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文学大师的70年家事、国事、心事自述。在这里,读懂王蒙。
作者:王蒙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2-25
书籍编号:30389363
ISBN:97875596113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208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
作者:王蒙
ISBN:978755961139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1.十字架上
《九命七羊》应该怎么样开头呢?原有的许多种设计都不理想。
冥冥中如有天助,生活提供灵感。在我反复思考这个难题的时候,我说的是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五日,这是一个黄道吉日。我请斯洛伐克的资深汉学家高利克教授吃午餐,他说起我的小说《十字架上》,他认为那是我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他惊异于我对《圣经》和基督教的理解,他认为我的解读是精彩的。用他不无溢美的话说,我的解读超过了欧洲人。
这篇小说发表于一九八八年六月,这个时间标示令我想了很多。
高利克的话是第二次令我心动,此前,这篇小说发表后不久,我收到香港基督教一个机构的来信,要求授权翻译此篇作品。
当然,我不是这个宗教的信徒,我没有以修道院的神学观点来写耶稣之死乃至他的一生,我是以文学的、人学的观点,以人的观点,非宗教的观点,尊重宗教也不无质疑的观点乃至社会政治的观点,来写这个核心的基督教故事的。
所以小说的开头,我就引用了《圣经》上的话:
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
——《新约·哥多林后书·第十一章》
这段话说得何等宽厚。来自中国香港的与斯洛伐克的反映说明他们确实做到了容忍“另得一个福音”。然而这里包含着信仰上的悖论,你信仰A就不能同时信B信C信D、E、F、G。信仰是美好的,信仰又极可能是排他的,排他的结果会带来偏见、冲突、敌对、仇恨直到互相杀戮的战争。世界历史与现实中,有多少战争冲突与不同的宗教乃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流派间的争拗有关!为了追求和捍卫美好而排他,带来的会是非美好,是丑恶和纷争。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不仅是信仰,在这篇小说里,我探讨、我担忧的是使命、真理、人众,还有人类的包括本国的分裂和危机。
……唱赞美诗的黑衣合唱队站在离信徒远、离屋顶近的高处,半月形的站台式的位置上,使他们的歌声从天上降落飘落洒落……当数百个锃亮的大小悬殊的铜管(指管风琴),在教士操作的鼓风机的感召之下,从四面八方震响起来的时候,庄严慈爱博大的情感使我想哭想死,就是说想自杀。人类创造力的最生动的记录就在于他们创造出令他们自惭形秽的物品,就是说,创造物使创造者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是伟大的契机吗……长着翅膀的安琪儿向纯洁无瑕的玛利亚传递信息,她已经通过圣灵而受孕……正是她,向人类……贡献了耶稣基督。
人类的创造会使人类愧煞,人会成为自身的创造的俘虏,这既伟大又悲哀。
这里所说的耶稣基督,是一个象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代名词。在这个意义上,人人(尤其是自命精英的人)都可能有圣母的情怀,都愿意、都梦想以纯洁的胸怀贡献一个弥赛亚,一个先知,一个救世主,一个真理,一个光明。例如雨果、托尔斯泰、巴金与张承志(但似乎不完全包含冷峻的鲁迅,虽然用“灵台无计逃神矢”来描写弥赛亚情结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在许多可能的弥赛亚失去了或正在失去着光环以后,还有敬仰与伟大在,例如——切·格瓦拉。
人总会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各种宗教的人格神或物神(拜物教),还有神性概念——真理,信念,(大)道,苍天,爱,历史,规律,祖国,民族,人类,自然,价值,使命,光明,文明,全在内。尤其是使命,没有使命感与使命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使命使人人可以成为大大小小的弥赛亚。而使命感与使命又带来了多少危险与冲突!
