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唐由之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国医大师:唐由之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杨启平,李延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403092
ISBN:978721417745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473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版权信息
书名:国医大师:唐由之传
作者:杨启平,李延辉
ISBN:9787214177452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在传世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笔下的有志少年,正是国家复兴的希望所在。他们如初升的太阳,必将喷薄而出、光耀大地;又如奔流的小溪,终将汇聚成滔滔江河、浩瀚海洋。
唐由之的少年时代,恰逢八年抗战。他的家庭因这场战争而衰落,他的学业因这场战争而被迫终结。他不得不随家人辗转逃难、流落异乡。其间,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生存不易、求学更难。
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面对国难的洗礼、生活的动荡、失学的困苦,唐由之没有消沉,没有动摇。他少年立志,以自学的方式履行着“今日之责任”。无论乡居还是逃难,他都坚持读书,自学不辍。因而能够考入名校,学习国学经典,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以后学习中医理论打下坚实的古汉语基础;也因此能够在乱世之中,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同中医结下不解之缘;更为他在日后成为“少年中国”的一名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1.宝剑出鞘
1926年7月4日,一个仲夏日,唐由之在家人的祈福和希冀中,降生在古城杭州上珠宝巷“久昌参行”后面的宅院里。
唐家是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祖孙三代同堂,虽然世代经商,却书香传家。久昌参行就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祖产。
参行掌柜唐景潮,是唐由之的父亲,唐家的一家之主。因其父唐光裕早年交友不慎,沾染上不良嗜好“福寿膏”(鸦片烟),不理商务,只顾迷醉于吞云吐雾,把多年积累的家财败掉了不少。所以唐景潮早早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参药店的生意,他独自支撑门户已经有些年头了。世道乱、摊派多、税负重,参行生意难做,在惨淡经营之下,尚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虽不算富足,却也安逸。
唐掌柜为人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人送雅号“唐菩萨”。他虽为生意人,却不沾铜臭,不屑于投机钻营。他不仅饱读诗书,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颜体字,是当时杭州城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这年,他膝下已育有两儿两女,长子唐侠尘(即著名画家唐云)时年十六岁,正在读中学,次子唐云亭在一间钱庄做学徒。
唐由之的降生,给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唐家,平添了许多欢乐。家人们都很兴奋,祖父母乐得都合不拢嘴,父亲更是心花怒放。人到中年,又喜得第五子,令唐景潮感到无限荣光——家门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嘛。
喜得贵子的唐景潮,觉得自己此时的第一要务就是给老五起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琢磨着,不禁皱起眉头。
民国建立以来的十几年里,在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各派系军阀纷争、政局多变,社会、经济处于动荡起落的境地。此间杭州虽偏安东南,仍不免受到大气候的影响,百姓生活困苦,看不到希望在哪里。谁不希望生活在太平盛世呢?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唐掌柜想到了《列子·汤问》中记载的典故。
“锟铻”,削铁如泥的宝剑。老五的名字就叫作“锟铻”罢!
愿吾儿能如这宝剑一般,一生披靡;虽生于多事之秋,却能不为俗世所困!亦愿吾中华早日息兵戈、还太平!
