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体明星 >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汤姆·夏利蒂,柴田译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2-01

书籍编号:30394352

ISBN:97875514206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37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体明星

全书内容: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INTRODUCTION


1894年,路易·卢米埃和他的兄弟奥古斯塔·卢米埃,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当时,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个机器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没啥前途的发明,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当初的新奇事物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门国际性的艺术产业,兴盛于全球各个角落,每年带来亿万美元的收益。而电影这种原本通过胶片曝光而显像的艺术,也因为数字技术的兴起而找到了新的出路,不管是拍摄、剪辑,还是拷贝、放映,各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变化。


今天,让我们来回顾和分析电影诞生的第一个世纪里的几个最重要的里程。“我最想要达成的愿望就是能让你们看到。”无声电影时代的先锋电影人大卫·沃克·格里菲思曾这样说过。看到什么呢?有些人会说,我们看了太多,但懂的还是太少。不过毋庸置疑的是,电影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们观照自身和他人的方式。电影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战争和政治,到时尚与设计,甚至道德标准以及个人隐私。


作为一门相对较年轻的艺术,电影行业发展迅速,产生了众多的方向和门类,包括纪录片和动画片、现实主义和幻想作品、色情片和宣教片……尽管如此,叙事电影很快成了最主流的电影种类。随着20世纪20年代后期有声电影的崛起,电影的基本叙述手法也大致成型,并沿用至今。


叙事电影的这种霸主地位体现在本书所选择的这50位世界电影人身上。与之类似的是,美国电影占据着世界电影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电影工作者是在好莱坞或者围绕着好莱坞开展工作的。而剩下的一半人则活跃在日本、印度、前苏联、伊朗、中国、香港(中国),当然还有整个欧洲地区。


这并不是说非洲、澳洲和南美洲没有伟大的电影人,我们只要想到乌斯曼·塞姆班(非洲电影之父)、简·坎皮恩(新西兰导演)、格劳贝尔·罗恰(巴西导演)这三位伟大的电影人,就知道这个论调并不成立。而本书最终选定这50位电影人,也是基于他们在技术革新上的突出贡献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艺术成就。而穿插在这些电影人中间的10篇文章,则基本勾勒出了电影行业的发展脉络,并指明了其发展方向和前景。


在学术界,把电影导演当做纯粹的艺术工作者来解读,这种研究的方式已经有点过时了。无疑,导演个人风格仍是我们解读电影艺术的一个手段,但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电影是一种协同作业的艺术,是一种需要盈利的产业,也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语言系统。但不管怎么说,按照常规,导演对于电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需要考虑的层面也最广。就像本书所介绍的这些电影导演们,每一个都是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伟大艺术家,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作出了无数炫人耳目、感动人心的影像。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卫·沃克·格里菲思


DAVID WARK GRIFFITH


早期剧情片大师


1875—1984年,生于美国肯塔基州拉格兰奇,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美国叙事电影之父。


1875—1984年,生于美国肯塔基州拉格兰奇,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美国叙事电影之父。


大卫·沃克·格里菲思是活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杰出导演,也是最早发掘出电影的艺术潜力的导演之一。作为一个革新者,他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融入到了电影的叙事语言中。在史诗巨制《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和《党同伐异》(Intolerance)中,他奠定了好莱坞剧情片的基础。


格里菲思最有名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公开宣扬了种族主义,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为背景的电影,美化了臭名昭著的“三K党”,并传达出严重的种族歧视意味,给格里菲思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因其标榜为美国第一部长篇电影,故影片在上映之前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让格里菲思也备感惊讶。不过,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剧情大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誉为“用影像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这部电影规模宏大,它与格里菲思在1916年拍摄的雄心勃勃的新作《党同伐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大利史诗电影《暴君焚城记》(Quo Vadis?1912年)和《卡比利亚》(Cabiria,1914年)等的影响和启发。但相比较而言,格里菲思对电影叙述手法的探索和贡献,远比上述几部意大利电影要大。


