睛和头就会剧烈地疼痛,这时候小门捷列夫就会懂事地让父亲休息,自己跑到哥哥、姐姐那里。


哥哥、姐姐见父亲视力不好,还教弟弟识字,就不再烦小门捷列夫了。只要他们有空,就主动替父亲教门捷列夫识字和算数。就这样,在两年内,小门捷列夫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门捷列夫7岁那年,哥哥巴维尔到了上中学的年龄。看到玛利姬为哥哥准备新书包,小门捷列夫着急了,缠着玛利姬也要求上学。


玛利姬说:“按要求是8岁才能够上学的啊,我的小米嘉,你再等一年好吗?”


小门捷列夫坚决地说:“不!我也要和哥哥、姐姐一起上学。”


玛利姬笑了笑,宠溺地说:“那你等等,等我有了工夫,到小学跟老师说一说,让你到镇上的小学去读书。”


听到这话,小门捷列夫不高兴地说:“我才不上小学呢,我要和哥哥一样去上中学。”


玛利姬有点生气了:“米嘉,妈妈答应让你上小学,也只是试探着,学校不一定会接收你。你不要再闹了,上中学,简直是开玩笑!”


门捷列夫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眼泪吧嗒吧嗒地直往下掉,但他坚持着说:“我现在已经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我认为我应该上中学了!”


伊万听到这母子的争论,扔下手中的活儿,走了过来。


他站在儿子一边,对玛利姬说:“米嘉的要求并不过分,他现在确实已经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你去找一找托博尔斯克中学的校长,请求他允许米嘉和哥哥一起上中学。”


玛利姬有些难以置信,她随便出了些题目让门捷列夫回答,结果门捷列夫回答得又快又准。玛利姬终于相信小儿子的话是真的,他真的已经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看着如此聪明的孩子,玛利姬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满足他的心愿,让他上中学。


起初,学校不肯收这个从没有上过学的孩子,认为这是不符合规矩的,在学校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玛利姬坚持着,一次次地去学校,说门捷列夫如何聪明好学,还有比同龄孩子强得多的观察力等。到最后,学校看在老校长的面子上,勉强同意让门捷列夫参加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录取。


学校特地组织了俄文、数学、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对门捷列夫进行了认真的考试。结果证明,门捷列夫确实达到了上中学的文化程度,尤其是计算能力比中学一年级的孩子还强。


门捷列夫的出色表现,使学校不得不破例招收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读中学。


当门捷列夫第一天上学的时候,他心里高兴极了,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而大家对他这个“小”同学,也抱有同样的态度。


上课的铃声响了,大家走进了教室坐到座位上。7岁的门捷列夫,由于个子太矮,仅仅只能把头露出来。同学们看了哈哈大笑。老师看到这个滑稽的场面也笑了,但随后他制止了同学们大笑,开始上课。


通常情况下,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所以,任课老师担心小门捷列夫的注意力无法持续45分钟。可是,他们都低估了这个孩子。小门捷列夫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那些大孩子还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门捷列夫逐渐地表现出他极为优秀的一面。


上课回答问题,他往往是第一个举手,而且回答得既正确又有条理性;他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也很认真,能够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在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物理、地理、逻辑等主要学科都取得了好成绩,只有拉丁文不及格。


门捷列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态度,没有人再嘲笑他是个小孩子了,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对待。


门捷列夫那颗充满好奇、渴求知识的心在学习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他喜欢数学,觉得数字在他的“指挥下”乖乖地做游戏;他爱物理,因为物理告诉他为什么气球能上天;他对地理感兴趣,地理可以告诉他俄罗斯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宝藏。


只有拉丁语,让小门捷列夫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兴趣。一看到拉丁文课本他就头疼。他已经连续两次拉丁文考试不及格了。


当时,正值尼古拉一世的反动势力最猖獗的时候。俄罗斯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崇尚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论知识——经院哲学。


没有人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神学和古代语言被确定为教学体系的重点。教学的基础是反对东正教、独裁和民族主义的原则,托博尔斯克中学自然也不例外。


伊万,这个搞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父亲当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儿子拉丁语只得两分。所以学期一结束,他就要求小门捷列夫把拉丁语课本拿过来,要替他进行补习。


