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李可染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良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403091
ISBN:978721417017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826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李可染
作者:李良
ISBN:9787214170170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入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李可染而言,深厚伟力的徐州大地养育了他也成就了他。出身平民家庭,虽然不能够提供读书求学的良好条件,但相对自由开放的家庭环境却最大可能地保护并发掘了李可染的艺术天性。童年试墨,逢遇乡土画师王琴舫的点拨,已现“素质可染”。年甫十三,拜师乡贤钱食芝,李可染得以进入传统中国画世界。艺术品类是相通而互生的,于地方戏“拉魂腔”的热爱以及胡琴艺术的痴迷,增殖了李可染的艺术禀赋。一把胡琴,伴其一生,加深了李可染于苦难人生的理解以及底层民众的关怀,也发展提升了其艺术的情感基调、民族情怀以至国家大爱。
一、平凡家世
一直有人说,如果没有离开徐州,也就没有后来驰誉中外的大师李可染。联系大师的生平行迹,仔细琢磨,这话说得是有道理。不过也应同时看到,没有故土徐州的文化哺育,也许一样没有大师李可染。应该说,李可染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还是徐州的。
之于整个中国而言,徐州确实是一个深厚伟力的地方。《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禹分九州,徐州其一。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史、2600余载的建城史,徐州是江苏省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黄河文化、齐鲁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徐州交汇,哺育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一大批文臣武将,为两汉文化的产生铺垫了地理温床。这一区域文化经过汉王朝的统理、演进、发扬,同时吸收、融汇各种文化精髓,形成了以汉朝文化为母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徐州,俨然是一种文化原型的生成地。徐州扼东西南北要冲,俯瞰中原,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民风彪悍。五省通衢,处交通往来之中,各种文化钩联杂融,徐州人争强好胜。
李可染是个典型的徐州人。低调谦虚,口讷寡言,他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世,所以能够见到的相关记述也就很少。
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公元1907年3月26日),李可染出生于徐州一个平民之家。其家位于徐州南马路旁石婆婆坑,家里贫穷,只有数间草房可供居用。李氏一家数代清苦,延及祖辈已呈穷极之相。祖屋处徐州东约五十里的铜山县徐庄镇后场村,北距今陇海铁路约200米,东距黄集火车站约3公里。据《李氏族谱》(陇西堂)(卷二)记载,后场村李氏来自后场西南约20里的“圣水庵村”。明代在“圣水庵村”定居的李钦,为族谱中的一世祖,子李明为二世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祖失名,七世祖洪勋、洪才,弟兄二人,洪勋三子,朝裕、朝禄、朝相,是为八世祖。八世祖朝相传之九世、十世、十一世皆失名,十二世祖名有万,但十三世、十四世又失名,到十五世李惠春,在徐州开“宴春园”饭店,家业方见起色。之前,李氏各代都是贫苦农民,故乡后场也没留下一间像样的房子。