在比沃格拉夫公司工作的6年间(1907—1913年),格里菲思从演员、编剧,逐步晋升为电影导演。他与摄像师比利·比泽合作,为电影这门艺术注入了大量全新的表现手法,包括利用长镜头、中景和近景对影像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拼接;利用淡出手法预示某一场景的结束;采用平移摄像机、组合离散镜头以产生悬念等。格里菲思并非唯一一个实践这些拍摄手法的导演,但是他和比泽将这些手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变成了流行的电影表现手法。


格里菲思意识到,利用蒙太奇手法对电影场景进行拼接处理,可以减轻演员的负担。电影诞生初期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夸张表演型风格,也在格里菲思的影响下,变得更为克制和自然(格里菲思在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摄的电影中,参与演出的演员包括莉莲·吉许和多萝西·吉许、玛丽·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和哈里·凯瑞,这些人在无声电影时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在有声电影出现后也在继续演戏)。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19 年,格里菲思和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查理·卓别林共同创建了联美电影公司。


《党同伐异》的惨淡票房,迫使格里菲思转向成本相对较低、也更受评论家们喜欢的那一类抒情通俗剧的拍摄,例如《凋谢的花朵》(Broken Blossoms,1919年)、《赖婚》(Way Down East,1920年)和《暴风雨的孤儿》(Orphans of the Storm,1921年)等。一方面执著坚持自己的创作自由,一方面又不擅向金钱低头,格里菲思辉煌不再,逐渐落伍于20世纪20年代的其他电影导演。尽管格里菲思1931年的有声电影《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但这部影片的票房依然惨淡。此后不久,格里菲思从电影界隐退。

查理·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


超级巨星、小丑演员和诗人


1889—1977年,生于英国伦敦,卒于瑞士沃韦。


喜剧演员和电影制片人;第一位国际巨星。


十多年间,查理·卓别林从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明星,逐步成长为国际巨星。作为一名小丑演员,他为打闹喜剧注入了悲怆和优雅的独特风格,展现了个人非凡的创作力,作为一个电影制片人,他也非常坚持个人的自主权和风格。


对于不熟悉卓别林电影的后辈们来说,印象最鲜明深刻的就是卓别林所创作的小人物——流浪汉形象:卷发,黑色礼帽;消瘦的体型,过紧的礼服;又长又肥的裤子,细细的腰带;精致的白手套,花花公子样的胡须和手杖。


这个试图想让自己保持优雅和尊严的造型,让观众体会到了角色的荒谬喜剧特质。卓别林通常会在影片开头挑起观众对这一人物的轻蔑态度。随着情节的展开,他的乐观、坚忍、不时的插科打诨、突发奇想,让这个小人物笑到了最后。在真正意义上,这是一个悲剧角色:他得到了我们的怜悯和同情。在影片即将淡出的结尾,我们看到的他,总是孤身一人,让我们由衷地爱上这个人物。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卓别林是一个公认的要求严格的导演,为了达到完美的场景效果,他会要求一遍一遍地重来。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卓别林是感性的,甚至是迷人的。也可以说,卓别林用我们的同情和怜悯满足了他的自恋情结。这种对别人关注的渴求很大程度来源于他童年的经历。卓别林的双亲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卓别林5岁时的首演也是在这里),但在卓别林3岁时,他的父亲就因为酗酒而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妻儿。在卓别林的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因罹患精神疾病而被限制人身自由,他和哥哥西德尼也随之被送进孤儿院。


1906年,卓别林加入了弗雷德·卡尔诺的剧团。1913年,当卡尔诺的剧团在美国巡演时,麦克-塞内特发掘了卓别林。在他为塞内特的启斯东公司拍的第二部电影《赛车记》(Kid Auto Races at Venice,1914年)中随意挑选的服装和道具变成了他以后的标志性造型。数月之后,他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单盘电影。到了1915年,他新签约的爱赛耐公司,为他开出了每周1250美元的高薪酬(外加1万美元的签约金)。