门捷列夫犯难了,磨磨蹭蹭。


原来,学期一完,门捷列夫和几个同学便把拉丁文课本靠在河边的那棵大树上当靶子打,在一阵阵开心的欢呼声中,不堪一击的课本几乎成了一摞破纸。


“天啊,这就是你的课本?”伊万怒火中烧。


门捷列夫低着头,不知道如何回答。


伊万压了压自己的怒气,说道:“米嘉,我知道你不喜欢拉丁语。但是学习不能够光凭兴趣,拉丁语是非常重要的,以后要想上大学,拉丁语一定要过关不可。”


门捷列夫听了这话更惭愧了,他知道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而且为他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是他不想说些安慰人的话,而埋没自己真实的想法。


于是他恳切地说:“爸爸,我知道我的拉丁语成绩让您和妈妈很失望,可我真的觉得它既单调又枯燥,跟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直没法儿比。我长大了不想做神甫,也不想研究拉丁文典籍。”


伊万听了这番话,觉得儿子长大了,于是问道:“那你长大要干什么?”


“我想做一个科学家,揭开大自然更多的奥秘!”门捷列夫一脸认真地说,“老师艾尔绍夫告诉我们‘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美丽的山河,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但是它现在还很贫穷、落后,也有许多愚昧封建和黑暗的东西,只有科学,才能够使它富裕起来,强大起来’。”


伊万惊讶地看着门捷列夫,他没有想到儿子7岁的小脑袋瓜里装了这么多东西,明白这些当时看来还很激进的道理。他疼爱地摸了摸门捷列夫的脑袋。


“你说得没有错,可是要想当科学家就要有知识,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上大学啊,可是上大学拉丁语就必须过关。”


门捷列夫琢磨了一下,最后点点头:“我知道了,学习不能仅凭兴趣,为了我的理想,我会把拉丁语补上去的。”


“这才是我的好儿子!”伊万欣慰地说。


“爸爸,艾尔绍夫老师答应我,假期带我到乌拉尔的群山中采集矿石标本,然后再到西伯利亚大草原,采集昆虫花卉标本。”


看着儿子一脸的神往,伊万感慨地说:“米嘉,本来这些事情应该由我带着你去的,可爸爸的眼睛看不清了,不能带你去采矿石、捉蝴蝶了。不过,你既然选择了俄罗斯的未来,那你就投入到它宽广的胸怀中去吧!它值得你去为其钻研科学、发掘宝藏。但是拉丁语也要认真学啊!”


门捷列夫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假期里,他怀揣着一颗还略显稚嫩的心,钻进了乌拉尔的群山,走进了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


他白天采集矿石标本,晚上梦见俄国的地下矿藏都被自己发现了,矿石从地下冒出来,变成各种各样的金属,又制成汽车、飞机和各种精密仪器;采集蝴蝶标本,又梦见自己也变成了一只花蝴蝶,在花丛里忽扇着两只翅膀飞呀、飞呀。


在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门捷列夫把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到了对科学的追求上,他的个性在大自然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不过,艾尔绍夫老师发现在门捷列夫鼓鼓的行囊里,还放了一本拉丁文课本。


中学时代就要过去了,虽然门捷列夫只有15岁,但善良、正直、聪明已成为他一生都不会缺少的品质,父母和老师们的启蒙教育已使科学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迈入大学门槛


当小门捷列夫超常的天资和聪明好学的表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时,当玛利姬的工厂呈现出繁忙兴旺的景象,前来订货的客户接连不断,向外送货的马车一辆接一辆时,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到了这个本来充满了希望的家庭。


首先是伊万,患了结核,一病不起,持续高烧十几天后,就与世长辞了。他多么想看到自己疼爱的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对祖国有益的事啊,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对门捷列夫全家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伊万虽然仅有一点模糊的视力,无法挣钱养家,但他善良,有才华,在当地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人,也是全家的主心骨。


伊万的去世,使这个家庭崩溃了。


当一家人终于接受了现实,准备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时,门捷列夫的大姐又一病不起。她是妈妈工厂的得力助手,每日发货、收账、结算全依靠她。玛利姬为救女儿想尽了办法,可是,最终也没有把女儿的病治好。不久,大女儿也离开了人间。