后场《李氏族谱》第75页“十六世”记载:“永顺,字可染,居徐州。”李可染原名李永顺,父母亲皆目不识丁。父亲名唤李惠春,早年生活难以为继,从后场村老家逃荒到徐州谋生。先以下河打鱼为生,后来到饭馆做学徒,出师后在一澡堂门口摆摊卖包子。聪明勤劳,节衣缩食,渐渐有所积累。到李可染出生时,李惠春与弟弟李惠林合伙开一家名叫“宴春园”的饭馆,店名就是据其名字“惠春”节取的。该饭馆生意不错,主要依靠“彭城鱼丸”、“吊地瓜”几道乡土风味的拿手菜。“彭城鱼丸”以黑鱼和蛋清汆丸,猪油爆香葱姜,香菇青菜点色,鱼汤煨炖而成;“吊地瓜”用小秧红壤地瓜为主料,加之蜂蜜、桂花,文火慢慢熬制乃得。这两道菜,都是慢工出细活,容不得着急匆忙。李可染到晚年,常常向别人提及自己的早年家庭及与美食的缘分:“父亲做事勤劳俭省,对人诚实而有耐性,因之他经营的小本生意慢慢得到了发展,等我出生之时,我的家庭已成为一个不愁吃穿的小康之家了。”今广大北巷16号“李可染旧居”所在地即为李惠春开饭店时期购置的,时在1920年前后。李惠春把南关外居住多年的茅草房翻盖成砖瓦房,两进院落,与其弟李惠林分住前后院,也算是李氏从“圣水庵”以来最辉煌的时代了。
李可染母亲也姓李,为一菜贩家的女儿,亦为清苦人家出身,有姓无名。也许是小商业家庭出身,她生性乐观,且身体硬朗,一辈子都是传统妇女那般生儿育女不辞劳苦。20世纪50年代,和李可染全家一起生活在北京。孙女李珠忆及奶奶:“奶奶身体很好,吃饭不肯用小碗,每顿饭都在大家后边,把什么菜都和饭盛在一起,虽然牙全没了,但什么都能吃,是吞下去的。她喜欢玩老式的纸牌,春节除夕之夜,别人全困了,她还兴致不减,要郑于鹤陪着一直玩下去。”李母性格相对外向,处事坚忍通透,一派传统慈母之风。
李惠春夫妻小本经营,厚道持业,倒也一改往前,生活日趋温饱盈余。二人共育有子女8人,3男5女。李可染上有哥哥李永平、姐姐李萱,下有妹妹李永珍,弟弟李永祥,妹妹李永淑、李畹、李娟。妹妹李畹后来也成为画家,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兄妹八人,成年有后嗣者七。据侄辈李秀君叙述,李永祥生于1913年,擅长作画而天赋很高,19岁曾在快哉亭公园举办个展。1934年患急性阑尾炎病逝。临终前,疼痛难忍以致在地上翻滚。后每谈及弟弟的病亡,李可染皆沉痛于中,叹惜如此天资聪颖之人却没能够有一幅画作留存。
父亲李惠春早年打鱼谋生,落下筋骨疼痛的毛病,50多岁就只得拄拐杖行走,61岁时去世。母亲延年益寿,86岁上于徐州老家过世,可惜,时值1968年“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李可染本人亦遭到冲击,未能返回徐州治丧哭别。
二、素质可染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之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于可能决定其一生。农耕文明为主导的时代里,耕读传家乃兴家育子的传统选择,然而对于城市小工商业主而言,这一传统选择也许就有了例外。饭馆营生,开门迎客,几乎没有一天能够闲着。曾经农村里茅屋潦倒的拮据经历,使李惠春夫妇深谙谋生致富的重要。持业繁累,加之子女又多,于子女教育上也就难能个个顾及、面面俱到了。
大约是我的父母没有成套的教育子女的方法约束我的缘故吧,我在童年便自由发展成为一个艺术的倾慕者和学习者。
一张好的绘画更会叫我骇目惊心,如失魂魄。我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在桌上画,睡觉的时候用手指在席子上画,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记得我在六七岁时,便能用打碎的瓷片在平坦的土地上画出赵云、孔明一类小说插图上的人物,博得大人们的围观和称赞了。
不受旧礼教约束而渴求文化的家庭氛围,营造了快乐的童年。没有管束也是一种管束。对于艺术家而言,相对松散自由的没有管束恰恰是难得的成长时空条件。而作为一代大师的李可染,其艺术发蒙和气质秉性都和那个看似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自由环境分不开。
五岁尚小,胆小怕羞,沉默寡言,特别喜爱看集市上的民间戏曲、杂技表演、听艺人说书。从小爱画画,常常看画工们画门神、画灶王爷和人物肖像而流连忘返。平民儿童李永顺,无礼教约束,得流连于民间游艺场所,酷爱戏曲绘画,没有纸笔,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和小说绣像,博得邻人围观。小伙伴从父亲的旧书堆里发现两本画谱送给他,翻看得入迷,困乏了,还舍不得放手,就抱着那两本画谱睡觉,觉得那书也发出诱人的香气。
七岁入私塾,穷巷无良师,于塾师家偶然看得民间画师“聋道人”李兰手作山水中堂,顿感满室烟云四壁生辉。这也许是绘画艺术对于李可染的第一次冲击,以致其老年时期忆及此事仍旧激动不已。绘画的情感一旦埋植内心,则日夜挂虑。积攒父亲给的买早点的零钱购买作画器具:纸、笔和颜料。不喜欢读书却喜欢画画的李永顺,找不到专业老师,只能让自己的爱好私下里得到满足。他到商店里观望货架上方张贴的字画、斗方,仔细揣摩默记在心,然后快速跑回家里,拿出纸笔,争取第一时间追摹记忆画出。喜爱,痴迷,已然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私塾两年,学业几无所得,唯常在堂上写字画画,塾师宠爱,不加阻止。