唐锟铻,父亲给唐由之起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自此,锟铻得名,“宝剑”出鞘。
在中华传统民俗中,各地方、各阶层对家门添丁增口都特别地看重,杭州人也是如此,有了子嗣,满月酒、过百禄,自是少不了要喜庆热闹一番的。
转年,北洋政府政权瓦解,民国政府撤杭县,正式设立杭州市。虽然军阀混战的局面还在继续,幸而战火并未波及杭州。杭州百姓的日子渐渐有了些盼头,士农工商都有所发展。久昌参行的生意,在唐掌柜和长子唐云的合力维系下也渐渐有所起色。
然而,就在这一年,一场火灾突然降临唐家。那天,临近参行的一间铺子意外着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势很快就蔓延到了唐家。幸亏发现得早,才没有给参行造成重大损失,但灾后重建的花费,还是令家底本来就不厚的唐家元气大伤。
这时,锟铻的长兄唐云已经辍学,在参行帮工有一年多了,但他醉心于书画,也不是个经商的好手。本来唐掌柜自己算盘不精,一心寄望于长子可以光大家业,但现实让他有点失望了,他发现两个儿子都不是经营参药店的材料。处世随缘、笃信造化的唐景潮,深信以兴趣为师才能得大成就,勉强不来。于是把将来光大祖业的希望寄托在了第三个儿子身上,对锟铻的启蒙教育也就更上心了。刚刚3岁,锟铻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背诵传统蒙学《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他独具慧根,什么都学得很快。
2.唇亡齿寒
寒来暑往,十一载转瞬即逝。
1937年,唐锟铻已经是国小五年级的学生了。他自幼聪明伶俐,又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记忆和思维能力都不错,加上好学、用功,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渐渐地开始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主张。比如说,他的名字锟铻,就被他自作主张简写为昆吾,由周穆王的宝剑变身为传说中刻玉的利刀了。
小昆吾寄托着父亲的希望,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然而,任何美好的希望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民国,终究都是浮云。在十年内战中未受大难的杭州百姓,却即将被推向危难的边缘,被置于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
唐由之11岁时留影
这年7月7日,虎视中华已久的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8月13日,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战斗进行得悲壮而惨烈。
作为淞沪前线的后勤基地,与上海唇齿相依的杭州,自然成了日军轰炸机的重点空袭目标。8月14日下午,民国空军第四大队在大队长高志航的率领下刚刚飞抵杭州笕桥军用机场,还没来得及补充油料,便接到13架日军轰炸机来袭的消息。他们立刻升空迎敌。这场空战持续了近三小时,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而第四大队无一伤亡,成为抗战时期首次空战大捷。
尽管首次空袭就碰了个大钉子,但日军并未就此罢手,仍不断地出动飞机实施轰炸。杭州、萧山、余杭等地大批房屋被毁,城市遭到了极大破坏,民间积累毁于一旦。当时的上海《申报》、杭州《东南日报》等,都对此做过详细报道。从空袭第一天起,就陆续有受伤的空军飞行员及轰炸受伤人员,被送到广济医院等杭州各大医院。
上海骤起的战事、日军飞机的轰炸,成为当时许许多多杭州家庭命运的转折点。从8月中旬初遭日机轰炸起到10月底,杭州城无论政府还是平民都在惶恐中度日。上至富商显贵、下至升斗小民皆人心思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逃离这座城市。曾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这时已百业凋零。
3.肄业避祸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唐家久昌参行所在的珠宝巷一带,曾经以珠宝银楼、珍玩铺子聚集而著称,此时已变得市井萧条,买卖铺子十去其九,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就只剩米店、柴店与南北杂货铺还能勉强支撑。
久昌参行也没能逃过此劫,已经入不敷出,无法维持正常经营了。唐家人束手无策,只有任凭自家仅有的这一点薄产,慢慢垮掉。一家人赖以为生的参药店生意,因日军的侵略而倒闭了!
没了营生,一家人的生计无从着落,只有靠昆吾的大哥唐云以往卖画所积攒下的一点积蓄勉强维持。曾经平静、自足的日子,已经被这场战争完全颠覆了。此时唐家人已经欲哭无泪。
到了11月初,上海战事吃紧,已告危急,消息传到杭州,市民更是人人自危。但凡有点积蓄的人家,都卷了金银细软,携老带小逃往内地去了。日子窘迫的贫苦人家也开始逃离市区,藏匿到郊县村镇,观望动静。
投亲避祸,也成为摆在唐家人面前唯一的出路。也像别家那样迁去内地?不可行。一则举目无亲,二则唐家人口多,川资路费所需不菲,只怕是越逃越难,穷困潦倒再无返回。最后经过慎重商议,父亲唐景潮决定由自己留守杭州看家,由长子唐云带领家人到富阳乡下先暂避一阵,看看形势怎样发展,再做打算。
投奔富阳,一是因为唐云是个“富阳女婿”。他的爱妻俞亚声是富阳人,她的娘家就在富阳乡下。二是因为富阳县距离杭州城不远,且临富春江,无论是将来战事结束返回杭州,还是战事恶化需要再做打算,一家人都可进可退。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杭州辖下的富阳县,位于杭州西南方向,距杭州城大约30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迤逦,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横贯全境,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就是以富春江畔为背景,描绘这里无限风光的。