灾难到此并没有终结,接下来,一场大火将一家人赖以生存的工厂化为了灰烬。


一连串的灾难使原来的大家庭无法维持下去了,哥哥们都离开家,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出路,姐姐们则纷纷嫁人,最后玛利姬的身边只剩下了最小的女儿丽莎和门捷列夫。小女儿还不到嫁人的年龄,小儿子是丈夫生前的希望。玛利姬要靠剩下的一点积蓄,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抚养成人。


小门捷列夫在这一连串的打击面前,虽然也悲痛万分,但是他将这一切化为了动力,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最后,以除拉丁文之外,其余各科都是优秀的成绩,圆满地结束了中学的学习。


玛利姬拿着儿子的中学毕业证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起了在额尔齐斯河的沙滩,在百花盛开的草原,在茂密的白桦树林,在清澈如镜的湖泊边,她和伊万相依相伴。想起来了伊万曾给她讲的大自然的奥秘及生活的趣事。


但是伊万念叨最多的是莫斯科,讲那里的克里姆林宫,讲那里的莫斯科大学。


玛利姬知道丈夫始终把知识和科学看作世上最神圣的事情,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孩子们将来都能读大学,搞教学或研究工作。现在伊万的心愿只有门捷列夫能够达成。


为了完成伊万唯一的遗愿,玛利姬毅然变卖了全部家产,带上所剩不多的积蓄,带着丽莎和门捷列夫,告别了托博尔斯克镇,登上了去莫斯科的马车。她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设法送门捷列夫上大学。


从托博尔斯克到莫斯科路途遥远,达上千公里。年轻的门捷列夫不顾旅途的劳累,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一片又一片莽莽原野、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美丽的河流……


湖光山色,奇花异草,光怪陆离的大自然景色,使门捷列夫情趣盎然,心花怒放,他像笼中之鸟回归大自然一样,显得格外欢快。


十多天后,他们跨过了卡马河,到达了喀山,接着又渡过了伏尔加河。玛利姬兴奋地告诉姐弟俩:莫斯科就要到了!他们这样一路兼程二十多天,也没有走完横跨全俄罗斯路程的一半。


门捷列夫在心中叹道:“多么辽阔的俄罗斯!上帝给了我们一个多么美丽宽广的家园!我一定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寻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更加强烈地击打着他的心扉。


莫斯科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俄罗斯的首都,在那里汇集了全国著名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满怀着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渴望,来到了这里。站在克里姆林宫墙外的广场上,门捷列夫觉得莫斯科甚至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美好。


可在莫斯科,等待着门捷列夫母子的并不是笑脸。


冷眼、推诿、嘲笑,像一把把利剑戳着他们的心。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莫斯科学区的学籍,这使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都轻而易举地说出“不”字,可这个“不”字怎样深深地刺伤了母子俩人的心啊。


没有办法,玛利姬只得通过她的哥哥,去拜见教育部的官员,甚至还找到了教育部部长。


部长耸着肩,摊着双手,毫无通融地拒绝道:“肯定不行!托博尔斯克属于喀山学区。就算你的儿子才华出众,也只能报考喀山大学,这里经常会招收其他学区的学生。”


玛利姬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上喀山大学意味着又要跋涉上千公里返回,况且喀山大学并不理想。


这时,好心的朋友劝玛利姬,让门捷列夫在莫斯科找个工作挣钱算了,何必要上大学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玛利姬婉言谢绝了这个建议,她打算上圣彼得堡试一试。


母亲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门捷列夫巨大的鼓舞。


圣彼得堡当时是沙俄的首都。门捷列夫的父亲就是在那里的师范学院毕业的。


玛利姬就带上门捷列夫来到圣彼得堡大学。她们母子被允许进了校长办公室,但不等她把话说完,又被撵了出来。这里也不接收外省的中学毕业生。


这时的玛利姬都快绝望了,但是想到了丈夫伊万,想到了儿子门捷列夫,她坚持了下来。她一个一个地找伊万昔日的老同学帮忙,经过数日的奔波,终于有了一点结果,圣彼得堡医学院同意接收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半是惊喜,半是疑惑,还掺着几分担忧地跟着母亲来到医学院。


门捷列夫当看见解剖室里的人体标本时,他不寒而栗。再壮了壮胆子,他来到实验室,突然一摊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