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生活的艺术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翻开本书,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毛泽东盛赞李小龙:“功夫好,打得好!”
作者:李小龙,刘军平,(美)约翰·里特(JohnLittle)编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04-01
书籍编号:30391193
ISBN:97875502135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437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体明星
版权信息
书名:生活的艺术家
作者:李小龙
译者:刘军平
ISBN:978755021350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叶问与李小龙合影
序言 艺术家之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杰出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当这些杰出的人走过的人生轨迹与我们的交汇之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无意间与一位杰出的人相遇也许能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
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举出几个改变了我们一生命运的人。他们在某种场合激励过你的人生,或许他是你的父母亲、老师、朋友、作家或者历史人物。但是,既然你有幸读到这本书,那么毫无疑问,你会认为李小龙或许是那为数不多的、对你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人之一。
不用说,如果不是在 1963 年那个重要的日子里遇见小龙,我的生活将会截然不同。9 年来我们相濡以沫,对于能与这位拥有旷世奇才的人共同走过 9 年的婚姻生活,我非常感恩。我同样感恩的是,我能与一个活力四射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组建家庭的快乐。而除此之外,从小龙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在他离开我以后的日子里,他还一直引导着我。
一想到小龙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便知道,他的精神会永远长存,决不会因为肉体的消逝而消失。他常说,自己体内蕴藏着“一股神秘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激励他选择了他要走的人生道路。我发现,小龙有一个非凡的品质,那就是能够认识到并珍惜燃烧在自己体内的神秘能量。凭直觉,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使命。正如他容许几千年来的传统智慧通过他得以发扬一样,他同时也在引领着他的自我意志执著地追寻着自己理想中的美好蓝图。
小龙常说,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当我们面对人生中能考验生命勇气的重要境遇时,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出回应。追溯小龙生命的主要轨迹,便可知道这些选择对他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或许也会发现“那股神秘力量”同样引导着他的生命轨迹。他拜师在叶问宗师的门下学习功夫绝非偶然,正是叶问大师向小龙灌输了武术之道的伟大意义在于形体之外。除此之外,小龙到华盛顿大学去学习哲学也不是偶然,他渴求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还有,小龙拍戏磨练自己的演技的时候,他不满足于单单做一个影像制造者,而一直坚持展示和表达他的本真自我,这也不是偶然。一直以来,小龙都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进行自修,以拓展自身的潜能。
小龙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不肯错过任何一个在“事实”和“情境”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借此拓宽对自己的认识。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能运用知识学问进行反思,使智慧成为修身养性的工具。作为一个哲人,他能将具体的艺术准则运用于更广泛的现实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踏踏实实地生活。
小龙有一个真正卓尔不群的特点是,他在将所学知识内在化或生活化的同时,还能传播他的学习过程。无论是教学、表演、写作还是演讲,他都能展示自我发现的个人之路。就像他所说的,他在武术和电影中的形象,都是“简单而真实地反映自我”。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个人魅力;从深一层的角度来看,这种勇于剖白灵魂的魄力堪称艺术之魂。就像米开朗基罗从一堆大理石中雕琢出大卫,小龙剥掉了他内心灵魂的层层外衣,向世界展示他的真我。
当你在电影屏幕上看见小龙时,你是否就能从内心感觉到,这就是一个存在于现实的人?是否就是这个敞开自我心灵过程,而使他与其他武术家和演员有所不同呢?私下认识他的人都知道,电影角色中的小龙与现实生活中的小龙并无二致。他在各个方面都是那么超凡脱俗——不管是在银幕前还是在银幕后。