在场面调度方面,卓别林力求简洁。他的布景设计一直沿袭了古希腊戏剧舞台中的前台拱门风格。在20世纪20年代,光就电影拍摄技术层面而论,卓别林或许已经被后起之秀巴斯特·基顿等超越,但是他的个人魅力和带有诗意的感性,却没有丝毫削弱,他的电影风格也逐步形成。在电影拍摄中,他给予自己更多的特写镜头。更为关键的是,他用哑剧的表演形式,表现出了更细腻的情感层面,这是前人从没有做到的。


场面调度


这原本是一个剧场术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放置在场景中”。作为一个电影业术语,它指的是镜头前的各方面调配——包括布景、照 明、移位、设计和组合。


1919年,卓别林对自己的工作已经有了绝对的操控权。他花在电影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相应地,影片时间也加长了。1921年的《寻子遇仙记》(The Kid)是他的第一部长片,也是继格里菲思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最成功的长片。在很多评论家眼里,卓别林创作的最高峰是在1917和1918这两年间,代表作就是 《移民》(The Immigrant)。但是《淘金记》(The Gold Rush,1925年)、《马戏团》(The Circus,1928年)和《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年,最后一部伟大的无声电影)让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同时,他制作的6部有声电影中,至少也有4部非常受欢迎:《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年)、《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0年 )、《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1947年),以及与巴斯特·基顿合作的《舞台生涯》(Limelight,1952年)。

无声电影


SILENT CINEMA


电影发展的前30年,让人见证了其无与伦比的创新性和艺术性。在这30年间,电影的视觉基本语法得到建立,出产了不少极具趣味性和前卫理念的作品。同时,还建立了许多电影流派,沿袭至今(见第72页)。宽银幕和彩色电影也有了实验性的尝试,好莱坞的电影产业也在这期间打下了基础。不过可惜的是,这30年间出产的电影,据估计超过80%已经无从寻觅。


电影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源于不同国家的几位科学家在摆弄自己的机器时所产生的连续画面。在美国,托马斯·爱迪生那个时代的电影放映机就是游乐场的一架吃角子老虎机改装的。最早的电影放映厅出现于1894年的美国百老汇。


在法国,卢米埃兄弟(路易斯和奥古斯塔)在1895年对外展示了他们的电影放映机,这个机器将摄影、投影和放映等功能融于一体。他们制作的影片都在一分钟以内,内容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片段:工人们离开卢米埃工厂;火车驶入站台等。卢米埃兄弟也制作了最早的一部喜剧:一个园丁在用水管浇水时不小心把自己也淋得个透湿。卢米埃兄弟的电影事业发展得很顺利,到了1896年,他们的放映厅已经从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地下室转移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场所,他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卢米埃影院”。


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曾试图买下卢米埃兄弟的这项发明,不过被兄弟俩拒绝了。于是,梅里爱在家乡蒙特勒伊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1896到1913年间,自编、自导、自摄、自演了500部左右的影片。在这些电影当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于1902年摄制的《月球之旅》(Voyage to the Moon)。这部14分钟的科幻短片,融合了真人、动画和特殊的光影处理,并且加入了一些彩色手绘元素。梅里爱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他实验性地引入了单格拍制、双重曝光、分解、淡入淡出和延时等效果。但他尚未发掘电影剪辑这门技术的巨大潜力,他的影片仍然停留在电影看不见的第四道墙外(第四道墙:戏剧术语。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道墙”)。


在其后的20多年间,随着观众对电影时长和表现内容的要求不断增加,电影工作者的野心和抱负也越来越大。1924年,埃里克·冯·斯特劳亨尝试着要把弗兰克·诺里斯那部反映淘金热的小说《麦克提格》(Mc Teague)原原本本地搬上银幕,他去诺里斯书中描述的旧金山和死亡谷实地拍摄,最后剪辑完成了一部9个小时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只有米高梅公司的几个高层看过。最终,电影以《贪婪》(Greed)为名得以发行,但是片长已经缩减到了两个小时,被剪下的大部分胶片都被销毁了。但即使是这样一部被“阉割”过的电影,仍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和才情。