唐家人的乡居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这时的唐昆吾只是个12岁的少年,刚开始读国小六年级。战火的威胁,使他不得不中断刚读了两个月的六年级课程,跟随家人迁居富阳乡下。珠宝巷的石板路上从此又少了一名快乐的小学生。
虽然很不情愿,但小小的他毫无办法。在最近几个月里,他已经听够了防空警报响彻杭州的尖啸,听够了远处不时传来的爆炸声,听够了大人们交谈时那忧心忡忡的嗟叹,看够了父亲满面的愁容和母亲的眼泪……
中途辍学又背井离乡,对小昆吾来说是极苦恼的。他想念学校,想念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他每天读着随身带来的国小课本,仿佛又重新置身课堂,回到属于他的快乐童年,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是快乐的。他怀揣小小的心愿,一心期盼着有一天能回到自己心爱的学校——杭州盐务小学。
那是一所隶属于民国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办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待遇在当时都是比较高的。校舍就在珠宝巷北头路西,是由旧宅门改造而成的。整座房子都是木结构的,木板壁、木地板、木窗户,收拾得干净整洁。当门照壁,进去是会客厅改造的学生礼堂,从厅堂两侧可以进入后面由厢房改造的教室。再往里进,是个不算太大的天井,这里是学生们课间玩耍、嬉戏的所在。天井的两头是教室,还有老师的办公室。在二楼上临着天井还有教室,学生可以从一处窄而陡的木楼梯拾级而上。
少年唐由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时的小昆吾还并不知道,之后连年的战乱使他与家人一直流落异乡,他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将在那里度过,再也没能回到他心爱的小学课堂。
4.举家逃难
唐家迁居富阳乡下避祸,这一步棋还真走对了。
在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日军随即侵入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杭嘉湖平原,其先头部队与嘉兴守军交火,杭州告急。
随着民国军队的节节败退,杭州危在旦夕。前后已有数十万居民涌出这座古城以躲避战火。而那些没能及时逃走的市民,大都躲进了西方人开办的医院、学校、教会里(因为当时英、美、法等国还没有对日宣战),像英国人办的广济医院,法国人办的仁爱医院,教会办的惠兰中学、基督教青年会等都成了临时的避难所。杭州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户闭市、行人绝迹、一片萧条……
12月22日,民国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及军警大员,在保安队和警察的掩护下连夜撤离,城内只剩下义勇救火队维持治安。至12月23日杭州城危,民国军队在撤离时,炸断了刚建成通车仅80多天、并在淞沪会战中被称为南撤军民“生命线”的钱塘江大桥,试图延缓日军的疯狂进攻。
但是,仅仅拖延了不到一天时间。在12月24日上午,日军即分三路侵入杭州,至此杭州沦陷。上万名日军蜂拥进入市区,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杭州城受到极大破坏,文物古迹惨遭洗劫……
国难当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1937年成为民国国运衰败的起始之年,也成为国人的多难之年。外界的世事变迁,给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的唐昆吾,给他家庭造成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唐家倒掉的不仅是参行,还有一家之主唐景潮的心气儿。他老人家已近天命之年,遭此国恨家仇,业已对前途心灰意冷。国已破,家安在?!他不由得想起了前清八旗兵初占江南时制造的惨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诶!生灵涂炭,在劫难逃!而他在忧愁愤懑无处发泄之下,猛然想起昆吾祖父遗留的两罐鸦片烟膏来,从此埋头吞云吐雾、麻醉自己,在烟榻上逃避着残酷的现实。
杭州沦陷,仅30公里外的富阳县自然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战火迅速烧到了这里。12月23日,在杭州城危当日,民国军队沿杭富公路后撤到了富阳地区。第二天凌晨,大队日军由余杭抄小道侵占富阳县城,该县与杭州城几乎同时成为沦陷区。
在日军铁蹄野蛮践踏下,富春江的美景,顿时变得黯然失色。山河飘摇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有这东去的江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少年唐由之默念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家乡沦陷,参行倒闭,学业夭折……他切身体会到了“国与家”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没有国,哪有家?!他小小的心里因此期盼着,什么时候有一个能保护好“家”的“国”就好了。
遭逢乱世,战火所及之处尽是断壁残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唐家人感到前途渺茫,谁也不知道要颠沛流离到何时。
父亲不在身边,长兄唐云就好像父亲一样,关心着弟妹们。虽然他内心也是无比的苦恼,但毕竟已是28岁的成年人,必须想办法照顾好家人、保护好弟妹。
1938年,在开战之初曾叫嚣要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人没能得逞,进而更加穷凶极恶,把战火烧遍了大半个中国。除了4月初民国军队在台儿庄会战取得大捷之外,都是各地沦陷敌手的坏消息。
虽然,随着上年底杭州地区的沦陷,这一带的战事已经逐渐平息,但生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就是生活在刺刀边缘。日军在占领区强行推行军票、战争导致的物资匮乏等,使得物价暴涨,民不聊生。多年辛苦积累的民间财富瞬间贬值,几乎化为乌有。离开这里成为唐家人此时最大的愿望,今后的路怎么走,就全靠唐云了。可是,离开富阳又能到哪里去呢?