此书中,小龙的言论已经十分清楚地阐述了他的思想,因此我便无须再费笔墨。在此,我非常欢迎大家通过阅读本书来分享他的一些远见卓识,通过他,也许因此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小龙旅行的终极目的地是一片宁静的心灵之境——也就是生活的真谛。我很确信这一点,因为小龙选择了自我认识,而不是机械地积累事实。在他的生命中,他更倾向于表达自我,而并非角色形象的提升。我相信,他是带着一颗平静的心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感到很宽慰。
小龙说过,“认识自己需要花一生的时间”,而他一刻也没有虚度光阴。
琳达·李·卡德维尔
一个不朽灵魂的史诗
琳达·李·科德维尔
这个不朽的灵魂,
漫游于精神宇宙的四方天地,
这个聪慧的灵魂,
曾经存活在许多伟大思想家的脑海里。
这个灵魂是深邃的,
他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幽深如不见底的湖泊。
这个灵魂有巨大的力量,
生来就通过无数的生命的反思了解自己。
在永恒的王国里,
有许多新的灵魂,
他们的离去,
常常是为了活在人们中间。
而这个不朽的灵魂,
却徘徊在缥缈的虚空之中,
等待一个非凡躯体的召唤。
正当此时,
有一颗年轻人的心,
也在期盼这个不朽灵魂的关注,
于是这位不朽的旅客,
再一次用智慧和同情眷顾人世。
阅尽尘世铅华仅三十二载,
这个灵魂燃烧着激情,
释放出神秘的力量,
激励着这个年轻人追寻真理,
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精神的力量。
不朽灵魂的一生,
由知识和智慧这对双胞胎来领航,
在延绵的时间中有不经意的一刻,
这个艺术的灵魂就栖息在我们中间。
这绝不徒然,
这个灵魂的人生幻梦苏醒了,
他对生命的体悟却留存下来。
敢于凝视生活的人,
可以借此丰富心灵和思想,
或许还能让灵魂更加成熟。
前言 生活的艺术家
大约在逝世前六个月,李小龙开始坐下来,着手写下他的人生阅历和体会,文章的标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它涵盖了李小龙对生命各个阶段的深刻理解。李小龙的写作是发自内心的,他捕捉到了很多未经自我意识雕琢的深切感受。
在拍摄《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和构思《死亡游戏》(The Game of Death)的几个星期中,尽管他十分忙碌,也还是挤出时间回到这些文章上。灵感一来的话,他就随手记下笔记——有些是在中国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摄影棚里写的,有些是在他在故乡九龙塘学习时写的,也有些是他到餐馆吃午饭或晚饭时写的。他写下了这篇文章之后,曾八易其稿,每次的改稿都比前一稿详细。它们记录了李小龙作为一名武术家,作为一个演员,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点点滴滴的人生体会。
在这篇文章的定稿中(这篇文章从未发表过,大概李小龙写这篇文章只是想陶冶自己的情操,别无其他目的),李小龙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而李小龙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家”,是指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即一个人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一个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完整的人。此外,作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很乐意敞开心灵和他人真诚地交流,而不是沉迷于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就像他在接受一位加拿大记者皮埃尔·伯顿(Pierre Berton)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对我来说,在电影中表演一个角色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那会让我充满自信、感觉棒极了。我在电影中可以做很多虚假的事,甚至连自己也给蒙蔽了,我也可以给你们秀一些花哨的动作,但是朋友,最难的事就是要真诚地表达自我,而不是欺骗自己。”
李小龙力图将这个观点融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之中。无论是与朋友、家人、商业伙伴相处,还是创作、编舞、导演和主演电影,抑或是写作哲学论文、心理学文章、诗意的沉思和个人的随笔时,他总是不忘这一点。有一次,他这样告诉中国香港的记者泰德·托马斯(Ted Thomas):“对于我来说,我的生活就是自我反省,一点点、一天天的自我剖析。”李小龙的创作对这一点体现得最为鲜明。从中国武术文化到真挚的诗歌,无论主题是什么,他都做到了像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一样坦荡地展现他的灵魂。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十多年以来,人们知道李小龙主要是因为他在徒手格斗中展现出的身体技巧和心理战术。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浅薄的看法根本就是不准确的。
李小龙不仅是一位诗人、哲人、科学家(身体和思想的科学家)、演员、制片人、导演、作家,而且还是舞蹈编导、武术家、丈夫、父亲以及朋友。作为一个人,李小龙试图寻求生活的每一个令人惊羡的层面,同时他也被经历的每一个过程所吸引。他总是在思考,为洞察精神上的真理而着迷,而只有通过调整意识的焦点,才能发现这样的真理。但这并不是在向读者建议,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得抛弃他们认为李小龙是一个武术家的认识,读者只需腾出一点空间,来接受李小龙还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心理学家、作者、激励者、自助的倡导者、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简而言之,李小龙就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将来,所有想成为李小龙艺术和哲学后继者的人,都需要了解李小龙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他们也需要知道、了解,尤其是领会隐含在“自我发现过程”各篇中的微言大义,以及八篇“通向自我解放之路(截拳道)”中更深层次的涵义。就像李小龙的徒弟们至今还能够熟练地演练出他的格斗技巧,铭记他的武术名言一样。