……基督大概是最痛苦的神……他的神情充满了神圣的忧伤,还有怜悯。他好像在说:不可救药的人的种子啊……
在一篇散文中我讲过,西柏林新教堂的靛蓝的耶稣塑像给我的印象是,“已经对人类绝望”“已经无法再爱世人”。高利克欣赏我的这个说法。
使命的承担者与承担者心目中使命的受惠者之间,永远有一种难以沟通的痛苦,有一种无奈,有一种对立。使命与使命感,常常会受到质疑。而使命的受惠者往往会怀疑自身受到欺骗,感到迷惑。
越是没有使命感的人,越是有权对使命质疑。
小说是这样写的,如所谓“元小说”,少量篇幅写小说的写作缘起,写我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所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冲击。而大量篇幅用第一人称写耶稣。竟然是第一人称!
耶稣在我心中,圣灵在我心中,我就是神圣。
……从小,从一记事一懂人言,我学会的最初的词不是妈妈……而是救世主——基督。我娘对我说,我爹对我说,我的伯叔姨姑兄弟姐妹乡里邻舍伙伴朋友都这样对我说。四岁的时候我曾提出质疑:我为何是基督呢……我娘闻之垂泪多多。她道:苦……哇!
一个人之子,却要使命神圣。一个神之子,却要经历人间。一大批人之子,却要膜拜神圣。一组神圣(耶和华、弥赛亚、玛利亚、耶稣、十二个门徒……)却要接受、眷顾、救援、帮助、满足愚众凡人百千万亿。
你也许可以说,这里暗含着是说一个写家却要当什么领导,面对着并不那么好伺候的领导和更不好伺候的同行——人众。
最初的动机不无此种心理暗示,然而,当真写起来,早把这一类小小动机超越千倍。
我希望探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千倍万倍于文人与官儿们的事。
此孕乃是圣灵赐,
万民欢呼谢上苍,
巨星闪闪灵气动,
分娩之时放红光,
………
众人盼你如大旱之盼云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人民需要神圣,需要旗帜,需要先知,需要钉在十字架上的悲情英雄,需要亲手至少是亲眼看到将弥赛亚钉到十字架上。
有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必然有“若大旱之盼云霓兮,期救星之出现”。
人民——尤其是一个前现代的、农民成为主体的国家的人民——需要弥赛亚。宗教需要弥赛亚,历史与政治尤其是军事,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弥赛亚。弥赛亚——英语messiah,原文为希伯来文mashiakh,是早年犹太教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到了公元三世纪,这甚至变成了一个政治观念:期待救世主的到来。就是说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终于盼来了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天翻地覆。历史从此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类似弥赛亚的范畴则往往被称为圣人,中国式的说法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语出朱熹,但朱熹声称他是引用的佚名诗作。类似的说法至今存在,如说没有毛泽东,革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
与西方说法完全一致:弥赛亚出现以前,不算历史。弥赛亚的心态是自我作古的心态。
事出有因,伟人们的德行、功业、教诲与奉献确实照亮了人类的历史。这样的照耀达到了极致,便是弥赛亚。而越是乱世与弱者,便越是苦苦期待着圣人——弥赛亚的出现。并且时刻准备着跟随弥赛亚闹一个天翻地覆。
六岁时,因为与同伴克依利利抢夺一枚杧果而动手相打……克依利利哭喊道:“他不是神!他不是弥赛亚!他抢我的杧果!”