1927年,阿贝尔·冈斯拍摄了电影《拿破仑》(Napoleon),用6个多小时描述了拿破仑从少年时期一直到奋战意大利政坛的漫长经历。抛开片长不说,冈斯的拍摄风格有一种动态的神韵,让人振奋,眼花缭乱。在电影的最后,画面扩展成3个银幕,展现出壮观的军营场面,3个银幕的画面时而各自为战,时而合为一体,堪为奇观。这可以算是20世纪50年代的宽银幕技术的先驱。


作一部喜剧,我仅需要一个公园、一个警察和一个漂亮姑娘。


查理·卓别林


同一年出产的电影还有弗里茨·朗的《大都会》(Metropolis)、茂瑙的《日出》(Sunrise)、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The General)等。而由艾尔·乔森出演的电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这部让人听不到声音的音乐剧,让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意识到声音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于是他们着手研制可以和画面同步的声音设备。这部电影给整个电影工业敲响了警钟,带动了电影周边产业,也使得无声电影很快就成为了历史。

弗莱德立希·威尔海姆·茂瑙


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诗意电影


1888—1931年,生于德国比勒菲尔德,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


无声电影大师。


作为无声电影时代的杰出导演,茂瑙执导了表现主义惊悚大片《诺斯费拉图》(Nosferatu,又名《吸血鬼》《吸血僵尸》,1922年)、幻想大片《浮士德》(Faust,1926年)、现代寓言大片《最后的笑声》(The Last Laugh,1924年)和预见了黑色电影的卓越爱情片《日出》(Sunrise,1927年),茂瑙将非寓言式的现实视觉经验带入了电影。


茂瑙曾修习过艺术史,有时他会将这些元素用于具体绘画中。和一战时期其他电影制片人一样,茂瑙在灯光和舞台技巧上深受马克斯·莱恩哈的影响(曾有一段时间,他也是莱恩哈公司的一员),并运用了表现主义中明暗对比和变形透视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茂瑙将移动相机特性中再次想象的空间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他电影中的流动性和现代主义感觉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十分时尚的。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吸血鬼惊悚电影《诺斯费拉图》(1922年)是茂瑙的代表作。


茂瑙在一战中曾担任过飞行员,1919年,他和演员康拉德·维德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在他的21部电影中,9部已遗失。《诺斯费拉图》是无声电影时代众多电影中的佼佼者。虽然说是非官方电影,但这部改编自巴拉姆·斯托克小说《德拉库拉》(Dracula)的电影和其后的改编电影有着诸多差异:该电影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鬼魅吸血鬼形象,啮齿动物般的牙齿、手指和耳朵充满了诡异色彩。由高挑、骨感的马克斯·希拉克演绎,他在阴影中猎食,并消逝于黑暗中。如果说这些是表现主义想象的产物,那么令影片《诺斯费拉图》卓然于众的另一大功劳还应归功于茂瑙择定的拍摄地点——深具中世纪风范的波罗的海小镇,那充满恐惧的战栗来自将超自然的体验置于自然世界中。


《浮士德》则是另一种类型,是完完全全的摄影棚产物,也是由诸多细节堆砌而成的幻想影片。虽然当代批评者指责这是一本粗俗的哥特风电影,但影片的画面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批评者们显然更中意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的笑声》,该片讲述了一段情感轶事:已老到搬不动行李的旅店看门人钟情于一位清洁女工。虽说故事本身比较单薄,茂瑙的处理方法则颇具启示意义:他完全舍弃了画外音,开启摄像机,通过高速移动的物象摄录相关的一切(包括许多非凡主题的摄像片段)。茂瑙熟练地运用了表现主义技巧,诸如叠印、摄像角度,特别是移动拍摄的手法,并将这些技巧融于自然主义表演中,展现出一种国际视角,不久,茂瑙就拿到了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影合约。


电影《日出》是这份合约的第一份成果,茂瑙又一次为电影配选了充满音乐感的副标题“两人之歌”。同样,影片的故事情节相当简单:一位小镇男士被城里荡妇所引诱,在杀妻边缘幡然醒悟。茂瑙的精湛技巧并不体现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其对人物刻画的升华。