伟大的艺术家能通过艺术与人沟通交流。当你看到一幅画时,你马上就能知道,那个艺术家创作这幅画时的感觉——甚至你会知道他当时在想些什么。在这样的交流之中,时间造成的距离不复存在,你清晰明了地体会到了艺术家的感情,仿佛你就是艺术家本人一样。同样,看着李小龙在生命的帆布上描述出的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画面,我们就能够凭直觉察觉出他的伟大人格、激情、真诚信念,乃至他的灵魂。像李小龙说的那样,如果艺术是“可视的生命乐章”,那么这本书肯定就是他的生命交响曲。
如果你带着李小龙所说的“静谧、无偏见的意识”来阅读本书,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拜会一位老朋友。虽然李小龙的肉体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仍然能通过文字来和我们交流,而这是一种超出人类生命限制的交流方式。当我们欣喜于有李小龙作为精神伴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他的忠告:让自己成为“生活的艺术家”。但是,如果我们愚蠢地将李小龙置于神坛之上,对他的言论和信念全盘照收,那将会给我们的朋友和我们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在这本书的第八部分中,有一封李小龙写给“约翰”的信,在此信中李小龙对他的艺术作了以下忠告:
约翰……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思考方式与我的截然不同。究其原因,艺术是让“个体生命”获得解放的一种手段。你的方法不等于我的方法,反之亦然。所以,无论我们能否走在一起,切记住,哪里有绝对自由,哪里就有艺术生存的土壤。
太靠近另一个人的思想河流是十分危险的,水流越湍急,我们就越容易被水流冲走。所以,我们只需单纯地观察李小龙思想之河在本书中流动的历程,注意它在哪里曲折蜿蜒,哪里奔腾呼啸,哪里掀起浪花,哪里泛起涟漪。如果我们从岸边往回退一点点,从我们各自独一无二的有利位置去看待这些思绪的大潮,我们就会发现这条河流的大体走向。换句话说,就是李小龙的“手指”所指的方向。而且,也就是在这一交叉点上——人类的思维之河与人类的理解之海相汇合——我们最终能够看见李小龙 25 年前第一次告诉我们的那种画面:“所有上苍的荣耀”。那时,我们也就能完全体验到那种做一个清醒的人、一个完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和一个充实的人。就如李小龙犀利的眼光观察到的那样,只有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李小龙
约翰·里特
十八岁那年,当李小龙从中国香港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国的时候,他把那时鲜为人知的中国功夫也带了回去。他曾设想,把鲜为人知的中国功夫文化介绍到北美大陆。事实上,李小龙曾经一度想在美国设立连锁的功夫协会。但是,随着他的学识与日俱增,哲学和武术的知识也日益精湛之后,他逐渐认识到,尽管传统美德备受推崇和尊敬,也并没有必要去极力颂扬它。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小龙背弃了他的中国传统和哲学。他花了大量时间来寻找人类的共同根基,而不是寻找民族的根基,来证明他的信仰体系和行为。但有一点很有趣的是,从 1972 年开始,当他试图用电影反映哲理方面的内容时,他所展示的道理仍是来自东方的传统。
本章这些关于中国哲学和武术的文章写于 20 世纪 60 年代。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到:年轻的李小龙,带着激情的冲动,想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分享中国文化之美。
1.1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能,与其说是一种体力活动或自我防卫手段,不如说是一种精巧的艺术。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心灵与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通过事实调查或接受教导来掌握。它必须顺其自然,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与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发性。
“道”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如果把它翻译成为 “道路”、“原则”或“法则”,则是将它的含义变得狭隘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这样描述它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一)
《世界哲学名篇》(Masterpieces of World Philosophy)对“道”的解释是,“道是万事万物的无名之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最高级、最终的形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休斯顿·史密斯在《人的宗教》(The world’s relingions)中谈到:“道是终极的现实——或者说是所有生命背后的方法和规律,或者说,人类的生命之道应该与宇宙的运行之道相和谐。”
尽管没有一个词能替代“道”的意思,我还是用这个词来表示它:“真理”——功夫背后的真理,所有习武者应该遵循的真理。