我大惊失色……我严肃、悲哀、恐惧、怜悯地把杧果还给了他。他大为惊奇,看着看着我,给我跪下了。
当晚,克依利利睡前在河边洗脸时失足落入河中,死了。
……奇迹从此不断。一个瞎子找我来治病……我便摸了他的前额和眼睛,他立即宣布他已复明,看见了蔚蓝色的天空。一个跛子找我来治病,我便踩了他的跛足,他宣布,他可以立即丢掉拐杖,跑步回家。一个贫穷欲死的乞丐挡住我的路,说是只要能再喝一次酒他死而无憾,我便指了他的饮水用葫芦瓢,他告诉我,一瓢大河之水果然立即变为葡萄美酒……
人是可以变成神的,信仰不需要论证。奇迹完全可能出现,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和地点。历史会呈现新的一页。文学会出现新的杰作。宗教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初期的事,时间相隔越久,越会淡化它的形而下的奇闻异状,而余下的是形而上的激情、神秘、玄思、精神的需要、灵魂的升华。弥赛亚主义是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是高耸入云,叫作冲云天,能胜天,入九天的。人当然需要虔诚和期待。需要弥赛亚。时至今日,你再想创立新宗教,或者用什么特异功能的名义,则极易变成邪教。那是因为科学,因为文明,因为数学和逻辑尤其是实证主义。理性正在检验信仰,理性正在取代迷信。
这也可能是现代性的罪过之一,所以,时尚同样需要批评科学,至少是批评科学主义。
……我是生活在一个何等罪恶深重,令耶和华震怒的国度啊!埃及人、非利士人、波斯人、亚述人、巴比伦人、罗马人纷纷占领我们的国土,屠杀和奴役我们的人民,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异教,奸淫烧杀劫掠……本国以色列人和犹太人的纷争、部落纷争、兄弟纷争、父子纷争、夫妻纷争,谎言多于真话,诚实比狡猾还要令人猜疑不解,微笑后面隐藏着匕首,文才发挥在写诬陷信上,陷阱比道路还多,毒药比饴糖还要普遍,交友的目的似乎在于关键时刻予以出卖,祈祷的内容离不开诅咒自己嫉妒的人早日得艾滋病,最不怕赔本的买卖是捕风捉影入人于罪,最时兴的行当是拉几个人制造流言蜚语,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在那里行善,不学无术的人作威作福……上帝准备奖励他的忠实信徒,条件是给信徒的邻人以双倍的礼物。信徒深思熟虑以后祷告道:万能的主啊,请把我的一只眼睛弄瞎了吧!
由王某代拟的耶稣的话,带上了愤青儿的味道。耶稣看到太多的罪恶,他才下决心为拯救人之罪而上十字架。他预感到了危险,非常危险。他能怎么办呢?
问题是耶稣上了十字架以后,人类的罪恶减少了几许?还是增加了许多?谁能回答这个刺心的问题?
……他们博爱众生,宽恕罪恶,打了左脸还要伸去右脸,爱朋友也爱敌人,经受旷野里魔鬼的试探,坚信“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说出的一切话”,拒绝权柄与荣华富贵……拒绝挑逗挑衅,坚信“不可试探主宰你的神”,不但爱众羊,而且不放弃任何一只迷途的羔羊,除了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
当仇恨和欺骗使人们变得凶恶狡猾的时候,你可以想想,我的使命有多么艰难,多么沉重!
这最后两行话,干脆是王某在一九八八年夏天的心声。
……众多的十字架,众多的流淌着血的胸口一起向我涌来。
我还有诗为证:
……你被崇拜又被出卖
不得复仇也不得感戴
你流血你疼痛你怜悯你死去
没有一声表白
你被绘画被雕刻被解释被误会
全部承认全部接受下来……
这就是使命的悲哀与忧心忡忡。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的窘境与挑战。这就是不仅王某一个人而是一些人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现在的知识分子时兴回味八十年代,似乎那个年代是浪漫的、光荣的、激动人心的、呼啸与歌唱的。这些回忆是又一拨人,大体是“老三届”前后的人的“青春万岁”。三四十年代的青年有“青春之歌”“一二·九”与边区延安。五十年代的有“青春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代的有青春无悔,上山下乡,还有不大好出口的红卫兵狂飙,同样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八十年代有蜜月期的改革开放,现在则干脆是回忆八十年代。半是怀旧,半是呼唤。