不幸的是,茂瑙42岁时死于车祸,在此之前,他完成了电影《禁忌》(Tabu,1931年)的拍摄,这是在波利尼西亚拍摄的晚期奇幻无声电影,该片由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做前期投入。

谢尔盖·爱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蒙太奇大师


1898—1948年,生于拉脱维亚共和国里加,卒于苏联莫斯科。


引入“理性蒙太奇”的概念。


形式主义电影奠基人,谢尔盖·爱森斯坦将革命美学注入到新共产主义时代的理念和理想中。他的头三部电影《罢工》(Strike!,1924年)、《战舰波将金号》(The Battleship Potemkin,1925年)和《十月》(October,1927年)如编年体般地记叙了俄国革命的发端及最终胜利的过程。这些电影融入了史实,并通过大胆的形象设定和大量蒙太奇理念的运用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新的表现方式。


1918年,爱森斯坦自愿加入红军,1920年,他前往莫斯科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剧院担任舞台美术工作。随后,他供职于当时莫斯科一家著名的先锋派公司。1923年,他撰写了一篇宣言《蒙太奇之吸引力》(The Montage of Attractions),这篇宣言进一步完善了列夫·库里肖夫关于通过剪辑构建意义的理念。在他的导演生涯中,爱森斯坦专注于“理性蒙太奇”概念,通过两个镜头的冲突对比,不但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更体现了一种清晰的政治意念。《罢工》一片便是这种理念的极好例证:警察攻击工人的场景借由屠杀屋中残忍的脚印剪接而成。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片段是无声电影时代的经典片段。


如果说这种表述听起来过于抽象,那么爱森斯坦的真正才华体现于他通过声画对位所营造的强大的影片气场,正是这种能力,使他摒弃了传统影片中资产阶级的个人英雄叙事法。在他20世纪20年代执导的影片中,剪辑次数是标准的6倍(学者根据每个镜头的平均长度进行测算,《十月》每个镜头只有2秒)。


《战舰波将金号》(取材于1905年海员反抗沙皇专制的将官事件)被视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极大威胁,该电影在英国、西班牙、法国和纳粹德国遭到禁映,直到1954年才被解禁。该片对全世界影迷都产生了极为深重的影响。


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执著无所不在,就如同时尚艺术家极力探索建构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尝试一般。1923年,俄国电影制片人维尔托夫在其新闻短片《吉娜之眼》(Kino-Eye)中,对新型电影剪辑技巧做了实验型尝试(爱森斯坦则更为偏爱他所谓的“吉娜之拳”)。爱森斯坦不仅是一位灵感四溢的剪辑者,他缜密的前期策划也体现了其分明的棱角和表现主义的意蕴,他自由地使用了视觉速写、象征主义和讽刺隐喻等技巧。


蒙太奇


原指苏联关于理性剪辑的理论,现指各种剪辑手段,指将各种分切的镜头按某种意图组接起来的手段。与经典好莱坞电影中持续性地“可见”剪辑相反。


爱森斯坦受政府赞助展开世界游历之旅,并于1930年来到了好莱坞,他计划拍摄西奥多·德莱塞的《美国悲剧》(American Tragedy),但这对当局最高统治者来说无疑太过激进,因而在墨西哥的拍摄也被迫放弃。当爱森斯坦再次回到前苏联,他已不再是当局至爱的宠儿,《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1936年)展开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宣传,但他激情高昂的国家主义却使得理性暂退。充满争议的影片《恐怖伊万》(Ivan the Terrible)本被设定为三部曲,但在爱森斯坦死前只完成了其中的两部(1944年,1946年)。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黑色电影缔造者


1890—1976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德国和好莱坞重量级导演,以黑色电影出名。