道孕育着阴阳。阴阳是在所有现象背后运作的一对互补的力量。阴阳之说又叫做太极,也是功夫的基本构架。而太极学说,或者叫万物本源之说,是在三千多年之前由周敦颐创立的。
“太极”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用双鱼符号来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争斗,相互转化,循环不息。“阳”代表了阳性、刚硬、雄性、实际、明亮、白昼、热量等;而“阴”则恰恰相反,它代表了阴性、柔软、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理论基础是,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换言之,当事物兴盛到极点后,就会由盛转衰,化为“阴”,而衰到极端的时候则转入盛,此为“阳”,盛是引起衰的原因,反之亦然。整个过程是一个盛衰交替,不断重复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阴阳两种力量,虽然它们表现出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事实上却是相互依存的。换个角度讲,阴阳是统一不可分的。两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配合和更替。
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运用体现为“和谐法则”,它旨在告诉我们: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而要顺势而为。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或勉强为之。当甲对乙施加“阳”的力量时,乙不必以蛮力来抗击它,也就是说乙不应该以“阳”克“阳”,而是应该以柔克刚,顺应甲的力量。当甲的力量发挥到极限的时候,“阳”即开始转为“阴”,乙则在其力道将竭之际,发动力量(阳)来反击对手。这样,所有的动作过程纯系发乎自然,而非竭力为之。乙只需顺着对手的来势做出和谐、连贯的配合,不用负隅顽抗或竭力挣扎。
我还联想到另一条与此密切相关的法则,即“清静无为”。这一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变势的动作中。不要先发制人,要随着对手的招式变化而做出相应地动作。总之这一法则的基本观点就是通过后发制人,借力打力来击败对手。这也是习武之人从不自以为是,不贸然出手,不和对手正面交锋的原因所在。一个武艺高超的人在受到攻击时,不会急于对抗,他会随着对手的招式来回摆动,以此控制对手的攻击。这一法则也体现了非暴力不抵抗的原则,如同厚雪积压下的参天松柏,在大雪的重压之下树枝会很容易被折断,但纤细却柔韧的芦苇却能够以柔克刚,在重压之下不弯不折。孔子注解的《易经》也教导我们:“当我们身处急流之中时,必须要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老子也向我们指出了柔的价值。与日常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阴”这种柔软、顺从的力量与人的生命与存在关系更为密切。有时屈从可以让人在困境中生存下来;“阳”则恰好与之相反,它表现了一种强硬和坚硬,它往往与富有活力、强悍的特点相联系,往往会使一个人在某种压力下崩溃,此即所谓“纯刚易折”(下面最后两行对其含义做了一番贴切的描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
功夫中动作的变化与头脑的反应是一致的。事实上,训练头脑就是为了支配身体动作,身随意念而动。因为头脑指挥着身体动作,所以控制头脑显得非常重要,但这绝非易事。格伦·克拉克(Glen Clark)在他的著作《运动的力量》(Power in Athletics)中提到了情绪对运动的影响。他是这样说的:
每一个冲突焦点,每一种外在的情感都既有破坏性,又分散精力。它打乱了人的自然节奏,降低人的整体效率,它比体力的损耗更让人筋疲力尽。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有:仇恨、嫉妒、欲望、妒忌、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
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就必须要放松动作,在放松形体之前,应首先使意念和精神放松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的心态,即掌握好“无心”原则。“无心”并不意味着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指摒弃了所有的情感。它也并非简单的心平气和,尽管沉着冷静也十分重要,但“无心”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无欲无求。习武人能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又一无保留。正如艾伦·瓦兹(Alan Watts)先生所说,无心是“一种整体的状态,那时思想能随意简单地运作,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影响”。
他的意思就是,让思想随意,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干涉。如果思想能随意漂流,在其运转时就不会有任何阻滞。阻力的消失也就是潜意识的消失。凡事都不要刻意而为,每时每刻让一切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因此,无心并不是没有情感和感觉,而是一种感觉没有阻滞的状态。它可以抵抗任何情绪的影响。“就像河流一样,万物永无停息地流动着,不会休止,不会静止。”就像我们有时用眼睛去看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状态。非意识就是像我们那样用眼睛一样去支配思想。老子的追随者庄子说过一段大意如下的话:婴孩每天看东西,眼睛一连眨都不眨,是因为他没有聚焦于特定的物体。他走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停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心理健康之道啊。