然而王某的感受与您不同。他的感受是八十年代对于弥赛亚主义的不安和困惑,他感到——对不起,这太夸张,然而沾点边——他和一些人,被架到了十字架上。
连年战乱和饥荒之后,人们是怎样地恐慌万状、无着无落……教士向人们应允天堂和灵魂得救,当人们刚刚皈依,却又被告知他们的道袍下露出来了尾巴。每个人对其他人不满,却无法不让别人对自己不满。每个人都感到别人的欺诈卑劣,却没有能力不对别人欺诈卑劣。每个人都感到别人在堕落,却无法停止自己的堕落。古老传统的清教徒式的洁净规则,愈来愈显得像是讽刺。传说和故事中对于古朴民风的描述,更使人们慨叹世风的日下。唱的调子愈高,人们就愈不相信。空话讲得愈多,人们就愈卑劣。最后连那最起码的真诚与道德似乎也失去了信用,只有赤裸裸的野兽一样的自私……
这是我阅读《圣经》与圣经故事得出的印象,处死耶稣的时候,当时的社会情况就是这样。现在的社会情况也不见得摆脱得了这样的勾勒。这种“悲惨世界”的描写不无文人的夸张与神经质。但是我早就如此写过了,批判过了,比此后的人文精神失落论者写得早得多、厉害得多,这是事实。《圣经》上写过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至今仍然像硬通货、像黄金一样地全球通用,千年保值。这说明,使命的承担者对于使命的受惠者既有着爱与忍让又有着正义的怒火,越正义越有火,拒绝宽容,声称有一种怯懦叫作宽容,他们要的是嫉恶如仇。这还说明,靠咒骂扭转不了社会风气与历史劫难。
人们普遍认为……弥赛亚会到来,通过上帝的干预,人们将获得伟大的拯救……他的公正的意志将在人们的心中和生活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罪人们是不被接纳的。弥赛亚到来之后,将进行伟大的无所不包的全面审查与清理,像在麦场上扬麦打麦一样,成色十足的黄金的麦粒将会留下……这些罪人秕糠将被天火烧毁……叫作永世不得翻身。最大的恐惧在于,谁都希望自己是黄金的麦粒,谁都没有把握自己不是罪恶的秕糠……
弥赛亚——先知——救世主情结是世界性现象。有人想扮演弥赛亚,更多的人盼望着天上降下弥赛亚。而那个关于麦粒与秕糠的模式,那个关于清理与审查的说法,是一种“金色恐怖”。我们可以对照这一代人对于清理与审查的经验。那么多人,期待着、惧怕着、兴奋着这大变革、这天翻地覆、这大清洗大更新的大火熊熊的一天的到来。
只有我,只有我一反那些苛刻的、恶狠狠的、充满繁文缛节的教士的威慑之道、恐吓之道、讹诈之道,提倡仁爱、提倡谦卑、提倡虔敬、提倡宽恕。当人们恶狠狠地相互斗红了眼的时候,当他们把压倒对方看得比维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时候,我伸出了和解的手。我说:我们都是有罪的。所以我们不能责备旁人的罪……赦免那有重罪之人,比赦免那只有轻微错误的人还有恩德。当你的兄弟说了你不爱听的话的时候,你再去说他,不是永无和解之日了吗?即使你能得到一时的上风,一时能够是永远吗?即使你一时退让了,退让能够是永远吗……你们互相宽恕了,我便宽恕了你们。你们的一切罪恶,我愿意独自承担。为了让你们生活得好一些,我宁愿被钉在十字架上。
很遗憾,十九年后作者自己读到这一段落的时候也感到了耶稣的无力。仁爱、谦卑、虔敬、宽恕,当真能够拯救一个罪恶的世界吗?仁爱常常败给凶恶,谦卑常常被骄横压倒,虔敬变成了上当的代名词,而宽恕的结果是自己不可能被宽恕。
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如果你反过来,只相信力量,只相信斗争,只相信压倒,只相信计谋与损人利己,只相信押宝投机,那么,你只能以恶易恶,以暴易暴,以大言欺世易刁言恶语。
但是,为了拯救人众,为什么自己就一定要钉上十字架呢?我并不明晰。我需要继续思考。
人们相信了我……众口一声地说:“他是基督,他要为了我们上十字架!”你为什么还没有上十字架呢?如果不上十字架,如果和众人一样地饮水、穿衣、吃未发酵的面饼和羊羔肉……那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神圣,有什么发言权和感召力?