昆吾的大哥唐云,生性豪爽、为人仗义、处事耿直、胸怀豁达,继承了其父唐景潮乐善好施、古道热肠的豪迈气质。他交友讲究随缘,画友、诗友、书友、茶友、禅友、酒友,六艺之中无友不在。“人生之欢,莫过结交,人生之苦,莫过失友”,因而广结善缘。
此时作为唐家的临时家长,他正苦苦思索着。逃难,逃难,首选自然是投奔有亲友可以照应的地方,以求安顿。可是去投奔谁呢?正在踌躇的时候,他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说日本人没有进占上海的外国租界,这里的经济繁荣,书画市场也不错,邀他前去。
来信的人名叫若瓢,是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和尚,为人豪爽、侠义、交游广阔,很有些见识。他擅画葫芦(葫芦因谐音“福禄”而在传统民俗中广受欢迎),与唐云两个又都是性情中人,喜画又好酒,因此十分投缘。与唐云结识时,若瓢正在杭州净慈寺做护寺僧。
“天下名山僧占多”,何况杭州有“江南佛国”之称。杭州西湖的南山、西山都建有古刹。净慈寺就在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依山而建,背靠翠峦,面对碧波,梵宇层叠,雄伟庄严。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吴越国,至南宋时改名净慈寺,是西湖四大古刹之一。“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就是因寺内钟声洪亮而得名。《净慈寺志》描绘到“凭山为基,雷峰隐其寺,南屏拥其后,据全湖之胜”。
看过来信,唐云决定应若瓢和尚之邀举家迁往上海。
唐云之所以选择投奔若瓢,并非是在上海无其他友人,而是因为他明白在这乱世之中糊口都难,一般人家自顾尚且不暇,若去投奔拖家带口的朋友,太给人家添麻烦了,有违他的真性情。而若瓢和尚孤身一人,正在上海吉祥寺做知客僧,为人又颇具侠义心肠,对朋友肝胆相照,必然对唐家人不弃。
经过筹划和打听,唐云这样安排路线:自富阳动身走水路沿富春江、钱塘江、杭州湾,经余姚转去宁波乘海船到上海。这个路线虽然比直接走陆路远得多,但乘船比乘车会轻松一点,也会太平一点。
于是在1938年秋,唐家人及亲戚一共十四口,挤进一只篷船出发了。他们先是自西向东沿江而下到达杭州湾,再由北向南逆流而上,然后再自西向东顺水而下直奔宁波。大约220公里的水路,行船很慢。途经杭州时,唐云下船去向父亲唐景潮辞行,父子俩挥泪而别。此别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见!