十岁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读书。经过几年观摩学习的绘画积累,生性腼腆的李永顺显露出超出一般的绘画长足之处。先天的聪慧,加之刻苦用功,让教画先生王琴舫另眼相待。
王琴舫(1889-1959),徐州人,幼承庭训,入私塾、读经史。后值洋务运动,世中学堂卒业,齐一心之志,习《芥子园画谱》,视为初学之津梁。画笔耕耘,以善绘花鸟画成才成名,自成一家,为清末民国时期中国著明花鸟画家。早年从事教育,为徐州国画艺术界奠基人。1914年,其花鸟画选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世界金奖,为中国在国际上获金质奖第一人。从此名声大噪传遍全国,政界名人纷纷求画,画界众多巨擘亦深受鼓舞,竞进不息。他借此机会壮大彭城画派,广育美术人才,促进美术教育事业。1920年曾与王继述(负责人)及阎咏佰、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张金石、何晓林、刘峰青、司香谷、李兰阶、南村、周鸿业、汪东、陈兰圊、郭振东等在徐州创办“欧亚艺术研究会”,共磋画艺,研讨画风,交流心得,举办画展。1924年,偕画家王子云、萧龙士、王继述等创办徐州艺术专科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谋任徐州市图书馆馆长。博取众长,匠心锐意,雄视南北,自成写意富丽花鸟画一派。当时古城徐州有“官臣人家大腹商,中堂字画王琴舫”之佳话。1959年病故。其子王云华介绍说:1962年,中央美术馆落成时,拟举办中国首次当代国画艺术展览。征得全国著名国画大师如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钱松嵒、李苦禅、李可染、关山月、萧龙士等人精品九十六幅,尚差四幅不足整百幅。展期在即,燃眉之际,李可染将其珍藏王琴舫老师之四幅花鸟画挂于展厅尾部。展览期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王琴舫四花鸟屏深表敬佩。周恩来手指画上的落款人名问李可染:“这人是哪里的?”李可染说:“是徐州的。我启蒙老师。”
在学校里,李永顺以出色的绘画成绩博得了美术老师王琴舫的赏识。王琴舫认为他“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给他起了新学名——李可染。勤奋好学,墨染山河,也许许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饭馆家庭出身的少年李永顺,几十年后,成长为名满天下的一代大画家李可染。李可染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感恩深厚。20世纪80年代,李可染先生来徐商建故居事时,曾以本人山水画向他人交换王老师作品传为佳话!当时李可染在市领导面前讲:“我老师先世国内动乱时期,可惜存世作品不多啦!徐州人民应珍惜!”
1920年暑假的一天早晨,13岁的李可染正在城墙上跑着玩,无意间向城东南莲花池边快哉亭望去,偶然间看见有几位老人正在亭榭后室窗口处画画。他很好奇,就慢慢地顺着城墙坡爬下去,轻轻地伏在窗外观看。只见一位老画师正在画横幅梅花,他先在纸上勾出几根枝干,然后,在空白处圈花点蕊,不多会儿嫣梅满纸,令人神怡。李可染在窗外看得非常出神,静静地伏在窗外,敛气屏息,一动也不敢动,他既怕惊扰了室内的老画师,又怕扰去了那满纸的芬芳。这是李可染第一次见到传统中国画创作的全过程,内心里狂喜不止。直到围观聚集人全部散去,他才回家。中午,母亲见他呆呆痴痴的,就问他:“怎么了?”他也不回答,吃完饭后,又匆匆地跑回……新奇和求学的欲望,驱使他不由自主地一连数日天天到快哉亭观看老画师们作画。这也引起了老画师们的注意。一天,终于有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你可以进来看。”愣了半晌,他才确信是招呼他的,他怯生生地走进了画室内……从此,少年李可染每天清晨都兴冲冲地早早赶来,帮助老先生们打水、扫地、磨墨、理纸,同时,细心观察老先生们的作画方法、步骤乃至整个过程。
经常雅集切磋画艺的这群老画家是钱食芝、苗聚五、杨荩候、阎咏佰等几位乡贤,那位画梅花的先生叫钱食芝。钱食芝(1880-1922),字松龄,江苏省徐州市人。擅画山水,亦善写梅。其山水画师法清代画家王石谷,书法追摹汉魏碑刻,兼学清代书法家刘石庵,诗学陶渊明。钱食芝早年曾与苗聚五、阎咏佰等人,创办了徐州市著名的“集益书画社”。1913年他发起成立并负责“东方书画社”,主要成员有李兰、章亚古、张伯英、张从仁、苗聚五等。著有《怀微草堂诗书画合册》。其传世绘画作品有山水长卷《秋山行旅图》等。