……复活的前提是死,是钉在十字架上。不死也就没有复活,不死也就没有神圣……一切的信仰,归根结底是对于死的信仰。不论通过谁的手,不论通过叛卖还是举荐……要上十字架!
使命的结局是上十字架,这使我忧虑而且惊悚。顺便说一下,“未发酵的面饼”就是指新疆式的馕。尖锐对立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一致的方面。只有先靠得近才会那样势不两立。我写道:
那是一场盛大的典礼。
……赞歌,观众人山人海,高呼:我——们——得——救——了!然后是有节奏的鼓掌。白发苍苍的老人为我默哀,向我行跪拜礼。老妇人用她们深沉诚挚的歌声为成千上万的妇女的号啕大哭伴唱:
………
这一刻无比辉煌。我的脸上呈现着神秘而骄傲超凡的微笑……大义凛然。我确实看到了,天使在广场上飞翔。
罗马总督彼拉多向众人说道:“今天是逾越节的第二天,按照惯例,我们可以释放一个囚犯……”
我的耳边轰的一响。莫非要释放我……那么,我自幼的含辛茹苦,圣母圣父的教导,我的一切德行,一切禁欲主义,一切奇迹,一切对于道的领悟和宣讲,我所奋斗终生的使命,我的仁慈与我的形象,我头顶上的圆光……特别是我对于那些无知无识、诚惶诚恐、易喜易怒、多疑多惧、自利自私、攀风攀势、摇来摇去的人们的同情、怜悯与宽宏的饶恕,又将怎样表现出来……我的上十字架岂不成了一场沽名钓誉的骗局……如何能再相信我的仁爱、我的苦心、我的关于宽恕的教导?教育别人宽恕的人是最难得到宽恕的。因为要别人宽恕,就把自己摆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摆到了圣人的地位,摆到了再无还手还口之力的不设防的地位……宽恕是困难的,让斗红了眼的人宽恕比要他们的命还难,他们不愿意宽恕不能宽恕,他们就更要睁大眼睛看你能不能宽恕,你能不能容忍。简单地说,如果罗马总督彼拉多将我释放,不出十天,我的忠诚信徒们就会把我凌迟处死、活埋。
使命的矛盾,使命的悲剧。以惠众始,以不被理解终,甚至是以被无知与专横加害终。以爱始,以被仇恨终。
宗教书籍上的说法则是:
弥赛亚说:“无故恨我的,比我头发还多;无理与我为仇,要把我剪除的甚为强盛。”基督由出生开始,就被人无故地仇恨。首先是被希律王恨恶,然后又遭到撒旦、鬼魔、宗教领袖们的恨恶,而实际上所有外邦人和犹太民族都恨恶他。那些领袖们,尤其是那些宗教领袖们,曾经多次企图杀害他……
谁让你是基督。
下面的引文仍然来自我的小说:
有的喊着我的名字,喊着把我释放。有的喊着我的名字,喊着我应该牺牲。又有的喊着我的名字,说:“他是个骗子!别让他钻了空子!”又说:“他太精明了……他要左右逢源……”还有人喊着我的名字,说:“他是为了我们!我们这些瞎眼瞎心的臭驴子!”于是开始了骚乱和武斗,人们大喊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杀死一个够本儿,捅死两个赚一个!”
于是彼拉多总督威严地宣布:根据大家的意见……严惩自称基督、自称犹太王的耶稣!
………
明明是血肉之体,
偏偏自为神圣,
你是悲剧中的英雄!
你是闹剧中的大虫!
使命至少有神圣感,有使命意识,弥赛亚主义可以带来英雄主义。而闹哄者做的是:把比自身高的人统统掀翻到阴沟里;或者先把人家捧成万能菩萨,再失望……反目成仇,将菩萨打碎以寻找新的崇奉——喊叫——打碎的目标。
就是说,古今中外,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轨迹,先把一个人神化,事隔多年后发现他非神,那么最后就把他妖魔化。或者先造一个神,再以此神的标准要求旁人,然后是一片咒骂与责难。每个人都责备旁人不是神,责备旁人没有上十字架的事迹与勇气,也没有创造奇迹。每个人都埋怨旁人,叫作怨天尤人,同时没有人反省自己。怨过了,骂过了,盼过了,也呻吟号叫过了,然后一切照旧,如果不是更糟的话。
在第一个钉子钉进我的左掌的时候……不是想感动众人吗?不是要为众人牺牲吗?不是要看到和解与仁慈的光辉照遍寰宇吗?我又怎能像俗人一样地哭喊呼叫呢?