因此,在功夫中注意力集中,并非是指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唯一的目标上,而仅仅是对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保持一种静态的警觉。这种精力的集中就好像球迷在观看一场足球赛时,并不会只关注某个队员,而是关注整场比赛发展的态势。同样,习武之人在格斗中,也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手的某一身体部位上,特别是当他遇上很多对手时。举个例子,如果十个人袭击他,一个接一个想上去打倒他。他解决一个,就转到另一个,根本没时间让脑子缓一缓。不管他一拳接一拳打得有多么迅速,他也不能在两者之间停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这十个人才得以一个接一个地被击败。只有当思想能毫无阻滞地从一个转到另一个时,这样的成功才有可能发生。但是如果思想不能以这种方式思考转动,那么肯定会因为某两次攻击之间的冲突而招致失败。
思想无处不在,因为它并不依附任何事物。思想之所以能保持无处不在,是因为当它想到这个或那个事物时,并不会受其牵制。思绪的涌动就像是池水灌满池塘,仿佛随时都会溢出来。因为水是自由的,所以它有着取之不竭的能量。因为水是空虚的,它才能接纳万物。因此,张成智(音译 Chang Chen Chi)把这样的情形比作“宁静的自省”,他在《习禅》(the Practice Of Zen)中写道:“宁静意味着无思无虑的平和,自省意味着生动清晰的意识。因此,宁静的自省就是清晰地意识到无思无虑的状态。”
就像先前提到的那样,习武之人旨在让自身和对手之间能够和谐一致。实现和谐一致不需要通过武力,因为武力会引起更大的冲突和反抗,我们需要采取的是一种柔顺的态度。换句话说,习武之人要去推动对手自发性的发展,而不应冒险用自己的行为来干涉对手。他放弃了所有主观感受和个性,忘记自己的存在,随着对手动作而动。在他的意识之中,他和对手已经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排斥。当他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有意识的努力屈服于他者的力量时,他就达到了“无为”的最高境界。
“无”的意思就是“不”和“没有”,而“为”的意思就是“行动”,“做”,“奋斗”,“竭力而为”,或“忙于什么”。“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明心见性,要让自己的思想自由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或外在的干扰。功夫里的“无为”意味着自然而然的动作,或是意向行为,主宰力量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在格斗中,功夫高手都忘记自己的存在,而随着对手动作而动。他放弃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采取了一种柔顺的态度。他将意念放松,使动作解除了包袱。而一旦意随念生,动作也会随之启动,立即展开对敌人的攻击。但是一旦停下来思考,他的动作就会受到阻碍,这时,他的对手就能马上打倒他。因此,凡事都要发乎自然,绝不可刻意或竭力而为。
我们通过“无为”,达到了一种泰然处之的境界。就像庄子指出的那样,这个被动的获得,将使习武之人从奋斗和竭力而为中解放出来。庄子和列子说过这样二段话: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外篇·天道》(四)
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列子·仲尼篇》(五)
在习武之人看来,自然现象中最无为的就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句摘自《道德经》的话向我们说明了水的本性:水是如此纤细,以至于没法捧住一把;打它,它不会疼痛;戳它,它也不会受伤;割它,它也不会分开。它自己无形,它的形态是由盛载它的容器决定的。受热变成蒸气后,虽然无法看见,但它的力量却足以使地球天崩地裂。冰冻起来,它能结成巨大的冰山。它一会儿像尼亚加拉大瀑布(Nigara Falls)一样汹涌澎湃,一会儿像宁静的池塘一样平静无声。它时而像一个湍急可怕的急流,时而像炎热夏日里的泉水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如饮甘泉。这也就是“无为”的原则: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这个世界上人熙来攘往,不少人希望出人头地或造出点声势来。他们想力争上游,出类拔萃。这种抱负对于习武之人来讲并不适用,习武者应抛弃所有自以为是、争强斗胜的心理。《道德经》说: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道德经》
一名优秀的习武者,根本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激情心灵状态》(The Passionate State of Mind)的作者爱里克·霍夫尔(Eric Hoffer)说:“骄傲会使人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人眼里,骄傲强调的是个人的优越身份或地位。骄傲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当一个人十分渴望获得他人的尊敬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失去目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于是,如何保护现有的身份和地位,就成了他最迫切的需要,这会使他感到焦虑不安。霍夫尔先生进一步指出,“自己的能力越弱,希望越小,就越需要自豪感。当他想象出另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