弗里茨·朗至少对两种类型电影——奇幻电影和黑色电影影响深远。同时,他经历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产业,是电影导演作者论(一种电影理论,主张导演即影片的“作者”,见第26页)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不管在哪里创作,朗的电影都有一种阴森可怕的无奈感——人们孤单无助地和悲凉恶毒的命运抗争的无力。


朗从事于两项各自独立的事业:他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重要导演,执导了诸多广受欢迎的作品:《尼伯龙根之歌》(Die Nibelungen,1924年),影响深远的奇幻电影《大都市》(Metropolis,1927年)。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又成为好莱坞的导演,大部分时候都在执导朴素的惊悚悬疑剧,但这些影片中的很大一部分被批评者和同行所忽视。他拍摄的美国电影成为他跻身大牌导演的奠基石。


《大都市》毫无疑问是他最为出名、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虽然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依靠想象从缩短至90分钟的影片去揣想、拼凑原本153分钟的大作(2008年,一些遗失的片段在阿根廷重现),该片犹如对现代工业社会噩梦的极佳预言,假想了一位堕落的精英靠剥削压榨下层人民而过着优裕的生活,其中超然的视觉想象令人惊叹。


《赌徒马布斯博士》(Dr Mabuse,the Gambler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1922年)是另一部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塑造了一个善于煽动他人情绪、迷醉他人的恶棍形象,这位犯罪策划者经常借自己的口迷惑他人,批评家发现,这个形象仿佛是对阿道夫·希特勒到来的预言。该时期朗最为出名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有声作品《M》(1931年),该片是表现主义的杰作。讲述了一位杀童犯在杜塞尔多夫大街上遭追捕的故事。罗锐那声充满悲情主义的哭喊“我只是情不自禁”充满了战栗恐惧,这也成为贯穿朗美国作品的一个主旋律。


朗在黑色电影方面同样有出色的表现,他摆脱了传统的表面化叙事手法,揭示了社会大众不太愿意接受的更为厚重、更为黑暗的真相。《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年)、《血红街道》(Scarlet Street,1945年)是其中的代表作。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朗的《大都市》以其对未来的萧瑟假想,迷惑了观影者。


在对巴洛克风的一度情迷后,20世纪50年代,朗的作品从注重舞台美术布置转移到其他方面,诸如融入了灵魂的进化等。在这里,朗将场景布置精简到了极致,在类似于炼狱的布景中,一些平凡的小人物(格伦·福德、达纳·安德鲁斯)屈从于仿佛比他们本身力量要大得多的力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使用自由意志,但他们一直受困于一种无情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才容许一点可贵的慈悲。《狂热》(The Big Heat,1953年),影片讲述了一位警察疯狂仇杀控制了他的城市并杀害了他妻子的暴徒,这也是朗作品的一个新的高度。在完成了《高度怀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1956年)的拍摄后,朗离开了美国,在印度和德国制作了三部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并在戈达尔的电影《轻蔑》(Le m¨|pris,1963年)中露面。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恩斯特·刘别谦


ERNST LUBITSCH


经验主义


1892—1976年,生于德国柏林,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创新精妙幽默的喜剧形式,取代以往的打闹剧。


最早被“输入”好莱坞的欧洲导演之一,恩斯特·刘别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喜剧形式,借由世界性的触角和智慧创作喜剧,这触发了众多导演的灵感,一时间佳作迭出,成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大约在1920—1947年)。


20世纪20年代的喜剧电影以打闹喜剧为主,其先锋人物是:马克·森内特,哈尔·洛奇,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大胖“阿巴克尔”,哈里·兰登,查理·蔡斯,等等。作为马克斯·莱恩哈的高徒,刘别谦不仅仅执导动作喜剧,作为导演,他吸收了戏剧形象、闹剧、小歌剧、涂鸦作品等诸多元素来完成他的喜剧创作。


在浪漫喜剧领域,刘别谦享有盛名,成绩斐然,代表作《杜巴瑞夫人》(Madame Dubarry,1919年),《女后安娜传》(Anna Boleyn,1920年)。他和女演员波拉·妮格丽和奥斯·澳斯瓦达(被誉为德国的玛丽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