……一位貌美的女子不顾行刑者的鞭打与推搡扑到了我的脚下。
一个美女由于被负心者抛弃而求耶稣,耶稣能如何?
信仰你是由于以为你中用,美女就是如此。
不用大事的考验,一件具体而微的小事,就使弥赛亚感到了自己的无力。
又有一个胡须花白的老者向我走来,他神色严肃……两眼带着杀机……“听着,耶稣!我才是真正的正牌信徒!我不但是信徒而且是卫士……你本来应该降福给我,只要你长眼的话!谁想到你有眼无珠却降福给我的邻居!我的邻居比我小十几二十岁,不提你的名字也不祷告你的言语,遇到不相信不郑重的人他也不去跟踪不去报告不去重炮猛轰,而且,他还爱喝酒爱打扮还写过一首无人能读懂的爱情顺口溜!我造了二层楼房,他居然后来居上造了三层楼……而你好糊涂!你竟叫我的五层楼塌掉了……如果他的房倒塌不了你就发动一次地震吧……陪上一百人也要砸死他!”
恶人自命忠实的信徒与卫士,恶人要求钉到了十字架上的耶稣为了他而发动地震。而如果耶稣做不到,他就反目成仇,成为基督的死敌。这是使命的又一层悖论,你爱众人,包括恶人吗?你怎么样对待恶人,你为人众服务,包括恶人吗?你怎么样为恶人、为恶服务?
……他竟唯恐民主和谐的气氛会继续保持下去……这样的恶人竟自命为我的信徒,竟打着我的旗号!用那些虚假的繁文缛节,用那些虚假的不厌其烦不知羞耻的重复来证明只有他最忠于我,只有他得到了我的真传,似乎我真的给了他什么祖传衣钵专利许可证!
……然而我没有喊出一声来……请记住,上了十字架的就别想再下来……
我为使命而悲伤,我为人众而忧虑。我早就祝愿了民主与和谐,我为恶人而愤慨,我为善良者的无助而歉疚。我为大轰大嗡的举动而痛心疾首,我不相信大轰大嗡,我认定大轰大嗡凶多吉少。我闻到了大轰大嗡的群体中有不祥的气味。
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反正我醒过来了。我的形象已经完成。我的头颅下垂,又忧伤又优美。我的完全张开的手臂好像等待着准备着拥抱世人……我永远完不成对世人的拥抱……我的依稀可见的肋骨充满了一道道一重重人类的痛苦……我们为什么要生出这样丑陋而又痛苦的肋骨……我的腿即使瘦削和被钉死,它们仍然是颀长的、有力量的、有韧性的!它们走过了多少艰难的路……向着天国,向着仁爱,向着宽恕,向着团结和欢乐……
然而我又醒过来了。周围……只有尘土,只有风沙,只有忽大忽小、忽冷忽热、忽香忽臭的空气流动,只有此起彼伏的声音喧闹,只有一片一片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忽而连结成块,忽而又各自分散。
我听到了赞美诗……赞美诗使我热泪盈眶而又无比酸楚。孩子们!天真而又利己的人们,其实,你们的罪恶并不会因呼我的名而自动淡化,你们需要的想要的祈求的一切也不会因呼我的名而自动得到!我该怎么样帮助你们?我该怎么样告诫你们!
与赞美诗的神圣音律声调一起,我听到了各式各样的祈祷:
给我金钱!给我富裕!给我幸福!给我健康!给我长寿!
让病者痊愈!让亲人康复!
让我成功!让我升迁!让我得到!
………
我要爱,我不要恨!