李可染在快哉亭汲水磨墨,侍纸观画,暗暗默记,回家以后便能背临出来,一段时间下来竟也积累成卷。有一天,他壮着胆子把自己在家中背临的画拿给钱食芝等人看,老先生们都十分惊奇,连连夸奖道:“孺子可教也!”苗聚五对钱食芝说:“这孩子将来前途无量啊!您就收下这个学生吧。”钱先生欣然同意。拜师以后,钱食芝先生花了好几天时间,特别为李可染画了一幅四尺整纸的山水画中堂,画上题了一首五言律诗,诗的末尾四句是:“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子鹏搏上,余渐鹢退飞。”(鹢,古代传说中一种倒飞的鸟。)钱先生还题写了很长的跋文:“余生可染,年甫十三,拜余为师……”杨荩候也用小篆为李可染写了副对联,上联为“不因果报方修德”,下联是“岂为功名始读书”。钱食芝似乎早已从少年李可染身上看到了大鹏展翅的未来。
钱食芝是李可染的第一位绘画启蒙老师,李可染随其习王石谷一派山水。往事悠悠,岁月沧桑。晚年的李可染以卓著的艺术成就而享誉国内外,但他终生都没有忘记钱食芝先生。1985年金秋10月,已经78岁高龄的李可染荣返故里,他再一次重游了快哉亭,心情无比激动。他说:“我13岁的时候,一个特殊的机缘,在快哉亭拜乡贤钱食芝先生为师,他是我的恩师,是他把我带进了传统艺术道路,要是没有钱老师,我也没有今天。我虽然现在已经70多岁了,对我的老师,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少年李可染对书法也有相当的兴趣。后来谈及书法创作,他曾说:“写字最幸福,字写好了与画一样。一张好字把屋子里的气氛都改变了,但是我作画的时间多,没这个幸福。”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往往书画不分家。李可染于书法训练,起步于“仿影”。九岁时,喜用大笔练字,曾于私塾东家仿徐州书家苗聚五写大幅“畅怀”二字,贴在自家“宴春园”饭馆墙壁上,引得当地名流纷纷称赞。苗聚五闻听也前来观看,高兴地在“畅怀”二字旁加了题跋。此事传开,众人皆侧目李可染,常有人于其指指点点,口中“畅怀,畅怀”不止。类似别号的称呼,是大家对这个爱好写字少年的赞肯,李可染也因此传扬书名。后数年间,每逢春节,登门求写春联者不绝。当时,李可染学字练书极为刻苦,常常不舍昼夜。主攻赵孟頫一体,却苦于徐州小城更无名家指教,得其形而失其骨,随时俗有秀媚习气,这一缺憾直到后来苦练有年自成一家“酱当体”才一尽消遁。
三、二胡情深
一代宗师的思想品格与从艺精神,和他生长的大地密不可分。黄河从12世纪改道流经徐州,成为京杭大运河一段天然河道,便利河运的同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尤其是明代以后,河床抬高,“悬河”多次决口泛滥,每次水灾,屋舍毁坏,贻害无穷,百姓流离失所沿路乞讨。同时,历代王廷皆视徐州为战略要地,几千年来这方大地因兵家必争而兵燹匪患不绝,史载二百余次的战役战斗让徐州留下“九里山旁古战场”等诸多旧语俗说。水灾与兵燹之下,最受难的当然是底层人民。艰辛生活蒙盖下的人民,需要力量去抵抗苦难的同时,也需要渠道去排泄苦闷,艺术则成为最佳的选择之一,对于徐州人民来说,他们找到了“拉魂腔”。
拉魂腔,其早期的唱腔来自灾民为了谋生在乞讨时说唱的吉利话,以及农民们的吆喝声、号子声,与徐州一带的民间语音非常相近。明末清初,苏北、鲁南广大地区灾害不断,灾民乞讨时多说些吉利话以求得施舍,后来有人将这种吉利话,从散白衍变为押韵角近似快板书的唱腔小调。清代乾隆中期,一支临沂难民带着本地周姓尼姑传授的小调(该小调业内人惯称“周姑子”)向临沂以南的海州、新沂、邳州等地游动,沿途又吸收了“太平歌”“猎户腔”等民歌小调,并融入了吉利话的说唱方法,逐渐形成连套的唱腔板式。乾隆二十五年重修的《沂州府志》记载:“邑本水乡……十岁九灾……(当地农民)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孥担橐,邀侣偕出,月日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指临沂、郯城)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所以劝禁以挽颓风。”地方政府原欲设禁、打压,但挡不住“周姑子”渐成气候。清乾隆中期(约为1766年左右),徐州地区除明代嘉靖年间古老剧种余姚腔还有相当影响外,徐州的地方花鼓以及柳子戏、梆子戏等戏曲艺术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周姑子”吸纳“锣鼓铳子”艺术,为男女分行演出奠定了基础;从徐州花鼓吸纳“压花场”,一方面在表演上丰富了舞蹈身段,一方面在唱腔上衍化了花鼓的拖腔,逐渐形成唱腔音乐最具标志性音调的“拉腔”。