5.广结善缘得助多
此时的宁波仍在民国政府的统治之下。1937年日军在侵占京、沪、杭之后,直攻徐州、武汉,企图以军事和政治两手逼迫蒋介石求和,因此对浙东一隅暂时无力鲸吞。宁波于是暂逃浩劫,得以偏安东南,直至1941年沦陷。但期间敌机频繁的空袭,仍使宁波遭受重创。
然而,民国政府统治下的宁波,却并非一片净土。唐家及亲戚一行人辛辛苦苦到达这里,却赶上镇海口(宁波的出海口)封锁。
事情是这样的,自日军进攻上海起,民国政府以“防止敌舰侵入计”为由,强令征用全国各地轮船公司的轮船、趸船沉塞港口航道,阻止日军进一步侵入长江和沿海各港。日军占领上海后,派飞机、军舰多次骚扰,进攻镇海和宁波。国民党宁波城防司令王臬南当即下令,将招商局一艘三千六百吨的“新江天”轮沉入甬江口,为日军进攻宁波设置障碍。次年,又袭用50多年前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抗击法国海军侵略的办法,在甬江镇海入口处的海底打了一道梅花桩,各桩用铁链连锁,作为第一道防线。后因客货轮船无法进出,在梅花桩中间开了一个口子,能容千吨以下轮船进出。
愚蠢的抗敌战略,致使无数难民、旅客滞留。那时甬沪线客货需在镇海口外上落和装卸,往来宁波需用小轮船驳运。当时往来镇海宁波间的有“景升”、“镇海”、“新宁余”、“新永安”、“天马”、“岱山”等六艘小轮船。为了谋取垄断暴利,六家联营,不肯增加每天航次,尽量超载客货,大发国难财。而宁波航政办事处对此不闻不问,不加任何干涉。
举目无亲的一行人,川资路费也所剩不多,由于滞留宁波的难民、旅客很多,旅社、客栈一房难求。怎么办?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浮现在唐云眼前……
唐云与佛有缘,这是一起喝酒、谈笑时大和尚若瓢给他下的结论。事实的确如此,在走投无路之际,唐云想到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杭州净慈寺通过若瓢认识的一位高僧——宁波延庆寺静安长老。这位静安和尚也是懂画、爱画的方家,曾经收藏了唐云六尺四条屏,两人颇为投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找上了延庆寺的山门。
延庆寺,位于宁波南门,是著名的“四明古刹”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时称报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改名延庆寺,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不仅是宁波地区有影响的宗教建筑,还是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历朝各代多有兴废,建筑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殿及后殿,占地五千余平方米。
那时,延庆寺有僧众百余人,静安长老正是该寺的方丈。他原本在苏州定光寺任方丈,是在原延庆寺方丈圆寂后,才受托赴甬接任的。
正所谓,广结善缘得助多。
唐家人及亲戚一行十四口,得到了静安方丈爽快的接纳,以及寺监亦幻师傅妥善的安置。就这样,一家老小在宁波有了栖身之地。寺里每餐为这一家人开两桌饭菜,都是素斋,却还管唐云酒喝,安排得很是殷勤周到。
一路的奔波,小昆吾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从大哥唐云身上,看到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广结善缘”。
僧人们晨钟暮鼓,早晚课经,参禅悟道,让13岁的小昆吾在延庆寺看到了另外的一种生活。灵桥方向时不时传来的爆炸声,被远远地隔在禅门之外,使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佛国仙境之中。他也乐得在庭园小径之间读书,在禅房看大哥写字作画。
唐由之13岁时留影
得到佛门庇护的唐家一行人,在延庆寺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终于,镇海口可以放船了。唐云与静安方丈依依惜别,就要启程去上海了,此别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临行前,他把在延庆寺借住期间画的画以及携带来的画,总共一百多幅都拿出来,请静安方丈挑选喜欢的留下,以表感激之情。
小昆吾知道,这两个月里大哥唐云专注于作画,这些画凝聚了他极大的心力,画得张张精彩,都是彰显“杭州唐伯虎”国画功力的佳作。然而,静安方丈不仅一幅画都没有留下,反倒塞给唐云二百块银元。他说不是不喜欢这些画作,出家人不应贪恋外物,这些画还是留到将来做唐云一家人在上海安身立命的资本吧!