我恨别人,我不爱别人!
判定我的冤屈,判定我的无辜!
判定他的罪恶!判定他的灭亡!
……若不是一声凄厉的叫喊,我还会昏睡下去。
“他是骗子!他是坏蛋!”多么尖厉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叫喊!这声音甚至使我的火烧火燎的痛苦似乎冷却了那么一两摄氏度,我不但感到燃烧灼烤,而且感到了冷冻!
原来是那个美女,她披头散发,两眼“离疾”,她指着我大喊:“他是一个无用的废物……我本来以为他应允一切帮助一切做到一切……结果,根本不灵!他只是个尸位素餐的偶像……”
这就是使命的命运。应允得多了,便令更多的人失望。境界太高了,难以相信,更无法接受。你说你爱他,却没有给被爱者带来实惠。于是,你成为骗子,成为伪君子,成为泄愤对象。而且随之发生了混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位皓首银须的学者模样的人用低沉有力的声音说道,“按照东方哲人的说法,叫作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
“胡说!诡辩!废话!两面派!老狐狸!折中主义!放屁!”
人们喊了起来……
“这是鸦片!这是毒品!它麻痹我们的意志,污染我们的心灵,用虚伪的关于天国、关于永恒、关于灵魂得救与彼岸的幸福的空谈来掩盖今世的种种弊端,取消此岸的艰苦奋斗,打倒它!揭穿它!批臭它!”
“这是人类心灵的向往、创造和依托……”
“这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的成功之路……”
………
“誓死捍卫!不准玷污!亵渎神明者千刀万剐!”
“根除邪教!还我正宗!正宗大统,异端绝不容!”
“你说他是假的,你上来试试!谁敢上十字架!谁敢接受四个致命的铁钉!”
……一个彪形大汉,面如重枣,声如铜钟……他用十五种语言宣布:“看啊,听啊,我们在求他!我们在告他!我们在跪他!我们在等他!我们望眼欲穿!我们左等右盼!可是他呢?他看也不看我们一眼!理也不理我们一声!动也不动一下!他拒绝接见我们!他冲着我们摆架子!他居然摆十字架子!他敢情好了,他成了功了,他上了架子,他他妈的神气了!可他给我们谋的福利呢?”
对不起,写此篇小说的时候距现今已经十九年。我还有太多的火气。我挖苦信徒,却同情和理解先知、使命、牺牲。我质疑弥赛亚主义,又为耶稣的命运而悲伤。但我仍然不认为他在死前就脱离了人的苦海。所以这个故事疼痛并从而感人。神则是没有痛感的,那么,我们还说什么耶稣为了我们钉到了十字架上呢?我认为他同时是人。人可以追求与崇拜神,神存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里,存在于对于无限、终极、永恒、真理与完美的体悟里。然而过高的自诩不但会给自家也会给广大信众带来苦难。《圣经》的伟大与深刻就在于它表现了人之子与神之子的矛盾与统一。
时至今日,我仍然坚持认为,造成耶稣命运的力量中不但有希律王、罗马总督彼拉多、各宗教领袖、以色列人和外邦人,还有耶稣的弟子与信徒,有广大的弥赛亚主义、弥赛亚情结的信众。
……请离开我。请保持平静。请让我一个人静静地完成神圣祭坛上的盛典。
我只想说,你们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枚钉子。我将死于你们的钉子下。
我知道神圣精神与大众的结合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同时我知道,大众化会引起通俗化,通俗化会帮助与改善理念,但同时不无可能阉割神圣精神,钝化高深智慧,简化甚至歪曲改变关于真理关于使命的理念,制造悲剧乃至闹剧。
所以耶稣想:
……复活以后怎么办?能不怕流言吗?能不被认为是假复活真骗术吗?能应允一切人的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祈求吗?会不会逃到深山里去……而那样的落荒者,又怎么能成为耶稣复活的证明呢?
我有时候冥思默想,现实中不存在的弥赛亚是从哪里来的?
它首先来自语言。这是我最近常常在讲演中提到的一个话题: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切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