乾隆后期,再次吸纳本地区花鼓、道情、俚曲、民歌的表演、唱腔艺术,还从柳子戏、梆子戏、京剧以及南北过境徐州的许多古老的剧种中吸取了戏曲艺术形式,形成独具个性和艺术魅力的唯一的徐州本土地方戏曲剧种“拉魂腔”。拉魂腔有着众多的听众,老百姓们中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等民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拉魂腔”旧称泗洲戏,又称柳琴戏,但徐州人更爱称其“拉魂腔”。其唱腔交融南北方风格,婉约与豪放并蓄,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抒情优美动人,“有拉魂的魅力”。从音乐伴奏、锣鼓点子到唱腔表演,都是十分让人们“着迷”,只要小锣子一响、琴声一起真的就能够把人们的“魂”给勾拉了去。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连目不识丁的人也能一套一套地唱拉魂腔。有了拉魂腔,生活便变得有滋有味。高兴时唱快板,把五脏六腑都荡涤得干干净净;悲苦时,唱慢板,那撕心裂肺的情调也抚平了心中痛苦的皱纹。舞台上,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传统伦理中“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故事情节让听者安慰,同时也接受人生的教育。1953年,拉魂腔正式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魂腔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弦乐类,有柳叶琴(主弦)、唢呐、笙、笛、二胡、三弦、大提琴、扬琴等;伴有打击乐类,如板鼓、手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二胡在徐州地区就是俗常所说的胡琴。胡琴,自元代起成为拉弦乐器的泛称。它源于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现用马尾弓拉弦的胡琴,是当时主要的拉弦乐器,据沈括《梦溪笔谈》中“马尾胡琴随汉车”之记载,马尾胡琴形状为长柄、无品、音箱梨形、两弦,琴头上镶着龙首,用马尾弓拉奏,曲声抑郁。到了南宋,胡琴已比较流行。而到了元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广为交流、融汇。这时的胡琴其形制与今日流行的龙头二胡已比较接近。《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述其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有清一代,除了原有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伴奏京剧的京胡和伴奏梆子戏的板胡等。胡琴类乐器表现力丰富,它可以用不同的弓法、指法深刻细致地表达音乐内容。胡琴在民间流传很广,民间艺人创造出一些特殊表现技巧,如模拟各种人的声调、唱腔、道白和欢笑声及自然界中飞禽走兽的鸣叫声,等等,从而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富有韵味,在独奏、民族器乐合奏、歌舞和声乐伴奏以及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胡琴之于拉魂腔,功能亦如是。
拉魂腔唱腔独特,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以G徵调式与D宫调式为主,感染力极强,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男腔粗犷高亢,女腔柔韧华丽。表演风格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擅喜剧表演手法。可以说,从音乐伴奏、锣鼓点子到唱腔表演都让听众十分着迷,越听越有瘾。世世代代的徐州人,即使目不识丁,也能一套一套地唱拉魂腔。乡音、乡情、乡土气的柳琴戏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徐州人血肉相连。茶余饭后,谁都会哼一两句“大路上走来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