静安方丈收留唐家十四口在寺中白吃、白喝、白住了两个多月,不仅不计回报,临别还赠予盘缠。如此大度,处处彰显出家人慈悲为怀、淡泊外物的修为。小昆吾看在眼里,感佩在心,他充分领略了佛教大师、大德高僧的风采。
6.流落异乡
1938年初冬时节的中国,腥风血雨、一片焦土,厦门、合肥、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沦陷敌手。但在上海,却存在一方未被日军铁蹄践踏的“净土”。
虽然早在1937年11月中旬淞沪会战结束时,上海就被日军以死伤五万余名士兵的代价占领。但是由于当时英、美、法等国还没有对日宣战,所以日军只是盘踞在上海华界地面,而对英、美、法等国的海外领地——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并没敢贸然派兵进占。上海的外国租界,因而变成了沦陷区中一座特殊的“孤岛”。
为了能够在上海生存下去,人们纷纷涌入租界。一时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大量人口集中在租界这弹丸之地,使得物价飞涨,一房难求。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威胁,又使得及时行乐之风日盛,一时间到处是纸醉金迷,甚至造成一种畸形的繁荣局面,而书画市场也随之呈现繁荣。
唐家一行人自宁波上船,经过一夜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上海大达码头。他们即将踏入“孤岛”,开始流落异乡的日子。
若瓢和尚果然古道热肠,不仅没有嫌弃唐家人口众多,还四处奔走,在一房难求的租界,为无处安身的唐家人先后几次安排住处。起先若瓢安排他们到佛教医院里暂住一阵;而后又帮他们安顿到吉祥寺施主、银行家傅中施的家中。虽然傅家待客很好,但唐云不愿长期寄人篱下,因而在一段日子之后,又经若瓢巧妙周旋,住进了七浦路的吉祥寺。
虽然辗转搬家几次,很是劳顿,却很合唐云的心意,既解决了唐家人的居住问题,又没有太过打扰屋主的生活。唐云没有看错若瓢,而若瓢也懂得唐云的心思,不愧是两个知己好友。
上海吉祥寺坐落在七浦路上,规模虽然不大,但香火很旺,是一处佛教圣地。方丈雪悟与若瓢极为投契,斋菜办得红火,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把四面八方的朋友都招引到吉祥寺来了。
然而,吉祥寺毕竟是佛门禁地,唐家不仅人口多还有女眷,实在不宜在这里久住。于是唐家人又从寺里搬到了江苏路中一村的一所小房子里。房子不大,家具就只有几张床铺而已,没有窗帘,唐云就把自己画的画挂在窗口,既晾墨水又当窗帘,小昆吾见了也把自己的习作如法炮制。虽然住得拥挤,却没了寄人篱下的尴尬,一家人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唐云也可以安心画画了。依靠卖画的收入,虽不能使一家人衣食无忧,倒也足以糊口。
7.孤岛求学
1940年9月,唐昆吾14岁,一个重回课堂的机会不期而至——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招生。
这是一所私立的国学专科学校,由教育家唐文治筹资创办于1920年,被誉为“传统书院现代转型”的典范,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南一北、齐名海内。
说到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下简称无锡国专),就不能不说说创始人唐文治校长。他是无锡国专的灵魂,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的教育与研究中有着成功的探索和不凡的贡献。他以“正人心、救民命”为理念,认为今日之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沉沦、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经济凋敝、百姓生活极为困苦,皆因人心不正。必须以儒家思想的“正人心”始,人心正,方能改变社会风气,重塑社会道德;再着手发展实业,学习西方科学,“理学为体、洋务为用”,方可拯救这一切。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开始轰炸无锡,年逾古稀、双目失明、行动不便的唐校长,毅然率领无锡国专全校师生,进行了被赞为“壮烈”的内迁。先后内迁至湖南长沙、广西桂林等处。1938年6月,由于奔波劳苦又水土不服,74岁高龄的唐校长请假,在秘书陆景周陪同下回上海租界休养。他们自广西出发绕道香港,一个月后的7月10日才抵达上海。
一些没有随校内迁的国专学生得知后,纷纷请愿复课,唐校长遂委托专人筹备并请示民国教育部同意,始设无锡国专上海分校。当时,因躲避战乱而迁居上海外国租界的名师、教授不少,师资问题迎刃而解。遂于1939年3月3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康脑脱路通州中学正式上课,新旧学生约50余人。唐校长亲授《诗经》《论语》二课。而后数年,无锡国专设本校于桂林、分校于上海,一直坚持着“明耻教战”的兴教活动。
接受过传统启蒙并高小肄业的唐昆吾,无论是在逃难的路上,还是在流落异乡的日子里,都坚持读书、习字,从没有放弃过自学。因此,他顺利通过了无锡国专上海分校的入学考试,得到在名校求学的机会。
当时,唐昆吾一家人居住的江苏路中一村离无锡国专上海分校有大约5华里的路程。少年昆吾为了节省几分钱的车费,每天早早出门,步行去学校,风雨无阻。他深知在这动荡的年代里,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不知不觉醉心于国学。他就像回归大海的鱼儿一般,畅游在国学的海洋里,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超脱了,升华了。
无锡国专上海分校延续了本校“注重敦品砺节,强调学行合一”的办学宗旨。在教学方面,重在教授古籍原著,除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也十分重视国文写作。当时办学条件艰苦,每日课时有限,校方除了课堂讲授外,还重点培养学生个人读书的习惯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安排老师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在自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引和点拨。因此,教学工作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